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禪源諸詮集

指数 禪源諸詮集

《禪源諸詮集》(又名《禪那理行諸詮集》,或名《圭峰蘭若禪藏》,簡稱《禪源詮》),是唐朝華嚴宗第五祖宗密所編的一部關於習禪與禪宗的典籍之彙編。全書約一百卷,已逸,僅存總序(《禪源諸詮集都序》,簡稱《都序》)一至今。為禪宗重要史料之一。也開創禪教合一的理論。收錄於《大正新修大藏經》卷54。.

17 关系: 华严宗声闻大正新修大藏經中觀學派圭峰宗密唐朝石头希迁神秀禅宗荷泽宗马祖道一汉语法相宗洪州宗教判

华严宗

华严宗,又稱賢首宗,漢傳佛教的流派之一,此宗以《华严经》为所依,故称为「华严宗」。实际创始人是法藏,但传统上以龙树菩萨为初祖。因法藏受封「賢首國師」,故此宗或稱為「賢首宗」。 大唐道璇律师于日本天平八年,赍《华严宗章疏》入日本,新罗之往大唐,从賢首法藏学华严,後至日本,住于大安寺。日本始有华严宗。十宗略说华严为经中之王,秘于龙宫,龙树菩萨乘神通力诵出略本,流传人间。 有唐杜顺和尚者,文殊师利化身也。依经立观,是为初祖。继其道者,云华智俨、贤首法藏以至清凉澄观,而纲目备举,于是四法界、十玄门、六相、五教,经纬于疏钞之海,而华严奥义如日丽中天,有目共睹矣。后之学者,欲入此不思议法界,于诸祖撰述,宜尽心焉。 在判教上尊《华严经》为最高经典,並從《华严经》的思想,发展出法界緣起、十玄、四法界、六相圓融的學說,發揮事事無礙的理論。此派從盛唐立宗,至武宗滅佛後,逐漸衰微。華嚴宗祖庭為陝西華嚴寺,現僅存磚塔兩座,杭州慧因寺曾有「華嚴第一道場」之譽,此外终南山至相寺以及五台山顯通寺亦為重要的華嚴宗道場。日本華嚴宗大本山為奈良東大寺。.

新!!: 禪源諸詮集和华严宗 · 查看更多 »

声闻

声闻(巴利文:;梵文:),佛教術語,是以佛陀為師,遵從佛陀的言傳身教,,持戒修行證得沙門果的人。.

新!!: 禪源諸詮集和声闻 · 查看更多 »

大正新修大藏經

#重定向 大正新脩大藏經.

新!!: 禪源諸詮集和大正新修大藏經 · 查看更多 »

中觀學派

中觀學派(mādhyamaka),是大乘佛教的一個主要派系,由龍樹、提婆奠基,與瑜伽行唯識學派和如來藏學派並列。中觀為大乘佛教的基本理論之一,因龍樹成立的大乘正義,特別是《中論》影響深遠,所以龍樹學系被稱為“中觀學派”,它奠定了初期大乘佛教的理論基礎。后世认为中觀派主張一切法自性空,以修行空性的智慧為主,因而又稱為空宗。至無著、世親建立瑜伽行唯識學派時,曾一度衰落,後由清辨、佛護之努力而獲得中興。 在漢傳佛教的傳統判教理論中,所有尊龍樹為祖師的大乘佛教宗派都可稱為“法性宗”或“性宗”,“法性宗”主要特指如來藏緣起宗,中觀學派被稱為“真空無相宗”或“破相宗”,漢傳佛教中的三論宗、天台宗都受到它的影響,印順法師稱其為性空唯名派。中觀學派是藏傳佛教的主要派別之一,藏傳佛教中稱其為深見派、甚深見派。.

新!!: 禪源諸詮集和中觀學派 · 查看更多 »

圭峰宗密

圭峰宗密禪師,俗姓何,名炯,號宗密,,唐代果州西充(今四川西充縣)人,華嚴宗第五祖。因常住圭峰草堂寺(位於今中國陝西戶縣),世稱圭峰禪師。唐宣宗時,追謚定慧禪師.

新!!: 禪源諸詮集和圭峰宗密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唐朝.

新!!: 禪源諸詮集和唐 · 查看更多 »

唐朝

唐朝(),中國朝代,國祚共历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與隋朝合稱隋唐。唐室出身自關隴世族,先祖李虎在南北朝的西魏是八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其後代李淵為隋朝晋阳(在今山西太原西南)留守,在隋末民變時出兵入關中以爭奪天下,於618年受隋恭帝楊侑禪位,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統一天下。唐朝定都長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设东都洛陽、北都晋阳等陪都。 唐朝歷史可以概略分成數個時期,大致上以安史之亂為界。初唐時國力強盛,李淵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王子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殺死兄李建成、弟李元吉,逼迫高祖內禪帝位,即為唐太宗,是唐朝多次首都兵變的開端。太宗一手將唐朝帶向盛世,擊敗強敵东突厥,受尊為「天可汗」,成就貞觀之治。唐高宗時期击败西突厥、高句麗等強敵,建立永徽之治,把唐朝版圖擴到最大。高宗去世後,其皇后武后先後擁立兒子中宗和睿宗當傀儡,最後於690年廢睿宗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曰「周」,即武周,人稱「武則天」,而此時女主政治也達到高峰。直到705年中宗因神龍革命而復辟,唐朝國號得以恢復。但接著還有韋后專權,之後宗室李隆基與其姑姑太平公主共同發起唐隆之變,才掃蕩韋氏勢力,結束自從中宗復辟後朝政紊亂的情況。李隆基也實際掌權,成為日後的唐玄宗。玄宗即位後便發動先天之變,賜死太平公主,結束數十年來的女主政治與百年來的政變時代,進入盛唐時期,是唐朝的第二高峰與轉折,開元時期唐玄宗革除前朝弊端,政治開明,威服四周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到天寶時期,政治逐漸混亂,於755年爆發安史之亂,唐朝極盛而衰。中唐時,唐朝受到河朔三鎮、吐蕃的侵擾、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內憂外患的影響而衰退。其間雖然有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唐武宗的會昌中興與唐宣宗的大中之治,但是都未能根治唐朝的內憂外患。在晚唐時因為政治腐敗,爆發唐末民變,其中黃巢之亂破壞江南經濟,使唐朝經濟完全瓦解,导致全国性的藩鎮割據,唐室最後被藩鎮朱全忠控制。他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並於907年逼唐哀帝禅位,唐亡,共289年。朱全忠建國梁,史称后梁,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的疆域廣大,但時常變動,630年就超过隋朝极盛时的版图。唐朝也是自秦汉以来,第一个不使用前朝所筑长城及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其鼎盛时期為7世纪,當時中亚的綠洲地帶受唐朝支配。其最大範圍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今俄罗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国土面积达1076万平方公里。中唐後漠北、西域的領地相繼失去,到晚唐時衰退到等同中國本部的大小,但仍然保有河套地區及河西走廊。天宝十三年(754年)户口统计为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统计不严,存在大量没有计入统计的瞒报户口,此外还有隐户、佃农、奴婢、士兵、僧道等人群不纳入户口统计,故大多数学者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在八千万左右。此时,长安辖区人口估算在200万人左右,而市区则是100万人。 唐朝全盛时在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之中有两个即火药和印刷术都诞生于唐朝。其政治為三省六部制,前期中央權力在皇帝與宰相,到後期變成皇帝與宦官。同隋朝推行科舉制度,使得晉朝南朝的世族制度不再興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三元及第,都诞生于唐朝,即622年状元孙伏伽(一说651年的颜康成)。軍事制度前期採用府兵制,軍力強盛,多次擊敗外族。後期則出現節度使(藩鎮)的軍政制度,割據一方,到唐朝後期還出現四十八個藩鎮。唐朝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首,與突厥、高句丽、吐蕃、大食爭奪四方霸權。藉由羈縻制度控制回紇、契丹等等北方各族,还调度漠北地区的突厥诸部军队攻打西突厥、高句丽,並且讓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國家吸收唐朝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朝的經濟富盛,結合華北、關中與江南的經濟,到後期更加依重江南赋税。土地、盐铁與赋税制度隨著社会改變而改革,由均田制與租庸調制轉向兩稅制,並且增加許多雜稅。其中兩稅制影響中國後半期的賦稅制度。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為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人,以及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傳奇(小說的前身)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朝声誉远及海外,其歷史地位深重,到明清時期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新!!: 禪源諸詮集和唐朝 · 查看更多 »

石头希迁

石頭希遷(),俗姓陳,謚號無際大師。唐代端州高要(今廣東省肇慶市)人。禅宗大师,開創石頭宗。.

新!!: 禪源諸詮集和石头希迁 · 查看更多 »

神秀

(606年-706年),禪宗大師,俗姓李氏,洛阳尉氏人,生於隋末,少時博覽經史,聰敏多聞,佛教禪宗五祖弘忍首座弟子,為汉传佛教禅宗的北宗开创者。其教義傳遍西京長安、東京洛邑,並曾獲得武后、中宗、睿宗三帝之皈依,有「二京法主、三君帝師」之尊號,谥大通禅师,當時與其同修惠能分庭抗禮,有南能北秀之稱。.

新!!: 禪源諸詮集和神秀 · 查看更多 »

,漢傳佛教術語,原為禪那(jhāna,梵語:dhyāna)的簡稱,為「三無漏學」與六度之一。隨著禪宗的發展,逐漸成為漢傳佛教中一個重要而且具備獨特理論意涵的用語。.

新!!: 禪源諸詮集和禅 · 查看更多 »

禅宗

禅宗,又称佛心宗、宗门。2500年前,釋尊在靈山法會以佛心印心的方式,將佛陀心印傳給禪宗初祖摩訶迦葉尊者。爾後才由摩訶迦葉尊者創立禪宗門派,直至第28代禪宗祖師菩提達摩方傳至中國,因禪宗的傳承不在於文字,甚至並非衣缽,而在於釋尊及代代祖師傳承下來的釋尊心印,因此非大根器者難以瞭解並繼承,故歷代幾乎都只傳大根器者,並未公開傳法,直到六祖惠(慧)能 大師一花開五葉,才有第一次普傳,五葉,也就是五個支脈,分別是臨濟宗、法眼宗、曹洞宗、雲門宗、溈仰宗。 禪宗祖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人,又稱作「機鋒」,為的是要讓弟子們悟入第一義諦、真如法性、自性清淨,名為開悟。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真修實證,並將禪融入日常生活中,直到見性,也就是真正見證自己的本來面目。然「見性」並非事畢,而是才剛剛踏入佛道的「無門之門」,真正懂得「空性」的真實義,由此「悟後起修」,一直到淨除二障: 煩惱障與所知障後,成就佛果。 净土宗与禅宗是对中国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两个支派。在中國歷史上,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惠能大宏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由六祖惠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為五宗七派,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禪淨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唸佛坐禪為主,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清末民初之際,有鑑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 禪宗最盛行的流播地區主要為中國江南以南,集中於兩湖、兩江、廣東、福建一帶。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甚广,至今仍延绵不绝,在中国哲学思想及艺术思想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影响深远,自唐代创立后流传于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地區,至今不衰,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至美國弘法,禪宗在歐美頗受歡迎,因而將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各地。.

新!!: 禪源諸詮集和禅宗 · 查看更多 »

荷泽宗

#重定向 菏澤宗.

新!!: 禪源諸詮集和荷泽宗 · 查看更多 »

马祖道一

道一(709年—788年,或688年—763年),又稱洪州道一,俗姓馬。唐朝佛教禅宗大師,六祖惠能之再傳弟子,師承南嶽懷讓門下,為洪州宗的開創者,諡號大寂禪師。.

新!!: 禪源諸詮集和马祖道一 · 查看更多 »

汉语

漢語,又稱中文、華文、唐話、中國話等,是漢藏語系漢語族下之一種語文,為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目前世界有六分之一人口做為母語。漢語有多種分支语言,當中現代標準漢語為現行的漢語通用語,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用语言(又稱為普通話)、以及中華民國的国语。此外,漢語還是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傳統華人社會習慣稱之為「漢語」,本文一律以漢族慣稱「漢語」來表示,國際間常稱中文。其他稱呼僅限特定人群使用,請另見相關條目。,并被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采用为官方语言。 汉字是汉语的文字書寫系统,又称汉文、中文、华文、唐文,在中华民国又称为国文,是一种意音文字,表意的同時也具一定的表音功能。漢語属分析语,有声调。漢語包含書面語及口語兩部分,古代書面汉语称为文言文,现代书面汉语一般指使用現代標準漢語語法、詞彙的中文通行文体(又称白话文)。 对于汉语的分支语言,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将汉语定义为语言,并将官话、贛語、闽语、粤语、客家语、吴语、湘语七大语言定义为一级方言;另一种观点则将汉语视为语族,其下無法互相溝通的視為語言,如國際標準化組織就將漢語族分為13種語言:闽东语、晋语、官话、莆仙语、徽语、闽中语、赣语、客家语、湘语、闽北语、闽南语、吴语、粤语。.

新!!: 禪源諸詮集和汉语 · 查看更多 »

法相宗

法相宗,又名唯識宗、慈恩宗,屬於瑜伽行唯識學派(或),為漢傳佛教宗派之一,由玄奘三藏自印度傳入中國,承传弥勒菩萨所創唯識無境的宗師依次為無著、世亲、陈那、护法、戒贤、玄奘、窥基、慧沼、智周。祖庭為陝西大慈恩寺,故又稱慈恩宗。日本法相宗的大本山為興福寺和藥師寺。 古印度有法性宗與法相宗,這裡的“相”為“行相”(), 法相宗屬於瑜伽行唯識學派,認為諸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以描述宇宙何以森羅万象的心識理論為主要課題;法性宗為傳承自龍樹、青目、清辨、智光的「明真如隨緣為染淨之本」之宗派;同時還有與法相宗進行“勝義有與畢竟空”諍論的中觀學派 圓測《佛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贊》:「親光釋曰:千年已前,佛法一味,過千年後,空有乖諍。佛滅沒已,一千年後,南印度界健至國中,有二菩薩,一時出世,一者清辨、二者護法,為令有情悟入佛法,立空有宗,共成佛意。清辨菩薩,執空撥有,令除有執,護法菩薩,立有撥空,令除空執。……故今略述二種觀門:一者、清辨依諸《般若》,及龍猛宗,立一觀門,謂歷法遣相觀空門,立一切法,皆悉是空,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二者、護法依《深密》等,及彌勒宗,立一觀門,謂在識遮境辨空觀門,立一切法,通有及無,遍計所執情有理無,依他起性因緣故有,圓成實性理有非無。.

新!!: 禪源諸詮集和法相宗 · 查看更多 »

洪州宗

洪州宗,又稱洪州禪,與石頭宗並列為唐代禪宗兩大派系之一,由六祖惠能門下分出。始於南嶽懷讓禪師,但它的實際建立者,為洪州道一法師。下開臨濟、溈仰二宗。.

新!!: 禪源諸詮集和洪州宗 · 查看更多 »

教判

教判,即教相判释,亦称教相、判教、教摄,佛教术语,即判别解释佛陀一生言行教法的相状差别。 大乘佛教諸多教典傳至中國後,佛教僧眾就其具体教说的形式、方法、内容、意义等,進行分类而判別教说的体系,以明佛陀言行真意。此傳統認為佛陀言行因缘和合因时而生、应对象根机、翻译等问题而异,义理互有出入,于是教相判释因此产生。.

新!!: 禪源諸詮集和教判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禪源諸詮集都序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