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神圣同盟 (消歧义)

指数 神圣同盟 (消歧义)

聖同盟可指向歷史上幾個以宗教名義結盟的團體:.

6 关系: 天主教联盟 (法国)奧地利帝國俄罗斯帝国神圣同盟胡格諾派普魯士王國

天主教联盟 (法国)

法国天主教联盟(法语: La Ligue catholique),又被当时的天主教会称作“神圣同盟(法语:La Sainte Ligue)”,是法国宗教战争的主要参与方。该联盟由吉斯公爵亨利一世于1576年正式创建,旨在彻底铲除法兰西王国国内的新教徒——主要是加尔文派或胡格诺派新教徒,同时废黜国王亨利三世,並將溫和派的天主教徒(又稱「」,以蒙莫朗西公爵為首)一同視為打擊的對象,以激起群眾对天主教的狂熱。聯盟的另一個目的為反抗王權,讓貴族和自治城市得以堂而皇之地抵制法王亨利三世的稅捐和命令,并得以自行徵稅和招募軍隊。 於是亨利三世在1576年底加以反擊,於12月在布盧瓦召開三級會議,並宣布自己為聯盟的領袖,成功獲得支持从而得以对其进行干涉,甚至在1577年成功解散该聯盟。直到1584年由王位繼承危機造成的「三亨利之戰」開打時,该联盟才在吉斯公爵的主導下重新成立。 雖然聯盟的正式創立時間為1576年,但在1568年,吉斯家族的領袖──洛林的樞機就暗中成立聯盟的前身組織,而教宗西斯都五世、西班牙的腓力二世及耶稣会都站在天主教联盟的一方,最终使法國宗教战争成为西欧近代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大战。 納瓦拉的亨利於1593年改宗天主教(改宗使亨利被廣泛地承認為法王),並与1595年收编聯盟的核心勢力,这才最终宣告该聯盟的結束。.

新!!: 神圣同盟 (消歧义)和天主教联盟 (法国) · 查看更多 »

奧地利帝國

奧地利帝國(Kaisertum Österreich)是當時歐洲列強之一,而且為歐洲面積第三大國、人口第二大國和外交第一大國。中文中所說的奧國、奧帝國等就是指奧地利歷史上的帝國時期。該國是1804-1867年間,地跨中欧、南歐和東歐的一個強國。領土包括現在的奧地利、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斯洛伐克、克羅地亞、北意大利、羅馬尼亞的特蘭西瓦尼亞和波蘭的加利西亚等廣大地區,首都位於今奧地利皇室轄地內的維也納。 因為奧地利皇帝直接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所以在德意志地區有著絕對支配權;在國際地位上一直代表著整個德意志地區、其在國際事務的影響力遠遠凌駕於德意志第二強國普魯士之上,直到普奧戰爭被普魯士打敗後才永遠與德國分離。奧地利帝國為神聖同盟的積極推動者、發起者和最主要的成員國,在神聖羅馬帝國還沒解體的七年戰爭中、和神聖羅馬帝國解體後的拿破崙戰爭中代表著舊歐洲的封建勢力和至高無上的皇權,並身兼德意志邦聯的永久主席國,為現代奧地利共和國的前身。奧地利帝國這個名稱亦是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奧地利和其他領地的統稱,在1867年後,奧地利帝國成為奧匈帝國的主體。 因為都是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地域遼闊的大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和西班牙殖民帝國三者合起來又通稱為哈布斯堡帝國。.

新!!: 神圣同盟 (消歧义)和奧地利帝國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新!!: 神圣同盟 (消歧义)和俄罗斯帝国 · 查看更多 »

神圣同盟

圣同盟()是拿破仑帝国瓦解后,由俄罗斯、奥地利和普鲁士三个君主制国家的国王于1815年9月26日在巴黎会晤时建立的一个同盟。欧洲大多数国家后来参加了这个松散的政治组织。.

新!!: 神圣同盟 (消歧义)和神圣同盟 · 查看更多 »

胡格諾派

胡格诺派(Huguenot,,又譯雨格諾派、休京諾派、休京拉派)在1559年的巴黎宗教會議中,被法國各個地區的約翰·加爾文跟隨者組織起來,此名稱的由來是來自於卡佩王朝的创立者于格·卡佩。16世纪至17世纪法国新教归正宗的一种。17世紀以來,胡格诺派普遍被認定為「法國新教」。胡格诺派受到1530年代約翰·加爾文思想的影響,在政治上反對君主專制。1555年至1561年期间,大批贵族和市民皈依胡格诺派。在此期间,天主教会首次用“胡格诺”('Huguenot',即德語的Eidgenossen,意為「結盟會」)来称呼加尔文的信徒,而胡格诺派自称改革者。 1559年,全國總共有72個胡格諾派教會,這是具有加爾文思想的信經與長老宗的教會;一年後胡格諾派信徒已增至30萬人,部分野心者發起昂布瓦斯陰謀奪權卻遭血腥鎮壓。同年,法國國王查理九世即位,年僅十歲,由太后凯瑟琳攝政,她利用當時法國貴族兩派不和(一派是以東北部的吉斯家族為首,仰仗羅馬天主教會支持;一派是以西南和中部波旁家族為首,信奉加尔文教),使之彼此互相制約來維護她的王權,她在1561年宣佈停止對胡格諾派迫害,釋放被捕的新教徒,這使得新教徒人數大大竄升,謂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胡格諾派因與法國人信奉的傳統舊教不容而受到宗教迫害,因此新舊教信徒在兩派貴族煽動下,彼此仇視,甚至發展成武裝對抗。這樣的狀況持續一年多,終於在1562年3月1日爆發瓦西慘案,肇因於吉斯公爵法蘭索瓦·德·洛林路經瓦西鎮,正值胡格諾派信徒舉行禮拜,雙方發生衝突,吉斯公爵的武裝隨從襲擊他們造成死傷兩百多人。這就是與天主教會發生的胡格諾戰爭,此內戰歷時30多年,分三個階段,進行十次戰役。 1572年發生聖巴托洛繆大屠殺,又稱聖巴多羅買日大屠杀(Saint Bartholomew's Day),據稱當日凡是巴黎城的鐘都同時敲響了,其實這就是展開大屠殺的暗號;此殘暴的行為持續三天三夜之久,大屠殺不斷進行著,原只在巴黎的暴行甚至延燒擴展到其他的都市,如此殘酷鎮壓胡格諾派教徒的事件,堪稱是歷史上最污穢的殘酷罪行之一。可惜,這事不但沒有使內戰結束,反倒為內戰帶來更多的衝擊,這樣的鬥爭一直持續至查理的下一任國王亨利三世的年代,並且變成為(三個亨利)之間的(三角衝突),所謂三個亨利是指中庸路線的國王-亨利三世;天主教的領袖-吉斯公爵亨利(Henry of Guise);以及胡格諾派領袖-波旁的亨利。後來,亨利三世國王下令謀殺吉斯的亨利,沒想到吉斯的亨利被殺後,他自己也因為敵方的報復而遇刺身亡。所以,在1589年時,唯一生存的波旁亨利便名正言順的繼承王位。不過,因法國大部分的人民仍是天主教徒,尚無法容忍屬胡格諾派的國王統治他們,於是波旁亨利於1593年宣布自己是天主教徒,然後在1594年,風光地進入巴黎,成為亨利四世國王,創建波旁王朝。 1598年,法王亨利四世曾提及他本人曾是胡格諾派的首領,但他之後皈依羅馬天主教,他皈依的目的是為頒佈《南特敕令》,准許新教徒享有崇拜自由、信仰自由,甚至賦予他們有武裝自衛的權利,因此,胡格諾派在法國的南部保留兩百多個城鎮的武裝自衛隊,以作為國王的敕令履行擔保。法王亨利四世所頒布的《南特敕令》實在是帶有宗教寬容的精神。傳說亨利四世曾說過這句話:「巴黎十分值得讓彌撒存在。」,不論這句話是否是真的,現在的歷史學家大多接受他改變信仰的事實。不過當時仍有零星的戰鬥發生,1610年,亨利四世遇刺身亡,法國再一次進入戰爭的場景,許多法國人民都逃到鄰近國家甚至是新大陸去避難,直至1628年胡格諾派的根據地拉羅舍爾(La Rochelle)被攻佔(見拉羅歇爾之圍),這是零星戰鬥中最嚴重的一次。 1629年,胡格諾派在法國崩解,但是,他們仍以胡格諾派團體的形式繼續生存下來。好景不長,到了1685年,法王路易十四頒佈《楓丹白露敕令》,廢除《南特敕令》,宣佈新教為非法。約20萬名胡格諾派教徒因此大舉外遷,主要定居於英國、瑞士、荷蘭、普魯士等地。刺殺美國總統詹姆斯·艾布拉姆·加菲尔德的查爾斯·吉特奧(Charles Guiteau)是胡格諾派移民的後代。.

新!!: 神圣同盟 (消歧义)和胡格諾派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王國

普魯士王國(Königreich Preußen)是一個位於現今德國和波蘭境內的王國,存在於1701年至1918年,同時也是從1871年至一戰戰敗前,領導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實體,其領土囊括整個帝國的三分之二。王國名字是繼承普魯士而來的,雖然它的權力基礎是從勃蘭登堡得來的,曾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新!!: 神圣同盟 (消歧义)和普魯士王國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