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石炭獸

指数 石炭獸

石炭獸(Anthracotherium)是已滅絕的偶蹄目哺乳動物,特徵是共有44顆牙齒,每顆上臼齒都有五個半新月形的齒冠。石炭獸分佈在漸新世的歐洲、亞洲及北美洲,於中新世中期至晚期消失,可能是因氣候的轉變及與其他偶蹄目(如豬及河馬)的競爭所致。石炭獸的很多地方,尤其是下頜骨,與河馬很接近,有可能是牠們的祖先形態。根據石炭獸科與河馬的研究顯示,牠們可能與鯨魚的祖先有關。 石炭獸的命名是因牠們的化石遺骸最先在歐洲第三紀的褐煤床發現。 在歐洲發現的A.

25 关系: 动物埃及偶蹄目印度大臼齿中新世下颌骨亚洲化石北美洲哺乳动物石炭獸石炭獸科第三紀绝灭物种牙齒褐煤脊索动物欧洲氣候河马漸新世

动物

動物是多細胞真核生命體中的一大類群,統稱為動物界。動物身體的基本形態會隨著其發育而變得固定,通常是在其胚胎發育時,但也有些動物會在其生命中有變態的過程。 大多數動物能自發且獨立地移動探索,只有極少數的動物(如珊瑚)是固定在一點無法移動。動物行為學是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較著名的行為理論為康納德·洛倫茨提出的本能理論。 已發現的動物化石,多是在五億四千萬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時的海洋物種。.

新!!: 石炭獸和动物 · 查看更多 »

埃及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通稱埃及,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為1,001,450平方公里,人口已超過9,000萬。原存在於當地的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二戰後,埃及于1953年由阿拉伯人建立共和国,地理上該國地跨二洲即亞洲和非洲,西奈半島位於西南亞(西亞),而該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非地區。伊斯蘭教為國教。埃及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遜尼派,最大的宗教少数派为科普特正教。另外還有基督教其他教派和伊斯兰教什叶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地中海、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新!!: 石炭獸和埃及 · 查看更多 »

偶蹄目

偶蹄目(學名:Artiodactyla)是哺乳动物中的一个大目,约220种,其中包括许多对人类生活很重要的动物。偶蹄目动物是现代进步的繁盛的有蹄类,90%的现存有蹄动物都是偶蹄动物。其中又以牛科最为繁盛。除了陆地上的种类,四足已经高度特化的海洋动物鲸豚类也是属于这一演化支。.

新!!: 石炭獸和偶蹄目 · 查看更多 »

印度

印度共和国(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भारत;India),是位于南亚印度次大陆上的国家,印度面积位列世界第七,印度人口众多,位列世界第二,截至2018年1月印度拥有人口13.4亿,仅次于中国人口的13.8亿,人口成長速度比中國還快,预计近年将交叉。是亚洲第二大也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面积328万平方公里(实际管辖),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购买力平价/PPP)经济体。 印度并非单一民族及文化的国家。印度的民族和种族非常之多,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和英语被定为印度共和国的联邦官方语言,并且法院裁定印度没有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尤其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但受限于教育水平,普通民众普遍不精通英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4大宗教其中的佛教和印度教都源自印度。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信教者约占印度的14.6%(截至2011年,共有约1亿7千7百万人)。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是众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多边国际组织的成员,包括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金砖五国、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等。 以耕种农业、城市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的部分行业已经相对取得了进展。除了民族文化与北方地形的丰富使印度旅游业颇受欢迎之外,由于时差,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也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咨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另一方面,宝莱坞电影的文化输出在英语圈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不亚于世界主流。同时印度还是很多专利过期药物的生产地,以低价格提供可靠的医疗。近年来,印度政府还大力投资本国高等教育,以利于在科学上与国际接轨,例如自主太空研究、南亚半岛生态研究等等。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新!!: 石炭獸和印度 · 查看更多 »

大臼齿

大臼齿,简称臼齿,俗称磨牙(客語:撞牙),是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的一种牙齿。大臼齿位于口腔后方,因上端扁平而且主要用来研磨和咀嚼食物而得名。 臼齿由于随使用而被磨损,可以被用来判定生物个体或其遗骸的年龄。.

新!!: 石炭獸和大臼齿 · 查看更多 »

中新世

中新世(英語:Miocene,符號:MI)為地質年代新近紀的第一個時期,開始於2300萬年前到533萬年前,介於漸新世與上新世之間。中新世是由查理斯·萊爾所命名的。這個名稱來自希臘語μείων(meiōn,英語意為“less”)和καινός(kainos,英語意為“new”)在英語中的意思是“less recent”,即“距離現在還早”因為這時的現代無脊椎動物比上新世少18%。 地球在從漸新世衍進到中新世再到上新世的過程中進入了一連串的冰河時期。中新世的邊界並不能依靠一個單個的地理事件來劃分,而是由從更溫暖的漸新世到更冷的上新世之間的多個不同區域事件組成的。 中新世的動植物已經相當程度地現代化了。哺乳動物和鳥類的地位已經確立了下來,鯨、海豹和海藻也開始擴張到其他地區。中新世是喜馬拉雅山脈隆起的主要時期,這導致了亞洲季風模式的改變,同時也影響了北半球的冰川作用。.

新!!: 石炭獸和中新世 · 查看更多 »

下颌骨

下颌骨(Mandibula),又稱下顎骨,是最大,最強的顏面骨,也是顱骨中唯一可以動的骨頭。.

新!!: 石炭獸和下颌骨 · 查看更多 »

亚洲

亞细亚洲(Ασία;Asia),简称亚洲,面积4457.9万平方公里,覆蓋地球總面積的8.6%(或者總陸地面積的29.4%);人口總數約為40億,佔世界總人口約60.5%(2010年);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 亞洲絕大部分土地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乌拉尔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峡。烏拉爾山脈以東及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丹绒比亚(東經103度31分,北緯1度16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最高峰為-zh-hans:珠穆朗玛峰;zh-hant:聖母峰;-。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 亞洲東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南面則瀕臨印度洋,西面以烏拉山脈、烏拉河、裏海、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及愛琴海與歐洲分界,西南面隔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北面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亞細亞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稱,希臘人稱呼他們的東方(一說為太陽升起的地方)為亞細亞,可能是來源於亞述人的名稱,亞述一詞在亞述的語言中也代表東方,原來只指希臘東方的小亞細亞半島,後來擴展到包括所有東方地區。 亚洲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

新!!: 石炭獸和亚洲 · 查看更多 »

化石

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跡,最常見的是骸骨和貝殼等。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保存在地壳的岩石中的古动物或古植物的遗体或表明有遗体存在的证据都谓之化石。從太古宙(34億年前)至全新世(1萬年前)之間都有化石出現。 简单地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跡,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跡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 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化石作用被認定是單純的「石化」,後來人類才逐漸瞭解化石形成的原理。這是一種非常複雜的過程,是生物、物理、化學三種現象的結合。而化石的形成,需要一些特殊條件:第一,死去的有機體被迅速埋在沙土、淤泥或河泥中而沒有分解。海底和湖底是非常有利的環境,草原和沙漠也不錯。其次,此生物不曾腐壞,而由礦物逐漸取代該生物體的有機物質。最後,化石若要保存幾百萬年不變,必須在石化後,不再經歷任何地質變動。.

新!!: 石炭獸和化石 · 查看更多 »

北美洲

北亞美利加洲(North America;字源:亞美利哥·維斯普西),簡稱北美洲,位於西半球北部(或北半球)。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瀕北冰洋,南以巴拿馬運河為界與南美洲劃分。北美洲還包括加勒比海中眾多島嶼(主要為西印度群島)。北美洲面積2422.8萬平方公里(包括附近島嶼),約佔当今地球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3大洲。人口5億2872萬(2008年七月),居世界第4位。.

新!!: 石炭獸和北美洲 · 查看更多 »

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是指脊椎动物亚门下哺乳綱(学名:Mammalia)的一类用肺呼吸空气的温血脊椎动物,因能通过乳腺分泌乳汁来给幼体哺乳而得名。 按照《世界哺乳动物物种》(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一书在2005年的资料,哺乳纲目前有约5676个(2008版的IUCN红皮书为5488个)不同物种,分布在1229个属,153个科和29个目中,约占脊索动物门的10%,地球所有物种的0.4%。啮齿目(老鼠、豪猪、海狸、水豚等)、翼手目(蝙蝠等)和鼩形目(鼩鼱等)是哺乳动物中物种最多的目。 哺乳动物的身体结构复杂,有区别于其他类群的大脑结构、恒温系统和循环系统,具有为后代哺乳、大多数属于胎生、具有毛囊和汗腺等共通的外在特征。 它们外型多样,小至体长30毫米长有翅膀的凹脸蝠,大至体长33米形同鱼类的蓝鲸。它们有很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分布在从海洋到高山,从热带到极地的广泛区域。人类也是哺乳动物的一员。.

新!!: 石炭獸和哺乳动物 · 查看更多 »

石炭獸

石炭獸(Anthracotherium)是已滅絕的偶蹄目哺乳動物,特徵是共有44顆牙齒,每顆上臼齒都有五個半新月形的齒冠。石炭獸分佈在漸新世的歐洲、亞洲及北美洲,於中新世中期至晚期消失,可能是因氣候的轉變及與其他偶蹄目(如豬及河馬)的競爭所致。石炭獸的很多地方,尤其是下頜骨,與河馬很接近,有可能是牠們的祖先形態。根據石炭獸科與河馬的研究顯示,牠們可能與鯨魚的祖先有關。 石炭獸的命名是因牠們的化石遺骸最先在歐洲第三紀的褐煤床發現。 在歐洲發現的A.

新!!: 石炭獸和石炭獸 · 查看更多 »

石炭獸科

石炭獸科(Anthracotheriidae),又名炭獸科,是已滅絕及像河馬的偶蹄目動物,與河馬及豬有關。當中最古老的Elomeryx首先於始新世中期在亞洲出現,並在非洲及歐亞大陸生存,於漸新世進入了北美洲,及後可能是因氣候轉變及與河馬競爭,於中新世在歐洲及非洲消失。最年輕的Merycopotamus於上新世晚期在亞洲消失。這個科是以最先發現的石炭獸來命名,是因這些化石是在法國的古新世煤床發現。 石炭獸科像較瘦的河馬,頭部較細小窄。牠們每隻腳上有四或五趾,寬闊的腳掌適合在軟泥上行走。牠們有完整的牙齒,一些物種適合挖出水中植物的根。 有證據顯示石炭獸類,作為河馬的親屬,有可能是鯨魚祖先的近親。但是,最早的石炭獸科只是於始新世中期出現,是古鯨小目在完全進入水中生活的時期之後。.

新!!: 石炭獸和石炭獸科 · 查看更多 »

第三紀

第三紀(Tertiary Period),是古近紀及新近紀的舊稱。國際地層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已不再承認第三紀是正式的地質年代名稱,並拆分為古近紀與新近紀兩個時期。 在過去,古近紀和新近紀也曾分別被叫做早第三紀和晚第三紀。 纪.

新!!: 石炭獸和第三紀 · 查看更多 »

绝灭

滅絕指一個種族完全消失。 物種滅絕在早期並不是一個被普遍接受的概念,因这一概念很易与「其所有後代都死光」混淆。在地质时代,灭绝是司空见惯的事件,那麼除了最原始的生物外,所有前現代的生物死絕,就不可能進化成現代的生物。現在「滅絕」的意思是指名和原始的外觀相似,可被識別為同一物種的後代死絕,而存活的後代是透過物种的形成的方式成爲與祖先不同的物種在現代生存。 目前,许多环境组织和政府担心由人类的干涉导致的物种的灭绝。.

新!!: 石炭獸和绝灭 · 查看更多 »

物种

种(Species)或稱物种,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位于生物分类法中最後一级,在属之下。較為籠統的概念,是指一群或多或少与其它这样的群体形态相同,並能够交配繁殖出具生殖能力後代的相关生物群体。以演化生物學家恩斯特·麥爾的定义来说,物种是:「能够(或可能)相互配育的自然种群的类群,这些类群与其它这样的类群在生殖上相互隔离着。」昆虫学家陈世骧(1978)对物种所下定义为:「物种是繁殖单元,由又连续又间断的居群所组成;物种是进化单元,是生物系统线上的基本环节,是分类的基本单元。」。 在分类学中,一个物种被赋予一个拉丁化的雙名法名称。该名称使用斜体印刷,手写时则加上底線;属名首字母大写,屬名之後紧跟一个唯一的形容词,這個詞稱為種小名或種加詞,其首字母不可大寫。只有完整的双名制名称才称为「种名」,而非仅仅是双名制名称的第二个部分。例如人的种名叫Homo sapiens(智人),而不是sapiens。 物种也是演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单元。.

新!!: 石炭獸和物种 · 查看更多 »

牙齒

牙齒是存在於很多脊椎動物(鳥類除外)的頭部(或口部)內、用於咀嚼食物的鈣化組織。肉食性動物尤其倚賴牙齒進行獵食或搏鬥、禦敵。牙齒的構成成份不是骨骼,而是由動物體內不同密度與硬度的複雜組織組成,它的根部則由牙齦包覆、固定。 一些動物牙齒裏更有著複雜的神經,比如獨角鯨,其牙齒有上百萬神經,是目前已知最複雜的牙齒(以神經學而論)。這允許獨角鯨牙齒具食物觸覺,以及導航、交配作用。 隨著人類文明的創建,各種語言的發音已發展得多樣化。語言發音均非常依賴牙齒、舌頭和口腔的合作,應用到人類生活中的說話、歌唱。牙齒在古代被稱為“雅言”,牙齒的整潔,甚至關繫到社交活動和地位。專門為牙齒服務的醫學,稱為牙科。 牙齒在生物學與解剖學上,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新!!: 石炭獸和牙齒 · 查看更多 »

褐煤

褐煤是一种低热质的煤炭,是发育不完全,处于无烟煤和泥炭之间状态的煤。在煤炭资源比较缺乏的地区应用比较广泛,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和欧洲一些国家都在开采,其中作为发电厂燃料应用比较广泛的有希腊,占电厂总燃料的50%,在德国占25%。全世界褐煤总储量4兆吨,占全世界煤炭总储量40%。 褐煤的颜色为深褐色,含碳量为25-35%,水分含量高达66%,灰分含量为6%-19%。其发热量为10-20千焦/千克 褐煤含挥发分较高,因此比较容易进行液化或气化。但由于其含有较多的水分,且易自燃,会增加运输和储存成本,因此很少在市场流通。一般会在褐煤矿附近建设发电厂,直接做燃料消耗。褐煤电厂的污染物排放量要比消耗普通煤的电厂大,尤其是和露天煤矿一起,经常会引起环境保护人士和政治家的异议。 褐煤的成煤年代要比普通煤年轻,一般存在于第三纪的地层中。一般分为两种:木煤和真褐煤。.

新!!: 石炭獸和褐煤 · 查看更多 »

是海洋哺乳动物鲸目中部分生物的通称。鲸目又分為齒鯨類(Odontoceti)和鬚鯨類(Mystacoceti),前者包括海豚科。在日常語言中,常將鲸和海豚(以及江豚)分开,但在動物學中它們同屬於一個系群。海豚科屬於鲸目下的齒鯨亞目,該亞目中有抹香鯨及等。而以鯨鬚替代牙齒,利用鲸鬚過濾水中浮游生物進食的鬚鯨亞目,有座頭鯨及現存地球上最大的動物藍鯨等。 鲸的尺寸可以由只有1.7米長50公斤的毛伊海豚,到長34米重達190噸的藍鲸,後者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一些種類表現出性别差異,雌性體型比雄性體型更大。鲸拥有流線型的身體和鳍狀的一對前肢。雖然不像海豹一样敏捷,鲸鱼也能以20節的速度巡游。鬚鲸用喉咙嚨上的皺褶來擴展它們的嘴,以便吞嚥大口的海水。露脊鲸摄取的海水占牠百分之四十的體重。齒鲸則有尖锥状的牙齒,用於捕捉烏賊和魚類。鬚鲸在海洋中拥有發達的“嗅覺”,而齒鲸擁有敏锐的听觉。鲸的嗅覺之發達,可以同时活躍於水上和水下的環境,以至於有的鲸甚至在盲了以後仍能生存。 數世紀以來,鯨經常被作為桌上佳餚或是工業產品的原料。然而,到了20世紀中葉,鯨的數量已經因為捕鯨工業的盛行而銳減,成為了瀕臨絕種的生物。所幸現階段大多數國家都已經在八零年代簽下全球禁捕令,停止捕鯨工業的持續發展。.

新!!: 石炭獸和鯨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猪科.

新!!: 石炭獸和豬 · 查看更多 »

脊索动物

脊索动物门(学名:Chordata)是指有脊索,或其在演化过程退化而被脊椎取代的动物。是动物界最高等的门。脊索动物的共同特征包括:在生活史中的某个阶段具有脊索、中空的背神经管、咽鳃裂以及肛后尾。 脊索动物门可以分为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三个亚门。其中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可以合称为“原索动物”,生活在海洋中。尾索动物幼虫期具有脊索和神经索,但在成体消失。头索动物终生保留脊索和神经索。在脊椎动物中,脊索作用由骨质脊柱代替。 少数学者提出将半索动物门也置于脊索动物门下,并命名为口索动物亚门。 通常说的脊椎动物学主要是指研究脊索动物的一个动物学分支,不單單是研究脊椎动物门。.

新!!: 石炭獸和脊索动物 · 查看更多 »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新!!: 石炭獸和欧洲 · 查看更多 »

氣候

气候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力、降水量、大气粒子数及众多其他气象要素在很长时期及特定区域内的统计数据。与气候相比,天气是指这些气象要素在近两周内的实时状态。 一个地方的气候是受该地的纬度、地形、海拔、冰雪覆盖情况、以及附近水体及其水流状况影响的。气候可根据不同气象要素的平均范围和特殊范围进行分类,最常采用温度和降水量,其中最普遍使用的分类系统是柯本气候分类法。1948年开始使用的桑斯维特费气候分类系统,在温度和降水量两个变量的基础上增加土壤水分蒸散量,该系统应用于研究动物物种多样性和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伯杰龙和空间天气分类系统侧重于通过气团的形成来确定某些地区的气候状况。 古气候学是对古代气候的研究和描述。由于19世纪前气候无法通过直接观察获得,因而古气候是通过代理变量推断得到的,这些代理变量包括非生物迹象如在湖床和冰核中发现的沉积物,以及生物迹象如树木年轮和珊瑚生物。气候模型是指包括古代,现代和未来的气候的数学模型。季節分配比較均勻。.

新!!: 石炭獸和氣候 · 查看更多 »

河马

河馬(學名:Hippopotamus amphibius)是非洲的大型雜食性哺乳類動物,是生物分類法裡河馬科中的兩個延伸物種的其中一個(另一個是倭河馬)。.

新!!: 石炭獸和河马 · 查看更多 »

漸新世

漸新世(Oligocene)是地質時代中古近紀的最後一個主要分期,大約開始於3400萬年前,終於2300萬年前,介於始新世(Eocene)與新近紀的中新世(Miocene)之間。比起其他比較古老的地質時期,用岩床來確認漸新世比较准确,但精確的起始與結束時間仍不確定。渐新世(Oligocene)之名来自希腊文字ὀλίγος(oligos,“少”之意)和καινός(kainos,“新”之意),即表示在始新世喷發式的进化之后,这个时期哺乳动物种类增加并不明显。 渐新世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是连接“炎热的始新世时期的古老世界和生态系统更具有现代特征的中新世”的纽带。渐新世时期生态系统发生的一大变化是草原在全球的扩张,而热带阔叶林则萎缩至赤道一带。 标志渐新世开始的事件是一起被称为大置换的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除了少数本地的啮齿类动物和有袋类动物之外,当时欧洲的动物群都被来自亚洲的动物群所取代。渐新世和中新世则没有显著的全球性事件为其分野,而是各个地区相继从较温暖的渐新世晚期(2,600-2,300万年前)进入较寒冷的中新世。.

新!!: 石炭獸和漸新世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先炭獸先炭獸屬石炭兽石炭獸屬錐炭獸錐炭獸屬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