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0 关系: 多目標重返大氣層載具,固体燃料,美国,爆炸当量,马赫,R-30圆锤导弹,RT-2PM白楊飛彈,核武器,格洛纳斯系统,洲際彈道飛彈。
多目標重返大氣層載具
多目標重返大氣層載具(multiple independently targetable re-entry vehicle),又称分导式多弹头,簡稱MIRV。是多彈頭發展的另外一個型態,也可以算是多彈頭重返大氣層載具的功能強化版。 MIRV也是在彈道飛彈的鼻端裝載多枚核子彈頭載具,這些載具的特點是他們能夠各自攻擊不同的目標。與多彈頭重返大氣層載具的最大差異就在於這兩者之間可以設定攻擊目標的多寡。 由於MIRV可以設定對不同座標的不同目標發動攻擊,也就擴大了一枚彈道飛彈可以同時攻擊的目標數目,降低需要的飛彈數目就能夠達到相同的攻擊目的。在增加一枚飛彈可以同時攻擊目標數量的同時,也提高反彈道飛彈的作業和攔截難度。 MIRV需要在載體上設計改變航向和彈道的火箭以分別將彈頭於指定的空域釋放,技術難度上面高於多彈頭重返大氣層載具。 Category:彈道飛彈.
固体燃料
#重定向 固體燃料火箭.
美国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为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縮寫为 U.S.A.、U.S.),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国。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萬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積定義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爆炸当量
量又稱「黃色炸藥爆炸當量」,是指炸藥的爆炸造成的威力,相當于多少質量單位的黃色炸藥(TNT)爆炸所造成的威力相同。質量單位通常以千克(kg)或噸(t)來計量,而在核武器的威力衡量上則通常用「萬噸」,較少使用的有「億噸」。由于黃色炸藥每單位質量所産生的爆炸程度基本相同,所以以該種炸藥作為爆炸當量的參考系。 如果某種武器表明爆炸當量為2万噸,意思就是說該種武器所産生的威力與2万噸黃色炸藥爆炸產生的威力相同。通常來說,核子武器的爆炸當量都在10,000噸以上。於1945年8月6日,投於日本廣島的核彈大約等於1.3万噸的黃色炸藥,現代的核子武器大約都相當於10万噸到2千万噸黃色炸藥,曾試爆過最大的核彈是俄國5800万噸的沙皇炸彈。.
马赫
赫(Mach number)是表示速度的量词,又叫馬赫數。一马赫即一倍音速:馬赫數小於1者為次音速,馬赫數大於5左右為超高音速;馬赫數是飛行的速度和當時飛行的音速之比值,大於1表示比音速快,同理,小於1是比音速慢。 其中U為流速,C為音速。音速為壓力波(聲波)在流體中傳遞的速度。馬赫數的命名是為了紀念奧地利學者恩斯特·马赫(Ernst Mach, 1838-1916)。 马赫一般用于飞机、火箭等航空航天飞行器。由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随着不同的条件而不同,因此马赫也只是一个相对的单位,每“一马赫”的具体速度并不固定。在低温下声音的传播速度低些,一马赫对应的具体速度也就低一些。因此相对来说,在高空比在低空更容易达到较高的马赫数。 1947年10月14日,耶格尔驾驶X-1试验飞机在加州南部上空脱离B-29母机,上升到一万二千公尺高空,并在此高度上达到每小时1078公里的速度,首次突破音障,超过了一马赫。 當馬赫數Ma1.0,稱為超音速流(Supersonic flow),此類流況在航空動力學中才會遇到。 任何超過音速移動的物體會從頭部向後產生錐狀的能量震波(速度越高錐角越小),其力量可能會破壞接觸物體,而且會摩擦製造高溫,因此其體型設計必須盡量限制在錐狀震波的範圍內,同時要採用高抗熱性的材料。 在地表的速度換算相當於一馬赫≈1225km/h,767mph,1125ft/s。飛行物在相同的速度下,其馬赫會因所在高度空氣的音速不同而有差異;高度越高,音速越低,而使得馬赫越高,因此高空飛行的速度會降低以免產生衝擊。.
R-30圆锤导弹
#重定向 R-30布拉瓦洲際導彈.
RT-2PM白楊飛彈
RT-2PM 白楊(俄文:РТ-2ПМ Тополь)是由蘇聯設計的洲際彈道飛彈,并且在蘇聯战略火箭军服役.北约代号为SS-25鐮刀,GRAU代号為15Ж58(15Zh58),其他的名稱為RS-12M。.
核武器
--,也叫--或原子武器,簡稱核武,是利用核反应的光热辐射、電磁脈衝、冲击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杀伤和破坏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积放射性污染,来阻止对方军事行动以达到战略目的的大杀伤力武器。主要包括核分裂武器(第一代核武,通常稱為原子弹)和核融合武器(亦稱為氫彈,分为两級及三級式)。亦有些还在武器内部放入具有感生放射的轻元素,以增大辐射强度扩大污染,或加強中子放射以殺傷人員(如中子弹)。 除此以外,核武器還可以根據用途而細分為戰略核武器及戰術核武器,前者是一般意義上的核武器範疇,為大當量的核武器和遠射程,後者則屬於小當量和近射程。其中,後者可用於戰爭前線。戰術核武器的概念以及發展相對戰略核武器為遲緩,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後多年才逐步形成的,而戰術核武器需要對核能技術的要求亦較高以及複雜,其前提是要擁有戰略核武器。 有紀錄的核武器的研發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由納粹德國率先提出方案,美國方面的計畫則晚了數個月。但由於當時錯誤的實驗方向與發展,令希特勒認為開發核武器的費用將會過於龐大,加上原先德國有興趣的是核子反應所能提供的能源而並非核武,因此放棄開發核武器。 當1945年納粹德國投降後,大量的德國科學家分散至各國持續研究,進一步幫助了西方國家與蘇聯在核能方面的技術發展。.
格洛纳斯系统
全球導航衛星系統,簡稱GLONASS(GLONASS,Globalnaya navigatsionnaya sputnikovaya sistema),它是由蘇聯於1982年研發的衛星導航系統,蘇聯解體後一度喪失大多數衛星與功能,今日由俄羅斯維護運作。類似於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歐盟的伽利略定位系統和中國的北斗衛星定位系統,不過技術略有差異。.
洲際彈道飛彈
洲際彈道飛彈(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縮寫为 ICBM)是一種超远程彈道飛彈,射程在5500公里以上,設計用途為投遞一枚或多枚的核彈頭。該種導彈的威力強大,常被設想成導致世界末日的核戰爭中使用的武器。洲際彈道飛彈具有比中程彈道飛彈、短程彈道飛彈和新命名的戰區彈道飛彈更長的射程和更快的速度。然而以射程來區分飛彈種類總是帶有主觀性和一定的隨意性,所以目前並沒有普遍接受的定義嚴格地區分上述各種類型的導彈,所有定義都只在一定的學術群體內部能夠達成共識。 世界上試射成功的第一枚洲際彈道導彈是蘇聯的Р-7(蘇軍的暱稱是Семёрка,意為「老七」),北約代號SS-6「警棍」。這枚導彈於1957年5月15日從位於加盟共和國哈薩克斯坦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試射成功,飛行了6000公里。 目前擁有可立即投入使用的洲際彈道飛彈(包括潛射導彈)的國家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俄羅斯、美國、英國、法國、朝鮮。在2002年,美國和俄羅斯達成《戰略武器限制談判》(SALT),將各自部署的洲際彈道導彈削減至不多於2200枚。 至於南亞的印度和巴基斯坦擁有中程彈道飛彈,而且正在研發洲際彈道飛彈。 普遍相信朝鮮正在研發洲際彈道飛彈火星14彈道飛彈,該國在1998年和2006年進行的兩次飛彈試射未取得明顯的成功,但是2017年的試射已經達到洲際飛彈的理論水準,火星15彈道飛彈更達到了大國標準,只有極少數的國家才能建造,同時還要能運作這樣的飛彈。.
亦称为 白杨-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