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甘丹曲果林寺

指数 甘丹曲果林寺

丹曲果林寺,藏语称“甘丹曲果林”,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南木林镇雪堆村,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原来是噶玛噶举派红帽系祖庭。.

38 关系: 南木林县南木林镇吐蕃密勒日巴七世达赖帕木竹巴乃朗寺五世达赖仁波切唐卡具足戒元朝噶当派噶玛巴噶玛噶举派噶舉派灌頂素尔穹·喜饶扎巴素尔波且·释迦迥乃纳木错热拉雍仲林寺甘丹颇章西藏自治区龙树藏傳佛教藏语藏曆蓮花生释迦牟尼色吾寺苯教雅鲁藏布江格鲁派比丘明朝文化大革命文殊菩萨日喀则地区

南木林县

南木林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东北部的一个县。藏语中意思是“胜利”。.

新!!: 甘丹曲果林寺和南木林县 · 查看更多 »

南木林镇

南木林镇(),是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

新!!: 甘丹曲果林寺和南木林镇 · 查看更多 »

吐蕃

吐蕃(,拉薩話:,意为“大蕃”)是历史上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藏人政权,由松赞干布到朗達瑪延续两百多年。.

新!!: 甘丹曲果林寺和吐蕃 · 查看更多 »

密勒日巴

密勒日巴(,),又譯為米拉日巴,噶舉派上師,根本上師為馬爾巴,其本尊為勝樂金剛 。家族本名密勒聞喜,為西藏最著名的密教修行者,也是西藏最偉大詩人,是西藏許多民間傳說的主角。.

新!!: 甘丹曲果林寺和密勒日巴 · 查看更多 »

七世达赖

#重定向 第七世达赖喇嘛.

新!!: 甘丹曲果林寺和七世达赖 · 查看更多 »

帕木竹巴

帕木竹巴(),簡稱帕竹,是14—16世紀統治今西藏中南部地區的政权。帕木竹巴兴起于中国元、明之際,元代譯作“伯木古魯”,明代作“怕木竹巴”。今譯作帕木竹巴,又稱“帕竹第悉”或“帕竹政權”。元朝和明朝朝廷曾分别封其頭目為大司徒、灌頂國師闡化王,故又稱“帕木竹巴闡化王”。帕木竹巴之名來源於藏傳佛教噶舉派僧人多吉傑布,因其在帕木竹建寺傳教,被稱為帕木竹巴·多吉傑布(1100-1170;phag mo gru pa rdo rje rgyal po;Phagmo Drupa Dorje Gyalpo)。後來“帕木竹巴”名號被當地的朗氏家族繼承,以烈伍棟(今乃東縣澤當鎮)為統治中心,建立了西藏第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一直延續到明末清初。.

新!!: 甘丹曲果林寺和帕木竹巴 · 查看更多 »

乃朗寺

乃朗寺,藏语称“乃朗贡巴”(),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古荣乡,是一座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寺院。.

新!!: 甘丹曲果林寺和乃朗寺 · 查看更多 »

五世达赖

#重定向 第五世达赖喇嘛.

新!!: 甘丹曲果林寺和五世达赖 · 查看更多 »

仁波切

仁波切(),是對藏传佛教上師的一种尊称。.

新!!: 甘丹曲果林寺和仁波切 · 查看更多 »

唐卡

唐卡()在藏語意為「松樹」,是一种画在布幔、纸上的画像。唐卡兴起于吐蕃时期,可随意移动,便于收藏。.

新!!: 甘丹曲果林寺和唐卡 · 查看更多 »

具足戒

具足戒(Upasampadā),指佛教信眾在出家加入僧團成為出家眾後,成為比丘或比丘尼時所应接受與遵行的戒律,也就是指波羅提木叉。發誓遵守波羅提木叉,是成為僧團成員的先決條件。一般的在家居士,可以依照自己的環境與自我期待,選擇遵守或不遵守某些戒律;但是成為出家眾,就必須要遵守完整的波羅提木叉,故称为“具足”。接受具足戒之後,正式成為僧團成員,才能被稱為比丘或比丘尼。.

新!!: 甘丹曲果林寺和具足戒 · 查看更多 »

元朝

元朝(中古蒙古語:;現代蒙古語:《蒙漢詞典》,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43頁。;1271年-1368年),蒙古語國號全稱大元大蒙古國(中古蒙古語:),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人建立的大一統的朝代。西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為第五任大蒙古國大汗,後於1271年改国号大蒙古兀魯思為大元大蒙古兀魯思,但蒙語稱呼不變,定都於漢地大都(今北京市),建立元朝。1279年元軍攻灭南宋,全面佔領漢族地區,一統中國並結束南宋與金朝南北政權对峙之局面。雖然傳統以南宋為正統王朝,元朝繼承金朝正統,並選取根據五行相生順序生自金朝「土」德的「金」德為王朝德運,同時選取與金德對應的白色為王朝正色。 元朝的基础為乞颜部族的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漠北诸部族后建立的'''大蒙古國''',铁木真被称为“成吉思汗”。當時蒙古诸部受金朝统辖,然而由於金朝與西夏均走向衰落,成吉思汗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西元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取得中国華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同一时间,大蒙古国在西方不断扩张,先後發動三次西征,形成稱霸歐亞大陸的国家,被欧洲称为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中國文明史 元代》〈第一章 雙重體制的政治〉: 第3頁-第10頁.

新!!: 甘丹曲果林寺和元朝 · 查看更多 »

噶当派

噶当派(),噶当巴,為一藏传佛教後弘期支派。 噶当派创建于1056年。藏语“噶”指佛语,“当”指教授。“噶当”意为用佛的教诲,来指导凡人接受佛教道理的意思,故称“噶当派”。该教派以修习显宗为主,主张先学显宗,后学密宗,其教法传播甚广,藏传佛教各教派均受其影响。 1409年,佛教史上的著名的宗教改革大師宗喀巴,以该派教义为基础创立“格鲁派”(又稱新噶当派),因格魯派僧人都戴黄色僧帽,故又称“黄教”。原噶当派僧人和寺院,望風披靡,改宗格鲁派,噶当派从此在西藏社会上消失。.

新!!: 甘丹曲果林寺和噶当派 · 查看更多 »

噶玛巴

噶玛巴(),全稱為嘉華噶玛巴(Gyalwa Karmapa),又稱大宝法王(为明成祖赐号),是藏传佛教噶举派中的噶玛噶举派之最高持教法王,并且也是最早开启乘愿转世传统的藏传佛教領袖。藏傳佛教視他為金剛總持的化身。.

新!!: 甘丹曲果林寺和噶玛巴 · 查看更多 »

噶玛噶举派

噶玛噶举派()是噶举派中最为广泛流行的一个派系,其信众遍布中国西藏、蒙古、俄罗斯、印度、尼泊尔和不丹等将近62个国家和地区。噶玛噶举派的最高精神领袖是噶玛巴,又称大宝法王。其中第二世的噶玛巴西和第十世的噶玛巴·秋英多杰,分别担任过中国皇帝的国师。 噶玛噶举派的喇嘛戴黑色帽子,因而常被汉人俗称为“黑帽喇嘛”。 杜松虔巴是噶玛噶举派的创始人,他后来被追认为第一世噶玛巴。 Category:噶举派支派.

新!!: 甘丹曲果林寺和噶玛噶举派 · 查看更多 »

噶舉派

噶举派()藏传佛教的一个派别,藏语“噶举”中的“噶”字本意指口,而“举”字则意为传。故“噶举派”一词可理解为口传宗派。另外,由于噶举派僧人的僧裙中加有白色条纹,又俗称“白教”。噶举派是后弘期西藏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由马尔巴创立,承传至今。是西藏历史上最早实行活佛(朱沽或祖古)转世制度的派别,最早的再來人(活佛)即噶玛噶举派的噶玛巴。 其在西藏以不重著述而重视实际的修行最具特色,强调刻苦的修行,造就了如密勒日巴等众多实践苦行修炼的高僧。 噶举派所最核心的修法是《那洛六法》与显、密两种大手印的教授,其中尤以大手印教授最为著名。.

新!!: 甘丹曲果林寺和噶舉派 · 查看更多 »

灌頂

顶(梵文:Abhiseka或abhisenca,藏文:དབང་),其原來的意思是以四大海之水,灌在頭顶然後表示祝福之意,原為昔日印度國王冊立太子之儀式。大乘佛教中以灌顶表示佛位受职,菩萨于十地中之第九地入第十法云地时,得诸佛智水灌顶,称灌顶法王。或称菩萨修至十地,即受诸佛摩顶,称灌顶,表示入佛之界。 密教中以灌顶为阿闍黎向弟子印可传授时的一种仪式,一般表示如来五智的五瓶水灌注弟子顶,意为自此绍继法门,不断掉佛的种子(承认弟子是未来的往後的佛)。不空解释说:“顶为头顶,表大行之尊高。灌为灌持,明诸佛之护念 守護憶念。”如不灌頂而學,即是盜法,不但不得以成就,得了成就也要下地獄。 道家内丹修炼讲究“真种子”的产生。《悟真篇》说:“咽津纳气是人行,有药方能造化生。鼎内若无真种子,犹将水火煮空铛。” 一般需要师傅在弟子身上种下的灵性之根,或称先天太乙之真气(真种子)。另外道家还有“飞灵入窍”的方法。这都与佛家的灌顶有类似之处。不过道家的“鼎”和“窍”一般不必在头顶。.

新!!: 甘丹曲果林寺和灌頂 · 查看更多 »

素尔穹·喜饶扎巴

素尔穹·喜饶扎巴(,),藏传佛教宁玛派高僧,“三素尔”之一,素尔波且·释迦迥乃的养子。 素尔穹幼时跟随父亲素尔贡以乞化为生,后行乞至邬巴垅寺时为素尔波且所收养,并取名喜饶扎巴。他跟随素尔波且学得许多教法,但因无钱不能得到密法传授。后与一富家女成婚,并得以获得资助,从而学得全部密法。后出任邬龙垅寺住持。此后他还曾前往甲卧地方修法十三年,因而他也被称为甲卧巴。 他弟子众多,有“四柱八梁”说。他还育有三子,其中幼子卓浦巴最为出名,成为其法统的继承人。.

新!!: 甘丹曲果林寺和素尔穹·喜饶扎巴 · 查看更多 »

素尔波且·释迦迥乃

素尔波且·释迦迥乃(,),藏传佛教宁玛派早期重要代表人物,“三素尔”之一。 释迦迥乃曾跟随娘·益西郡乃、杰·释迦却、年纳旺扎、陀噶·南喀德、绒·释迦琼乃等上师学习旧密,同时他整理了宁玛派的典籍、注疏与仪轨,确定了一些根本性密法,并使之系统化。自他开始,宁玛派才有了系统的典籍以及教派的规模。 他还曾向卓弥译师学习道果教授。后来他创建了宁玛派最早的弘法道场——邬巴垅寺,并广收门徒,其中他的养子索尔迥·喜饶扎巴是其继承者。.

新!!: 甘丹曲果林寺和素尔波且·释迦迥乃 · 查看更多 »

纳木错

纳木措()位于中国西藏中部,現為西藏第二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第三大的咸水湖。湖的形状近似长方形,东西长70多千米,南北宽30多千米,面积1920多平方千米。湖面海拔4718米,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湖水平均深度33米,蓄水量768亿立方米。“纳木错”为藏语,这个湖的蒙古语名称為“腾格里淖爾”,两个名称都是“天湖”之意。.

新!!: 甘丹曲果林寺和纳木错 · 查看更多 »

热拉雍仲林寺

雍仲林寺(,或音译“雍仲林贡巴”),又称热拉雍仲林寺,是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奴玛乡境内雅鲁藏布江北岸的热拉村的一座苯教寺院。该寺是苯教主寺。.

新!!: 甘丹曲果林寺和热拉雍仲林寺 · 查看更多 »

甘丹颇章

丹颇章(),又译噶登頗章、噶丹颇章,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达赖喇嘛在哲蚌寺的寝宫。 重建布达拉宫以前,五世达赖喇嘛住在甘丹颇章,从那里开始执掌了西藏的政教大权,甘丹颇章成为西藏地方政府的同义语,史学界故称达赖喇嘛主持西藏的政权为“甘丹颇章政权”。包括和硕特汗国(1642年-1717年)、第巴政权(1642年-1720年)、噶伦联合执政时期(1720年-1727年)、西藏郡王政权(1727年-1750年)、噶厦政权(1750年-1959年)。.

新!!: 甘丹曲果林寺和甘丹颇章 · 查看更多 »

西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區(),简称藏,通稱西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边疆的一个藏族自治区(省级民族自治地方)。地理位于青藏高原上,首府拉萨市。.

新!!: 甘丹曲果林寺和西藏自治区 · 查看更多 »

龙树

#重定向 龍樹.

新!!: 甘丹曲果林寺和龙树 · 查看更多 »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Төвөдийн Буддын шашин),或称藏语系佛教,或俗稱喇嘛教,是指傳入藏区的佛教分支。屬北傳佛教,与漢傳佛教、南傳佛教并称佛教三大地理体系,歸属于大乘佛教之中,但以密宗傳承為其主要特色。藏傳佛教並沒有南传佛教傳承,說一切有部及經量部對藏傳佛教的形成,雖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不過在佛教的修行方式與戒律上,兩者並不相同,也無直接必然的關係。 藏传佛教以卷帙浩繁,渊博深奥的藏文文献著称。有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藏语文与记录佛教原始经典使用的梵文有紧密的传承关系,从梵文翻译的内容,不论词意,藏语是唯一可以还原梵语的语言文字。藏语文也是唯一完整地记录自释迦牟尼佛诞辰两千多年来,形成和发展的佛教教义、佛教哲学,以及佛教科学的文字,包括那烂陀传承中,所有的显、密论典。特别是因明论典的教、学传承和方式,当今惟有在藏文中有完整记载和保存。國學大師章炳麟評價西藏學術傳統:“既有文明之學,不受他熏”。然而,聖嚴法師認為藏傳佛教的發展是西藏本土的苯教等民间宗教加上印度晚期混合婆羅門教的佛教密教思想而完成的,整體而言是印藏的合璧。 藏传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佛教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汉地傳入藏区。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莲花生来到藏区,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西藏苯教等本土宗教的部分內容,逐渐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一时期称为前弘期。此后经朗达玛灭佛的波折,西藏佛教经过朗达玛時期灭佛运动的破坏后,约百年之久,到了中国宋朝初年,才又渐渐复兴起来,并逐渐形成了宁玛、噶举、噶当、萨迦、觉囊、格鲁等各派的传承,此一时期称为后弘期。 在宗喀巴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藏密大盛,又因與中國政權關係密切,在西藏出现了政教合一,由兩位固定的轉世僧侶代中國政權統治西藏,分別稱作達賴與班禪。藏傳佛教的流传地集中在中国藏区、尼泊尔、不丹、印度的喜马偕尔邦、拉达克和达兰萨拉。13世纪,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至今,蒙古、土、裕固、普米等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近现代,藏传佛教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

新!!: 甘丹曲果林寺和藏傳佛教 · 查看更多 »

藏语

#重定向 藏語.

新!!: 甘丹曲果林寺和藏语 · 查看更多 »

藏曆

藏历()藏族人民的传统曆法。现行藏历起源于公元1027年,藏历纪年和农历的干支纪年法基本一致,但用阴阳五行代替天干,甲为阳木,乙为阴木,丙为阳火,丁为阴火,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壬为阳水,癸为阴水。用十二生肖代替地支。也是60年一轮回,不过不叫甲子而称为绕迥,第一绕迥从公元1027年开始,当时农历正是丁卯年,藏历为阴火兔年。 藏历纪月和农历略有区别,不是以朔日为初一,而是以月圆的望日固定为十五,所以有时和农历相差一两天。 藏历置闰基本和农历一样,但闰月可能放置不同,所以在闰年有时和农历相差达一个月左右。如2009年藏历新年(洛萨,Losar)是公历2月25号,与农历春节相隔1个月。 星期: 在上古时代,古人就以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为七曜,亦作七耀。东晋范宁《榖梁传序》中就有七曜为之“盈宿”的记载。敦煌发现的藏文卷中,七曜的名称是藏族至今通用的藏文名称,依次是:日曜、月曜、火曜、水曜、木曜、金曜、土曜。.

新!!: 甘丹曲果林寺和藏曆 · 查看更多 »

蓮花生

蓮花生(梵文:पद्मसम्भव Padmasambhava;,生卒年不詳),或譯蓮華生大士。八世紀印度那爛陀寺僧人及雲遊僧,後應寂護論師與藏王赤松德赞禮請入藏創立僧團,後人尊稱為蓮師。由於後世弟子的崇敬,增添了許多神奇色彩,也被稱為第二佛陀。所帶入的密法稱為前譯派,為今寧瑪派所信奉。首位將藏密傳入漢地的寧瑪派教傳三十二代祖師諾那呼圖克圖謂蓮花生大士是彌陀身、觀音口、釋迦心,合諸佛菩薩身口意之三密金剛應化身。.

新!!: 甘丹曲果林寺和蓮花生 · 查看更多 »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शाक्यमुनि,,意為「釋迦族之聖者」),姓喬達摩,名悉達多(公元前566年-公元前486年,Siddhāttha Gotama;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創始人,尊稱释迦牟尼佛,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被尊稱為佛陀(、意為「覺悟者」)、世尊(释尊)等;通稱釋迦如來、釋迦文佛、釋迦佛,从明朝开始,漢地還尊稱他為如來佛祖,或稱佛祖,即「佛教之創祖」,簡稱如來佛。清代的滿人則稱之為佛爺。在中國民間信仰中,被神化而視為至高神明,故在一般道教、民間信仰之廟宇也往往設有大雄寶殿供奉之,甚至是三寶殿,供奉含有釋迦牟尼佛之三寶佛及菩薩、羅漢、祖師等;然而在佛教中,神属于六道众生中的天眾,释迦牟尼佛是已经解脫出離六道輪迴的圓滿智者。.

新!!: 甘丹曲果林寺和释迦牟尼 · 查看更多 »

色吾寺

色吾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拉布普乡拉布普村,是一座藏传佛教宁玛派寺院。.

新!!: 甘丹曲果林寺和色吾寺 · 查看更多 »

苯教

苯教(),是波苯教的简称,又称本教、缽教,是西藏的本土宗教。苯教由西藏的原始萨满信仰演变而来的,也是西藏历史上最早的宗教。其崇拜的对象包括天地日月、雷电冰雹、山石草兽等各种自然物以及自然界的神灵和鬼魂。据说苯教最高级的神是叶仙。苯教教徒头裹黑巾,因此也被藏传佛教信众稱为“黑教”()。但苯教徒认为“黑教”是具有敌意的称谓,因为在藏语中“黑教”一词有“邪教”的意思。 根据苯教信众的解释,“苯”字意思是“念”或“读”,意译自象雄语“吉”(gyer)。苯教信众将其分为早期的原始苯教()和后来的雍仲苯教()。原始苯教事实上是一种万物有灵的特殊信仰,雍仲苯教是由象雄王子辛饶米沃()在改革原始苯教之后创立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后传入印度发展为印度佛教。苯教的标志为“雍仲恰辛”,即两个左旋的“卍”字相连而成的符号;其符号正好与納粹右旋的“卐”字方向相反。 苯教是西藏的本土宗教,在早期居于绝对优势地位,拥有参政、议政之权,其势力甚大、信徒甚众。在吐蕃军队出征的时候,也往往会有苯教巫师随军,通过巫术来提高吐蕃军队的士气。赤松德赞继位之后,为了加强王权,大力扶持佛教势力,将佛教确立为国教并打压苯教。赤松德赞这一政策遭到众多大臣的反抗,但都以失败告终。此后的数代赞普都延续了这一政策,赤德松赞和赤祖德赞在位期间,更是在政务九大臣之上设置“僧相”一职,将佛教僧侣地位置于世俗贵族之上。僧相强制推广藏传佛教,对苯教的打击则是变本加厉。这使不少苯教信众逃避到阿里、安多、康区等偏远地区。为了苯教生存,苯教全面佛教化,苯教供奉起了佛教的佛、菩萨、金刚、明王,放弃以前黑色的教服,改成红色黄色的袈裟,不再长发披肩,跟佛教比丘一样剃发,成為藏密佛教的一支,但保留了一些教义和仪式规则(例如朝塔時以反方向進行,一般佛教徒以順時針方向進行),例如各派的活佛常常以轉世靈童傳承,苯教则是以宗教考试取得最高的法王、仁波切的地位。 苯教的中心寺院是扎西梅日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境内。苯教曾长期受到藏学界的忽视,近数十年以来才被国内外学者重视,并翻译了大量苯教的历史文献和典籍。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宗教事务局将苯教与藏传佛教一起归属到中国佛教协会之下进行管理。.

新!!: 甘丹曲果林寺和苯教 · 查看更多 »

雅鲁藏布江

雅魯藏布江 雅魯藏布江 雅鲁藏布江(),是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中國境內河段的名稱,幹流全长2,070公里,流域面积24.1万平方公里;被藏族视为“摇篮”和“母亲河”。以长度来说为中国第5大河(仅次于长江、黄河、黑龙江和珠江)、西藏地区第一大河。它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河,平均海拔约4000米以上;它也是中国坡降最陡的大河。在藏语中雅鲁藏布江意为“高山流下的雪水”。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

新!!: 甘丹曲果林寺和雅鲁藏布江 · 查看更多 »

格鲁派

格鲁派(),為藏传佛教四大派之一,由西藏班智達-宗喀巴羅桑札巴大师於十四世紀所创立,为阿底峽尊者噶當派的后裔之一,故又称作噶丹派(Ganden)。格魯,意為“善規”,亦稱黃教,在藏区有很大的影响。格鲁派主張中觀應成。.

新!!: 甘丹曲果林寺和格鲁派 · 查看更多 »

比丘

比丘( भिक्षु,,bhikkhu),佛教術語,又譯為苾芻、苾礇、碹芻、備芻、比呼、比庫,意譯為乞士、乞士男、除士、薰士、破煩惱、除饉、怖魔。佛教受具足戒之後的男性出家眾,稱為比丘(女性出家眾稱為比丘尼)。與比丘尼合稱出家二眾,為佛教四眾、五眾、七眾之一。漢地居民通常以和尚或沙門來作為比丘的通稱。.

新!!: 甘丹曲果林寺和比丘 · 查看更多 »

明朝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年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加入红巾军中乘势崛起,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在扫灭陈友谅、張士誠和方国珍等群雄勢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朱元璋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并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其轄區稱為京師,由因皇室姓朱,因此又稱朱明。後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最終消滅張士誠和方國珍等各地勢力,统一天下。明初天下大定,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炆即位,但是在靖难之役中败于驻守燕京的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朱棣登基后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為京師,原京師改稱南京。至成祖朱棣时期,开疆拓土,又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国势达到顶峰,史称永乐盛世。其後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代宗時期,遭遇土木之变,国力中衰,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孝宗力行节俭,减免税赋,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武宗时期还爆发了南巡之争和寧王之亂。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现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嘉隆万大改革国力得到恢复,神宗前期任用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国家收入大增,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科学巨匠迭出、社会风尚呈现出活泼开放的新鲜气息,史称万历中兴。后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鮮进而入明的計劃,然而因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稱萬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後铲除阉党。然而因東林黨治國導致政治腐败以及连年天灾,导致国力衰退,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1644年,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順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於煤山,明朝灭亡。隨後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明朝宗室立江南地区建立南明诸政权,被清朝統治者以「为君父报仇」为名各个歼灭,又击败各地农民军,直到1683年清朝攻占奉大明正朔的明郑台湾方止。 明代的核心領土囊括汉地,东北到外興安嶺及黑龍江流域,後縮為遼河流域;初年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後改為今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後改為嘉峪關;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曾經在今中国东北、新疆東部及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不過,明朝是否實際統治了西藏國際上存在一定的爭議。明成祖時期曾短暫征服及統治安南,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在东南亚设置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 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而手工业及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根據《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2亿。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最高的,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 明朝政治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地方上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加强地方管理。仁宗、宣宗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為加強對全國臣民的監視,明太祖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後取消),明武宗又設內廠(後取消),合稱「廠衛」。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皇帝怠政,宦官行使大權的陋習,但决策权始终集中在皇帝手里,不是全由皇帝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到了明代中晚期文官集團的集體意見足以與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決斷兩相僵持不下時,也容易產生一種類似於「憲法危機」的情況,因此「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於廷臣。」。但明朝皇權受制於廷臣主要是基於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為明朝當時風氣普遍注重名節,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隨時可以任意動用皇權,例如明世宗「大禮議」事件最後以廷杖朝臣多人的方式結束。 有学者认为明代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清代張廷玉等修的官修《明史》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新!!: 甘丹曲果林寺和明朝 · 查看更多 »

文化大革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通称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是一场於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内所发生的政治運動。文革是由時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的毛澤東與中央文化革命小組,自上而下動員成千上萬紅衛兵在中國大陸進行全方位发动的階級鬥爭。在此期間以四大指導原則為藉口,普及的批鬥、抄家、告密等行为文化,使中國傳統文化與道德淪亡,整体经济受严重影响,受害人數以千萬計,亦有數不清的文物在1966年6月1日的破四旧中慘遭红卫兵的蹂躪。時任國家主席劉少奇、十大元帥的彭德懷和賀龍等領導人被迫害致死,鄧小平、陳雲等黨內高層亦在此期間被下放。 1981年,这场运动遭到《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中共官方公開全盘否定。因其时间长达十年之久,故也随后被称为“十年动乱”或“十年浩劫”。这场运动当时也影響了阿爾巴尼亞、北韓、法國、埃塞俄比亞和智利等世界上一系列左翼勢力強大的地區。 广义上,一般認為文革正式開始於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出台,是毛澤東在1958年前后的三面紅旗的挫敗後、以及在反蘇修、反美帝等口號的情况下,以革命名義攻擊溫和派(當時衊稱走資派)並重回黨核心的嘗試,並在日後一兩年達到高潮,右派人物的影響力則多遭到剝奪,而當權派亦有內鬥,並導致了原定接班人林彪的死亡。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文革结束及經過包括粉碎四人帮等一連串政治鬥爭后,中共中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人物,并推动了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和改革开放,逐渐消减毛泽东时代的极左派色彩;也由於藉毛澤東權勢推動文革的極左派多被整肅,使中國社會經濟復苏并順利地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場經濟。不過為了確保共產黨治理的一致性,文革平反後中共認為改革開放是完成对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并认为改革开放後中國直接步入长期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詞來擋駕路線變動。其允許資本再度开始活躍的做法,也令中國經濟回到了發展軌道上,讓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成為可能。1981年6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当局针对1966年至1976年文革阶段给予的立场和态度是,将其定性為「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造成全面而嚴重的危害」。至今,文化大革命在中国大陆地区仍然具有极大的争议性,中国官方和自由派人士认为文化大革命是错误的,自由派人士甚至认为毛泽东要对此负主要责任。但极左派仍支持文化大革命的“正当性”,认为邓小平等“走资派”成功篡夺了党和国家权力,建立起了修正主义国家。.

新!!: 甘丹曲果林寺和文化大革命 · 查看更多 »

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मञ्जुश्री ),又称文殊师利菩萨、曼殊室利菩萨,亦称妙吉祥菩萨,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菩萨,代表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文殊菩薩的名字意譯為“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意為美妙、雅致,,师利或室利,意為吉祥、美觀、莊嚴。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言:「妙吉祥菩薩,是三世覺母,故名文殊師利。 文殊菩薩於無量阿僧祇劫前早已成佛,是空寂世界的『大身如來』、平等世界的『龍種上尊王如來』,現在世為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在燃燈佛將成佛時,倒駕慈航為『妙光菩薩』,為燃燈佛說法,如今化現為菩薩,協助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未來文殊師利還要在無垢世界成佛,號『普現如來』,故文殊師利菩薩是三世古佛,文殊師利菩萨是教化漢地的覺者,道場位了於中國五台山。文殊師利譯為妙吉祥。在往昔時,曾為七佛之師,《處胎經》云:「昔為能仁師,今為佛弟子。二尊不並立,故我為菩薩。」為助佛揚化,故乘願再來。誕生時,出現十種吉祥之瑞兆:一、光明滿室;二、甘露盈庭;三、地湧七珍;四、神開伏藏;五、雞生鳳子;六、豬誕龍豚;七、馬產麒麟;八、牛生白澤;九、倉變金粟;十、象具六牙,故稱為妙吉祥。駕青獅,表威猛;持寶劍,表智慧。注重一切般若,智慧第一。侍佛之左,為華嚴三聖。啟發善財童子南參善知識,教化龍女八歲成佛,領導阿難尊者於鐵圍山結集大乘經藏。漢明帝時,攝摩騰及竺法蘭二聖僧來震旦,帝問:「此土豈有聖人居化耶?」曰:「清涼山為文殊大士所居。」故建伽藍,度僧居之。於中台有智慧燈,虔誠拜之,即現奇蹟。.

新!!: 甘丹曲果林寺和文殊菩萨 · 查看更多 »

日喀则地区

日喀则地区,西藏自治区已撤消的地区。 1970年,撤消日喀则专区,设置日喀则地区。2014年6月26日,中国国务院批复撤消日喀则地区,设立地级日喀则市。.

新!!: 甘丹曲果林寺和日喀则地区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