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

指数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 Вавилов,)是苏联时期的俄罗斯植物学家和遗传学家,其最主要的成就在于确认了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他将一生都贡献给了有关小麦、玉米和其他支撑世界人口的谷物的研究。.

28 关系: 威廉·贝特森孟德爾小行星小麦伊索寓言俄罗斯圣彼得堡农学免疫玉米父名瓦维洛夫拟态特罗菲姆·邓尼索维奇·李森科莫斯科遗传学遗传学家谷物農夫和蛇达尔文阿塞拜疆起源中心薩拉托夫苏联PMID查尔斯·达尔文植物学春化現象斯大林

威廉·贝特森

威廉·贝特森(William Bateson, ),英国遗传学家,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研究人员。他是第一个使用遗传学一词来描述遗传和变异规律的人,并在1900年雨果·德·弗里斯和卡尔·柯灵斯重新发现格里哥·孟德尔的思想后使其通俗化。.

新!!: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和威廉·贝特森 · 查看更多 »

孟德爾

孟德尔(格雷戈尔·约翰·门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1822年7月20日-1884年1月6日)是一位奥地利遗传学家,天主教圣职人员,遗传学的奠基人。 孟德尔在1856年至1863年间进行了着名的豌豆实验并建立了许多遗传法则,並提出孟德尔定律。孟德尔研究了豌豆植物的七大特徵:植物高度,豆荚的形状及颜色,种子的形状及颜色,以及花的位置和颜色。以种子颜色为例,孟德尔发现,当纯品系的黄色豌豆和纯品系的绿色豌豆交配时,他们的后代总是产生黄色豌豆。然而,在下一代,绿色豌豆重新出现,绿黄比例为1:3。为了解释这一现象,孟德尔提出了一些「显性」和「隐性」这个术语。孟德尔在1866年出版了他的论文,说明某种看不见的因素(也就是基因 )可预测、确定生物体的性状。 孟德尔也从事过植物嫁接和养蜂等方面的研究,此外,他还进行了长期的气象观测。他生前是维也纳动植物学会会员,并且是布吕恩自然科学研究协会和奥地利气象学会的创始人之一。.

新!!: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和孟德爾 · 查看更多 »

小行星

小行星是太陽系内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 至今為止在太陽系內一共已經發現了約127萬顆小行星,但這可能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只有少數這些小行星的直徑大於100公里。到1990年代為止最大的小行星是穀神星,但近年在古柏帶內發現的一些小行星的直徑比穀神星要大,比如2000年發現的伐樓拿(Varuna)的直徑為900公里,2002年發現的誇歐爾(Quaoar)直徑為1280公里,2004年發現的厄耳枯斯的直徑甚至可能達到1800公里。2003年發現的塞德娜(小行星90377)位於古柏帶以外,其直徑約為1500公里。 根據估計,小行星的數目應該有數百萬,詳見小行星列表,而最大型的小行星現在開始重新分類,被定義為矮行星。.

新!!: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和小行星 · 查看更多 »

小麦

小麥是小麥屬(学名:Triticum)植物的統稱Belderok, Bob & Hans Mesdag & Dingena A. Donner.

新!!: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和小麦 · 查看更多 »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是源自古希腊的一系列寓言,相傳由伊索創作,再由後人集結成書。也有人認為並無伊索其人,只是古人假托其名將一些民間故事結集成書。《伊索寓言》脍炙人口,对欧洲的寓言文学影响很大,拉封丹著名的《寓言詩》即以《伊索寓言》為主要素材。 《伊索寓言》的一系列故事,大都篇輻短小,卻能闡述大道理,深具哲理,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因此成為世界上流傳廣泛的經典作品。 雖然西方社會大多認為伊索是寓言的創始人。伊索是西元前六世紀的人,《伊索寓言》被認為是動物寓言的經典之作,不過早在伊索生前的一兩千年前的蘇美人和阿卡德人的動物寓言,動物常是寓言故事的主角,除動物之外,植物、工具和自然現象也是寓言故事的主角,根據目前的資料和研究成果,蘇美人的動物寓言,很有可能是《伊索寓言》的「原型」。 伊索講寓言故事全憑記憶,沒有所謂的草稿,故事的主角多是動物之間的互動,如鷹和夜鶯或龜和兔或螞蟻和蚱蜢,也有人類與季節,法勒魯姆的哲学家德米特里编寫了世界上第一部《伊索寓言》,德米特里是亞里斯多德的再传弟子,原书收有故事约二百则,此书早已失传。 一世纪初有拜特路斯用拉丁文撰写《伊索寓言》五卷。二世纪又有拔勃利乌斯(Babrius)以希腊韵文写寓言共122则。罗马人亚微亚奴斯(Avianus)又以拉丁韵文写寓言42首。十五世紀君士坦丁堡的修道士普拉努得斯(Maximus Planudes)收集的《伊索寓言》150则,後由巴勒斯(Bonus Accursius)印刷出版,普拉努得斯並因此被教会迫害。教会認為普拉努得斯根本没见过伊索寓言,只是以伊索的名义自己进行编造。季羡林以為《伊索寓言》故事有本源出自佛经。 1546年罗伯特·史蒂芬出版《伊索寓言》,這個版本增加了巴黎皇家图书馆抄本内容。1453年著名意大利学者洛伦佐·维勒(Lorenzo Valla)将《伊索寓言》等译成拉丁文,广泛印行。1610年瑞士学者艾萨克(Isaac Nicholas Nevelet)刊印的《伊索寓言》,题为《Mythologia Aesopica》,是目前最詳盡的故事集,包括136则自梵蒂冈图书馆里发现的伊索寓言,但很多不是伊索的故事。瑞士学者耐弗莱特曾说过,巴勃利乌斯应为《伊索寓言》的作者之一。法国人弗朗西斯(Francis Vavassor)認為《伊索寓言》中的《猴子和海豚》(The Monkey and the Dolphin)这一篇里提到Piraeus,在伊索死后两百年才有的海港。.

新!!: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和伊索寓言 · 查看更多 »

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a,缩写为РФ),簡稱俄罗斯(a),是位於欧亚大陆北部的聯邦共和國,國土横跨欧亞两大洲,为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八分之一;它也是世界上第九大人口国家,拥有1.47亿人口,77%居住于其较为发达的欧洲部分。俄罗斯国土覆盖整个亚洲北部及东欧大部,横跨11个时区,涵盖广泛的环境和地形。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储备和含有约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罗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时针序):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蘭、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和朝鲜(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另外與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兩個只有俄羅斯承認的非聯合國會員國接壤。同時,俄羅斯還與日本、美国、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 俄罗斯历史始于欧洲的东斯拉夫民族,聚集区域自公元3世纪至8世纪逐渐扩大。在9世纪,源自北欧的瓦良格人武士精英建立了基辅罗斯这个中世纪国家并开始统治。公元988年,国家从拜占庭帝国采纳了东正教会,随后由此开始,千年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今日的俄罗斯文化。基辅罗斯最终解散分化为众多公国,被蒙古人逐一击破,并均在13世纪成为了金帐汗国的一部份。莫斯科大公自14世纪起逐渐崛起并统一周边俄罗斯诸侯国,在15世纪成功从金帐汗国独立,且成为了基辅罗斯文化和政治的继承者。16世纪起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自詡「第三羅馬」。在18世纪,俄罗斯沙皇国通过征服、吞并和探索而擴張。彼得一世稱帝成立了俄罗斯帝国,最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国,疆域最大曾自中欧的波兰连绵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917年俄国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为随后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体和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苏联为同盟国的胜利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战后其崛起成为公认的超级大国,并在冷战时期与美国互相竞争。苏联时期产生了20世纪的许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及首次将人类送入太空。在1990年,苏联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备军人以及最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存。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共和国从原苏联独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羅斯通过修宪改制为俄罗斯联邦,成为原苏联的唯一法理继承国家,政體採用聯邦制、民主共和制及半总统制。 截至2015年,俄罗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第13大经济体,根据购买力平价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输出国.

新!!: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和俄罗斯 · 查看更多 »

圣彼得堡

聖彼得堡(p),中文俗稱彼得堡,是俄羅斯的聯邦直轄市,也是西北部联邦管区和列寧格勒州的首府。位於俄羅斯西北部,瀕臨芬蘭灣,涅瓦河流經過市區,為俄羅斯在波羅的海一帶的重要港口。全市人口約520万,是俄羅斯人口第二大城、以及世界上居民超過100萬人的最北端城市。此城是俄羅斯最西方化的城市,也是俄羅斯文化、經濟、科學中心和交通樞紐之一。俄羅斯有眾多重要政府機構設於該市,包括、、列寧格勒州政府、、俄羅斯海軍司令部和司令部。 聖彼得堡由彼得大帝於1703年5月27日建立,在1712年至1918年期間為俄羅斯帝國的首都,並為帝國三次大革命——第一次俄國革命、俄國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十三月革命的中心。聖彼得堡多次因時空背景而易名: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後,聖彼得堡為因應當時「去日耳曼化」的風潮而改名為「彼得格勒」(Петрогра́д);在列宁逝世後又改名為「列寧格勒」(Ленингра́д)。第二次世界大戰苏德战争期間,列寧格勒被德軍圍城封鎖長達872天,導致多達150萬人死於飢餓,戰後該城被授予「英雄城市」稱號,並有三個下轄城市被授予「軍事榮譽城市」稱號——羅蒙諾索夫、克隆斯塔和科爾皮諾。1991年蘇聯解體後,列寧格勒經過公投決議後,恢復使用聖彼得堡的原名。 2013年,聖彼得堡制定了2030年戰略發展目標,屆時估計將有市民590萬人。以聖彼得堡為中心構築的面積達1439平方公里,僅次於,在俄羅斯吞併了克里米亞後,聖彼得堡成為繼塞瓦斯托波爾後第二小的聯邦主體單位。 聖彼得堡歷史中心及相關建築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旅遊業是聖彼得堡的核心產業之一,該市擁有眾多的文化景點,如冬宮、、馬林斯基劇院、俄羅斯國家圖書館、俄羅斯恐龍復活博物館、俄羅斯博物館、俄羅斯有羽毛恐龍博物館、彼得保羅要塞、聖以撒大教堂和聖基道霍大教堂等等。.

新!!: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和圣彼得堡 · 查看更多 »

农学

农学,狹義上專指農藝學(Agronomy)是研究与农作物生产相关领域的科学,包括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营养、种植制度、遗传育种等领域。廣義的農學則涵蓋農業相關的各類科學領域。 狹義农学主要研究两大类作物的生产:直接为人类提供粮食的作物和为饲养牲畜用的饲料作物。但一些分支学科也研究水果和经济作物的生产。 农学主要包括植物栽培学、植物育种学、耕作学、土壤学、植物保护学、肥料学、农田水利学、农业机械学、昆蟲學以及病蟲害防制。.

新!!: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和农学 · 查看更多 »

免疫

免疫(immunity),指生物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物质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其中包括特异性免疫(後天免疫系統)与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系統)。.

新!!: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和免疫 · 查看更多 »

玉米

玉米(学名:Zea mays)是一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重要粮食作物。同時也可以當作飼料使用,還有在生物科技產業作為乙醇燃料的原材料。而且玉米更在各個化工領域被大量利用著,做成塑膠等等不同的物品。.

新!!: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和玉米 · 查看更多 »

父名

名是姓名的一种。一个人的父名取自他的父亲。而取自母亲的名字则称作。.

新!!: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和父名 · 查看更多 »

瓦维洛夫拟态

维洛夫拟态(亦称作物拟态或杂草拟态)是植物拟态的一种形式,杂草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人工選擇,使自身拥有一种或多种与农作物相同的特征。Pasteur, Georges (1982).

新!!: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和瓦维洛夫拟态 · 查看更多 »

特罗菲姆·邓尼索维奇·李森科

特罗菲姆·邓尼索维奇·李森科(俄羅斯語:Трофим Денисович Лысенко,烏克蘭語:Трохим Денисович Лисенко,)苏联生物学、农学家、乌克兰人。.

新!!: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和特罗菲姆·邓尼索维奇·李森科 · 查看更多 »

莫斯科

莫斯科(a)是俄羅斯首都與最大都市、以及莫斯科州首府,為俄羅斯全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及交通的中心。面積2,510平方公里,與莫斯科州和卡盧加州接壤。城区人口约1200万,是欧洲人口第二多的城市,仅次于伊斯坦布尔,佔俄羅斯總人口的1/10。 莫斯科沿莫斯科河而建,由1147年的莫斯科大公時代開始,在沙皇俄国、蘇聯及今日的俄羅斯聯邦時代,都一直擔任著國家首都的角色。它是歷史悠久的克里姆林宮所在地,並做為上述政權的總部,是俄羅斯數個被列入世界遺產的建築群之一。.

新!!: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和莫斯科 · 查看更多 »

遗传学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Hartl D, Jones E (2005)。史前时期,人们就已经利用生物体的遗传特性通过选择育种来提高谷物和牲畜的产量。而现代遗传学,其目的是寻求了解遗传的整个过程的机制,则是开始于19世纪中期孟德尔的研究工作。虽然孟德尔并不知道遗传的物理基础,但他观察到了生物体的遗传特性,某些遗传单位遵守简单的统计学规律,这些遗传单位现在被称为基因。 基因位于DNA上,而DNA是由四类不同的核苷酸组成的链状分子,DNA上的核苷酸序列就是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天然DNA以双链形式存在,两条链上的核苷酸互补,而每一条链都能够作为模板来合成新的互补链。这就是生成可以被遗传的基因的复制方式。 基因上的核苷酸序列可以被细胞翻译以合成蛋白质,蛋白质上的氨基酸序列就对应着基因上的核苷酸序列。这种对应性被称为遗传密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决定了它如何折叠成为一个三维结构,而蛋白质结构则与它所发挥的功能密不可分。蛋白质执行细胞中几乎所有的生物学进程来维持细胞的生存。DNA上的一个基因的改变可以改变其编码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并可能改变此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对细胞甚至整个生物体造成巨大的影响。 虽然遗传学在决定生物体外形和行为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此过程是遗传学和生物体所经历的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例如,虽然基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体重,人在孩童时期的所经历的营养和健康状况也对他的体重有重大影响。.

新!!: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和遗传学 · 查看更多 »

遗传学家

遗传学家是指研究遗传学的科学家。遗传学家通过进行多种相关的科学实验和数据分析,试图对遗传现象和物种差异进行科学解释。遗传学家可以以教师或研究者为职业。.

新!!: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和遗传学家 · 查看更多 »

谷物

谷物主要指禾本科粮食作物及其种子,包括大米、小麦、玉米、小米以及其他雜穀,如高粱、野米、燕麦、薏仁米等,其所含营养物质主要为糖类,主要是淀粉,其次是蛋白质,是許多地区人民的传统糧食。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日常食物主要是以大米、小麦、玉米、小米為主,在已開發國家,谷物消耗量較少,但仍然是食物中不可少的一部份。 有些非禾本科植物的種子也像谷物一樣可以作為糧食,像藜麥及蕎麥,這類的種子稱為準穀物或假穀物。.

新!!: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和谷物 · 查看更多 »

農夫和蛇

《農夫和蛇》(英文:The Farmer and the Viper)是伊索寓言中的一個故事。在中的编号为176。.

新!!: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和農夫和蛇 · 查看更多 »

达尔文

达尔文可以指:.

新!!: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和达尔文 · 查看更多 »

阿塞拜疆

阿塞拜疆共和国(Azərbaycan Respublikası),简称阿塞拜疆(Azərbaycan,发音:),是一个位于外高加索东部的跨大陆的总统制、宪法共和制的国家,所处地区是连接东欧和西亚的十字路口,东临裏海,南接伊朗,西边和亚美尼亚、土耳其及格鲁吉亚为邻,北界俄罗斯。阿塞拜疆的一块飞地: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与土耳其东北部有小段接壤。国名来自于古波斯語,意为“火的国家”。該國以地理位置而言屬於亞洲,但對外一般自稱歐洲國家。 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于1918年正式宣布独立,成为第一个以穆斯林占绝大多数的世俗化民主共和国,也是第一个有歌剧和戏剧院和现代大学的穆斯林国家。阿塞拜疆于1920年并入苏联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阿塞拜疆在苏联解体前的1991年8月30日独立。1991年9月,阿塞拜疆境內具有争议、以亚美尼亚人为主体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区域,重申了它们自愿想要独立建国的宣言,即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自1991年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爆发以来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才正式独立运作,之前在法理上被国际广泛认作是阿塞拜疆的领土,直到战事结束,在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的推动下,就其地位经过终谈判已经解决,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在实际上取得独立。 阿塞拜疆现为欧洲委员会、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PfP)的成员国,以及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也是世界贸易组织观察员国身份和国际电信联盟的成员国。阿塞拜疆是由6个独立国家组成的突厥语族政权之一,以及是突厥议会和突厥文化国际组织较为活跃的成员国和独联体 (CIS)、古阿姆民主和经济发展组织 (GUAM) 创始成员国之一。阿塞拜疆于1992年加入联合国,在2006年5月9日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阿塞拜疆当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理事国(任期从2006年6月19日开始)。阿塞拜疆现在与世界上的158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加入了38个国际组织。 阿塞拜疆的宪法中未指明国教,且国家的大多数政治力量都是世俗主义者,但大部分的国民以及国内一些敌对势力都为什叶派人士。阿塞拜疆的人类发展指数较高,与大多数东欧国家相当。阿塞拜疆也有较高的识字率和较低的失业率。然而阿塞拜疆的贪污现象也很普遍,特别是在公共服务业上。 在中,国民议会废除了总统任期限制。现在的执政党新阿塞拜疆党执政以来,就阿塞拜疆人权和政党的集权主义遭到指责。.

新!!: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和阿塞拜疆 · 查看更多 »

起源中心

起源中心(Center of origin)指的是某类生物体,无论是栽培的还是野生的,首先获得某种特殊性状的地理区域。许多研究认为起源中心也是變異中心。.

新!!: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和起源中心 · 查看更多 »

薩拉托夫

薩拉托夫(Сара́тов,俄语拉丁字母拼写:Saratov),是俄羅斯薩拉托夫州首府、伏爾加河下游右岸的港口,位於烏克蘭與哈薩克之間。2002年人口為873,055人。 建於1590年。曾为面粉工业中心。城名可能來自韃靼語сары тау,意思是「黃色的山」,亦可意譯為「美麗的山」。.

新!!: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和薩拉托夫 · 查看更多 »

苏联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简称苏联(),是一個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佔有東歐的大部分,以及幾乎整個中亞和北亞;陸地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鮮接壤;而與瑞典、日本、美國及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起源自1917年的俄國革命,俄羅斯帝國的沙皇政府被推翻後,臨時政府成立,但僅執政了不到8個月,布爾什維克便很快從臨時政府手中奪取政權並於選舉後武力解散俄國立憲會議,史稱十月革命及一月劇變;之後俄國發生內戰,布尔什维克党領導的紅軍擊敗了白軍以及協約國的武裝干涉。1922年12月,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等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成立首個以社會主義為理念的國家——蘇聯。 第一任蘇聯領導人弗拉基米尔·列宁於1924年去世後,约瑟夫·斯大林從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中勝出,取得了領導權。斯大林以計劃經濟作保障,在歐美經濟危機期間推行驚人的大規模重工業化,但也進行多次大清洗,導致逾百萬人在政治鬥爭中被整肅或被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先是与纳粹德国结盟,於1939年和德國共同瓜分了波蘭、将波罗的海国家纳入版图、割占罗马尼亚领土,将流亡苏联的德国政治难民交还纳粹判決。不過很快兩者關係破裂,1941年6月22日,苏联遭到德國等軸心國入侵,歷經了4年激烈的戰事後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因出兵击退入侵德军,并得以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 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条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這兩大軍事集團在冷戰時期於全世界展開意識形態的對立和政治鬥爭,但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加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苏联的国力已经落后于美国。 在1980年代末,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制,却导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斗争中获胜的葉爾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復存在。 儘管苏联宪法規範苏联是一個联邦制国家,由15个平等权利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盟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但其联邦特性不高,因為中央政府權力高度集中,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一黨執政。在1945年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中应有2个(乌克兰、白俄罗斯)应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因为苏联是联邦制国家,所以苏联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唯一一个“一国三票”的主权国家。.

新!!: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和苏联 · 查看更多 »

PMID

PMID(PubMed唯一标识码,PubMed Unique Identifier),用于为PubMed搜索引擎中收录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等领域的文献编号。.

新!!: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和PMID · 查看更多 »

查尔斯·达尔文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FRS(Charles Robert Darwin,)又譯達爾溫,英国博物学家、生物學家,達爾文早期因為地質學研究而著名,而後又提出科學證據,證明所有生物物種是由少數共同祖先,經過長時間的自然選擇過程後演化而成.

新!!: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和查尔斯·达尔文 · 查看更多 »

植物学

植物学是一门研究植物形态解剖、生长发育、生理生态、系统进化、分类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综合性科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新!!: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和植物学 · 查看更多 »

春化現象

#重定向 春化现象.

新!!: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和春化現象 · 查看更多 »

斯大林

#重定向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新!!: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和斯大林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Vavilov尼古莱·瓦维诺夫瓦维洛夫,Н.И.瓦维诺夫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