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王道一

指数 王道一

王道一,現任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畢業,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學士,輔修外文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經濟學博士。研究領域為個體經濟學及實驗經濟學。.

5 关系: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微观经济学國立臺灣大學美國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重定向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新!!: 王道一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 查看更多 »

微观经济学

--(microeconomics),有時被稱為價格理論,是現代經濟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經濟體系中最基本單元(個體、企業)的經濟行爲。微觀經濟學重視需求與供給,如何影響個人,達成交易,並形成市場中的均衡價格。另外,自從愛德華·張伯倫和瓊·羅賓遜發展的市場結構理論、一般廠商的生產決策、進行消費決策的消費者行爲等亦跟傳統的供給需求理論,綜合成微觀經濟學的核心課題。微觀經濟學關注人們的決定和行爲影響物品和服務的供給和需求、誰負責決定價格、或者反過來,價格怎樣決定物品和服務的供給量和需求量。 微觀經濟學可說是相對于宏觀經濟學,後者關注經濟活動的總體,研究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和失業。微觀經濟學也探討政府政策造成對整體社會經濟層面的影響(例如稅收水平)。特別是盧卡斯批判的興起之下,大部分宏觀經濟理論建立起本身的“微觀基礎”——即是一些根據微觀經濟理論而作出的基本假設。 微觀經濟學的目的在於透過分析形成衆多物品和服務相對價格的市場機制以及這些有限資源如何配置在不同的用途上,在這裡效率問題並非首要。微觀經濟學並不太重視經濟效率問題,因爲那可從規範經濟學獲得答案。不僅如此,微觀經濟學還分析市場失靈,究竟市場那處無法產生有效率的結果及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描述市場的理論上應當的狀況。這學科的重要範圍包括一般均衡理論、信息不對稱下的市場、博弈論的經濟活動應用和市場系統内的經濟物品彈性問題。.

新!!: 王道一和微观经济学 · 查看更多 »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簡稱臺大,該校是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中參與全球鏈結全校型計畫的4所學校之一,為臺灣第一所綜合大學、以及臺灣學生人數最多的高等教育機構 。大學建制始於1928年日治時代中期創校的「臺北帝國大學」,因為今日建制歷經戰後整併,故若拆開檢示,最早可追溯的部分為醫學院前身-1899年建立的「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由於帝大時期,日本人在行政、招生都佔有優勢地位(類似朝鮮日治時期的京城帝國大學),因此臺大校方在2007年以前不認同帝大的建校時間,以1945年戴運軌等人主持改制的國立臺灣大學為校史起點。,1945年中華民國接收臺灣後經改制與兩次易名始用現名。現設有11個學院、3個專業學院,下分54個學系、109個研究所;另設有30餘個各學術領域之國家級或校級研究中心,以及進修推廣部、臺大醫院等附屬機構。是全臺唯一學生人數超過三萬的高等教育學校。2018年QS世界大學排名:第76名,2018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第198名。 此外,臺大擁有臺北市境內的3大校區、以及多處散布於全臺的分支校區與校地,總面積約3萬4千公頃,佔臺灣土地總面積的百分之一。 臺大以自由主義學風著稱,並在臺灣具有重要學術地位。校友涵蓋諾貝爾獎、圖靈獎得主、4名中華民國總統(公民直選後的所有總統)與近百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職員則有多位各國科學或工程學院的院士。除了學術榮譽得主之外,臺大師生校友亦包括數百位行政院院長、縣市首長、部會首長、立法委員、縣市議員等政界人士,對臺灣社會具高度影響力。 2015年1月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三校結盟合組國立臺灣大學聯盟,並於2016年3月31日正式核定成為國立臺灣大學系統。.

新!!: 王道一和國立臺灣大學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王道一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Taipei Municipal Jianguo High School),縮寫常作CKHS,簡稱建國中學、建國高中、建中,舊稱台北建國中學,為一所公立高級中學。位於臺北市中正區南海學園正對面。前身為臺灣日治時期臺北一中、三中及四中。 該校校友涵蓋有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圖靈獎得主(姚期智)、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中央研究院院士,以及蘇有朋、黃國倫、辰亦儒、吳思賢等演藝明星等各領域人物。科技界則包含曹興誠、黃崇仁、張凱鈞等企業領導人。公益領域則有社會企業家胡庭碩、陳慕天、徐凡甘 該校設有數理資優班、人文社會資優班、科學班、及體育班;其體育班曾培育出多位臺灣體育好手,包含網球界前亞洲球王盧彥勳。.

新!!: 王道一和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