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王樹汶案

指数 王樹汶案

王樹汶案為清末名臣趙舒翹平反的著名冤案之一。又稱頂兇冤案。 1879年,河南鎮平縣的捕頭胡體安,糾結一班衙役趁夜搶劫富豪之家,以供一己之揮霍。同治十三年(1874年)五月廿八日,這伙強盜前往百里之外的河南光山縣,明火執杖洗劫卸任京官尹文法家中。事跡敗露之後,胡體安逃走,且誘騙年僅15歲、並未參與搶劫的隨從王樹汶冒名頂替,即使此案曾被鎮平知縣馬翥、南陽府知府任愷以及臬台吳直的審判,但在官官相護、審理顢頇之下,外觀與胡體安不同的王樹汶依舊被判斬立決。 臨刑前,馱犯人的兩匹騾子突然發狂,衝進城隍廟不動,王趁機喊冤,監斬官陸惺以為有異,奏請複查。然而河南巡撫李鶴年、東河總督梅啟照等人複查審理之後,卻僅將王樹汶的罪名改為從犯,依舊處以死刑。由於此案轟動京城,許多京官上書彈劾此案官員,慈禧太后遂依刑部尚書潘祖蔭之推薦,交付時任刑部員外郎的趙舒翹審理。 趙舒翹頂著壓力,力主詳查,終將時歷三年的王樹汶冤案平反。王樹汶被釋放,李鶴年、梅啟照等參與此案審理的官吏多人以失職罪被判刑。而真兇胡體安依舊逍遙法外,甚至在他地換名繼續當捕頭,未受制裁。都察院副都御史張佩綸在該案疏稿後題寫:「長大吏草菅人命之風,其患猶淺。啟疆臣藐視朝廷之漸,其患實深。」可見當時官場腐敗之至。 Category:河南死刑案件 Category:中国冤案 Category:清朝刑事案件 Category:南阳案件 Category:信阳案件 Category:镇平县 Category:光山县 Category:清朝政治丑闻 Category:1874年.

15 关系: 城隍廟南陽府同治強盜張佩綸知府趙舒翹镇平县捕頭提刑按察司李鶴年清朝潘祖蔭斬立決慈禧太后

城隍廟

#重定向 城隍庙.

新!!: 王樹汶案和城隍廟 · 查看更多 »

南陽府

南阳府,元朝时设置的府。隶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 元朝,属于河南江北行省。明朝洪武初年,沿袭元朝设置,领州二个,县十一个:南阳县、镇平县、唐县、泌阳县、桐柏县、南召县、邓州(领内乡县、新野县、淅川县)、裕州(领舞阳县、叶县)。清朝初年沿袭明朝时辖区,领二州,十一县。道光中,淅川县升淅川厅。终清一朝,领二州、十县。考评:冲,繁,难。辛亥革命后,全国废府,废。.

新!!: 王樹汶案和南陽府 · 查看更多 »

同治

同治(a;;公元1862年至1874年)为滿清入關後第八位皇帝清穆宗载淳的年号,前后共13年。 清史學家一般認為兩宮太后廢用祺祥而起用同治一詞,是要代表兩位太后與天子共同而治。也有人認為,「同治」是呼應清兵入關,入主中原的順治,等「同」順「治」。表達了中興帝國的意願。.

新!!: 王樹汶案和同治 · 查看更多 »

強盜

#重定向 抢劫.

新!!: 王樹汶案和強盜 · 查看更多 »

張佩綸

張佩綸(),字幼樵,号蒉斋,直隶丰润县齐家坨人(今河北唐山丰润),晚清名臣。李鸿章女婿。堂侄張人駿歷任兩廣總督、兩江總督,為袁世凱之親家。.

新!!: 王樹汶案和張佩綸 · 查看更多 »

知府

知府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是府级行政區的地方官。 原稱“知府事”,是指有其他官職者,臨時兼任此府的長官,据古代正史职官志(百官志)记载,唐朝时已有相近的权变做法,宋朝时正式设立州府级地方长官“知府事”,明朝时才最后有了以“知府”为名的地方官职,由於好古,士人經常雅稱知府為太守、郡守、明府、府公、府君、使君、府尊、太尊等。.

新!!: 王樹汶案和知府 · 查看更多 »

趙舒翹

趙舒翹(),字展如,號琴舫,晚號慎齋,陝西長安縣人,晚清大臣。八國聯軍後,被指為包庇拳匪,賜死。.

新!!: 王樹汶案和趙舒翹 · 查看更多 »

镇平县

镇平县古称涅阳,是中国河南省南阳市的下属一个县级行政单位。位于河南西南部,南阳盆地西北侧,伏牛山南麓,总面积1500平方公里,辖3个街道11镇8乡409个行政村,总人口103万人。镇平县是国家命名的“中国玉雕之乡”、“中国地毯之乡”、“中国金鱼之乡”、“中国玉兰之乡”,是河南省命名的18个综合改革试点县和26个城镇化重点县之一,自古为兵家来往之地。镇平烧鸡是闻名全国的美食。镇平的手工艺品行销海内外,尤其镇平玉雕,为本地经济支柱,也是全国玉雕中心。.

新!!: 王樹汶案和镇平县 · 查看更多 »

捕頭

#重定向 捕快.

新!!: 王樹汶案和捕頭 · 查看更多 »

提刑按察司

提刑按察司是元朝(至元二十八年后改肃政廉访司)、明朝(改稱提刑按察使司)、清朝(改稱按察使司)三代设立在省一级的司法部門,主管一省的刑名、诉讼事务。同时也是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在地方的分支机构,对地方官员行使监察权。主管為提刑按察使或稱為按察使。简称臬台、臬司,官位為三品。 提刑按察使在明代与承宣--布政使並为一省最高长官,入清,则与布政使并为巡抚所制,虽名为同僚,实乃属官。.

新!!: 王樹汶案和提刑按察司 · 查看更多 »

李鶴年

可以指:.

新!!: 王樹汶案和李鶴年 · 查看更多 »

清朝

清朝(1616年2月17日、1636年5月15日或1644年6月5日-1912年2月12日),正式國号為大清(a),對外使用大清国、大清帝國、中國、中華大清國等名稱,是中国历史上由滿人建立的一個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專制王朝,统治者为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 满人源自建州女真,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為建州卫。建州卫是明朝在东北设立的一个卫所,一个邊防的行政单位,曾隶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1616年,女真族人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国称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图阿拉,又稱為兴京(今辽宁新宾)。1636年,努尔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极在盛京(今瀋陽)称帝,定国号为「大清」,當時其領土僅止於滿洲地區,但已對退守長城以南的明朝造成重大威脅。1644年,大顺国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藉口協助吳三桂部等原明朝軍隊對抗李自成而進入山海关内,隨後違反約定攻佔北京盤據不走,全面展開對中原的入侵行動,同時遷都北京。从清军入关到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清朝陆续消灭華北殘餘明朝勢力、李自成的大順军、張獻忠的大西國、南明和明鄭等势力,统一中国全境。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统治着辽阔的領土及藩屬國,史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有歷史學者認為該时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有學者認為,因為清廷推行文字獄與“首崇满洲”政策故康乾盛世不屬於文化意義上的盛世,而梁啟超認為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輯佚學的發展亦修復不少在古代已失傳的文獻著作。清代文人崇實學、重證據以及注重考辨和考據精神亦在推動漢學的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使中國由東亞的中心變成列強環伺的國家。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在抵抗外侮與內憂的同時,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拉鋸的局面。在列强入侵的同时西方科學與文化亦引入中國,讓清朝發起一連串的改革與革命,如自強運動,促使中國文化的成長與革新。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改革的努力受到沉重打击,并使列強劃分勢力範圍。而維新運動隨守舊派抵制而告終。在義和團排外失敗、引來八國聯軍後,清廷也推動清末新政,虽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內容讓许多立憲派知識分子失望,轉而支持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同年宣統帝(溥儀)於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朝從後金時期算起,共經歷12位皇帝,13个年号(包含太祖的天命和太宗的天聰),國祚長296年,又有滿清十三皇朝之稱;自1644年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以來則有10帝,歷時268年。 清朝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但是比明朝独裁,其最高決策單位隨皇帝的授權而變動,例如軍機處、總理衙門等,除提升行政效率外,也使皇帝能充分掌權,認為清朝在专制主义集权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政权上始终要袒护满人,政治上制度的意义很少,而法术的意义很多。認历代中國王朝包括明朝社會特别鼓励大眾公开发言,只有清朝才不允许民间有公开发言权,沒有“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出版自由”。然而徐復觀批評錢穆對歷代專制下的暴行視而不見,以及把中國「歷史中成千上萬的殘酷地帝王專制的實例置之不顧」。學者孟昭信指出,康熙二十年內閣新成員當中有兩名滿人和四名漢人,清延亦重點選拔升遷較快的漢族士大夫,這些士大夫同時是內閣的候補成員。另外,學者孔定芳也指出,清政府也容許有「反清」思想的學者嚴繩孫任命擔任官職,在任職一段時間後,嚴繩孫放棄「反清」思想,後來從原本「不享無妄之福」到「九死從今總負恩」,甚至把康熙帝視為恩人。清朝中期文字獄興盛,若有疑似反清復明的運動與散播被認為不利皇帝的消息,往往會引來冤獄,牽連多人受害。軍事方面原先以旗人的八旗軍為精銳,龐大的綠營為輔,後來以綠營和地方團練如湘軍、淮軍為支柱。清朝領土极盛时可達1310万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30萬平方公里。政治穩定、廣泛種植新作物與賦稅制度的改變,使得中國人口最後突破以往的平均值,達到四億左右。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帶動經濟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

新!!: 王樹汶案和清朝 · 查看更多 »

潘祖蔭

潘祖蔭(),字伯寅,一字東鏞、鳳笙,號鄭盦、龜盦、龍威洞天主,江蘇省蘇州府吳縣(今蘇州市)人,祖籍安徽歙縣,為狀元潘世恩孫,曾任晚清政府要職,賜諡文勤。.

新!!: 王樹汶案和潘祖蔭 · 查看更多 »

斬立決

斬立决是中国古时死刑,即对罪行无疑且严重的罪犯实行斩首处决的刑罚,源于汉代。中国自辛亥革命起即废除斩首刑。.

新!!: 王樹汶案和斬立決 · 查看更多 »

慈禧太后

孝欽顯皇后(a;),那拉氏(清代《玉牒》、民国《清史稿·后妃传》均作叶赫那拉氏),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皇太后,为同治、光緒年間(1861年至1908年)清朝的實際統治者。她是咸丰帝妃,也是同治帝的生母。同治帝即位後,稱為「聖母皇太后」;光緒帝即位後,稱為「皇爸爸」,與東太后(慈安太后)一起兩宮聽政長達二十年,直到光緒初年慈安過世,慈禧才獨掌大權。 慈禧出身于北京满洲镶蓝旗世襲官宦之家。1852年封懿贵人,后依次晋封至懿贵妃。咸丰帝死后,其子同治帝继位,被尊为“聖母皇太后”,抬旗入满洲镶黄旗。同年与慈安太后(東太后)、恭親王奕訢等合谋发动辛酉政变,铲除掌權的顾命八大臣势力,是為兩宮聽政。外人以“慈禧太后”、“聖母皇太后”、“西太后”称呼她。 1874年同治帝死后,在慈禧的主持下,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慈禧之妹所生)继承皇位,是为光绪帝。慈禧与慈安继续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病逝,自掌大權,宮中及朝廷開始以“老佛爺”尊稱之。1898年,慈禧默許光绪帝推动戊戌变法。同年,慈禧发动政变,軟禁了光绪帝,殺死了新派的維新六君子,随后临朝称制,重新執掌大權。1900年,庚子事变发生,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携光绪帝等逃往西安,翌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得以返回北京。此后慈禧开始推行庚子新政,废除科举制度。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病逝。在她死前一天,光緒帝也驾崩了。慈禧安排由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继承皇位。葬菩陀峪定東陵。慈禧的侄女叶赫那拉氏则以光绪帝皇后的身份成为皇太后,徽号隆裕太后,实行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是自同治、光緒年间大清帝國的实际统治者,包括前面与慈安太后的兩宮聽政,其掌權時間长达四十七年,在清代僅次於康熙帝與乾隆帝。统治掌权时长不仅超越唐朝武则天、漢朝吕后且超越大多数帝王;统治期间发动政变兩次,立皇储两次,推動變革三次。死后谥号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長度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過大清開國皇后及孝德、孝貞(東太后慈安)二位咸豐帝的正妻。在慈禧太后死後僅三年,清朝覆滅,中華民國成立。.

新!!: 王樹汶案和慈禧太后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