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55 关系: 加泰隆尼亞共和國 (2017年),加泰隆尼亞政府主席,基爾條約,卡萊斯·普吉德蒙,卡蒂普南,卡拉喬爾傑·彼得羅維奇,南喀麥隆,大哥倫比亞共和國,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大英帝國,中美洲联邦共和国,主权国家,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伊恩·史密斯,佩德罗一世 (巴西),德克薩斯共和國,俄罗斯总统,國民大會,別洛韋日協議,哈布斯堡王朝,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最高拉達,国际法,国际法院,獨立公投,獨立日,科索沃,科索沃宣佈獨立事件,科索沃共和國 (1990年-2000年),立陶宛獨立法案,立陶宛議會,米斯基托人,美國獨立宣言,烏克蘭總統,独立,芬蘭議會,让-雅克·德萨林,越南獨立宣言,胡志明,蘇卡諾,葡萄牙,自治領,自治邦,苏格兰王国,英國國會,英國政府,英格兰王国,李光耀,毛利人,挪威宪法,... 扩展索引 (5 更多) »
- 独立宣言
加泰隆尼亞共和國 (2017年)
加泰隆尼亞共和国(República Catalana)是位於南歐伊比利亞半島東北部的单方面宣布独立的共和制國家,於2017年10月27日宣布建立。 加泰隆尼亞原為西班牙的自治區(一級行政區),其建國依據來自2017年10月1日舉行並獲得通過的獨立公投。公投通過後,加泰隆尼亞政府主席卡萊斯·普伊格德蒙特率領政府官員於同月11日在加泰隆尼亞議會簽署《加泰隆尼亞獨立宣言》,但未立即生效。2017年10月27日,加泰隆尼亞議會通過獨立宣言,正式宣布独立建國,但被西班牙政府指為違憲行為,西班牙首相拉霍伊亦宣佈根據《西班牙憲法》第155條接管加泰隆尼亞並凍結自治權。目前在比利時設有流亡政府。.
加泰隆尼亞政府主席
加泰隆尼亞政府主席(President de la Generalitat de Catalunya)是加泰隆尼亞政府的最高行政首長,領導加泰羅尼亞各行政機構。其為西班牙《》規定加泰隆尼亞自治區政府組成的一部分,其他部分為加泰罗尼亚议会、、法定擔保理事會和申訴專員。該職也曾經做為2017年10月27日建立之加泰隆尼亞共和國的臨時國家元首。 從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15日,此職位曾一度暫停。.
基爾條約
《基爾條約》是瑞典和丹麥-挪威於1814年1月14日簽訂的條約。在拿破崙戰爭戰敗的丹麥國王把挪威割讓予瑞典國王,以換取瑞典在波美拉尼亞的控制權。然而,條約內容從未正式實行。普魯士在維也納會議得到了波美拉尼亞;而挪威宣告獨立,頒布憲法,選出克里斯蒂安·弗雷德里克為挪威國王。瑞典揮軍挪威後不久,挪威便答應與瑞典結成君合。《基爾條約》特別指出挪威的三個屬土──格陵蘭、冰島和法羅群島並不隨着挪威割讓予瑞典,而是繼續與丹麥結成聯合。.
查看 獨立宣言列表和基爾條約
卡萊斯·普吉德蒙
卡萊斯·普吉德蒙·伊·卡薩馬喬(Carles Puigdemont i Casamajó,;)是加泰隆尼亞政治家,從政前為記者,曾任加泰隆尼亞政府主席,但其職務自2017年10月27日起因獨立爭議而不受西班牙当局承认。 2018年3月22日,普吉德蒙應邀到芬蘭赫爾辛基出席研討會及與該國議員會面。25日,返回比利時布魯塞爾的途中,從丹麥過境德國時,被德國警方拘留。.
卡蒂普南
卡蒂普南(Katipunan),也译作卡迪普南、卡的普南、卡提普南、卡地普南、卡的普兰,是菲律宾一支反西班牙的秘密革命社团,由博尼法西奥(Bonifacio)于1892年創立。此革命社团在1896年於菲律宾奎松市巴林塔瓦克(Balintawak, Quezon City)暴力起義,失败後退守吕宋岛北部地区,並最终于1897年因内部鬥爭而解散。.
查看 獨立宣言列表和卡蒂普南
卡拉喬爾傑·彼得羅維奇
卡拉喬爾傑·彼得羅維奇《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1448頁,「karageorge」條。(Карађорђе Петровић,),或譯為卡拉喬治·彼得羅維奇,通稱「卡拉喬爾傑」,塞爾維亞爭取民族獨立領袖,1804年領導第一次塞爾維亞起義,建立了現代塞爾維亞,在1804年2月14日-1813年9月21日期間稱塞爾維亞領袖(Вожд),但最終無法脫離鄂圖曼帝國統治。暱稱「黑喬治」(名字「kara」在土耳其語解作黑色)。 他建立卡拉喬爾傑王朝,與塞爾維亞的另一王朝奧布雷諾維奇王朝為世仇。.
南喀麥隆
南喀麥隆(Southern Cameroons)包括了喀麥隆的西北省和西南省的部份地區。喀麥隆本是德國殖民地,后為國際聯盟託管地,由英國和法國分割統治。喀麥隆獨立之後,法屬喀麥隆和英屬喀麥隆的大部份地區合併,組建了喀麥隆。但法屬一側佔據了各方面的主導權,使得前英屬地區有了獨立的思潮。.
查看 獨立宣言列表和南喀麥隆
大哥倫比亞共和國
大哥倫比亞共和國簡稱為大哥倫比亞(西班牙语:Gran Colombia)19世紀初拉丁美洲獨立戰爭中,西蒙·玻利瓦爾創建並領導的聯合委內瑞拉和新格拉納達的國家,名為「哥倫比亞共和國」。其地域包括今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巴拿馬,以及哥斯達黎加、秘魯、巴西、圭亞那的小部分。1819年底成立,1831年解體。.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北朝鲜称為上海臨時政府(),简称临政()、臨時政府()是朝鲜半岛在日韩并合后,于1919年在上海法租界成立,后搬迁至中華民國重庆的一个流亡政府。该政府未曾受到任何國家的承认,而国民政府当时虽也未正式承认,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其极大的援助,如协助训练地下武装及情报人员,并为其在国际范围扩大影响。在上海的旧址,被称为“韩民族独立运动的圣殿”。 現在的大韓民國憲法前言中即提到「吾等大韓國民繼承了在三一運動中成立的大韓民国臨時政府的法統」。另一方面,現在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則將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評論為「無人承認的流亡團體」、「利用同胞的愛國心收集大量錢財中飽私囊,組織針對共產主義者的恐怖襲擊、妨礙金日成組織領導的抗日武裝鬥爭的反動集團」。.
大英帝國
#重定向 大英帝国.
查看 獨立宣言列表和大英帝國
中美洲联邦共和国
中美洲联邦共和国(República Federal de Centroamérica),立國之初又稱作中美联合省(Provincias Unidas del Centro de América))。是一个历史上存在的联邦共和国。位于中美洲,存在于1821年9月至1841年,由過去新西班牙的瓜地馬拉都督府領土組成。又译作中美联合省、中美洲联合省、中美洲联邦。有時會被誤譯為中美洲合眾國。领土包括今日的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以及墨西哥东部恰帕斯州的一部分。 联邦共和国由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五個邦加一個聯邦特區(新瓜地馬拉,今瓜地馬拉市)組成 。(巴拿馬當時為玻利瓦爾所創之哥倫比亞共和國的一部份,而貝里斯當時為英國殖民地)。在1830年代,首府為克薩爾特南戈的第六個邦洛斯阿爾托斯加入了聯邦,洛斯阿爾托斯的領土包括今日的瓜地馬拉西部高原和墨西哥南部的恰帕斯州。 自中美洲從西班牙帝國獨立不久後,其中有些地區於1821年併入了墨西哥第一帝國。接著中美洲於1823年組成了聯邦共和國。從1838年到1840年,聯邦陷入了內戰,由保守派對抗自由派,最後支持分離主義的自由派獲勝。經歷了許多的流血衝突後,聯邦由於不同地區和不同的理想,因而無法成功凝聚一個確切的國家認同而分崩離析。.
主权国家
主權國家,指擁有獨立主權的独立国家,是國際社會的最基本成員,其统治和管理的权力由该国家或組織的人持有,不受他方影響。.
查看 獨立宣言列表和主权国家
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
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亞塞拜然語:Azərbaycan Xalq Cümhuriyyəti),是伊斯蘭世界中首個建立的議會民主制國家(早於土耳其)。 是由俄羅斯帝國在1917年解體後,設在提比利西的阿塞拜疆国民议会於1918年5月28日所成立。北與俄羅斯接壤,西北為喬治亞民主共和國,西邊則是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南邊則和波斯接壤。人口約兩百萬。 Category:已不存在的亞洲國家 Category:前共和國 Category:亞塞拜然歷史 Category:已不存在的共和國 Category:已不存在的國家 Category:1918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1920年終結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短命國家.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亚美尼亚语:Դեմոկրատական Հայաստանի Հանրապետություն),其法律上的名稱為亚美尼亚共和国。史称亚美尼亚第一共和国,是亞美尼亞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化的民主共和國。它的存在时期是从1918年至1920年。1917年俄国革命导致俄罗斯帝国的覆灭,亚美尼亚革命联盟乘机建立了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其议会的203个席位中有103个由亚美尼亚革命联盟占据。它成立时它的北边邻格鲁吉亚民主共和国,西边邻奥斯曼帝国,南边邻波斯帝国,东边邻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 1918年新成立的共和国在高加索战役中击退了奥斯曼帝国的进攻,导致了《巴统条约》的签订。这个条约是该共和国的第一个国际条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末奥斯曼帝国战败,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建议扩张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的疆域,使得它包括历史上的亚美尼亚地区。这个建议最后导致《色佛尔条约》的签署。但是实际上这个条约从未生效。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的疆域由《亚历山卓普条约》、《卡尔斯条约》和《洛桑条约》决定。 1920年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的疆域包括今天亚美尼亚的大多数地区、卡尔斯、厄德尔和阿尔达汉的部分。与阿塞拜疆之间关于纳希切万、納戈爾諾-卡拉巴赫、休尼克的领土争议。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称拥有洛里的主权,但是这个地区当时受格鲁吉亚管理。亚美尼亚军队占据了与阿塞拜疆有争议的地区并能够维护当地的稳定,而阿塞拜疆则继续宣称拥有这些地区的主权。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成立后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的问题。独立亚美尼亚国家崩溃后苏俄红军占领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将它合并入外高加索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Dr.
伊恩·史密斯
伊恩·道格拉斯·史密斯,GCLM,ID(Ian Douglas Smith,),津巴布韋及前羅德西亞政治家,1964年4月至10月任南羅德西亞總理,1964年10月至1979年6月改任羅德西亞總理,任內於1965年11月11日發表《單方面獨立宣言》,宣告放棄英國自治殖民地的身份獨立,以設法維持白人少數管治,其後又在1970年宣佈成為共和國。史密斯單方面從英國獨立的行動未有得到國際承認,聯合國更對羅德西亞實行經濟制裁。 史密斯是在南羅德西亞土生土長的非洲白人,早年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從南非羅德茲大學畢業後返回南羅德西亞經營農場。他在1948年投身政壇,當選南羅德西亞立法議會議員,1953年起改任羅德西亞與尼亞薩蘭聯邦立法議會議員,到1962年參與創立羅德西亞人陣線,並成功當選重返南羅德西亞立法議會,歷任財政部長等職。史密斯在1964年4月16日起取代溫斯頓·菲爾德出任南羅德西亞總理,是歷來首位出任總理的本土人士。 史密斯自1965年單方面宣佈獨立到1979年結束白人管治期間,由於絕大部份黑人都沒有投票權,他領導的羅德西亞陣線每次都得以在大選中勝出。在總理任內,史密斯大力鎮壓境內黑人民族主義者由1972年至1979年展開的羅德西亞游擊戰,最後面對戰爭、制裁,以及國際壓力的困擾,他在1978年達成了一份《內部解決方案》,促使黑人黨派聯合非洲民族議會的領袖埃布爾·穆佐雷瓦在1979年就任總理,並組成了由白人及黑人共治的聯合政府。 後來,隨著《蘭卡斯特府協定》在1979年的簽署、津巴布韋在1980年的立國,以及羅伯·穆加比當選首任津巴布韋總理,標誌著該國進入黑人多數管治的時代。至於史密斯則在津巴布韋立國後,一直擔任津巴布韋國會議員,到1987年遭穆加貝政權免去議員資格為止。此後他先後退居於津巴布韋和南非開普敦,對穆加貝的獨裁統治作出不少批評。 外界對史密斯毀譽參半,批評他的人指他推行種族隔離,透過剝奪黑人來維持白人在當地的利益;但也有支持者認為史密斯任內面對國際制裁,仍然能夠帶動羅德西亞錄得穩定的經濟增長,而且國家經濟、基建發展和國民教育水平等都屬於非洲國家前列,國家維持穩定的狀況,與1980年津巴布韋獨立後,在穆加貝獨裁腐敗統治下造成經濟崩潰、貨幣大幅貶值、民不聊生和國民生活大幅倒退的情況,形成強烈對比。.
佩德罗一世 (巴西)
佩德罗·德·阿尔坎塔拉·弗朗西斯科·安东尼奥·若昂·卡洛斯·哈维尔·德·保拉·米格尔·拉斐尔·若阿金·若泽·贡扎加·帕斯卡尔·西普里亚诺·撒拉弗·德·布拉干薩-波旁(Pedro de Alcântara Francisco António João Carlos Xavier de Paula Miguel Rafael Joaquim José Gonzaga Pascoal Cipriano Serafim de Bragança e Bourbon,),巴西的第一任皇帝(1822年10月12日—1831年4月7日在任),称佩德罗一世,1826年3月10日至5月28日兼任葡萄牙国王,称佩德罗四世,绰号“士兵国王”(O Rei-Soldado)、“皇帝国王”(O Rei-Imperador)或“解放者”(O Libertador )。.
德克薩斯共和國
#重定向 德克萨斯共和国.
俄罗斯总统
俄罗斯联邦总统(Президент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是俄罗斯联邦的国家元首。1993年12月12日通过的第一部《联邦宪法》,规定俄联邦是“共和制的民主联邦法制国家”,确立總統和联邦政府主席(总理)權力二元結構的政府體制,近似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雙首長制。第三任總理德米特里·阿納托利耶維奇·梅德韋傑夫2008年12月30日簽署憲法修正案,延長總統任期與國家杜馬(下議院)任期,總統任期由四年延至六年,國家杜馬任期由四年延至五年。.
查看 獨立宣言列表和俄罗斯总统
國民大會
国民大会(簡稱國大)是依据1946年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代表中华民国全国国民于中枢行使政权的机构,曾为中华民国五权宪政体制中的最高权力机关。國民大會由國民大會代表(簡稱國大代表、國代)組成,其最重要職權為選舉總統與副總統,这与美國選舉人團、韓國總統朴正熙時代的統一主體國民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朝鮮的最高人民會議、前蘇聯的最高蘇維埃等代议制立法機構類似。2005年6月7日,國民大會通過立法院提出的憲法修正案,凍結與國民大會相關條文,使國民大會停止運作,改變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的架構。 在法理上,《中華民國憲法》原文雖未改動,但依據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所修訂的《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憲法半數本文已經停止適用,將國民大會的職權轉移到其他機構或直接交付人民來行使;但因為《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的有效期限為國家統一前,所以與國民大會相關的《國民大會組織法》、《國民大會職權行使法》、《國民大會同意權行使法》等相關法律仍然沒有廢止。國民大會凍結後,2012年3月第8屆立法院院會由台灣團結聯盟黨團提出上述三法的廢止案,但因屆期不連續原則,並未完成審查。.
查看 獨立宣言列表和國民大會
別洛韋日協議
《別洛韋日協議》(Беловежские соглашения,Белавежскае пагадненне,Біловезькі угоди),正式名稱為《關於設立獨立國家聯合體的相關協議》,是1991年12月8日俄羅斯總統鮑利斯·葉爾辛、烏克蘭總統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白俄羅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斯坦尼斯拉夫·舒什克維奇三人,在比亞沃維耶扎森林舉行秘密會議後,由三國領導人簽訂的一個協議。此次會議決定三國脫離蘇聯獨立,並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以取而代之。 此次協議在法律上的根據是1922年簽署的《蘇聯成立條約》以及《1977年蘇聯憲法》第72條中的「以共和國自由意志為基礎的同盟」,因而蘇聯各加盟共和國有權利自由地退出蘇聯。12月10日,烏克蘭最高蘇維埃與批准了這個協議。12日,此協議獲得俄羅斯最高蘇維埃的批准。 此次協議的簽訂導致原本預定要簽訂《新聯盟條約》的各加盟共和國的混亂。哈薩克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的努爾蘇丹·納扎爾巴耶夫最初批判三國領導人的此次協議。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土庫曼等中亞的加盟共和國對加入獨聯體持消極態度。但是這五個共和國在經濟上對俄羅斯依賴很強,最終在13日宣佈加入獨聯體。21日,除了喬治亞以及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以外,其他蘇聯加盟共和國的領袖聚集在阿拉木圖開會,簽訂《阿拉木圖宣言》。 蘇聯總統戈巴契夫在最後對獨聯體的創立和蘇聯的解體表示反對,於25日辭去蘇聯總統職務。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決定蘇聯解體。.
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也称哈普斯堡家族(),是歐洲歷史上最為顯赫、統治地域最廣的王室之一。 其家族成員曾出任罗马人民的国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奧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奧地利帝國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國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亞國王(1526年—1918年),西班牙國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國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1864年—1867年)和今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境内及南部斯拉夫地區若干王國、公國的國王、大公與公爵。 16世纪中叶查理五世退位後,哈布斯堡家族分为奥地利与西班牙两个分支,前者占据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称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后者则为西班牙国王,统治西班牙、西属尼德兰、意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国、撒丁王国以及美洲新世界的广袤领土,称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但由于多代近支联姻,西班牙分支在1700年,奥地利分支在1740年相继男嗣断绝。西班牙王位落入法國皇室波旁家族之手;而奥地利分支与洛林家族联姻,帝国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玛丽亚·特蕾西亚嫁于洛林公爵、托斯卡纳大公弗兰茨·斯蒂芬,并依据《国本诏书》继承了奥地利、匈牙利与波希米亚等家族领地,由此创建了哈布斯堡-洛林皇朝,1745年弗兰茨·斯蒂芬当选为帝国皇帝。.
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最高拉達
#重定向 克里米亞國家議會.
国际法
國際法(Le droit international;International Law,原稱万国法)又稱國際公法,是主權国家國與國之间的法律。國際法不同於國家的法律制度,因為它主要的適用對象為國家而非公民,是規範政府组织之間关系的规则,有時也包括民族意識的法人和自然人等。國際法較無法約束各個國家,因為無法保障其法律體系始終順利運作,因此缺乏有效制裁違法國家的制度。 早期西方世界並不承認國際法存在,19世纪的英国法學家奥斯丁認為該法律僅其是一种實在道德,不具有法律的強制力。目前各国对国际法法律地位的承认和国际间所发生的贸易摩擦也時常被援引国际法进行解决,因此国际法的法律地位已经獲得多數國家承認,但是國際社會中並沒有具备制裁违法国家实力的世界政府可以解釋與執行,因此常被解釋爲國與國之間條約的国际私法概念所混淆以求维系既成的格局。.
查看 獨立宣言列表和国际法
国际法院
国际法院(Cour internationale de justice,缩写为CIJ;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缩写为ICJ),是联合国六大主要机构之一和最主要的司法机关,是主权国家政府间的民事司法裁判机构,根据《国际法院规约》--1946年2月成立,位于荷兰海牙。国际法院的主要功能是对各国所提交的案件做出有法律约束力的仲裁,并就正式认可的联合国机关和专门机构提交的法律问题提供咨询意见。国际法院是具有明确权限的民事法院,没有附属机构,对其他国际法庭没有管辖权。国际法院没有刑事管辖权,因此无法审判个人,这种刑事审判由国内管辖或联合国特设刑事法庭或国际刑事法院管辖。 国际法院由15名法官组成,任期9年,可连选连任;设书记官处。工作语言为法语与英语。法院成员不得从事任何其他职业性工作。.
查看 獨立宣言列表和国际法院
獨立公投
立公投是一個地區的居民舉行投票,以決定是否成為一塊獨立的領土,多源於民族自決的因素。成功的獨立公投或可能不會導致獨立,這取決於政治因素以外有關的領土的共識結果。.
查看 獨立宣言列表和獨立公投
獨立日
立日是某些國家的周年節慶,通常会庆祝结束殖民地状态或外国的控制,而获得獨立。大部分国家的独立日也是國慶日。.
查看 獨立宣言列表和獨立日
科索沃
科索沃共和國(Republika e Kosovës;Republika Kosovo),通称科索沃(又譯科索夫、科索伏),是一個主權爭端地區及有限承認國家,位於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於2008年单方面宣布独立。塞爾維亞雖然承認其民選政府,但只承認该地区为塞爾維亞的兩个自治省之一(科索沃和梅托希亞自治省)。 自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結束以來,科索沃僅在名義上為塞爾維亞的一部分,實際上則是聯合國的託管地,由聯合國科索沃臨時行政當局特派團臨時管治。1990年至1999年間,該地阿爾巴尼亞族人也將科索沃稱為“科索沃共和国”,但当时該國僅有阿爾巴尼亞一國承認。 科索沃問題一直懸而未決,阿族堅持要求獨立,但塞方要求保證塞爾維亞領土完整。各方已於2006年2月20日起就科索沃問題展開談判。經過兩年的談判與周旋,科索沃於2008年2月17日通過獨立宣言,宣佈脫離塞爾維亞,現時获得了110个联合国国家的承认。塞爾維亞政府已經宣佈絕不放棄科索沃的主權,準備採取多項制裁措施,但保證絕不使用武力阻止科索沃的獨立。2010年7月22日,國際法院指科索沃宣布脫離塞爾維亞獨立,並不違反國際法。.
查看 獨立宣言列表和科索沃
科索沃宣佈獨立事件
#重定向 2008年科索沃宣佈獨立事件.
科索沃共和國 (1990年-2000年)
#重定向 科索沃共和国 (1990年-2000年).
查看 獨立宣言列表和科索沃共和國 (1990年-2000年)
立陶宛獨立法案
立陶宛獨立法案 (Lietuvos Valstybės atkūrimo aktas),又稱2月16日法案,是一份由立陶宛議會在1918年2月16日簽署的文件,其在於宣佈立陶宛恢復獨立,新國家以民主原則管治,並以維爾紐斯為首都。 雖然其內容簡短,而且原件已佚,但它是兩次大戰之間獨立的立陶宛國家和今日立陶宛的存在根據,其原則亦在歷來中得到體現。它亦是該國在1990年《》的組成部分。新的政府是兩次大戰間存在過的國家的延續。 2017年3月29日,法案的原件在德国柏林的外交档案库中被寻得。同年12月22日,一份发往圣座的,由德语写就的法案文本在梵蒂冈机密档案馆被寻得。.
立陶宛議會
#重定向 立陶宛议会.
查看 獨立宣言列表和立陶宛議會
米斯基托人
米斯基托人是中美洲的印第安人,其领地从洪都拉斯的卡梅伦角延伸至尼加拉瓜的格兰德河一带。他们有自己的语言米斯基托语,但是有相当多的人讲米斯基托克里奥尔英语,西班牙语,拉玛语(Rama)和其他语言。克里奥尔英语的使用源于与英国人的频繁接触。许多人信基督教。 现在即使还有纯血统的米斯基托人,也已经很罕见,因为几个世纪以来,逃亡黑奴在他们那儿寻求避难,并与他们通婚。他们的领地外人难以进入,因此较少受到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 传统的米斯基托社会是高度结构化的社会,具有明确的政治体系。有国王,但他不拥有所有的权力,与他平分权力的有总督和将军,1750年代还有海军上将。实际上,许多国王具有半神话的色彩,因此关于国王的历史资料往往不明,直至1687年才有记载第一位被确认的国王——杰里米一世。 这一体系使得米斯基托人在整个西班牙统治及中美洲国家联盟期间得以保持自己的独立。但在1894年,他们还是被并入洪都拉斯。 英国出于在中美洲(特别是英属洪都拉斯,今伯利兹)的经济利益,使米斯基托人能购买枪支及其它武器。英国还帮助成立了尼加拉瓜,想作为国家分给米斯基托人。不久,由米斯基托人和桑博人(印黑混血人)组成的队伍开始袭击位于洪都拉斯的西班牙殖民区,多是为了救回沦为奴隶的米斯基托人,不让他们被贩去欧洲,但常常也为了奴役其他印第安人,把他们卖给英国人去牙买加做奴隶(很长一段时间,米斯基托人自认为优于同一地区的其他部落,称他们为“野人”。历史学家认为,米斯基托人寻求一种英国身份,欧洲服饰在米斯基托人间十分流行,英国人甚至把他们叫做国王)。他们还抓其他部落的女人来做自己的奴隶。这些袭击一直延续到英西之争完全结束之后。 由于允许一夫多妻,加上掠夺来的女奴隶,米斯基托人口激增。 西班牙殖民者于1787年开始进入米斯基托人的领地,但米斯基托人依靠人多且拥有经验丰富的军队,继续控制该地区。米斯基托人从不认为受尼加拉瓜政府的管制,许多米斯基托人至今仍不认为自己是尼加拉瓜人。 1970年代和1980年代,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政府企图种族灭绝,包括强制迁移8500米斯基托人,毁坏100多个村落,这促使米斯基托人与苏木(Sumu)部落及拉玛(Rama)部落一起组成一支反政府游击队米苏拉斯塔(MISURASTA),并与(尼加拉瓜桑地诺政府的)反对派(Contras)结盟联合。(见Nicaragua Was Our Home).
查看 獨立宣言列表和米斯基托人
美國獨立宣言
《美國獨立宣言》(United States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為北美洲十三個英屬殖民地宣告自大不列顛王國獨立,並宣明此舉正當性之文告。1776年7月4日,本宣言由第二次大陸會議於費城批准,當日之後成為美國獨立紀念日。宣言之原件由大陸會議出席代表共同簽署,並永久展示於美國華盛頓特區之美國國家檔案館。此宣言為美國最重要的立國文書之一。.
烏克蘭總統
烏克蘭總統(Президент України,Prezydent Ukrayiny),是欧洲国家乌克兰的国家元首,对内是最高领导人行使政治权力和责任。对外代表乌克兰。现任总统是波罗申科。.
查看 獨立宣言列表和烏克蘭總統
独立
立可以指:.
查看 獨立宣言列表和独立
芬蘭議會
芬蘭議會(Eduskunta 或 Suomen eduskunta,Finlands Riksdag),是芬蘭的一院制國會。 議會有200名成員,並在赫爾辛基的議會大廈開會。於2015年4月19日舉行。 议会的职责和权力是颁布芬兰法律,核准国家预算,批准国际条约,并监督政府。议会还负责推选总理和批准政府计划。政府计划是政府与会各方商定的行动计划,它提出了新政府面临的主要任务。 芬兰是一个多党制国家。多党制的一个特点是,单独一个政党在议会选举中赢得绝对多数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国家总是有一个联合政府,以此来赢得议会的支持。一般在议会占多数席位政党的领袖将成为总理。 近几十年来,三大主要政党是一直温和保守的民族联合党、社会民主党和芬兰中间党。在2011年芬兰议会选举中,正统芬兰人党显著崛起成为议会第三大党。 File:Parliament of Finland1.jpg|议会大厦正面,2007年6月 File:Eduskuntatalo (Finnish Parliament building).JPG|议会大厦,2006年11月.
查看 獨立宣言列表和芬蘭議會
让-雅克·德萨林
让-雅克·德萨林(Jean-Jacques Dessalines,) 海地革命的领袖,他被視為海地開國元勳。獨立後稱帝,加冕為雅克一世。.
越南獨立宣言
越南《獨立宣言》(),指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時发布的一篇文告,於1945年9月2日在首都河內的巴亭廣場發表,由越南獨立同盟會主席胡志明撰寫及朗讀。當時越南經歷了大半個世紀的法國殖民統治,加上二戰期間日本的五年軍事佔領,至胡志明發表《獨立宣言》,亦即表示在越南共產黨的領導下,脫離殖民統治,獨立建國,並且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政體。.
胡志明
胡志明(Hồ Chí Minh,),越南共產主義革命家,本名阮必成,號愛國、秋翁,幼名生恭。胡志明是他在二次大戰時用以抗日的化名,因而沿用。他是越南共产党、越南民主共和国和越南人民军的主要创立者和领导人。曾擔任越南劳动党主席和第一书记(后改稱總書記),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和政府总理。.
查看 獨立宣言列表和胡志明
蘇卡諾
蘇加諾(,,出生名:Koesno Sosrodihardjo,),印度尼西亚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尼建國領袖及首任印尼總統,1959年至1966年間兼任印尼總理,不料卻因為親共立場被推翻,1967年起被軟禁直到死去。其大女儿梅加瓦蒂為第五任总统。.
查看 獨立宣言列表和蘇卡諾
葡萄牙
葡萄牙共和国(República Portuguesa),简稱葡萄牙(Portugal)、葡國。明朝《坤輿萬國全圖》称之爲波爾杜瓦爾(或波爾杜曷爾)、拂朗機(或拂朗幾、佛朗機);亦有蒲都麗家等稱謂,清朝時稱博都雅,或者澳門也有譯作葡萄牙民國。 葡萄牙是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一个国家,西部和南部瀕臨大西洋,北部和东部則與西班牙相接;首都-里-斯本以西的罗卡角是歐洲大陸的最西端。除了欧洲大陆的本土之外,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和马德拉群岛也是葡萄牙的领土。 現今葡萄牙邊界內的疆土,自古代開始就屢屢易主。葡萄牙曾是羅馬帝國版圖下的一員,期間曾被西哥特人和苏维汇人入侵,多方勢力相互角鬥;八世紀時,摩尔人征服了大部分的伊比利亚半岛,出現了較為一統的政權,也因而開啟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收復失地運動。長達數世紀的戰爭當中,葡萄牙以今天西班牙的加里西亞地區為基地,於1139年成立葡萄牙王國,由北而南逐步完成征服。 16世纪起,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中扮演活躍角色,成為重要的海上強國。全盛時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共同簽署了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旨在將世界瓜分為兩半。現存歐洲國家當中,葡萄牙是為殖民歷史最悠久的一國,自從1415年攻占北非休达到1999年澳門政權移交(亦有一種算法為到2002年的東帝汶獨立為止),殖民活動長達幾近六百年。昔日龐大的殖民帝國,曾包括世界五十三個國家的部分領土,也使其官方語言葡萄牙語成為兩億四千萬人的共同母語,和世界第六大語言。但十九世紀開始,隨著最大殖民地巴西的獨立,葡萄牙的國勢快速地衰落。1910年10月5日革命推翻了葡萄牙王室,而成立不穩定的民主政權——葡萄牙第一共和国;卻在不久後又被保守派軍官領導的軍事政變推翻,是為新政時期,即葡萄牙第二共和国。直到1974年葡萄牙殖民地戰爭結束,反戰的康乃馨革命爆發,葡萄牙才重新成為自由民主國家。.
查看 獨立宣言列表和葡萄牙
自治領
自治領(Dominion)是大英帝國殖民地制度下一個特殊的國家體制,可說是殖民地步向獨立的最後一步。 19世紀,所有實行自治或半自治的英國殖民地,尤其那些已具有自身憲政體制的,如加拿大、澳洲等,都稱為自治領。它們都是由直辖殖民地(Crown Colony)或自治殖民地(Self-Governing Colony)進化為自治領。.
查看 獨立宣言列表和自治領
自治邦
#重定向 美国非建制属地.
查看 獨立宣言列表和自治邦
苏格兰王国
苏格兰王国(The Kingdom of Scotland、Rìoghachd na h-Alba、Kinrick o Scotland),是位于西欧的一个古国,最大版图包括大不列颠岛北部以及周围的数个群岛,即今天联合王国苏格兰地区的范畴。苏格兰王国最早约出现于公元843年以后。1707年,苏格兰王国与英格兰王国正式合并,成为现在的联合王国(英国)的主要组成部分,王国从此消失。1700年左右,王国总人口约为110万。王国的主要行政中心在爱丁堡市。.
查看 獨立宣言列表和苏格兰王国
英國國會
#重定向 英国议会.
查看 獨立宣言列表和英國國會
英國政府
英國政府,當前官方名稱為「女王陛下政府」(Her Majesty's Government),香港民間俗稱「英廷」,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中央政府,由負責國家事務的各個大臣(又稱「前座」)組成。 首相領導政府,並揀選其餘政府成員。內閣是最高層的決策委員會,由首相和最上級的大臣組成。 在英國憲法下,行政權屬於君主,只有首相及內閣可以行使或建議行使。內閣成員以樞密院成員身份向君主提出建議,也可以政府部門首長身份直接行使行政權。 政府部長通常全為國會議員,並向國會問責。政府須依賴國會作出立法,因此政府實際上必須每五年舉行選舉。然後君主任命國會中第一大黨或多數黨的黨魁成為首相。 現任首相為保守黨黨魁特雷莎·梅,由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2016年7月13日任命。.
查看 獨立宣言列表和英國政府
英格兰王国
英格兰王国(Kingdom of England;)是西欧历史上的一个国家,在大不列颠岛的南方,包含现今的英格兰与威尔士。王室的首要居所原本是汉普郡的温切斯特,但伦敦和格洛斯特被授予同样的地位——特别是伦敦,从1066年开始已成为「事实上」的首都。伦敦成为王国的首都直至1707年(参见《1707年联合法案》),并继续保持英格兰首要城市的地位。该市亦是大不列颠王国(1707年–1801年)和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1801年–1922年)的首都。今日仍然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的首都。 英国的现任君主,伊丽莎白二世,是英格兰国王及女王的现任继承人。英格兰女王(及国王)的头衔其实自1707年来已被正式使用,但在法律上,这个被广泛使用的名称并不正确。她这个称号可以追溯至1千年前的威塞克斯国王称号。.
查看 獨立宣言列表和英格兰王国
李光耀
李光耀,GCMG,CH(Lee Kuan Yew,出生姓名「Harry Lee Kuan Yew」;)是新加坡華裔政治家,曾担任首任新加坡總理和首任人民行動黨秘書長,也是新加坡建國之父之首,新加坡李氏家族政治的创始人,對新加坡政治有深远影响。2011年,《商业内幕》网站在其“20世纪最成功的独裁者”排名中将李光耀列为第二位(僅次於利比亞的伊德里斯一世)。.
查看 獨立宣言列表和李光耀
毛利人
毛利人(Māori)是新西蘭境內的原住民,屬於南島語族波利尼西亞人。其民族語言原本沒有文字,1840年開始以拉丁字母作為民族語言之文字。民族信仰數泛靈的多神信仰。「Māori」這個詞在毛利語語境中表示「正常」或「正常人」之意,當時的歐洲人進入紐西蘭地,毛利人便如此自稱。外邦人則稱呼「Pakeha」(原意有「反常人」的意思。)。多數考古學和歷史學者認為毛利民族是從庫克群島和玻里尼西亞地區而來。也有學者認為毛利民族及所有南島語族的發源地最北可以追溯到西太平洋的臺灣,這在語言及傳統建築上有明確的證據。 現在毛利人总人口70多萬人,其中新西兰有62万,澳洲有12.6万,英国有8千人,美国和加拿大有4千左右。 毛利語是紐西蘭官方語言之一。.
查看 獨立宣言列表和毛利人
挪威宪法
挪威王国宪法(Kongeriket Norges Grunnlov)是挪威现行的根本大法。该宪法于1814年5月16日,在位于当时的挪威首都克里斯蒂安尼亚(Christiania,即现在的奥斯陆)以北的小镇埃兹伏尔(Eidsvoll)召开的、带有制宪性质的挪威国民大会(Riksforsamlingen)上获得通过,并于5月17日签署生效。这部宪法被视为当时世界上立场最激进的民主宪法之一。而宪法的签署日期5月17日也成为了现在挪威的国庆日。.
查看 獨立宣言列表和挪威宪法
海地獨立宣言
海地獨立宣言(Déclaration d'indépendance d'Haïti)是一份在1804年1月1日由海地革命領袖讓-雅克·德薩林發表的文告,宣佈海地脫離法國獨立。最初的標題為《不自由毋寧死》(Liberté ou La Mort),與另一份文告一同發表於一本八頁的小冊子上(同時宣布海地永遠禁止奴隸制)。 目前唯一傳世的版本在2010年為一名加拿大研究生在英國國家檔案館發現。.
斐迪南一世 (保加利亞)
斐迪南一世(Фердинанд I,),全名斐迪南·马克西米利安·卡尔·利奥波德·马利·萨克森-科堡-哥达斯基(Фердинанд Максимилиан Карл Леополд Мари Сакскобургготски)。保加利亞沙皇,保加利亚王国的开国君主。.
愛爾蘭共和國 (1919年-1922年)
#重定向 爱尔兰共和国 (1919–1922).
查看 獨立宣言列表和愛爾蘭共和國 (1919年-1922年)
拉科塔族
拉科塔(Lakota,Lakȟóta,),由七個蘇族部落形成的聯盟,使用拉科塔語,是美國西部一個美洲原住民民族,居住在今日的南、北達科他州。.
查看 獨立宣言列表和拉科塔族
智利獨立宣言
《智利獨立宣言》()是一份宣布智利從西班牙帝國獨立的獨立宣言文件,它在1818年1月於康塞普西翁起草,並且在1818年2月12日於塔爾卡獲得智利最高執行官貝爾納多·奧希金斯批准。1818年2月12日查卡布科戰役一週年時,智利正式舉行的獨立典禮。.
另见
独立宣言
- 2008年科索沃宣佈獨立事件
- 以色列独立宣言
- 加泰羅尼亞獨立宣言
- 印度独立宣言
- 墨西哥帝國獨立宣言
- 复活节宣言
- 智利獨立宣言
- 海地獨立宣言
- 獨立宣言列表
- 立陶宛獨立法案
- 芬兰独立宣言
- 荷兰独立宣言
- 马来西亚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