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特殊非兩國論

指数 特殊非兩國論

特殊非兩國論是由前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所提出的說法,來形容中國大陸和台灣之間的海峽兩岸關係。儘管說不上是一套概念或政策,但馬英九卻不只一次用這句話去形容兩岸關係。 前總統李登輝的特殊國與國關係和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均強調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兩個國家,而雙方的關係就應為國與國的關係。但馬英九持不同的看法,認為雙方關係應該是一個國家內兩個地區之間的關係。中華民國政府視這個國家為中華民國,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則視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雙方均不承認對岸主權的合法性,同時又不否認對方正事實上管治對岸。因此兩地的關係特殊,並且有關國際關係的法律並不適用。.

20 关系: 台灣台灣問題两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央通訊社中国大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中華民國總統中華民國憲法一中各表一国两区一邊一國九二共識動員戡亂特殊國與國關係馬英九陳水扁李登輝海峽兩岸關係

台灣

#重定向 臺灣.

新!!: 特殊非兩國論和台灣 · 查看更多 »

台灣問題

#重定向 臺灣問題.

新!!: 特殊非兩國論和台灣問題 · 查看更多 »

两个中国

兩个中國是一種近現代描述兩岸關係或者國共關係的政治用語,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政治現实上作为两个主权国家或政治实体。.

新!!: 特殊非兩國論和两个中国 · 查看更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法,拥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该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1954年9月20日,首部宪法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此后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宪法又经历了两次修改。现行的八二宪法于1982年12月4日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当日公布施行。八二宪法其后又经过了多次修正,形成了宪法现行文本。 现行宪法全文共4章、143条,阐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彰显了民主集中制的理念,明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为主的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结构,明示了中国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并明列其基本国策。.

新!!: 特殊非兩國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查看更多 »

中央通訊社

中央通訊社(簡稱中央社;Central News Agency,略稱CNA)是中華民國的國家通訊社,1924年4月1日由中國國民黨在廣州成立,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播遷臺灣,1995年轉型為依據《中央通訊社設置條例》成立、由中華民國政府捐助成立的財團法人機構。目前總社設於臺北市中山區的志--清大樓。.

新!!: 特殊非兩國論和中央通訊社 · 查看更多 »

中国大陆

中國大陸,中文使用上常通稱大陸或大陸地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有时也使用祖国大陆。此詞的使用在古代即有,非現代两岸关系中具有政治含义的大陆,而是中原文化圈中相對海洋島嶼的地理用詞。如在日本也有大陸文化的說法,二戰時曾用來稱呼中國外,至今以大陸代稱的用法在學術上仍有在使用。在海外的華人移民圈也有不少使用此用法的人。 在當代的使用上,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直接管轄的區域。此肇因於第二次國共內戰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所導致的海峽兩岸政治分立。 地理上,該詞是指中國的大陸領土,屬於歐亞大陸的一部分的事实,與海島相對;但當代的使用上,其做為一個政治名詞的用途遠大於地理名詞,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直接管轄的區域,故海南島、舟山群島等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海洋及海島領土,都被視為中國大陸的一部分,香港、澳門這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台灣」則排除在外。使用情形類似的還有「中国内地」一詞。 另一方面,第二次國共內戰後撤退至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在法律上仍然主張中國大陸為其疆域,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法律中稱為「大陸地區」、並定義為「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同時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獨立之主權國家,而僅將其視為統治中國大陸之政治實體;在陳水扁政府上台前,中華民國政府認定的「大陸地區」還包括在1946年就已獨立建國的外蒙古、以及中俄邊境的爭議領土。香港與澳門因政治地位特殊,在法律上又另外以「港澳地區」合稱。 中華民國政府對中國大陸的定義,是中國國民黨執政時期一中各表、憲法一中等兩岸政策的重要基礎。而民主進步黨執政時期,由於其政治立場偏向臺灣獨立及臺灣主體性,此主張並不活躍,尤其在陳水扁政府時期起,主要以一邊一國思維處理兩岸關係,直接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視為與中華民國(台灣)分立的國家。也讓大陸這個地理代稱用法再增添更多政治含义。.

新!!: 特殊非兩國論和中国大陆 · 查看更多 »

中華人民共和國

#重定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 特殊非兩國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自1912年成立至1971年退出聯合國期間是中國的代表政權,之後則因主要國土位置與國際政治現狀而在國際上通稱「臺灣」。建政之初繼承原清朝統治的中國領土,至今未放棄主張自己為代表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1945年二戰結束後從日本接收臺灣。1949年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去大部分中國領土的治權,現今實際管轄的領土(即自由地區)總面積36,197平方公里,包括臺灣本島及附屬島嶼(北方三島,蘭嶼,綠島等)、澎湖群島、福建沿海附屬島嶼(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島)與部分南海諸島(東沙群島,太平島,中洲島等),首都為臺北市.

新!!: 特殊非兩國論和中華民國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總統

中華民國總統是中華民國的國家元首,對外代表國家行使職權,對內則負政治上的最高責任,且為中華民國三軍統帥(武裝最高總司令),直接任命行政院院長,並提名司法、考試、監察三院院長,交由立法院(國會)行使同意權。除身兼國家安全會議主席之外,也在慣例上擔任中華文化總會會長等中華民國政府外圍民間機構的領銜職。.

新!!: 特殊非兩國論和中華民國總統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憲法

《中華民國憲法》是中華民國的根本法,擁有最高位階的法律權力。民國35年(1946年)12月25日由制憲國民大會於南京議決通過,民國36年(1947年)1月1日由國民政府公布、同年12月25日施行。全文共14章、175條,主要特色為彰顯三民主義與主權在民的理念,明定人民自由權利的保障,規定五權分立的中央政府體制及地方自治制度,明示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採取均權制度,並明列基本國策等。 該憲法制定時, 國共內戰已全面爆發,國民大會因而在民國37年(1948年)制定《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做為戰時的憲法附屬條款;但隨著中華民國在民國38年(1949年)後因國共內戰失去對中國大陸的治權、以及有效統治區域限縮至臺澎金馬,該條款的適用時間不斷被延長,而致憲政的實施有名無實。至民國80年(1991年),國民大會始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並同時在憲法本文之外再另增訂《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以及凍結部分憲法本文,以因應當前國情,現已經過七次修訂。 中華民國憲法及其增修條文的核心價值為:民主制度、法治規範、自由與人權保障、政府機關相互制衡、關懷婦女與弱勢及少數族群、生態環境保護、社會福利與救助、義務教育實施、農業與科技及經濟發展。.

新!!: 特殊非兩國論和中華民國憲法 · 查看更多 »

一中各表

一個中國,各自表述(one China with respective interpretations),简称為一中各表,是海峽兩岸關係的政治性論述,由中國國民黨所提出。這個論述主張,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雙方都同意一個中國,但是對一個中國的內涵,雙方可以有各自不同的表述方式。這是九二共識的詮釋之一,但未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接受,中國大陆主張應以各表一中來詮釋。 1992年香港會談中,中華民國與中国大陆代表進行民間談判,但雙方未有具體結論,但形成了一些口頭默契。1995年,海基會副秘書長焦仁和首次提出以「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來總結香港會議的結論,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在1996年正式反駁了這項說法,拒絕以一中各表作為兩岸談判基礎,堅持以接受一個中國原則作為談判前提。2000年以後常被九二共識這一名詞所取代,中華民國方面以一中各表作為九二共識的論述基礎。.

新!!: 特殊非兩國論和一中各表 · 查看更多 »

一国两区

一個中国,兩個地區,簡稱一国两区,為2012年由中國國民黨提出,對於臺灣海峽兩岸關係的一個定位。「兩區」指的是大陸地區和臺灣地區。 2012年3月,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在中國大陸參與中華民國政府對中國大陸會談時,將一國兩區解釋為一個國家,兩個地區。此論述認為海峽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兩者之間並不是特殊國與國關係,而是一種特殊的地區對地區的關係。吳伯雄最初的發言中,沒有明確定義一國是指哪一國。國台辦發言人宣稱這代表台灣也認同一個中國原則。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國共論壇上回應,海峽兩岸確認同屬一個中國,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是兩岸互信新起點。 在台灣,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在總統就職演說中,明確將一國兩區表述為「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參與相關會議時,中國國民黨代表則未在公開場合明確聲明其中的「一國」即是指中華民國。中國國民黨主張這可以被視為是九二共識與憲法一中的延伸。中國國民黨認為,這是中華民國政府《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的一個架構,中華民國在當前可以被分隔為「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中華民國擁有這兩個區域的主權,但是治權只及於自由地區,也就是台澎金馬。根據民進黨與部分媒體的數據,臺灣約六成民意反對此說。, 自由時報, 2012-4-15, 民主進步黨, 2012-03-29, 台灣日報, 20120329, Nownews, 2012年3月29日對這樣的結果,國民黨認為是民進黨在做民調時,故意曲解馬英九立場所導致。而美國在台協會前主席白樂琦也對此說表示疑慮。.

新!!: 特殊非兩國論和一国两区 · 查看更多 »

一邊一國

一邊一國(tl),是指認定台灣、中國不屬同一國家的主張。一邊一國是台灣由民主進步黨執政時,對於兩岸關係的一種外交政策,也是支持台灣獨立運動與台灣主體性人士的一個重要政治主張。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這個主張被歸在一中一台。 2002年8月3日由時任中華民國總統的陳水扁透過視訊會議發言對在日本東京舉行的世界台灣同鄉會第二十九屆年會上向與會人士提出。相對於特殊兩國論僅認為台灣與中國大陸分屬不同國家統治(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邊一國論更強調台灣有別於中國之外的獨立性。.

新!!: 特殊非兩國論和一邊一國 · 查看更多 »

九二共識

九二共識(1992 Consensus),是一個與台海兩岸關係有關的政治術語。是指在1992年,台灣海峽兩岸政府授權的非官方組織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在香港會談之後經由口頭協商而逐漸形成的不成文默契(即無任何書面協議或約定,無任何法律效力)。但其實質含義為何,至今海峽雙方仍無交集。 最初在九二香港會談中,雙方並沒有達成广泛的共識,「九二共識」這個名詞也尚未出現。到2000年4月28日,時逢中華民國總統选举結束後、政權移交前,中國陸委會主委蘇起首次提出“九二共識”,并阐述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隨後列入中國國民黨的黨綱之中。 200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歷史性訪問中國大陸,與時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锦涛會面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在公文書上使用“九二共識”之名稱,并将其阐述为「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 2006年,蘇起坦承「九二共識」是為了重新包裝「一中各表」所自創的名詞。 2008年5月26日,馬英九就任中華民國總統後,海峽交流基金會的文件中首見「九二共識」一詞。 2015年的兩岸領導人會面中,雙方再度肯定九二共識是兩岸共同的政治基礎及共識,此會談與稍早的朱習會都沒有特別強調各自表述的存在。 自2016年5月蔡英文政府執政後僅承認九二會談,但不承認九二存在共識,此後兩岸關係轉淡。2017年10月,习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中报告指出,中國共產黨應堅持“一個中國”及“九二共识”的立場來處理两岸關係。.

新!!: 特殊非兩國論和九二共識 · 查看更多 »

動員戡亂

動員戡亂,指於戰爭或者緊急狀況時,公家動用全部人員及資源以支援國防軍事活動,用以平息叛亂。此一詞彙後來成為全國總動員戡平叛亂的簡稱,為中國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所提出的政策概念。.

新!!: 特殊非兩國論和動員戡亂 · 查看更多 »

特殊國與國關係

#重定向 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新!!: 特殊非兩國論和特殊國與國關係 · 查看更多 »

馬英九

英九(),中華民國政治人物,曾任中華民國第12、13任總統、中國國民黨主席等職。生於英屬香港九龍油麻地,籍貫湖南省衡山縣,馬鶴凌和秦厚修的兒子,1952年隨雙親定居台灣。 畢業於台灣大學法律系,其後前往美國深造,獲得哈佛大學司法學博士學位。曾經擔任蔣經國總統的英文翻譯,後入府出任第一局副局長。後又出任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及國民大會代表。1993年,受行政院院長連戰之邀,出任法務部部長,後轉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在1998年台北市長選舉中,以些微差距擊敗競選連任的陳水扁。200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中,馬英九成功當選,2007年因特別費起訴而辭職,並於同日宣布參選2008年總統選舉。 在2008年總統選舉中,馬英九以七百多萬近六成的得票率當選,是中華民國至今民選得票最高的總統,也締造了第二次政黨輪替。2012年连任中华民国总统。2015年11月7日,馬英九在新加坡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领导人習近平進行兩岸領導人會面,是兩岸隔海分治66年以來最高領袖首次會晤。.

新!!: 特殊非兩國論和馬英九 · 查看更多 »

陳水扁

陳水扁(),暱稱阿扁(tl),生於中華民國臺灣省臺南縣官田鄉西庄村(今臺南市官田區西庄--),海商法律師出身,第十、十一任中華民國總統(2000年-2008年)。歷任民主進步黨主席、臺北市議會議員、立法委員、臺北市市長等職。由於涉及龍潭購地案而被判刑20年,三審定讞發監執行,2015年1月5日核准暫時出獄,保外就醫至今。實際上結束其長達六年的监禁。 陳水扁在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以39.3%得票率當選為行憲後首次政黨輪替的直接民選總統,结束了中國國民黨在台灣五十五年的長期執政,並於就職演說上提出四不一沒有;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他取得50.11%的得票率,以0.22%差距獲得連任。任內推動一邊一國、台灣正名運動以及台灣入聯運動,在經貿方面則採用「南向政策」的經貿架構。.

新!!: 特殊非兩國論和陳水扁 · 查看更多 »

李登輝

李登輝(),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前中華民國總統,生於日本台湾臺北州淡水郡三芝庄下的埔頭坑聚落「源興居」(今新北市三芝區埔坪里),福佬客家人。 李登輝是第一位出生於臺灣的中華民國國家元首,首位全國公民直選產生的總統,以及首位臺籍國民黨主席。因其為落實臺灣民主改革之重要領袖,而被《時代》杂志稱為「民主先生」。在臺灣,傾向獨派的媒體常暱稱他為「阿輝伯」(台語的「阿」字表示親切)。李的功過及評價具爭議。支持者稱他為「臺灣之父」,與曾被稱為「臺灣之子」的陳水扁對比,認為其對台灣經濟及社會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反對者則批評其兩岸政策及民主改革,不滿其提出特殊兩國論造成兩岸關係緊張與開放民主直選造成國民黨失去長期政權。.

新!!: 特殊非兩國論和李登輝 · 查看更多 »

海峽兩岸關係

海峡两岸关系,又称臺湾海峽兩岸關係,简称臺海關係、兩岸關係,亦稱陸臺關係,是指位於臺灣海峽東西兩側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间的關係。自1949年底两岸分治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统治中国大陆、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而中华民国政府的统治范围则缩减至臺澎金马地区。同时,双方亦仍于法理上主张拥有全中国之主权,成为兩岸之間以及國際政治上的難題。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结束以来,兩岸關係歷經第二次國共內戰、韩战、冷戰、臺灣經濟飛躍、東歐民主化、蘇聯解體、臺灣民主化、臺灣本土化運動和中國崛起等国内、国际局勢的變化。特別是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後,中華民國的外交空間受到壓縮。1987年台湾開放兩岸探親後,两岸关系一度緩和,两岸官方、民間交流逐漸恢復。李登辉任中华民国总统以后,台湾独立运动兴起,使得两岸关系逐渐成为两岸政府、两岸民众之间的重大敏感议题。进入21世纪后,海峽兩岸的经贸活動已相當緊密,並擁有一定程度的物資及人員流通自由。2008年馬英九總統执政後,兩岸正式官方交流。2015年11月7日,海峽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會面,為兩岸關係的重大進展。2016年蔡英文执政以来,两岸官方交流中斷。 當前,海峽兩岸關係不僅關乎兩岸雙方利益,还牽涉到亞太區域的情勢,乃至世界強權的戰略布局與全球安全,成為全球瞩目的焦點之一。同時,臺灣民眾不斷增強的臺灣主體意識亦與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民眾的統一意識形成碰撞,使得海峽兩岸關係愈加複雜尖銳。.

新!!: 特殊非兩國論和海峽兩岸關係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