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8 关系: 古迦太基,坎尼會戰,凯尔特人,獨裁官,第二次布匿战争,罗马共和国,罗马执政官,羅馬公民,特雷比亞河戰役,特拉西梅诺湖,盖乌斯·弗拉米尼乌斯·尼波斯,盖乌斯·特雷恩蒂乌斯·瓦罗,菲耶索莱,骑兵,高卢,費邊,费边战术,阿雷佐,阿普利亞,蒂托·李维,提基努斯河會戰,步兵,歷史 (波利比烏斯),汉尼拔,波利比奧斯,昆图斯·费边·皮克托尔,意大利,普布利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
- 前217年
- 罗马共和国战役
古迦太基
古迦太基(腓尼基語: (轉寫:,實際發音:))是前7世紀至前2世紀期間以北非--沿岸迦太基城為中心興起的一個文明。這個國家是個城邦國家。迦太基本是腓尼基城邦泰爾在海外的殖民地,建於前814年,同其他腓尼基殖民城市一起向泰爾定期朝貢。大約在前650年,迦太基脫離泰爾獨立,並在其他北非的腓尼基殖民城市中建立自己的霸權地位。隨後古迦太基控制了地中海沿海的薩丁尼亞島、科西嘉島、伊比利亞半島南部以及西西里島的部分地區。古迦太基的首都迦太基城,曾一度成為地中海西部城市貿易的中心。 縱觀古迦太基的歷史,其前期一直與古希臘爭奪地中海的霸權地位;後期則與新興的古羅馬爭奪霸權。從古迦太基建國開始,便與古希臘就地中海沿岸的西西里、薩丁尼亞、義大利南部發生一系列戰爭,史稱希臘-布匿戰爭。這場戰爭並沒有分出勝負,古迦太基在地中海西部建立霸權,古希臘則稱雄於東部。大約前3世紀,由於古羅馬的崛起,古迦太基與羅馬發生戰爭,史稱布匿戰爭。布匿戰爭共發生三次,在布匿戰爭裡,羅馬和迦太基都損失極為慘重,最終以古羅馬的勝利告終,古迦太基失去了除北非領土之外的所有領土。前146年,古羅馬終於攻破迦太基城,標誌著古迦太基的滅亡。 古迦太基在早期施行君主制,國王為國家最高領袖,並擁有絕對權力。前480年,迦太基國王哈米爾卡一世死後,國王失去了其大部分權力,元老院勢力崛起。前308年,國王波米爾卡試圖奪回大權,失敗被殺。此後迦太基正式建立共和國制度。.
坎尼會戰
坎尼會戰,發生於公元前216年,乃是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主要戰役。此前迦太基軍隊主帥漢尼拔入侵義大利,並且屢敗羅馬軍隊。而為了截斷羅馬之糧食補給,進一步打擊其士氣,汉尼拔於是進兵至義大利南方之羅馬糧倉坎尼城。8月2日,迦太基軍與羅馬軍相遇,大戰爆發。汉尼拔運籌帷幄,成功地以少勝多,擊潰了由羅馬執政官保卢斯與發羅二人所統領的大軍。此戰雖然並没有令迦太基徹底擊潰羅馬,但汉尼拔戰術運用之高妙,使之時至今天,仍被誉為軍事史上最偉大的戰役之一。 羅馬人在特拉比亞會戰(前218年)與特拉西梅諾湖會戰(前217年)的慘敗中恢復過來後,打算在坎尼與漢尼拔決戰,並且派出了約八萬七千名羅馬同盟軍出戰。羅馬軍將右翼置於奧非都斯河附近,騎兵放於兩翼,而重步兵則集中在中軍。為了對付羅馬的佈陣,漢尼拔使用了雙重包抄的戰略,將最不可靠的兩萬五千名高盧新兵置於中軍,並混以八千名久經沙場的西班牙重裝兵。而其中軍並不是一條直線,乃是由中央突起的弓形陣,以誘敵擊之。而精銳騎兵則置於兩翼,以作包抄之用。在戰事開始時,迦太基的中軍不敵羅馬中軍的優勢兵力而向後撤。但羅馬人在不久後便墮入了一個巨大的凹字中心裡,而迦太基的中央步兵與兩翼的騎兵則由中間進逼,結果包圍了羅馬軍。羅馬軍無處可撤,結果被迦太基軍分割,逐個擊破。最終,大約六萬至七萬名羅馬士兵戰死或被俘,兩名統帥之一,執政官鮑魯斯,与八十名元老院成員一同阵亡。.
凯尔特人
凯尔特人(Celt),或譯為赛尔特人、居尔特人、蓋尔特人、克尔特人等。是公元前2000年活动在西欧的一些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语言 (拉丁文)特质的有亲缘关系的民族的统称。 今天凯尔特主要指不列颠群岛、法国布列塔尼地区语言和文化上与古代凯尔特人存在共同点的族群。这些族群在古代并不被其他民族认为是凯尔特人。人们认为,欧洲大陆上的凯尔特部落和民族(如比利时和高卢)曾迁入不列颠和爱尔兰,对这些族群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凯尔特人在前275年时,已经占据西欧、中欧和多瑙河中游平原和多瑙河下游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并在前285年从多瑙河下游平原来的凯尔特人入侵到拉米亚之后,在前276年被后马其顿王国的时任国王在赫勒斯滂海峡打败,于前276年迁徙到小亚细亚半岛中部的加拉太,并且同时期的凯尔特人同化和消灭了伊比利亚当地的人。罗马人进佔高卢(现在的法国、比利时,以及意大利北部),同化了高卢的凯尔特人。而后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的入侵使得罗马在407年放弃不列颠岛,这些日耳曼入侵者于449年之后从弗兰德尔这个地方乘船渡海进入不列颠岛,消灭或同化了不列颠岛大部分地区的凯尔特人,目前只有爱尔兰人、威尔斯人、高地苏格兰人(苏格兰盖尔人)和布列塔尼人仍然坚持使用凯尔特语(包括爱尔兰语、威尔士语、苏格兰盖尔语和布列塔尼语),并以自己的凯尔特人血统而自豪。其中威尔士语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后一种还在大范围使用的凯尔特语族的语言,但是由于使用人数日渐减少,也长期面临失传的危险。 早期的苏格兰人很可能也是说凯尔特语的,但是随着历史上苏格兰地区多次遭到来自于不列颠岛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来自北方海上的维京人、诺曼人的入侵,再加上英格兰在经济上的强烈影响,苏格兰人逐渐被这些日耳曼入侵者(英格兰人和诺曼人都属于日耳曼人)所同化,最终丧失了本民族的凯尔特语言文化,成为了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尽管如此,在当今的苏格兰地区,凯尔特语言文化的残留仍然处处可见。.
獨裁官
裁官(Dictator)是羅馬共和的特殊政治職務,是一種特殊長官,他的職能是執行特殊的任務,超過任何一位正規長官的威權。该職務在中文文献中有时也被音译为“狄克推多”。.
查看 特拉西美诺湖战役和獨裁官
第二次布匿战争
二次布匿戰爭是古羅馬和古迦太基之間三次布匿戰爭中最長也最有名的一場戰爭,前后共作戰16年(前218年-前202年)。这次战争以后罗马开始称霸西地中海,迦太基实力大大减退,被迫接受苛刻的条约。直到第三次布匿战争为罗马所灭。战争的结果是罗马占领了伊比利亚半岛和巴利阿里群岛,迦太基成为罗马的附庸,努米底亚获得统一。这场战斗牵涉到地中海沿岸的多方势力,战争对各个国家的历史进程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是罗马共和国所经历的几次最惨烈的战争之一,迦太基军队曾多次有机会兵临罗马城下。这场战争中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的出色表现奠定了他在西方军事史上的地位。同时,汉尼拔在扎马之战中的失败也成就了大西庇阿的威名。.
罗马共和国
罗马共和国是古罗马在前509年到前27年之间的政体,其正式名称是「元老院与罗马人民」。也有观点主张尤利乌斯·恺撒担任终身独裁官的前44年作为共和国的结束时间。.
罗马执政官
執政官(consul,縮寫为cos.)是羅馬共和國通過選舉產生的最高的職務,而在羅馬帝國是委任的職務。在拉丁语中,consules的意思是「那些走在一起的人」。.
羅馬公民
羅馬公民,羅馬帝國的一種身分。212年之後,依據安东尼努斯敕令,所有的羅馬帝國自由人,被授與公民權。.
特雷比亞河戰役
特雷比亚河战役(Proelium Trebianum),是以汉尼拔为首的迦太基军队,和以塞姆普羅尼烏斯为首的罗马军队,在前218年冬至进行的一场战役,也是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战役。罗马军队在这场战役中,承受了大量损失。不过,也有一部分的罗马军队,在战役中取得了胜利,凯旋回到皮亚琴察。汉尼拔在战役中,以谨慎、创新的战术,使得迦太基军队取得了胜利。反观他的对手塞姆普羅尼烏斯·隆古斯,行事鲁莽、目光短浅,未能看出汉尼拔在用计引他进入包围圈,使得罗马军队最终战败。 这场战役在皮亚琴察省特雷比亚河左岸进行,战役就是以这条河流为名。战场的确切位置,今人并不清楚。不过,大部分人都认为,战场是在艾米利亚大道附近的。也有人认为,战役是在罗托夫雷诺进行的。.
特拉西梅诺湖
特拉西梅诺湖(意大利语:Lago Trasimeno)位于意大利翁布里亚大区境内,水域面积为128平方公里,是波河以南最大的湖泊。前217年的特拉西梅诺湖会战中,迦太基将领汉尼拔曾在此处全歼罗马三万主力军并击毙了敌方主帅。 T.
盖乌斯·弗拉米尼乌斯·尼波斯
乌斯·弗拉米尼乌斯·尼波斯(Gaius Flaminius Nepos,),古罗马政治家之一。曾担任群众领导人与元老院发生对抗,前223年以执政官的身份率军于今波河以北与因苏布利人作战并将其成功驱逐。弗拉米尼乌斯大路与弗拉米尼乌斯竞技场等建筑物为其于前220年前后担任监察官时所建。前217年阵亡于与汉尼拔所统领的迦太基人交锋的特拉西美诺湖战役。他的兒子蓋烏斯·弗拉米尼烏斯在前187年擔任執政官。.
盖乌斯·特雷恩蒂乌斯·瓦罗
乌斯·特雷恩蒂乌斯·瓦罗(Gaius Terentius Varro,活动时间公元前3世纪)古罗马政治活动家和统帅。 特雷恩蒂乌斯·瓦罗曾于前218年任裁判官,而后于前216年任执政官。当时正是第二次布匿戰爭的高潮时期,迦太基统帅汉尼拔率军深入意大利内地。瓦罗与该年的执政官同僚卢基乌斯·埃米利乌斯·保卢斯共同率领罗马军队。由於瓦羅堅持要主動出擊擊敗漢尼拔,因此羅馬徵召了一隻史無前例的龐大軍隊,約8萬7千人,在南義大利的坎尼展開會戰抵抗汉尼拔。由于在战术素养上与汉尼拔存在较大差距,瓦罗和保卢斯指挥的罗马军队遭到惨败,保盧斯和前騎兵長官米努基烏斯戰死,而瓦羅則逃離了戰場。坎尼会战的失利振动了整个罗马,羅馬城緊急動員,甚至把奴隸和罪犯都釋放充軍。事後,瓦羅回到了羅馬,未遭受責難反而受到熱烈的歡迎,前獨裁官費邊還提議讓瓦羅擔任獨裁官,但瓦羅羞愧地拒絕了。 瓦罗于前215年至前213年任资深执政官,指挥罗马军队在皮凯努姆地区的战斗任务。前208年~207年,他以资深裁判官的身份负责在伊特鲁里亚地区对抗汉尼拔的弟弟哈斯德鲁巴尔·巴卡。前200年,瓦罗以大使身份(实际是总督)赴非洲。他以后的事迹不详。.
菲耶索莱
菲耶索莱(意大利语:Fiesole)是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佛罗伦萨广域市的一个市镇。面积42km2,人口14113人。.
骑兵
騎兵是陸軍當中,騎乘動物作為移動手段的兵種。并不是只有使用马匹的军种称为骑兵,也有騎乘其他動物,例如戰象或駱駝;有些步兵如龙骑兵使用马匹移动,但下马作战。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野戰最重要的主力兵种,殺傷力極大,中外戰史皆常見以少量騎兵牽制大量步兵。 在現代陸軍中雖然已經甚少使用動物,但使用機械化交通工具移動的部隊仍可稱作騎兵。.
查看 特拉西美诺湖战役和骑兵
高卢
高卢(法语:Gaule;拉丁语:Gallia),古罗马人把居住在现今西欧的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北部、荷兰南部、瑞士西部和德国南部莱茵河西岸一带的凯尔特人统称为高卢人。在后来的英语中,「Gaul」这个词(Gaulois)也可能是指住在那一带的人民。不过更多时候这个词是指曾经广泛分布于中欧的多瑙河中游平原、西欧、东南欧的多瑙河下游平原;甚至在前285—前277年间扩张至安纳托利亚中部的使用高卢语(凯尔特语族的一个分支)的那些人。高卢的古罗马语就是「Gallia」。 从哈尔施塔特文化到前3世纪初期时的高卢人曾经广阔地分布在欧洲并分成了两族,除了住在今天法兰西的高卢人,还有一部分居住在亚平宁半岛北部的平原,其他的高卢人移民到今日的伊比利亚半岛和不列颠群岛一帶。 对于罗马的统治,高卢的部落首脑韦森盖托里克斯曾经帶领高卢起义,后被凱撒击败,投降后被判绞刑。 * Category:法国历史 Category:凯尔特人 分類:羅馬帝國行省.
查看 特拉西美诺湖战役和高卢
費邊
費邊(Fabius、Fabian)可以指:.
查看 特拉西美诺湖战役和費邊
费边战术
费边战术指一种拖延迂回的战术,不急于达到目的,用时间拖垮敌人。以迴避陷入消耗戰。.
阿雷佐
阿雷佐(意大利语:Arezzo)位于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纳大区,是阿雷佐省的首府,面积386.25平方公里,人口96,494人(2007年)。.
查看 特拉西美诺湖战役和阿雷佐
阿普利亞
#重定向 普利亚大区.
蒂托·李维
蒂托·李维(Titus Livius,)是古罗马著名的历史学家,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帕塔维乌姆(Patavium),即现在的帕多瓦(Padua,临近威尼斯)。他写过多部哲学和诗歌著作,但最出名的是他的巨著《羅馬史》(原名为Ab urbe condita libri,意为“从罗马建城开始”)。.
提基努斯河會戰
提基努斯河會戰是第二次布匿戰爭其中一場戰役,是迦太基共和國的漢尼拔與羅馬共和國的普布利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對抗,於西元前218年11月爆發。 這是布匿戰爭中第一場在義大利本土發生的戰鬥。結果是漢尼拔獲勝,而後翻越了阿爾卑斯山進入了義大利。.
步兵
步兵,文意上指徒步行軍作戰的士兵。在冷兵器時代區別於車兵、騎兵等。但隨著科技的發展,近現代的普通步兵也需要依靠馬匹、自行車、卡車、火車、裝甲運兵車、直升機、橡皮艇等手段機動至戰場,除了落後與偏遠的地區,很少見到單純的徒步作戰了。 廣義來講,以單個士兵身體作為武器平臺進行作戰的部隊,統稱為步兵。狹義來講步兵是進行正規攻防的兵種,而特種作戰的部隊如:海軍陸戰隊、陸軍航空特戰(傘兵)等都不應屬於狹義的步兵部隊。.
查看 特拉西美诺湖战役和步兵
歷史 (波利比烏斯)
由波利比烏斯編撰的歷史(Ἱστορίαι),又稱通史,計40卷,從第一次迦太基戰爭(前264年)開始鋪陳直到第三次迦太基戰爭(前146年)為止,紀錄羅馬人如何迎接嚴峻的挑戰,到打敗海上強權的迦太基,如何擊退一代名將漢尼拔,讓希臘人臣服於羅馬帝國,使地中海成了羅馬人的內海。 現今僅存前5卷全部及其他各卷的少量片段。其中第1、第2兩卷為全書序言,同時概括介紹西元前264-前220年的政治、軍事史。第3至第29卷寫前220至前168年的歷史,重點描述第二次布匿戰爭。第30至第39卷是到前146年的歷史,含第三次布匿戰爭。其中第34卷是全書地理環境的背景說明。第40卷是全書概要和編年總結。.
汉尼拔
漢尼拔·巴卡(Hannibal Barca;布匿語: ;Ἁννίβας;),北非古国迦太基著名军事家,出生在巴卡家族。其生長的時代正逢羅馬共和國勢力的崛起。少時隨父哈米爾卡進軍西班牙,並向父親立下要終身與羅馬為敵的誓言。阿庇安 《罗马史》第七卷第一节他自小接受嚴格和艱苦的軍事锻炼,在軍事及外交活動上有卓越表現,現今仍為許多軍事學家所研究之重要軍事戰略家之一。 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率領軍隊從西班牙翻越庇里牛斯山和阿爾卑斯山,损失了大量傭兵,進入義大利北部,在特雷比亚河战役(前218年)、特拉西美諾湖戰役(前217年)和坎尼戰役(又稱康奈大戰,前216年)中巧妙運用計策(地形、兵種及天氣變化)引誘並擊潰羅馬人,進入羅馬國境的途中因眼疾而有一眼失明。坎尼戰役之後,羅馬人深感此人之軍事威脅,特別是情報搜集、行軍佈陣及外交分化羅馬聯盟上,於是減少與漢尼拔的軍團發生正面衝突,加強同羅馬聯盟之間的關係,施行焦土戰略,阻斷其軍需物資的補給,發行國債,增加軍團,從漢尼拔身上學會及改用游擊戰略,才逐漸奪回義大利南部的要塞。前204年,羅馬人在大西庇阿的率領下入侵迦太基本土,迫使漢尼拔回到非洲。前202年,大西庇阿於扎馬戰役擊敗漢尼拔。 戰後漢尼拔成為迦太基的行政官,以幫助迦太基從戰爭的瘡痍中恢復。前195年,在羅馬人的施壓下,漢尼拔出走東方,流亡到塞琉西王國,直到公元前189年,羅馬打敗安条克三世,並要求引渡漢尼拔,漢尼拔逃到小亞細亞北部的比提尼亞王國。即使如此,羅馬人仍然不放心漢尼拔,一直爭取把他引渡到羅馬受審,終於逼迫漢尼拔在前183年服毒自盡。.
查看 特拉西美诺湖战役和汉尼拔
波利比奧斯
#重定向 波利比烏斯.
昆图斯·费边·皮克托尔
昆图斯·费边·皮克托尔(拉丁语:QVINTVS·FABIVS·C·F·C·N·PICTOR,约前254年~?)古罗马历史学家;他是最早的拉丁历史学者和编年史作者。 昆图斯·费边·皮克托尔出身于罗马最显赫的贵族氏族之一的费边氏族。有关他的生平,现代学者所知甚少;只知道他是元老院成员之一,并可能担任过大祭司一职。前225年高卢人入侵意大利时,昆图斯·费边·皮克托尔已经是一名元老;而且我们知道他在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前218年)之后仍然是元老之一。在罗马人于坎尼会战中惨败于汉尼拔之后,昆图斯·费边·皮克托尔被元老院派往希腊请示著名的德尔斐神谕。 昆图斯·费边·皮克托尔以希腊语写作。他的著作大部分已经散失,只保留下一些残片。他最主要的著作是所谓《年鉴》,据说这是一部逐年讲述罗马历史的作品(但从现存的片段来看,并不能证明这是一部真正的编年史)。这部著作的记录时间始于传说中的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抵达拉丁姆,结束于第二次布匿战争时期。昆图斯·费边·皮克托尔把战争完全归咎于迦太基一方,尤其是汉尼拔所属的巴卡家族;而对罗马人则尽是赞颂。 昆图斯·费边·皮克托尔是后来一些著名历史作者的重要史源,包括普鲁塔克、波利比阿、李维等等。在西塞罗的时代,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了拉丁文。.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查看 特拉西美诺湖战役和意大利
普布利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
普布利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罗马共和国将领,他是大西庇阿之父。前259年执政官卢基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之子。在公元前218年成为执政官。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和其弟尼阿斯·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被派往伊比利亚,公元前211年阵亡。 分类:前211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