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熊繹

指数 熊繹

繹,芈姓,熊氏,名绎,熊狂之子。周成王時代,成王舉用文王、武王功臣的後代,於是熊繹受封為楚君,賜“子男”田地,曾參加岐陽之會(今陝西岐山縣東北),管理置茅縮酒,並與山戎酋長一起“守燎”。熊繹僻在荊山,“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以桃弧棘矢供奉周天子。熊繹子熊艾繼任為楚君。 熊绎曾与齐国第二代君主齐丁公、卫国第二代君主卫康伯、晋国第二代君主晋侯燮和周公旦之子鲁公伯禽一同擔任周康王的大臣。周康王分三位诸侯以珍宝之器。而同事周康王的熊绎却无分。春秋时代的公元前530年,楚灵王仍然提起此事。。.

目录

  1. 14 关系: 卫国伯禽周康王周公旦周成王熊狂熊艾衛康伯诸侯齊丁公齐国楚国楚靈王晋国

卫国

衞國,中国周朝諸侯國,姬姓,周武王弟康叔後裔。先後建都於朝歌、楚丘、帝丘、野王,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一带。 周公平定武庚之亂後,封其同母少弟康叔於衛。康叔初封在康國(今河南禹縣西北),康叔封此國號曰衛,即取舊地為名。金文中常見的康侯、康公都是指叔封及其子嗣。 周初衛康叔遵守周公教誨,「啟以商政,疆以周索」,利用商人政治來貫徹周法,治理得很成功。衛國成為屏蕃周朝的重要支柱,康叔也被提拔到宗周王室任司寇。這樣,衛國實際上就交由其子庸伯統治。周厲王之前,衛國的歷史少見記述。周平王遷都時,衛武公曾出兵助周平戎。衛武公時一度強盛,為諸侯首領之一。 進入東周時期後由于内乱頻繁而衰弱,前661年被狄人所破,荒淫奢侈的衛懿公被狄人所殺,衛也失國,僅剩五千遺民在宋國、鄭國等國的資助下寄居於曹國。依賴齊桓公的援助,前659年遷衛於楚丘(河南滑縣東),重新建國,方才得以續存,從此淪為小国。衛文公時,國力有所恢復。衛成公元年(前629年),衛為避狄人侵擾,又遷帝丘(河南濮陽),經百年休養生息,經濟始現繁榮。 春秋晚期,衛國孫氏、宁氏專權,君臣關係不和。在孙氏投晋、宁氏被灭之后,卫国又出现了衛後莊公与卫出公父子争国的事件,国力进一步削弱。進入戰國,衛已衰敗,夾在趙、魏、齊、楚之間茍延殘喘。 前343年,魏廢姬姓衛君改立衛靈公的別支後裔子南氏為衛君。前254年,衛終於被魏國兼併,成為其附庸。前252年,魏安禧王改立其駙馬衞元君為衛君。衞元君只是一個封君,是诸侯国國內拥有爵位和封地的人,他不再是诸侯,因此其领地也不能称之为国。前241年,秦攻魏,把衛國原有的濮陽一帶歸入東郡,立姬姓後代衛君角為衞君,並將把他移到野王(河南沁陽),衛又成了秦的附庸。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衛君角被廢為庶人,衛國滅亡。衛國是周諸侯國中最後一個被秦滅亡的國家。 另一種說法是衛國並非被秦二世廢滅,日本史學家認為因春秋戰國的「立年改元」或「逾年改元」的紀年系統造成的混亂,導致司馬遷誤認衛國多出十二年國祚,也就是衛國是亡於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前221年。這種見解為周振鶴所贊同。.

查看 熊繹和卫国

伯禽

伯禽(),生年月不詳,姬姓,亦称禽父。周朝諸侯国魯国第一任君主,周公旦长子。《史記》記載就任年在周公東征,即周成王元年(約前1042年)。 周公東征之後,周成王将商朝遺民六族和泰山之南的原奄国土地、人民封給周公,為魯国。由于周公需要留在朝中,因此派其長子伯禽赴魯国就任。 伯禽到任之後,在齐太公的齊国軍隊支援下平定了淮夷和徐戎的叛乱,奠定了周朝在淮河以北地区的统治。在進軍過程中,伯禽在費地作《費誓》激励士氣,這篇文辞被記记載在尚書之中。 伯禽与齐国第二代君主齐丁公、卫国第二代君主卫康伯以及晋国第二代君主晋侯燮共事周康王。周康王分三位诸侯以珍宝之器。而同事周康王的楚君熊绎却无分。春秋时期的前530年,楚灵王仍忿然提起此事。 伯禽在位共46年,魯国在他的統治下成為著名的“礼儀之邦”,疆域北至泰山、南達徐州、東至黄海、西抵陽穀一带,成為在今山東境内与齊国抗衡的大国。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禽簋,《殷周金文集成》编号“七·四〇四一”。其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讨伐东方的奄侯,周公谋划这次征伐,而“禽”也就是当时为周王室大祝的伯禽,在助祭时宣读祝辞。.

查看 熊繹和伯禽

周康王

周康王,姬姓,名釗,西周第三代天子,周成王之子。周康王与其父周成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被誉为成康之治。 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周康王在位時間定為前1020年至前996年,此观点的准确性有待考证。《太平御览》引《帝王世纪》和《通鉴外纪》均记载周康王在位26年。.

查看 熊繹和周康王

周公旦

周公旦,'''姬'''姓,'''周'''氏,名旦,諡文,又稱周文公、周公。周文王第四子。西周初年政治家,封於周邑。武則天天授元年(690年)追封為“褒德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追封為“文憲王”,後世多稱其“元聖”。.

查看 熊繹和周公旦

周成王

周成王,姬姓,名誦,西周第二代天子。成王继位时年幼,由周公旦攝政,引起管叔和蔡叔不滿,聯合武庚,發動叛亂,周公旦出兵平定三监之乱。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雒邑、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编写礼乐,加强西周王朝的统治。成王与其子周康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被誉为成康之治。 夏商周断代工程将成王在位時間定為前1042年至前1021年,在位22年。劍橋中國史推測其在位時間為前1042至前1006年。.

查看 熊繹和周成王

熊狂

熊狂,羋姓,熊氏,熊麗之子。熊狂生熊繹,周成王時代,成王要舉用文王、武王功臣的後代,於是熊繹受封為楚君,賜田地,居丹陽。 Category:楚國君主.

查看 熊繹和熊狂

熊艾

艾,周朝楚國的君主,羋姓,熊氏,熊繹之子。熊艾生熊䵣。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楚居》上名为熊只,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会认为熊繹之子是熊只,而熊艾是熊渠之子熊毋康。 周昭王率兵攻擊楚國,卻在漢水之中溺死,死因不詳,傳說為所坐軍艦為膠船,在水中膠解而溺死。事隔多年後,齊桓公以「周昭王被楚人害死」為理由,攻擊楚國。 《史記集解》服虔曰:「周昭王南巡狩,涉漢未濟,船解而溺昭王,王室諱之,不以赴,諸侯不知其故,故桓公以為辭責問楚也。」 《索隱》宋衷云:「昭王南伐楚,辛由靡為右,涉漢中流而隕,由靡逐王,遂卒不復,周乃侯其後于西翟。」(齊太公世家第二)這件事可能發生在熊艾至熊楊在位期間。.

查看 熊繹和熊艾

衛康伯

衞康伯,《史记索隐》所引的谯周《古史考》作衞牟伯,姬姓,《史记索隐》所引《世本》记载其名髦(汉语拼音 máo)。衞康伯为周文王之孙,因此又称王孙牟。郭沫若、陈梦家、唐兰、马承源和杨宽都认为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出现的“伯懋(汉语拼音 mào)父”就是衞康伯髦,杨宽认为是“懋”与“牟”音同而通用。孙诒让《逸周书斠補》认为《逸周书·作雒解》的中旄父就是王孙牟父,即康伯髦。刘起釪认为康伯髦在金文中又称毛父或文王孙。他是衞康叔封之子,衞考伯之父。 衞康伯与齐国第二代君主齐丁公、晋国第二代君主晋侯燮以及周公旦之子鲁公伯禽共事周康王。周康王分三位诸侯以珍宝之器。而同事周康王的楚君熊绎却没分到。春秋时代的公元前530年,楚灵王仍忿然提起此事。 伯懋父见于多件西周时代青铜器的铭文,如召卣(汉语拼音 yǒu)、召尊、吕壶、师旅鼎、御正衞簋、小臣宅簋等。台湾中央博物院收藏的小臣𧫻簋,《殷周金文集成》编号“八·四二三八”。其铭文记录了伯懋父统帅殷八师征讨反叛的东夷。 根据小臣(左言右逨)簋以及其他金文记载,结合《逸周书·作雒解》的“俾康叔宇于殷,俾中旄父宇于东”,刘起釪指出伯懋父是周公东征部队康叔封部分的重要将领。东征胜利后,父亲康叔封于衛,伯懋父封于緊鄰衛的鄘,實際受封于鄘的小東部份,鄘的大東部份封給周公旦之子伯禽。在康叔封前往周王朝擔任司寇之後,衛和小東都封給伯懋父,合併成為後世的衛國。.

查看 熊繹和衛康伯

诸侯

诸侯国中文狭义上主要是指中国历史周朝時分封制之下,由中原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天子对封地的称呼,也被称为“诸侯列国”、“列国”;封地君主最高统治者被赐与“诸侯”的封号。现代多数情况,“诸侯”和“诸侯国”混淆使用。 诸侯国,广义上指封建时代(封建社会)及其以前人类文明时期共主(天子、皇帝)对其家族、功臣给予的封地,直至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取消世爵。 少数时期,与中原朝廷对抗的軍閥割据势力,也被稱為諸侯。如東漢末年的袁紹、袁術、張魯、張繡、劉表、劉焉、馬騰、韓遂等地方將領,晚唐以武力自居,不理會朝廷的軍事藩鎮河北三鎮,五代十国南方的吳越、南吳、閩國、南唐、荊南、南楚、前蜀、後蜀、南漢和北漢等政權,或者元朝末年的陳友諒、張士誠羣雄等。.

查看 熊繹和诸侯

齊丁公

齊丁公,《说文解字》作齐玎公,姜姓、呂氏,名伋(拼音 jí),《尚书·顾命》称其为齐侯吕伋,《左传》和《史记》称他为吕伋。丁公为西周初期的齐国君主,是齐国始祖齐太公的儿子和继任者。 《左传·昭公十二年》明言:“齐(丁公),王舅也。”杨伯峻指出,成王之母为齐太公之女邑姜,而丁公为太公之子,故齐丁公为周成王之舅。 陈直根据《说文解字》记载的齐玎公称号,指出此处“玎”字左边从“王”,是表示吕伋为齐王。与周代青铜器铭文将周文王、周武王称为玟王、珷王的道理是一样的。陈直又指出,齐丁公之子齐乙公,乙公之子齐癸公,三代齐侯以天干“丁”、“乙”、“癸”为称呼,而不是谥法。陈直认为是以逝世之日为称呼。 《尚书·顾命》记载了齐丁公参加了周康王的即位礼。 齐丁公、卫国第二代君主卫康伯、晋国第二代君主晋侯燮和周公旦之子鲁公伯禽共事周康王。周康王分三位诸侯以珍宝之器。而同事周康王的楚君熊绎却无分。春秋时代的公元前530年,楚灵王仍忿然提起此事。 《礼记·檀弓上》记载:“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李学勤据此指出,齐国与周王的关系密切,以至于齐太公以下五世齐侯,去世以后是埋在周,作为周王的从葬。因此齐丁公也葬在周。 根据《左传》等记载,齐国的世族崔氏,源于丁公之子崔季子。《通志·氏族略》载:“崔氏,姜姓出,齐丁公伋嫡子季子让国於叔乙,食采于崔,遂为崔氏。” 也就是说,齊丁公之嫡子季子本該即位,他讓位於叔乙,自己食採於崔邑,為崔氏始祖。.

查看 熊繹和齊丁公

齐国

國是周代諸侯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分為姜齊和田齊兩個時代。其疆域主要位於今山東省大部、河北省東南部及河南省東北部,始封君為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姜尚。齊國是周代重要的封國,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齊國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原称营丘,齊胡公時曾遷都至薄姑(臨淄西北五十里)。姜齊傳至齊康公時,大夫田和放逐齊康公於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田齊太公。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姜姓齊國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稱侯,仍沿用齊國名號,世稱「田齊」,為戰國七雄之一,于周显王十七年(齐威王五年,前352年)始称王,前221年為秦國所滅。.

查看 熊繹和齐国

楚国

楚国,又称荆、荆楚、楚荆,中国历史商朝后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楚国國君芈姓熊氏。最早兴起于丹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汇的淅川一带。公元前223年,秦滅楚之戰,爲秦所滅。其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安徽、河南、湖南、浙江、上海、江苏、江西、重庆、貴州、山东部分地方。.

查看 熊繹和楚国

楚靈王

楚靈王,本名圍,是楚共王的次子,殺了楚王熊員自立,即位后改名熊虔。後遭到子干、子皙、蔡公棄疾推翻,自縊。.

查看 熊繹和楚靈王

晋国

晋国,是周代的姬姓诸侯国,原名唐,领地在今山西省,始封君為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同母弟——唐叔虞。晉是重要的封國,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稱霸時間最長的一個。晋国国都最初为唐(今山西翼城西,一说太原西南),晋獻公迁都绛(今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晉景公時遷都新田,稱之為新絳,遗址在今山西省侯马市。 因為春秋初年晉國發生過小宗曲沃篡奪大宗的曲沃克晉,以及晋献公時的骊姬之乱兩件宗室內鬥事件,為避免歷史重演,晉文公開始除太子以外,國君其他兒子及兄弟皆要遷離晉國,《左传》称“晋无公族”,有別於其他國家。晉靈公時,晉的卿大夫勢力開始壯大,成公即位後,封異姓卿大夫為公族大夫,令卿族逐漸成為晉國政權的主導力量。晉平公以後,六卿的實力凌駕於國君之上,形成了六卿執政。晉定公時,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被滅,卿族的平衡被打破。到晉出公時,魏氏、韓氏反戈一擊聯合趙氏滅掉最強大的知氏,晉國名存實亡。終於到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从晋国中分裂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而晋国仅剩两城,苟延残喘80年后被韩、赵完全瓜分。 三家分晋被視為戰國時期的開始,宋代司马光編纂的《資治通鑒》將此事作為開篇。以血緣關係來看,韩国王室是晉國君主的後裔。.

查看 熊繹和晋国

亦称为 楚熊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