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火焰墨魚

指数 火焰墨魚

火焰墨魚(学名:Metasepia pfefferi)也可稱為火焰烏賊、火焰魷魚,是一種棲息在印尼、新幾內亞、馬來西亞與澳洲北部熱帶海域的墨魚。火焰墨魚是目前已知唯一一種帶有毒性的墨魚。.

30 关系: 动物偽裝印度尼西亚墨魚头足纲外套膜學名伦敦皇家学会珊瑚管魷目热带甲壳亚门花烏賊屬西巴丹島西澳大利亞州马来西亚软体动物阿拉弗拉海藍圈章魚自然史博物馆 (伦敦)色素細胞苏拉威西岛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水族箱澳洲昆士蘭州新幾內亞摩鹿加群岛

动物

動物是多細胞真核生命體中的一大類群,統稱為動物界。動物身體的基本形態會隨著其發育而變得固定,通常是在其胚胎發育時,但也有些動物會在其生命中有變態的過程。 大多數動物能自發且獨立地移動探索,只有極少數的動物(如珊瑚)是固定在一點無法移動。動物行為學是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較著名的行為理論為康納德·洛倫茨提出的本能理論。 已發現的動物化石,多是在五億四千萬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發時的海洋物種。.

新!!: 火焰墨魚和动物 · 查看更多 »

偽裝

偽裝是動物用來隱藏自己,或是欺騙其他動物的一種手段,不論是掠食者或是獵物,偽裝的能力都會影響這些動物的生存機率,主要的方式包括了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 以保護色而言,有些物種進行季節性的換毛,例如在冬季會變白的雪兔;有些物種擁有固定的花紋,如老虎和斑馬身上的條紋;還有一些物種能夠根據環境進行快速變色,例如變色龍和章魚所進行的生理色彩改變。 警戒色則是使本身顯的更為顯眼,由於許多具有鮮豔色彩的動物具有毒性或攻擊性,如箭毒蛙、某些毒蛇和蜘蛛,因此鮮豔色彩對掠食者而言有警戒的效果。 擬態則是以模仿其他生物或物體的型態作為偽裝手段,例如竹節蟲與枯葉蝶。而且有些擁有擬態能力的動物,也同時具備了保護色或是警戒色。 此外自然界中由於不同物種的視力和色彩辨識能力並不相同,因此有時候這些偽裝對人類而言反而較為顯眼,例如草原上的斑馬。偽裝的技術也被人類應用在某些場合,例如現代軍隊所使用的迷彩。.

新!!: 火焰墨魚和偽裝 · 查看更多 »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亞共和国(Republik Indonesia,IPA讀音:),简称印度尼西亞或印尼,为东南亚国家;約由17,508個岛屿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萬島之國」黃煥宗、孫福生,《中國大百科全書》-印度尼西亞歷史。。印度尼西亞人口超過2.65億,為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國家。國體屬共和國,國會代表及總統皆由選舉產生。印度尼西亞首都為雅加達。印度尼西亞國界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相接,另有新加坡、菲律賓及澳大利亚等其他鄰國。印度尼西亞為东南亚国家联盟創立國之一,且為20國集團成員國。在2016年,依國際匯率計算,印度尼西亞為世界第16大經濟體,以购买力平价計算則為世界第8大經濟體。 印度尼西亞群島自7世紀起即為重要貿易地區,古代王國三佛齐及之後的满者伯夷曾與中國和印度進行貿易。印度尼西亞當地統治者逐步吸收外國文化、宗教和政治型態,曾出現興盛的佛教和印度教王國。外國勢力因天然資源而進入印度尼西亞,穆斯林商人帶入伊斯蘭教,歐洲勢力則帶來了基督宗教,並於地理大發現後壟斷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岛的貿易。在350年的荷蘭殖民統治時期後,印度尼西亞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始告獨立,但獨立後仍面臨天災、貪汙、分離主義、民主化進程、經濟上劇變等挑戰。 由於島嶼遍布,印度尼西亞有數百個不同民族及語言,最大的族群為爪哇族,並在政治上居主導地位。國家語言、種族多樣性、穆斯林占多數人口、殖民歷史及反抗殖民為印度尼西亞人的共同身分。印度尼西亞國家格言「Bhinneka Tunggal Ika」(存異求同)闡明了多樣性及國家的型態。國家的天然資源豐富,但貧窮仍相當普遍,因而在世界各地有不少的印尼籍移工,但也有針對該地天然資源保育或收穫而來的西方人,國際交流程度不低。.

新!!: 火焰墨魚和印度尼西亚 · 查看更多 »

墨魚

#重定向 墨斗魚.

新!!: 火焰墨魚和墨魚 · 查看更多 »

头足纲

头足纲(学名:Cephalopoda)是软体动物门的一个纲。化石种在一万种以上,现仅存786种,主要是各类乌贼和章鱼。头足纲动物为全部海生,肉食性,身体两侧对称,分头、足、躯干三部分。头部发达,两侧有一对发达的眼。足着生于头部,特化为腕和漏斗,故称头足类。漏斗位于头部腹面,在头和躯干之间。原始种类具有外壳,现存种类则多是内壳或无壳。鳃为羽状,一对或二对,心耳和肾的数目和鳃一致。口腔具有颚片和齿舌。神经系统集中,感官发达。循环系统为闭管式。直接发育(无需变态)。 頭足綱可分為兩個到四個亞綱,其中現存兩個亞綱。一個是蛸亞綱(Coleoidea)又稱為二鰓亞綱,外殼已經消失或是內化。此亞綱包括章魚、烏賊、鱿鱼等。另一個是鹦鹉螺亚纲(Nautiloidea)又称為四鳃亚纲,外殼依然存在,此綱包括鸚鵡螺等。另有已滅絕的菊石亚纲(Ammonoidea,也可以分类為四鳃亚纲)和箭石亞綱(Belemnoidea)。 頭足綱分布在所有海域的所有深度,目前沒有發現適應淡水的種類,但有些能夠適應不同鹽度的水。.

新!!: 火焰墨魚和头足纲 · 查看更多 »

外套膜

外套膜(Mantle)是軟體動物及腕足動物的重要部分,由其背侧的体壁向下褶與伸展形成,經常包裹整个内脏团;而内脏囊與外套膜之間的空腔即为外套膜腔或外套腔(Mantle cavity)。外套腔是許多器官的開口,如肛門、鰓孔、肾孔、生殖孔等。 不同物種的外套腔會作不同的變化,例如:在腹足綱的真有肺類物種,外套腔會變成牠們的呼吸器官外套膜肺(Pallium lung)。雙殼綱生物整個柔軟生體都在擴大的外套腔內,包括其「外殼」。在多類物種中,牠們的外套膜的上皮細胞都能分泌出碳酸鈣及,形成軟體動物的殼。而在海蛞蝓,由於其外殼基本上已退化,其外套膜成為了動物的背部表面。 作為形容詞使用(通常用作翻譯英語名詞)時會簡化作「套膜」,例如:「套膜輸卵管」(pallial oviduct)。.

新!!: 火焰墨魚和外套膜 · 查看更多 »

學名

在生物分类学中,學名按字面即為科學名,名词组合基于拉丁文文法。它在科學,特別是生物學上使用的名稱。例如,廣為人所接受的植物 (生物)名稱;它也受到國際植物命名法規(ICBN)之規範。:「Scientific name: A formal, universally accepted name,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which (for plants, algae, fungi and organisms traditionally treated as such) are provid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學名的第一個字需大寫。而習慣上,在科學文獻的印刷出版時,學名之引用常以斜體表示,或是於正排体學名下加底線表示。學名内所指的有可能是一種生物、一屬的生物或一科的生物。这可因為不同的國際命名法規,有不同的變化。原則上,一種生物的學名只有一個,而這一個學名也只會用來稱呼這一種生物,但目前命名法規各自獨立,因此有可能出現同種動物、植物用同樣的學名。相對的親屬生物可能還有許多不同的名字,學名以外的名字均為俗名。學名使用拉丁化文字,而俗名沒有限制。除拉丁学名外的其他任何名称都是俗名。 目前已知最長的學名為雙翅目的,由42個字母組成,意思是「擁有近似黃蜂飛行姿態而接近水虻的」。最短的學名則分別為南蝠的 Ia io 和奇翼龍的 Yi qi,都僅有4個字母。.

新!!: 火焰墨魚和學名 · 查看更多 »

伦敦

伦敦(London;)是英国的首都,也是英國和欧洲最大的城市。位于泰晤士河流域,于公元50年由罗马人建立,取名为伦蒂尼恩,在此后两个世纪内为这一地区最重要的定居点之一。伦敦的历史核心区伦敦城仍旧维持其中世纪的界限,面积,2011年人口为8,072,为全英格兰最小的城市。自19世纪起,“伦敦”一称亦用于指稱围绕这一核心区开发的周围地带。这一城区集合构成大伦敦行政区(与伦敦区覆盖区域相同) ,由伦敦市长及伦敦议会管辖伦敦市长与伦敦市市长非同一概念;后者为伦敦市法团领导者,即伦敦城的管辖者。。 伦敦亦是一个全球城市,名列紐倫港世界三大國際都會之一。在文艺、商业、教育、娱乐、时尚、金融、健康、媒体、专业服务、研究与发展、旅游和交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地位,同时还是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根据计算方式不同,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第五或第六大的都市区由于对城市界限的定义、人口的规模、汇率的变化及产出的计算方式不同,城市都市区GDP的排名可能有一定的差别。伦敦和巴黎在总经济产出方面大致规模相近,由此第三方的不同估计对于第五和第六大城市GDP的排列可能不同。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12年的报告估计伦敦全市2010年的GDP为US$7,518亿,巴黎则为$7,642亿,由此两市分别为第六和第五。普华永道2009年11月发布的报告称,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伦敦的GDP为US$5,650亿,巴黎则为US$5,640亿,分别为第五和第六。麦肯锡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1,490万,巴黎则为1,180万,而普华永道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859万,巴黎992万。伦敦亦是全球文化首都之一,还是全球国际访客数量最多的城市,根据客流量计算则拥有全球最为繁忙的城市机场系统。伦敦拥有43所大学,其高等教育机构密集度在全欧洲最高。2012年,伦敦成为史上首座三次举办现代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 伦敦的人口和文化十分多样,在大伦敦地区内使用的语言就超过300种。这一区域2015年的官方统计人口为8,673,713,为欧盟中最大城市,人口占全英国的12.5%。伦敦的城市区为欧盟第二大,根据2011年普查其人口达到9,787,426,仅次于巴黎。其都市区为欧洲最大,人口达13,614,409,而大伦敦政府则称伦敦都市区的总人口为2,100万。1831年至1925年间,伦敦为世界最大的城市。 有四项世界遗产位于伦敦,分别为:伦敦塔;邱园;威斯敏斯特宫、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圣玛格丽特教堂;以及格林尼治历史区(其中的皇家天文台为本初子午线、0°经线和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所经之地)。其他著名景点包括白金汉宫、伦敦眼、皮卡迪利圆环、圣保罗座堂、伦敦塔桥、特拉法加广场和碎片大厦。伦敦亦是诸多博物馆、画廊、图书馆、体育运动及其他文化机构的所在地,包括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泰特现代艺术馆、大英图书馆以及40家西区剧院。伦敦地铁是全球最古老的地下铁路网络。.

新!!: 火焰墨魚和伦敦 · 查看更多 »

皇家学会

倫敦皇家自然知識促進學會的會長、理事会及追隨者們(The President, Council, and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for Improving Natural Knowledge),簡稱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是英国资助科学发展的组织,成立于1660年,并于1662年、1663年、1669年领到皇家的各种特許狀。学会宗旨是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它是世界上历史最长而又从未中断过的科学学会,在英国起着国家科学院的作用。英國君主是学会的保护人。.

新!!: 火焰墨魚和皇家学会 · 查看更多 »

珊瑚

之名来自古波斯语sanga(石),是對珊瑚虫群体及其骨骼的通稱。珊瑚虫为刺絲胞动物門珊瑚綱,身体呈圆筒状,有八个或八个以上的触手,触手中央有口。多群居,结合成一个群体,形状像树枝,不少人因而以為是植物。雖然一般上人們不會把單體、體形比許多珊瑚蟲相對巨大的海葵稱為珊瑚,但事實上海葵也屬於珊瑚綱,在科學分類上與珊瑚是同類。雖然珊瑚無法移動,但由於牠們能夠伸出觸手來捕食。亞里士多德最初稱這種生物為「zoophyta」,意思是介乎動物與植物之間的生物。十世紀時,波斯學者比魯尼曾提議將牠們歸類為動物,但一直到十八世紀牠們才被正式併入動物界。之所以會有珊瑚枝,是因為珊瑚蟲底部所生長的骨骼,也可以叫珊瑚石或简称珊瑚。因為多孔性和枝狀生長,還能給許多微生物和魚類居住,又被稱為活石,主要产在热带海中。 由於對水溫、水質極端敏感,隨著全球暖化的發生,自20世紀末起已造成多數的珊瑚迅速死亡,因而今天許多礁岩岸其實是曾存在珊瑚群的,但都已經消失了。珊瑚在长达25亿年的演变过程中保持了顽强的生命力,不论是狂风暴雨、火山爆发还是海平面的升降都没能让珊瑚灭绝,然而珊瑚能抵禦地球以萬年為單位的生態變化,卻不能應付人類近百年帶來的快速環境變動。2004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供的数据表明,全世界的珊瑚礁有11%遭灭顶之灾,16%已不能发挥生态功能,60%正面临严重威胁。.

新!!: 火焰墨魚和珊瑚 · 查看更多 »

管魷目

管鱿目(學名:Teuthida),又名「枪形目」或「魷目」,是软体动物门头足纲鞘亞綱十腕總目的动物,包括約300多個物種。.

新!!: 火焰墨魚和管魷目 · 查看更多 »

热带

热带,(Tropics)是地球上南、北回归线(南、北纬23度26分)之间的地区的总称,无极昼极夜现象。.

新!!: 火焰墨魚和热带 · 查看更多 »

甲壳亚门

壳亚门(学名:Crustacea)是由非常大的一组的节肢动物门形成的,通常被当作是一个亚门,包括常见的物种,例如螃蟹,虾,龙虾,淡水龙虾,磷蝦,和藤壺等等。这些物种通过对非常不同的环境和方式的适应而极其相异。有人将它们称为是“水中的昆虫”。 其中有67,000个已经被描述物种,大小尺寸范围从的,到具有了一个腿长跨度达到和重量达到的甘氏巨螯蟹。.

新!!: 火焰墨魚和甲壳亚门 · 查看更多 »

花烏賊屬

花烏賊屬(Metasepia)是烏賊科下的一個小屬。其下的生物分佈于太平洋海域,且個體都很小。.

新!!: 火焰墨魚和花烏賊屬 · 查看更多 »

西巴丹島

西巴丹岛(Pulau Sipadan)是馬來西亞沙巴州著名島嶼,以優美的的自然景觀及潛水環境聞名世界。,是马来西亚唯一的大洋岛,岛屿面积约4万平方米,从600米深的海底直接伸出海面。 西巴丹岛在马来西亚成立前后即作为法定“鸟类禁猎区”予以保护。2009年沙巴州元首根据《公园法(1984年)》将该岛陆域部分(即全岛,约13.5公顷)公布为“西巴丹岛公园”;2015年环岛海域及珊瑚礁(约1万6846.5公顷)也经公告划入公园范围。 2002年,海牙国际法庭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两国对该岛和利吉丹岛主权争议一案判决两岛归属马来西亚。2000年4月,菲律賓恐怖組織阿布沙耶夫在該島綁架了21人,包括10個遊客及11個渡假村員工,人質被帶到棉蘭老島,其後全部獲釋。.

新!!: 火焰墨魚和西巴丹島 · 查看更多 »

西澳大利亞州

#重定向 西澳大利亚州.

新!!: 火焰墨魚和西澳大利亞州 · 查看更多 »

马来西亚

來西亞(Malaysia;Malaysia;簡稱大馬)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國家,由前馬來亞聯合邦、沙巴、砂拉越及新加坡於1963年9月16日所組成的聯邦制、议会民主制、选举君主制和君主立宪制國家,新加坡後來在1965年8月9日从聯邦中被除名,並獨立建國。目前全國共十三個州,包括馬來半島十一州及位於婆羅洲北部的沙巴、砂拉越兩州,另有三個聯邦直轄區(吉隆坡、布城及納閩),全國面積共330,345平方公里 。馬來西亞隔南中国海分為東西兩大部分,間隔南中国海:西半部位於馬來半島,常稱為「西馬」,北接泰國,南部隔著柔佛海峽,以新柔長堤和第二通道與新加坡連接;東半部常被稱為「東馬」,位於婆羅洲島(Borneo Island)上的北部,南鄰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而汶萊國則地處納閩、沙巴和砂拉越之間,人口較不密集。由於馬來西亞的地理位置接近赤道,其氣候屬於亞洲熱帶型雨林氣候CIA.

新!!: 火焰墨魚和马来西亚 · 查看更多 »

魚類屬於脊索動物門中的脊椎動物亞門。「魚」本身並非一個正式用作生物分類的名稱,但他們共通的特徵是有鰓的水生動物,缺乏四肢及肢末端的指。一般人把脊椎動物分為魚類(53%)、鳥類(18%)、爬行類(12%)、哺乳類(9%)、兩生類(8%)五大類。根據已故加拿大学者Nelson(1994年)統計,全球当时已知魚類約有28000種,占已命名脊椎動物一半以上,且新種魚類不斷被發現。目前全球已命名的魚種约在32100種。 魚類包括盲鰻、七鰓鰻、軟骨魚及硬骨魚等,也包括許多已經絕種的物種。魚絕大部份屬於冷血動物,其體溫會隨外在環境溫度而變化,極少數像大白鲨、及鮪魚及月魚等可以將體溫維持在較高的溫度 。在大部份的水體中都有魚。幾乎所有的水生環境中都有魚,從高山的溪流(如鱒魚)到深海帶甚至超深海渊带(像囊鰓鰻目及鮟鱇魚)。魚比其他的脊椎动物有更多的物種變異性。 人類也可能因為娛樂、想要進行水族饲养或是在水族館展示而捕魚或釣魚。魚在一些文化中曾經是神或是宗教的符號,同時也是許多藝術、書籍或電影的主題。 鱼這個詞是用負面表列的方式定義,排除了四足類(如兩棲類、爬蟲類、鳥類、哺乳類)等有相同祖先的物種。魚是並系群,是由脊索動物門的許多綱所組成,在系統分類學上沒有對應魚的分類類群。 最早可以歸類於為魚類的生物是软躯体的脊索动物,在寒武纪首次出現,雖然沒有真脊柱,但是有脊索,因此其動作較其他脊索动物更加靈活。魚在古生代繼續演化,產生很多不同的物種,其中許多都是盾皮魚綱,有骨甲防止成為其他動物的食物。第一個有下顎的魚出現在志留紀,而許多的魚已經變成強大的肉食動物,而不再成為节肢动物的食物。.

新!!: 火焰墨魚和鱼 · 查看更多 »

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门(学名:Mollusca)屬於無脊椎動物,就其物種多樣性而言,是动物界的第二大門,僅次於節肢動物門,其已確認的物種數量估算從8.5萬種到十萬多種 不等。软体动物能適應許多不同環境,分布广泛,从寒带、温带到热带,从海洋到河川、湖泊,从平原到高山,陆地、淡水和咸水多種棲息地中都有大量成员,例如蜗牛、河蚌、海螺、乌贼等物種。而在海洋生物當中,比重佔23%的軟體動物更在所有動物排第一位。 軟體動物型態、習性差異甚大,最大的软体动物大王乌贼的腕展开可达12公尺 ,最小的螺类卻僅有1厘米長。但是牠們有共同的基本特征,身体無內骨骼且軟,大多数不分节,身體結構可分為头、足、内脏团和外套膜4个部分。部分軟體動物的外套膜會分泌出钙质的硬壳保护身体。外套模的形狀因種類而不同。除了成年期的腹足动物之外,軟體動物的的壳体都是左右对称的。 软体动物大多有壳,如田螺、文蛤等貝類;少數在陸地上的則有蜗牛、蛞蝓;章鱼、烏賊、海蛞蝓的外殼已消失;软体动物多数靠一条肉脚向前滑动,以此移动自己的身体,很多都有一个盘绕的外壳来保护蜗在里面的柔软的身体。.

新!!: 火焰墨魚和软体动物 · 查看更多 »

阿拉弗拉海

阿拉弗拉海(英语:Arafura Sea)是太平洋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之间的大陆棚上的分支,其东面是托列斯海峡和珊瑚海,南面是卡奔塔利亞灣,西面是帝汶海,西北面则是班达海和塞兰海。阿拉弗拉海长1290公里,阔560公里,深度大约50至80公尺。由於位处热带地区,阿拉弗拉海是热带气旋的孕育地。 Category:太平洋陸緣海 Category:澳大利亞地理.

新!!: 火焰墨魚和阿拉弗拉海 · 查看更多 »

藍圈章魚

#重定向 藍圈章魚屬.

新!!: 火焰墨魚和藍圈章魚 · 查看更多 »

自然史博物馆 (伦敦)

自然史博物馆(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是位于英国伦敦市南肯辛顿博览会路上的一家大型博物馆,与科学博物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比邻。该博物馆是由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赞助的。這座博物館的入口位於。該博物館是一個免稅慈善機構,由文化媒體和體育部所資助的非政府部門的公共機構。 該館所擁有的生物和地球科學標本約七千萬件,包括五個主題:植物學、昆蟲學、礦物學、古生物學和動物學等自然歷史。該博物館是世界著名的研究中心,專門從事生物分類、鑑定和保存。由這個機構建館已有百餘年,許多藏品具有偉大的歷史和科學價值,例如由达尔文所採集的標本。自然史博物館圖書館典藏有大量書籍、期刊、手稿,以及關連到這些科學部門的研究工作的藝術品收藏。如欲使用該圖書館,必須事先預約。 該博物館特別廣為人知的是恐龍骨骼展示及其華麗的建築 -有時被稱為自然大教堂 – 兩者同時體現於雄踞在拱形中央大廳的大型梁龍模型。 這座博物館的典藏品源自於大英博物館,其地標(Alfred Waterhouse)於1881年建成並開放參觀,後來將地質博物館納入。達爾文中心是最近新增的,有一部分設計為現代化的設施以保存珍貴的典藏品。 如同其他由英國政府資助的國家博物館,自然史博物館並不收取入館費用。.

新!!: 火焰墨魚和自然史博物馆 (伦敦) · 查看更多 »

色素細胞

色素細胞,有時稱為色素體,是两栖动物、鱼类、爬行动物、甲壳动物、头足纲动物中的一種含有生物色素的細胞。色素細胞是由胚胎中的神经嵴發展而來,對於產生皮膚色彩和眼睛色彩扮演重要角色。色素細胞依據白光下所呈现的颜色,可以分为黃色素細胞、紅色素細胞、彩虹色素細胞、白色素細胞、黑色素細胞與藍色素細胞。 有些物種的色素細胞,能夠透过色素位置的改變,以及反光结构方向的重新定位,达到快速改变色彩的目的。不同物种有不同的改变色彩方法,例如屬於頭足類的章魚,是利用肌肉來控制结构复杂的色素細胞器官;而屬於脊椎動物的變色龍,則利用細胞信號达到變色的目的。与變溫動物不同,恆溫動物中的鸟类和哺乳類只擁有一種類似色素细胞的黑素细胞,而變溫動物身上與其作用相当的「载黑素细胞」,被科学家作為研究人类疾病以及开发药物的一种工具。.

新!!: 火焰墨魚和色素細胞 · 查看更多 »

苏拉威西岛

苏拉威西岛(Sulawesi)舊名西里伯斯島(Celebes)是印度尼西亚东部的一个大岛屿。.

新!!: 火焰墨魚和苏拉威西岛 · 查看更多 »

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

#重定向 公共广播电视公司.

新!!: 火焰墨魚和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 · 查看更多 »

水族箱

水族箱又称为水族缸或水族槽,是为观赏用、專門飼養水生動植物的生态箱,通常至少有一面為透明的玻璃或高強度的塑料。水族箱內人工飼養的通常為魚類,但亦可是無脊椎動物、兩棲動物、海洋哺乳動物或爬行動物和适应水中生长的植物。水族飼養是世界各地盛行的嗜好之一,全球約有6千萬名爱好者,並持續成長和專業化。 人們很早就懂得飼養水族生物,但直到1850年代,玻璃所製成的水族箱成為當時的一個新玩意,人類水族從由上到下的變成側面的立體欣賞場景。隨著發展出更複雜的水族系統如照明、過濾系統,魚變得更加健康,且因為穩定飼育的長壽,逐漸變成一種家庭寵物的產業模式。 水族箱的種類有很多變化,由簡單的只飼養一條魚的小水族箱,到複雜得需要配備精密支援系統的生態模擬大型水缸。海洋生物館裡的水族箱可以非常巨大,以阿拉斯加水族館為例,水族箱容量逹5,400立方米,飼養著約580個水生生物品種。水族箱一般分為淡水或鹹水、熱帶或低溫並有著與之相配的設備。這些是決定飼養哪類生物的條件。水族生物多數是於野外捕捉,但也有部分是可作人工繁殖,以供應水族貿易。 雖然一般人認知中的水族飼養,花費不多、時間與責任也較輕,但少為人知的是水族對專業的要求也可以達至極高水平,相對飼養貓狗的學問更為深入,一些愛好者、專家會盡力維持水族箱內的生態,並模擬所飼養生物的天然居住環境,這仰賴大量的知識的攝取、精進。水族箱的水質控制,包括了管理營養的流出及流入,更需要注意的是廢物管理。水族箱內的氮循環是指氮元素從食物中流入箱內,生物進食後將其轉化成有毒的氮廢物,再由箱內的益菌轉化成毒性較低的氮化合物。要維持一個良好的水族環境,還需要恰當的物種選擇、生物負荷管理及良好的環境設計,牽一髮而動全身。除此之外,美觀與否也是觀賞性水族的一大要點之一。.

新!!: 火焰墨魚和水族箱 · 查看更多 »

澳洲

#重定向 澳大利亚.

新!!: 火焰墨魚和澳洲 · 查看更多 »

昆士蘭州

昆士蘭--(Queensland,縮寫:QLD,簡稱昆--),位於澳洲的東北部,論面積為澳洲的第二大州,人口則排名全澳第三。據2017年3月統計,昆士蘭人口已突破490萬人,约占全國總人口的20.0%。 昆士蘭第一大城為首府布里斯本,人口118.03萬(2016年9月數據),大都會區人口約236萬。第二大城是觀光重鎮黃金海岸,人口56.76萬(2016年數據)。澳大利亚前30大城市有個城市位于昆士蘭州。由於昆士蘭有相當廣大的地區位於熱帶、盛產礦物與蔬果,州民熱愛運動,素有“陽光之州”(Sunshine State)的美稱。 昆州以農業為主要貿易產品,為澳洲牛奶,咖啡、煙草、花生、木材、豆類、蘋果、香蕉、鳳梨、木瓜、荔枝、芒果、穀物、甘蔗、棉花等產品的主要產地。 州內礦產資源豐富,產量達全澳的24%。主要有鉛、鋅、銅、鈾、鋁礬土、錳、銀、金、鉬、煤、鐵礦石、石油、天然氣、磷酸鹽、红金石和蛋白石等。.

新!!: 火焰墨魚和昆士蘭州 · 查看更多 »

新幾內亞

新畿內亞(New Guinea;巴布亞皮欽語:Niugini;Papua)位於澳大利亞北面,是世界上第二大島嶼。有時,本島亦被稱為「巴布亞」,但有時巴布亞亦單指本島的一部份。此外,印尼官方过去稱呼本島為「伊里安岛」( Pulau Irian),至2002年开始才称为巴布亚岛(Pulau Papua)。 19世紀受歐洲國家殖民侵略,國界大致上沿用昔日德、荷佔領地一分為二:位於東經141度以東的,屬於巴布亞紐幾內亞,由1975年開始脫離澳大利亞成為獨立的國家;位於東經141度以西的,屬於印尼的巴布亞省和西巴布亞省。這部份一直都有分離活動,要求從印尼獨立。.

新!!: 火焰墨魚和新幾內亞 · 查看更多 »

摩鹿加群岛

摩鹿加群岛(Kepulauan Maluku),又译马鲁古群岛,有時也會被稱為「東印度群島」,位置处于苏拉威西岛东面、新几内亚西面以及帝汶北面,为印度尼西亚境內众多群岛板块之一,是马来群岛的组成部分。中国和欧洲传统上称为香料群岛者,多指这个群岛。.

新!!: 火焰墨魚和摩鹿加群岛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火焰烏賊火焰魷魚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