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8 关系: 史美,姬達,伦敦,石智益,鍾小玲,香港主權移交,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 (海外),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許瑜,麥道高,黎敦義,霍德,鄔勵德,英屬香港,林鄭月娥,李淑儀,易誠禮,曾俊華。
-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机构
- 中英关系
- 西敏市建築
- 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
- 駐倫敦外交代表機構
史美
史美,CMG(CMG)(1887年-1968年1月27日),在1936年至1941年擔任香港輔政司,多次在香港總督卸任後擔任香港總督(署理)直至新總督抵港。 |width.
查看 港府駐英專員和史美
姬達
姬達爵士(Sir Jack Cater,),生於英國倫敦,1940年志願入役英國皇家空軍,於英國皇家空軍戰鬥機中隊服役,亦曾在海外戰區擔當行政業務,戰後的1945年11月,以空軍少校階級前往香港加入軍政府,至民事小組工作。1946年在皇家空軍香港基地退役,加入當時的漁務處(今漁農自然護理署)做見習生,展開長達40年的公職生涯。 1967年6月港督戴麟趾爵士因病與家人返回英國休假,防衛司兼港督特別助理姬達獲任命為增設的副輔政司(特別職務),姬達、華民政務司何禮文和輔政司祁濟時三人成為香港政府應對1967年暴動的核心決策人物。由於1967年任職防衛司時,處理六七暴動表現獲認同,故當政府打算成立廉政公署,姬達便成為不二之選。1973年獲香港總督麥理浩委任為香港總督特派廉政專員,1974年領導香港總督特派廉政專員公署成立;為首任廉政專員,並接管警方反貪污部工作。針對打擊警察及公務員貪污,致力洗脫瀰漫社會的賄賂歪風。當年有婦人曾跪在路上向他伸冤,也有年輕人在街頭向他鞠躬敬禮。姬達家人形容他為「香港真正的朋友及僕人。」 1978年至1981年任香港布政司。姬達爵士為香港社會的發展建設,以及帶頭在社會上樹立廉潔的風氣方面,貢獻良多。後來亦成為港督人選之一。 姬達離開政府後繼續留港工作和生活,至2001年才辭退所有工作回家鄉定居,最後一次來港是2002年,之後病情惡化遂轉往根西島專心養病。及至2006年4月14日因病辭世。 姬達在多年來以香港為家,其家人發出的訃文指姬達「在香港服務56年,以令到世界更美好為奮鬥目標」,令人懷念。 而廉署亦讚揚他是捍衛亞洲邁向廉潔之鑰匙。.
查看 港府駐英專員和姬達
伦敦
伦敦(London;)是英国的首都,也是英國和欧洲最大的城市。位于泰晤士河流域,于公元50年由罗马人建立,取名为伦蒂尼恩,在此后两个世纪内为这一地区最重要的定居点之一。伦敦的历史核心区伦敦城仍旧维持其中世纪的界限,面积,2011年人口为8,072,为全英格兰最小的城市。自19世纪起,“伦敦”一称亦用于指稱围绕这一核心区开发的周围地带。这一城区集合构成大伦敦行政区(与伦敦区覆盖区域相同) ,由伦敦市长及伦敦议会管辖伦敦市长与伦敦市市长非同一概念;后者为伦敦市法团领导者,即伦敦城的管辖者。。 伦敦亦是一个全球城市,名列紐倫港世界三大國際都會之一。在文艺、商业、教育、娱乐、时尚、金融、健康、媒体、专业服务、研究与发展、旅游和交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地位,同时还是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根据计算方式不同,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第五或第六大的都市区由于对城市界限的定义、人口的规模、汇率的变化及产出的计算方式不同,城市都市区GDP的排名可能有一定的差别。伦敦和巴黎在总经济产出方面大致规模相近,由此第三方的不同估计对于第五和第六大城市GDP的排列可能不同。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12年的报告估计伦敦全市2010年的GDP为US$7,518亿,巴黎则为$7,642亿,由此两市分别为第六和第五。普华永道2009年11月发布的报告称,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伦敦的GDP为US$5,650亿,巴黎则为US$5,640亿,分别为第五和第六。麦肯锡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1,490万,巴黎则为1,180万,而普华永道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859万,巴黎992万。伦敦亦是全球文化首都之一,还是全球国际访客数量最多的城市,根据客流量计算则拥有全球最为繁忙的城市机场系统。伦敦拥有43所大学,其高等教育机构密集度在全欧洲最高。2012年,伦敦成为史上首座三次举办现代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 伦敦的人口和文化十分多样,在大伦敦地区内使用的语言就超过300种。这一区域2015年的官方统计人口为8,673,713,为欧盟中最大城市,人口占全英国的12.5%。伦敦的城市区为欧盟第二大,根据2011年普查其人口达到9,787,426,仅次于巴黎。其都市区为欧洲最大,人口达13,614,409,而大伦敦政府则称伦敦都市区的总人口为2,100万。1831年至1925年间,伦敦为世界最大的城市。 有四项世界遗产位于伦敦,分别为:伦敦塔;邱园;威斯敏斯特宫、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圣玛格丽特教堂;以及格林尼治历史区(其中的皇家天文台为本初子午线、0°经线和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所经之地)。其他著名景点包括白金汉宫、伦敦眼、皮卡迪利圆环、圣保罗座堂、伦敦塔桥、特拉法加广场和碎片大厦。伦敦亦是诸多博物馆、画廊、图书馆、体育运动及其他文化机构的所在地,包括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泰特现代艺术馆、大英图书馆以及40家西区剧院。伦敦地铁是全球最古老的地下铁路网络。.
查看 港府駐英專員和伦敦
石智益
石智益,CMG(Patrick Cardinall Mason Sedgwick,),英國殖民地官員,1935年加入香港政府,1955年至1965年出任勞工處處長,是香港歷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勞工處處長,在任內,他曾兼任行政及立法兩局官守委任議員,也曾經四度署任華民政務司一職。此外,在1948年至1954年間,他也曾經三度署任市政局主席兼市政事務署署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石智益先後任職於港府經濟戰務廳、馬來亞殖民地政府、英國經濟戰務部和中國重慶的英國駐華大使館。在二戰後期,他加入了殖民地部的香港計劃小組,參與規劃香港的戰後重建,隨後更在1945年至1946年間任職於香港的臨時軍政府。 石智益在二戰後重新加入港府,歷任多個涉及人事和經濟方面的職務,當中包括在1947年出任薪俸調查委員會秘書、1952年至1954年出任工商業管理處處長、以及在1954年參與薪俸檢討委員會的工作。在勞工處處長任內,石智益多番外訪參與勞工會議和貿易談判;在他的推動下,港府在徙置區興建不少平房式工廠大廈,鼓勵小型工業的發展,而勞工處的架構也得以重組。 卸任勞工處處長後,石智益在1965年轉任香港政府駐英專員,至1969年正式退休。退休後,他曾經在1971年和1972年先後擔任聖海倫娜島、以及福克蘭群島和毛里裘斯的薪俸調查委員會主席。.
查看 港府駐英專員和石智益
鍾小玲
鍾小玲(Agnes Allcock,),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官員,現已退休,曾任公務員事務局副秘書長及駐倫敦經濟貿易辦事處處長。.
查看 港府駐英專員和鍾小玲
香港主權移交
#重定向 香港回歸.
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 (海外)
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Hong Kong Economic and Trade Office),簡稱HKETO或香港經貿辦,是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常駐於海外的部門,專責與香港有關的經濟及貿易等事務。香港在處理對外商貿關係方面,擁有充分自主權。《香港基本法》訂明,香港特區為單獨的關稅地區,可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加世界貿易組織 等國際組織和簽訂國際貿易協定。 香港駐海外的經濟貿易辦事處與駐中國內地的有分別,駐海外經貿辦隸屬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而駐內地經貿辦則隸屬政制及內地事務局。 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原隸屬工商及科技局,2007年7月1日決策局重組後劃入新成立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簡稱香港特區政府或港府)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部門的總稱。在1997年7月1日前,英屬香港的行政機關稱為香港政府(Government of Hong Kong),而香港回歸後政府全名則改為上述名稱(「香港政府」一詞變成簡稱,英治時代政府就稱「港英政府」以作識別),並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沿用大部分原有制度。香港政府首長為行政長官,轄下有多名局長負責管理各政府部門。.
許瑜
許瑜,CBE(Colvyn Hugh Haye,),英國殖民地教育官員,1980年至1984年任香港教育署署長兼立法局官守議員、1984年至1987年任港府駐英專員兼政務職系秘書。 許瑜先後在英屬印度和澳洲墨爾本大學接受中學和大學教育,後來曾於牛津大學基督教堂學院修讀海外服務訓練課程。在二戰期間,許瑜在1944年至1946年服役於皇家志願後備海軍,戰後於1947年至1952年服務於澳洲維多利亞省教育服務署。許瑜在1953年加入香港政府教育司署任職教育官、1962年陞任高級教育官、1969年出任助理教育司兼教育電視組主管、1975年出任副教育司,任內曾於1977年至1978年與時任教育司陶建處理金禧事件。許瑜在1971年獲奉委為官守太平紳士,1983年獲英廷授予CBE勳銜。.
查看 港府駐英專員和許瑜
麥道高
麥道高准將,CMG(David Mercer MacDougall,),二戰後首任香港輔政司,有「戰後設計師」之稱。.
查看 港府駐英專員和麥道高
黎敦義
黎敦義,CMG,CVO,JP(Denis Campbell Bray,),香港殖民地官員,父親黎伯廉牧師(Rev Arthur Bray)曾任佛山華英中學校長。黎敦義在1950年加入香港政府,歷任新界民政署長(1971年-1973年)、兩任民政司(1973年-1977年及1980年-1984年)和香港政府駐英專員(1977年-1980年),曾兼任行政立法兩局官守議員,退出政府後曾於1985年至1991年出任英基學校協會主席。 黎敦義在1964年於運輸署任職時,首推拍賣的士牌照的做法;後在新界民政署長任內,與時任首席助理輔政司鍾逸傑於1972年制定新界小型屋宇政策。.
查看 港府駐英專員和黎敦義
霍德
霍德爵士,KBE,LVO(Sir David Robert Ford,),英國殖民地官員及軍人,曾任英屬香港布政司、銓敘司、房屋司等職。他是最後一位洋人出任布政司一職。他在1989年主理在赤鱲角發展新機場事宜。他曾於末代港督彭定康履新前短暫署任港督一職。.
查看 港府駐英專員和霍德
鄔勵德
鄔勵德,CMG,RIBA,FRICS(Alec Michael John Wright,),香港和英國的建築師及殖民地官員,1938年加入香港政府,長年任職於工務司署。他在1963年至1969年間出任工務司,並兼任立法局及市政局官守議員,卸任後出任香港政府駐英專員,至1973年退休後定居倫敦。 在工務司任內,鄔勵德大量建造徙置屋邨和政府廉租屋以安置寮屋居民,而香港後來不少大型基礎建設,包括地下鐵路、萬宜水庫、海底隧道和新市鎮等,都在他任內開始構思。鄔勵德還長年擔任香港房屋協會執行委員會委員,他提倡每個房協屋邨單位都應有獨立的廁所和廚房,其主張在當時被稱為「鄔勵德原則」(Wright Principle)。 鄔勵德是香港建築師學會創會會員,並曾在1958年至1959年出任會長,他也有份設計曾經是中環地標之一的愛丁堡廣場渡輪碼頭。位於大坑的勵德邨,即為紀念鄔勵德對香港的貢獻而以他命名。 鄔勵德2018年1月26日於英國倫敦逝世,享嵩壽105歲。.
查看 港府駐英專員和鄔勵德
英屬香港
英屬香港(British Hong Kong)是指於1841年1月26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間,由大英帝國統治香港的時期,該時期又稱為英殖時期、英治香港時期或者港英時代(British Administration)。英屬香港政府簡稱為香港政府,但因為與香港主權移交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簡稱一樣,香港傳媒將殖民地時期的政府稱為殖民地政府或港英政府等,以區別兩者。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英國統治香港的時期結束,取而代之的是香港特別行政區。 英屬香港時期曾在1941年12月25日至1945年8月15日被中斷,當時香港在二戰的局勢下被大日本帝國佔領,進入香港日佔時期,總計香港被英國統治近153年。.
查看 港府駐英專員和英屬香港
林鄭月娥
林郑月娥(Carrie Lam Cheng Yuet-ngor,本名:鄭月娥,),香港特別行政区現任行政長官,在36年間曾於20個政府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工作。其後加入問責官員團隊,先後擔任發展局局長及政务司司长。 在2016年7月1日,時為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獲特區政府頒授最高榮譽的大紫荊勳章,政府表揚她盡心竭力為香港服務35年,表現卓越,尤其於出任政務司司長期間,成績斐然。政府又稱,林鄭月娥協助行政長官施政,在協調政策上擔任重要角色,帶領政府克服各種挑戰。 在梁振英宣布不尋求連任後,2017年1月16日林鄭月娥正式宣佈參選行政長官選舉,表示希望能延續梁振英政府「行之正道,穩中求變」的施政理念。宣佈參選後獲大部分建制派選委支持,泛民主派立法會議員則強調與候選人林鄭月娥沒有互信基礎。2017年3月26日舉行的行政長官選舉中,林郑月娥获得由1194人組成選舉委員會中的777票,成功當選第五屆香港行政長官。於2017年7月1日就任後,她成為歷史上首位香港女性行政長官,以及香港開埠以來首位女性最高級行政官員。 她與丈夫林兆波於英國劍橋結識,1984年結婚,育有兩子,父子三人均持有英國國籍,而林郑月娥則於2007年因擔任發展局局長放棄英國國籍。.
查看 港府駐英專員和林鄭月娥
李淑儀
李淑儀(Sandra Birch Lee Suk-yee,),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食物及衛生局常任秘書長(衛生).
查看 港府駐英專員和李淑儀
易誠禮
易誠禮(John Francis Yaxley;)是前香港司級官員,曾任職經濟司(1986年5月-1987年2月)、副財政司(1987年3月16日-1988年)、房委會委員,1989年4月返回英國,現任英國廣播公司顧問。.
查看 港府駐英專員和易誠禮
曾俊華
曾俊華(John Tsang Chun-wah,),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政司司長現任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客座教授。其為香港自主權移交以來任期最長的財長,任期達9年7個月。.
查看 港府駐英專員和曾俊華
另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机构
- 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
-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
- 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
- 中国驻印度大使馆
-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
- 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
-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
-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
- 中国驻韩国大使馆
- 中國駐朝鮮大使館
- 中國駐洛杉磯總領事館
-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外機構列表
- 香港駐倫敦經濟貿易辦事處
中英关系
- 2015年习近平访英
- 上海公共租界
- 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筑路
-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英国馆
-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
- 中英关系
- 中英續訂藏印條約
- 中英聯合聯絡小組
- 中英聯合聲明
- 北京条约
- 北京顺义国际学校
- 南京条约
- 原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
- 國泰航空空中霸王遭擊落事故
- 天津条约
- 天津英租界
- 姬姬
- 安格聯
-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 扬州教案
- 沙基慘案
- 泰晤士小镇
- 烟台条约
- 王立军事件
- 甜甜
- 省港大罷工
- 紫石英号事件
- 耆英號
- 自由西藏運動
- 英国驻上海总领事列表
- 英国驻华大使馆
- 英國國籍法與香港
- 英屬香港
- 英租威海卫
- 虎门条约
- 西姆拉條約
- 赫德
- 銅鑼灣書店事件
- 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
- 香港回歸
- 香港駐倫敦經濟貿易辦事處
- 馬嘉理事件
- 马礼逊
西敏市建築
- BBC廣播大樓
- 亨格福德橋和五十週年紀念橋
- 保得利大厦
- 壳牌麦斯大楼
- 大本钟
- 東印度會
- 汉姆利玩具店
- 海豚广场 (伦敦)
- 滑铁卢桥
- 皇家醫學會
- 福南梅森
- 第二次世界大戰婦女紀念碑
- 羅德板球場
- 聖瑪麗醫院 (倫敦)
- 西敏橋
- 诺曼·肖大楼
- 貝瑞兄弟與路德
- 軍情五處
- 電視大樓
- 香港駐倫敦經濟貿易辦事處
- 駐英國台北代表處
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
駐倫敦外交代表機構
亦称为 香港政府駐倫敦辦事處專員,香港政府駐英專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