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7 关系: 卡累利阿,巴塞罗那,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伊利诺伊州,弗吉尼亚大学,佛罗里达州,德国,圣彼得堡,納粹德國,维也纳大学,美國,真菌學,芝加哥,西伯利亚,阿尔泰山脉,阿根廷,慕尼黑。
- 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教師
- 哈佛大学人物
- 在奥地利的外国人
- 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教师
- 德国真菌学家
- 移民外国的纳粹德国人物
- 移民美國的外國人
- 維吉尼亞大學教師
卡累利阿
卡累利阿(卡累利阿語、芬蘭語:Karjala;俄語:Карелия;瑞典語:Karelen)是芬蘭人民的土地和一個浩大的居住的區域,在北歐歷史意義為芬蘭、俄國和瑞典的區域範圍。 根据1617年沙皇俄国与瑞典王国之间签订的《》,瑞典将卡累利阿地区中的东正教信徒居住地区,包括白卡累利阿和奥洛涅茨卡累利阿地区,割让给沙皇俄国。自此卡累利阿地区开始东西分治。西部称西卡累利阿,并入瑞典,之后芬兰独立后属于芬兰,分为南卡累利阿区和北卡累利阿区。东部称东卡累利阿,在1939年11月30日至1940年3月12日的苏芬战争和1941年7月—1944年7月的持续战争中三度易手,目前被劃分给俄國的卡累利阿共和國(Респу́блика Каре́лия)、聖彼得堡地区。.
查看 洛夫·辛格和卡累利阿
巴塞罗那
巴塞羅那(Barcelona,Barcelona)是西班牙加泰羅尼亞首府和巴塞羅那省省會,位於伊比利亞半島的東北面,瀕臨地中海,全市人口約160萬,都會區人口則約500萬,為加泰羅尼亞第一大城。加泰隆尼亞的議會、、等政府中樞機構,以及最高首長均駐設於此。1999年,巴塞羅那由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選為50個人生必遊景點之一。 相傳巴塞隆納由迦太基將領、漢尼拔的父親哈米爾卡·巴卡所興建,在其漫長的歷史上還曾作爲巴塞羅那伯爵領地和阿拉貢王國的都城。巴塞羅那因其衆多歷史建築和文化景點成爲衆多旅遊者的目的地,其中之代表是被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的安東尼·高第和的建築作品。安東尼·高第一直在巴塞羅那生活和工作,在這裏有他很多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桂爾宮、桂爾公園和聖家堂。巴塞羅那尚有兩個知名的足球俱樂部:巴塞羅那和皇家西班牙人,其中巴塞羅那是世界最著名的足球俱樂部之一。.
查看 洛夫·辛格和巴塞罗那
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简称UIC),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是国家资助的公立研究型大学。它是伊利诺伊大学的第二个成员,是在芝加哥地区最大的大学,有大约26,000名学生分布在15个学院,其中包括全国最大的医疗学校,和超过3.4亿美元科研经费。它一直是美国研究经费排名前50的机构之一。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已经建立了几个著名的学科项目。它在2007年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里并列北美地区第76位,世界前100。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在伊利诺伊州的医疗系统中具有领导作用,它拥有伊利诺伊州主要的公共医疗中心,并作为伊利诺伊州的医生,牙医,药师,护士和其他医护人员的主要培训基地。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是由卡内基基金会评选的88所研究型一类美国大学之一。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在2005年超过650所大学的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研究经费统计排名中位居第48名,超过了芝加哥大学。.
伊利诺伊州
伊利諾州(State of Illinois),又譯為--,是一個位于美国中西部的州,州名源自曾在此居住的伊利尼維克(Illiniwek)印第安人部落。「Illinois」這個名字就是法國殖民者根據此部落名稱變形得來。伊利諾州的州府是位于该州南部的斯普林菲尔德(Springfield)。伊利諾州的美国邮政縮寫代碼为「IL」。.
查看 洛夫·辛格和伊利诺伊州
弗吉尼亚大学
弗吉尼亚大学(英文:University of Virginia,U.Va.或UVA)是由托马斯·杰斐逊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夏律第鎮创建的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三位美国总统(杰斐逊,麦迪逊和门罗)为其最初校董会成员。该校为最初的八所公立常春藤成员,其校区曾是北美唯一名列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世界遗产名單的高等院校校区。在美国历史上,弗吉尼亚大学以其首创建筑,天文和哲学等学术领域而著称,同时她也是第一所将教育独立于教会的高校。该校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为全美第一所附属于大学的工程学院。 在2017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公布的大学排名中,弗吉尼亚大学位列公立大学全美第二,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并列,仅次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查看 洛夫·辛格和弗吉尼亚大学
佛罗里达州
佛羅里达州(State of Florida)是美国最南端的一个州(夏威夷除外),亦属于墨西哥湾沿岸地区,是美国人口第四多的州,为著名的避寒圣地。中文俗称为佛州,佛罗里达。州府位于塔拉赫西,最大的城市为杰克森维尔,最大的都会区为迈阿密都会区。佛羅里达吸引了不少名人和运动员来这里度假,以高尔夫球、网球、、赛车著称。.
查看 洛夫·辛格和佛罗里达州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查看 洛夫·辛格和德国
圣彼得堡
聖彼得堡(p),中文俗稱彼得堡,是俄羅斯的聯邦直轄市,也是西北部联邦管区和列寧格勒州的首府。位於俄羅斯西北部,瀕臨芬蘭灣,涅瓦河流經過市區,為俄羅斯在波羅的海一帶的重要港口。全市人口約520万,是俄羅斯人口第二大城、以及世界上居民超過100萬人的最北端城市。此城是俄羅斯最西方化的城市,也是俄羅斯文化、經濟、科學中心和交通樞紐之一。俄羅斯有眾多重要政府機構設於該市,包括、、列寧格勒州政府、、俄羅斯海軍司令部和司令部。 聖彼得堡由彼得大帝於1703年5月27日建立,在1712年至1918年期間為俄羅斯帝國的首都,並為帝國三次大革命——第一次俄國革命、俄國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十三月革命的中心。聖彼得堡多次因時空背景而易名: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後,聖彼得堡為因應當時「去日耳曼化」的風潮而改名為「彼得格勒」(Петрогра́д);在列宁逝世後又改名為「列寧格勒」(Ленингра́д)。第二次世界大戰苏德战争期間,列寧格勒被德軍圍城封鎖長達872天,導致多達150萬人死於飢餓,戰後該城被授予「英雄城市」稱號,並有三個下轄城市被授予「軍事榮譽城市」稱號——羅蒙諾索夫、克隆斯塔和科爾皮諾。1991年蘇聯解體後,列寧格勒經過公投決議後,恢復使用聖彼得堡的原名。 2013年,聖彼得堡制定了2030年戰略發展目標,屆時估計將有市民590萬人。以聖彼得堡為中心構築的面積達1439平方公里,僅次於,在俄羅斯吞併了克里米亞後,聖彼得堡成為繼塞瓦斯托波爾後第二小的聯邦主體單位。 聖彼得堡歷史中心及相關建築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旅遊業是聖彼得堡的核心產業之一,該市擁有眾多的文化景點,如冬宮、、馬林斯基劇院、俄羅斯國家圖書館、俄羅斯恐龍復活博物館、俄羅斯博物館、俄羅斯有羽毛恐龍博物館、彼得保羅要塞、聖以撒大教堂和聖基道霍大教堂等等。.
查看 洛夫·辛格和圣彼得堡
納粹德國
纳粹德国是1933年至1945年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统治下的德国的通称。在希特勒统治之下,德国转变为一法西斯主义极权国家,国内近乎一切事务均为纳粹党所控制。1945年5月同盟国战胜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宣告结束,纳粹德国亦不复存在。 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纳粹党由此开始清除国内一切政治反对力量,巩固自身权力。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将总理和总统职权合一,成为德国独裁者。1934年8月19日全民公投正式确定希特勒的德国“元首”头衔,一切权力都集中至希特勒手中,其辞令高于一切法律。纳粹政府并非相互协调协作的整体,而是不同内部派别组成的集合,各派别间进行权力斗争,试图获得希特勒的偏爱。大萧条期间,纳粹通过没收犹太人、共产主义者和宗教人士的财产,大规模军事支出和混合经济体制稳定了经济并结束了大规模失业的局面。包括高速公路系统在内的公共工程建设亦同时进行,经济恢复稳定局面,纳粹政权亦提升了其受欢迎度。 种族主义(尤其是反犹太主义)是该政权的中心特性之一,日耳曼人(北欧人种)被认为是雅利安人种中最为纯正者,由此即为优等人种。犹太人及其他不适宜的人种则受到迫害并遭屠杀。反希特勒统治的抵抗运动则遭残酷压制。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反对人士遭到杀害、逮捕或驱逐。基督教教会亦受到打击,教会领袖受监禁。教育重心集中于种族生物学、人口政策及为军事服务的体育。女性的就业和教育机会大幅减少。力量来自欢乐组织进行娱乐和旅游活动,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则向世界展示了第三帝国的气象。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有效通过电影、大规模集会以及希特勒的演说,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政府同时还限制艺术表达,推广一些特定的艺术形式,否定和封禁其他艺术形式。 1930年代末期纳粹德国对于领土的要求日益扩张,若得不到满足则以战争相威胁。1938年和1939年,纳粹德国先后吞并和。希特勒同斯大林达成互不侵犯协议,并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打响。德国同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结盟,至1940年已征服欧洲大部分地区,并对英国进行威胁。总督辖区在征服地区建立起来,而在波兰剩余地区则建立了总督府。犹太人和其他不受欢迎的群体被送往纳粹集中营和灭绝营并被杀害。 1941年德国对苏联发动入侵之后,战争局面开始扭转,而到1943年德国则遭遇了严重的军事失败。1944年对德国的大规模轰炸持续升级,轴心国力量开始自东欧和南欧撤退。盟军登陆法国之后,在一年时间内苏联从东部入侵,其他同盟国力量则从西部入侵,德国战败投降。希特勒拒绝承认失败,导致战争最后阶段德国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与战争相关的死亡人数继续攀升。同盟国展开去纳粹化进程,并将剩余的纳粹领导人送往纽伦堡进行战争罪的审判。战后纳粹德国东部领土被并入苏联和波兰,而剩余德国领土则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军事占领,直到1949年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立,德国领土被一分为二。.
查看 洛夫·辛格和納粹德國
维也纳大学
維也納大學(Universität Wien)位于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始建于公元1365年,是现存最古老的德语大学,也是中欧最大的学校之一,维也纳大学亦是目前最大的德语大学,学校共设有180个学位。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也是最大的教学和研究机构,拥有近8600名员工,其中有6500名學者。.
查看 洛夫·辛格和维也纳大学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查看 洛夫·辛格和美國
真菌學
真菌學(英語:Mycology,源自希臘文μύκης)是研究真菌類的學門,探討這類生物的遺傳學、生物化學或是分類學,以及真菌對人類的用途等,包括,医药(例如:青霉素),食物(例如:啤酒,葡萄酒,奶酪,可食用菌等),和宗教致幻劑,以及它們的危險,如中毒或感染。專門從事真菌學的生物學家被稱為真菌學家。 從真菌產生植物病理學領域,研究植物病害,并且兩個學科保持密切的關係,因為絕大多數的“植物”病原體是真菌。 在历史上,真菌學是植物學的一個分支,這是因為真菌曾經被歸類為植物。現在已知真菌演化上的親緣關係較接近的是動物而不是植物,直到幾十年前這是未被識別的。先驅真菌學家包括伊利阿斯·马格努斯·弗里斯,克里斯蒂安·亨德里克·珀森等。 許多真菌產生毒素,抗生素和其他次生代謝產物。 真菌在地球上的生命中作为它们的共生生物的角色中是基本的,例如以菌根的形式,昆虫共生,和地衣。许多真菌能够分解复杂的有机生物分子,例如在木材中的更持久成分木质素,和污染物,例如,石油,和多环芳香烃。通过分解这些分子,真菌在全球碳循环中起到关键作用。 某些真菌能够引起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疾病。致病真菌的研究稱為醫用真菌學(medical mycology)。.
查看 洛夫·辛格和真菌學
芝加哥
芝加哥(Chicago)位于美国中西部,属伊利诺伊州,為库克县縣治,东临密歇根湖,辖区内人口约290万。芝加哥及其郊区组成的大芝加哥地区,人口超过900万,是美国仅次于紐約、洛杉矶的第三大都会区。芝加哥的奥黑尔国际机场也是美國第二繁忙的机场。芝加哥地处北美大陆的中心地带,為美国最重要的铁路、航空樞紐。芝加哥同時也是美国主要的金融、期货和商品交易中心之一。自1837年建市以来,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都市之一。芝加哥常见的别名包括:“风城”等。 2014年全球城市排名中排名第7位。.
查看 洛夫·辛格和芝加哥
西伯利亚
西伯利亞(Сибирь),古稱「鮮卑利亞」或「錫伯利亞」,是俄羅斯及蒙古国北部的一片非常大的地域,佔有整個北亞,面積約1,276萬平方公里,範圍西至烏拉山脈、東至太平洋;北至北冰洋,南至哈薩克的中北部,以及蒙古国和中國的邊境。整個地域除了西南部份屬於哈薩克以外,其餘的都屬於俄羅斯,並且占据了其75%的領土。.
查看 洛夫·辛格和西伯利亚
阿尔泰山脉
阿尔泰山脉(维吾尔语:ئالتاي تاغ تىزمىسى;Алтай;ᠠᠯᠲᠠᠢАлтай或Алтайн нуруу;)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和蒙古西部。西北延伸至俄羅斯境内。呈西北—东南走向。长约2000公里,海拔1000—3000米。北部的平均海撥2050米,南部的平均海撥2377米。高峰有別盧哈山(4506米),友谊峰(4374米),奎屯山(4082米)等。中段在中国境内,长约500千米。森林、矿产资源丰富。 “阿尔泰”在蒙语中意味“金山”,从汉朝就开始开采金矿,至清朝在山中淘金的人曾多达5万多人。阿尔泰语系从阿尔泰山得名。.
查看 洛夫·辛格和阿尔泰山脉
阿根廷
阿根廷共和国(República Argentina、),通称阿根廷,是由23个省和布宜诺斯艾利斯自治市组成的联邦共和国,位于南美洲南部,占有南锥体的大部分,北邻玻利维亚与巴拉圭,东北与巴西接壤,东临乌拉圭与南大西洋,西接智利,南濒德雷克海峡。领土面积达2,780,400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八,拉丁美洲第二,西班牙语诸国之首,横跨多个气候带。阿根廷主张对南极洲的一部分、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拥有主权。 與大多數拉美國家相當不同,永久住民数超过4,100万的阿根廷,其種族組成和智利相似,欧洲裔占人口比例超过90%,非洲裔較少,使文化上国家呈現深度欧化,例如首都文化幾乎是歐洲城市文化的延伸。而社會素質、教育文化、市場經濟與法規上的發達,使阿根廷今日在民主和人權上有很大發展,也是南美唯一掌握人造衛星操作技術的國家。长久以来,阿根廷是一个中等强国和拉丁美洲的地域大国,它也是联合国、世行集团、世贸组织、南共市、南美洲国家联盟、拉共体和的创始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和新兴市场国家,阿根廷是20国集团成员和拉美第三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来计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中高水平,与智利和乌拉圭同属拉美第一集团,與東南歐相同,人类发展指数处于极高级。收入不平等程度虽高,但低于拉美国家平均水平。 这一地区已知最早的人类活动发生在旧石器时代。西班牙殖民始于1512年。在1810年至1825年的独立战争中,阿根廷以拉普拉塔联合省的国名于1816年发表《》,继承了原西班牙拉普拉塔总督辖区的大部分地区,在之后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战争中,联合省政府继而失去乌拉圭、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区。其后多年的最终在1861年,布宜诺斯艾利斯邦击败了邦联政府,与当时其它八个省重新统一为阿根廷共和国。至此,大规模的欧洲移民潮架起了阿根廷与欧洲之桥,无与伦比的发展使阿根廷于20世纪早期跻身世界第七富国。然而在1930年代軍事政變以后,政局不稳和周期性经济危机使其陷入衰退。.
查看 洛夫·辛格和阿根廷
慕尼黑
慕尼黑(München),也稱明興,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首府。2010年人口为130万,是德国南部第一大城,全德国第三大城市(仅次于柏林和汉堡);都会区人口达到270万。 慕尼黑位于德国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的伊萨尔河畔,是德国主要的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之一,也是欧洲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慕尼黑同时又保留着原巴伐利亚王国都城的古朴风情,因此被人们称作“百万人的村庄”。.
查看 洛夫·辛格和慕尼黑
另见
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教師
哈佛大学人物
- 丹尼尔·德菲
- 利昂·坎贝尔
- 卡尔·斐迪南·科里
- 安妮·塞克斯顿
- 德里克·沃尔科特
- 施堅雅
- 本傑明·富蘭克林
- 本華·曼德博
- 約翰·哈佛
- 约翰·库里扬
- 詹姆斯·洛夫洛克
- 费利克斯·布洛赫
- 鲁道夫·卡尔纳普
在奥地利的外国人
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教师
德国真菌学家
- 克里斯汀·戈特弗里德·埃倫伯格
- 卡尔·科伦斯
- 卡尔·路德维希·布卢姆
- 卡尔·路德维希·韦尔登诺
- 奥古斯特·巴奇
- 库尔特·波利卡普·约阿希姆·施普伦格尔
- 弗兰茨·冯·保拉·施兰克
- 恩斯特·汉斯·路德维希·克劳斯
- 格奥尔格·福斯特
- 约翰·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林克
- 路德維希·賴興巴赫
移民外国的纳粹德国人物
移民美國的外國人
- 丹尼尔·德莱昂
- 亚历山大·格列恰尼诺夫
- 卡西米爾·法揚斯
- 埃里希·布洛赫
- 夏德
- 弗里茨·朗
- 托马斯·曼
- 拉尔夫·惠斯勒
- 林可勝
- 桂治洪
- 歐尼斯特·湯普森·西頓
- 温里希·科尔贝
- 湯米·維索
- 漢斯·季默
- 約瑟夫·普立茲
- 约翰·彼得·阿尔特吉尔德
- 莱纳·魏斯
- 貝恩德·特奧多爾·馬蒂亞斯
- 迈克尔·罗斯曼
- 郭盈恩
- 露絲·鮑爾·賈華拉
- 马塞尔·布劳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