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洛伊施纳环形山

指数 洛伊施纳环形山

洛伊施纳环形山(Leuschner)是位于月球背面赤道区的一座年轻撞击坑,约形成于32-11亿年前的爱拉托逊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美国天文学家暨教育家阿尔敏·奥托·洛伊施纳,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在Google地图中打开

目录

  1. 21 关系: 天文学家小行星小行星1361布特列洛夫陨石坑國際天文聯會科尔霍斯特环形山科迪勒拉山脉 (月球)美國地質調查局美国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阿尔敏·奥托·洛伊施纳格拉乔夫陨石坑楞次陨石坑洛伊施纳链坑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月球背面月面座標斜長岩斜长石撞击坑教育家

  2. LQ09方格

天文学家

天文学家是研究天文学、宇宙学、天体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科学家。因为有些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对天文理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下面的列表中也包括这些人。.

查看 洛伊施纳环形山和天文学家

小行星

小行星是太陽系内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 至今為止在太陽系內一共已經發現了約127萬顆小行星,但這可能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只有少數這些小行星的直徑大於100公里。到1990年代為止最大的小行星是穀神星,但近年在古柏帶內發現的一些小行星的直徑比穀神星要大,比如2000年發現的伐樓拿(Varuna)的直徑為900公里,2002年發現的誇歐爾(Quaoar)直徑為1280公里,2004年發現的厄耳枯斯的直徑甚至可能達到1800公里。2003年發現的塞德娜(小行星90377)位於古柏帶以外,其直徑約為1500公里。 根據估計,小行星的數目應該有數百萬,詳見小行星列表,而最大型的小行星現在開始重新分類,被定義為矮行星。.

查看 洛伊施纳环形山和小行星

小行星1361

小行星1361(1361 Leuschneria)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1935年8月30日,E. Delporte在于克勒发现了此天体。 这颗小行星的绝对星等为173.81829等。.

查看 洛伊施纳环形山和小行星1361

布特列洛夫陨石坑

布特列洛夫陨石坑(Butlerov)是位于月球背面北半部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8-32亿年前的晚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九世纪俄罗斯化学家,有机化学理论创始人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布特列洛夫(1828年-1986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查看 洛伊施纳环形山和布特列洛夫陨石坑

國際天文聯會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缩写为IAU;法語:Union astronomique internationale,縮寫為UAI),由博士以上的專業天文學家所組成,積極參與天文學研究與教育。於1919年7月28日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成立,由當時的國際天文星圖計畫(Carte du Ciel)、太陽天文聯合會(Solar Union)和國際時間局(Bureau International de l'Heure)等數個組織合併而成。其後,世界各國的國家級天文組織陸續加入,构成今日的規模。該會是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的國際科學聯合成員,也是國際上承認的權威机构,負責統合恆星、小行星、衛星、彗星等新天體以及天文學名詞的定義與英文命名。2014年7月10日宣布「外星世界命名」(NameExoWorlds)活動啟動,開放公眾參與系外行星的命名。 IAU下分成數個工作單位,IAU也負責天文訊息全球電報通報系統,實際工作由中央天文電報局(Central Bureau for Astronomical Telegrams,CBAT)汇总整理天文訊息的匯報及電報的發布。 總會共有90個不同國家或地區共10144位會員,其中美國最多,有2579位會員,其次为法國(700位)、日本(598位)、義大利(568位)、德國(532位)和英國(523位)。.

查看 洛伊施纳环形山和國際天文聯會

科尔霍斯特环形山

科尔霍斯特环形山(Kolhörster)是月球背面北半球一座古老的大型撞击坑,约形成于酒海纪代,其名称取自德国物理学家及宇宙射线研究先驱"沃纳·海因里希·古斯塔夫·科尔霍斯特"(Werner Heinrich Gustav Kolhörster ,1887年-1946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查看 洛伊施纳环形山和科尔霍斯特环形山

科迪勒拉山脉 (月球)

科迪勒拉山脉(Montes Cordillera)是月球上环绕东方海撞击盆地的三圈同心环山脉中最外层的一座(其它二座是更里面的内、外鲁克山脉),较周边地形高出1250米,所在区域月面坐标为南纬4.17°-34.89°、西经78.29°-112.04°,直径574公里(357英里)。它确切的形成时间尚不确定,可能产生于晚雨海世。 该山脉横跨月球西南侧边缘,西部伸至月球背面西经112°的地方,北部就位于月球赤道以南,而南部一直抵达南纬约38°处,从地球上只能观察到它的东部。山脉内侧环绕鲁克山脉的环状地表特别崎岖,而外侧很大范围地域覆盖着一层东方海形成时的溅射堆积物,在月海表面形成了一系列不同的山脊和放射状分布的月谷,并很大程度地改变了附近原先已有陨坑的形态。 沿山脉内侧东北,坐落着一座小月海-秋湖,山脉东北面是施吕特环形山和哈特维希环形山,后者明显已被东海溅射物改变,而前者可能是形成于大撞击之后的年轻撞击坑。山脉东南部分布有克拉斯诺夫陨石坑和沙勒陨石坑,后者的东南是一条叫作"布瓦尔谷"的纵向山谷。再南和东,分别是另外二条纵向月谷-巴德谷和因吉拉米谷,而玻尔月谷则位于山脉的北部,它的西面是就是波尔陨石坑。 根据以陆地名称命名月球山脉的惯例,它取名自纵贯南北美洲大陆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科迪勒拉"(Cordillera)在西班牙语中意思为"山脉"。.

查看 洛伊施纳环形山和科迪勒拉山脉 (月球)

美國地質調查局

美國地質調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縮寫:USGS)是美國內政部轄下的科學機構,是內政部唯一一個純粹的科學部門,有約一萬名人員,總部設在弗吉尼亚州里斯頓,在科羅拉多州丹佛和加利福尼亚州门洛帕克設有辦事處。 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科學家主要研究美國的地形、自然資源和自然災害與其的應付方法;負責四大科學範疇:生物學、地理學、地質學和水文學。.

查看 洛伊施纳环形山和美國地質調查局

美国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为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縮寫为 U.S.A.、U.S.),通稱美國,是由其下轄50个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組成的聯邦共和国。美國本土48州和联邦特区位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灣接壤,本土位於溫帶、副熱帶地區。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大陸西北方,東部為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和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島。美國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還擁有多處境外領土和島嶼地區。此外,美國还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着374個海外軍事基地。 美国拥有982萬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依陆地面積定義为第四大国);同时拥有接近超过3.3億人口,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国。因为有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它是世界上民族和文化最多元的國家之一Adams, J.Q.; Strother-Adams, Pearlie (2001).

查看 洛伊施纳环形山和美国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縮寫为NASA)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独立机构,负责制定、实施美国的民用太空计划、與开展航空科學暨太空科學的研究。1958年7月29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签署了《美国公共法案85-568》,创立了國家NASA航空和太空管理局,取代了其前身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於1958年10月開始運作。自此,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負責了美國的太空探索,例如登月的阿波羅計劃,太空實驗室,以及隨後的航天飞机。自2006年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愿景是“開拓未來的太空探索,科學發現及航空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使命是“理解并保护我们依賴生存的行星;探索宇宙,找到地球外的生命;启示我们的下一代去探索宇宙”。在太空计划之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还进行长期的民用以及军用航空航天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被广泛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太空机构中執牛耳者。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透過地球觀測系統提升對地球的了解,透過太陽科學研究計劃精進太陽科學。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注重於利用先進的機械任務探索太陽系中的的所有天體並利用天文觀測台及相關計劃研究天體物理學中的主題,例如大爆炸理論。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與許多美國國內及國際的組織分享其研究數據。.

查看 洛伊施纳环形山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阿尔敏·奥托·洛伊施纳

阿尔敏·奥托·洛伊施纳(Armin Otto Leuschner)是一位美国天文学家和教育家。.

查看 洛伊施纳环形山和阿尔敏·奥托·洛伊施纳

格拉乔夫陨石坑

格拉乔夫陨石坑(Grachev)是位于月球背面赤道附近的一座年轻撞击坑,约形成于38-32亿年前的晚雨海世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前苏联火箭工程师安德烈·德米特里耶夫·格拉乔夫(Andrej Dmitriev Grachev,1900年-1964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查看 洛伊施纳环形山和格拉乔夫陨石坑

楞次陨石坑

楞次陨石坑(Lents)是位于月球背面赤道区的一座小撞击坑, 其名称取自俄国物理学家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埃米尔·楞次(1804年-1865年),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查看 洛伊施纳环形山和楞次陨石坑

洛伊施纳链坑

洛伊施纳链坑(Catena Leuschner)是月球正面位于科迪勒拉山脉西北的一串链坑,其名称取自与它相连的洛伊施纳环形山。 洛伊施纳链坑是由一串起始于洛伊施纳环形山北侧坑壁上的撞击坑所构成,并向西北一起至科尔霍斯特环形山南面,其月面坐标 ,全长达到364公里。该链坑正对着东方海,极可能是东方海撞击盆地发生时所抛射的巨大喷出物块所形成。.

查看 洛伊施纳环形山和洛伊施纳链坑

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

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是美国一个发射至月球轨道的无人宇宙飞船。该飞行器原本计划于2008年10月发射,但为了让曾发生氢燃料漏泄的奋进号航天飞机成功发射,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的发射计划遭到了推迟。这个属于月球先锋机器人计划(Lunar Precursor Robotic Program)的无人驾驶飞行器于2009年6月18日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升空。这是10年来美国首个目标为月球的航天任务。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的首要任务是完成美国的外层空间探索计划。为了成功的达到“计划”的目标,包括人类再次登月,该飞行器将会勘测月球的资源并决定可能的登陆地点。它将沿着绕月轨道运行,这有助于绘制月球表面的三维地图。 搭载了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的擎天神五号运载火箭还携带了月球坑观测和遥感卫星(LCROSS),它的任务是在月球表面实施两次撞击,探测月球表面的深坑以及在地表之下寻找月球水冰存在的线索。月球坑观测和遥感卫星和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外层空间探索计划重返月球的先锋。.

查看 洛伊施纳环形山和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

月球背面

月球背面是月球永遠背對地球的那一面。月球背面的第一張影像由前蘇聯的月球3號太空船在1959年拍攝,而人類直到1968年的阿波羅8號任務環繞月球時,才直接用眼睛看見月球背面。月球背面的地形主要为一大堆起伏不平的撞擊坑,如太陽系第二大的撞擊坑,南極的南極-艾特肯盆地,而平坦的月海则相對較少。在月球背面,來自地球的電波干擾會被遮蔽,因而有学者建議在月球背面安置一架大功率電波望遠鏡。.

查看 洛伊施纳环形山和月球背面

月面座標

月面座標是用來標示地球的衛星,月球表面上的位置。在月球表面上的任何位置,都可以經由相當於地球上的經度和緯度的兩組數字指出位置。經度給出在月球子午線 (這是通過月球面對地球這一側表面中心點的經線,參見地球的本初子午線) 的東側或西側,這個點被認為是從地球上可以看見的月球表面的中間點;緯度給出在月球赤道以南或北的位置。這兩個座標直都以度表示。 天文學家以一個小的碗狀隕石坑 ('莫斯汀 A') 作為定義月面座標的基準點。這個隕石坑的座標定義如下: |緯度: |南緯3° 12' 43.2" |- |經度: |西經5° 12' 39.6" | 這個座標系統已經由月球激光测距实验精確的定義。 在經度90°E至 90°W 之間的表面可都以從地球上看見,但因為天秤動使我們可以看見的月球兩側的總表面達到59%。.

查看 洛伊施纳环形山和月面座標

斜長岩

斜长岩是一种基性深成岩,90%以上的成分是斜长石,此外尚有一些成分为角闪石、辉石和黑云母组成。 斜长岩为灰色,粗粒状结构,有闪光变彩现象。 斜长岩为一种古老的岩石,也是月球表面组成月陆的重要成分,也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伴生的矿物有磁铁矿、钛、铜、金红石、刚玉等。.

查看 洛伊施纳环形山和斜長岩

斜长石

斜长石(Plagioclase)是长石的一种,是一种在地球上很常见且很重要的硅酸盐矿物。斜长石并没有特定的化学成分,而是由钠长石和钙长石按不同比例形成的固溶体系列。“斜长石”这个名称来源于希腊语中的“倾斜的切面”,指其二向完全解理的两个不同夹角。斜长石是两种矿物的固溶体这一性质首先是由德国矿物学家(Johann F.

查看 洛伊施纳环形山和斜长石

撞击坑

撞击坑(又称陨石坑或环形山)為行星、卫星、小行星或其它類地天体表面通过陨石撞击而形成的环形的凹坑。撞击坑的中心往往会有一座小山,在地球上撞击坑内常常会積水,形成撞击湖,湖心则有一座小岛。 在具有风化过程的天体上或者具有地壳运动的天体上老的撞击坑会逐渐被磨灭。比如在地球上通过风化、风吹来的尘沙的堆积、岩浆撞击坑会被掩盖或者磨灭。在其它天体上有可能有其它效应来磨灭撞击坑。比如木卫四的表面是冰,随着时间的流易,冰会慢慢流动,使得这颗卫星表面的撞击坑消失。 在地球上约有150个大的依然可以辨认出来的撞击坑,其中直徑大於100公里的僅有5個,通过对这些撞击坑的研究地质学家还发现了许多已经无法辨认出来的撞击坑。几乎所有具有固体表面的行星和卫星均带有撞击坑。在有些天体上撞击坑的密度可以被用来确定相应的表面地区的形成年代。.

查看 洛伊施纳环形山和撞击坑

教育家

教育家是实践教育的杰出人士。教育家與教育学家是不同的,對於研究教育学的杰出人物才被称为教育学家。 古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有孔子、墨子、荀子、王陽明等人。 近代中國則有何子渊、丘逢甲等人。 现代中國则有陶行知、夏丏尊、蔡元培、厉麟似、蒋梦麟、张伯苓、易作霖、竺可桢、罗家伦、徐特立、成仿吾、屈伯川、匡亚明、马君武、郭秉文、邓之诚、欧元怀、陈垣、晏阳初、黄质夫、許壽裳、嚴範孫、胡雨人、胡敦复、梁漱溟、吳稚暉、梅貽琦、黄现璠、唐國安、湯有祥、柳貽徵、杜亞泉、武訓、黃乃裳、包煜文、厲聲教、容閎、江學珠,张门雪、陈鹤琴等人。 台灣的著名教育家有史英、陳清枝、楊茂秀和李雅卿等人。 古希臘的著名教育家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 古羅馬的著名教育家有昆體良等人。 近代西方的著名教育家有约翰·阿摩司·夸美纽斯 (捷克,1592-1670)、约翰·亨里希·裴斯泰洛齐(瑞士,1746-1827)、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福禄贝尔(德国,1782-1852)、约翰·杜威(美国,1859-1952)、鲁道夫·斯坦纳(奥地利,1861-1925)、马利亚·蒙特梭利(意大利,1870-1952)、让·皮亚杰(瑞士,1896-1980)、利维·维谷斯基(俄国,1896-1934)、本杰明·布鲁姆(美国,1913-1999)(美国)威廉.詹姆斯—被誉为美国心理学之父;卢梭;等人。.

查看 洛伊施纳环形山和教育家

另见

LQ09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