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法曲

指数 法曲

法曲又名,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隋朝以後称为法曲。 法曲之名始见于东晋《法显传》,源于晋代法樂。隋朝以後宫廷燕樂中均以法曲為主。唐代法曲大盛,陳暘《樂書》記載:“法曲興于唐,其聲始出清商部,比正律差四律,有鐃、鈸、鐘、磬之音,獻仙音其一也。”唐代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就是《大曲》中的法曲,其他可考的法曲還有《王昭君》、《思归乐东》、《倾杯乐》、《破阵乐》、《圣明乐》、《五更转》、《火凤》、《春莺啭》、《雨霖铃》、《荔枝香》等二十多種。宋代以後法曲與法乐成為相同的名詞,但本質上仍有不同之處。.

4 关系: 佛教燕樂霓裳羽衣曲陳暘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羅衛國(现在的尼泊尔和印度邊界中間,較為靠近尼泊爾)的太子悉達多·喬答摩(古譯:瞿曇)(佛號屎嘎懶覺泥)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於佛弟子所開示的教導,後发展为宗教。全世界约有5億佛教徒.

新!!: 法曲和佛教 · 查看更多 »

燕樂

燕樂又稱為宴樂或讌樂,是指在東亞宮廷宴會所用的音樂,與禮儀用音樂雅樂相對。燕乐包括声乐、器乐、舞蹈、百戏等。 隋朝统一以後,邊疆各民族和中原的音調融匯,宫廷燕樂中均以法曲為主,后制定了《七部樂》:一、《清商伎》;二、《国伎》;三、《龟兹伎》;四、《安国伎》;五、《天竺伎》;六、《高丽伎》;七、《文康伎》。隋大业中(公元605-618年间),增《疏勒伎》和《康国伎》,同时将《文康伎》改为《礼毕》,改《国伎》为《西凉伎》,遂成《九部乐》。 唐初宫廷乐舞继承隋制,《九部乐》基本保持原貌。公元618年时,已将歌颂唐朝兴盛的《燕乐》列为首部,去《天竺》,增加《扶南》,贞观十六年(642年)唐太宗宴群臣,加奏《高昌伎》,始成《十部乐》。 除其中两部乐舞,即《燕乐》、《清商》属中原汉族风格,其余八部均以地名、国名为乐部名称,是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乐舞。舞者服饰均为美化的民族服装。经过宫廷的整理,有一定的演出制度与规范,所有乐曲及乐工人数、服饰,所用乐器及采用何种歌曲、舞曲、解曲等, 均有所规定。 到了唐玄宗(公元712-756年)的时候,又根据表演方式,分为《立部伎》和《坐部伎》。《立部伎》是在室外表演的,《坐部伎》是在室内表演的。其曲目大都是公元六至八世纪时大曲的新作。属于《立部伎》的有 《安乐》、 《太平乐》、 《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等八曲;属于《坐部伎》的有 《乐》(含《景云乐》、《庆善乐》、《破阵乐》、《承天乐》)、 《长寿乐》、 《天授乐》、 《鸟歌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等六曲。所用的伴奏乐器多是龟兹和西凉等少数民族的乐器。 除法曲、教防授曲以外,还有一些与宗教文学,如《步虚曲》、《望仙门》、《瑶池宴》、《凤凰台上忆吹箫》、《华胥引》、《金人捧露盘》、《鹊桥仙》等。唐高宗以後,燕樂之名益廣,盛唐時设有专门的乐舞机构,如太常寺、梨园、教坊等,谢阿蛮、李可及都是專業的樂工。.

新!!: 法曲和燕樂 · 查看更多 »

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又名霓裳羽衣舞,是一首唐代宮廷舞樂法曲,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舞蹈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霓裳羽衣曲》描寫唐玄宗嚮往神仙而去月宮見到仙女的神話。 此曲曾用於在太清宮祭獻老子時演奏。安史之亂後失傳。在南唐時期,李煜和大周後將其大部分補齊,但是金陵城破時,被李煜下令燒毀了。.

新!!: 法曲和霓裳羽衣曲 · 查看更多 »

陳暘

旸(),字晋之,闽清县(今属福建)人。 宋绍圣元年(1094年)以“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及第,授顺昌军节度推官。徽宗初年,进《迓衡集》,歷官太學博士、秘書省正字,曾被夺职罢官,后又复职。精乐律,参加神宗至哲宗时“升之文馆”,官至禮部侍郎。著《樂書》二百卷。.

新!!: 法曲和陳暘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