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樓望

指数 樓望

樓望,字次子,陳留郡雍丘縣(今河南省開封市)人。年輕時研讀《嚴氏春秋》。操節清白,在鄉里有名氣。師從丁恭。.

22 关系: 劉羨劉栩大司農大夫 (官名)太常少府丁恭中郎将建武 (东汉)开封市侍中儒家四书五经班固贾逵 (东汉)陳留郡杞县桓郁汉章帝河南省淳于恭春秋 (史書)

劉羨

劉羨為中國東汉時期的一位藩王,封于東海國,於建安六年(201年)—延康元年(220年)在位,共20年。曹丕篡漢後,東海國撤除,劉羨被封為崇德侯。.

新!!: 樓望和劉羨 · 查看更多 »

劉栩

赵节王刘栩(),汉光武帝叔父赵孝王刘良之子,为东汉赵国第二任赵王,谥号节。他是在建武十七年(41年)继赵公位,十九年(43年)晉爵為趙王,在位共40年。于章帝建初六年(81年)去世,后由其子劉商继位。.

新!!: 樓望和劉栩 · 查看更多 »

大司農

大司農為中國古代官名,秦代時有治粟內史,掌理國家財政,至漢景帝時改名大農令,漢武帝時再改為大司農,為漢代九卿之一,其屬官有五個單位,各設一令一丞,其中太倉掌米穀庫儲,均輸掌物資供應,平準掌物使調節,都內管理國庫,籍田皇管皇帝躬耕事宜。此外後來漢武帝新設的鹽鐵專賣也歸大司農管理。曹魏司农王思宏作水碓,免归田里。 魏晉南北朝時,各朝亦多設大司農,以掌管財政事宜,地位重要,北魏時另設了太倉尚書分大司農之權,其後大司農只掌理管布帛和賦稅的單位。隋代以後此官改为司農寺卿。元代有設大司農司,但職掌已較為不同。 清代常雅稱戶部尚書為大司農。.

新!!: 樓望和大司農 · 查看更多 »

大夫 (官名)

大夫(注音一式,ㄉㄚˋ ㄈㄨ,漢語拼音dà fū),古代東亞職官名。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即有大夫之名,為君主之顧問,無固定員數,亦無固定職務,依詔命行事。.

新!!: 樓望和大夫 (官名) · 查看更多 »

太常

太常,中国古代官名,掌宗庙礼仪。原名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改太常;也有认为西汉初年名为太常,汉惠帝改为奉常,汉景帝时恢复旧称。新朝王莽改名秩宗。东汉再次恢复为太常。 太常的主要职责,一是主管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丧葬等礼仪。祭祀时充当主祭人皇帝的助手。二是主管皇帝的寝庙园陵及其所在的县。由太常管理的诸陵县,被合称为太常郡。太常每月要巡视诸帝陵墓一次。汉代因太常事重职尊,其位列于诸卿之首。西汉时多以列侯任该职。由于该官涉及宗庙和典礼,在其位者动辄见咎。从汉武帝到西汉末,太常因过错而削爵免官的达二十余人。太常之秩为中二千石,有丞,并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等十几个属官。东汉时省去十属官,任太常的人也不必为列侯,并多以名儒如桓荣、丁鸿等担任这一职务。另外,两汉时博士亦属太常。对博士和博士弟子的考核荐举,都由太常主持。所以太常又成为培养、拔擢通经学的官吏人才的一个重要机构(见太学)。 魏晋至明、清,历代太常职掌基本与汉同,改名为太常卿、太常寺卿(太常寺的主管长官)。唯属官博士及太乐、太史、太卜、太医,则先后分出,转属他司。太常遂成专掌祭祀、礼仪之官。.

新!!: 樓望和太常 · 查看更多 »

少府

少府,中國古代中央官名,历代职掌不一,唐朝以后多称少府监,元朝始废。在漢代,少府也是地方官吏職位,亦作「小府」。.

新!!: 樓望和少府 · 查看更多 »

丁恭

丁恭,字子然,山陽東緡(今山東省金鄉縣東)人,東漢大儒。.

新!!: 樓望和丁恭 · 查看更多 »

中郎将

中郎将,是中国古代武官的官职之一。.

新!!: 樓望和中郎将 · 查看更多 »

建武 (东汉)

建武(元年:25年六月 - 末年:56年四月)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一个年号,也是东汉的第一个年号。共计32年。.

新!!: 樓望和建武 (东汉) · 查看更多 »

开封市

開封(英文:Kaifeng)古稱老丘、啟封、大梁、浚儀、汴京、汴梁等,簡稱汴,河南省地級市,地處河南省中東部,西與省會鄭州市毗鄰,東與商丘市相連,南接許昌市和周口市,北隔黃河與新鄉市相望。截至2016年,開封市總面積6266平方公里,下轄5個市轄區、4個縣,常住454.67萬人。 開封迄今已有4100餘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後有夏朝,戰國時的魏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及北宋相繼在此定都,北宋稱此為東京开封府。開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軸線從未變動的都城,城摞城遺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北宋首都東京開封府更是當時繼唐朝首都長安後的世界第一大城市。有著“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汴京富麗天下無”的美譽。開封是清明上河圖的創作地,有“東京夢華”之美譽。 開封是戲曲之鄉,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豫劇發源於此。開封市內五湖四河環繞分佈,素有“北方水城”之稱。開封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菊花名城、中國書法名城,擁有國家5A、4A級旅遊景區8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 、中國開封菊花文化節吸引著眾多海內外遊客。 開封是河南省新興副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發展區城市,鄭州大都市區核心城市。開封自貿區也是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三大片區之一。.

新!!: 樓望和开封市 · 查看更多 »

侍中

侍中是中國的官職名稱,秦始置,之后很多朝代都有设立,但是其地位与职能有过很大的变化。.

新!!: 樓望和侍中 · 查看更多 »

儒家

儒家,又稱儒學、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與宗教體系。前5世紀由孔子創立,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輕徭薄賦,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保國安民,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儒家尊崇孔子為聖人,以四書五經為經典,得孟子、荀子、董仲舒、韓愈、二程、朱熹、王陽明、顧炎武、朝鮮李退溪、日本山崎闇齋等等大儒加以發揚,歷久而猶新,對東亞政治文化與道德教育都有重大貢獻。20世紀中國內憂外患,國力衰弱,儒家普遍受到知識份子及一般民眾的批評和唾棄,遭受前所未有的打擊和破壞(如「打倒孔家店」、迂腐且「吃人的禮教」)。儒家失去可供託身的制度或組織,脫離於平民百姓的生活,僅獲新儒家等少數學者仍獻身和發揚。這也導致現代中國人在生活經驗中實際甚少接觸儒家價值,也很難有參與儒學的機會,使得相關教育沒有寄身之所,其價值觀也和日常生活越來越疏遠。海外華人接觸儒家,來自書本亦遠多於來自生活經驗。現代儒家趨向學術轉型,學者多著重探討儒家究竟屬於什麼形態的宗教或哲學,以及現代人怎樣才能在儒學中安身立命。學者一般推斷儒家在現代世界中勢必難以重拾昔日光輝,但其倫理思想對東亞乃至世界的文化教育經濟發展仍將有所貢獻。 主要負責推動執行教育 《漢書藝文志》記載:「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儒家初出現時聲勢微弱,起初僅是諸子百家中不甚起眼的學派,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自百家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學術思想主流和官方意識形態,逐漸滲透到專制政治的各個層面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此段說明正可代表其發展歷程。 儒家在秦代大受迫害,自漢代起卻得到朝廷獨尊,成為官學與國教,掌握文化教育與入仕之途,奠定儒家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崇高地位。在兩晉南北朝和唐代,儒家與佛、道二家並稱三教,儒學一度失去在哲理思想領域的領導地位,繼後經宋儒重新闡釋,形成理學,發展心性之學,儒家得以重振聲勢,倫理思想滲透到中國社會各個層面,並流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琉球等地,大受尊崇,成為東亞一大學術思想體系,在朝鮮尤其深入民心,其流佈較在中國本土更為普及。.

新!!: 樓望和儒家 · 查看更多 »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書又稱為四子書,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詩經》、《尚書》、《礼记》、《周易》和《春秋》。 在戰國時原有「六經」的說法,為《詩》《書》《禮》《樂》《易》《春秋》,排列顺序为《庄子》的《天下》《天运》两篇的文内顺序,被出土郭店楚简所记“六经”名与顺序印证。秦始皇焚书,除《周易》作为术数之书得以幸免,其余四种皆毁。汉初,汉儒凭记忆与民间幸存之书恢复内容,汉武帝接续文景时已定官学的三种,将其全部定为官学,设立“五经博士”,五经之名正式确定。汉代整理的“五经”,如果按《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排列,六种为《易》、《书》、《诗》、《禮》、《樂》、《春秋》,以及《论语》、《孝经》、《小学》(汉代习称“五”,一般不包含“《乐》”)。六經中的《樂經》很早就亡佚了,《樂經》在汉代是否存在至今有争议,《漢書·藝文志》中無此書的記載。.

新!!: 樓望和四书五经 · 查看更多 »

班固

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人,东汉史学家班彪之子,东汉历史学家,《汉书》的作者。.

新!!: 樓望和班固 · 查看更多 »

贾逵 (东汉)

贾逵(),字景伯。祖為洛陽賈氏,生於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东汉经学家、天文学家。歷官郎中、左中郎將、侍中、騎都尉等職。.

新!!: 樓望和贾逵 (东汉) · 查看更多 »

陳留郡

陳留郡,中国古郡名,在今河南省開封市一帶。西漢始置,隋初廢。 陳留郡原為濟川郡。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濟川郡移治陳留縣(今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東南陳留城),故改名為陳留郡。屬兗州刺史部。漢元帝永光三年(前41年),以陳留郡為濟陽國,封皇子康為濟陽王。建昭五年(前34年),徙濟陽王為山陽王,國除為陳留郡。又得河南郡酸棗縣。漢成帝元延、綏和之際,陳留郡領17縣:陳留、小黃、成安、寧陵、雍丘、酸棗、東昏、襄邑、外黃、封丘、長羅、尉氏、傿、長垣、平丘、濟陽、浚儀。轄境相當於今河南省民權縣、寧陵縣以西,開封市、尉氏縣以東,延津縣、長垣縣以南,杞縣、睢縣以北之地。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有296284戶,1509050人。東漢前期,省成安、長羅二縣。章帝時,以梁郡甾縣來屬,更名為考城縣。建初四年(79年),以傿縣、寧陵縣屬梁國,以長垣縣屬濟陰國。後又以長垣縣還屬陳留。漢和帝永元十一年(99年),置己吾縣。其後,以陳國之圉、扶溝二縣屬陳留。 西晉受曹魏禅让后,封曹魏末代皇帝曹奂为陈留王,置陳留國,移治小黃縣(今祥符區東北),陳留縣併入小黃。南朝宋時復為郡。北魏移治浚儀縣(今祥符區西北),轄境為今開封、封丘縣一帶。隋開皇中廢。唐置汴州。.

新!!: 樓望和陳留郡 · 查看更多 »

杞县

杞县,古称雍丘,在中国河南省中部偏东,是开封市下辖的一个县。总面积1243平方千米,总人口为105万人。.

新!!: 樓望和杞县 · 查看更多 »

桓郁

桓郁,字仲恩,沛國龍亢人,東漢官員,儒學名士太常桓榮之子。.

新!!: 樓望和桓郁 · 查看更多 »

汉章帝

汉章帝劉炟(),,汉明帝刘庄第五子,东汉第三位皇帝(75年9月5日—88年4月9日在位),其正式諡號為「孝章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章帝」,庙号肃宗。在位13年,享年僅32岁。.

新!!: 樓望和汉章帝 · 查看更多 »

河南省

河南省简称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郑州市。其大部分土地位于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故名河南。河南地处中国中部,承东启西,古称天地之中,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是中国经济自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版块,以河南省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河南地势西高东低,北部、西部、南部分别分布着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中部和东部为大面积的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黄河穿北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以及汉水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河南。全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面积排名全国第17位。人口9480万,仅次于广东和山东位列第三位。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3.7万亿元,位居第五位。.

新!!: 樓望和河南省 · 查看更多 »

淳于恭

淳于恭,字孟孫,北海郡淳于(今山東省安丘縣)人。善於講解《老子》,清靜不慕榮利。東漢侍中。.

新!!: 樓望和淳于恭 · 查看更多 »

春秋 (史書)

#重定向 春秋 (书).

新!!: 樓望和春秋 (史書)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