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太平天国
太平天囯是清朝道光晚年、咸豐至同治初年間建立的政權,创始人为洪秀全和冯云山。洪秀全与少年时代的私塾同学冯云山经过多年传播拜上帝教,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末至咸豐元年(1851年)初与杨秀清、萧朝贵、曾天养、石达开等人在广西金田村组织团营举事,后建国号“太平天国”,并于咸豐三年(1853年)攻下金陵,號稱天京(今南京),定都於此。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被湘軍攻破,洪秀全之子兼繼承人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虜。同治十一年四月六日(1872年5月12日),最后一支打着太平天国旗号作战的太平軍部队,翼王石达开餘部李文彩,在贵州败亡。 太平天國之亂是明清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太平军的足迹先后到过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山西、直隶、山东、福建、浙江、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甘肃诸省,攻克过600余座城市,势力范围遍及十八省。 因清朝推行薙发令,太平天国蓄发、披髮,故太平軍被称作「长毛」,清廷称其为「长毛賊」、「毛賊」、「髮賊」、「髮匪」、「髮逆」等。又因洪秀全籍貫廣東省廣州府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其他的太平军將士亦多起自兩粵(即兩廣的廣東、廣西),故清廷亦称其为「粵匪」、「粵賊」,平定事件後,清廷命令宮廷畫師繪畫《平定粵匪圖》。民國十八年(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就《禁止诬蔑太平天国案》,函请内政部、教育部参考酌办,不久正式訂立规定,“嗣后如有记述太平史实者,禁止沿用『粤贼』诸称,而代以太平军或相应之名称”,从此将“太平天国”、“太平军”等称谓写入正史。.
查看 楊霈 (清朝)和太平天国
官文
官文(v,),清朝官员,满洲正白旗人,王佳氏,字秀峰。出身军人世家,官至,直隸總督,太子太保,文華殿大學士。 最初是殿前蓝翎侍卫,後任荊州將軍,杨霈被撤职,調湖廣總督,任內領導八旗綠營,與湘軍共同平定太平天國。 官文不谙政事,诸事决於家奴,时人称湖广总督府有「三大」,即妾大、门丁大、庖人(厨子)大。初期頗掣肘排擠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后封二等侯,僅次於一等侯曾國藩。曾國藩批評他「才具平庸」,但時任湖北巡撫的胡林翼對他極力籠絡,收官文之小妾為義妹。從此政事概由胡出,官文唯唯諾諾而已。 1866年十一月因勦捻軍無功遭左宗棠、曾國荃共同上疏彈劾摘去湖廣總督職,晚清朝廷此次政爭也被視為漢人督撫開始掌握實權,滿人勢力消退分水嶺。1867年召还京,代理直隶总督。1871年病死。谥文恭。著作《蕩平髮逆附記》。.
查看 楊霈 (清朝)和官文
丁憂
丁憂,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長等喪事,後多指官員居喪。丁憂源於漢代,至宋代則由太常主其事。「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 古代,遇父母去世,子女須服「三年」喪期,一說三十六個月,所謂「三年」,一說实际為二十七個月,甚至是二十五個月,「三年」內不做官,不嫁娶,不赴宴,不應考。孔子的學生宰我就曾跟孔夫子討論過三年之喪的問題,宰我認為一年之喪就可以了,孔子說如果心安就可以不守三年之孝,但同時認為宰我不仁,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 西漢時規定在朝廷官員須丁憂三年,至東漢時,丁憂制業已盛行。此後歷代均有規定,凡官員遇丁憂,必須解職守孝,三年期滿後起復原職,故對仕途升遷略有影響;吳榮光《吾学录·丧礼门二》:“凡丧三年者,百日剃发,仕者解仕,士子辍考,在丧不饮酒,不食肉,不处内,不入公门,不与吉事《会典》:不娶妻纳妾,门庭不换旧符”。但有時朝廷因政務需要,不讓官員服喪期,稱奪情起復,有移孝作忠之意。因各朝均標榜以孝治天下之故,若官員遇丁憂,匿喪不報,將可能遭到御史彈劾(如李賢与张居正),一般都會遭到革職處分。但是有时候为了应付某些局势,需要丁憂的官员可以“夺情”,即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晚清科考條例《欽定科場條例》明訂孝子須守孝12個月方可入科場。 由于皇帝駕崩後繼位者與臣民按禮制服喪對生產力與社會生活影響很大,漢文帝遺命太子與臣民「以日易月」,即改成持服三十六天,明代甚至二十七日即可,後世多沿用此制。.
查看 楊霈 (清朝)和丁憂
中江县
中江县在中国四川省中部,是德阳市下辖的一个县,距成都64公里,德阳35公里,绵阳45公里,是最靠近成德绵经济带的百万人口大县。.
查看 楊霈 (清朝)和中江县
監生
监生,雅稱為太學生、博士弟子員,諸生的一種,指明清两朝,獲得公家的選拔进入国子监读书的生員,或是取得「入国子监資格」的生員。监生出國子監之後,有任官的資格。 清代国子监学生依來源身份,肄業分為监生和贡生,乾隆以前對监生严格考试,后仅存虚名,未必在监读书。一般未入府、州、县学或未經正途科举而欲应乡试、仕官者,须以捐獻銀錢取得例监出身。.
查看 楊霈 (清朝)和監生
直隶
隶,中国明、清兩朝的行政区划名词,原意指直屬中央之地。明代直隶地区的府州由中央直接管理,为直辖区,不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终明一代,直隶地区共有南北两片,稱為南直隸、北直隸,簡稱南直、北直,俗稱南京、北京(南京亦可特指應天府,北京亦可特指順天府),雅稱南畿、北畿。與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合稱為「兩直隸十三布政使司」、「兩京十三省」或「十五省」。.
查看 楊霈 (清朝)和直隶
隆昌縣
#重定向 隆昌市.
查看 楊霈 (清朝)和隆昌縣
茂州直隸州
茂州直隸州,清代設置的直隶州。 评价:中。隸四川省成緜龍茂道。明代為成都府屬州。順治初,仍明制。雍正六年(1728年),升直隸州,以成都府之汶川縣及保縣來隸。嘉慶六年(1801年),省保縣入雜谷廳。領縣一,土司六:汶川縣、瓦寺宣慰司、沙壩安撫司、靜州長官司、岳希長官司、實大關長官司、隴木長官司。.
英桂
英桂(),字香巖,赫舍哩氏,滿洲正藍旗人。 道光元年(1821年)舉人,以中書充軍機章京,晉侍讀。授山東青州知府,遷登萊青道。擢山西按察使,調山東,署布政使。咸豐三年(1853年),擢河南巡撫。太平軍入湖北,英桂赴南陽抵禦。捻首張洛行佔據安徽雉河集,英桂奉命總督三省軍務,於三河尖、潁上等地屢敗捻軍,捕獲陳太安、王庭貞。咸豐八年(1858年),遷山西巡撫。同治二年(1863年),遷福州將軍。歷官閩浙總督、內大臣。同治十一年(1872年),授兵部尚書,兼總管內務府大臣。調吏部,兼步軍統領。光緒元年(1875年),協辦大學士。光緒三年(1877年),授體仁閣大學士。 光緒四年(1878年),以病乞休。光緒五年(1879年),卒,贈太子太保,諡文勤。子寶昌。.
查看 楊霈 (清朝)和英桂
陶恩培
陶恩培(),字益之,號问云。浙江山陰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道光十五年(1835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道光十六年(1836年)散館授編修。歷官四川鄉試正考官,提督福建學政,遷御史。咸豐元年(1851年)镇压衡山、安仁、浏阳、醴陵等地太平軍。咸豐四年(1854年)迁山西按察使,不久调往江苏,再擢湖北巡抚。 咸豐五年(1855年)秦日綱在廣濟擊敗湖廣總督楊霈。二月二十七日,太平軍第三次攻佔武昌,陳玉成、韋俊部破漢陽門,恩培見大勢已去,投武昌市郊蛇山紫阳塘自杀,巡撫陶恩培以下,大半殉難。清廷封為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職,諡文節。工书法。.
查看 楊霈 (清朝)和陶恩培
陈玉成
玉成(),广西藤县客家人,太平軍將領,驍勇善戰,被封英王,又稱祿千歲。原名陳丕成,洪秀全賜名玉成。“貌甚秀美,绝无杀气”但兩眼下皆有黑痣,遠望如四眼,人稱「四眼狗」。1862年在安徽戰敗,投靠捻军頭目苗沛霖時,被苗綁送清軍,處死。.
查看 楊霈 (清朝)和陈玉成
湖广总督
湖廣總督(v),又稱两湖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兼巡撫事,正式簡稱為湖北湖南總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湖北和湖南的軍民政務。因湖北、湖南兩省在明朝時同屬湖廣省,因此通稱為湖廣總督。.
查看 楊霈 (清朝)和湖广总督
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
--,簡稱布政使,俗稱方伯、藩台、藩司。是中国、越南古代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