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楊渡

指数 楊渡

楊渡()本名楊炤濃,出生於台灣台中縣烏日鄉(今臺中市烏日區),早期創辦《春風》詩刊,後轉任記者,曾任《中國時報》副總主筆、《中時晚報》總主筆、輔仁大學兼任講師、中國國民黨文傳會主委,曾任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現為自由作家。曾獲得時報文學獎,並出版多本文學著作。.

36 关系: 台中一中台灣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台灣日治時期天安门广场中國國民黨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時報中国共产党中華文化總會中時電子報中時晚報張國龍六四事件社會運動簡吉美國烏日區烏日國小百萬人民倒扁運動莫那能鹿港居民反杜邦設廠事件輔仁大學蔡仁堅臺中市臺中市私立明道高級中學臺中縣陳誠陳水扁陳水扁政府陳映真柴松林李長榮化工廠事件民進黨戒严時報文學獎

台中一中

#重定向 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

新!!: 楊渡和台中一中 · 查看更多 »

台灣

#重定向 臺灣.

新!!: 楊渡和台灣 · 查看更多 »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英語:Taiwan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前身為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是由中華民國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指導、國家電影中心主辦的紀錄片競賽與影展,鼓勵台灣紀錄片工作者拍攝製作多元題材紀錄片,是台灣規模最大的國際紀錄片影展。.

新!!: 楊渡和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 查看更多 »

台灣日治時期

臺灣日治時期()是指臺灣在1895年至1945年間由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於臺灣歷史上又稱為日本時代、日治時代、日據時代或日本統治時期。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經濟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身為最後一個躋身新帝國主義的日本,其帝國主義型態具有後進性,和西方由資本主義引導國家海外殖民政策不同,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尚不發達,無力在臺灣從事大規模資本活動,因此日治初期,是由臺灣總督府主導殖民地的開拓規劃。原則上,由官方為日本資本家量身定做各種規則,迫使臺灣提供資源、物產及勞力,為其服務。在殖民國家發展定位上,日本將臺灣做為支持本國工業的後盾,同時是日本向南洋發展的基地。日本在臺灣實行特別法,以警察政治控制社會,臺灣人沒有平等的參政權,在日治初期的現代化教育程度也遠低於在臺灣的日本人,日後逐年普及,但教育制度上與日本人相比仍不平等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頁189-201,1999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自大正時期後,日本對臺灣統治已漸趨穩固以及大正民主化的政治風氣改變,於日治中後期日方改取較為柔和的內地延長主義統治方針以及改派任文官總督,臺灣亦在短時期內發展蓬勃的本土政治運動及社會運動,同時也其許多臺人出國前往中國東北的滿州國或到日本本土留學,如鍾理和等,甚至赴中國與國共合作抵抗日本統治。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方因應戰爭需要更進一步推行全面性的皇民化政策,以期將臺灣人同化於日本,不過儘管高砂族有志士、民間日籍台裔的志願兵力,仍有漢人赴中參戰抗日,日本政府在民族認同問題下,改派臺灣兵赴南洋即可看出官方與日籍臺灣人的煎熬,詳見臺灣抗日運動、高砂義勇隊。 基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需求,臺灣在日治時期於基礎設施、教育設施、公共衛生、農業以及工業等各方面得到相當程度的現代化,但在對外經濟關係上則被日本化。而因為日本統治末期推行皇民化運動造成的低中國性,與戰後初期「陳儀政府」治理失政集負面中國性大成,並視當時臺灣人為「日本奴化教育下的劣等國民」,在臺灣本地人與戰後來臺大陸人之間形成族群隔閡。許多臺灣人因而感到過去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情況比較良善。部份臺灣史學者認為,此情結不僅影響許多在日治時期出生的臺灣人,也相當程度地影響了戰後臺灣對本土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的興起。儘管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推行中國導向的民族主義教育,強調日本殖民臺灣的負面影響,把日治時期臺灣的抗日運動與中國抗日戰爭做連結,並將日本領臺視為等同日本侵華歷史的一部分,但臺灣民間對日本大多仍抱持好感,不過也有其他不同於上述調查結果之民調。日本留在臺灣的基礎建設、文化政策所造成的影響亦於近年來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為東亞乃至於世界殖民史上少見的情形,時常引起學術界的興趣及研討。.

新!!: 楊渡和台灣日治時期 · 查看更多 »

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广场是位于北京市中心的城市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之一。因位于明清北京皇城的南门「天安门」外而得名。广场北端设有国旗杆,每天都會隨日出、日落進行升旗、降旗仪式。 根据《北京市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办法》,天安门广场地区及广场东侧、西侧各100米范围内禁止设置户外广告。另外,驶经天安门广场的公共汽车的车身也不得有广告。因此在天安门广场上,除节日豎立起的政治标语外,基本上看不到任何广告标语。.

新!!: 楊渡和天安门广场 · 查看更多 »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簡稱國民黨,是中華民國肇建者孫中山及其革命黨同志所創建的政黨。其前身最早為1894年11月24日成立於夏威夷檀香山的革命團體興中會,而後分別改組為中國同盟會、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1919年經孫中山改組後轉用現名。現今總部位於臺北中崙,現任黨主席為吳敦義。 從1928年國民政府完成北伐並統一中國起,該黨一直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2000年總統選舉敗選後首次成為在野黨。2008年總統選舉中,前黨主席馬英九得到765萬多票,創下中華民國總統直選史上最高得票數,使國民黨重新執政,並在2012年總統選舉中連任。2016年總統選舉失利後再次成為在野黨,不過仍是立法院第二大黨。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與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並列為臺灣兩大政治势力。 國民黨是目前唯一曾在中國大陸與台灣執政、以及迄今唯一曾經同時統治臺海兩岸的政黨。.

新!!: 楊渡和中國國民黨 · 查看更多 »

中國文化大學

中國文化大學(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PCCU),簡稱文化大學、文大,別名華岡,是一所位於中華民國臺北市士林區陽明山麓的私立大學,毗鄰陽明山國家公園,現為國境內繁星計畫大學以及U9成員之一。 中國文化大學現有12學院、65學系組、41個碩士班、10個博士班,推廣教育部另設有21個系所組。。.

新!!: 楊渡和中國文化大學 · 查看更多 »

中國時報

《中國時報》,是中華民國一份綜合性中文報紙,常被簡稱為《中時》,由中國時報社編輯與發行,《中國時報》由知名報人余紀忠創辦於1950年,現任董事長為蔡衍明,發行人為黃清龍,總經理為蔡紹中,總編輯為王綽中。.

新!!: 楊渡和中國時報 · 查看更多 »

中国共产党

中國共產黨,簡稱中共,在中國大陸常簡稱為党,目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的執政黨。该党创立于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由陳獨秀和李大釗於1921年7月组织成立,初期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和援助,并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後,两黨进行了長達10年的军事斗争。1940年代起,中國共產黨逐渐摆脱外國勢力的影響,改由以毛泽东为首的本土派掌权。在抗日战争期间,与国民黨进行了第二次国共合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擊敗中華民國國軍,進而取得大陸地區及其絕大多數沿海島嶼的統治權,於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80年代開始,中國共產黨開始排除意識形態問題和许多非共產主義的政黨建立关系。1989年东欧剧变和1991年蘇聯解體後,中國共產黨開始加强和其它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的交流,並且繼續維持和世界各地非執政黨的共產黨聯繫。 中國共產黨的組織架構主要基於民主集中制,主張應共同維護已獲得共識的政策。中國共產黨最高機構是全國代表大會,每5年召開一次。中央委員會作為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核心權力機構,通常1年召開1次會議。因此,多數職權和日常工作都由中央政治局和其常務委員會掌握。中央主要負責人自1993年開始會同時擔任負責黨內和民間事務的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負責軍事事務的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和具外交禮儀性質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而其能有效掌握三個職位時常被外界稱作最高領導人。習近平自2012年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至今担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成為中共最高領導人。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國共產黨共有8956.4萬名黨員、基层党组织則有457.2万个,其中女性占26.7%,少數民族占7.3%。 中國共產黨始終宣稱其理想與目標是社會主義,并將自身視為代表工人階級領導工農聯盟和統一戰線的政黨。其中《中國共產黨章程》指出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意识形态,並將中國共產黨表述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社會。」不過在毛澤東建立的計劃經濟體制被認為效率低下的情況下,中國官方在政治理念的執行層面仍然從務實出發的,但在思想上為了確保路線一致不變動,鄧小平等人遂提出在國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條件下,應該先以逐步摸索的方式,來建設共產主義社會較為實際,利用此理由嘗試引入经济改革,來發展,於是中國大陸得以透過設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爲綱的操作方式,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口號而在20世紀末期順利轉型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新!!: 楊渡和中国共产党 · 查看更多 »

中華文化總會

中華文化總會(簡稱中華文總、文總),中華民國政府出資設立的社團法人團體,成立於1967年7月28日,旨在向兩岸、世界傳揚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傳統。中華文總現任會長為蔡英文。.

新!!: 楊渡和中華文化總會 · 查看更多 »

中時電子報

中時電子報目前所屬於時報資訊股份有限公司。時報資訊成立於1989年,是台灣第一家擁有取得加值網路服務執照的公司;中時電子報則在1995年創立,在國內是歷史最為悠久的網路媒體。 1995年9月11日,中時電子報正式上線。1997年10月,中時電子報為台灣網路廣告業界建立了符合國際主流的「標準尺寸」、「標準計價」、「動態輪替」的新標準,也為台灣網路廣告市場訂下了基本規範。1998年4月,中國時報系正式成立中時網路科技,投入網路事業的發展。1999年4月,中時網路科技以中時電子報為旗艦,推動「Cyber One Media Network」網站團隊。 1989年12月,時報資訊成立。2008年11月,時報資訊合併中時網路科技,從原來的資料庫領域,變成整合了數位平台、數位內容管理及數位整合行銷平台的跨媒體數位平台。 中時電子報除了提供綜合性新聞、國內外照片外,並運用網路新科技持續推出部落格、新聞推播小工具、Widget、RSS、推推王推文等服務,讓網友對於新聞不只是單向的接收訊息,還可以雙向互動,實踐Web 2.0的網路體驗。.

新!!: 楊渡和中時電子報 · 查看更多 »

中時晚報

《中時晚報》,簡稱《中晚》,(英文:China Times Express)是一份印行於台灣的中文報紙,隸屬於中時報系,是每天下午出刊的晚報。《中時晚報》創刊於1988年3月5日,在台灣股市飆漲期間發行量曾高達40餘萬份。 1988年《中時晚報》創刊這一年,即籌辦第一屆中時晚報電影獎,此即台北電影獎的前身。1996年2月1日,《中時晚報》確立了版面橫排走文,由左至右的直欄型式,賦予編輯更大膽運用圖片美化版面的空間。1998年3月5日,《中時晚報》慶祝十周年社慶,提出發展目標「前瞻、關懷、成熟」。 但在台灣有線電視興起後,台灣廣告預算急速向有線電視偏移,嚴重影響廣告營收,外加台灣股市景氣不佳、散戶讀者大量減少、股市交易延後結束、網路新聞取得便捷、有線電視24小時新聞台林立,及最后一刻中時報系与联合报系的合併谈判失败,中時報系為了減少虧損,宣布《中時晚報》於2005年10月31日發行最後刊,翌日起停止發報。 歸納而言,《中時晚報》的停刊是以新興媒體勢力興起和台灣整體經濟環境不佳等兩大因素所促成,而與聯合報系合併失敗則可說是「壓死駱駝身上的最後一根稻草」。 自2006年8月17日開始,《中時晚報》改以電子報方式(更名為:《今日晚報》)在《中時電子報》的網頁上重新出現。.

新!!: 楊渡和中時晚報 · 查看更多 »

張國龍

張國龍(),台北市人,耶魯大學物理學博士,長年投身反核電工作,曾任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教授(1976年-2000年),台灣教授協會會長、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1994年)、考選部政務次長(2000年-2004年)、環保署署長(2005年-2007年)及核四公投促進會召集人。.

新!!: 楊渡和張國龍 · 查看更多 »

六四事件

六四事件狹義上指六四清場,又稱「六四天安門事件」,即1989年6月3日晚間至6月4日凌晨,中國共產黨派遣解放軍至北京天安門廣場对学生集会清场的行动;廣義上指八九民運,即自1989年4月開始,由大學生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發起,持续近2個月的全國示威運動。 1989年4月15日,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因心脏病猝逝,許多北京大學生與市民便在天安門廣場舉辦悼念活動。在部分大學生主導下,原本单纯悼念的活動轉向要求政府控制通貨膨脹、處理失業問題、解決官员貪腐、政府問責、新聞自由、民主政治與结社自由等。期间,最多有一百萬人聚集在天安門廣場示威。以时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赵紫阳为首的温和派希望與示威群眾展開談判达成和解。 在5月中旬,學生發起激進絕食行動,促使中國各地四百多個城市陸續集結抗議,表態支持。一連串遊行後,以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及國務院總理李鵬為首的强硬派決定以武力解決示威,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陳雲、時任國家主席楊尚昆和前任國家主席李先念等多位中共元老亦支持出兵。5月20日,李鵬代表國務院宣布北京市實施戒嚴,並調動解放军三十萬兵力前往首都北京。最终解放军在6月4日控制天安門廣場并实施清场。 之後,中國共产党大規模逮捕示威民眾和支持者,並鎮壓其他地区進行的抗議活動;還嚴格控制國內新聞媒體對事件之報導,並禁止外國記者將相關照片和採訪影像發送至國外。國際社會则譴責中华人民共和國政府以武力驅離示威群眾,許多西方國家亦一度實施經濟制裁,並至今實行武器禁運。 六四事件導致时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被免去所有職務,包括政治局常委胡啟立在內,許多同情抗議活动的中共官員也被降級或免職,中共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被提拔為新任黨總書記和第三代領導核心。許多參與八九民運的人士則流亡海外,並被政府禁止返回中國大陸。這次風波後,中共党内强硬派抬头,改革開放政策停滞,直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才重新恢復;原先在1980年代逐漸開放的人權、民主政策等政治改革也暫止進行。中共中央机关报在运动中期譴責其為「反革命暴亂」,而今日六四事件在中國大陸仍為敏感話題被禁止討論或悼念,不過仍有許多人主張平反六四。由於中共拒絕提供更多事件資料,导致六四事件数据模糊,出现多种版本,單是死亡人數的估計便從百余人至上万人都有。.

新!!: 楊渡和六四事件 · 查看更多 »

社會運動

会运动(Social movement)是一种社會群體行動與政治现象,其基本特征是在于用体制外的策略,来改变现有体制,推動或阻止社會變革。.

新!!: 楊渡和社會運動 · 查看更多 »

簡吉

簡吉(),是一位生於臺灣高雄鳳山的社會運動者與政治人物。他曾於臺灣日治時期加入臺灣共產黨,又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二二八事件時加入中國共產黨。後犧牲於1950年代白色恐怖之中。.

新!!: 楊渡和簡吉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楊渡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烏日區

烏日區是臺灣臺中市的市轄區,居--市南端,控制臺中盆地出口,北倚大肚山,南鄰八卦山。氣候屬亞熱帶氣候,因為位居背風坡,雨量較少。臺中重要交通樞紐之一的臺灣高鐵-臺中-車站亦位於此區,未來將成為臺中唯一擁有高鐵、臺鐵、捷運「三鐵共站」的行政區。.

新!!: 楊渡和烏日區 · 查看更多 »

烏日國小

#重定向 臺中市烏日區烏日國民小學.

新!!: 楊渡和烏日國小 · 查看更多 »

百萬人民倒扁運動

萬人民反貪倒扁運動或稱反貪腐倒扁運動、倒扁紅衫軍運動,為2006年8月12日起,由前立法委员施明德於台灣發起政治訴求運動,要求时任中華民國總統的陳水扁應為國務機要費案、其親信及家人相關的諸多弊案負責,並主動下台。.

新!!: 楊渡和百萬人民倒扁運動 · 查看更多 »

莫那能

列雅弗斯·莫那能(Malieyafusi Monaneng,),臺灣原住民排灣族詩人,臺東縣達仁鄉人,世稱莫那能,曾用漢名曾舜旺,臺東縣立大武國民中學畢業。長期主張台灣原住民也是中國人,主張兩岸統一所帶來的兩岸和平對臺灣原住民最有利。.

新!!: 楊渡和莫那能 · 查看更多 »

鹿港居民反杜邦設廠事件

鹿港居民反杜邦設廠事件(鹿港反杜邦運動),是一起發生在1986年臺灣彰化縣鹿港鎮的重大外商投資爭議事件。.

新!!: 楊渡和鹿港居民反杜邦設廠事件 · 查看更多 »

輔仁大學

天主教輔仁大學(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通稱輔仁大學、輔大(FJCU、FJU),是一所位於中華民國的私立天主教大學。初由本篤會於1925年建校北京,1933年改聖言會接辦,1952年一度停辦後,復由聖言會、耶穌會與中國聖職單位於1961年在臺復校。現址新北市新莊區,毗鄰捷運輔大站,設有12個學院、輔大醫院及若干博物館、圖書館與研究院。 輔大直屬教廷督導,現為同名法人體系一員及亞洲博雅大學聯盟、EUTW七校聯盟、優久聯盟創始成員,享有高度募款力及高度國際性。固定入選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並發行全臺唯一A&HCI期刊。輔大校友涵蓋多國院士、各級政要、外交官、作家及影視名人在內,至今已達18萬餘人。.

新!!: 楊渡和輔仁大學 · 查看更多 »

蔡仁堅

蔡仁堅(),臺灣的文史工作者及政治人物,前新竹市長、新竹市議員、國大代表。現從事文史研究及地方關懷工作。.

新!!: 楊渡和蔡仁堅 · 查看更多 »

臺中市

臺中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臺灣三大都市之一,位在臺灣中部,是臺灣中部唯一的直轄市。臺中市中央為臺中盆地,是臺中市的人口稠密區。台中市與周邊相對的地理位置上,北與臺灣省苗栗縣、新竹縣接壤,南與臺灣省彰化縣、南投縣為鄰,東隔中央山脈與臺灣省花蓮縣相鄰,東北有中央山脈和雪山山脈之分水嶺毗鄰臺灣省宜蘭縣,西望面臨臺灣海峽。總面積約2,215平方公里,設籍人口279.4萬人,為臺灣人口排名第二的城市,也是「臺中都會區」的核心都市。2016年GaWC所公布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臺中市列為Gamma-等級之城市,在臺灣入榜城市之中排名第二位,為臺灣重要的國際都市。 「台中」意即「台灣之中央」,名稱係始於日治時期,是台灣的地名之中最晚出現的名稱。在台灣清領時期臺中開始出現聚落,城市雛形則是在台灣日治時期市區改正後形成,。日治時期因日人刻意打造一座現代化城市,以市區改正政策將早期市區規劃整然有致,整治流經市區的綠川和柳川,植有柳樹,幽靜美麗,彷若京都鴨川,而有「台灣的京都」之稱。.

新!!: 楊渡和臺中市 · 查看更多 »

臺中市私立明道高級中學

臺中市私立明道高級中學,簡稱為明道中學(Ming-Dao High School),是位於臺灣臺中市的一所私立中學。位於烏日區台1乙線中山路一段。現今設有高中部、國中部、綜合高中暨高職部(簡稱綜高部)、國際部,在校學生及教職人員人數快八千人。在中華民國教育部底下視為三所學校,國中部為一所,高中部為一所,綜合高中暨高職部和國際部為一所。.

新!!: 楊渡和臺中市私立明道高級中學 · 查看更多 »

臺中縣

臺中縣為中華民國已廢止的行政區,位於台灣中部的台中彰化都會區內,以人口計曾為台灣第三大縣,下轄3縣轄市5鎮13鄉,縣政府設於豐原市。2009年6月23日,行政院核准「臺中縣市合併改制直轄市」案,於2010年12月25日併入台中直轄市。.

新!!: 楊渡和臺中縣 · 查看更多 »

陳誠

陳誠(),字辭修,乳名德馨,別號石叟。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是中國國民黨黨、政、軍首要人物之一。其軍事集團是蔣中正嫡系部隊中堅力量。他自黃埔軍校起就一直追隨蔣中正,成為心腹干將,曾任軍長、兵團總指揮、集團軍總司令、軍政部長、湖北省政府主席、國防部參謀本部參謀總長兼任海軍總司令部總司令等要職。到臺灣後,歷任臺灣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副總統和中國國民黨副總裁。.

新!!: 楊渡和陳誠 · 查看更多 »

陳水扁

陳水扁(),暱稱阿扁(tl),生於中華民國臺灣省臺南縣官田鄉西庄村(今臺南市官田區西庄--),海商法律師出身,第十、十一任中華民國總統(2000年-2008年)。歷任民主進步黨主席、臺北市議會議員、立法委員、臺北市市長等職。由於涉及龍潭購地案而被判刑20年,三審定讞發監執行,2015年1月5日核准暫時出獄,保外就醫至今。實際上結束其長達六年的监禁。 陳水扁在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以39.3%得票率當選為行憲後首次政黨輪替的直接民選總統,结束了中國國民黨在台灣五十五年的長期執政,並於就職演說上提出四不一沒有;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他取得50.11%的得票率,以0.22%差距獲得連任。任內推動一邊一國、台灣正名運動以及台灣入聯運動,在經貿方面則採用「南向政策」的經貿架構。.

新!!: 楊渡和陳水扁 · 查看更多 »

陳水扁政府

陳水扁政府是指在陳水扁擔任中華民國第10-11任總統期間的中華民國政府,一般民眾及台灣媒體稱為扁政府。在此時期內的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各部門首長,除首任行政院院長唐飛、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署長郝龍斌、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建年(卑南族,國民黨籍前臺東縣長)與後來的國防部歷任部長(不包括蔡明憲)之外,大部分為民主進步黨黨員。 由陳水扁指派、並與總統府共同為行政部門主體的行政院院長(政府首腦),共歷任六任、五位。其中,民主進步黨籍政治人物張俊雄分別於2000年及2007年擔任行政院院長。 對於陳水扁與馬英九兩任總統之施政表現比較,有一份2014年10月的民調顯示47.2%認為陳水扁較好,20.7%認為馬英九比較好,22.4%覺得兩者都差不多。.

新!!: 楊渡和陳水扁政府 · 查看更多 »

陳映真

陳永善( ),筆名陳映真、許南村、趙定一、陳善、陳善乃、陳秋彬、然而、石家駒等,生於台灣新竹州竹南郡竹南街(今苗栗縣竹南鎮),祖籍福建省安溪縣,臺灣文學作家。早年從事小說寫作,受社會主義思潮與中國作家魯迅影響,在臺灣文壇推動現實主義風格,是鄉土文學論戰中鄉土文學派的主要代表者之一,是臺灣戰後時期臺灣文學界重要旗手。創辦《人間》雜誌,為臺灣報導文學先驅。 在文學成就之外,因推動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平統一,反對台獨,個人政治色彩濃厚,遭受廣泛議論及注目。.

新!!: 楊渡和陳映真 · 查看更多 »

柴松林

柴松林(),生於中國遼北,祖籍浙江宁波,統計學學者,專長為人口統計學與經濟統計,為國立政治大學教授。台灣社會運動先驅,致力於台灣人權與消費者保護,為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創辦人之一,現任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環境與發展基金會、臺灣觀光學院董事長。.

新!!: 楊渡和柴松林 · 查看更多 »

李長榮化工廠事件

#重定向 新竹李長榮化工廠事件.

新!!: 楊渡和李長榮化工廠事件 · 查看更多 »

民進黨

#重定向 民主進步黨.

新!!: 楊渡和民進黨 · 查看更多 »

戒严

戒严是指国家在处于对外战争、内部叛乱、天灾瘟疫或者财政经济危机的等严重危害社会安全与政治稳定的特殊时期采取的一种紧急措施。戒嚴實施時司法及行政權會部分或全部由軍隊接管。在有的国家又称之为紧急状态。.

新!!: 楊渡和戒严 · 查看更多 »

時報文學獎

《時報文學獎》為臺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於1978年起所設立之文學獎,獎項包含:短篇小說、散文、新詩、小品文、書簡等。 2016年7月18日主辦單位突然宣佈第39屆時報文學獎暫停舉行一次,但臺灣文壇竟一無所覺;直到2018年再度恢復。.

新!!: 楊渡和時報文學獎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