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志賀桿菌病

指数 志賀桿菌病

志賀桿菌病(Shigellosis),也稱為桿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細菌性痢疾,是一種傳染病,因為攝食了遭志賀氏菌污染的食物或飲水,引發食物中毒。特徵是出血性腹瀉。.

13 关系: 人類灵长目糞便疤痕鞭毛革兰氏阴性菌血液食物中毒腹瀉抗生素消化系统

人類

#重定向 人.

新!!: 志賀桿菌病和人類 · 查看更多 »

灵长目

灵长目(学名:Primates)是哺乳纲的一个目,在生物分类学上,可以再細分原猴及簡鼻亞目(包括人)。灵长目的始祖住在熱帶雨林的樹上,許多灵长目的特徵表現了其適應三維立體環境的能力,大部份的灵长目至少有部份的能力。 大部份人以外的灵长目住在美洲、亞洲及非洲的熱帶或是亞熱帶區域,只有人類可以住在南極洲以外的任何地區。灵长目的體型變化很大,像體重只有30克,而東部大猩猩體重達200公斤。依照化石的證據,最早已知的灵长目是德氏猴,其年代可以追溯到5580萬年以前。-->認為灵长目的分支可能起源於白堊紀-古近紀界線,約六七千萬年前。 灵长目过去一般會分為二類:原猴及類人猿。原猴的特徵接近最早期的灵长目,包括馬達加斯加的狐猴、及跗猴。類人猿包括猴、猿及人族。最近的生物分類學會將灵长目分為原猴亞目(Strepsirrhini)及簡鼻亞目(Haplorhini)。原猴亞目是指鼻部濕潤的灵长目,包括跗猴以外的原猴,簡鼻亞目是指鼻部乾燥的灵长目,包括跗猴型下目(Tarsiiformes)及類人猿下目(Simiiformes)。 類人猿下目也可以分為狹鼻小目(非洲及東南亞的猿及猴)及闊鼻小目(中美及南美的新世界猴)。狹鼻小目包括舊世界猴(像狒狒屬及獼猴)、长臂猿及人科。新世界猴包括卷尾猴、吼猴及松鼠猴屬。人類是其中唯一成功在非洲、南亞及東亞以外地區繁衍的狹鼻小目動物,不過有化石證據指出其他狹鼻小目動物也曾出現在歐洲。現在仍有發現新的灵长目物種,在2000年代找到了超過25個物種,在2010年代也已找到了11個物種。 灵长目是適應性良好的哺乳類動物,有許多不同的特點。有些灵长目(包括一些大猿和狒狒)主要是陆栖動物,不是树栖動物。但其他的灵长目都可以爬樹。行動方式包括從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用二隻或四隻腳行走,或是在樹枝上擺盪(.

新!!: 志賀桿菌病和灵长目 · 查看更多 »

糞便

糞便,又称屎,戲稱/雅稱作"米田共"(將"--"這字拆開),網路语言称翔,是動物经肛门或者泄殖腔从消化系统中排出的廢棄物。.

新!!: 志賀桿菌病和糞便 · 查看更多 »

疤痕

痕是皮肤损伤后取代正常皮肤的纤维组织(纤维化),它是生物身体皮肤和其他组织的创面修复过程中的结果。因此,疤痕是自然愈合过程的一部分。除了非常轻微的病变,每一个伤口(如意外事故,疾病或手术后)都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疤痕。一个例外是动物的再生,不形成疤痕,且组织会重新长成和以前一样。 瘢痕组织都是由一样的蛋白质(胶原蛋白)取代的,但纤维的组合方式是不同的。在纤维化的组织中,胶原纤维形成在单一方向上的对齐排列,而不是正常组织中随机形成的网篮状。因此瘢痕组织中的胶原纤维,功能质量通常较为低劣。例如,在皮肤上的疤痕较不耐受紫外线照射,并且没有汗腺和毛囊。心肌梗死,通常被认为是心脏病发作的主要原因,导致心肌瘢痕形成,因此导致肌肉力量的损失,还可能出现心脏衰竭。但是也有一些组织如骨骼,可以自我修复,而且不会有任何结构或功能的恶化。.

新!!: 志賀桿菌病和疤痕 · 查看更多 »

鞭毛

鞭毛是很多单細胞生物和一些多細胞生物細胞表面像鞭子一樣的細胞器,用於運動及其它一些功能。在三个域中,鞭毛的結構各不相同。細菌的鞭毛是螺旋狀的纖維,像螺絲一樣旋轉。古菌的鞭毛表面上和細菌的類似,但很多細節不同,和細菌的鞭毛可能也不是同源的。真核生物,比如動物、植物、原生生物細胞的鞭毛是細胞表面結構複雜的突出物,像鞭子一樣來回抽打。.

新!!: 志賀桿菌病和鞭毛 · 查看更多 »

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Gram-negative),革兰氏阴性菌泛指革兰氏染色反应呈红色的细菌。在革兰氏染色实验中,首先添加了結晶紫,再添入另一种复染染料(通常使用番红(safranin)),从而将所有的革兰氏阴性菌染成红色或粉色。通过这种测试我们可以区分两种细胞壁结构不同的细菌。革兰氏阳性菌在反应后的除色溶液中将呈现龙胆紫的颜色。相較於革蘭氏陽性菌,陰性菌通常會導致人類疾病——例如最具代表性的大腸桿菌。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通透性增强,使結晶紫极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再度染上复染液番红的时候,便呈现红色了。 革兰氏阴性菌的病原能力通常与其细胞壁组成相关,具体说来有脂多糖层。在人体中,LPS可以激发一种固有免疫反应(innate immune response)这种反应是通过细胞素制造和免疫系统活化等来描述其特征的。比如,红肿就是细胞素产生并释放导致的。因為脂多糖在革蘭氏陰性菌的細胞牆表皮,所以大多數或舊型抗生素都不能有效抑制此類細菌。.

新!!: 志賀桿菌病和革兰氏阴性菌 · 查看更多 »

衛可以指:.

新!!: 志賀桿菌病和衛 · 查看更多 »

血液

血液(英語:blood)是在動物的循環系統、心脏和血管腔内循环流动的一种组织,可以將氧氣及營養素送到各器官,並將細胞的代謝廢棄物帶離細胞。血液組織是結締組織的一種,由血浆和血球组成。血浆内含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脂蛋白等各种营养成分以及无机盐、氧、激素、酶、抗體和细胞代謝產物等。血细胞有红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哺乳類的血液具有凝血機制,血管破裂時,血小板會結集,堵塞血管破口,此時血漿中原本可水溶的血纖維蛋白等凝固成為血塊,剩餘的透明液體就叫做血清。 生物體的生理变化和病理变化往往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所以血液成分的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以人類的血液為例,成人的血液约占体重的十三分之一,相对密度为1.050~1.060,pH值为7.3~7.4,渗透压为313毫摩每升。ABO血型是人类的主要血型分類,可分為A型、B型、AB型及O型,另外還有Rh血型系统,MNS血型系统,P血型系统等血型系统。 另外,人類還有淋巴循環系統,跟血液和組織液有關係的。蚯蚓、昆虫等的循環系統液體稱為血淋巴,作用不是免疫而是类似血液运输营养和废物。.

新!!: 志賀桿菌病和血液 · 查看更多 »

食物中毒

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illness或foodborne disease),俗稱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泛指所有因為進食了受污染食物、致病細菌、病毒,又或被寄生蟲、化學品或天然毒素(例如:有毒蘑菇)感染了的食物。根據如上各種致病源,食物中毒可以分為以下四类,即:化学性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黃麴毒素、霉菌毒素与霉变食品中毒和有毒动植物中毒。 食物中毒发病为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可区别于其他食源性疾患。1994年中国卫生部颁发的《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从技术上和法律上明确了食物中毒的定义。 食物中毒既不包括因暴饮暴食而引起的急性胃肠炎、食源性肠道传染病(如伤寒)和寄生虫病(如囊虫病),也不包括因一次大量或者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毒性为主要特征(如致畸、致癌、致突变)的疾病。.

新!!: 志賀桿菌病和食物中毒 · 查看更多 »

腸可以是:.

新!!: 志賀桿菌病和腸 · 查看更多 »

腹瀉

腹泻(俗称拉肚子,廣東俗稱肚痾,中医称之为泄泻,diarrhea, diarrhœa來自διάρροια,包含兩個字根:「διά /dia,經過」,以及「ῥέω/rheo,流動」)的定義是在24小时之內有軟便或水便的狀況而且排便三次以上 -->,症狀常持續好幾天而且可能因為體液流失的關係而產生脫水現象 -->。如果脫水的情形繼續惡化,接下來可能會出現排尿量減少、膚色蒼白、心跳過速、或者對外界刺激反應不佳 -->。另外,對以母乳餵養的嬰兒來說,軟便可能是正常的現象。 最常見的原因為腸道感染,可能是病毒、細菌、或寄生蟲感染,也就是一般所謂的「腸胃炎」 -->。主要是透過與病人的密切接觸 -->(例如:透過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吃或喝到污染的食物或飲料等途徑傳染。另外也可能是全身性感染的其中一個表現。非感染性原因例如:乳糖不耐症、發炎性腸道疾病、藥物、大腸激躁症、急性中毒等因素 。另外依症狀持續時間可分為急性腹瀉(小於兩周)、持續性腹瀉(二至四周)、慢性腹瀉(大於四周)。急性水樣腹瀉其中一個原因為霍亂弧菌感染。出血性腹瀉,也就是糞便中帶血,又稱為「痢疾」(Dysentery)。大部分情況不需做糞便培養確定病原。 感染性腹瀉的預防方式包括:改善、確保飲用水的潔淨以及勤洗手。讓嬰兒持續哺乳至少六個月,並施打輪狀病毒疫苗也是推薦的預防方式。在治療方面,給病人服用(乾淨的飲用水加上適量的鹽、糖、以及鋅片),如果說買不到口服脫水補充液,可以參考配方自行配製,口服脫水補充療法在過去25年內拯救了五千萬名孩童免於因腹瀉造成的脫水或電解質不平衡而死亡。一般建議腹瀉患者仍可正常進食(如果是哺乳中的嬰幼兒則照常哺乳)。徜若病人出現嚴重的脫水症狀,則可能需要靜脈輸液,但這情形並不常見,絕大多數的案例都能經口補足流失的水和電解質。腹瀉的病人很少需要抗生素,但在極少狀況下仍需要依情形給予抗生素(例如腹瀉中帶血、伴隨高燒、旅行後隨即發作的嚴重腹瀉、或是在糞便檢體中見到或培養出特定的細菌或寄生蟲。)樂必寧(Loperamide)對減緩腸道運動可能有幫助,但並不被建議用在嚴重腹瀉的患者身上。 全球每年有17至50億例的腹瀉病例,尤其常發生在開發中國家的兒童身上(平均約一年3次)。2012年全球五歲以下兒童死因當中腹瀉排名第二(有76萬名兒童死於腹瀉,佔11%)。經常發生的腹瀉也會造成五歲以下的兒童的營養不良及其他長期問題(如生長遲緩或智力發展遲緩)。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的报告,全世界五岁以下的儿童死亡有百分之二十是腹泻所引發的脫水現象造成的。每年有一百八十万孩子死于腹泻。.

新!!: 志賀桿菌病和腹瀉 · 查看更多 »

抗生素

#重定向 抗细菌药.

新!!: 志賀桿菌病和抗生素 · 查看更多 »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是多細胞生物用以進食、消化食物、獲取能量和營養、排遺剩餘废物的一组器官,其主要功能為攝食、消化、吸收、同化和排遺。其中有關排遺的部分,也可歸類到的一部分。.

新!!: 志賀桿菌病和消化系统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桿菌性痢疾桿菌痢疾細菌性痢疾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