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林滔

指数 林滔

林滔(),原名林啟鍠,曾化名林子秀,中國共產黨黨員,福建省福州府人,16歲在印尼工作參與反政府遭驅逐,23歲赴日留學,1937年抗戰爆發返國加入新四軍任政工科長,歷任敵工部副部長、部長、中華人民解放軍福州軍區政治部聯絡部部長、解放軍參謀部二部副局長、廣西軍區副司令員、廣東軍區顧問等職,1981年離休,1995年逝世。.

14 关系: 反對帝國主義大同盟反日中國共產黨中国抗日战争五七干校何基灃福州市福州府福建省粟裕陳蓮亭林滔明治大学新四军

反對帝國主義大同盟

反對帝國主義大同盟,或稱反帝大同盟,於1927年2月10日於比利时布鲁塞爾成立的一個反帝國際組織。.

新!!: 林滔和反對帝國主義大同盟 · 查看更多 »

反日

反日為對於日本、日本人、日本民族及日本文化存在不滿意、不信任以至仇恨的負面情緒或者行為表現,相似詞彙有「仇日」和「排日」,相反詞彙為「崇日」、「哈日」和「親日」。依據各個地區歷史差異,因為可能受到日本侵略、殖民統治、日本政府、日本軍隊及日本企業等負面言行舉止所影響,產生對於日本戒備、反感、憤慨甚至仇視或者排斥的態度;關於這點,又能夠稱之為反日情感、反日情緒或者反日主義。相關的情緒表現亦經常涉及對於日本民族、日本文化及日本天皇等等與日本相關的文化符號及習慣。 近代因為殖民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等歷史因素,在美國、大中华地区、朝鲜半岛等交戰國或殖民地區中,曾有明顯與集體的反日輿論發表和行為,比如:美國和中國等主要交戰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有製作並散佈反日的戰爭宣傳,和當時的親日戰爭宣傳形成宣傳戰 。另外,美國戰後1980年代因日本汽車工業興起挑戰美國汽車工業,也發生少數日製車遭公開毀損的事件。1982年一名中国出生的美籍华裔陳果仁還因美国的反日情绪遭美国人圍殴打致死。1990年起因歷史教科書、靖國神社和慰安婦等事件,在東亞諸國也有不少從抗議或反對日本政府作為的抗爭遊行,而其部份情緒的表現包括從對日本政府特定行為的不滿,轉化或延伸為對對日本文化或日本人的本質或種族的仇恨。.

新!!: 林滔和反日 · 查看更多 »

中國共產黨

#重定向 中国共产党.

新!!: 林滔和中國共產黨 · 查看更多 »

中国抗日战争

中國抗日战争,即日本侵华战争,史稱八年抗戰,中国共产党在2017年改稱十四年抗戰。国际上又称第二次中日战争(日中戦争),指20世纪初期大日本帝国與中華民國之間發生的戰爭,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事的主要部分,中日戰場主要位于中國境內,同時也包括缅甸北部等鄰接地區。戰爭时间若从1941年12月9日中华民国對日正式宣戰算起僅有四年;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變)算起则有八年,且宣戰文告中亦有「之前四年餘神聖抗戰」一句,因此有「八年抗戰」之稱;而若從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算起,至1945年8月20日日本投降則歷時十四年。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在100天內佔領整個中國東北地區。1932年1月2日,中华民国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發表演講,指陳宣戰之弊害。同年3月1日,日本帝國參謀本部及關東軍在東建立一新政權,定名為「满洲国」。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不久华北沦陷,中日全面开战。 1941年12月8日,日本艦隊突襲太平洋美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其他地區日軍亦四出攻擊,美國、英國與日本互相宣戰,中國亦正式對日本宣戰並及德國、意大利。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元首發表《开罗宣言》,要求战後日本归还自1895年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1945年7月26日美、英與中国對日本发出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命日本無條件投降。同年8月14日,日本天皇敕令,保證實行波茨坦公告規定之條件;9月9日,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应钦投降,中日战争告終。 中國戰場在於二次世界大戰中有顯著影響,使超過百萬的日軍主力被牽制在中國而無法北攻西伯利亞及調派軍隊支援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戰事,減輕了英美兩國的作戰壓力;南進澳洲阻斷盟軍印度洋石油供應鏈的計畫也以失敗告終,間接促使了:一、蘇联在歐陸戰線的战局逆轉,並在大戰結束前夕使紅色勢力進佔東亞。二、美國南洋戰場的反攻以及英美在中東北非的戰事變得順利。.

新!!: 林滔和中国抗日战争 · 查看更多 »

五七干校

五七干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大革命」时期为了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精神兴办的农场,是集中容纳中国党政机关干部、科研文教部门的知识分子,对他们进行劳动改造、思想教育的场所。 “干校”是“干部学校”的简称。被《五七一工程纪要》称为“变相失业”的场所。.

新!!: 林滔和五七干校 · 查看更多 »

何基灃

何基灃(),字芑蓀,直隸(今河北)藁城人。原国军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员。.

新!!: 林滔和何基灃 · 查看更多 »

福州市

福州市(ipa(福州話讀音)),別稱榕城、三山、左海、闽都,简称榕,是中華人民共和国福建省的省会,位于福建省东部的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是福建省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之一。当地居民以汉族的福州族群为主,母语为闽东语福州话。福州建城于公元前202年,迄今2,200多年,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上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中心,既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港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同时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都市、东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新一线城市。福州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 福州是首批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海上丝绸之路门户以及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三片区之一;福州也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福州马尾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曾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 自宋代起福州的文化教育就非常发达,是当时产生进士、状元和两院院士最多的中国城市之一。在近现代史上,福州是中国最早开放通商的五个城市之一,也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和工业、科技发源地之一。这裡的习俗、文化、传统艺术、建筑形式都自成风格,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福州还是300多万海外华人的祖籍地,为福建一大侨乡。 2017年福州辖6区1县级市5县,全市陆地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11.0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37公里,占福建省的1/3,常住人口757万人。.

新!!: 林滔和福州市 · 查看更多 »

福州府

福州府为明清时期福建布政司下设的一个府,其辖区大致为今天的福州市的五区二县级市六县再加上宁德地区的古田、屏南二县。明朝初年,改福州路为福州府,为福建省治。.

新!!: 林滔和福州府 · 查看更多 »

福建省

福建省(Hók-gióng;Hok-kiàn;Fuk-kien),簡稱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南沿海的一个省,省会福州。东西最寬約為480公里,南北最長約為530公里,陆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東北與浙江省毗邻,西、西北與江西省接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东隔臺灣海峽與臺灣相望。福建省下辖1个副省级城市和8个地级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 福建地理特点是“依山傍海”。福建多山,全省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0%;这些山地多为森林所覆盖,使得福建的森林覆盖率达62.96%,居全国第一。福建的大陆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二位,海岸曲折,岛屿众多。而且由于福建位于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也是海上商贸集散地,和中国其他地方不同,福建沿海的文明是海洋文明而内地客家地区是农业文明。《福建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第一章《综合》:基本省情 福建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10位,是中國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2014年12月12日,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州片区共31.26平方公里、平潭片区共43平方公里,厦门片区共43.78平方公里),继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后,中国第二批三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之一。福建旅游资源丰富,有武夷山、鼓浪屿、清源山、太姥山等自然风光和土楼、安平桥、三坊七巷等人文景观。 福建的民族组成比较单一,汉族占总人口的97.84%,畲族为最主要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1%,还有少量回族、满族等,其它民族人口多为近现代迁居而来,比重极小。福建汉族内部语言文化高度多元,分化成多个族群。.

新!!: 林滔和福建省 · 查看更多 »

粟裕

粟裕(),幼名继业,学名多珍,字裕,以字行,湖南会同人,汉化的侗族后裔。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晚年位列中华人民共和国副国级领导人。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位于开国十位大将之一,并被同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粟裕曾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院。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参与南昌起义、湘南起义,之后进入井冈山,参与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组织游击战争。历任红军第一军营长、师长,第七、第十军参谋长,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参与开辟浙南游击根据地。参与抗日战争。后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先遣支队司令员,新四军江南、苏北指挥部副指挥,参与指挥黄桥战役。皖南事变后,历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中央苏中、苏浙区委书记。后兼任第六师师长,并参加车桥战役。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历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代政委,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兼第二副政委。任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兼代政委,与陈毅、刘伯承参加指挥苏中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上海战役等。曾参加指挥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历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科院副院长、第一政委,中共中央军委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补委员、第八至十一屆中央委员。粟裕于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期间遭到不合理批判,直至其去世十年后的1994年方才被完全平反。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1984年2月5日,粟裕在北京逝世。.

新!!: 林滔和粟裕 · 查看更多 »

陳蓮亭

陳蓮亭(),中國共產黨員,福建省閩海道閩侯縣人,中學畢業,曾任教於福州郊區國小,1945年後入福州警察局會計室任辦事員,受「中共福建省委會台灣解放工作委員會」林滔指派,與王臣濱一同來台蒐集情報,1950年3月遭逮捕,陳蓮亭與王臣濱一同被判處死刑,1952年3月3日槍決於馬場町。.

新!!: 林滔和陳蓮亭 · 查看更多 »

林滔

林滔(),原名林啟鍠,曾化名林子秀,中國共產黨黨員,福建省福州府人,16歲在印尼工作參與反政府遭驅逐,23歲赴日留學,1937年抗戰爆發返國加入新四軍任政工科長,歷任敵工部副部長、部長、中華人民解放軍福州軍區政治部聯絡部部長、解放軍參謀部二部副局長、廣西軍區副司令員、廣東軍區顧問等職,1981年離休,1995年逝世。.

新!!: 林滔和林滔 · 查看更多 »

明治大学

明治大学(;英語譯名:Meiji University)是一所日本私立大学,簡稱明治、明大,本部位於东京都千代田区。 明大是早稻田大学、慶應義塾大學、法政大學、立教大學、东京大学共同组成了“東京六大學棒球聯盟”,同时也是关东「难关私大」(非常難考的私立大學)“MARCH”之一,校友包括2名內閣總理大臣。.

新!!: 林滔和明治大学 · 查看更多 »

新四军

新四军全称是“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留在南方八省进行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于1937年10月改编而成的军队。新四军是主要由项英创建的,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此前为中革军委)领导,下轄四個支隊,編入第三戰區戰鬥序列,但實質不受國民政府指挥。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新四军番号继续沿用到1947年1月才撤销,原新四军部队主力除第3师(黄克诚部)开赴东北加入东北野战军,第5师(李先念部)改编为中原军区外,其余主力改编为华东野战军,1949年1月改称第三野战军。.

新!!: 林滔和新四军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