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0 关系: 埃及,印度帝國勳章,大英博物馆,大英帝國勳章,外交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英关系,伊利沙伯二世,伊拉克,伦敦,嘉德勋章,剑桥大学,图坦卡蒙,第二次中东战争,終身貴族,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勳章,联合国,蘇聯,赫魯曉夫,薩里郡,英女皇,英属印度,英國外交部,英國上議院,英國駐華大使列表,英國軍隊,英国,英格兰,歐念儒。
埃及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通稱埃及,是東北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面積為1,001,450平方公里,人口已超過9,000萬。原存在於當地的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二戰後,埃及于1953年由阿拉伯人建立共和国,地理上該國地跨二洲即亞洲和非洲,西奈半島位於西南亞(西亞),而該國大部分國土位於北非地區。伊斯蘭教為國教。埃及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遜尼派,最大的宗教少数派为科普特正教。另外還有基督教其他教派和伊斯兰教什叶派;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埃及經濟的多元化程度在中東地區名列前茅。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地中海、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查看 杜維廉和埃及
印度帝國勳章
印度帝國勳章由維多利亞女皇在1878年設立。到1947年,印度獨立,勳章亦不再頒發。勳章共有三等,分別是:.
查看 杜維廉和印度帝國勳章
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是一座於英國倫敦的綜合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成立于1753年。目前博物馆拥有藏品800多万件。由于空间的限制,目前还有大批藏品未能公开展出。博物馆在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 大英博物馆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1753年。汉斯·斯隆(1660至1753年)爵士是当时的一位著名收藏家,1753年他去世后遗留下来的个人藏品达71000件,还有大批植物标本及书籍、手稿。根据他的遗嘱,所有藏品都捐赠给国家。这些藏品最后被交给了英国国会。在通过公众募款筹集建筑博物馆的资金後,大英博物馆最终于1759年1月15日在伦敦市区附近的蒙塔古大楼(Montague Building)成立並对公众开放。 博物馆在开放后通过英国人在各地的各种活动攫取了大批珍贵藏品,早期的大英博物馆倾向于收集自然历史标本,但也有大量文物、书籍,因此吸引了大批参观者。到了19世纪初,蒙塔古大楼已经显得不敷使用了。于是1824年博物馆决定在蒙塔古大楼北面建造一座新馆,並在1840年代完成,舊蒙塔古大楼不久後便被拆除。新馆建成后不久又在院子裡建了对公众开放的圆形阅览室。 由于空间的限制,1880年大英博物馆将自然历史标本与考古文物分离,大英博物馆专门收集考古文物。1973年,博物馆再次重新劃分,将书籍、手稿等内容分离组成新的大英图书馆。 大英博物馆历史上除了1972年的几个月外,一直都是免费对公众开放。2002年博物馆面临了严重的财政危机,由于馆员抗议裁员,博物馆甚至被迫关闭了几天。几个星期后,一个希腊雕像失窃,主要原因是保安人员的缺乏。.
查看 杜維廉和大英博物馆
大英帝國勳章
大英帝國最優秀勳章(Most Excellent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簡稱大英帝國勳章(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或譯為不列顛帝國勳章,是英國授勳及嘉獎制度中的一種騎士勳章,由英王喬治五世於1917年6月4日所創立。勳章分民事和軍事兩類,共設5種級別,分別.
查看 杜維廉和大英帝國勳章
外交官
外交官是一个国家派往他国办理外交事务的人员。外交官的任务是代表他的国家与其他国家进行双边或多边谈判。外交官有临时性的、只为商讨一件特定事务而到他国去的,也有在另一个国家常驻的。常驻外交官的办公地一般是一个大使馆或一个领事馆。常驻外交官往往还有为本国公民提供服务或管理本国公民事务的任务。往往也有外交官在他国从事间谍或其他情报工作,这种行動一般視為对駐在国不友好的做法。 按照1961年4月18日签署的《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外交官在他国享受豁免权,其所在的国家不允许将外交官加以逮捕、扣留或审问,若該外交官有犯罪等行為,僅能將其驅逐出境。外交官在进出国界时不受海关搜查,也不必交关税,並於其驻在地享有治外法权。 当两国因宣战或其他原因断绝外交关系时,或驻在国的局势紧张、无法保障外交官的安全时,外交官通常會撤離。 两个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恶化时,召回驻他国的首席外交官(大使)、驅逐駐在國的外交官或者降低外交等级,一般而言是代表一种对他国表示非常不满的姿态。最嚴重時則會斷交。.
查看 杜維廉和外交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简称国务院总理、总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府首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的首长,是国家政务上的最高负责人。国务院总理全面领导国务院的工作,召集和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务院全体会议,可以签署和公布国务院令,应当根据宪法对国务院赋予的职权行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國家政體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直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負責。国务院总理每届任期为五年,1982年后规定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体制中,国务院总理属於行政级别最高的第一级,为国家级正职。历任国务院总理全部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担任,是除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外的唯一例子。 国务院总理的前身是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是从1949年到1954年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下设政务院的负责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
#重定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
查看 杜維廉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英关系
中英关系(China–United Kingdom relations)指中国与英国之间的国家关系,最早始于18世纪末。 兩國在二戰時是同盟國,也同為聯合國成員,冷戰時則屬於對立陣營。由於兩次鴉片戰爭、冷戰、香港地位問題等,中英关系历经波折。近年隨着中國經濟崛起,英日益深化对华合作,双方在政治、經濟等领域的磋商与对话加强,两国高层亦保持互訪。 然而,雖然中方表示中國在中英關係上,所涉及核心利益問題上的立場是堅定不移,不過自英國首相卡梅倫會見達賴喇嘛後與中國人權等問題上表現執著,促使兩國關係轉向下挫,直至2013年卡梅倫訪華才告破冰。.
查看 杜維廉和中英关系
伊利沙伯二世
#重定向 伊丽莎白二世.
查看 杜維廉和伊利沙伯二世
伊拉克
伊拉克共和国(阿拉伯语: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اقية;库尔德语:كۆماری عێراق),简称伊拉克(العراق),位于亚洲西南部中东地区的国家。伊拉克与南方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北方的土耳其,西北的叙利亚,东方的伊朗和西方的约旦接壤。伊拉克所在的地区在历史上曾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查看 杜維廉和伊拉克
伦敦
伦敦(London;)是英国的首都,也是英國和欧洲最大的城市。位于泰晤士河流域,于公元50年由罗马人建立,取名为伦蒂尼恩,在此后两个世纪内为这一地区最重要的定居点之一。伦敦的历史核心区伦敦城仍旧维持其中世纪的界限,面积,2011年人口为8,072,为全英格兰最小的城市。自19世纪起,“伦敦”一称亦用于指稱围绕这一核心区开发的周围地带。这一城区集合构成大伦敦行政区(与伦敦区覆盖区域相同) ,由伦敦市长及伦敦议会管辖伦敦市长与伦敦市市长非同一概念;后者为伦敦市法团领导者,即伦敦城的管辖者。。 伦敦亦是一个全球城市,名列紐倫港世界三大國際都會之一。在文艺、商业、教育、娱乐、时尚、金融、健康、媒体、专业服务、研究与发展、旅游和交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地位,同时还是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根据计算方式不同,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第五或第六大的都市区由于对城市界限的定义、人口的规模、汇率的变化及产出的计算方式不同,城市都市区GDP的排名可能有一定的差别。伦敦和巴黎在总经济产出方面大致规模相近,由此第三方的不同估计对于第五和第六大城市GDP的排列可能不同。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12年的报告估计伦敦全市2010年的GDP为US$7,518亿,巴黎则为$7,642亿,由此两市分别为第六和第五。普华永道2009年11月发布的报告称,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2008年伦敦的GDP为US$5,650亿,巴黎则为US$5,640亿,分别为第五和第六。麦肯锡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1,490万,巴黎则为1,180万,而普华永道的研究中伦敦人口为859万,巴黎992万。伦敦亦是全球文化首都之一,还是全球国际访客数量最多的城市,根据客流量计算则拥有全球最为繁忙的城市机场系统。伦敦拥有43所大学,其高等教育机构密集度在全欧洲最高。2012年,伦敦成为史上首座三次举办现代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城市。 伦敦的人口和文化十分多样,在大伦敦地区内使用的语言就超过300种。这一区域2015年的官方统计人口为8,673,713,为欧盟中最大城市,人口占全英国的12.5%。伦敦的城市区为欧盟第二大,根据2011年普查其人口达到9,787,426,仅次于巴黎。其都市区为欧洲最大,人口达13,614,409,而大伦敦政府则称伦敦都市区的总人口为2,100万。1831年至1925年间,伦敦为世界最大的城市。 有四项世界遗产位于伦敦,分别为:伦敦塔;邱园;威斯敏斯特宫、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圣玛格丽特教堂;以及格林尼治历史区(其中的皇家天文台为本初子午线、0°经线和格林尼治标准时间所经之地)。其他著名景点包括白金汉宫、伦敦眼、皮卡迪利圆环、圣保罗座堂、伦敦塔桥、特拉法加广场和碎片大厦。伦敦亦是诸多博物馆、画廊、图书馆、体育运动及其他文化机构的所在地,包括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泰特现代艺术馆、大英图书馆以及40家西区剧院。伦敦地铁是全球最古老的地下铁路网络。.
查看 杜維廉和伦敦
嘉德勋章
最高贵的嘉德勋章(The Most Noble Order of the Garter,KG或LG)是授予英国骑士的勋章,起源于中世纪。嘉德勋章是英国荣誉制度最高的一级,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获得这枚勋章,其中包括英国國君和最多25名在世者。英国君主亦可少數超額授予給王室成员以及外国君主。与其他勋章不同,只有国君可以授予嘉德勋章,首相无权建议或者提名受勋者。 嘉德勋章最主要的标志是一根印有“Honi soit qui mal y pense”(“Shame on him who thinks evil of it.”“心怀邪念者蒙羞”)的金字的吊袜带。在正式场合下勋章佩戴者須佩戴这个吊袜带,在一些其他标志中印有它的图案。 大多数英国的骑士勋章适用于整个联合王国,但是三个最高級別的勋章各只适用于一个區域,这三个勋章中适用于英格兰的即是地位最高及最古老的嘉德勋章。适用于苏格兰的則是蓟花勋章,它至少始於16世纪,有可能源于中世纪,今日的形式源于1687年。适用于爱尔兰的圣帕特里克勋章設立於1787年,但爱尔兰独立后,便停止这枚勋章。该勋章最后一位获得者已于1974年逝世。.
查看 杜維廉和嘉德勋章
剑桥大学
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勳銜:Cantab)為一所坐落於英國劍橋市的研究型書院聯邦制大學。劍橋為英語世界中歷史第二悠久的大學,前身是一個於1209年成立的學者協會。這些學者本為牛津大學的一員,但後因與牛津鎮民發生衝突而移居至此。這兩所古老的大學在辦學模式等多方面都非常相似,並經常獲合稱為「牛剑」。 劍橋大學由31所成員書院及6所學術學院組成。雖大學本身為公立性質,但享有高度自治權的書院則屬私立機構。它們有自己的管理架構、收生以及學生活動安排,工作有別於負責教研的大學中央。劍橋大學是多個學術聯盟的成員之一,亦為英國「金三角名校」及劍橋大學醫療夥伴聯盟的一部分,並與產業聚集地的發展息息相關。 除了各學系安排的課堂,劍橋的學生也需出席由書院提供的輔導課程。學校共設八間文藝及科學博物館,並有館藏逾1500萬冊的圖書館系統及全球最古老的大學出版社。除了學習,學生可加入各學會、學團及體育校隊,參與不同的課外活動。劍橋大學校友包括多位著名數學家、科學家、經濟學家、作家、哲學家。共有116位諾貝爾獲獎者、15位英國首相、10位菲爾茲獎得主、6位图灵奖得主曾為此校的師生、校友或研究人員。.
查看 杜維廉和剑桥大学
图坦卡蒙
圖坦卡門(Tutankhamun,twt-ˤnḫ-ı͗mn,IPA: )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的一位法老(在位時期大約是公元前1334年—前1325年或前1323年)。他原来的名字叫“图坦卡頓”,意思是“阿頓的形象”,后改为图坦卡蒙,意思是“阿蒙的形象”,這也说明了他的信仰从崇拜阿頓神转向崇拜阿蒙神。 父親阿肯那頓曾经进行过一次宗教改革,树立阿頓为主神,削减寺庙,减少崇拜的神,甚至逐漸走向一神教,以削弱傳統宗教祭司势力。图坦卡蒙即位3年后(前1331年),在多神教傳統宗教祭司的怂恿下,也可能是由实际掌握政权的人所左右进行复辟,重新树立阿蒙神,恢复寺庙,并把首都迁回底比斯。 图坦卡蒙为现代人熟知是因为他位在帝王谷的坟墓在三千年的时间内从未被盗,直到1922年才被英国人霍华德·卡特发现,挖掘出近五千件珍貴陪葬品,震驚了西方世界。由于有几个最早进入坟墓的人早死,被媒体大肆渲染成“法老的诅咒”,图坦卡蒙的名字在西方更为家喻户晓。有一說法,因陵墓長期密封,蘊藏了不少細菌,致使最初進入的人員感染疾病至死。 根據近期研究,圖坦卡門死時年僅18歲,他的陵墓尚未準備完善。由於事發突然,墓中的陪葬品有許多疑似自某位女性死者的陵墓中置入。其大臣玛雅也为图坦卡蒙的陵墓里添加了一个巫沙布提俑。 傳聞他曾經說過一句話:「我看見了昨天;我知道明天。.
查看 杜維廉和图坦卡蒙
第二次中东战争
苏伊士运河危机英文常用蘇伊士運河危機(Suez Crisis)、蘇伊士運河戰爭(Suez War)或1956年戰爭指稱此次事件,阿拉伯世界則常以三方衝突()稱呼之,其它名稱尚有西奈戰爭(Sinai war)、蘇伊士-西奈戰爭(Suez-Sinai war)、1956年以阿戰爭(1956 Arab-Israeli War)、第二次以阿戰爭(Second Arab-Israeli War)、蘇伊士運河戰役(Suez Campaign)、西奈戰役(Sinai Campaign)、卡德墟戰役(Kadesh Operation)或火槍手行動(Operation Musketeer),也被称为苏伊士运河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西奈战役或卡代什行动,是一次于1956年发生在埃及的国际武装冲突,当时埃及与英国、法国和以色列的军队爆发战争。英、法、以三国的结盟是一种利益的接合:英法两国对苏伊士运河有着贸易利益,而以色列则需要打开运河,以让以色列船隻得以通航。.
查看 杜維廉和第二次中东战争
終身貴族
終身貴族,亦作一代貴族,是英國貴族的一種。與一般貴族不同的是,終身貴族只限於個人,不能讓其子女世襲繼承。現時的終身貴族由1958年制定的《終身貴族法》所管制,爵位只限於男爵。終身貴族的稱呼與勳爵一樣,而且都可以成為英国上议院的議員。成為終身貴族,可以選擇封邑,但這個「封邑」只是象徵式,並不會為貴族貢獻稅收。.
查看 杜維廉和終身貴族
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勳章
最卓越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勳章(The Most Distinguished Order of Saint Michael and Saint George),簡稱聖米迦勒及聖喬治勳章(Order of St Michael and St George),是英國榮譽制度中的一種騎士勳章,於1818年4月28日由威爾斯親王喬治(即後來的喬治四世)設立,當時他正代替其父王乔治三世,攝理君職。本勳章分為三等,依等第如下:.
联合国
联合国(Organisation des Nations unies,缩写作 ONU;United Nations,缩写作 UN 或 U.N.)是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政府间國際組織,致力於促進各國在國際法、國際安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權、公民自由、政治自由、民主及實現持久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聯合國成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5年,取代國際聯盟以阻止戰爭並為各國提供對話平臺。聯合國下設了許多附屬機構以實現其宗旨。 到2018年中為止,聯合國共193個成員國,包括除梵蒂岡城國以外所有无争议的主權國是联合国会员国。在聯合國遍及世界的辦事處中,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通過全年舉行定期會議來決定實體和行政議題。聯合國由六大主要機構組成:聯合國大會(主要的審議機構)、安理會(以決定對和平與安全的某些決議)、經濟及社會理事會(以協助促進國際經濟和社會的合作和發展)、秘書處(為聯合國提供所需的研究、資訊和設施)、國際法院(主要的司法機構)以及聯合國託管理事會(當前不活躍)。其他重要的聯合國機構還有世界衛生組織、世界糧食計畫署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的行政首長是聯合國秘書長。聯合國的經費由會員國分攤和自願捐贈。聯合國現今有六種工作语言,分別為:阿拉伯语、汉语(聯合國中文日為每年的4月20日)、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
查看 杜維廉和联合国
蘇聯
#重定向 苏联.
查看 杜維廉和蘇聯
赫魯曉夫
#重定向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
查看 杜維廉和赫魯曉夫
薩里郡
萨里郡(Surrey),英格蘭東南部的郡。泰晤士河流經萨里後,向東北流向大倫敦。以人口計算,吉爾福德是第1大鎮,沃金是第2大鎮,尤厄爾是第3大鎮,坎伯利是第4大鎮;古爾福德是第1大自治市鎮(Borough)。萨里郡政府所在地并不在萨里,而是在附近伦敦的金士顿。 萨里郡沒有包含單一管理區,無論把它看待成非都市郡還是名譽郡,其面積都是1,663平方公里,人口都是1,085,400。.
查看 杜維廉和薩里郡
英女皇
英女皇可以指:.
查看 杜維廉和英女皇
英属印度
英属印度(British India 或 British Raj)是指英国在1858年到1947年间于印度次大陆(南亚)建立的殖民统治区域,包括今印度共和国、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以及缅甸。自1858年开始,由于印度民族起义,英属东印度公司完成之前的代管使命,并向维多利亚女王移交权力。1876年开始,这一政治实体的正式名称为印度帝国(Indian Empire),并以此名发行护照。1877年,维多利亚女王正式加冕为印度女皇。在此期间,印度先后成为了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并分别于1900、1920、1928、1932和1936年以独立身份参加了奥运会。 英属印度时期,很多领土并没有由英国直接控制,而是名义上的独立土邦。“土邦”由王公、王侯()和行政长官所统治,土邦领主们必须接受条约,并接受英王的共主地位和承认英王为领地的最高统治者。这种模式被称为“”。位于阿拉伯地区的亚丁自1839年成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缅甸则是从1886年开始,两者先后于1932年和1937年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 锡兰(今斯里兰卡)处于印度次大陆的边缘,但不属于英属印度的一部分,而是由伦敦直接控制的英国直辖殖民地所统治,其地位优于印度总督管辖的印度帝国。英国征服次大陆初期,英帝国统治区域,条约仅限于次大陆的部分,初期的殖民机构设于加尔各答,后来移治于德里。各国相继独立以后,独立之前的关联区域被广泛地称为英属印度。法属印度和葡属印度仅限于次大陆沿海部分区域,这些区域分别由法国和葡萄牙进行殖民统治,独立之后并入印度。英属印度时期的1947年即印度建国初期,由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与对立,印度分裂为二个国家——印度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这就是南亚历史上著名事件——印巴分治。再后来的1971年,由于地缘隔绝和种族差异,巴基斯坦的飞地——东巴独立,建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查看 杜維廉和英属印度
英國外交部
#重定向 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部.
查看 杜維廉和英國外交部
英國上議院
英國上議院(House of Lords of the United Kingdom),直譯為貴族院,是英國國會的上議會。英國國會同時也由英國君主與下議院組成。上議院有大約700多名非選舉產生之議員,當中包括英國國教會的26名大主教或主教(即靈職議員)以及600多名貴族(即俗職議員,Lords Temporal)。靈職擔任者於其保有神職身份時續任,而俗職為終身職。 上議院始創於14世紀,1544年始用「上議院」(House of Lords)之名。1649年曾一度遭到由英國內戰取得政權的英格蘭聯邦廢止,復於1660年恢復。上議院之權力曾一度凌駕由選舉產生的下議院。然而,自19世紀以來,上議院之權勢逐漸凌夷,至今已遠不如由選舉產生之下議院。據1911年至1949年間通過的多條國會法令規定,除包括預算案在內之各種撥款案外,所有由下議院通過的法令最多可於上議院擱置十二個月,但不可駁回。這項權力於政治學中稱為延宕性否決(suspensive veto)。據由《1999年上議院法令》(House of Lords Act 1999)所制定進行的革新,世襲貴族的席位予以廢除,僅保留兩席給國務重臣,以及另外90席由選舉產生之貴族代表(representative peer)。現今的聯合王國政府正審慎考慮作進一步革新,但尚未通過成為法律。 除了立法功能以外,上議院昔日尚擁有司法權,對聯合王國內所有民事案件及除蘇格蘭以外的刑事案件擁有終審權。歷史上,上議院的司法職能並不由全院共同行使,而是交由院內具法律經驗的議員們,即人稱「上議院高等法官」(Law Lords)者。至於對於英聯邦地區案件的終審權,則基本上由聯合王國樞密院行使之。不過,按《2005年憲制改革法令》(Constitutional Reform Act 2005)規定,於2009年10月成立的聯合王國最高法院已接收上議院司法職能。 上議院之官式全稱為「與會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國會之受尊崇的靈職與俗職們」(The Right Honourable The Lords Spiritual and Temporal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in Parliament Assembled)。上議院與下議院皆在西敏宮召開會議。.
查看 杜維廉和英國上議院
英國駐華大使列表
英國駐華大使(Ambassador of the United Kingdom to China)是英國派駐中國(大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級別的外交使節,並主管英國設於中國大陸的使領館。目前,這個職位的全稱是英女皇陛下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Her Britannic Majesty's Ambassador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英國駐華使節職稱曾為英國駐華全權公使或英國駐華公使,是联合王國(1801年-1927年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7年至今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先后驻大清国、中华民国、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級外交代表,主理英國在華事務。一般認為,歷史上第一和第二位英國駐華全權公使是馬戛爾尼伯爵和亞美士德伯爵,兩人分別在1793年和1816年來華,但兩人都並不常駐中國。第一位常駐中國的駐華全權公使是砵甸乍爵士,他當時以兼任香港總督的身份駐守香港,而一直至1857年,港督才不再兼任公使一職。 在《天津條約》簽訂後,英國得以在北京設置英國駐華大使館,國民政府時期,大使館遷至南京,後再因二次大戰而轉往重慶。在1950年,英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並與中華民國斷交,英方遂於北京設置臨時代辦處,兩國復於1954年正式建立代辦級關係。英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國後來於復於1972年升為大使級外交關係,以迄於今。現今的英國駐華大使館位於北京建國門外光華路11號;在上海、廣州、重慶和武汉則置有總領事館。.
查看 杜維廉和英國駐華大使列表
英國軍隊
英国軍隊(英文:British Armed Forces),官方名稱為「女王陛下的軍隊」(Her Majesty's Armed Forces),但是有時在法律上稱為“君主之武裝隊伍”(Armed Forces of the Crown),由英國君主擔任英國陆、海、空三軍總司令、由英國國防部內的國防委員會管理。 英国軍隊受到英國國會的委托,保護英國本土及其海外領土的職責、促進英國政府廣泛的安全利益、出力支援國際及維持和平。英國軍隊經常活躍地參與北約和其他盟國的軍事行動。在人員上,英国軍隊的主要優勢是其人員訓練的精良品質與完善的制度,而不是人員的數量多寡。英國常備軍費開支僅次於美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世界排行第三(以美元計算,不考量各國的物價),也是世界核武第四多的軍力,只在美國、俄羅斯和法國之後,英国軍隊是北约第四大常设部队,仅次于美国军队、土耳其軍隊和法国军队。英軍在在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部署海外駐軍,阿森松島、巴林、伯利茲、百慕大、英屬印度洋領地、文萊、加拿大、塞浦路斯、福克蘭群島、德國、直布羅陀、肯尼亞、蒙特塞拉特、尼泊爾、卡塔爾和新加坡均設有海外駐地和設施,總計超過4萬人。.
查看 杜維廉和英國軍隊
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缩写作 UK)或不列颠(Britain),中文通称英国(中文世界早期亦称英联王国),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領地的主權國家,英國為世界七大國之一,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由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东北部分及一系列较小岛屿共同组成。英国和另一国家唯一的陆上国境线位于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相邻。英国由大西洋所环绕,东为北海,南为英吉利海峡,西南偏南为凯尔特海,同爱尔兰隔爱尔兰海相望。该国总面积达,为世界面积第80大的主权国家及欧洲面积第11大的主权国家,人口6510万,为全球第21名及歐洲第3名。 英国为君主立宪国家,采用议会制进行管辖。其首都伦敦为全球城市A++级别和国际金融中心,大都会区人口达1380万,为欧洲第三大和欧盟第一大。现在位英国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国由四个构成国组成,分别为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其中后三者在权力下放体系之下各自拥有一定的权力。三地首府分别为爱丁堡、加的夫和贝尔法斯特。附近的马恩岛、根西行政区及泽西行政区并非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而为王冠属地,英国政府负责其国防及外交事务。 英国的构成国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英格兰王国通过1535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将威尔士纳入其领土范围。1707年的条约使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王国,而1801年后者则进一步同爱尔兰王国联合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1922年,爱尔兰的六分之五脱离联邦,由此便有了今日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亦有14块海外领地,为往日帝国的遗留部分。大英帝国在1921年达到其巅峰,拥有全球22%的领土,是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帝国。英国在语言、文化和法律体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英聯邦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国为发达国家,以名义GDP为量度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为量度为世界第九大经济体。英国同时还是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在1815年-1914年为世界第一强国,现今仍是強國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和政治上有显著影响力。英国为国际公认的有核国家,其军事开支位列全球第五 (IISS)。自1946年以来,英国即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而自1973年以来即为欧洲联盟(EU)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成员国,同时还为英联邦、欧洲委员会、七国财长峰会、七国集团、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16年英國脫離歐盟公投中,英国民众决定脱离欧盟,但因間接影響全球經濟,所以並未得到多數國家支持。.
查看 杜維廉和英国
英格兰
英格蘭(England),又稱作英倫、英國,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一個構成國,位於大不列顛島的東南方,蘇格蘭以南,威尔士以東,是英国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一個部分。虽然就传统上一般可以认为其政治地位相当于一个国家,但以国际通行标准上其仍然是一级行政区。 在歷史上,英格蘭與蘇格蘭之間是以哈德良长城為界。英格蘭這個名字源自「盎格魯人」(Angles),其原名「Engla-lond」意为「盎格魯人之地」,他們繼凱爾特人之後來到這個地方,属日耳曼民族。.
查看 杜維廉和英格兰
歐念儒
歐念儒爵士,GCMG(,),英國外交官,牛津大學畢業,擁有執業大律師資格,1936年加入外交部,1939年因不滿英揆尼維爾·張伯倫的綏靖政策而辭職,同年轉投英國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1943年一度重返外交部,但在1946年再度離開,出任《泰晤士報》專欄主筆。 歐念儒在1947年第三度加入外交部,此後歷任不同要職,當中包括在1955年出任英國駐華代辦、1957年出任外交部助理次官、1961年出任英國駐芬蘭大使、1963年到比利時布魯塞爾出任英國駐歐共體大使、以及在1965年至1968年出任外交部副國務次官。 歐念儒退休後在私人市場任職,但於1969年至1972年獲邀重任外交部副國務次官,主持英國加入歐共體的談判,終促使英國在1973年1月1日成為歐共體成員國。.
查看 杜維廉和歐念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