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3 关系: 天安 (北魏),尉元,常山郡,九里山,延兴 (北魏),徐州 (三国至明朝),刘宋,兴安 (北魏),元羽,隆尧县,荥阳郑氏,高允,高闾,魏献文帝,赵郡李氏,薛安都,邢台市,李宣茂,李仲胤,殷州 (北魏),河北省,沈攸之,渤海封氏。
天安 (北魏)
天安(466年正月-467年八月)是北魏的君主献文帝拓跋弘的第一个年号,共计年餘。.
尉元
尉元,字苟仁,北魏将领、大臣,代郡鲜卑族人,尉迟氏。 父亲中山郡太守目斤,世为豪宗。善于射箭。神䴥年间,为虎贲中郎将,转任驾部给事中,赐爵富城男。和平年间,任北部尚书,进爵太昌侯。466年,刘宋徐州刺史薛安都归降北魏,请求救援。北魏派尉元为都督东道诸军事,镇南大将军,率领军马一万入彭城。受降薛安都,467年,大破刘宋将领张永、沈攸之,宋军死者以万数,陈尸六十里。获得军器器械不可计算。刘宋丧失了淮河以北的青州、冀州、徐州、兖州和豫州的淮西地。后来担任都督徐州、南兖州、北兖州诸军事,镇东大将军、徐州刺史,封淮阳公。在彭城镇守,多次击败刘宋的进攻。471年,假淮南王。太和初年,为内都大官。出任镇西大将军,统万镇都将。479年,封淮阳王。入为侍中、都曹尚书,任尚书令。489年,官至司徒、492年,按例降异姓王爵,封山阳郡开国公。年老逊位,魏孝文帝以其为三老,死后谥号景桓。.
查看 李璨 (北魏)和尉元
常山郡
常山郡,也曾在某些时期称恒山郡、常山国、恒州等,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范围历代有变化,主要包括河北省石家莊及邢台部份地區,以今天河北省石家庄市附近为中心。.
查看 李璨 (北魏)和常山郡
九里山
九里山位于中国江苏省徐州市西北部,因东西连亘绵延约九华里而得名。据说,九里山是楚汉鏖兵的战场,留有项羽兵败的白云洞。此后,唐朝的朱全忠和时溥,明朝的朱棣和朱允炆等,都在九里山激战过。 J J J.
查看 李璨 (北魏)和九里山
延兴 (北魏)
延兴(471年八月-476年六月)是北魏的君主孝文帝元宏的第一个年号,共计4年餘。延兴六年六月改元承明元年。.
徐州 (三国至明朝)
徐州,中国古代的州。 秦朝时属泗水郡。 西汉武帝时,置徐州刺史部,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江苏省长江以北和山东省东南部地区,辖楚国(彭城郡)、泗水国、东海郡、临淮郡、琅邪郡、鲁国(薛郡)、江都国、广陵国凡三郡三国,治所在彭城县(今徐州市区)。 东汉时徐州辖东海国(东海郡)、琅邪国(琅邪郡)、彭城国(楚郡、楚国)、下邳国(临淮郡)、广陵郡、利城郡、城阳郡、东莞郡、东安郡、东城郡凡五国六郡,治所在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县)。 三国曹魏时徐州辖彭城国、东海国、下邳郡、广陵郡、琅邪郡、城阳郡凡两国三郡,并移治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 西晋时,徐州辖彭城国、下邳国、东海国、淮陵国、琅邪郡、东莞郡、广陵郡、临淮郡、兰陵郡、东安郡四国六郡,治所在彭城县(今徐州市区)。 东晋初失淮北地于后赵,治所南迁。义熙七年(411年),治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晋末收复原徐州,改原来的徐州为北徐州,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改徐州为南徐州,恢复北徐州为徐州。六朝时徐州辖区变更频繁,东晋、北朝以后辖境缩小。 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后,置徐州,辖彭城、鲁、琅邪、东海、下邳凡五郡。 唐朝时,属河南道。又曾改为彭城郡。户六万五千一百七十,口四十七万八千六百七十六,下辖七县:彭城县、萧县、丰县、沛县、滕县、宿迁县、下邳县。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割下邳县置淮阳军,并以宿迁县属之。原属京东路,元丰元年(1078年),割属京东西路。崇宁时户六万四千四百三十,口一十五万二千二百三十七。贡双丝绫、、绢。下辖五县:彭城县、沛县、萧县、滕县、丰县;二监:宝丰监、利国监。 地入金朝后,徐州属山东西路,贞祐三年(1215年)九月,改隶河南路。户四万四千六百八十九。辖三县:彭城县、萧县、丰县。 元朝至正时升为徐州路,后又降为武安州,属归德府,领一县:萧县。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属中都临濠府,十四年(1471年)十一月置徐州直隶州,直属直隶京师,永乐后属南直隶,辖四县:丰县、沛县、萧县、砀山县,治所位于今徐州市区。 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徐州直隶州改为徐州府,辖丰县、沛县、萧县、砀山县、铜山县、睢宁县、宿迁县、七县,1散州邳州,治所位于今徐州市区,范围大致相当于今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市区和萧县、砀山县。 中华民国初年废徐州府,以清末徐州府区域置徐州道,治所在铜山县(今徐州市铜山区),辖铜山、丰县、沛县、萧县、砀山、邳县、宿迁、睢宁凡八县。 汪伪政权始设徐州市。 今为江苏省的地级市。.
刘宋
宋(420年-479年)史稱劉宋或稱南宋(跟其他南朝政權,南齊、南梁及南陳看齊)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南朝版圖最大的朝代,當時所謂「七分天下,而有其四」。439年,北魏統一中国北方後,與劉宋形成南北對峙。劉宋强盛时,其统治地区北以秦岭、黄河与北魏相邻,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包括云南,南至越南中部横山、林邑一带。.
查看 李璨 (北魏)和刘宋
兴安 (北魏)
兴安(452年二月-454年七月)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年號,歷時2年餘。.
元羽
元羽(),字叔翻,河南郡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魏献文帝拓跋弘第四子,孟椒房所生。.
查看 李璨 (北魏)和元羽
隆尧县
隆尧县是河北省邢台市下辖的一个县。县人民政府驻隆尧镇。.
查看 李璨 (北魏)和隆尧县
荥阳郑氏
荥阳郑氏,中国中古时代一个以荥阳郡为郡望的郑姓士族。 荥阳郑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郑国灭亡后以国为氏。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北魏时与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姓,唐朝荥阳郑氏有十个宰相。现代考古论证,河南省开封县境内的启封城外西侧有荥阳郑氏家族墓地。.
查看 李璨 (北魏)和荥阳郑氏
高允
允,字伯恭,勃海蓨(今河北景縣東)人。.
查看 李璨 (北魏)和高允
高闾
闾(),字阎士,闾本名驴。渔阳郡雍奴(今天津市武清区西南)人,中国南北朝北魏散文家、魏孝文帝时中书令。 五世祖高原,晋朝上谷郡太守。祖高雅,州别驾。父高洪,陈留王从事中郎。高驴早孤,年少好学,博涉经史,文才俊伟,下笔成章。高驴家贫,为车夫送租平城,求见崔浩,崔浩奇其文才,为他改名高闾,由此知名。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448年)为中书博士。魏文成帝和平末年,为中书侍郎。魏献文帝即位,冯太后临朝,诛乙浑。高闾与中书令高允入禁中参决大政,官至光禄大夫、吏部尚书,赐爵安乐侯。承明初年(467年),为中书令,加给事中,参予机密。国家典章、诏书令檄颂赞等都出其手。官至中书监。太和年间,魏孝文帝命高闾等修律。他向魏孝文帝陈安边之策,建议于六镇之北筑长城。出为相州刺史,认为迁都洛阳有十不便,建议迁都到邺城,反对孝文帝南征,认为汉朝名臣,都不以江南为中国。三代之境,也不是很辽阔。孝文帝说:“淮海是扬州,荆山及衡阳是荆州,这不是贴近中国吗?”官至太常卿。景明三年(502年)十月,高闾在家中去世。景明四年(503年)三月,赠镇北将军、幽州刺史,谥文侯。 高闾议政知无不言,为文风格优雅。其文章与与高允齐名,并称“二高”。有文集,今佚。《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存其文十七篇。高闾《论淮南不宜留戍表》堰水先塞其源,伐木必拔其本。公高闾有《燕志》十卷,记录北燕历史。有三子:高元昌、高定殷、高幼成。.
查看 李璨 (北魏)和高闾
魏献文帝
魏獻文帝拓跋弘(),鮮卑名第豆胤,魏文成帝拓跋濬長子,南北朝時期北魏的皇帝。.
查看 李璨 (北魏)和魏献文帝
赵郡李氏
赵郡李氏,是中国歷史的中古时代一个以赵郡(含今河北赵县、隆尧县、元氏县、高邑县、赞皇县、临城县等地)为郡望的著名士族。赵郡李氏以战国名将李牧为始祖。 赵郡李氏在南北朝官位显赫,在唐朝被列为七姓十家的禁婚家,有多人出任宰相。.
查看 李璨 (北魏)和赵郡李氏
薛安都
薛安都(),字休达,河东郡汾阴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军事将领。其後代為唐朝名將薛仁貴,護主有功的薛楚玉(薛仁貴之子)等人。.
查看 李璨 (北魏)和薛安都
邢台市
邢台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地处华北平原中部,为太行山脉南段东麓冲积平原,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古称邢州、钜鹿郡、顺德府。别称“牛城”拥有3500年建城史,是中国最早的城市之一。历史上先后为商祖乙,西周邢国,赵国信都、秦末汉初赵张耳和后赵石勒的都城。.
查看 李璨 (北魏)和邢台市
李宣茂
李宣茂(),赵郡柏人县(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魏書·卷四十九·列傳第三十七》:李靈,字虎符,趙郡人,高平公順從父兄也。……靈弟均,趙郡太守。均子璨……子元茂……元茂弟宣茂,太和初,拜中書博士。稍遷司空諮議,轉司馬,監營構事。出除寧朔將軍,試守正平郡,不拜。兼定州大中正。坐受鄉人財貨,為御史所劾,除名為民。《北史·卷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一》:元茂弟宣茂,太和初,拜中書博士,後兼定州大中正,受鄉人財貨,為御史所劾,除名。,出自赵郡李氏东祖,北魏官员。.
查看 李璨 (北魏)和李宣茂
李仲胤
李仲胤(),赵郡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出自赵郡李氏东祖,北魏东兖州刺史李璨幼子,北魏官员。.
查看 李璨 (北魏)和李仲胤
殷州 (北魏)
殷州,北魏时在今河北省设置的州。.
河北省
河北省,简称冀,因其地处华北平原,黄河下游北岸而名。面积为18.88万平方公里。 地处华北、东临渤海,渤海之滨,地理上包围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是京城通往外地的门户,自金朝开始即是京畿要地。与北京市、天津市、辽宁、山西、河南、山东和内蒙古等省市區接壤。全省最高峰是小五台山的主峰北台(海拔2882米),全省面积43%的平原海拔不到100米。省会是石家庄市。因省境于《禹貢》为冀州之地,故简称冀。.
查看 李璨 (北魏)和河北省
沈攸之
沈攸之(),字仲達,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鎮)人,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將領。沈攸之是宋太尉沈慶之的堂侄,然卻曾遭到慶之所抑,更在宋前廢帝指令下親手殺死他。攸之在宋屢立功勳,終官至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荊州刺史,卻在宋末起兵反對權臣蕭道成失敗,被逼自殺。.
查看 李璨 (北魏)和沈攸之
渤海封氏
渤海封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封鉅为黄帝师,胙土命氏,至夏-后-氏之世,封父列为诸侯,其地汴州封丘有封父亭,即封父所都。至周朝时失国,子孙为齐国大夫,遂居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裔孙封岌,字仲山,后汉侍中、凉州刺史。生封咺,咺四世孙封仁,仁孙释,晋侍中、东夷校尉。三子:封侳、封悛、封抽。悛二子:封放、封奕。奕,燕太尉。二子:封蕲、封劝。蕲孙鉴,后魏沧水太守。三子:封琳、封回、封滑。抽子裕,裕子衡,衡子景,景子仲灵、侄仲琏迁东海。.
查看 李璨 (北魏)和渤海封氏
亦称为 李世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