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李家維

指数 李家維

李家維(Chia-Wei Li,)台灣生物學家,澎湖縣人,現任教於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台灣中文版《科學人》雜誌總編輯。.

目录

  1. 18 关系: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南庄鄉 (台灣)台中一中台灣彭鏡毅國立中興大學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科学美国人细胞生物学生态学顯微鏡學臺中市苗栗縣汉宝德演化生物学澎湖縣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

#重定向 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亞大學.

查看 李家維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

南庄鄉 (台灣)

南庄鄉(臺灣客家語四縣腔:namˇ zongˊ hiongˊ;海陸腔:nam zongˋ hiongˋ),是台灣苗栗縣轄下的一個鄉,位於苗栗縣東北部,南邊為泰安鄉,西南為獅潭鄉,西北為三灣鄉,東北至東分別為新竹縣峨眉鄉、北埔鄉及五峰鄉,全鄉屬於中港溪流域的源流區。鄉內居民頗為多元,以客家人為最多(約占8成3左右)(四縣腔為主,少數海陸腔),其次為原住民(賽夏族、泰雅族)、外省人及福佬人。全鄉均納入參山國家風景區範圍內。.

查看 李家維和南庄鄉 (台灣)

台中一中

#重定向 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

查看 李家維和台中一中

台灣

#重定向 臺灣.

查看 李家維和台灣

彭鏡毅

彭鏡毅(),台灣植物分类学家,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查看 李家維和彭鏡毅

國立中興大學

國立中興大學(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縮寫NCHU),簡稱興大,是台中第一所高等教育機構。有理學院、工學院、管理學院、農資學院、生命科學院、獸醫學院、法政學院、文學院、創新產業暨國際學院、國立中興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及國立中興大學附屬臺中高級農業學校。以農業科學、農業經濟學、獸醫、生命科學、轉譯醫學、生醫工程、生物科技、綠色科技等領域見長 。 近年興大與臺中榮民總醫院、彰化師範大學、中國醫藥大學等機構合作,聚焦於癌症醫學、免疫醫學及醫學工程三項領域,將實驗室成果逐步應用到臨床上,未來積極與教育部爭取中部地區第一家公立醫學院設立;並積極與臺中市政府合作,簽訂合作意向書,共同推動數位文化、智慧城市。此外,興大亦是EUTW、TCUS的成員之一。.

查看 李家維和國立中興大學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簡稱科博館,是位於臺灣臺中市北區的公立科學博物館,是中華民國國家十二項建設文化建設項下興建的首座科學博物館。本館館區由科學中心、太空劇場、生命科學廳、人類文化廳、地球環境廳與植物園所共同組成。每年參觀人數居臺灣博物館第二(僅次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平均三百萬人次左右。另有臺中市霧峰區的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南投縣鹿谷鄉的鳳凰谷鳥園及竹山鎮的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為科博館館外園區。.

查看 李家維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簡稱臺大,該校是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中參與全球鏈結全校型計畫的4所學校之一,為臺灣第一所綜合大學、以及臺灣學生人數最多的高等教育機構 。大學建制始於1928年日治時代中期創校的「臺北帝國大學」,因為今日建制歷經戰後整併,故若拆開檢示,最早可追溯的部分為醫學院前身-1899年建立的「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由於帝大時期,日本人在行政、招生都佔有優勢地位(類似朝鮮日治時期的京城帝國大學),因此臺大校方在2007年以前不認同帝大的建校時間,以1945年戴運軌等人主持改制的國立臺灣大學為校史起點。,1945年中華民國接收臺灣後經改制與兩次易名始用現名。現設有11個學院、3個專業學院,下分54個學系、109個研究所;另設有30餘個各學術領域之國家級或校級研究中心,以及進修推廣部、臺大醫院等附屬機構。是全臺唯一學生人數超過三萬的高等教育學校。2018年QS世界大學排名:第76名,2018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第198名。 此外,臺大擁有臺北市境內的3大校區、以及多處散布於全臺的分支校區與校地,總面積約3萬4千公頃,佔臺灣土地總面積的百分之一。 臺大以自由主義學風著稱,並在臺灣具有重要學術地位。校友涵蓋諾貝爾獎、圖靈獎得主、4名中華民國總統(公民直選後的所有總統)與近百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職員則有多位各國科學或工程學院的院士。除了學術榮譽得主之外,臺大師生校友亦包括數百位行政院院長、縣市首長、部會首長、立法委員、縣市議員等政界人士,對臺灣社會具高度影響力。 2015年1月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三校結盟合組國立臺灣大學聯盟,並於2016年3月31日正式核定成為國立臺灣大學系統。.

查看 李家維和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清華大學

國立清華大學,簡稱清大、清華、新竹清華,為高教深耕計畫遴選出參與全球鏈結全校型計畫的四所大學之一,原建於北平市,1956年於臺灣新竹市復校,與國立交通大學及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相鄰,有9個學院、17個部門和22個獨立研究院所。該校之象徵物為梅花與紫荊,吉祥物為大熊貓,並於每年定期舉辦「清華紫荊季」活動。 該校之設置幾經更迭,並自國共內戰後由梅貽琦主導於1955年在臺復校。該校現為臺灣聯合大學系統成員。 該校校區內有北京清華二校门的等比例縮小複製品,象徵兩校之間淵源深厚、一脈相承。新竹清華與北京清華更有「一筆寫不出兩個清華」的說法。現雙方合作提供MOOC課程、學術訪問制度及雙聯學位課程,並與廈門市三方共建「清華海峽研究院」,促進兩岸學術及文化交流。在美國的清華校友會亦同時為北京清華與新竹清華之校友服務。 2017年,QS排名中,清大為世界第151名。2016年,ARWU排名中,清大落於世界第301至400名區間。.

查看 李家維和國立清華大學

科学美国人

《科学美国人》(英文原名:Scientific American,缩写:SciAm)是一本美国的科普杂志。 自1845年創刊以來,許多具聲譽的科學家都曾投稿發表於該刊物。該刊物亦是美國境內最古老的連續出版月刊雜誌。 《科学美国人》在2005年12月時每個月約有555,000份美國國內發行量,以及90,000份的國際發行量。雖然被認為是高水準的期刊,但這本雜誌並不採用類似《自然》杂志同行評審的方式審查稿件,而是提供一個論壇来呈现科學理論和科学新發現,並以更大的讀者群為其目標。.

查看 李家維和科学美国人

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舊稱细胞学(cytology),是研究细胞的形态结构、生理機能、細胞週期,细胞分裂, 细胞凋亡, 以及各種胞器及訊息傳遞路徑的学科。研究範圍專注在生物學的微觀下與分子層次。細胞生物學研究包括極大的多樣性的單細胞生物,如細菌和原生動物,以及在多細胞生物如人類,植物,和海綿的許多專門的細胞。 细胞生物学在显微、亚显微和分子水平三个层次上进行研究,并不断向探究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界相互作用等领域拓展,向探究细胞增殖、分裂、死亡等生命活动内在规律纵深。从生命结构层次看,细胞生物学位于分子生物学与发育生物学之间,同它们相互衔接,互相渗透。 細胞是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的特殊性決定了個體的特殊性,因此,對細胞的深入研究是揭開生命奧秘、改造生命和征服疾病的關鍵。細胞生物學已經成為當代生物科學中發展最快的一門尖端學科,是生物、農學、醫學、畜牧、水產和許多生物相關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 50年代以來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大都授予了從事細胞生物學研究的科學家。 細胞生物學是研究細胞結構、功能及生活史的一門科學。細胞生物學由细胞学(cytology)發展而來,细胞学是關於細胞結構與功能(特別是染色體)的研究。現代細胞生物學從顯微水平,超微水平和分子水平等不同層次研究細胞的結構、功能及生命活動。 對於所有的生物科學,了解細胞的成分和細胞是如何工作是至關重要的。賞析細胞類型之間的異同,對於細胞和分子生物學領域以及生物醫學領域,如和發育生物學尤為重要。這些基本的相似性和差異提供了一個統一的主題,有時允許從研究一種細胞類型學到的原則進行外推並推廣到其他類型的細胞。因此,細胞生物學的研究和以下學科密切相關:遺傳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和發育生物學。.

查看 李家維和细胞生物学

生态学

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左)和丹麦植物学家尤金纽斯·瓦尔明(右),两位生態学的建立者 生态学(Ökologie),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德语Ökologie(最初:Oecologie)是由希腊语词汇Οικοθ(家)和Λογοθ(学科)组成的,意思是“研究居住在同一自然环境中的动物(Lebewesen)的学科”,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是指生物物种之间和物种内部各个体之间的关系,非生物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土壤、岩石、水、空气、温度、湿度等。 在1935年英国的Tan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之后,美国的年轻学者Lindeman在对Mondota湖生态系统详细考察之后提出了生态金字塔能量转换的“十分之一定律”,也就是同一條食物鏈上各營養級之間能量的轉化效率平均大約為百分之十左右。由此,生态学成为一门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的比较完整和独立的学科。近年来,生态学已经创立了自己独立研究的理论主体,即从生物个体与环境直接影响的小环境到生态系统不同层级的有机体与环境关系的理论。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过程。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进了生态学理论的发展。如今,由于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紧密相关而产生了多个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如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生态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发展,微观方面向分子生物学方向发展,生态学是向研究宏观方向发展的分支,是以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直到整个生物圈作为它的研究对象。生态学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利用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土壤学、化学、物理学等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是将生物群落和其生活的环境作为一个互相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整体来进行研究。.

查看 李家維和生态学

顯微鏡學

顯微鏡學(Microscopy)是使用显微镜观察用肉眼不能看到的物体和物体区域(不在正常眼睛的分辨率范围内的物体)的一个技术领域。有三个众所周知的显微镜学分支:光学,电子,和扫描探针显微镜。 光学和电子显微镜涉及与样品相互作用的电磁辐射/电子束的衍射,反射或折射,以及散射辐射或另一信号的收集,以便产生图像。这个过程可以通过样品的宽场照射(例如标准光学显微镜与透射电子显微镜)或通过在样品上扫描精细束(例如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来进行。扫描探针显微术涉及扫描探针与感兴趣对象的表面的相互作用。显微镜学的发展革命性的改变了生物学,产生了组织学领域,并且仍然是生命科学和物理学中的基本技术。.

查看 李家維和顯微鏡學

臺中市

臺中市是中華民國的直轄市,臺灣三大都市之一,位在臺灣中部,是臺灣中部唯一的直轄市。臺中市中央為臺中盆地,是臺中市的人口稠密區。台中市與周邊相對的地理位置上,北與臺灣省苗栗縣、新竹縣接壤,南與臺灣省彰化縣、南投縣為鄰,東隔中央山脈與臺灣省花蓮縣相鄰,東北有中央山脈和雪山山脈之分水嶺毗鄰臺灣省宜蘭縣,西望面臨臺灣海峽。總面積約2,215平方公里,設籍人口279.4萬人,為臺灣人口排名第二的城市,也是「臺中都會區」的核心都市。2016年GaWC所公布之世界級城市名單中,臺中市列為Gamma-等級之城市,在臺灣入榜城市之中排名第二位,為臺灣重要的國際都市。 「台中」意即「台灣之中央」,名稱係始於日治時期,是台灣的地名之中最晚出現的名稱。在台灣清領時期臺中開始出現聚落,城市雛形則是在台灣日治時期市區改正後形成,。日治時期因日人刻意打造一座現代化城市,以市區改正政策將早期市區規劃整然有致,整治流經市區的綠川和柳川,植有柳樹,幽靜美麗,彷若京都鴨川,而有「台灣的京都」之稱。.

查看 李家維和臺中市

苗栗縣

苗栗縣(官方中文羅馬字名稱:Miaoli County,Biâu-le̍k-koān;hlhp),是中華民國臺灣的縣,有山城之別稱,於臺灣本島中部,東倚雪山山脈,西濱臺灣海峽,北部中港溪地帶與新竹縣市接壤形成竹苗生活圈,南部大安溪地帶與臺中市相鄰互動頻繁,領域範圍雖然方整適中,但由於地勢崎嶇多山地阻隔,交通廊道受限而各鄉鎮交流不易,在發展上有諸多挑戰。 在地緣關係上,苗栗縣介於臺灣本島的中部與北部交界地帶,不同的單位會依據其需求而將本縣歸屬到中部或北部。例如行政院國發會將本縣劃歸為臺灣中部區域;而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則將本縣劃歸為臺灣北部區域,此外本縣於2006年1月時加入「北臺區域發展推動委員會」,並簽署了《北臺區域合作宣言》,2016年1月則與中部縣市簽署《中彰投苗區域治理宣言》。.

查看 李家維和苗栗縣

汉宝德

漢寶德(),生於山東省日照市,臺灣知名建筑教育学者。1960年至1970年曾任台灣東海大學建築系系主任。 民國77年(1988年)漢寶德舉辦了中華民國第一次關於議立《博物館法》的座談會,並於民國79年(1990年)成立「博物館法研擬委員會」,漢寶德和張譽騰等人起草的《博物館法》草案於民國82年(1993年)初定案但始終未能完成立法,《博物館法》至民國104年(2015年)6月15日三讀通過。 漢寶德的設計作品有中橫洛韶山莊、溪頭活動中心、天祥青年活動中心,以及為聯合報創辦人王惕吾為紀念其父王芾南設計的南園等。 2014年11月20日病逝於臺大醫院。.

查看 李家維和汉宝德

演化生物学

演化生物学(evolutionary biology)是生物学的的一个分支,其关注的是所产生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演化的研究。研究演化生物学的人被称为一个演化生物学家。演化生物学家研究物种的起源和新物种的起源。.

查看 李家維和演化生物学

澎湖縣

澎湖縣(Phînn(Phênn)-ôo-kuān)是中華民國臺灣省的離島縣,位於臺灣海峽上,並以澎湖水道與臺灣本島相互遙望。全縣由澎湖群島所組成。由於地理、國防軍事戰略位置極佳,自古以來便是往來臺灣海峽的船隻中繼站、與各方經濟和軍事爭奪的要地。全縣四面環海,居民主要是以漁業維生;礦產則以文石為主,但近年來大力推動觀光產業。.

查看 李家維和澎湖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