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加速度
加速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物理量,是一个矢量,主要应用于经典物理当中,一般用字母\mathbf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为米每二次方秒(\mathrm)。加速度是速度矢量對于时间的变化率,描述速度的方向和大小变化的快慢。 在经典力学中,牛顿第二定律说明了力和加速度成正比,這定律又稱為「加速度定律」。假設施加於物體的淨外力為零,則加速度為零,速度為常數,由於動量是質量與速度的乘積,所以動量守恆。在電動力學裏,呈加速度運動的帶電粒子會發射电磁辐射。.
查看 時鐘假說和加速度
原時
原時,或称固有時間,是在相對論中與事件位在同處的時鐘所測量的唯一時間,他不僅取決於事件,時鐘也在事件的行動之中。對同一個事件,一個加速中的時鐘所測得的原時會比在非加速(慣性)中時鐘的原時為短。雙生子佯謬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 相對的,能由一個與事件有一段距離的觀測者來應用。在狹義相對論中,協調時總是由在慣性系統內有關聯的觀測者計算,而原時則由同在加速中的觀測者測量。 在四維時空中,原時類似在三維空間(歐幾里得空間)的弧長。 在習慣上,原時通常使用大寫希臘字母\tau來標示,以與協調時t或T.有所區別。.
查看 時鐘假說和原時
公理
在傳統邏輯中,公理是沒有經過證明,但被當作不證自明的一個命題。因此,其真實性被視為是理所當然的,且被當做演繹及推論其他(理論相關)事實的起點。當不斷要求證明時,因果關係毕竟不能無限地追溯,而需停止於無需證明的公理。通常公理都很簡單,且符合直覺,如「a+b.
查看 時鐘假說和公理
粒子加速器
粒子加速器(particle accelerator)是利用電場來推動帶電粒子使之獲得高能量。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粒子加速器有用於電視的陰極射線管及X光管等設施。只有当被加速的粒子置於抽真空的管中时,才不會被空氣中的分子所撞擊而潰散。在高能加速器裡的粒子由四極磁鐵(quadrupole magnet)聚焦成束,使粒子不會因為彼此間產生的排斥力而散開。 粒子加速器有兩種基本型式,環形加速器和直線加速器。.
查看 時鐘假說和粒子加速器
狭义相对论
-- 狭义相对论(英文:Special relativity)是由爱因斯坦、洛仑兹和庞加莱等人创立的,應用在惯性参考系下的时空理论,是对牛顿时空观的拓展和修正。爱因斯坦在1905年完成的《論動體的電動力學》論文中提出了狭义相对论Albert Einstein (1905) "", Annalen der Physik 17: 891; 英文翻譯為George Barker Jeffery和 Wilfrid Perrett翻譯的(1923); 另一版英文翻譯為Megh Nad Saha翻譯的On the Electrodynamics of Moving Bodies(1920).
查看 時鐘假說和狭义相对论
狹義相對論中的加速度
狹義相對論中的加速度類似於牛頓力學中的概念,乃速度對於時間的微分。因為相對論中的勞侖茲轉換及時間膨脹,時間與距離的概念變為複雜,因此「加速度」的定義也變得複雜。狹義相對論為平直閔考斯基時空的理論,即使加速度存在依然有效,前提是能量動量張量所造成的重力場效應可以忽略。否則,則需用到廣義相對論以及彎曲時空來詮釋。在地球表面附近,時空彎曲程度不明顯,因此實務上採用狹義相對論來詮釋物理現象仍是合宜作法,比如粒子加速器實驗。 如同在外界慣性座標系中的測量,三維空間中的普通加速度(稱為「三維加速度」或「座標加速度」)的轉換式可以推導得出。此外作為一特例,也可用共動(comoving)的加速規來測量固有加速度。另一種有用的形式是四維加速度,其分量可透過勞侖茲轉換在不同參考系中做連結。連結加速度與力的運動方程式也可得到。幾種特殊形式的加速物體運動方程式以及它們的彎曲世界線可以透過對上述方程式的積分求得。知名的特例如,適用於常數值縱向固有加速度的例子,以及等速率圓周運動。最後,在狹義相對論的架構下,描述加速參考系中的物理現象亦為可行。 歷史演進上,在相對論發展的早年即已出現包含加速度的相對論性方程式,在早年的教科書中有整理,如馬克斯·馮·勞厄(1911年、1921年)von Laue (1921)或沃夫岡·包立(1921年)。Pauli (1921)舉例來說,運動方程式以及加速度轉換式於以下學者的論文中建立起來:亨德里克·勞侖茲(1899年、1904年)、儒勒·昂利·龐加萊(190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905年)、馬克斯·普朗克(1906年);四維加速度、固有加速度與雙曲運動的分析參見赫爾曼·閔考斯基 (1908年)、馬克斯·玻恩(1909年)、(1909年)、阿諾·索末菲(1910年)、馮·勞厄(1911年)。.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或譯亞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创立了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的相对论,也是質能等價公式()的發現者。他在科學哲學領域頗具影響力。因為“對理論物理的貢獻,特別是發現了光電效應的原理”,他榮獲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發現為量子理論的建立踏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愛因斯坦在職業生涯早期就發覺經典力學與電磁場無法相互共存,因而發展出狹義相對論。他又發現,相對論原理可以延伸至重力場的建模。從研究出來的一些重力理論,他於1915年發表了廣義相對論。他持續研究統計力學與量子理論,導致他給出粒子論與對於分子運動的解釋。在1917年,愛因斯坦應用廣義相對論來建立大尺度結構宇宙的模型。 阿道夫·希特勒於1933年開始掌權成為德國總理之時,愛因斯坦正在走訪美國。由於愛因斯坦是猶太裔人,所以儘管身為普魯士科學院教授,亦沒有返回德國。1940年,他定居美國,隨後成為美國公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他在一封寫給當時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信裏署名,信內提到德國可能發展出一種新式且深具威力的炸彈,因此建議美國也盡早進行相關研究,美國因此開啟了曼哈頓計劃。愛因斯坦支持增強同盟國的武力,但譴責將當時新發現的核裂变用於武器用途的想法,後來愛因斯坦與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共同簽署《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強調核武器的危險性。 愛因斯坦總共發表了300多篇科學論文和150篇非科學作品。愛因斯坦被誉为是“現代物理学之父”及20世紀世界最重要科學家之一。他卓越和原創性的科學成就使得“愛因斯坦”一詞成為“天才”的同義詞。.
時間膨脹
時間膨脹是一種物理現象:兩個完全相同的時鐘之中,拿著甲鐘的人會發現乙鐘比自己的走得慢。這現象常被說為是對方的鐘“慢了下來”,但這種描述只會在觀測者的參考系上才是正確的。任何本地的時間(也就是位于同一個座標系上的觀測者所測量出的時間)都以同一個速度前進。時間膨脹效應適用于任何解釋時間速度變化的過程。 在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時間膨脹出現于兩种狀況:.
查看 時鐘假說和時間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