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星光

指数 星光

星光是恆星發射的光,它通常是指在地球夜間來自恆星可見光的電磁輻射;在白天,除了太陽之外其它天體的星光也可以觀測得到。 陽光這個術語是用在白天看見來自太陽的星光。在夜晚,反照率是描述來自太陽系的其它天體,包括月光,反射的陽光。 通過望遠鏡觀察和測量星光,是天文學許多領域的基礎,包括光度法和恆星光譜。星光也是許多個人經驗和人類文化中值得注意的,影響各種各樣的發展,包括詩歌 (Google eBook link)、天文學、和軍事行動 (Google Books link)。 美國軍方在1950年代花費數以百萬計的美元,發展出星光夜視鏡,可以放大星光、被雲遮蔽的月光和來自植物的螢光,達到50,000倍,讓人可以在夜晚看得見。相較之前發射紅外線的系統,像是狙擊鏡,它是一種無源系統,不需要額外的發射光源來觀看。 在宇宙中的星光顏色平均是陰暗的黃白色,已被命名為宇宙拿鐵。 星光光譜學,恆星光譜的調查,最早在1814年由約瑟夫·弗勞恩霍夫開創 (Google Books link)。星光可以被分類為三種主要的光譜類型:連續譜、發射譜、和吸收譜 (Google Books Link)。.

16 关系: 反照率天文學太阳光太陽夜視鏡宇宙拿鐵地球白天薄暮現象電磁輻射恒星恆星亮度列表月光文化晚上

反照率

反照率(albedo)通常是指物體反射太陽輻射與該物體表面接收太陽總輻射的兩者比率或分數度量,也就是指反射輻射與入射總輻射的比值。 反照率或反射係數,是從拉丁文的“白反照”("albedo whiteness"),或“反射的陽光”衍伸出來的,意思是漫反射或是表面反射的能力。 它是從表面反射輻射與入射輻射的比率,是無量綱量。其性質以百分比來表示,度量上從完全黑的表面反照率為0,至表面完美的白色反照率為1。 註解:因為它是以全部的反射輻射對入射輻射,所以包括漫反射和鏡面反射。射輻射對入射輻射的它將包括彌漫性和鏡面反射輻射反映。它們共同承擔表面的反射,然而我們通常假設只有完全漫射或只有完全的鏡面反射,以簡化計算。 反照率取決於輻射的頻率。當引用時未加說明,通常是指適當且平均跨越可見光的光譜。一般情況下,反照率取決於入射輻射的方向分布,除了朗伯表面,其分散是以餘弦函數輻射在所有的方向上,因此反照率是獨立分布的事件。在實務上,雙向反射分布函數(BRDF)可能需要精確的表面特徵的散射特性,但反照率是非常有用的一次近似值。 反照率在氣象學、天文學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在LEED可持續系統性的評量建築物,計算表面的反射率。地球的整體平均反照率,是行星反照率,因為雲層的覆蓋,是30到35%,但由於不同的地質環境特徵,局部的表面有廣泛的不同。 約翰·海因里希·朗伯在1760年將Photometria這個名詞引入光學。.

新!!: 星光和反照率 · 查看更多 »

天文學

天文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它運用數學、物理和化學等方法來解釋宇宙間的天體,包括行星、衛星、彗星、恆星、星系等等,以及各種現象,如超新星爆炸、伽瑪射線暴、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等等。廣義地來說,任何源自地球大氣層以外的現象都屬於天文學的研究範圍。物理宇宙學與天文學密切相關,但它把宇宙視為一個整體來研究。 天文學有著遠古的歷史。自有文字記載起,巴比倫、古希臘、印度、古埃及、努比亞、伊朗、中國、瑪雅以及許多古代美洲文明就有對夜空做詳盡的觀測記錄。天文學在歷史上還涉及到天體測量學、天文航海、觀測天文學和曆法的制訂,今天則一般與天體物理學同義。 到了20世紀,天文學逐漸分為觀測天文學與理論天文學兩個分支。觀測天文學以取得天體的觀測數據為主,再以基本物理原理加以分析;理論天文學則開發用於分析天體現象的電腦模型和分析模型。兩者相輔相成,理論可解釋觀測結果,觀測結果可證實理論。 與不少現代科學範疇不同的是,天文學仍舊有比較活躍的業餘社群。業餘天文學家對天文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發現和觀察彗星等短暫的天文現象上。 http://www.sydneyobservatory.com.au/ Official Web Site of the Sydney Observatory Astronomy (from the Greek ἀστρονομία from ἄστρον astron, "star" and -νομία -nomia from νόμος nomos, "law" or "culture") means "law of the stars" (or "culture of the stars" depending on the translation).

新!!: 星光和天文學 · 查看更多 »

太阳光

太陽光,廣義的定義是來自太陽所有頻譜的電磁輻射。在地球,陽光顯而易見是當太陽在地平线之上,經過地球大氣層過濾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陽輻射,則稱為日光。 當太陽輻射沒有被雲遮蔽,直接照射時通常被稱為陽光,是明亮的光線和輻射熱的組合。世界氣象組織定義「日照時間」是指一個地區直接接收到的陽光輻照度在每平方公尺120瓦特以上。 陽光照射的時間可以使用陽光錄影機、全天空輻射計或日射強度計來記錄。陽光需要8.3分鐘才能從太陽抵達地球。 直接照射的陽光亮度效能約有每瓦特93流明的輻射通量,其中包括紅外線、可見光和紫外線。明亮的陽光對地球表面上提供的照度大約是每平方米100,000流明或 100,000勒克司。陽光是光合作用的關鍵因素,對於地球上的生命至關重要。.

新!!: 星光和太阳光 · 查看更多 »

太陽

#重定向 太阳.

新!!: 星光和太陽 · 查看更多 »

夜視鏡

夜视仪〈night vision device,简称NVD〉,也称夜視鏡,是透過光學科技強化黑暗中光源的科技裝置,通常用於軍事用途。目前在民用安防上也有广泛的用途。.

新!!: 星光和夜視鏡 · 查看更多 »

宇宙拿鐵

宇宙拿鐵(Cosmic Latte)是宇宙內的平均顏色,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天文學團隊發現並命名。.

新!!: 星光和宇宙拿鐵 · 查看更多 »

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由內及外的第三顆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地球是人類已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也是人類居住的星球,共有74.9億人口。地球质量约为5.97×1024公斤,半径约6,371公里,密度是太阳系中最高。地球同时进行自转和公转运动,分别产生了昼夜及四季的变化更替,一太陽日自转一周,一太陽年公转一周。自转轨道面称为赤道面,公转轨道面称为黄道面,两者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地球仅擁有一顆自然卫星,即月球。 地球表面有71%的面积被水覆盖,称为海洋或可以成为湖或河流,其余是陆地板块組成的大洲和岛屿,表面分布河流和湖泊等水源。南极的冰盖及北极存有冰。主體包括岩石圈、地幔、熔融态金属的外地核以及固态金属的內地核。擁有由外地核產生的地磁场。外部被氣體包圍,称为大氣層,主要成分為氮、氧、氬。 地球诞生于约45.4亿年前,42億年前開始形成海洋。并在35亿年前的海洋中出现生命,之后逐步涉足地表和大气,并分化为好氧生物和厌氧生物。早期生命迹象产生的具體证据包括格陵兰岛西南部中拥有约37亿年的历史的石墨,以及澳大利亚大陆西部岩石中约41亿年前的 Early edition,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此后除去数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生物种类不断增多。根据学界测定,地球曾存在过的50亿种物种中,已经绝灭者占约99%,据统计,现今存活的物种大约有1,200至1,400万个,其中有记录证实存活的物种120万个,而余下的86%尚未被正式发现。2016年5月,有科学家认为现今地球上大概共出现过1--种物种,其中人类正式发现的仅占十万分之一。2016年7月,科学家称现存的生物共祖中共存在有355种基因。地球上有约74亿人口,分成了约200个国家和地区,藉由外交、旅游、贸易、传媒或战争相互联系。.

新!!: 星光和地球 · 查看更多 »

光通常指的是人類眼睛可以見的電磁波(可見光),視知覺就是對於可見光的知覺。可見光只是電磁波譜上的某一段頻譜,一般是定義為波長介於400至700奈(纳)米(nm)之間的電磁波,也就是波長比紫外線長,比紅外線短的電磁波。有些資料來源定義的可見光的波長範圍也有不同,較窄的有介於420至680nm,較寬的有介於380至800nm。 而有些非可見光也可以被稱為光,如紫外光、紅外光、x光。 光既是一种高频的电磁波,又是一種由称為光子的基本粒子組成的粒子流。因此光同时具有粒子性与波动性,或者说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新!!: 星光和光 · 查看更多 »

白天

白晝、白天、日間,是地球表面受到日光直接或間接照射之時,即日出至日落之間。 相對之下,其它的行星,在旋轉之下也會因為被恆星照亮,也會經歷白晝的狀態。但是此處主要論述地球上的白晝。.

新!!: 星光和白天 · 查看更多 »

薄暮現象

薄暮現象,又稱柏金赫現象(Purkinje effect),是色彩學的內容之一 說明如下: 在白色光源或高明度中,紅色比藍色明度強10倍,在低明度藍色比紅色明度強16倍。指在傍晚時,人的視覺由彩度優先轉換成明暗現象。 視網膜上包括兩種細胞接受外界光源:感色的錐狀細胞,與感光不感色的柱狀細胞。在微弱光線中,人類無法清晰辨識顏色,原因是只剩柱狀細胞可以接受微弱的光源,錐狀細胞感色功能停止。 薄暮現象是從以感色細胞為主的階段轉變為以感光為主的階段過程中的一個狀態:當外界光度逐漸降低,錐狀細胞活躍狀態隨之降低,柱狀細胞開始接手成為視網膜上主要接受光源的細胞,在辨識顏色能力完全消失之前的這個階段。 category:色表现象 Category:視覺.

新!!: 星光和薄暮現象 · 查看更多 »

電磁輻射

#重定向 电磁辐射.

新!!: 星光和電磁輻射 · 查看更多 »

恒星

恆星是一種天體,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一顆球型發光電漿體,太陽就是最接近地球的恆星。在地球的夜晚可以看見的其他恆星,幾乎全都在銀河系內,但由於距離非常遙遠,這些恆星看似只是固定的發光點。歷史上,那些比較顯著的恆星被組成一個個的星座和星群,而最亮的恆星都有專有的傳統名稱。天文學家組合成的恆星目錄,提供了許多不同恆星命名的標準。 至少在恆星生命的一段時期,恆星會在核心進行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從恆星的內部將能量向外傳輸,經過漫長的路徑,然後從表面輻射到外太空。一旦核心的氫消耗殆盡,恆星的生命就即將結束。有一些恆星在生命結束之前,會經歷恆星核合成的過程;而有些恆星在爆炸前會經歷超新星核合成,會創建出幾乎所有比氦重的天然元素。在生命的盡頭,恆星也會包含簡併物質。天文學家經由觀測其在空間中的運動、亮度和光譜,確知一顆恆星的質量、年齡、金屬量(化學元素的豐度),和許多其它屬性。一顆恆星的總質量是恆星演化和決定最終命運的主要因素:恆星在其一生中,包括直徑、溫度和其它特徵,在生命的不同階段都會變化,而恆星周圍的環境會影響其自轉和運動。描繪眾多恆星的溫度相對於亮度的圖,即赫羅圖(H-R圖),可以讓我們測量一顆恆星的年齡和演化的狀態。 恆星的生命是由氣態星雲(主要由氫、氦,以及其它微量的較重元素所組成)引力坍縮開始的。一旦核心有了足夠的密度,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就可以穩定的持續進行,釋放過程中產生的能量。恆星內部的其它部分會進行組合,形成輻射層和對流層,將能量向外傳輸;恆星內部的壓力能防止其因自身的重力繼續向內坍縮。一旦耗盡了核心的氫燃料,質量大於0.4太陽質量的恆星,會膨脹成為一顆紅巨星,在某些情況下,在核心或核心周圍的殼層會融合成更重的元素。然後這顆恆星會演化出簡併型態,並將一些物質回歸至星際空間的環境中。這些釋放至間中的物質有助於形成新一代的恆星,它們會含有比例較高的重元素。與此同時,核心成為恆星殘骸: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如果它有足夠龐大的質量)。 聯星和多星系統包含兩顆或更多受到引力束縛的恆星,通常彼此都在穩定的軌道上各自運行著。當這樣的兩顆恆星在相對較近的軌道上時,其间的引力作用可以對它們的演化產生重大的影響。恆星可以構成更巨大的引力束縛結構,像是星團或是星系。.

新!!: 星光和恒星 · 查看更多 »

恆星亮度列表

亮星之所以亮是因为它们的光度较高且/或离地球距离较近。以下是在可见光波段从地球看起来视星等亮于+2.5的恒星列表。由于随着视星等的增加,可观测恒星的数目将大大增加,因此此处只列出前100颗。实际上,整个天空亮过视星等+11的恒星几乎都记录在案了,对更暗天体的探索也在持续之中。 相較之下,太陽系中非恆星的天體最亮光度在視星等+2.50等以下有月球(-12.7)、金星(-4.6)、木星(-2.9)、火星(-2.9)、水星(-1.9)、土星(-0.2)。 以下列表中的恆星視星等無法準確判定有如下原因:.

新!!: 星光和恆星亮度列表 · 查看更多 »

月光

月光是從月球照射到地球的光線,但是這些光線並非發源於月球,實際上是源自太陽的陽光。但是,月球並不是像鏡子一樣的反射陽光,而只是將照射在表面的部分陽光散射回太空。在許多的傳說中,月光是許多神奇程序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狼人在滿月時的變身)。.

新!!: 星光和月光 · 查看更多 »

文化

文化是由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首次使用拉丁文“cultura animi”定义,原意是“靈魂的培養”,由此衍生為生物在其發展过程中积累起跟自身生活相关的知识或經驗,使其适应自然或周围的環境,是一群共同生活在相同自然環境及經濟生產方式所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潛意識的外在表現。 对“文化”有各種各樣的定义,其中之一的意義是「相互通過學習人類思想與行為的精華來達到完美」;广义的文化包括文字、語言、建筑、饮食、工具、技能、知识、习俗、艺术等。大致上可以用一個民族的生活形式來指稱它的文化。 在考古学上“文化”则指同一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文化和文明有时在用法上混淆不清。 現今中文裡文化一詞的意思,借自於日文和製漢語中"文化"之義,其所表達的概念、集合與意涵和華夏古籍的原義相差甚遠,應避免望文生義。 網際網路成熟的發展使原先相對疏離的個人或組織可以很容易經由社群網站,建立許多新的基於價值觀、理想、觀念、商業、友誼、血緣等等非常錯綜複雜的聯繫,由此發展出特定社群意識的網路文化,這種網路文化聯繫瞬間的爆發力,對特定議題及選舉所造成的影響已經是新興不可忽視的力量。.

新!!: 星光和文化 · 查看更多 »

晚上

晚上也稱作夜或夜晚,是指太陽低於地平線的期間,此段时间内人的肉眼无法观测到太阳,由于处于阳光直射面的后半部分,阳光无法照射到,所以光线较暗。在不同高度、時區、季節及緯度有不同的長度。一般在夏天的时候,夜晚比冬天更短。纬度越低的地区,夏天与冬天夜晚时间差距越小。赤道上的昼夜时长固定在12小时,南北两极会出现极夜的现象。 人們通常在晚上進食晚餐,而且在傳統上通常較早午兩餐豐富,這是因為勞動了一整天,要補充體力。但是也有些人認為晚餐應該比早午兩餐吃得較少,以免因食物未及悉數消化就入睡而導致的妨礙消化。 在古代沒有充足的戶外照明系統的情況下,人們在晚上通常並不外出,而在家裡休息,亦即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是現在則大為不同,電力照明技術的普遍,再加上夜晚时一般并不忙碌,使人們通常會在晚上進行交際活動,夜生活反而比白天的生活更加精彩。 晚上在中國大約相當於十二時辰制裡的五更,一更為戌時(19:00-21:00)、二更為亥時(21:00-23:00)、三更為子時(23:00-01:00)、四更為--時(01:00-03:00)、五更為寅時(03:00-05:00)。.

新!!: 星光和晚上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