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东正教
#重定向 正教會.
查看 敦罗布剌什和东正教
伊斯兰教
伊斯蘭教(الإسلام, al-’islām;)--、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是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教導的一神教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蘭經》被伊斯蘭信徒(穆斯林)視為造物主安拉命天使給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啟示,而聖訓为造物主最后的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由同伴們轉述收集)。伊斯蘭这一名称來自《古兰经》,源自閃语字根S-L-M,意為「顺从(造物主)」;实际上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名字也來自這個字根,意為「順從者」。 穆斯林信仰獨一且無與倫比的安拉,并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顺从安拉;伊斯兰教认为阿拉在人类历史长河派遣了众多先知給全人類,历代各个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爾撒(耶穌)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古兰经載有他所得的訊息。伊斯蘭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為「念、礼、齋、課、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個義務。伊斯兰教还拥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该法律實際觸及生活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由飲食、金融到戰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 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帝國持續擴張,佔據着大片的地區,促使哈里發國的誕生,傳教活動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蘭教。早期哈里發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經濟及商貿開拓及後來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都使伊斯蘭教從麥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擴散,形成穆斯林世界。 絕大多數的穆斯林屬於遜尼派(75%-90%)及什叶派(10%-20%)两大派别,另外两派中均有人同时信仰伊斯兰神秘主义。伊斯蘭教是中东、中亚、东南亚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国、德国、中国西北部、俄罗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區都可找到龐大的穆斯林社群。穆斯林最多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亚,這裡居住著全球穆斯林總數的15%。南亞、中東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別佔全球總數的25%、20%及15%。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幾乎可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可找到。截至2010年,全球約有16億穆斯林,佔23.4%人口。在信徒人數上,伊斯蘭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認為是世上增長得最快的宗教。.
查看 敦罗布剌什和伊斯兰教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查看 敦罗布剌什和俄罗斯帝国
土尔扈特
土尔扈特部(,意思是“近卫军”),是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17世纪初迁到伏尔加河下游沿岸,于1771年重返新疆。.
查看 敦罗布剌什和土尔扈特
策凌敦多布
凌敦多布,土尔扈特第五任大汗,阿玉奇的次子。1724年,阿玉奇死后,策凌敦多布继位。阿玉奇汗的孙子敦罗卜旺布不服,策凌敦多布得到了俄罗斯帝国的支持,但他懦弱无能。汗国内部混乱,敦罗卜旺布于1731年击溃汗廷军队,1735年宣布自己为汗。.
查看 敦罗布剌什和策凌敦多布
草原帝国
《草原帝国》(L'Empire des Steppes)是法国历史学家雷纳·格鲁塞于1938年发表的中亚通史著作。书中将活跃于欧亚草原的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民族合并为一个草原帝国进行研究。上至人类文明产生初期,下至清朝乾隆年间平定大小和卓之亂。该书中文版有商务印书馆“汉译名著”本、青海人民出版社译本。.
查看 敦罗布剌什和草原帝国
阿玉奇
阿玉奇,或稱阿玉氣、鄂岳奇(Öyoki,z,),1669-1724年蒙古土尔扈特部可汗。全盛時,領土西、北兩邊到伏爾加河,南到裏海,東到烏拉爾河。.
查看 敦罗布剌什和阿玉奇
法律
法律(Law) 是一種由規則組成的體系,經由社會組織來施與強制力量,規範個人行為。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體系會以不同的方式來闡述人們的法律權利與義務。其中一種區分的方式便是分為歐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有些國家則會以他們的宗教法條為其法律的基礎。 學者們從許多不同的角度來研究法律,包括從法制史和哲學,或從如經濟學與社會學等社會科學的方面來探討。法律的研究來自於對何為平等、公正和正義等問題的訊問,這並不都總是簡單的。法国作家阿納托爾·法郎士於1894年說:「在其崇高的平等之下,法律同時禁止富人和窮人睡在橋下、在街上乞討和偷一塊麵包。」 在一個典型的三權分立國家中,創造和解釋法律的核心機構為政府的三大部門:公正不倚的司法、民主的立法和負責的行政。而官僚、軍事和警力則是執行法律,並且讓法律為人民服務時相當重要的部分。除此之外,若要支持整個法律系統的運作,同時帶動法律的進步,則獨立自主的法律專業人員和充滿生氣的公民社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於西元前350年寫道:「法治比任何一個人的統治來得更好。.
查看 敦罗布剌什和法律
渥巴锡
渥巴锡汗(;v;),18世纪是西蒙古(厄鲁特)土尔扈特部最后的可汗。 当时,俄罗斯叶卡捷琳娜二世向中亚地区扩张,压迫土尔扈特部,渥巴锡在1771年1月率领本部17万人东迁,回到其祖先的家园。由于俄罗斯哥萨克骑兵的追击和恶劣的自然环境,7月到达西部蒙古时只剩66073人,随即在承德避暑山庄受到乾隆帝的隆重接待,册封他为乌讷恩素诛克图旧土尔扈特部卓里克图汗,以其所部为舊土爾扈特部。1774年移居裕勒都斯草原,次年去世。.
查看 敦罗布剌什和渥巴锡
敦罗卜旺布
敦罗卜旺布,土尔扈特第六任大汗,阿玉奇的孙子。 1724年,祖父阿玉奇死后,阿玉奇汗的次子策凌敦多布继位。敦罗卜旺布不服,得到祖母、阿玉奇汗遗孀达尔玛巴拉的支持。策凌敦多布得到了俄罗斯帝国的支持,但懦弱无能。汗国内部混乱,敦罗卜旺布于1731年击溃汗廷军队,1735年宣布自己为汗。在位期间大肆镇压反对派,1741年,临死时,想传位给爱妃贾恩所生之子兰杜勒。但贾恩信仰伊斯兰教,汗国贵族不服,敦罗布剌什在俄罗斯帝国的支持下,成为新的大汗。.
查看 敦罗布剌什和敦罗卜旺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