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吐谷浑
吐谷浑(--,中古漢語擬音:),是西晋至唐朝时期位于祁连山脉和黄河上游谷地(今青海)的一个古代国家。因其统治地区位于黄河以南,统治者又被封为“河南王”,因此被南朝称为河南国或河南,后不复见。公元663年被吐蕃征服,但其世袭王室汗族仍保留,与唐朝作战中成为吐蕃军队的重要来源,一部分东迁到唐朝,原部或者一直到公元9世纪才在今青海省境内消失。.
查看 惠王和吐谷浑
周惠王
周惠王(),姓姬,名閬,又名聞,東周第五代君主,諡號惠王。他是周僖王的兒子。 周惠王在前677年繼位後,佔用蒍國的園圃飼養野獸,為國的人民不滿,惠王二年有五大夫作亂,立王子頹為周天子,惠王奔溫(今河南溫縣南),鄭厲公在櫟地(今禹州市)收容惠王,並在惠王四年與虢國攻入周朝,協助平定“子頹之亂”,惠王復辟,鄭國因功獲賜予虎牢(今河南滎陽汜水鎮)以東的地方,虢國也獲賜土地。 周惠王晚年宠爱幼子王子带,欲立為嗣,约郑联楚、晋以成此事,但此时齐桓公稱霸天下,与诸侯会盟力挺太子,周惠王未能如愿。周惠王駕崩后,太子周襄王即位。 《史記·周本紀》稱惠王在位25年,《左傳》稱周惠王在魯僖公七年(前653年)冬天去世。 在位期间执政为虢公醜、周公忌父、宰孔。.
查看 惠王和周惠王
秦惠文王
惠文王(),又稱秦惠王或秦惠文君,嬴姓,考古名駰,传世名駟,秦孝公之子,稱王前稱秦伯駰(駟),伯爵。 前325年,惠文王称王,隨後韓、趙、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後稱王,史稱五國相王;同年秦昭襄王生。前311年,惠文王死,太子秦武王即位。.
查看 惠王和秦惠文王
燕惠王
燕惠王(),中國戰國時期的燕國君主,燕昭王之子,昭王三十三年(前279年),燕昭王死,惠王即位。 燕惠王做太子時,與乐毅有隙,即位後對樂毅用而不信,後以骑劫代之,乐毅逃亡到趙國。齊襄王五年(前279年)齐人田單在即墨(今山東平度市東南)以火牛陣击败燕军,骑劫戰死,齐國悉复得其故城。之後燕惠王責備樂毅離開燕國,樂毅回致一封《報遺燕惠王書》,載於《史記》。燕惠王六年(前273年)設置了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四郡。 《燕世家》記載燕惠王七年(前272年)病卒,但據《趙世家》記載,趙惠文王二十八年(前271年,燕惠王八年),燕相成安君公孫操殺死惠王,原因不明,《韓非子》說因君主沒有察覺而被殺害。.
查看 惠王和燕惠王
百濟惠王
惠王(),或稱獻王,名扶餘季。是百濟第二十八代王,598年至599年在位。在《日本書紀》中,他以餘惠之名登場。 《三國史記》記載惠王為聖王第二子,即二十七代王威德王之弟。《日本書紀》記載惠王是威德王之弟。《東國通鑑》則記載惠王為威德王第二子。《三國遺事》亦記載惠王為威德王之子。《隋書》百濟傳則無惠王。 根據《日本書紀》的記載,在聖王陣亡之後,他曾被威德王派往倭國報告此事。威德王死後,由惠王繼位。在位期間正值百濟國力衰退,內有貴族之間的紛亂,對外方面,今首爾之地為新羅所侵奪,黃海沿岸則受高句麗掌控,因而失去直接與中國貿易的管道,對倭國(日本)政局的影響力亦大不如前。.
查看 惠王和百濟惠王
百济
濟(前18年-660年)(又称南扶餘)是古代朝鮮半岛西南部的国家。532年新羅兼併伽倻后,在朝鲜半岛上百濟与高句麗,新羅三足鼎立,这段时间被历史学家称为朝鮮三國时代。 据《三国史记》记载,百济传说是高句丽创始者朱蒙的第三个儿子温祚王于公元前18年在汉江南岸(今韩国河南市)创建。《隋书/卷81》也载“百济之先,出自高丽国”。百济的鼎盛时期疆土涵括西朝鲜(除了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绝大部分。最北曾到平壤。百济曾是海上的强国,通过海路与古代中国和日本各政权进行政治和贸易往来。据《隋书/卷81》记载百济人口混杂有新罗、高丽、倭等,也有中国人。 公元660年,百濟被新羅和唐朝的联军灭亡。.
查看 惠王和百济
馬韓
韓,是公元前100年至300年間位於古代朝鮮半島的西南部(忠清、全羅兩道)的部落联盟, 与“辰韩”和“弁韓”(弁辰)合称“三韩”。 据《后汉书·卷85》记载,马韩位于三韩西部,有五十四国。马韩北与乐浪郡,南与倭相邻。 马韩是三韩中最强大的,被三韩拥立为“辰王”, 定都目支国,统领三韩之地。 马韩与高句丽、濊貊一样都有在十月祭天的风俗。 《后汉书·安帝纪》载:公元121 年,马韩曾帮助高句丽围攻玄菟城。 4世纪,馬韓後來被扶余别种百濟所滅。.
查看 惠王和馬韓
魏惠王
魏惠王(前400年-前319年),原名魏罃或魏嬰,魏武侯之子,生於魏文侯四十七年(前400年),全谥为魏文惠王或魏惠成王,通稱魏惠王,戰國時期魏國的第三代君主,在位期間為前370年-前319年。在位时期魏国由盛至衰。《孟子》一書中又稱其為梁惠王,《莊子》中稱文惠君。.
查看 惠王和魏惠王
谥号
諡號()為東亞地區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權貴死後,依其生平功過與品德修養,另起稱號,以名寓評,是為諡號。有此風俗的地區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但也有例外:春秋戰國時的吳國、越國及秦朝君主不用諡號。 根據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考古研究,此風俗約於周穆王前後普及。謚號通常用於尊稱古代帝王、大臣、學者和貴族;有些名人的諡號由於久經使用,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曾文正(曾國藩)、岳武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再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佈,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後期,賜諡權由皇帝包攬,取決於「聖裁」。--號、--號二詞古文通用。據臺灣著名家譜學家廖慶六認為,在繁體中文使用上,「--」為一般道士作法事時的隨口表揚,「--」則為政府機關的榮賜褒揚。.
查看 惠王和谥号
楚惠王
楚惠王(?─前432年),芈姓,熊氏,名章,《墨子·貴義》以及出土楚国文献又作獻惠王,楚昭王之子,母为越女,是中国歷史上春秋晚期、戰国初期的楚国君主,在位五十七年。他即位後,接受郢亡的沉痛教訓,重用子西、子期、子閭等人,改革政治,与民休息,发展生產,使楚国得以迅速復甦,使楚國重又步上争霸行列。 在位時期吳王夫差擊敗越王勾踐,成為一方強霸。惠王九年,乘吳国被越国打敗之機,率兵攻吳。楚国長期受累于吳的局面,即告結束。 楚惠王二年,令尹子西召楚废太子建之子勝回国,封于白邑(今河南息縣東),称为白公勝。白公勝回国後,積極争取民眾,准备奪權。楚惠王十年六月,吳国攻打楚国慎邑(今安徽穎上北),被白公勝打敗。勝以献吳捷(戰利品)為名,領兵入郢作乱,史称白公之乱或白公为乱、白公作乱。七月,殺令尹子西、司馬子期,劫惠王,凖備立子閭為王,子閭不從被殺。安置楚惠王于高府,楚大夫圉公陽背楚惠王逃到昭夫人處(惠王母)躲避此從《左伝·哀公十六年》。《史記·楚世家》則記,楚惠王被劫持高府,白公勝“欲弒之”。楚惠王被救至昭夫人宮後,“白公勝自立為王”。。葉公沈諸梁在蔡(州来,今安徽鳳台),聞白公胜发難後,遂率方城外之軍前来鎮圧。他由都城北門而入,得到箴尹固和国人的協助,打敗了白公勝。白公勝逃到山中,自縊而死。 白公勝失敗後,楚惠王継续向外擴張。楚惠王十一年,命武城尹公孙朝(子西子)率軍灭陳国,改為縣。楚惠王十二年,巴人攻楚,楚軍大敗巴。楚惠王十三年春,越国攻楚。夏,楚軍追擊越軍,至冥不及,乃還。秋,楚為報復越国,率軍攻打東夷。三夷(今浙江寧波、台州、温州一带)与楚會盟于敖(東夷之地,今浙江濱海処),楚国勢力已及東海,之後楚國不断向淮海一帶擴張。楚惠王四十二年,楚灭蔡国,楚惠王四十四年,又滅杞国(今山東安丘東北),継績向宋國進攻。楚惠王五十年,命魯國人公輸般造雲梯,準備向宋國進攻。後為墨子所止。 1978年,湖北省随县发掘曾侯乙墓,得楚王酓章镈鐘,其铭文有明确的纪年“隹王五十又六祀”,并明言作者是“楚王酓章”,因此学者认定此器属于楚惠王时期。.
查看 惠王和楚惠王
朱公錫
惠王朱公錫是明朝秦藩王朱志𡐤之子,朱公銘、朱公鏳、朱公鏜之兄,在天順二年襲封秦王,諡號惠。朱公銘在成化二十二年死,後他的兒子秦簡王朱誠泳繼承他。.
查看 惠王和朱公錫
惠王 (馬韓)
韓寔(),是三韓之馬韓的君主,第4代王。在位於前157年至前144年,諡號惠王(혜왕),名韓寔(한식)。.
查看 惠王和惠王 (馬韓)
慕容慕璝
#重定向 慕璝.
查看 惠王和慕容慕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