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恩里科·費米獎

指数 恩里科·費米獎

恩里科·費米獎(Enrico Fermi Award),是美國政府機構原子能委員會頒發的一項國際獎,於1954年設立,費米去世前成為首位獲獎者,獎金為32萬5千美元。恩里科·費米獎每年頒發一次,用來獎勵在核物理有高度成就的傑出人士,候選人由美國全國科學院院士、各科學技術學會的官員投票選出。恩里科·費米獎不授予單一成果,而是以候選人終生的成就做為評價標準,予以獎勵,算是一種終身貢獻獎。.

目录

  1. 22 关系: 原子能委員會史丹佛·瓦倫弗里曼·戴森利昂·萊德曼米尔德里德·德雷斯尔豪斯約翰·惠勒约翰·冯·诺伊曼约翰·B·古迪纳夫罗伯特·奥本海默美國聯邦政府美元莉泽·迈特纳马歇尔·罗森布卢特路易斯·沃爾特·阿爾瓦雷茨黑洞阿尔文·温伯格雷蒙德·戴维斯連恩·羅素格倫·西奧多·西博格海曼·里科弗愛德華·泰勒曼哈顿计划

  2. 1956年建立的奖项
  3. 1956年美国建立
  4. 工程學獎項
  5. 恩里科·費米獎獲獎者
  6. 物理獎項
  7. 终身成就奖
  8. 美国科学技术奖项

原子能委員會

原子能委員會可以指:.

查看 恩里科·費米獎和原子能委員會

史丹佛·瓦倫

史丹佛·利克·瓦倫(Stafford Leak Warren,),美國物理學家和放射學家。他是核醫學領域的先驅,重要貢獻為包括發明乳房攝影術。瓦倫在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放射科工作時,成功開發出能產生乳房X光立體視覺影像的技術。 瓦倫在1943年任官為上校,同時身任曼哈頓工程特區醫務主任,負責曼哈頓計劃數千名相關人員的健康與安全。他曾派赴墨西哥阿拉莫戈多參與三位一體核武計畫,監督世界上第一個核子武器引爆的安全問題。此外,他領導曼哈頓計畫的調查小組,負責評估廣島市和長崎市原子彈爆炸的影響。1946年,他擔任聯合特遣部隊的放射安全部門最高領導人,親自督促美國在比基尼環礁的核試驗——十字路口行動。 1947年,瓦倫成為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首位醫學院院長。在他的領導下,醫學院從一所新設、沒沒無聞的學術單位,迅速發展、躋身主流。瓦倫在1962年受任為衛生服務部長。1963年至1965年間,他先後擔任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和林登·詹森的特別助理,負責精神遲鈍相關檢查。他在1965年重返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獲頒榮譽教授職位,直到他1981年去世時卸任。1971年,美國原子能委員會授予瓦倫費米獎,以表揚他在科學和醫學領域的貢獻。.

查看 恩里科·費米獎和史丹佛·瓦倫

弗里曼·戴森

弗里曼·约翰·戴森(Freeman John Dyson,),美籍英裔數學物理學家,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

查看 恩里科·費米獎和弗里曼·戴森

利昂·萊德曼

利昂·莱德曼(Leon Lederman,),美国物理学家,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查看 恩里科·費米獎和利昂·萊德曼

米尔德里德·德雷斯尔豪斯

米尔德里德·德雷斯尔豪斯(Mildred Dresselhaus,),美国纳米科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及电气工程学教授,綽號「碳科學的女王」(queen of carbon science)。.

查看 恩里科·費米獎和米尔德里德·德雷斯尔豪斯

約翰·惠勒

約翰·阿奇博爾德·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出生於美國佛羅里達州傑克遜維爾,美国理论物理学家。 惠勒雖然沒有得到諾貝爾獎,但是他無疑是美國最重要的物理學家之一。作為物理學家,惠勒最重要的工作是與玻爾合作,在1942年共同揭示了核裂變機制,並參加了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他還是美國第一個氫彈裝置的主要設計者之一。作為物理學教育家,惠勒培養出了幾代美國物理學家,他指導過的博士達50位之多——當下美國宇宙學或者天體理論物理的一線人物有相當一部分是惠勒的學生。.

查看 恩里科·費米獎和約翰·惠勒

约翰·冯·诺伊曼

约翰·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原名诺依曼·雅诺士·拉约士(Neumann János Lajos,),出生於匈牙利的美國籍猶太人数学家,现代電子計算機与博弈论的重要创始人,在泛函分析、遍历理论、几何学、拓扑学和数值分析等众多数学领域及計算機學、量子力學和经济学中都有重大貢獻。 冯·诺伊曼从小就以过人的智力与记忆力而闻名。冯·诺伊曼一生中发表了大约150篇论文,其中有60篇纯数学论文,20篇物理学以及60篇应用数学论文。他最后的作品是一个在医院未完成的手稿,后来以书名《》发布,表现了他生命最后时光的兴趣方向。 “诺依曼”和“诺伊曼”2种同音不同字的德音汉语译名写法都比较常见。另外也有资料采用其英音汉语译名“冯纽曼”。.

查看 恩里科·費米獎和约翰·冯·诺伊曼

约翰·B·古迪纳夫

约翰·巴尼斯特·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美国固体物理学家,是二次電池產業的重要學者。他目前是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機械工程和材料科學教授。 2014年,美国国家工程院公认古迪纳夫、、和吉野彰为現代锂离子电池所做的先驱性和领先性的基础工作。.

查看 恩里科·費米獎和约翰·B·古迪纳夫

罗伯特·奥本海默

朱利叶斯·罗伯特·奥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美国犹太人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的主要领导者之一,被誉为人类“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曾长期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29-1947年),曼哈顿计划期间还创立了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长期担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1947-1966年)。.

查看 恩里科·費米獎和罗伯特·奥本海默

美國聯邦政府

美国联邦政府由三部分组成:立法分支、行政分支、司法分支。美国宪法对每一分支的职权给予明确规定 美国国务院出版物《美国政体的结构与运作》。联邦政府部门皆位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查看 恩里科·費米獎和美國聯邦政府

美元

美元(United States Dollar;ISO 4217代码:USD),又稱美圓、美金,(美國)聯邦儲備票據,是美国作為存款債務的官方货币。它的出现是由于《1792年铸币法案》的通过。它同时也作为储备货币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广泛使用。目前美元的发行是由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控制。美元通常可以使用符号“$”来表示,而用来表示美分的标志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为美元取的ISO 4217标准代号为USD。.

查看 恩里科·費米獎和美元

莉泽·迈特纳

莉泽·迈特纳(Lise Meitner,),奥地利-瑞典原子物理学家。她的众多成绩中最重要的是她第一个理论解释了奥托·哈恩1938年发现的核裂变。.

查看 恩里科·費米獎和莉泽·迈特纳

马歇尔·罗森布卢特

歇尔·尼古拉斯·罗森布卢特(Marshall Nicholas Rosenbluth,),美国等离子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7年,他因对可控核聚变、等离子体物理和计算统计力学的贡献被授予美国国家科学奖章。此外,他还获得了E·O·劳伦斯奖(1964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1967)、詹姆斯·麦克斯韦奖(1976年),费米奖(1985年)和汉尼斯·阿尔文奖(2002年)。.

查看 恩里科·費米獎和马歇尔·罗森布卢特

路易斯·沃爾特·阿爾瓦雷茨

#重定向 路易斯·阿尔瓦雷茨.

查看 恩里科·費米獎和路易斯·沃爾特·阿爾瓦雷茨

黑洞

黑洞(英文:black hole)是根據廣義相對論所推論、在宇宙空間中存在的一種質量相當大的天體和星體(並非是一般認知的「洞」概念)。黑洞是由質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盡後,發生引力坍缩而形成。黑洞的質量是如此之大,它产生的引力场是如此之强,以致于大量可測物质和辐射都无法逃逸,就連传播速度極快的光子也逃逸不出來。由于类似热力学上完全不反射光线的黑体,故名黑洞。在黑洞的周圍,是一個無法偵測的事件視界,標誌著無法返回的臨界點,而在黑洞中心有一個密度趨近於無限的奇異點。 當恆星內部氫元素全部核融合完畢時,因燃料用完無法抵抗自身重力而開始向內塌陷,但隨著壓力越來越高,內部的重元素會重新開始燃燒導致瞬間膨脹,這時恆星的體積將暴增至原先的數十倍至百倍,這便是紅巨星,質量更大的恆星則會發生超新星爆炸,無論是紅巨星或是超新星,都會將外部物質全部吹飛,直到連重元素也燒完時,重力又會使得恆星繼續向內塌陷,最後形成一顆與月球差不多大小的白矮星,質量稍大的恆星則會形成中子星,會放出規律的電磁波,至於質量更大的恆星則會繼續塌陷,強大的重力使周圍的空間產生扭曲,最後形成一個密度每立方公分約一億噸的天體:「黑洞」。直至目前為止,所發現質量最小的黑洞大約有3.8倍太陽質量。 黑洞無法直接觀測,但可以藉由間接方式得知其存在與質量,並且觀測到它對其他事物的影響。藉由物體被吸入之前因高熱而放出紫外線和X射線的「邊緣訊息」,可以獲取黑洞的存在的訊息。推測出黑洞的存在也可藉由間接觀測恆星或星際雲氣團繞行黑洞軌跡,來取得位置以及質量。 黑洞是天文物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題材之一,在科幻小說、電影甚至報章媒體經常可見將黑洞作為素材。迄今,黑洞的存在已得到天文學界和物理學界的绝大多數研究者所認同,並且天文界不時提出於宇宙中觀測到已存在的黑洞。 根據英國物理學者史蒂芬·霍金於2014年1月26日的論據:愛因斯坦的重力方程式的兩種奇點的解,分別是黑洞跟白洞。不過理論上黑洞應該是一種「有進沒出」的天體,而白洞則只能出而不能進。然而黑洞卻有粒子的輻射,所以不再適合稱其名為黑洞,而應該改其名為「灰洞」,先前認為黑洞可以毀滅資訊情報的看法,是他「最大的失誤」。.

查看 恩里科·費米獎和黑洞

阿尔文·温伯格

阿尔文·温伯格(Alvin Weinberg,),美国核能物理学家。 曾是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一名管理员,并在1974年被提拔为美国能源研究及发展署的主任。.

查看 恩里科·費米獎和阿尔文·温伯格

雷蒙德·戴维斯

雷蒙德·戴維斯(Raymond "Ray" Davis, Jr.,),美国化學、物理學家,戴維斯、小柴昌俊與里卡尔多·贾科尼,共同獲頒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戴維斯與小柴昌俊因「在天體物理學中的開創性貢獻,特別是探測宇宙中微子」共享一半獎金、另一半頒給里卡尔多·贾科尼。.

查看 恩里科·費米獎和雷蒙德·戴维斯

連恩·羅素

連恩·布勞赫·羅素(Liane Brauch Russell,),奧地利籍美国動物學家及專攻哺乳類基因的遗传学家。她的研究以老鼠為實驗對象,研究輻射、藥物對哺乳類染色体中性别决定系统的影響。她的研究有助於了解哺乳類致突變和的過程,也知道如何預防或避免上述的過程。 連恩·羅素的丈夫威廉·羅素也是專攻哺乳類基因的遗传学家。.

查看 恩里科·費米獎和連恩·羅素

格倫·西奧多·西博格

格伦·西奥多·西博格 (Glenn Teodor Sjöberg,Glenn Theodore Seaborg,),美国核化学家。鉴于西博格在超铀元素方面的杰出贡献,他与麦克米伦(镎的主要发现者)共同荣获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之后,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在1997年8月举行的国际会议上,决定用西博格的名字命名由阿伯特·吉奧索(A.Ghiorso)和他发现的106号元素𨭎(Sg),打破了不能以健在人姓名为化学元素命名的惯例。.

查看 恩里科·費米獎和格倫·西奧多·西博格

海曼·里科弗

海曼·乔治·里科弗(Hyman George Rickover,) ,人稱「核動力海軍之父」(Father of the Nuclear Navy),是美國海軍上將。美國海軍學院畢業,於美國海軍研究所(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得物理碩士,並曾於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物理學。 Category:美國海軍上將 category:波蘭裔美國人 Category:波蘭猶太人 Category:美國猶太人 Category:恩里科·費米獎獲獎者 Category:美國聖公宗教徒.

查看 恩里科·費米獎和海曼·里科弗

愛德華·泰勒

愛德華·泰勒(Edward Teller,原匈牙利名為Teller Ede,),出生於匈牙利的美國理論物理學家,被誉为「氫彈之父」,但他本人對此稱號並不在意。除氫彈之外,他對物理學多個領域都有相當的貢獻。 泰勒於1930年代移民美國,並成為曼哈頓計畫的早期成員,參與研制第一顆原子彈。這段期間,他还熱衷於推動研制最早的核聚变武器(氢弹),不過這些構想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才實現。在一場對於羅伯特·奧本海默背景調查的聽證會上,泰勒對這位過去在洛斯阿拉莫斯的同事,作出一些具爭議性的證詞,此後他在科學界中變得不受歡迎。他持續尋求美國政府與軍事研究機構的援助。他是勞倫斯利福摩爾國家實驗室的建立者之一,並於此機構擔任多年的主管及助理主管。 泰勒晚年對於一些軍事與公共議題,發表了一些具爭議性的技術解決方法,其中包括計畫在阿拉斯加利用熱核爆開鑿港口。他是羅納德·雷根的戰略防禦計劃之熱衷支持者。泰勒的一生因其科學才能、欠佳的人際關係,以及善變的個性而知名。此外也被認為是1964年電影《奇愛博士》的靈感來源之一。.

查看 恩里科·費米獎和愛德華·泰勒

曼哈顿计划

曼哈顿计划(Manhattan Project)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發與製造原子彈的一項大型軍事工程,由美國以及給予相關支援的英國與加拿大執行,該計划於1942年到1946年間直屬於美國陸軍工程兵團的莱斯利·理查德·格罗夫斯將軍領導,工程原名為「代用材料項目發展」(Development of Substitute Materials),後改為「曼哈頓工程區」(Manhattan District)。期間,美方也吸收了較早展開的英國核武器研發計畫——「合金管工程」之成果。曼哈顿计划早在1939年即秘密地展開,雇佣了超过13萬人员,花费了将近20億美金(相當於2014年260億美金),超过90%的費用用于建造工厂和制造核裂变的原材料,用于制造和发展武器的部份僅佔不到10%,此一工程在橫跨美國、英國和加拿大三國的30多個城市中均有進行。 戰爭期間,美軍研發出兩種類型的原子彈,一為設計上較簡單、使用鈾235製成的「」,由於鈾235在天然鈾中僅佔0.7%,其他絕大部分都是質量相同、難以分離的同位素鈾238,故美方以三種分離方式來提高其鈾-235的濃度——電磁(「」)、氣體(「氣體擴散法」)與熱(「索瑞特效應」),大部分工作都在田纳西州橡树岭一地進行。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自此开始,美国正式卷入二战。此时,纳粹德国已经开始了德國核武器開發計畫「铀计划」(Uranprojekt),目的是制造出核武器,运用在二战之中。一些美国科学家提出,要在纳粹德国之前研发出原子弹。 1942年12月2日,在费米的指导下,世界上第一个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在芝加哥建成,成功实现了可控的链式反应。1943年春,奥本海默领导科研人员开始制造原子弹的工作;翌年,美国橡树岭工厂生产出第一批浓缩铀原材料;1945年7月12日,第一颗实验性原子弹开始最后的装配。7月16日,美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试爆成功,爆炸当量大约21,000吨TNT炸弹。8月6日,美国向广岛投放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3日后(8月9日),向长崎投擲名为胖子的原子弹。8月15日,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查看 恩里科·費米獎和曼哈顿计划

另见

1956年建立的奖项

1956年美国建立

工程學獎項

恩里科·費米獎獲獎者

物理獎項

终身成就奖

美国科学技术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