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马泰乌奇奖章

指数 马泰乌奇奖章

泰乌奇奖章(Medaglia Matteucci,Matteucci Medal)是意大利的物理学奖(以意大利物理学家Carlo Matteucci命名)。本奖项为做出基本贡献的物理学家公开颁奖。按照意大利皇家法令,本奖项在1870年7月10日意大利科学院接受Carlo Matteucci的捐赠建立。.

60 关系: 埃尔温·薛定谔古列尔莫·马可尼古斯塔夫·基爾霍夫吉安·卡罗·威克奥古斯托·里吉威廉·劳伦斯·布拉格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伦琴威廉·韦伯威廉·拉姆齐尼古拉·卡比博尼尔斯·玻尔布鲁诺·罗西亨德里克·卡西米爾亨利·奥古斯塔斯·罗兰亨利·维克托·勒尼奥亨利·莫塞莱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弗里曼·戴森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彼得·塞曼列夫·奥昆儒勒·昂利·庞加莱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皮埃尔-吉勒·德热纳皮埃尔·居里玛丽·居里第一代开尔文男爵威廉·汤姆森約翰·惠勒約翰·斯特拉特,第三代瑞利男爵约翰·李尔普罗斯约翰内斯·斯塔克维尔纳·海森堡罗伯特·密立根爱迪生物理学特奥多尔·亨施盧西恩·梅安尼菲利普·莱纳德马克斯·冯·劳厄詹姆斯·杜瓦魯道夫·佩爾斯让·佩兰达维德·吕埃勒阿卜杜勒·萨拉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阿尔伯特·迈克耳孙阿纳托尔·亚伯拉罕阿瑟·康普顿阿諾·索末菲...赫尔曼·冯·亥姆霍兹钱德拉塞卡拉·拉曼恩里科·费米李政道杰克·施泰因贝格尔欧内斯特·卢瑟福沃尔夫冈·泡利海克·卡末林·昂內斯海因里希·赫兹意大利 扩展索引 (10 更多) »

埃尔温·薛定谔

埃尔温·魯道夫·尤則夫·亞歷山大·薛定諤(Erwin Rudolf Josef Alexander Schrödinger,),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是奥地利一位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1926年他提出薛定谔方程,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想出薛定谔猫思想實驗,试图证明量子力学在宏观条件下的不完备性。 1933年,因為“发现了在原子理论裏很有用的新形式”,薛定諤和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发现了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 他的父亲鲁道夫·薛定諤是生产油布和防水布的工厂主同时也是一名园艺家。他的母亲格鲁吉亚娜·艾米莉·布兰达是维也纳科技大学的教授亚历山大·鲍尔的女儿。.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埃尔温·薛定谔 · 查看更多 »

古列尔莫·马可尼

古列尔莫·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意大利工程师,专门从事无线电设备的研制和改进;19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馬可尼在1895年春季利用电磁波作通信试验,但是向意大利政府请求资助未果。1896年在英国进行了14.4公里的通讯试验成功,并取得专利。1897年起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无线电通信实验,他在伦敦成立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1901年12月12日,馬可尼的研究小組,在紐芬蘭接收到從英國發送出來的第一個橫跨大西洋的無線電信號。1924年受封为侯爵,成为贵族。1932年发现高频波。.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古列尔莫·马可尼 · 查看更多 »

古斯塔夫·基爾霍夫

古斯塔夫·罗伯特·克希荷夫(Gustav Robert Kirchhoff,),德国物理学家。在电路、光谱学的基本原理(两个领域中各有根据其名字命名的克希荷夫定律)有重要贡献,1862年创造了“黑体”一词。1847年发表的两个电路定律发展了欧姆定律,对电路理论有重大作用。1859年制成分光仪,并与化学家罗伯特·威廉·本生一同创立光谱化学分析法,从而发现了铯和铷两种元素。同年还提出热辐射中的基尔霍夫辐射定律,这是辐射理论的重要基础。.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古斯塔夫·基爾霍夫 · 查看更多 »

吉安·卡罗·威克

吉安·卡羅·威克(Gian Carlo Wick,),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威克對量子場論有重要貢獻,威克轉動、威克收縮(Wick contraction)、威克定理(Wick's theorem)與威克乘積(Wick product)即以他命名, biographical memoir,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吉安·卡罗·威克 · 查看更多 »

奥古斯托·里吉

奥古斯托·里吉 (Augusto Righi,),意大利物理学家,电磁学研究的先驱。磁滞现象發現者。.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奥古斯托·里吉 · 查看更多 »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爵士,CH,OBE,MC,FRS(Sir William Lawrence Bragg,),出生於澳洲的物理学家,他擁有澳洲和英國雙重國籍,因為發現了關於X射線衍射的布拉格定律,1915年与其父威廉·亨利·布拉格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威廉·劳伦斯·布拉格 · 查看更多 »

威廉·亨利·布拉格

威廉·亨利·布拉格爵士,OM,KBE,FRS(Sir William Henry Bragg,),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1915年与其子威廉·劳伦斯·布拉格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威廉·亨利·布拉格 · 查看更多 »

威廉·伦琴

威廉·康拉德·伦琴(Wilhelm Conrad Röntgen,),德国物理学家。 1895年11月8日,时为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校长的他在进行阴极射线的实验时,观察到放在射线管附近涂有氰亚铂酸钡的屏上发出的微光,最后他确信这是一种尚未为人所知的新射线。有人提议将他发现的新射线定名为“伦琴射线”,伦琴却坚持用“X射线”这一名称,产生X射线的机器叫做X射线机。伦琴的名字英文一般写为Roentgen(德文名字Röntgen的另一种拼法),很多英语文献和资料使用这一拼写。1901年,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伦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威廉·伦琴 · 查看更多 »

威廉·韦伯

威廉·爱德华·韦伯(Wilhelm Eduard Weber,),德国物理学家,19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国际单位制中磁通量的单位“韦伯”(缩写:Wb)是以威廉·韦伯的名字命名的。.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威廉·韦伯 · 查看更多 »

威廉·拉姆齐

威廉·拉姆齐爵士,KCB(Sir William Ramsay,),英国化学家,19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威廉·拉姆齐 · 查看更多 »

尼古拉·卡比博

尼古拉·卡比博(Nicola Cabibbo,),意大利物理学家。1983年至1992年间他曾任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院(INFN)院长。从1993年起至今,他是教宗科学院的院长。.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尼古拉·卡比博 · 查看更多 »

尼尔斯·玻尔

尼尔斯·亨里克·达维德·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丹麦物理学家,1922年因“他對原子結構以及從原子發射出的輻射的研究”而榮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玻尔發展出原子的玻尔模型。这一模型利用量子化的概念來合理地解释了氢原子的光谱。他还提出量子力学中的互补原理。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量子力学及相关课题研究者的活动中心,哥本哈根大学的理论物理研究所(现名尼尔斯·玻尔研究所),也是由玻尔在1921年创办的。 20世纪30年代,玻尔积极帮助来自纳粹德国的流亡者。在纳粹德国占领丹麥后,玻尔与主持德国核武器开发计划的海森堡进行了一次著名会談。他在得知可能被德国人逮捕后,经由瑞典流亡至英国,並於該國参与了合金管工程。這是英国在曼哈顿计划中承擔的任務。战后,他呼吁各国就和平利用核能进行合作。他参与了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及的创建,并于1957年成为的首任主席。为纪念玻尔,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决定以他的名字命名107号元素,𨨏。.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尼尔斯·玻尔 · 查看更多 »

布鲁诺·罗西

布鲁诺·贝内代托·罗西(Bruno Benedetto Rossi,,,),意大利实验物理学家。他对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射线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布鲁诺·罗西 · 查看更多 »

亨德里克·卡西米爾

亨德里克・布魯特・格哈德・卡西米爾(Hendrik Brugt Gerhard Casimir,),荷蘭物理學家,其著名研究為1934年發表的超導體二流體模型(與合作),以及1948年的卡西米爾效應(與合作)。.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亨德里克·卡西米爾 · 查看更多 »

亨利·奥古斯塔斯·罗兰

亨利·奥古斯塔斯·罗兰(Henry Augustus Rowland,)是一位美国物理学家。.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亨利·奥古斯塔斯·罗兰 · 查看更多 »

亨利·维克托·勒尼奥

亨利·维克托·勒尼奥(Henri Victor Regnault,),法国化学家、物理学家,因精确测量气体热力性质而闻名,是早期热力学家之一。.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亨利·维克托·勒尼奥 · 查看更多 »

亨利·莫塞莱

亨利·格溫·傑弗里·莫塞莱(Henry Gwyn Jeffreys Moseley,),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莫塞莱对物理学和化学做出的最重大的贡献就是打破先前物理学理论的成见,发现了原子序数这一概念。莫塞莱定律通过对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的正确排列,修正了化学中的众多基础概念。 当玻尔为重构氢原子结构而创立了玻尔模型的同时,莫塞莱定律也首次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模型,极大地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这一理论完善了欧内斯特·卢瑟福和安东尼斯·范登布勒克的模型,后者设想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序数等于原子核中的有效核电荷数量。至今为止,莫塞莱定律仍得到物理学界的普遍认可。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莫塞莱毅然离开了牛津大学的研究室,成为英军的皇家工兵的一名志愿兵。1915年4月,他作为负责电话通讯的军官,受命前往土耳其的加里波利半岛。同年8月10日,他在加里波利之战中被敌军开枪击中死亡,年仅27岁。当时多位人士都感慨,如果莫塞莱能够幸存到1916年,他将极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亨利·莫塞莱 · 查看更多 »

伊雷娜·约里奥-居里

伊雷娜·约里奥-居里(Irène Joliot-Curie,),法国物理学家,与其丈夫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一道因为对人工放射性的研究而获得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伊雷娜是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和皮埃尔·居里的长女,其一对儿女皮埃尔·约里奥和伊琳·朗之万-约里奥也是著名科学家。因長年鑽研於對放射線的研究而於1956年患白血病逝世。.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伊雷娜·约里奥-居里 · 查看更多 »

弗里曼·戴森

弗里曼·约翰·戴森(Freeman John Dyson,),美籍英裔數學物理學家,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弗里曼·戴森 · 查看更多 »

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

让·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Jean Frédéric Joliot-Curie,原姓氏为Joliot,),法国物理学家,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 · 查看更多 »

彼得·塞曼

彼得·塞曼(Pieter Zeeman,,),荷兰物理学家。1885年进入莱顿大学在亨德里克·洛伦兹和海克·卡末林·昂內斯的指导下学习物理,1893年取得博士学位。1896年塞曼发现了原子光谱在磁场中的分裂现象,被命名为塞曼效应。随后,洛伦兹在理论上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二人因此被授予190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彼得·塞曼 · 查看更多 »

列夫·奥昆

列夫·鲍里索维奇·奥昆(Лев Борисович Окунь,),俄罗斯理论物理学家。.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列夫·奥昆 · 查看更多 »

儒勒·昂利·庞加莱

儒勒·昂利·庞加莱(Jules Henri Poincaré,法語发音,又译作彭加勒、昂利·彭加勒,),通常称为昂利·庞加莱,法国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理论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庞加莱被公认是19世纪后和20世纪初的领袖数学家,是繼高斯之後对于数学及其应用具有全面知识的最后數學家。 他对数学,数学物理,和天体力学做出了很多创造性的基础性的贡献。他提出的庞加莱猜想是数学中最著名的问题之一。在他对三体问题的研究中,庞加莱成了第一个发现混沌确定系统的人並为现代的混沌理论打下了基础。庞加莱比爱因斯坦的工作更早一步,并起草了一个狭义相对论的简略版。庞加莱群以他命名。.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儒勒·昂利·庞加莱 · 查看更多 »

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

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Claude Cohen-Tannoudji,),法国物理学家、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教授。1979年獲英國物理學會楊氏獎。由於「發展了用雷射冷卻和捕獲原子的方法」,與朱棣文和威廉·丹尼爾·菲利普斯一同獲得1997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 · 查看更多 »

皮埃尔-吉勒·德热纳

埃尔-吉勒·德热纳(Pierre-Gilles de Gennes,),法国物理学家,199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2007年5月18日於奥赛逝世。.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皮埃尔-吉勒·德热纳 · 查看更多 »

皮埃尔·居里

埃爾·居里(Pierre Curie,),法國物理学家、化学家,曾經由於發現放射性元素鐳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皮埃尔·居里 · 查看更多 »

玛丽·居里

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Maria Skłodowska-Curie,),通常稱為玛丽·居里(Marie Curie)或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波兰裔法国籍物理学家、化学家。她是放射性研究的先驱者,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獲得物理学奖及化学奖)的第一人(另一位為鲍林,獲得化學奖及和平奖)及唯一的女性,是唯一獲得二種不同科學類诺贝尔奖的人。她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1995年,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移葬先贤祠,成为第一位凭自身成就入葬先贤祠的女性。 玛丽·居里原名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Maria Salomea Skłodowska),生于当时俄罗斯帝国统治下的波兰会议王国的华沙,即现在波兰的首都。她在华沙地下读书,并开始接受真正的科学训练。她在华沙生活至24岁,1891年追随姊姊布洛尼斯拉娃至巴黎读书。她在巴黎取得学位并在毕业后留在巴黎从事科学研究。1903年她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及亨利·贝可勒尔共同獲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又因放射化学方面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玛丽·居里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放射性的英文Radioactivity是她造的词,她发明了分离放射性同位素的技术,以及发现两种新元素釙(Po)和镭(Ra)。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肿瘤。她在巴黎和华沙各创办了一座居里研究所,这两个研究所至今仍是重要的医学研究中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创办了第一批战地放射中心。 雖然玛丽·居里是法國公民,人身在異國,但也从未忘记她的祖国波兰。她教女兒波蘭文,多次帶她們去波蘭。她以祖国波兰的名字命名她所发现的第一种元素釙。 第一次世界大战時期,瑪麗·居里利用她本人发明的流動式X光機協助外科醫生。1934年病逝於法國上薩瓦省療養院,享年66岁。.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玛丽·居里 · 查看更多 »

第一代开尔文男爵威廉·汤姆森

威廉·湯姆森,第一代開爾文男爵(William Thomson, 1st Baron Kelvin,),即开尔文勋爵(Lord Kelvin),在北爱尔兰出生的英國数学物理学家、工程师,也是热力学温标(絕對溫標)的发明人,被稱為熱力學之父。在格拉斯哥大学时他与进行了密切的合作,研究了电学的数学分析、将第一和第二热力学定律公式化,和把各门新兴物理学科统一为现代形式。他被广为人知是由于他认识到了温度的下限,也就是绝对零度。 他对电报机所作出的贡献使他开始出名并带给他财富和荣誉。先是因为在横跨大西洋的电报工程中所作出的贡献,他在1866年獲得爵士頭銜。到1892年,由於他在热力学方面的工作,以及反对爱尔兰自治的作為,使他被封為拉格斯的开尔文男爵(Baron Kelvin, of Largs in the County of Ayr),所以他通常被称为开尔文男爵,这个头衔来自于流经他在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实验室的开尔文河。受爵後,他因而成為首位进入英国上议院的科学家。 他的住宅是位于克莱德湾拉格斯的Netherhall ,这是一座雄伟的红色砂岩大厦。 为表彰和纪念他对热力学所作出的贡献,热力学温标的单位为开尔文。.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第一代开尔文男爵威廉·汤姆森 · 查看更多 »

約翰·惠勒

約翰·阿奇博爾德·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出生於美國佛羅里達州傑克遜維爾,美国理论物理学家。 惠勒雖然沒有得到諾貝爾獎,但是他無疑是美國最重要的物理學家之一。作為物理學家,惠勒最重要的工作是與玻爾合作,在1942年共同揭示了核裂變機制,並參加了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他還是美國第一個氫彈裝置的主要設計者之一。作為物理學教育家,惠勒培養出了幾代美國物理學家,他指導過的博士達50位之多——當下美國宇宙學或者天體理論物理的一線人物有相當一部分是惠勒的學生。.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約翰·惠勒 · 查看更多 »

約翰·斯特拉特,第三代瑞利男爵

約翰·斯特拉特,第三代瑞利男爵,OM,FRS(John Strutt, 3rd Baron Rayleigh,),英國物理學家。他与威廉·拉姆齐合作发现氩元素,并因此获得19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还发现了瑞利散射,预测了面波的存在。.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約翰·斯特拉特,第三代瑞利男爵 · 查看更多 »

约翰·李尔普罗斯

约翰·李尔普罗斯(Ιωάννης Ηλιόπουλος,John Iliopoulos,),出生于卡拉马塔,希腊物理学家。他的重要工作是1970年与谢尔登·格拉肖和卢西恩·梅安尼一起用GIM机制预言了粲夸克。.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约翰·李尔普罗斯 · 查看更多 »

约翰内斯·斯塔克

约翰内斯·斯塔克(Johannes Stark,),德国物理学家,种族歧视者,19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约翰内斯·斯塔克 · 查看更多 »

维尔纳·海森堡

维尔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哥本哈根学派”代表性人物。1932年,海森堡因為“创立量子力学以及由此导致的氢的同素异形体的发现”而榮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对物理学的主要贡献是给出了量子力学的矩阵形式(矩阵力学),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又称“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和S矩阵理论等。他的《量子论的物理学原理》是量子力学领域的一部經典著作。.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维尔纳·海森堡 · 查看更多 »

罗伯特·密立根

罗伯特·密立根(Robert Millikan,),美国物理学家,1922年IEEE爱迪生奖章得主与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10-1917年曾以油滴實驗精确地测得出基本电荷的电荷量e的值,从而确定了电荷的不连续性,1916年曾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公式是正确的,并测定了普朗克常数;另外他在宇宙射线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罗伯特·密立根 · 查看更多 »

爱迪生

湯瑪斯·阿爾瓦·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美國科學家、發明家、企業家,拥有眾多重要的發明專利,被傳媒授予「門洛帕克的奇才」稱號的他,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大量生產原則和其工業研究實驗室來進行發明創造的人。 他發明了很多東西,包括:對世界極大影響的留聲機、電燈、活動電影攝影機、直流電力系統等最為人知。在美國,愛迪生名下擁有1093項專利,而他在美國、英國、法國和德國等地的專利數累計超過150項。 他于1892年創立了今日美國的知名能源產品集團通用電氣公司。1908年,愛迪生還創立「Motion Picture Patents Company(一般所知為Edison Trust)」,一家由九個主要電影工作室組成的企業集團。 1900年代初期,愛迪生在佛羅里達州的麦尔兹堡買了一套別墅。汽車巨頭亨利·福特,就住在這間別墅的對面。他也是愛迪生的好朋友。二十世紀兩大工業巨頭的居所,「Edison and Ford Winter Estates」目前已經作為紀念館,開放給大眾參觀了。 另外,他同時也是庫伯聯盟學院的校友。.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爱迪生 · 查看更多 »

物理学

物理學(希臘文Φύσις,自然)是研究物質、能量的本質與性質,以及它們彼此之間交互作用的自然科學。由於物質與能量是所有科學研究的必須涉及的基本要素,所以物理學是自然科學中最基礎的學科之一。物理學是一種實驗科學,物理學者從觀測與分析大自然的各種基於物質與能量的現象來找出其中的模式。這些模式(假說)稱為「物理理論」,經得起實驗檢驗的常用物理理論稱為物理定律,直到有一天被證明是有錯誤為止(具可否證性)。物理學是由這些定律精緻地建構而成。物理學是自然科學中最基礎的學科之一。化學、生物學、考古學等等科學學術領域的理論都是建構於這些物理定律。 物理學是最古老的學術之一。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等原本都歸屬於自然哲學的範疇,直到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期間,才漸漸地從自然哲學中分別成長為獨立的學術領域。物理學與其它很多跨領域研究有相當的交集,如量子化學、生物物理學等等。物理學的疆界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物理學裡的創始突破時常可以用來解釋這些跨領域研究的基礎機制,有時還會開啟嶄新的跨領域研究。 通過創建新理論與發展新科技,物理學對於人類文明有極為顯著的貢獻。例如,由於電磁學的快速發展,電燈、電動機、家用電器等新產品纷纷涌现,人類社會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由於核子物理學日趨成熟,核能發電已不再是藍圖構想,但其所引致的安全問題也使人們意識到地球環境、生態與人類的脆弱渺小。.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物理学 · 查看更多 »

特奥多尔·亨施

特奥多尔·亨施 (Theodor Wolfgang Hänsch,),德国物理学家,出生于德国海德堡。因为对光学梳形频谱技术等激光精确光谱学发展上的贡献,与约翰·霍尔共同获得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奖金的一半,另一半授予了罗伊·格劳伯。特奥多尔·亨施是马克斯·普朗克学会(量子光学)的理事,也是德国巴伐利亚慕尼黑大学实验物理学和激光光谱学教授。 在海德堡获得博士学位后,1972年到1986年,亨施在加利福尼亚的斯坦福大学任教授。苹果公司前任首席执行官斯蒂夫·乔布斯就是他的学生。1986年,亨施回到德国,主持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的量子光学研究所。1988年,他荣获德国科学基金会的“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奖”。2005年,他又获得德国化学学会及物理学会颁发的奥托·哈恩奖。 亨施的学生卡尔·威曼于200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特奥多尔·亨施 · 查看更多 »

盧西恩·梅安尼

盧西恩·梅安尼(Luciano Maiani,),聖馬利諾物理學家,他與謝爾登·格拉肖和李爾普羅斯預測魅夸克(簡稱GIM機制)存在。.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盧西恩·梅安尼 · 查看更多 »

菲利普·莱纳德

菲利普·冯·莱纳德(Philipp von Lenard,),德国物理学家,19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莱纳德在研究阴极射线时曾获得卓越成果,为此获得诺贝尔奖;他用实验发现了光电效应的重要规律;他也提出过一种原子结构设想。.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菲利普·莱纳德 · 查看更多 »

马克斯·冯·劳厄

克斯·冯·劳厄(Max von Laue,),德国物理学家,因发现晶体中X射线的衍射现象而获得19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马克斯·冯·劳厄 · 查看更多 »

詹姆斯·杜瓦

詹姆斯·杜瓦(James Dewar,),蘇格蘭物理學家,化學家。他设计了杜瓦瓶,成功液化了氧气,氢气等多种气体,为低温物理的研究提供了条件。.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詹姆斯·杜瓦 · 查看更多 »

魯道夫·佩爾斯

魯道夫·恩斯特·佩爾斯爵士,CBE(Sir Rudolf Ernst Peierls,),出生於德國的英國物理學家。魯道夫·佩爾斯是中的重要人物,但同時亦在不少現代科學領域中起到了作用。《》雜誌中的訃聞描述他為“核物理爆發性地進入世界事務這齣劇中的主要角色……”。.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魯道夫·佩爾斯 · 查看更多 »

让·佩兰

让·巴蒂斯特·佩兰(Jean Baptiste Perrin,),法国物理学家,生于法国里尔。192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让·佩兰 · 查看更多 »

达维德·吕埃勒

达维德·皮埃尔·吕埃勒(David Pierre Ruelle,,),比利时-法国数学物理学家。他的研究领域为统计物理学和动力系统。他与 弗洛·Takens创造了奇异吸引子一词,并建立了新的湍流理论。.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达维德·吕埃勒 · 查看更多 »

阿卜杜勒·萨拉姆

罕默德·阿卜杜勒·萨拉姆(محمد عبد السلام,),巴基斯坦理論物理學家。 由於「關於基本粒子間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的統一理論的,包括對弱中性流的預言在內的貢獻」,薩拉姆與謝爾登·格拉肖、史蒂文·溫伯格共同獲得197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萨拉姆是首位穆斯林諾貝爾科學獎項得主,也是首位巴基斯坦籍諾貝爾獎得主。.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阿卜杜勒·萨拉姆 · 查看更多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或譯亞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创立了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的相对论,也是質能等價公式()的發現者。他在科學哲學領域頗具影響力。因為“對理論物理的貢獻,特別是發現了光電效應的原理”,他榮獲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發現為量子理論的建立踏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愛因斯坦在職業生涯早期就發覺經典力學與電磁場無法相互共存,因而發展出狹義相對論。他又發現,相對論原理可以延伸至重力場的建模。從研究出來的一些重力理論,他於1915年發表了廣義相對論。他持續研究統計力學與量子理論,導致他給出粒子論與對於分子運動的解釋。在1917年,愛因斯坦應用廣義相對論來建立大尺度結構宇宙的模型。 阿道夫·希特勒於1933年開始掌權成為德國總理之時,愛因斯坦正在走訪美國。由於愛因斯坦是猶太裔人,所以儘管身為普魯士科學院教授,亦沒有返回德國。1940年,他定居美國,隨後成為美國公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他在一封寫給當時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信裏署名,信內提到德國可能發展出一種新式且深具威力的炸彈,因此建議美國也盡早進行相關研究,美國因此開啟了曼哈頓計劃。愛因斯坦支持增強同盟國的武力,但譴責將當時新發現的核裂变用於武器用途的想法,後來愛因斯坦與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共同簽署《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強調核武器的危險性。 愛因斯坦總共發表了300多篇科學論文和150篇非科學作品。愛因斯坦被誉为是“現代物理学之父”及20世紀世界最重要科學家之一。他卓越和原創性的科學成就使得“愛因斯坦”一詞成為“天才”的同義詞。.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查看更多 »

阿尔伯特·迈克耳孙

阿尔伯特·亚伯拉罕·迈克耳孙(Albert Abraham Michelson,),又譯「邁克生」、「迈克耳逊」,波蘭裔美国藉物理学家,以测量光速而闻名,尤其是迈克耳孙-莫雷实验。19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阿尔伯特·迈克耳孙 · 查看更多 »

阿纳托尔·亚伯拉罕

阿纳托尔·亚伯拉罕(Anatole Abragam,),法国物理学家,《核磁原理》的作者,对核磁共振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亚伯拉罕出生于俄罗斯帝国库尔兰省的陶格夫皮尔斯,1925年,他和他的家人移民到法国。.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阿纳托尔·亚伯拉罕 · 查看更多 »

阿瑟·康普顿

阿瑟·霍利·康普顿(Arthur Holly Compton,),美国物理学家,因发现展示电磁辐射粒子性的康普顿效应而于192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那时的人们尽管已经清楚理解光的波动性,但仍不能完全接受光同时具有波动性与粒子性。因而这一发现轰动一时。他在曼哈顿计划中领导冶金实验室的事迹,以及在1945至1953年间担任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校长的经历也为人熟知。 1919年,康普顿成为首批受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资助出外留学的学生,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深造。在那里,他研究了伽马射线的散射与吸收。他在日后发现的康普顿效应正是基于这些研究。此外,他还利用X射线研究了铁磁性与宇宙射线,并发现:铁磁性是电子自旋排列的宏观表现;宇宙射线主要由带正电的粒子组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康普顿是曼哈顿计划的关键人物。他的报告对于计划的实施非常重要。1942年,他成为冶金实验室的领导人,负责建造将铀转化为钚的核反应堆、寻找将钚从铀中分离出来的方法以及设计原子弹等工作。康普顿监理了恩里科·费米建造世界首个核反应堆芝加哥1号堆的过程,该反应堆在1942年12月2日开始试运行。冶金实验室还负责了位于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的设计与实现。钚则在1945年自汉福德区的中开始制造出来。 战后,康普顿成为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校长。在其任期内,学校正式废止本科生中的种族隔离,任命了首任女性正教授,又录取了大量回国老兵。.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阿瑟·康普顿 · 查看更多 »

阿諾·索末菲

阿諾德·索末菲 (Arnold Sommerfeld, ),全名Arnold Johannes Wilhelm Sommerfeld,德國物理學家,量子力學與原子物理學的開山始祖之一。他發現了精細結構常數,一個關於電磁相互作用的很重要的常數。他也是一位傑出的老師,教導和培養了很多優秀的理論物理學家。 索末菲是目前為止教導過最多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人,他首先提出第二量子數(角量子數)和第四量子數(自旋量子數),並且提出精細結構常數和開創了X射線波動理論。.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阿諾·索末菲 · 查看更多 »

赫尔曼·冯·亥姆霍兹

赫尔曼·冯·亥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德國物理學家、医生。.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赫尔曼·冯·亥姆霍兹 · 查看更多 »

钱德拉塞卡拉·拉曼

钱德拉塞卡拉·拉曼爵士,FRS(Sir Chandrasekhara Raman,चन्द्रशेखर वेङ्कट रामन्,சந்திரசேகர வெங்கடராமன்,),印度物理学家。他在光散射方面開創性的工作使他成為193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發現,當光穿過一個透明的物料,部分被反射的光改變波長,此現象現被稱為拉曼效應。在1954年,他獲頒發印度的第一級公民榮譽獎——印度國寶勳章。.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钱德拉塞卡拉·拉曼 · 查看更多 »

恩里科·费米

恩里科·费米(Enrico Fermi;),美籍意大利裔物理学家。他对量子力学、核物理、粒子物理以及统计力学都做出了杰出贡献,并参与创建了世界首个核反应堆,芝加哥1号堆。他还是原子弹的设计师和缔造者之一。 费米拥有数项核能相关专利,并在1938年因研究由中子轰击产生的感生放射以及发现超铀元素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物理学日渐专门化后少数几位在理论方面和实验方面皆能称作佼佼者的物理学家之一。 费米在统计力学领域做出了他第一个重大理论贡献。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1925年提出了泡利不相容原理。费米依据这一原理对于理想气体系统进行了分析,所得到的统计形式现在通常称作费米–狄拉克统计。现在,人们将遵守不相容原理的粒子称为“费米子”。之后,泡利又对β衰变进行了分析。为使这一衰变过程能量守恒,泡利假设在产生电子时同时会产生一种电中性的粒子。这种粒子当时尚未观测到。费米对于这一粒子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它的理论模型,并将其称为“中微子”。他对β衰变进行理论分析而得到的理论模型后来被物理学家称作“”。这一理论后来发展为弱相互作用理论。弱相互作用是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之一。费米还对由中子诱发的感生放射进行了实验研究。他发现慢中子要比快中子易于俘获,并推导出来描述这一放射过程。在用慢中子对钍核以及铀核进行轰击后,他认为他得到了新的元素。尽管他因为这一发现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这些元素后来被发现只是核裂变产物。 费米1938年逃离意大利,以避免他的夫人劳拉因为犹太裔出身而受到新通过的波及。他移民至美国,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曼哈顿计划。费米领导了他的团队设计并建造了芝加哥1号堆。这个反应堆1942年12月2日进行了,完成了首次人工自持续链式反应。他之后着手建造位于田纳西州橡树岭的和漢福德區的。这两个反应堆先后于1943年和1944年进行了临界试验。他还领导了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F部,致力于实现爱德华·泰勒设计的利用热核反应的“”。1945年7月16日,费米参与了三位一体核试,并利用自己的方法估算了爆炸当量。 战后,费米参与了由罗伯特·奥本海默领导的一般顾问委员会,向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提供核技术以及政策方面的建议。在得知苏联1949年8月完成了首次原子弹爆炸试验后,费米从道德以及技术层面都极力反对发展氢弹。他1954年在上为奥本海默作证。但奥本海默最终仍是被剥夺了。费米对于粒子物理,特别是π介子以及μ子的相关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推测宇宙射线产生于星际空间中受磁场作用加速的物质。在他身后,有许许多多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奖项、事物以及研究机构,其中包括:恩里科·費米獎、恩里科·费米研究所、费米国立加速器实验室、费米伽玛射线空间望远镜、以及元素镄。.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恩里科·费米 · 查看更多 »

李政道

李政道(Tsung-Dao (T. D.) Lee,),美國華人物理學家,主要知名於宇稱不守恆、李模型(Lee Model)、相對論重離子(RHIC)物理、量子場論的非拓撲性孤立子和孤立子星。他曾擔任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教授,於1953年至2012年間講學。 1957年,31歲的李政道與楊振寧一起因弱作用下宇稱不守恒的發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理論由吳健雄的實驗証實。 李政道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此一紀錄直到馬拉拉·優素福扎伊獲得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才被刷新。他也是歷史上第4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僅次於威廉·勞倫斯·布拉格(25歲,1915年)、维尔纳·海森堡(30歲,1932年)以及馬拉拉(17歲,2014年)。李政道和楊振寧是最初的中國人諾貝爾獎得主,即使在1962年歸化美國籍之後,他也仍是最年輕的美國人諾貝爾獎得主。.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李政道 · 查看更多 »

杰克·施泰因贝格尔

杰克·施泰因贝格尔(Jack Steinberger,),生于德国巴特基辛根,德国裔美国物理学家。1962年他与利昂·莱德曼和梅尔文·施瓦茨一起发现了\mu子中微子,凭借这一结果他们共享了198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杰克·施泰因贝格尔 · 查看更多 »

欧内斯特·卢瑟福

欧内斯特·卢瑟福,第一代尼爾森的卢瑟福男爵,OM,FRS(Ernest Rutherford, 1st Baron Rutherford of Nelson,),新西兰物理学家,世界知名的原子核物理學之父。學術界公認他為繼法拉第之後最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 卢瑟福首先提出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證實放射性涉及從一個元素到另一個元素的--。他又將放射性物質按照貫穿能力分類為α射線與β射線,並且證實前者就是氦離子。因為「对元素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他榮獲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 卢瑟福領導團隊成功地證實在原子的中心有個原子核,創建了卢瑟福模型(行星模型)。他最先成功地在氮與α粒子的核反應裏將原子分裂,他又在同實驗裏發現了質子,並且為質子命名。第104号元素为纪念他而命名为“鑪”。.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欧内斯特·卢瑟福 · 查看更多 »

沃尔夫冈·泡利

沃尔夫冈·欧内斯特·泡利(Wolfgang Ernst Pauli,),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是量子力学研究先驱者之一。1945年,在愛因斯坦的提名下,他因泡利不相容原理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泡利不相容原理涉及自旋理论,是理解物质结构乃至化学的基础。.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沃尔夫冈·泡利 · 查看更多 »

海克·卡末林·昂內斯

海克·卡末林·昂内斯(Heike Kamerlingh Onnes,),荷兰物理学家,超导现象的发现者,低温物理学的奠基人。.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海克·卡末林·昂內斯 · 查看更多 »

海因里希·赫兹

海因里希·赫兹(Heinrich Hertz,),德国物理学家,于1887年首先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于1888年发表了论文。他对电磁学有很大的贡献,故频率的国际单位制单位赫兹以他的名字命名。.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海因里希·赫兹 · 查看更多 »

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Repubblica Italiana),通稱意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权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岛及两个地中海岛嶼西西里岛和撒丁岛所组成,國際代碼為IT。意大利北方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与法国、瑞士、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接壤,其领土包围着两个微型国家——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意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国行政上划分为20个大区(其中5个為自治区)、110个省與8,100个城市。首都為罗马,意大利王国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都灵(1861年-1865年)及-zh-hans:佛罗伦萨;zh-tw: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意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据2014年统计,意大利人口大约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意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意大利因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为数众多的人类文化遗产(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称为美丽的国度(Belpaese)。 現今的意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意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意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东罗马帝国曾一度重新占领意大利地区。在14世紀後,意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巅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刚开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zh-hans:意属索马里兰;zh-hk:意屬索馬利蘭;zh-tw: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意大利也在政治、文化、科學、醫療衛生、教育、體育、藝術、時尚、宗教、料理、電影、建築、經濟及音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米蘭是意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根據2009年全球語言監察組織(Global Language Monitor)的資料,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在2007年造訪意大利的遊客人數位居世界第5位,總共超過4,370萬人次的國際遊客造訪,而羅馬則是歐盟國家中第3多遊客造訪的城市,也被認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十大古城之一。威尼斯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紐約時報》形容它「無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人造城市」。 意大利共和国是一個議會制民主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國家,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生活質量指數則在世界排名第8名, Economist, 2005。意大利在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列表中則名列第26位,並擁有高度人均國內生產總額。根據國內生產總額與購買力平價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意大利分別是世界第8大與第10大經濟體。意大利的政府預算金額則是位居世界第5位。意大利是北大西洋公約和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也是八大工業國集團、20國集團和歐洲四大經濟體成員之一。意大利也参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歐洲議會、西歐聯盟及歐洲創新中心(Central European Initiative)。意大利也參加申根協議,也是世界世界國防預算金額第9高的國家且分享北約的核武器。 意大利在歐洲及全球的軍事、文化和外交事務扮演重要的角色,首都羅馬則是世界上對於政治及文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機構,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International Fund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全球在地論壇(Glocal Forum)、世界糧食計劃署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羅馬。意大利也擁有较高的教育指數、勞動力人口及慈善捐助金額。人均預期壽命排名世界第11位。醫療保健系統在2000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比為世界第2。意大利也是一個全球化的國家。意大利的國家品牌價值在2009年名列世界第6位。意大利在藝術、科學和技術上擁有悠久的傳統,且至2017年共有53处世界遺產,是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西方國家。.

新!!: 马泰乌奇奖章和意大利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