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意识
前意识,指无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是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中介环节。无意识很难或根本不能进入意识,前意识则可能进入意识,所以从前意识到意识尽管有界限,但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前意识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担负着“稽察者”的任务,不准无意识的本能和欲望侵入意识之中。但是,当前意识丧失警惕时,有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意识,指心理的表面部分,是同外界接触直接感知到的稍纵即逝的心理现象。佛洛依德反对把意识和心理等同起来的观点,认为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中比较小而非主要的部分。意识服从于现实原则,调节着进入意识的各种印象,压抑着心理中那些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但是,意识同外部联系,与其同机体内部环境联系相比,既要受较多条件的限制,又距离比较远些,所以,不仅无意识系统,就是意识系统,归根到底,还是由先天的本能、抑而未发的欲望所决定的。曾经成为意识关注的焦点、有关事情或事实或知识的记忆定义为前意识记忆。前意识每次只能集中于一件事;另一方面,前意识也不像意识一样具有主动控制信息的能力。.
查看 心理結構和前意识
精神分析学
精神分析学(英文:Psychoanalysis)或稱心理分析學,是於19世纪末期由奧地利神经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創立的一门学科。當時精神病學普遍受生物學的影响,對於心理現象的構成、發展及治療,以工業革命時代流行的機械主義的方式進行,弗洛伊德於1885年到巴黎拜著名精神及人腦科學家Charcot為師,並受到Charcot研究歇斯底里的影响,開始了他關於早期或童年創傷經歷和情緒病的研究。其首個研究個案是聯同Josef Breuer完成,病者化名Anna O的病患記錄,他們初期利用催眠和,心理病患者提供了解心靈困擾的技術,後來鑑於弗洛伊德認為催眠雖然可以發現病患者的過去創傷經歷的片斷,但却沒法為病者帶來治療的方法,弗洛伊德因而開始建立另一套潛意識理論。 精神分析学的基本原则如下:.
查看 心理結構和精神分析学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出生名:Sigismund Schlomo Freud,),奥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犹太人。生於奥地利弗萊堡(今屬捷克),後因躲避納粹,遷居英國倫敦。精神分析学的創始人,被稱為「維也納第一精神分析學派」(以別於後來发展出的第二及第三學派)。 1881年,弗洛伊德获取了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进入一家维也纳医院工作,期间仍未放弃在脑性麻痹,失语症以及微观精神解剖学方面的研究。这些临床经验为他将来对潜意识以及精神抑制机制的深刻理解和精神分析学(一种提倡通过精神分析学家与病人的沟通来治疗精神病例的学说)的提出奠定了基础。Ford & Urban 1965, p.
自我
自我(Ego、Self),是一個人類,對於其自身個體存在、人格特質、社會形象,所產生的一種認知、意識與意象。通常人類個體會認為他們自身是一個連續性、整合、不可分、而且具備獨特的自我,對自己的意象、人格特質會持有的整體知覺與態度。對於作家、文學家、哲學家與心理學家,甚至是宗教(佛教),是長期關注的課題。.
查看 心理結構和自我
本我、自我与超我
在心理動力論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之結構理論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1923年,佛洛伊德提出相關概念,以解釋意識和潛意識的形成和相互關係。「本我」(完全潛意識)代表慾望,受意識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識)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識)是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斷。.
意识
意识是人对环境及自我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的清晰程度。科学家并不能给予一个确切的定义。约翰·希尔勒通俗地将其解释为:“从无梦的睡眠醒来之后,除非再次入睡或进入无意识状态,否则在白天持续进行的,知觉、感觉或觉察的状态”,现在意识概念中最容易进行科学研究的是在觉察方面。例如,某人觉察到了什么、某人觉察到了自我。有时候,“觉察”已经成为了“意识”的同义词,它们甚至可以相互替换。目前在意识本质的问题上还存有诸多疑问与不解,例如在自我意识方面。关于人类的心灵,神经科学界已经达成的共识是,人的心灵是神经网络中信息传递过程的涌现性质。现代对意识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多個学科的研究对象。意识这个问题涉及到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哲学等。.
查看 心理結構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