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德属东非公司

指数 德属东非公司

德属东非公司(Deutsch-Ostafrikanische Gesellschaft,缩写为DOAG)是一个特许殖民组织,它是德属东非的前身,而后者最终包括了现代坦桑尼亚,莫桑比克,肯尼亚,卢旺达和布隆迪地区的领土。此公司于1884年作为德意志殖民协会(德语:Gesellschaft für deutsche Kolonisation)的一部分而建立,最初仅旨在非洲进行贸易。该组织起初于1885年在今肯尼亚海岸建立保护国,其后更在同年4月与桑给巴尔苏丹哈利法·本·赛义德签订协议租借桑给巴尔岛对岸沿海地带50年。公司试图在其领地进行行政管理的措施导致了在坦桑尼亚沿海地区的大规模反抗,于是该公司只能在德国海军的帮助下占领并固守滨海地区的达累斯萨拉姆和巴加莫约;而到了1889年,它不得不请求德国政府的援助来镇压叛乱;1891年,公司已无法处理殖民地的行政事务,于是将其下辖领地卖给德国中央政府,开启了德意志帝国在这片土地上的直接统治。然而,公司在这之后起初仍在进行许多殖民活动,包括采矿,建立种植园与铁路,成立银行与铸造等,其后才同意全权交予德国殖民政府和其他组织管理。它随后作为土地公司运营,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属东非被瓜分,并在1920年解散。.

26 关系: 卢旺达坦桑尼亚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巴加莫約帝国主义德属喀麦隆德屬東非德意志帝國德意志帝國海軍符騰堡王國第一次世界大战莫桑比克西里西亚省 (普鲁士)马拉维湖路德维希堡路易港达累斯萨拉姆阿姆特诺伊豪斯赫赫族蒲隆地肯尼亚柏林桑给巴尔苏丹国汉诺威王国斯瓦希里语普魯士王國

卢旺达

卢旺达共和国(Repubulika y'u Rwanda,République du Rwanda),简称卢旺达,是位于非洲中部和东部的主权国家,坐落在赤道以南,与乌干达、坦桑尼亚、布隆迪和刚果民主共和国接壤。卢旺达地处大湖地区,海拔较高,地理上以西部的山区和东部的热带草原为主,全国各地分布有多个湖泊。该国属温带到亚热带气候,每年有两个雨季和两个旱季。 卢旺达的人口主要居住在农村地区,以年轻人为主,密度在非洲国家中位居前列。卢旺达人主要分为三个族群:胡图族、图西族和特瓦族。其中特瓦族是该国生活在森林中的最早居民俾格米人的后代,而在胡图族和图西族的起源上学术界尚未有一致結論,一些学者认为他们是由以前的种族社会衍生,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他们分别是从不同的种族和部落迁移过来。基督教是该国第一大宗教,主要语言是卢旺达语,与法语和英语並列為该国的官方语言。卢旺达实行总统制政府,现任总统是卢旺达爱国阵线的保罗·卡加梅,于2000年上任。与邻国相比,如今的卢旺达贪污腐败的程度较低,不过人权组织报告称该国的反对派团体受到压制、言论自由也遭到恐吓和限制。该国自前殖民时期以来就一直由严格的行政级别进行管理,全国按2006年划定的边界分成五个省。此外,卢旺达的女性国会议员比例为世界最高。 卢旺达自石器和铁器时代就有人口在此狩猎采集,之后又有班图人迁入。这些人口起初聚集成氏族社会,之后形成王国。18世纪中期,卢旺达王国开始统治这片土地,图西族国王征服了其他民族,集中权力,后来还制定了反胡图族的政策。1884年,德国开始对东非实行殖民统治,卢旺达也相应成为德国殖民地,之后又在1916年一战期间成为比利时殖民地。这两个欧洲国家都是通过卢旺达国王来统治该国,并延续其亲图西族政策。1959年,胡图族起兵造反,屠杀了大量图西族人,最终在1962年建立了一个以胡图族人占主导地位的独立国家。1990年,图西族领导的卢旺达爱国阵线发起内战,随之而来的是1994年的种族灭绝,估计受胡图族极端分子屠杀的图西族人與温和派胡图族人有50至100万。最终卢旺达爱国阵线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这场种族灭绝才相应中止。 卢旺达的经济在1994年的大屠杀期间受到重创,不过此后得以复苏。国家经济主要依靠自给农业,咖啡和茶叶是主要的出口经济作物。该国旅游业增长迅速,如今已是占主导地位的外汇收入来源。卢旺达是仅有的两个能够安全看到山地大猩猩的国家之一,许多游客都愿意为获得大猩猩的追踪许可支付高价。音乐和舞蹈是该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鼓乐和一种名为“intore”的民族舞蹈。全国各地都有传统工艺品制作,其中包括一种名为“imigongo”,使用牛粪制作的独特艺术品。.

新!!: 德属东非公司和卢旺达 · 查看更多 »

坦桑尼亚

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Jamhuri ya Muungano wa Tanzania)位于赤道以南的东非国家,本土地处维多利亚湖和印度洋之间,北邻烏干達和肯亞,西与剛果民主共和國、盧安達和蒲隆地交界,南与馬拉威和莫三比克毗连,西南与尚比亞接壤。1964年4月26日,坦干伊加与尚吉巴合併,成立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首都為多多馬。1996年以前的舊首都位於三蘭港,仍為坦桑尼亞主要的商業城市和大部分政府機關的所在地。三蘭港也為坦桑尼亞的主要港口。 坦桑尼亚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部分低地属热带草原气候,西部内陆高原属热带山地气候,桑给巴尔的20多个岛屿属热带海洋性气候,非洲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位於坦尚尼亞境內。 坦桑尼亚面积94.5万平方公里,人口5350万(2015年),分属126个民族。总统是约翰·蓬贝·约瑟夫·马古富利,于2015年10月当选。.

新!!: 德属东非公司和坦桑尼亚 · 查看更多 »

奥得河畔法兰克福

奥得河畔法兰克福(Frankfurt an der Oder)是德国勃兰登堡州东部的一个市镇,位于奥得河西岸,河的东岸就是波兰。总面积147.85平方公里,总人口58092人(2015年12月31日),人口密度393人/平方公里。 从市中心步行10分钟就能到达波兰城市斯武比采。.

新!!: 德属东非公司和奥得河畔法兰克福 · 查看更多 »

巴加莫約

巴加莫約(Bagamoyo,也被拼写为:Bagamojo)是坦桑尼亞的城鎮,位於達累斯薩拉姆以北75公里,毗鄰桑給巴爾。始建于公元18世纪,曾经是德属东非的首都,是東非印度洋沿岸最重要的貿易港口之一。现今,巴加莫约是濱海區的首府,居民人數約30,000,最近被认定为世界遗产。.

新!!: 德属东非公司和巴加莫約 · 查看更多 »

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一种政治主张或实践,主要内容是通过一個國家夺取其他國家的领土和奴役被占领土国家的人民,建立经济及政治霸权,而凌驾于别国之上。帝国主义可能衍生殖民主义、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帝國主義一詞帶貶意。帝國主義一般是視為負面的,因為在被佔領的國家中,大多數人受到剝削,只有極少數的人從中得利。 帝国主义是「一個國家的政策,藉由殖民、軍事或其他手段擴張其國力及其影響力」Oxford Dictionaries: (5th ed.). Wiley-Blackwell.

新!!: 德属东非公司和帝国主义 · 查看更多 »

德属喀麦隆

德属喀麦隆(Kamerun)是德意志帝国在1884年-1916年间拥有的一块非洲殖民地,主要在今日的喀麦隆,还包括加蓬及刚果共和国的北部,中非共和国的西部,乍得的南部及尼日利亚的东部。.

新!!: 德属东非公司和德属喀麦隆 · 查看更多 »

德屬東非

德屬東非(德文:Deutsch-Ostafrika)是德國在東非地區的殖民地,其領土約為現今的盧安達、蒲隆地、坦桑尼亞、以及莫桑比克北部等地區,總面積大約994,996平方公里,几乎是今日德国面积的三倍。 德属东非最早由德属东非公司建立并运营;在1880年代晚期,德属东非公司由于无法镇压土著起义,遂寻求军方的帮助。德意志帝国亦在此地設立殖民地政府,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比利時、葡萄牙均有派遣軍隊進攻此地,但直到1918年德國投降時,協約國陣營都始終無法佔領全境。 德國投降後,國際聯盟於1919年依據凡爾賽條約分別將盧安達及蒲隆地交付比利時、洛伏馬河以南地區交付葡萄牙、坦噶尼喀交付英國託管,結束了德國34年的統治。.

新!!: 德属东非公司和德屬東非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Kaiserreich),亦稱德意志第二帝國,是指從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統一日耳曼地區到1918年11月霍亨索倫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其正式国号「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也是後來魏玛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国号。 德意志帝国由27个领地构成,其中普鲁士王国佔帝国大部分地区并拥有最多人口。帝国成立后,普魯士國王和首相兼任德國皇帝和首相,實行君主立憲制,設立上議院和下議院。帝國共經歷了三個皇帝,分別為威廉一世、腓特烈三世和威廉二世。威廉一世在任期間十分信任俾斯麥,幾乎所有政務都由首相俾斯麥處理,因此又稱為「俾斯麥時代」。俾斯麥時代在位期間,最大的目的是防止法國一報普法戰爭之仇,他建立了同盟體系,與俄奧兩國結盟,孤立法國。他的對外政策十分成功,避免與列國發生衝突,但內政卻一敗塗地,文化鬥爭與反社會主義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威廉一世逝世後,由腓特烈三世繼任,但他僅在任99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皇朝」。威廉二世在任期間,一手摧毀了俾斯麥體系,積極向外拓展殖民地,大幅修建海軍船艦,並帶領德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期間德國腹背受敵,加上齐默尔曼电报事件導致美國參戰,最終導致帝國覆亡。戰敗後的德國建立了共和政體,稱為威瑪共和國。.

新!!: 德属东非公司和德意志帝國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帝國海軍

德意志帝國海軍(德語:Kaiserliche Marine,意為「帝國海軍」)是指德意志帝國的海軍,存在於1871年至1919年之間。德意志帝國海軍最早由普魯士海軍和北德意志邦聯海軍(Norddeutsche Bundesmarine)為前身所組成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大力擴展海軍力量,而形成德意志帝國與大英帝國的軍備競賽,德國海軍因而一度發展成世界上僅次於英國皇家海軍的強大海軍。德意志帝國海軍最後大部分在一戰西線中損失與在英國斯卡帕灣集結時,在德國海軍軍官發起的秘密行動中自沉。 德意志帝國海軍的船艦通常被命名開頭為SMS,為「皇帝陛下的船艦」(德語:Seiner Majestät Schiff)之縮寫。.

新!!: 德属东非公司和德意志帝國海軍 · 查看更多 »

符騰堡王國

堡王國 (Königreich Württemberg)在1806年至1918年間是德國的一個成員邦國,位於現今的巴登-符登堡邦。這個王國是由符騰堡公國(1495年至1806年)升格而來的。1495年以前,符騰堡是施瓦本公國底下的一個侯國,該公國的最後一位公爵康拉丁於1268年被處決後,因而滅亡。 符騰堡王國的領土於1813年界定出來,坐落在北緯47°34'至49°35'及東經8°15'至10°30'之間。王國南北相距最遠達225公里,而東西向則達160公里。領土邊界共約1800公里,總面積為19,508平方公里。 符騰堡王國的東方與南方和巴伐利亞王國相鄰,而北方與西方則是巴登大公國。在西南方邊界的一小部分則與普魯士王國的霍亨索倫省及博登湖交界。.

新!!: 德属东非公司和符騰堡王國 · 查看更多 »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新!!: 德属东非公司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莫桑比克

莫桑比克共和国(葡萄牙语:República de Moçambique)舊譯作莫三鼻給,位於非洲南部,临印度洋,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马达加斯加相望,以葡萄牙语作為官方語言,1975年脫離葡萄牙殖民地身分而獨立。2017年普查人口為28,861,863人(初步數字)。作為與英國並無憲制關係的國家,在1995年以特殊例子加入英聯邦。其經濟低落,是联合国宣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和重债穷国。再加上曾為社会主义國家,國內經濟等數值常被拿來與人口相似的朝鲜比較。.

新!!: 德属东非公司和莫桑比克 · 查看更多 »

西里西亚省 (普鲁士)

西里西亚省 (Provinz Schlesien; Prowincja Śląsk) 是1815年至1919年之间普鲁士的一个省分; 该省的领土是普鲁士于18世纪的时候,西里西亚战争之中,从哈布斯堡王朝手上夺得的。西里西亚省的首都是布雷斯劳。在1919年魏玛共和国时期,西里西亚省分为上西里西亚和下西里西亚省。1938至1941年期间,两省又曾重新合并。.

新!!: 德属东非公司和西里西亚省 (普鲁士) · 查看更多 »

马拉维湖

拉威湖(Lake Malawi),亦称尼亚萨湖(Lake Nyasa),非洲南部大湖,位于东非大裂谷的最南端。 马拉威、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三國環繞該湖。马拉威和坦桑尼亚对该湖的划分有争议,马拉威认为整个湖面均是其领土,而坦桑尼亚坚持要以1914年之前英国和德国划定的坦噶尼喀和尼亚萨兰之间的边界划分该湖。.

新!!: 德属东非公司和马拉维湖 · 查看更多 »

路德维希堡

路德维希堡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中部的一个市镇,距离斯图加特市中心以北约12km。它是路德维希堡县的首府和最大城市,次于内卡河畔厄斯林恩是巴登-符腾堡州第二大中等城市。路德维希堡从1956年4月1日起成为县城。最著名的建筑路德维希堡宫是德国最大的巴洛克式宫殿建筑之一。.

新!!: 德属东非公司和路德维希堡 · 查看更多 »

路易港

路易港 ()位于毛里求斯岛西部的路易港区,面朝印度洋,是毛里求斯的首都,同时也是该国最大的城市和主要港口。根据2010年12月的人口统计,路易港总人口为148,416人。.

新!!: 德属东非公司和路易港 · 查看更多 »

达累斯萨拉姆

达累斯萨拉姆(Dar es Salaam),意为“和平之家”--是坦桑尼亚最大的城市、旧都,与同名省份的首府,堪称是坦桑尼亚的经济首都。面积162.5平方公里,都会区人口2,456,100(2005年统计数据)。市区分为Ilala、Kinondoni和Temeke三区,与两个郊区(Masaki和Mikocheni)。.

新!!: 德属东非公司和达累斯萨拉姆 · 查看更多 »

阿姆特诺伊豪斯

阿姆特诺伊豪斯(德语:Amt Neuhaus)是德国下萨克森州的一个市镇。总面积237.24平方公里,总人口4883人,其中男性2467人,女性2416人(2011年12月31日),人口密度21人/平方公里。.

新!!: 德属东非公司和阿姆特诺伊豪斯 · 查看更多 »

赫赫族

赫赫族(Wahehe)是坦桑尼亚的一个民族,属于班图人的一支。约193万人(1995年)。主要分布在中南部的伊林加区。讲赫赫语,属尼日尔-刚果语系。通用斯瓦西里语。多持万物有灵信仰,盛行巫术,少数信伊斯兰教或基督教新教。多从事农牧业,饲养牛羊。.

新!!: 德属东非公司和赫赫族 · 查看更多 »

蒲隆地

,正式名稱布隆迪共和國(Republika y'Uburundi, ;République du Burundi,),是一個位於東部非洲的小型內陸國家,其北、東、西面分別為卢旺达、坦桑尼亚與剛果民主共和國所包圍,其中與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邊界有超過一半是座落在著名的坦噶尼喀湖(Lake Tanganyika)湖面上。 布隆迪的首都為布琼布拉(Bujumbura),是個位於坦干依喀湖湖畔的港口都市,最早是德屬東非的軍隊駐紮地,人口約有30萬(1994年時估計),是該國第一大城。布隆迪的官方語言有三種,包括英語、法語和基隆迪語。 布隆迪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且國內生產總值也較低於其他國家。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主要是內戰、貪汙和人民教育程度不高,而且還流行著愛滋病。Eggers, E.,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Burundi, p. xlix.

新!!: 德属东非公司和蒲隆地 · 查看更多 »

肯尼亚

肯尼亚共和國(Jamhuri ya Kenya,Republic of Kenya,,或)位於非洲東部,濒临印度洋,與索馬里、埃塞俄比亚、南蘇丹、烏干達、坦桑尼亚接壤,面积约58万平方公里。肯尼亚人口约4679万,一共有42个民族,分成班图、尼罗和库施特三大语系,官方语言是英语和斯瓦希里语。全国分为47个县市,首都为内罗毕。 肯雅曾是英国殖民地,1963年12月12日從英國獨立。东非大裂谷将肯尼亚分为两半,恰好与横贯全国的赤道相交叉,肯尼亚因此获得了“东非十字架”的称号。肯亞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基础较好的国家之一,农业、服务业和工业是国民经济三大支柱,受基础设施投资及私人消费增长的影响,肯尼亚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为614.1億美元,经济增长率达5.6%。 肯尼亚是联合国、非洲联盟、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和东非共同体成员国。联合国人居署及联合国环境署(又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设置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

新!!: 德属东非公司和肯尼亚 · 查看更多 »

柏林

柏林(Berlin,)是德国首都,也是德国最大的城市,现有居民约340万人。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施普雷河和哈弗尔河流经该市。柏林也是德国十六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之一,和汉堡、不来梅同为德国僅有的三個城市州份。 柏林是欧盟區內人口第3多的城市(歐盟區人口最多的都市是法國的巴黎,其次是英國的倫敦)以及城市面积第8大的城市。它是柏林-勃兰登堡都会区的中心,有来自超过190个国家的5百万人口。地理上位于欧洲平原,受温带季节性气候影响。城市周围三分之一的土地由森林、公园、花园、河流和湖泊组成。据有关统数据统计,柏林总人口共有3,405,259人。 该根據考古发掘,柏林地區在八萬年前( 舊石器时代晚期市)已经有人類活動。該第一次有文字记载是在13世纪,柏林连续的成为以下这些国家的首都:普鲁士王国(1701年-1870年)、德意志帝国(1871年-1918年)、魏玛共和国(1919年-1933年)、納粹德國(1933年-1945年)。在1920年代,柏林是世界第3大自治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被分割;东柏林成为东德的首都,而西柏林事实上成为西德在东德的一块飛地,被柏林墙围住。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该市重新获得全德国首都的地位,驻有147个。 柏林无论是从文化、政治、传媒还是科学上讲都称的上是世界级城市。该市经济主要基于服务业,包括多种多样的创造性产业、传媒集团、议会举办地点。柏林扮演欧洲大陆上航空与铁路运输交通枢纽的角色,同时它也是欧盟内游客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主要的产业包括信息技术、制药、生物工程、生物科技、光学电子、交通工程和可再生能源。 柏林都会区有知名大学、研究院、体育赛事、管弦乐队、博物馆和知名人士。城市的历史遗存使该市成为国际电影产品的交流中心。该市在节日活动、建筑的多样化、夜生活、当代艺术、公共交通网络以及高质量生活方面得到广泛认可。柏林已经发展成一个全球焦点城市,以崇尚自由生活方式和现代精神的年轻人和艺术家而闻名。.

新!!: 德属东非公司和柏林 · 查看更多 »

桑给巴尔苏丹国

桑给巴尔苏丹国(Usultani wa Zanzibar;سلطنة زنجبار)为拥有主权的领土。领土范围在历史上发生过一系列变更,曾包括今肯尼亚全部及桑给巴尔群岛,日后则仅包括桑给巴尔和肯尼亚海岸十英里宽的区域。1963年10月8日,苏丹签署条约,放弃位于肯尼亚的主权。1964年1月12日,末任苏丹贾姆希德·本·阿卜杜拉被废黜,失去桑给巴尔主权,苏丹国宣告终结。.

新!!: 德属东非公司和桑给巴尔苏丹国 · 查看更多 »

汉诺威王国

漢諾威王國(Königreich Hannover),是1814年10月因維也納會議而建立的王國,由喬治三世恢复他在拿破崙時代失去的漢諾威領地。它繼承不倫瑞克-呂訥堡選侯國(非正式稱為漢諾威選侯國),於1815年6月和其他38个主權國家加入德意志邦聯。王國是由韋爾夫家族的一个年輕分支漢諾威王朝統治,與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组成共主邦聯直到1837年。王國於1866年被普鲁士征服。漢諾威成為自1871年1月統一的德意志帝國的一个省,即漢諾威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6年曾短暫恢復為漢諾威州,随后與一些小邦合并,而成為西德及現今德国的下萨克森州的一部分。 * Category:德意志邦联 Category:1814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1866年废除.

新!!: 德属东非公司和汉诺威王国 · 查看更多 »

斯瓦希里语

斯瓦希里语()属于班图语族,是非洲语言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5500万多人),和阿拉伯語及豪萨语並列非洲三大語言。 斯瓦希里语是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的官方语言,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国家语言之一,斯瓦希里语的方言盖泽佳语是科摩罗的官方语言之一。在赞比亚、马拉维、布隆迪、卢旺达、莫桑比克等东非和中非的国家,斯瓦希里语被作为交际语言使用。 早在1728年斯瓦希里語是以阿拉伯字母來拼寫,之後到19世紀受到歐洲殖民者的影響改以拉丁字母來拼音。而斯瓦希里語也吸收了大量阿拉伯语借词,语言的名称“斯瓦希里”来自阿拉伯文سواحيل(Sawahil)“濒海地区”。.

新!!: 德属东非公司和斯瓦希里语 · 查看更多 »

普魯士王國

普魯士王國(Königreich Preußen)是一個位於現今德國和波蘭境內的王國,存在於1701年至1918年,同時也是從1871年至一戰戰敗前,領導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實體,其領土囊括整個帝國的三分之二。王國名字是繼承普魯士而來的,雖然它的權力基礎是從勃蘭登堡得來的,曾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新!!: 德属东非公司和普魯士王國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