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4 关系: 奥尔登堡,佩德罗一世,彼得 (使徒),彼得大帝,彼得一世 (奥尔登堡),彼得一世 (保加利亚),彼得一世 (匈牙利),德意志,俄罗斯帝国,圣彼得堡,公爵,皮埃尔一世·德·波旁,皇帝,教宗。
奥尔登堡
奥尔登堡(Oldenburg)是德国西北部的一座城市,在下萨克森州境内。 它位于该州西部,洪特河畔,介于不来梅和荷兰城市格罗宁根之间。2004年人口总数为157868人,是下萨克森州的第四大城市。 奧爾登堡首次被提及是在1108年。奥尔登堡在历史上曾是奥尔登堡伯国(后升格为大公国)的首府,是德意志境内的一个邦。从该邦的统治家族中产生了北欧(丹麦、挪威和瑞典)的奥尔登堡王朝。在兩次大戰之間奧爾登堡是自由市。奧爾登堡在二戰中受到的損失相對較小。戰後有許多難民遷移到奧爾登堡。人口也因此大幅增加。奧爾登堡的交通頗為發達。附近有多條高速公路通過。奧爾登堡中央車站有通往德國各大主要都市的列車。奧爾登堡國家在劇院是奧爾登堡歷史最久的劇院。在1833年首次開放。奧爾登堡的城堡是頗為著名的景點。.
查看 彼得一世和奥尔登堡
佩德罗一世
佩德罗一世,可能为以下历史人物:.
查看 彼得一世和佩德罗一世
彼得 (使徒)
彼得(Πετρος,天主教中文译伯多禄或伯铎,正教中文译裴特若,唐朝景教譯岑穩僧伽法王,),基督教创始者耶稣所收的十二使徒之一,初代教会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有两封书信被收入新约圣经,另外,写马可福音的马可是他的门徒。 天主教会认为他建立了罗马教会,是罗马教会的第一位主教,也就是第一任教宗。 基督新教则认为這個說法沒有證據支持,彼得甚至不一定去过罗马,而羅馬主教的「首位身份」(Primacy),更曾被早期教會視為異教思想,直至中世紀都仍未被廣為接受。新教認為羅馬教會及其主教的地位只是在後來的歷史發展中才逐漸建立起來的。 按照《新约圣经》记载,彼得是加利利海边的一位渔夫,本名西門(Σίμων),由兄弟安德肋带领认识耶稣。耶稣给他改名为矶法(Κηφᾶς),即亚兰文“磐石”的意思,翻译成彼得,又稱伯多禄。他开始跟随耶稣,承認耶稣是神之子,是耶稣最亲近的门徒之一,福音书中对十二门徒的记载以彼得最多。耶稣被捕以后,他失去信心,别人问他是否是耶稣的门徒,他三次否认,正如耶稣预言的一样。耶稣复活以后,他重坚信心。耶稣升天以后,他开始讲道,传讲福音,他大傳耶稣是救世主、也就是彌賽亞,也就是基督的好消息,并成為教会的領導人。按照教会传统说法,他后来在尼禄逼迫基督教的时候到了罗马弘法,不久殉道,官府按照他自己的要求,倒釘十字架而死,因为他认为自己不配像耶稣一样端正地钉十字架。.
查看 彼得一世和彼得 (使徒)
彼得大帝
彼得一世·阿列克謝耶維奇·罗曼诺夫(Пётр Алексе́евич Рома́нов,)為俄羅斯帝國罗曼诺夫王朝的沙皇(1682年—1725年),及俄國皇帝(1721年—1725年)。在位期间力行改革,使俄罗斯现代化,定都聖彼得堡,人稱彼得大帝(Пётр Вели́кий)。.
查看 彼得一世和彼得大帝
彼得一世 (奥尔登堡)
彼得·弗里德里希·路德维希(Peter Friedrich Ludwig,),1823年至1829年为奥尔登堡公爵,称彼得一世。就任公爵前为吕贝克助理主教和奥尔登堡摄政王。.
彼得一世 (保加利亚)
彼得一世(保加利亞文:Петър I,?—969年)保加利亚沙皇(927年—969年在位)。保加利亞汗和沙皇西美昂一世西蒙大帝与後妻之子和继承者。 927年5月27日西蒙大帝突然去世;当时罗马教廷正调停克羅地亞与保加利亚的停战,罗马教廷代表加冕彼得一世繼任為保加利亞沙皇。彼得為人軟弱放縱,他匆忙與拜占庭講和,他與拜占庭帝國皇帝羅曼努斯一世長子赫里斯托弗·羅曼努斯的女兒玛丽亚·伊琳娜结婚,以巩固两国关系。拜占庭与保加利亞講和后,拜占庭由于无需克羅地亞的合作对抗保加利亞,于是限制克羅地亞对拜占庭帝国控制的沿亚得里亚海东边港口的看顾。克羅地亞的港口收入减少;加上克羅地亞君主托米斯拉夫一世的继承者没有他的力量;因而克羅地亞与保加利亚维持講和。 彼得一世面臨兄弟們的叛亂,幾經艱辛平定內亂;例如西蒙大帝与前妻之子、彼得一世兄米哈伊爾起兵,不久突然去世。930年後,彼得一世又要面對馬札爾人的入侵。另外早前曾经投靠西蒙大帝与率保加利亞军凯旋西征的塞爾維亞人领袖察斯拉夫·卡羅尼米洛維奇,估计乘彼得一世统治混乱的机会,逃出保加利亞。当时他得到拜占庭帝國暗中支持下的獨立起義,最終塞爾維亞人成功爭取獨立。 960年後,其妻瑪麗亞·伊琳娜逝世,羅曼努斯一世早已被廢黜,彼得一世與拜占庭帝國的關係惡化。966年,拜占庭帝國皇帝尼基弗魯斯二世拒絕向第一保加利亞王國進貢,戰爭立即爆發。拜占庭帝國聯合基輔大公斯維亞托斯拉夫·伊戈列維奇南北夾攻第一保加利亞王國,基輔公國的大軍很快攻佔了位於多瑙河河口的城市普列斯拉夫(第一保加利亞王國的首都)。有一段時間,看起來他幾乎要囊括整個保加利亞,把這個國家變成基輔羅斯的一部分。彼得一世只好退位成為僧侶,由其子鮑里斯二世繼承王位。970年1月30日,彼得一世逝世。由於彼得一世在位時在第一保加利亞王國內反对波格米勒派的主張,彼得一世死后不久即被保加利亚东正教会宣布为圣徒。 category:保加利亚君主 Category:969年逝世.
彼得一世 (匈牙利)
彼得一世(Velencei Péter,),又名奧爾塞奧羅·彼得,阿爾帕德王朝的匈牙利國王(1038年-1041年在位)及(1044年-1046年在位)。彼得一世為匈牙利第一任國王伊什特萬一世外甥,父親為威尼斯人奧爾塞奧羅·奧托,母親為伊什特萬一世的妹妹。.
德意志
德意志可以指:.
查看 彼得一世和德意志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查看 彼得一世和俄罗斯帝国
圣彼得堡
聖彼得堡(p),中文俗稱彼得堡,是俄羅斯的聯邦直轄市,也是西北部联邦管区和列寧格勒州的首府。位於俄羅斯西北部,瀕臨芬蘭灣,涅瓦河流經過市區,為俄羅斯在波羅的海一帶的重要港口。全市人口約520万,是俄羅斯人口第二大城、以及世界上居民超過100萬人的最北端城市。此城是俄羅斯最西方化的城市,也是俄羅斯文化、經濟、科學中心和交通樞紐之一。俄羅斯有眾多重要政府機構設於該市,包括、、列寧格勒州政府、、俄羅斯海軍司令部和司令部。 聖彼得堡由彼得大帝於1703年5月27日建立,在1712年至1918年期間為俄羅斯帝國的首都,並為帝國三次大革命——第一次俄國革命、俄國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十三月革命的中心。聖彼得堡多次因時空背景而易名: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後,聖彼得堡為因應當時「去日耳曼化」的風潮而改名為「彼得格勒」(Петрогра́д);在列宁逝世後又改名為「列寧格勒」(Ленингра́д)。第二次世界大戰苏德战争期間,列寧格勒被德軍圍城封鎖長達872天,導致多達150萬人死於飢餓,戰後該城被授予「英雄城市」稱號,並有三個下轄城市被授予「軍事榮譽城市」稱號——羅蒙諾索夫、克隆斯塔和科爾皮諾。1991年蘇聯解體後,列寧格勒經過公投決議後,恢復使用聖彼得堡的原名。 2013年,聖彼得堡制定了2030年戰略發展目標,屆時估計將有市民590萬人。以聖彼得堡為中心構築的面積達1439平方公里,僅次於,在俄羅斯吞併了克里米亞後,聖彼得堡成為繼塞瓦斯托波爾後第二小的聯邦主體單位。 聖彼得堡歷史中心及相關建築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旅遊業是聖彼得堡的核心產業之一,該市擁有眾多的文化景點,如冬宮、、馬林斯基劇院、俄羅斯國家圖書館、俄羅斯恐龍復活博物館、俄羅斯博物館、俄羅斯有羽毛恐龍博物館、彼得保羅要塞、聖以撒大教堂和聖基道霍大教堂等等。.
查看 彼得一世和圣彼得堡
公爵
公是中国古代爵位名,一些鄰近國家受中國影響也以此為爵位名。在中文裏用“公爵”來翻译歐洲中世纪貴族等级系统中相應等級的称号(例如英語Duke、德語Herzog、法語Duc等)。.
查看 彼得一世和公爵
皮埃尔一世·德·波旁
埃尔一世·德·波旁,第二代波旁公爵(Pierre I de Bourbon,2me duc de Bourbon;),法国贵族。1342年被封为公爵。他是路易一世公爵与埃诺的玛丽之子。 皮埃尔一世·德·波旁在法国国王腓力六世和约翰二世时代担任内政大臣和外交官;1356年他在英法百年战争中的普瓦捷战役中阵亡。.
皇帝
皇帝是君主制國家元首的頭銜之一,意指帝國的最高統治者,通常做為最高位階的君主頭銜,凌駕在王與封爵之上。如皇帝職位由女性擔任,則稱「女皇」或「女帝」。.
查看 彼得一世和皇帝
教宗
教宗(Papa)是羅馬主教,同時為普世天主教會領袖與梵蒂岡城國国家元首,傳統上被認為是聖伯多祿宗徒之位的後繼者。天主教會使用「教--宗」为中文譯名,部分華語圈教外人士、日本、韓國、越南則譯為「教--皇」。現任(第266任)教宗為方濟各,於2013年3月13日當選。.
查看 彼得一世和教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