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強人 (政治)

指数 強人 (政治)

在國際政治學當中,「強人」這個名詞是指一個在威權主義或極權主義政體中實行鐵腕統治的政治領袖。這個詞彙通常與西方世界學者口中的“獨裁者”互換抵觸,但其性質與“軍閥”不同,特別是在東歐和中亞一些國家,通常包含不好的含義。 強人不一定是該國是正式的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有時候,會用這個詞彙來描述一個比當地憲法允許的對政府影響力更大的軍事或政治人物。例如,曼努埃爾·諾列加將軍經常被譽為“巴拿馬的強人”,因為他對巴拿馬行使的巨大政治權力,儘管他不是國家的正式總統或總理。在事實中,他的角色是獨裁者的角色。 同樣,並不是每一個關於“強而有力的領導”(或者是提供這樣的的所有承諾的設想)都是由一個強人來統治的。.

目录

  1. 306 关系: 加法尔·尼迈里加拿大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劳尔·卡斯特罗基督科学箴言报埃內斯托·蓋澤爾埃默森·姆南加古瓦埃蒙·德·瓦莱拉埃里希·鲁登道夫埃里希·昂纳克卡达尔·亚诺什卡钦斯基卡里莫夫卢旺达南非古勒卜丁·希克马蒂亚尔史達林吳廷琰吉田茂塞巴斯蒂安·库尔茨塔克辛·欽那瓦夏爾·戴高樂大衛·勞合·喬治外交 (杂志)奥卢塞贡·奥巴桑乔奥古斯托·皮诺切特奥利弗·克伦威尔奥马尔·巴希尔奥托·冯·俾斯麦奧班·維克多奧米利奧·梅迪西女强人威廉·格萊斯頓威权主义宰因·阿比丁·本·阿里宾古·瓦·穆塔里卡安东宁·诺沃提尼安东尼奥·卡诺瓦斯·德尔卡斯蒂略安德烈·科林巴安德鲁·杰克逊安倍晋三安特·帕韦利奇富尔亨西奥·巴蒂斯塔富蘭克林·羅斯福尼亞佐夫岸信介差猜·春哈旺巴勒維巴沙尔·阿萨德... 扩展索引 (256 更多) »

加法尔·尼迈里

加法尔·穆罕默德·尼迈里(جعفر محمد النميري,),曾任苏丹共和国总统,在位期间1971年至1985年。 尼迈里1952年毕业于苏丹军事学院,在校期间受到纳赛尔的影响。1966年尼迈里前往美国接受培训,毕业于。1969年,尼迈里发动政变,推翻了当时的伊斯梅爾·愛資哈里政府,自命为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执政期间他推行国有化和土地改革。 1971年,尼迈里险些被政变推翻。同年,他当选苏丹总统,并同南部叛军签订,给与南部自治权。此后他向西方靠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诸如银行私有化、鼓励国外投资等。 1976年,反叛军领袖率军在利比亚的支持下侵入苏丹,攻入首都喀土穆,与支持尼迈里的军队展开巷战。次年,双方和解,萨迪克·马赫迪率领加入政府。马赫迪的加入虽然平息了喀土穆的形势,但是由于他带来了更加强硬的伊斯兰教政策,导致苏丹政府和基督教的南部地区多年的和平岌岌可危。 1983年,尼迈里宣布在全国推行沙里亚法,并不顾亚的斯亚贝巴协定,解散了南部的自治政府,导致苏丹内战再起。 1985年,当尼迈里出访美国的时候,其国防部长发动了一次不流血政变,将其推翻。此后尼迈里流亡埃及。1999年,尼迈里回到苏丹,并参加了次年的总统大选,获得了9.6%的选票。.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加法尔·尼迈里

加拿大

加拿大(英语、法语:Canada,IPA读音:(英)(法))为北美洲国家,西抵太平洋,东至大西洋,北滨北冰洋,东北方与丹麦领地格陵兰相望,东部与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相望,南方及西北方与美国接壤。加拿大的领土面积达998万平方公里,为全球面积第二大国家。加拿大素有「枫叶之国」的美誉,渥太华为该国首都。 加拿大在1400年前即有原住民在此生活。15世纪末,英国和法国殖民者开始探索北美洲的东岸,并在此建立殖民地。1763年,当七年战争结束后,法国被迫将其几乎所有的北美殖民地割让予英国。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英国殖民者向西探索至太平洋地区,并建立了数个新的殖民地。1867年7月1日,1867年宪法法案通过,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新斯科舍三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加拿大联邦,其中加拿大省分裂为安大略和魁北克。在随后100多年里,其它英属北美殖民地陆续加入联邦,组成现代加拿大。 加拿大是实行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及議會制的國家,由十个省和三个地区组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及加拿大君主,而加拿大總督為其及政府的代表。加拿大是双语国家,英语和法语为官方语言,原住民的語言被認定為第一語言。由於位於高緯度地廣人稀,该国是世界上擁有多元化種族及文化的國家,也是移民為主的国家,约五分之一的国民出生于境外,近年來移民大部分來自亞洲。 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高度發達的科技,加拿大是富裕、经济发达的国家。以国际汇率计算,加拿大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排名第十六,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十。它在教育、政府的透明度、自由度、生活品质及经济自由的都名列前茅。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美空防司令部、七大工業國組織、二十国集团、英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及太平洋岛国论坛的成员。.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加拿大

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

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نور محمد ترکۍ,),阿富汗民主共和國領導人。青年時在蘇聯莫斯科大學學習,是蘇聯共產黨第5任總書記勃列日涅夫的學弟,後成為反對王國政府的中堅人士。1965年成立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共產主義政黨),任總書記。1973年幫助達烏德奪權,1978年4月26日以“违反了阿富汗宪法第46、47条的规定”的罪名被捕,4月27日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发动军事政变,塔拉基出狱,4月30日成立阿富汗民主共和國,出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團主席(國家元首)兼部長會議主席(總理)。 人民派的塔拉基上臺後,同屬人民派的部長會議副主席(副總理)兼外交部長哈菲佐拉·阿明的勢力逐漸加強。1979年3月赫拉特叛亂發生後,阿明取代塔拉基擔任部長會議主席,同年7月阿明兼任國防部長。隨着塔拉基與阿明的矛盾加劇,在蘇聯推動下,塔拉基決定鏟除阿明。1979年9月14日,塔拉基邀請阿明到總統府議事,意圖逮捕阿明。阿明早已得知塔拉基將對自己下手,但在蘇聯駐阿富汗大使對阿明保證人身安全之下,阿明別無選擇。阿明帶同警衛到達總統府,但總統府守衛只許阿明一人進入,雙方爭執間總統府守衛向阿明一方開槍,阿明僥倖逃脫,隨即調動效忠自己的部隊發動政變推翻塔拉基,並於同年10月處死塔拉基。.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

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

努尔苏丹·阿比舍维奇·纳扎尔巴耶夫,GCMG(Нұрсұлтан Әбішұлы Назарбаев,;Нурсултан Абишевич Назарбаев,;),哈萨克斯坦政治人物,獨裁者,苏联时期担任哈萨克共产党第一书记,在1991年12月独立后即任哈萨克斯坦总统至今。.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

劳尔·卡斯特罗

劳尔·莫德斯托·卡斯特罗·鲁斯(Raúl Modesto Castro Ruz;),古巴共和国现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担任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同时是古巴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古巴革命武装力量总司令。前任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国家元首)兼古巴部长会议主席(政府首脑)。.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劳尔·卡斯特罗

基督科学箴言报

《基督科学箴言报》(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是美国的一份国际性日报,每周一至周五出版,由基督科学教会创始人玛丽·贝克·埃迪于1908年创立,总部位于波士顿。创始人埃迪定下的办报方针是“不伤害任何人,帮助所有人”。.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基督科学箴言报

埃內斯托·蓋澤爾

埃內斯托·蓋澤爾(Ernesto Beckmann Geisel,1907年8月3日-1996年9月12日),巴西軍事領袖及政治家。於1974年至1979年期間擔任巴西總統。 Category:巴西總統 Category:軍人出身的總統.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埃內斯托·蓋澤爾

埃默森·姆南加古瓦

埃默森·丹布德佐·姆南加古瓦(Emmerson Dambudzo Mnangagwa,;)生于南罗德西亚(今津巴布韦),津巴布韦政治人物、現任总统和和执政党辛巴威非洲民族联盟-爱国阵线第一书记。.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埃默森·姆南加古瓦

埃蒙·德·瓦莱拉

埃蒙·德·瓦莱拉(英文:Edward de Valer,,愛爾蘭文:Éamonn de Valera,原名乔治·德·瓦莱拉(英文:George de Valera;)是愛爾蘭共和國第1任總理和第3任總統。 他的父親是西班牙裔的古巴人,母親是愛爾蘭裔的美國人,在美國出生。 |width.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埃蒙·德·瓦莱拉

埃里希·鲁登道夫

埃里希·魯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是德国的著名将军。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重要主将。.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埃里希·鲁登道夫

埃里希·昂纳克

埃里希·昂纳克(Erich Honecker,),德國政治家,也是最後一位正式的東德領導人,曾經擔任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務委員會主席。兩德統一以後,他首先逃亡到蘇聯,但由於新俄羅斯聯邦政權成立的關係,埃里希·昂纳克很快就被引渡遣返回德國。他被控告叛國罪及他在冷戰的所作所為,特別是殺害那些試圖逃避昂纳克政權的192位德國人。不過,由於昂纳克患有癌症,所以被釋放。埃里希·昂纳克不久就於流亡中在智利逝世,終年81歲。.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埃里希·昂纳克

卡达尔·亚诺什

卡达尔·亚诺什(Kádár János;),原名齐尔毛奈克·亚诺什,是一位匈牙利政治家,自1956年到1988年一直是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的第一书记,两度出任部长会议主席。他具有母父各自的斯洛伐克人和日耳曼人血统。.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卡达尔·亚诺什

卡钦斯基

卡钦斯基(波兰语:Kaczyński)可以指:.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卡钦斯基

卡里莫夫

#重定向 伊斯蘭·卡里莫夫.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卡里莫夫

卢旺达

卢旺达共和国(Repubulika y'u Rwanda,République du Rwanda),简称卢旺达,是位于非洲中部和东部的主权国家,坐落在赤道以南,与乌干达、坦桑尼亚、布隆迪和刚果民主共和国接壤。卢旺达地处大湖地区,海拔较高,地理上以西部的山区和东部的热带草原为主,全国各地分布有多个湖泊。该国属温带到亚热带气候,每年有两个雨季和两个旱季。 卢旺达的人口主要居住在农村地区,以年轻人为主,密度在非洲国家中位居前列。卢旺达人主要分为三个族群:胡图族、图西族和特瓦族。其中特瓦族是该国生活在森林中的最早居民俾格米人的后代,而在胡图族和图西族的起源上学术界尚未有一致結論,一些学者认为他们是由以前的种族社会衍生,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他们分别是从不同的种族和部落迁移过来。基督教是该国第一大宗教,主要语言是卢旺达语,与法语和英语並列為该国的官方语言。卢旺达实行总统制政府,现任总统是卢旺达爱国阵线的保罗·卡加梅,于2000年上任。与邻国相比,如今的卢旺达贪污腐败的程度较低,不过人权组织报告称该国的反对派团体受到压制、言论自由也遭到恐吓和限制。该国自前殖民时期以来就一直由严格的行政级别进行管理,全国按2006年划定的边界分成五个省。此外,卢旺达的女性国会议员比例为世界最高。 卢旺达自石器和铁器时代就有人口在此狩猎采集,之后又有班图人迁入。这些人口起初聚集成氏族社会,之后形成王国。18世纪中期,卢旺达王国开始统治这片土地,图西族国王征服了其他民族,集中权力,后来还制定了反胡图族的政策。1884年,德国开始对东非实行殖民统治,卢旺达也相应成为德国殖民地,之后又在1916年一战期间成为比利时殖民地。这两个欧洲国家都是通过卢旺达国王来统治该国,并延续其亲图西族政策。1959年,胡图族起兵造反,屠杀了大量图西族人,最终在1962年建立了一个以胡图族人占主导地位的独立国家。1990年,图西族领导的卢旺达爱国阵线发起内战,随之而来的是1994年的种族灭绝,估计受胡图族极端分子屠杀的图西族人與温和派胡图族人有50至100万。最终卢旺达爱国阵线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这场种族灭绝才相应中止。 卢旺达的经济在1994年的大屠杀期间受到重创,不过此后得以复苏。国家经济主要依靠自给农业,咖啡和茶叶是主要的出口经济作物。该国旅游业增长迅速,如今已是占主导地位的外汇收入来源。卢旺达是仅有的两个能够安全看到山地大猩猩的国家之一,许多游客都愿意为获得大猩猩的追踪许可支付高价。音乐和舞蹈是该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鼓乐和一种名为“intore”的民族舞蹈。全国各地都有传统工艺品制作,其中包括一种名为“imigongo”,使用牛粪制作的独特艺术品。.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卢旺达

南非

南非共和国(南非語:Republiek van Suid-Afrika),簡稱南非,是位於非洲南端的共和國。它西部毗鄰納米比亞(1005公里長邊界),北部接壤博茨瓦納(1969公里長邊界)和津巴布韋(230公里長邊界),在東北部則與莫桑比克(496公里長邊界)和斯威士蘭(438公里長邊界)相鄰。“國中之國”萊索托(1106公里長邊界)在南非境內形成一個內飛地。此外,南非是世界上唯一拥有三个首都的国家:行政首都(中央政府所在地)为茨瓦内,立法首都(國會所在地)为开普敦,而司法首都(最高法院所在地)則为布隆方丹。 南非是非洲種族最多元化的國家之一,歐洲移民、印度人和有色人的數量及比例都是非洲國家中最多的。多種族和種族鬥爭一直是南非歷史和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南非發展較其他非洲國家良好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該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特别是金礦和鑽石。南非的經濟是非洲大陸上經濟規模最大、最發達的國家,並且擁有全非洲最現代化的基礎設施。 佔少數的白人與佔多數的黑人之間的種族衝突一直主宰了近代南非的歷史、政治等。自1990年以來,白人純粹基於自己的種族發展的法律在與黑人負責的種族隔離進行了漫長而有時激烈的鬥爭,之後1948年國民黨執政後,白人根據自己的種族發展建立了各種種族隔離制度。種族衝突和鬥爭在20世紀1948年到1990年代的種族隔離中達到了頂峰。然而,雖然大部分白人支持種族隔離制度,但仍然有20%的白人不支持種族隔離制度,而外來壓力是種族隔離最終結束的一個重要因素。從1990年起,種族隔離制度被廢除。 但是,政治制度的巨大變化是以相對和平地實現的,這是神奇的方式。南非是非洲少數幾個沒有發生政變的國家(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之一。多方會談導致新南非政府實施和制定了具有堅實的人權保護的。 今天,南非經常被譽為“彩虹之国”,這是最初由南非開普敦的聖公會前任大主教德斯蒙德·杜圖的構思和後來被當時的南非總統納爾遜·曼德拉所推廣的一個術語,作為終止南非由種族隔離思想帶來的分離並對新發現文化多樣性的隱喻。稱南非為彩虹之國,寓意不同種族的人們生活在這個美麗的和平國度。南非是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核武器後自願摧毀核武器的國家。.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南非

古勒卜丁·希克马蒂亚尔

古勒卜丁·希克马蒂亚尔(;),阿富汗政治人物、军阀。他是古勒卜丁伊斯兰党的创始人及现任主席。希克马蒂亚尔1940年生于巴格兰省的一个普什图人家庭,1974年组建阿富汗伊斯兰党,最初是反苏联的骨干分子。在1990年代,曾两次出任阿富汗总理。后来转向反美,多次袭击阿富汗政府及外国人。 希克马蒂亚尔是阿富汗内战的重要人物,其军队仅仅在喀布尔一地就造成5万平民死亡,因此有“喀布尔屠夫”之称。2000年后逐渐与塔利班和基地组织脱离关系,2001年逃亡巴基斯坦。2010年后谋求与政府进行和平谈判。2016年与政府达成和平协议,结束了20年的流亡生涯。.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古勒卜丁·希克马蒂亚尔

史達林

#重定向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史達林

吳廷琰

吳廷琰(,,),其他華文媒體亦曾譯為「吳廷炎」或「吳庭艷」,聖名若翰(Gioan Baotixita),是越南共和國第一任总统(1955年—1963年),因為他的支持者來自自由之路行動南遷的天主教徒,因而相對偏袒天主教,歧視大多數越南人口信奉的佛教,引發佛教徒危機,造成多名佛教徒示威者死亡,並因而失去美國支持。吳廷琰在1963年南越政變中被殺,不少人認為吳廷琰死後,南越再也沒有政治強人治理南越,間接造成美軍介入越戰。.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吳廷琰

吉田茂

吉田茂(),日本政治家。內閣總理大臣,為大日本帝國憲法下的最後一任首相,1948年再度拜相後執政至1954年,期間主導了日本-輕武裝、發展經濟的國策影響日本至今,領導日本度過同盟國軍事佔領日本時期,和駐日盟軍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關係很好。日本政治元老、原外務省官僚、大老牧野伸顯的女婿。从1950年10月到1952年8月,在美国占领当局的支持下,吉田茂政府先后为18万的旧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解除“整肃”,重返日本政界。1954年因為執政共計7年的獨斷作風和將國防交給美國的國策遭到鳩山一郎等黨人派的夾殺,在罷黜時任自由黨副總裁緒方竹虎後受到極大壓力下台,但其吉田學校的官僚派仍然影響著日本,後其得意門生池田勇人和佐藤榮作都於整個1960年代擔任日本首相。吉田所創造的路線至今仍影響著日本,其奠基了日本戰後經濟奇蹟使日本成為今日的經濟大國。.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吉田茂

塞巴斯蒂安·库尔茨

塞巴斯蒂安·库尔茨(Sebastian Kurz,)--是一名奥地利政治家、現任奥地利人民党党魁。2013年担任。2017年5月成为奥地利人民党主席。.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塞巴斯蒂安·库尔茨

塔克辛·欽那瓦

#重定向 達新·欽那瓦.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塔克辛·欽那瓦

夏爾·戴高樂

夏尔·安德烈·约瑟夫·马里·戴高乐(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是法国军事家、政治家,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戰後短暫出任臨時總統,後由於左派政黨反對他要求加強總統權力的憲法被迫辭職。1958年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出任第一任总统。在法国,戴高乐通常被称为“戴高乐将军”(Général de Gaulle)甚至簡稱“将军”(Le Général)。 1944年盟軍攻克法国后,戴高乐成为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1946年因反對總統沒有實權,與左翼的政治斗争失利而辞去职务。1958年,戴高乐因阿爾及利亞戰爭重返政坛,制定新宪法,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当选第一任总统,1965年成功連任,直至1969年因公投失利辭去總統的職務。 戴高乐支持发展核子武器、制定泛欧主义外交政策、支持欧洲大陆联合为大欧洲、扩大法国影响力、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奉行与盟友不同的外交政策,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樂主義。.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夏爾·戴高樂

大衛·勞合·喬治

大衛·勞萊·喬治,第一代德威弗爾的勞萊-喬治伯爵,OM,PC(David Lloyd George, 1st Earl Lloyd-George of Dwyfor,),英国自由党政治家,在1916年至1922年间领导战时内阁,在1926年至1931年间担任自由党党魁。 在担任公职期间,他引入多个改革,为现代福利国家立下基石。劳合·乔治是最后一位自由党首相,他的主要支持者并非自由党人,却是保守党人。自由党后来分裂,不再是一个主要的政党。十年后,他再度担任自由党党魁,却再无能力重返唐宁街10号。 劳合·乔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大英帝国击败德国及其盟友,这是他做过的事情当中,最为人所知的一件。他是巴黎和会的主要与会者之一。劳合·乔治是20世纪的自由主义的标志,被认为是福利国家的创始人。历史学家认为他是20世纪的英国首相中,对英国公众生活影响最大的一位,因为他在一次大战期间领导英国,在一次大战后重塑欧洲,在一次大战前引入社会福利制度。 有很多英国首相是訟務律師,但只有劳合·乔治是事務律師。他也是唯一一位威尔士人英国首相,也是唯一一位以英语为第二语言,以威尔士语为第一语言的英国首相。在MORI的一个调查中,劳合·乔治的评价在历届英国首相中位列第三。他入选2002年的调查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大衛·勞合·喬治

外交 (杂志)

《外交》(英文原名:Foreign Affairs),由美国著名的智库——“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办,为美国国际事务及外交政策研究领域最权威、影响力最大的学术杂志之一。杂志于1922年开始出版。 1947年7月,《外交》刊登了乔治·凯南的文章X Article,使外界首次了解到遏制战略思想。 2006年3月,美国学者凯尔·莱伯和达丽尔·普列斯在《外交》上发表文章表示美国拥有一次性突击摧毁中、俄两国的核力量而不受反击的能力,在俄罗斯军政界引起轩然大波。 W外 W外 W外 W外 Category:1922年紐約州建立.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外交 (杂志)

奥卢塞贡·奥巴桑乔

奥卢塞贡·马修·奥巴桑乔(Oluṣẹgun Matthew Okikiọla Arẹmu Ọbasanjọ,)生於阿贝奥库塔,尼日利亚政治家,人民民主党成员,約魯巴族裔,曾任尼日利亚联邦军事政府元首、非洲联盟主席和尼日利亚总统等。.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奥卢塞贡·奥巴桑乔

奥古斯托·皮诺切特

奥古斯托·何塞·拉蒙·皮诺切特·乌加尔特(西班牙語:Augusto José Ramón Pinochet Ugarte,),智利總統、智利军事独裁者,智利迄今為止任職時間最長的总统,統治智利長達16年。 1973年,他在美國支持下通过流血政变,推翻了苏联支持的民选左翼总统阿连德,建立右翼军政府。任内进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使智利經濟快速發展,但另一方面同时残酷打击共产分子和毒贩子等破坏分子,产生了某些连带的人权的事件。 皮诺切特支持者认为他阻止了共产主义的蔓延,同共產黨革命运动之类的激进组织的恐怖活动作了斗争,执行了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为1990年代的智利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反对者则认为,皮诺切特破坏了智利的民主政治,另外他还实行了导致数千名反对者死伤的国家恐怖主义政策。.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奥古斯托·皮诺切特

奥利弗·克伦威尔

奥利佛·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英國政治人物、國會議員、獨裁者,在英国内战中击败了保王党(Cavalier),1649年斬殺了查理一世後,克伦威尔廢除英格蘭的君主制,並征服苏格兰、爱尔兰,在1653年至1658年期間出任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聯邦之护国公。 克倫威爾是英国历史中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一些历史学家,如大卫·休谟、克里斯托弗·希爾(Christopher Hill)指责他是“大逆不道”的人物。他在苏格兰、爱尔兰残害天主教信徒的行为,被人批评是与种族灭绝无异的行为。另一方面,一些学者视他为英雄,如托馬斯·卡萊爾、塞繆爾·羅森·加德納(Samuel Rawson Gardiner)。在2002年由英國廣播公司(BBC)发起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票選中,克伦威尔名列第十。.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奥利弗·克伦威尔

奥马尔·巴希尔

奥马尔·哈桑·艾哈迈德·巴希尔(عمر حسن احمد البشير,),苏丹总统、独裁者、政治家,曾任救国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总理,從1989年起擔任蘇丹第7任總統至今,2015年4月16日再度連任成功。.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奥马尔·巴希尔

奥托·冯·俾斯麦

奥托·愛德華·利奧波德·冯·俾斯麦(Otto Eduard Leopold von Bismarck,),勞恩堡公爵,普鲁士王国首相(1862年-1890年),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人称「鐵血宰相」(Eiserner Kanzler;「鐵」指武器,「血」指戰爭)、「德國的建築師」及「德國的領航員」。奉行「鐵血政策」。但他在1871年德國統一後,對外收斂鋒芒,強調自己不過是「誠實經紀人」(或翻成「誠實仲介人」)。 俾斯麦是十九世纪德國最卓越的政治家,擔任普鲁士首相期间通过一系列鐵血战争统一德意志,並成为德意志帝国第一任宰相(又译“帝国总理”)。俾斯麦是保守派,維護专制主义,镇压了19世纪80年代的社会民主主义运动;但他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制度,及社会保险。由于其對德國統一的貢獻,加上卓越及偉大成就,俾斯麥最後獲昇任為德意志帝國陸軍上將。在2005年德國電視二台票選最偉大的德國人活動中,他排名第九,次於第八偉大的印刷術發明者約翰內斯·古騰堡。.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奥托·冯·俾斯麦

奧班·維克多

奧班·維克多(Orbán Viktor;),匈牙利政治家,現任匈牙利總理,青年民主主义者联盟-匈牙利公民联盟主席。.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奧班·維克多

奧米利奧·梅迪西

奧米利奧·梅迪西(Emílio Garrastazu Médici,1905年12月4日-1985年10月9日),巴西上將及政治人物。於1969年至1974年期間擔任巴西總統。梅迪西統領軍事政府期間雖實施威權統治,扼制言論及出版自由,但在任內卻令巴西每年經濟增長達百分之十,多項基建工程亦在他任內開始施工。 Category:巴西總統 Category:軍人出身的總統.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奧米利奧·梅迪西

女强人

女强人(Iron Lady)是指才能出眾,精明幹練的女性。也是對專注事業並獲得成就的女性的一種稱呼。傳統上,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社會,普遍存在著男尊女卑,女性甚少可涉足政治或商業。但西方社會在20世紀開始,隨著工業革命為社會帶來的變化,漸漸變得男女平等,女性接受教育和投票,以至在社會發展事業的機會不斷增加,於是逐漸有傑出成就的女性出現,「巾幗不讓鬚眉」。 傳統上女性以家庭為重,現代女强人如何平衡家庭與事業,是一大難題。 在政治人物方面,女强人一般被稱為「鐵娘子」,而「鐵娘子」這稱呼,最早出現於英國傳媒報導當時仍為保守黨黨魁及反對黨領袖,後來成為首位女性英國首相的撒切尔夫人的新聞上稱呼,當時這個稱呼源於撒切尔夫人嚴厲批評蘇聯的政策。美国《福布斯》杂志推出新榜单,点评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位女性。獲選人一般會被社會上稱為「鐵娘子」,如德國總理梅克爾。 雖然女强人的稱呼是對女性在社會努力打拼的一種肯定,但仍有女權支持者認為,在強人(旧指强盗)前加上女字,始終帶有性別歧視,而「強人」一詞若應用於男性統治者身上,則與獨裁者同義,因此不受女權支持者認同。.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女强人

威廉·格萊斯頓

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William Ewart Gladstone ),英国自由党政治家,曾四度出任首相,以善于理财著称。.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威廉·格萊斯頓

威权主义

威权主义(Authoritarianism)或威權論在哲學中是一個政治哲學理論,其提出某個政府應要求民眾絕對服從其权威,並限制个人的思想跟言論和行為自由。政府上的威权主义指權力集中於單一领袖或一小撮精英。威权领导者時常任意行使权力而不考虑或利用现有法律去扩大权力,公民也通常無法透過自由競爭的选举來替換之。权力争夺与统治集团的自由競爭,是有限或不存在的。 不少打壓反对派政党或其他非政府組織政治团体,都是威權政體或权威政体(Authoritarian regime)。有關反对党或其他政治組織,不是有限不然就是根本不存在,威权主义因而站在民主的對立面,但近年威权主义也出現在民主政权中。 在不同學術領域如新聞學、行政學、經濟學、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威权主义概念的中文專業用詞或有差異如獨裁主義、集權主義、集體主義、專制主義、權威性格、。.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威权主义

宰因·阿比丁·本·阿里

宰因·阿比丁·本·阿里(阿拉伯语:زين العابدين بن علي,),突尼斯政治家,獨裁者,從1987年11月7日起至2011年1月14日任总统,執政23年,是该国自1956年从法国独立后的第二任总统。.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宰因·阿比丁·本·阿里

宾古·瓦·穆塔里卡

宾古·瓦·穆塔里卡(Bingu wa Mutharika,),马拉维经济学家、政治家,西南非洲人民组织成员,曾任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秘书长、马拉维储备银行副行长和马拉维经济计划与发展部长。 2004年5月,穆塔里卡在大选中当选为马拉维总统。2009年5月连任。2012年4月6日,穆塔里卡因突发心脏停搏逝世,享年78岁。 穆塔里卡于2010年7月更换了马拉维国旗,但引起众多政府官员和民众不满,他们认为这面国旗是穆塔里卡2009年连任后,政治上日趋独裁专制的体现。.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宾古·瓦·穆塔里卡

安东宁·诺沃提尼

安东宁·诺沃提尼(Antonín Novotný;1904年12月10日—1975年1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斯大林派领袖。捷克斯洛伐克总统(1957—1968)、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第一书记(1953—1968)。.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安东宁·诺沃提尼

安东尼奥·卡诺瓦斯·德尔卡斯蒂略

安东尼奥·卡诺瓦斯·德尔卡斯蒂略(Antonio Cánovas del Castillo) 西班牙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六次担任西班牙首相(1874-1875,1875-1879,1879-1881,1884-1885,1890-1892,1895-1897),支持恢复波旁家族在西班牙的王位。后被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米歇尔·安焦利洛(Michele Angiolillo)所刺杀。.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安东尼奥·卡诺瓦斯·德尔卡斯蒂略

安德烈·科林巴

安德烈-迪厄多内·科林巴(André-Dieudonné Kolingba) 是中非共和国第四任总统(1981年9月1日- 1993年10月1日在任),军事强人。生于中非首都班吉,曾留学法国,在军校学习,毕业后加入法军。中非独立后回国,加入中非陆军,之后在军队中步步高升,上台执政前担任中非陆军参谋长。他于1981年发动了一场不流血政变,推翻了时任总统戴维·达科,成立国家复兴军事委员会,自任主席,后又自称总统和国家元首,在国内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后在国内外民主化呼声高涨的压力下,乃创建了一个中非民主大會作为全国唯一的政党,参加大选并当选总统,任期六年。任期届满后,在中非史上第一次多党制大选中败于安热-费利克斯·帕塔塞,交出权力。卸任总统后仍积极参与中非政治,还曾发动旨在推翻帕塔塞总统的未遂政变,失败后逐渐淡出政坛,移居法国,在巴黎病逝。其创立的政党中非民主大會现为中非主要的反对党派之一。.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安德烈·科林巴

安德鲁·杰克逊

安德魯·傑克森(Andrew Jackson,),美國軍人、政治人物,第7任美國總統、首任佛羅里達州州長、紐奥良之役戰爭英雄、官拜少將,並為民主黨創建者之一,在美國政治史上,1820年代起至1860年的第二黨體系(Second Party System)以他為象徵,他也是美國早年的民粹主義倡導者,傑克森民主因他而得名。他是首位成功通過民粹主義、而非依靠政治精英取得權力的總統。傑克森總統在職期間最受人爭議者,或為其印地安人相關政策。傑克森為印地安人排除政策之倡議者,他於1830年簽署《印地安人排除法案》成為一項法律。.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安德鲁·杰克逊

安倍晋三

安倍晋三(,)是日本自由民主黨籍政治人物,現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第90、96、97、98任)、自由民主黨總裁(第25任)、日本眾議院議員(连任9屆)。 安倍晉三出生於東京都,本籍在山口縣大津郡油谷町(現今長門市)。其父親安倍晋太郎也曾是日本政治界的三大领袖之一,与竹下登、宫泽喜一并称;其外祖父岸信介(原姓佐藤)及外叔公佐藤荣作亦曾任總理大臣,號稱「一家三宰相」。 安倍在1982年踏入政壇,曾任自由民主黨幹事長及內閣官房長官,之後在2006年至2007年擔任自由民主黨總裁(第21任)與內閣總理大臣(第90任),是日本首位二戰後出生的首相、也是二戰後最年輕就任的首相(但2011年出任首相的野田佳彥歲數又更小),但僅擔任一年就以健康理由辭職。後於2012年再度當選自民黨總裁,成為自民黨成立以來首位回任的總裁,同年舉行的众议院选举中領導自民黨再次重新奪回取得執政權,成為平成時代第一位回任的內閣總理大臣。在2017年眾議院大選後,安倍成為平成時代以來第二位達成三連任、日本國憲法頒布後繼吉田茂第二位擔任四屆內閣的日本總理大臣,同時也是1885年日本改為內閣制後第三位達成四任首相的政治家。.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安倍晋三

安特·帕韦利奇

安特·帕韦利奇(Ante Pavelić,),克罗地亚政治人物,克罗地亚独立组织乌斯塔沙创建人。在二战期间,担任傀儡政权克罗地亚独立国领导人。安特·帕韦利奇在执政期间,实施恐怖统治,大批塞尔维亚人、犹太人被屠杀。 1957年,在西班牙马德里遇刺受伤,1959年后去世。.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安特·帕韦利奇

富尔亨西奥·巴蒂斯塔

鲁本·富尔亨西奥·巴蒂斯塔-萨尔迪瓦(Rubén Fulgencio Batista y Zaldívar;),古巴军事领导人,1933年- 1940年为古巴实际的军事领导人,1940年 - 1944年为古巴合法总统。之后他又通过军事政变于1952年重新成为古巴最高领导人。但是他的独裁政府同时也招致了诸多反对,尤其是菲德尔·卡斯特罗的反对组织。1959年巴蒂斯塔被卡斯特罗所领导的游击运动驱逐出境,史称“古巴革命”。.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富尔亨西奥·巴蒂斯塔

富蘭克林·羅斯福

#重定向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富蘭克林·羅斯福

尼亞佐夫

#重定向 薩帕爾穆拉特·阿塔耶維奇·尼亞佐夫.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尼亞佐夫

岸信介

岸信介(),日本政治家。第56、57屆內閣總理大臣。在太平洋戰爭開戰時擔任工商大臣,是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认定的二战甲级战犯嫌犯,但因罪証不足,未予起訴,後有“昭和妖怪”之稱。 舊姓佐藤,他的胞弟佐藤榮作、外孫安倍晉三亦曾拜相,擔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號稱「一家三宰相」。.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岸信介

差猜·春哈旺

差猜·春哈旺(ชาติชาย ชุณหะวัณ;RTGS:Chatchai Chunhawan; ),泰国第17任泰國總理(1988年–1991年),是泰國史上第17位首相。差猜乃泰国华裔,本姓林,祖籍为中國澄海。 1940年,差猜毕业于泰國皇家军事学院;1940年开始在军队服役。1949年后,历任多国大使以及外交部长、工业部长、副首相等职。1974年参与创建泰国民族党,后任该党领袖。1976年3月,参与创立泰中友好协会,并任主席。1988年8月差猜·春哈旺出任首相兼国防部长;1990年3月辞去国防部长一职。1991年2月23日,三军最高统帅顺通·空颂蓬上将和苏钦达上将发动军事政变,差猜政府被推翻。.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差猜·春哈旺

巴勒維

#重定向 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巴勒維

巴沙尔·阿萨德

巴沙尔·阿萨德(阿拉伯语: ,),现任叙利亚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叙利亚复兴党总书记、元帅军衔、已故前总统哈菲兹·阿萨德之次子。2000年、2007年和2014年三次當選總統。.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巴沙尔·阿萨德

巴拿马

巴拿马共和国(República de Panamá ),簡稱巴拿馬(Panamá ; ),是中美洲最南部的国家,面积7.55万平方公里,人口393万。連接大西洋及太平洋的巴拿马运河位於國家的中央,劃分了南北美洲,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巴拿马

个人崇拜

个人崇拜(Cult of personality;культ личности)指以大规模宣传手段将某个人在一个社群中塑造成崇拜对象,通常都通过媒体手段将其人格形象理想化、英雄化甚至神化。 当政府利用大众媒体、宣传及其他方式予以不质疑的奉承和频繁的颂扬、美化等等,将某一在世(或已身故)的政治领袖塑造为英雄化、神化、理想化的公众形象,则自然会产生個人崇拜的群眾現象。這些崇拜与人类本身具有的英雄仰慕等心理类似,但区别在个人崇拜是非自主性的仰慕,必须同時伴随大量可被限制的單一媒介,將一位普通人物,進行一边倒的形象包裝、過度高估的領袖特質等荒腔走板的宣傳,在常態下通常人都有缺點,而個人崇拜的民眾卻說無法說出來。此外,對偶像的負面批評通常是不被容忍的和不配存在的,會被視為錯誤、反動思想,甚至到了不配合表達效忠(如統一佩戴胸章)就會被整肅的程度,這點是兩者之間的最大差別。.

查看 強人 (政治)和个人崇拜

中亚

中亚(Central Asia;Средняя Азия / Центральная Азия),即亚洲中部,在地理上是指西至里海,东到中国,南到阿富汗,北到俄罗斯的广大区域。而根据长期占据这片区域大部分领土的苏联官方定义,中亚仅指其四个加盟共和国: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苏联解体后,中亚成了亚洲中部现已独立的五个以“斯坦”命名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人口1660万)、吉尔吉斯斯坦(人口550万)、塔吉克斯坦(人口760万)、土库曼斯坦(人口510万)以及乌兹别克斯坦(人口2950万)的总称。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中亚地区还包括阿富汗、伊朗东部的呼罗珊地区、巴基斯坦北部、蒙古等地,有时还包括中国西部的新疆和西藏以及西伯利亚南部。 上述关于中亚的定义没有一项得到全世界范围的认可。然而,虽然中亚地区的边界并不确定,但这一地区有着一些显著特征。例如,在历史上,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游牧民族,而这块区域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个原因,这一区域成了东亚、西亚、南亚和欧洲各个民族、各种宗教以及各种思想的交汇之地。 在伊斯兰化之前以及伊斯兰化早期,中亚地区的主要居民是操伊朗语支各语言的民族Encyclopædia Iranica, "CENTRAL ASIA: The Islamic period up to the Mongols", C.

查看 強人 (政治)和中亚

中曾根康弘

中曾根康弘(),日本政治家。生於群馬縣高崎市,1941年(昭和16年)他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院,政治科學系。第71-73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作為軍官在大日本帝國海軍服役,曾駐防於臺灣的左營。 1946年中曾根康弘作為眾議院議員進入日本國會,1952年他指責昭和天皇應為日本戰敗負責導致了一場轟動。中曾根康弘在日本自由民主黨中逐步上升,領導黨內一個中等派系——中曾根派。1959年他在岸信介內閣中任科學技術廳長官,1967年任運輸大臣,1970年任防衛廳長官,1972年任通產大臣,1981年任行政管理廳長官。.

查看 強人 (政治)和中曾根康弘

丹尼尔·马兰

丹尼尔·弗朗索瓦·马兰(Daniel François Malan),南非政治家,1948年至1954年任南非总理,种族隔离制度的制定者和实施者。 马兰的先祖是一个法国胡格诺派新教流亡者,1689年逃往开普敦。马兰本人出生在开普省,1905年在荷兰乌德勒支大学获得神学博士。马兰力主将阿非利堪语列为南非的真实语言,并为之努力。此后的一段时间内,马兰作为传教士去过许多地方,包括比属刚果和南罗得西亚。 1915年,南非国民党成立,马兰加入该党。1918年,马兰作为南非国民党在开普敦的领导人被选入南非议会。1924年至1933年,马兰任南非内政部长,并成功的使阿非利堪語取代荷兰语,成为南非的官方语言之一。1934年,南非国民党决定与敌对的南非党合并,马兰以及其他19名议员强烈反对,另组新党。 二战期间,马兰反对南非为英国参战,这使他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支持,战后,他于1948年获得选举胜利,出任南非总理。在担任总理期间,马兰政府制定了严格的种族隔离政策,为南非招致了广泛的国际谴责和制裁,这一政策直到1994年方才被解除,但是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今日。 马兰于1954年退休,5年后去世于家中。 category:南非政治人物 category:南非總理 Category:阿非利卡人.

查看 強人 (政治)和丹尼尔·马兰

丹尼尔·阿拉普·莫伊

丹尼尔·阿拉普·莫伊(Daniel arap Moi,)肯尼亚政治人物,1978年至2002年担任肯尼亚总统。.

查看 強人 (政治)和丹尼尔·阿拉普·莫伊

丹尼爾·奧蒂嘉

#重定向丹尼尔·奥尔特加.

查看 強人 (政治)和丹尼爾·奧蒂嘉

丹瑞

丹瑞(သန်းရွှေ Than Shwe,)是緬甸前任最高領導人,獨裁者,大將軍銜。.

查看 強人 (政治)和丹瑞

东欧

東歐,多半是指白俄罗斯、乌克兰、俄罗斯以西的歐洲,直至德國、瑞士、義大利(不含);但缺乏明确的定义和边界,一般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种划分方法: 自然地理方面的東歐,是指較少受到大西洋和地中海海流影響,接近烏拉爾山、乌拉尔河和伏爾加河(窩瓦河)流域,實際上主要是指俄羅斯聯邦和哈萨克斯坦的歐洲部分和其他獨立國協的歐洲會員國家。 人文地理(主要指政治上)的东欧是指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或遭蘇聯併吞,或成為蘇聯的附庸國,政治上由共产党一黨專政,經濟上多採用計划經濟體制的社會主義國家,这点与西欧相反。大多东欧国家以斯拉夫民族為主體,居民多信奉東正教,但共產黨時代,官方推行无神论。 本條目再把東歐分為兩區:東歐和獨立國家國協(以下內容,簡稱為國協)。.

查看 強人 (政治)和东欧

帕卡利塔·莫西西里

帕卡利塔·莫西西里(Pakalitha Mosisili,),為非洲君主立憲國家賴索托的前任首相。.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帕卡利塔·莫西西里

帕拉育·詹歐查

#重定向 巴育·占奥差.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帕拉育·詹歐查

乌尔霍·吉科宁

乌尔霍·卡勒瓦·吉科宁(Urho Kaleva Kekkonen,),芬兰总统(1956-1982),是芬兰在位最久的總統,在位26年。1950-1953年,1954-1956年曾出任芬兰内阁总理。任內主导芬兰的外交政策,芬兰嚴守中立国原则,坚決反对芬兰加入美国主導的北约,同时保持与蘇联的接触,即芬兰化原则。由於他在任期間掌握巨大的外交权力,被认为是后来芬兰限縮总統权力的原因之一。.

查看 強人 (政治)和乌尔霍·吉科宁

乔治·克列孟梭

乔治·邦雅曼·克列孟梭(Georges Benjamin Clemenceau,),人稱“法蘭西之虎”,法國政治家和新聞工作者,曾兩次出任法國總理。.

查看 強人 (政治)和乔治·克列孟梭

乔治斯·帕帕佐普洛斯

乔治斯·帕帕佐普洛斯(Georgios Papadopoulos,Γεώργιος Παπαδόπουλος,),希腊军人、政治家,1967年4月21日发动军事政变获得政权,并一直担任军政府领导人至1974年。.

查看 強人 (政治)和乔治斯·帕帕佐普洛斯

亚西尔·阿拉法特

拉赫曼·阿卜杜勒·拉乌夫·阿拉法特·古德瓦·侯赛尼(محمد ياسر عبد الرحمن عبد الرؤوف عرفات القدوة الحسيني,),通称亚西尔·阿拉法特(ياسر عرفات)或他的昵称(كنية;Kunya) 阿布·阿马尔(أبو عمار,),巴勒斯坦解放运动领袖,巴勒斯坦领导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及巴解组织最大派别法塔赫的领导人,1994年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成立后任主席。他是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之一。.

查看 強人 (政治)和亚西尔·阿拉法特

亞歷山大·武契奇

亞歷山大·武契奇(Александар Вучић;)是一位塞尔维亚政治家。他畢業於貝爾格勒法律學校。.

查看 強人 (政治)和亞歷山大·武契奇

亨德里克·弗倫施·維沃爾德

亨德里克·弗倫施·維沃爾德(Hendrik Frensch Verwoerd,),1958年9月2日-1966年9月6日擔任南非首相。維沃爾德與先前的南非總理不同,他並非出生於南非,而是生於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但在2歲時移居南非。 任內的1961年宣布南非改制共和國,脫離大英國協。 他是南非種族隔離的支持者,在他任內以立法方式,逐步建立黑人與白人之間的隔離政策。 1966年9月6日他在南非首都開普敦被刺殺身亡,任期亦隨之而結束。.

查看 強人 (政治)和亨德里克·弗倫施·維沃爾德

库尔班古力·别尔德穆哈梅多夫

库尔班古力·米亚里克古雷耶维奇·别尔德穆哈梅多夫(Gurbanguly Mälikgulyýewiç Berdimuhamedow,),土库曼斯坦现任总统,曾任土库曼斯坦卫生与医学工业部长、副总理和总理。.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库尔班古力·别尔德穆哈梅多夫

库尔曼别克·巴基耶夫

库尔曼别克·巴基耶夫(柯尔克孜语:Курманбек Сали уулу Бакиев,),吉尔吉斯斯坦贾拉拉巴德州人,吉尔吉斯斯坦政治家,曾任吉尔吉斯斯坦总理、代总理。郁金香革命中,前总统阿斯卡尔·阿卡耶夫被驱逐后,2005年3月24日,吉尔吉斯议会上议院任命其为代总统。在7月10日举行的2005年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选举中,巴基耶夫正式当选吉尔吉斯斯坦总统。 在2009年7月23日舉行的總統大選中獲得76.4%的選票,連任總統。.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库尔曼别克·巴基耶夫

伊德里斯·代比

伊德里斯·德比·伊特诺(法语:Idriss Déby Itno,),非洲國家乍得之現任總統。身為乍得部落頭目之子的代比,在接受基礎教育後,前往法國深造。1976年返回乍得後,即擔任該國軍隊與政府要員。 他與乍得前總統侯賽因·哈布雷有長達一生的恩怨鬥爭,兩人早期於查德國家解放陣線是戰友,在叛將馬盧姆推翻查德國父托姆巴巴耶後,國家解放陣線又推翻馬盧姆的戰役中擔任內應,之後政府解體全國混亂時期利比亞軍隊介入意圖併吞乍得,1982年代比升任軍隊總司令勉強守住南方,之後等到了美法兩國的支持增援,並在1987年擊退利比亞軍隊。但之後短暫的全國穩定時期美法支持的哈布雷與其前任馬盧姆並無差別也是利用屠殺異族方式鞏固權力。 1990年11月,他在一次軍事政變後成立愛國拯救運動黨,奪取政權,並於12月4日自命为總統。2001年5月再度當選總統,2006年5月該國舉行總統大選,唯一候選人的他在備受質疑下當選連任。2011年4月、2016年4月都以唯一候选人的方式连任。 2018年4月30日,乍得国民议会不顾反对党的强烈反对,通过了新宪法文本。5月4日,乍得总统伊德里斯·代比颁布了宪法,扩大了总统的权力,取消了总理职位。新宪法规定,总统任期六年,可以连任一次。代比在2021年本届总统任期届满后,理论上还可以担任两届总统,直到2033年。.

查看 強人 (政治)和伊德里斯·代比

伊利哈姆·阿利耶夫

伊利哈姆·海德尔·奥格雷·阿利耶夫(阿塞拜疆语:İlham Heydər oğlu Əliyev,),阿塞拜疆商人、政治家,新阿塞拜疆党领袖,前阿塞拜疆总统盖达尔·阿利耶夫之子,曾任阿塞拜疆总理,现任阿塞拜疆总统,也是阿塞拜疆共和國國家奧林匹克委員會的主席。2017年2月,他任命他的妻子梅赫里班·阿利耶娃为阿塞拜疆第一副总统。 母親是阿塞拜疆眼科學學者扎里法·阿利耶娃。.

查看 強人 (政治)和伊利哈姆·阿利耶夫

伊迪·阿敏

伊迪·阿明·达达(Idi Amin Dada,),第3任乌干达总统,1971年至1979年在任。1946年阿明加入英国殖民地单位,并部署至肯尼亚和乌干达。在乌干达独立后,阿明在乌干达陆军中升至少将军衔,成为其总司令,并于中罢黜米尔顿·奥博特,夺取政权。作为国家元首的阿明将自己的军衔进一步提升为元帅。 阿明统治下的乌干达人权侵害,政治迫害、种族迫害、法外处决、裙带政治、政治腐败及经济管理不当问题均颇为严重。国际观察组织及人权组织估计在其治下被杀害的人数达100,000至500,000。 当政初期阿明政策较亲西方,并获得以色列的支持,但后期逐渐转向利比亚(穆阿迈尔·卡扎菲)、扎伊尔(蒙博托·塞塞·塞科)、苏联及东德阵营Gareth M.

查看 強人 (政治)和伊迪·阿敏

伊薩亞斯·阿費沃爾基

伊薩亞斯·阿費沃爾基(ኢሳይያስ ኣፈወርቂ,)是厄立特里亚的開國元首暨獨裁者、厄立特里亚总统、人民民主与正义阵线中央委員會主席。 1993年厄立特里亚獨立后,阿费沃基由实行一黨專政的人民民主与正义阵线推举担任總統至今。.

查看 強人 (政治)和伊薩亞斯·阿費沃爾基

伊恩·史密斯

伊恩·道格拉斯·史密斯,GCLM,ID(Ian Douglas Smith,),津巴布韋及前羅德西亞政治家,1964年4月至10月任南羅德西亞總理,1964年10月至1979年6月改任羅德西亞總理,任內於1965年11月11日發表《單方面獨立宣言》,宣告放棄英國自治殖民地的身份獨立,以設法維持白人少數管治,其後又在1970年宣佈成為共和國。史密斯單方面從英國獨立的行動未有得到國際承認,聯合國更對羅德西亞實行經濟制裁。 史密斯是在南羅德西亞土生土長的非洲白人,早年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從南非羅德茲大學畢業後返回南羅德西亞經營農場。他在1948年投身政壇,當選南羅德西亞立法議會議員,1953年起改任羅德西亞與尼亞薩蘭聯邦立法議會議員,到1962年參與創立羅德西亞人陣線,並成功當選重返南羅德西亞立法議會,歷任財政部長等職。史密斯在1964年4月16日起取代溫斯頓·菲爾德出任南羅德西亞總理,是歷來首位出任總理的本土人士。 史密斯自1965年單方面宣佈獨立到1979年結束白人管治期間,由於絕大部份黑人都沒有投票權,他領導的羅德西亞陣線每次都得以在大選中勝出。在總理任內,史密斯大力鎮壓境內黑人民族主義者由1972年至1979年展開的羅德西亞游擊戰,最後面對戰爭、制裁,以及國際壓力的困擾,他在1978年達成了一份《內部解決方案》,促使黑人黨派聯合非洲民族議會的領袖埃布爾·穆佐雷瓦在1979年就任總理,並組成了由白人及黑人共治的聯合政府。 後來,隨著《蘭卡斯特府協定》在1979年的簽署、津巴布韋在1980年的立國,以及羅伯·穆加比當選首任津巴布韋總理,標誌著該國進入黑人多數管治的時代。至於史密斯則在津巴布韋立國後,一直擔任津巴布韋國會議員,到1987年遭穆加貝政權免去議員資格為止。此後他先後退居於津巴布韋和南非開普敦,對穆加貝的獨裁統治作出不少批評。 外界對史密斯毀譽參半,批評他的人指他推行種族隔離,透過剝奪黑人來維持白人在當地的利益;但也有支持者認為史密斯任內面對國際制裁,仍然能夠帶動羅德西亞錄得穩定的經濟增長,而且國家經濟、基建發展和國民教育水平等都屬於非洲國家前列,國家維持穩定的狀況,與1980年津巴布韋獨立後,在穆加貝獨裁腐敗統治下造成經濟崩潰、貨幣大幅貶值、民不聊生和國民生活大幅倒退的情況,形成強烈對比。.

查看 強人 (政治)和伊恩·史密斯

伊斯梅尔·奥马尔·盖莱

伊斯梅尔·奥马尔·盖莱(Ismaaciil Cumar Geelle;إسماعيل عمر جيله;),吉布地獨裁者,現任總統,隸屬於執政聯盟總統多數聯盟。.

查看 強人 (政治)和伊斯梅尔·奥马尔·盖莱

強人

強人可指:.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強人

弗兰克·姆拜尼马拉马

喬薩亞·沃雷恩蓋·姆拜尼馬拉馬(,),斐濟武裝部隊總司令,曾於2000年5月29日至7月13日任斐濟政府臨時總理,在姆拜尼馬拉馬牽線下,卡羅斯(萊塞尼亞·恩加拉塞)上台掌權,並贏得兩次選舉。然而在2006年5月卡羅斯連任後,兩人漸生齟齬。.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弗兰克·姆拜尼马拉马

弗朗索瓦·博齐泽

弗朗索瓦·博齐泽(François Bozizé,)為中非共和國前任總統(2003-2013年)。 出生于法屬赤道非洲穆依拉,曾在法国多所军事院校学习。1975年起,畢業於軍事訓練學校的弗朗索瓦·博齐泽就為該國軍事強人,也在該國政府擔任通信部長等職務。2003年3月13日,他發動政變,奪取該國政權並自任總統。2005年5月,博齐泽在該國第二輪總統大選中,當選新任總統。 2013年3月24日,中非反政府武裝聯盟塞雷卡攻佔中非首都班吉,博齐泽逃離總統府。.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弗朗索瓦·博齐泽

弗朗索瓦·密特朗

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 法国政治家,曾任法國總統和法国社会党第一书记。.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弗朗索瓦·密特朗

弗朗索瓦·杜瓦利埃

弗朗索瓦·杜瓦利埃(François Duvalier) 綽號 "Papa Doc“爸爸医生”(),海地总统兼独裁者。.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弗朗索瓦·杜瓦利埃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前西班牙国家元首、西班牙首相,西班牙长枪党党魁。 佛朗哥出生于西班牙的一个军人世家,青少年时代即在军中。1936年发动叛乱,西班牙内战爆发,1939年1月26日成功占领巴塞罗那統一全國,并成立独裁政权,以法西斯主义统治西班牙。在二战中佛朗哥政权实行亲德、義的政策以换取相对的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名义上保持中立,并象征性的派出“蓝色师团”协助纳粹德国进攻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被各国孤立,但和美国保持亲密的盟友关系。1947年佛朗哥自任摄政王。在二战之后西班牙迅速成长为工业化的中等发达国家。1975年逝世后胡安·卡洛斯一世登上王位,实行民主改革,西班牙结束独裁统治。 佛朗哥统治期间,以灵活的外交方式,赢得了国家的和平与稳定,并且在二战之后使国家能够迅速发展,实现经济飞跃。但是他也以其法西斯式的獨裁统治,严酷打击异己特別是親共产主义或社會主義人士,严重阻碍西班牙的民主化而遭到后人诟病。.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弗朗西斯科·佛朗哥

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

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烏爾都語:ذوالفقار علی بھٹو,Zulfikar Ali Bhutto,),巴基斯坦政治人物,巴基斯坦政治家,曾任总理及总统。巴基斯坦人民黨的創黨領袖。.

查看 強人 (政治)和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

佐藤荣作

佐藤榮作(,),日本政治家,前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同時也是日本連續任期中任期最久的首相,執政達7年8個月,其親兄岸信介亦曾為總理大臣。他也是现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外叔公。岸信介、佐藤榮作、安倍晋三被稱為「一家三宰相」。佐藤榮作在1974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此外也是迄今唯一擔任連任3次的自民黨總裁。 1924年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畢業,開始在鐵道省任職。1946年為鐵道總局長官,1947年為運輸省次官。1948年加入自由黨(自民黨的前身之一)。在吉田茂任內閣總理大臣時,吉田大量開除黨人派,官僚派得勢,特別是佐藤和池田勇人多番獲得提拔。1948年獲吉田任命為內閣官房長官,1949年1月成為眾議院議員(其後連任了11次),1949年2月任自由黨政調會長。1954年造船丑闻事件中,幸得時任總理大臣吉田茂要求犬養健法務大臣發動檢察指揮權,免於被捕,但吉田内阁因此倒台。 佐藤時期的日本為高速成長期的黃金時代,任內政績斐然,除了連接東京和神戶的東名高速公路和名神高速公路全線通車外,還核定了山陽新幹線的興建。佐藤除了維持著平均10%以上的經濟成長率外,透過斡旋成功從美國手上拿回沖繩的統治權,納入日本領土。比起前任池田勇人著手於經濟外,佐藤處理了其他更錯綜複雜的政治性問題,也獲得成功。1969年日本GDP超越西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佐藤在外交上極力偏向中華民國,反對毛澤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也是最後一個於任內訪問台灣的日本首相,然而佐藤後期因為田中角榮迅速崛起,無法指定其屬意的接班人福田赳夫繼任自民黨總裁,繼而造成70年代日本政局不穩甚至角福戰爭的開端。.

查看 強人 (政治)和佐藤荣作

佩尔韦兹·穆沙拉夫

佩尔韦兹·穆沙拉夫(پرويز مشرف,拉丁化:Pervez Musharraf,),巴基斯坦前总统、军事将领。.

查看 強人 (政治)和佩尔韦兹·穆沙拉夫

佩爾·阿爾賓·漢森

佩爾·阿爾賓·漢森(Per Albin Hansson,) 瑞典政治家。从1925年起任瑞典社会民主党主席。1932年—1946年间4次担任瑞典首相。领导国家摆脱20世纪30年代初的经济萧条,倡议重大的社会福利立法。二战期间,瑞典保持中立政策,他主持了一个联合政府,包括瑞典国会所有主要政党在内。他创建的“瑞典模式”,到目前为止基本上仍完好无损,包括严格的中立政策,通过议会立法建立国家福利,改革社会主义而非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生产手段。战后继续担任瑞典首相,组成一个社会民主党的多数内阁,1946年10月6日深夜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因心脏病发作去世。(.

查看 強人 (政治)和佩爾·阿爾賓·漢森

彼得·威廉·波塔

彼得·威廉·波塔(Pieter Willem Botha,)南非國民黨政治家,外号“大鳄鱼”(南非荷兰语:“Die Groot Krokodil”),从1978年至1984年任南非总理,从1984年至1989年任南非总统,執政十一年,他是南非种族隔离制度坚定维护者。.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彼得·威廉·波塔

何塞·安东尼奥·派斯·埃雷拉

何塞·安东尼奥·派斯·埃雷拉(José Antonio Páez Herrera)(1790年6月13日~1873年5月6日) 委內瑞拉总统(1831—1835,1839—1843,1861—1863)。 派斯生於委內瑞拉波圖格薩省的阿卡里瓜鎮一個貧農家庭。17歲起在莊園裡替人牧馬和馴馬。1810年參加愛國軍騎兵隊。大哥伦比亚共和国成立後,被任命為委內瑞拉加拉加斯和巴里納斯地區軍政長官。1829年底他反對西蒙·玻利瓦尔的中央集權制思想,策動委內瑞拉與大哥倫比亞分離。1830年,玻利瓦爾逝世後,委內瑞拉宣布脫離大哥倫比亞獨立。1831年派斯就任委內瑞拉共和國總統,1838和1843年又連續當選總統。1849年被政變推翻。翌年流亡美國。1861年回國,在保守黨支持下發動政變,奪取政權。1863年再度流亡,1873年5月6日死於美國。 Category:委内瑞拉总统 Category:考迪羅 Category:1790年出生 Category:1873年逝世.

查看 強人 (政治)和何塞·安东尼奥·派斯·埃雷拉

侯賽因·哈布雷

侯賽因·哈布雷(حسين حبري,Hissène Habré,),生於查德法亞-拉若,曾任查德總統與總理,1982年至1990年間為查德的獨裁者。在執政期間,被人權團體指控違反人權、進行大屠殺,估計造成四萬名人民死亡。.

查看 強人 (政治)和侯賽因·哈布雷

德奧多羅·達·豐塞卡

曼努埃尔·德奥多罗·达·丰塞卡(Manuel Deodoro da Fonseca,),巴西軍人和政治家,生於一個軍人世家。1843年進里約熱內盧軍官學校,畢業後領中尉軍銜。1848年參加鎮壓伯南布哥省“海濱黨”起義後擢升為上尉。后因在巴拉圭戰爭(1864~1870)中立功晉陞為上校。1884年晋升陆军元帅。1887年組織軍事俱樂部,成為陸軍首腦,曾代表軍隊發布拒絕鎮壓逃亡奴隸的聲明。 1889年11月他和佩紹托(Peixoto)參與巴西共和政变,推翻佩德罗二世帝制,成立巴西第一共和国,任臨時政府總統。1890年為大元帥。1891年2月當選為正式總統,成为共和国首任总统(1889--1891)。 他主張集權,傾向獨裁,反對議會限制和監督其權力,並利用職權行私營利。同年11月3日,違反憲法規定解散議會,宣布戒嚴,激起群眾不滿,鐵路工人舉行罷工、陸海軍出現騷動。11月23日被迫辭職。1892年8月23日病逝於里約熱內盧。 F category:軍事人物 Category:軍人出身的總統.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德奧多羅·達·豐塞卡

德尼·萨苏-恩格索

德尼·萨苏-恩格索(Denis Sassou-Nguesso,),剛果共和國現任總統,刚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主席。.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德尼·萨苏-恩格索

德西·鲍特瑟

德西·鲍特瑟(Desiré Delano "Dési" Bouterse )是苏里南政治家,军人,现任苏里南总统。 鲍特瑟同时拥有黑人,荷兰人,印第安人法国人和华人的血统。作为一名中士,他在1980年发动名为“中士政变”的暴力政变,推翻时任总理亨克·阿龙及其政府,并在1980-1987年的大部分时间控制着这个国家,担任国家军事委员会主席。在此期间,苏里南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十二月屠杀,使得其前君主国荷兰断绝了一切经济援助。在1987年苏里南政治民主化后,鲍特瑟对民选政府不满,在1990年底再次解散政府,被称为“电话政变”。 后来作为国家民主党领袖,鲍特瑟于2010年7月19日当选为苏里南总统,2010年8月12日宣誓就职。 鲍特瑟在1999年7月被荷兰一家法庭缺席判决11年徒刑,罪名是走私474千克的可卡因。他一直否认有关指控。鲍特瑟还被广泛认为是苏里南贩毒集团的首脑,该集团在80和90年代曾大量运输产自巴西和苏里南的可卡因进入荷兰。欧洲刑警组织在1999年对其发出逮捕令,至今依然有效。由于对他的指控是在他成为总统之前成立的,因此他在国际上并没有司法豁免权, Radio Nederland, 21 July 2010。他的儿子迪诺·鲍特瑟在2005年面对非法贩运毒品及武器的罪名下,意图使用假护照入境库拉索不果,被判8年有期徒刑,2013年他在使用一本外交护照抵达巴拿马城后再次被美国缉毒局的特工逮捕,被引渡至纽约受审,最终被判16年有期徒刑,罪名是企图向黎巴嫩真主党提供训练基地,走私毒品与洗黑钱。.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德西·鲍特瑟

保罗·卡加梅

保罗·卡加梅(Paul Kagame,)是一位卢旺达政治家,亦為第六任及现任卢旺达总统。他於前任總統巴斯德·比齊蒙古在2000年辭職後就任。卡加梅先前指揮的反叛力量結束了1994年盧安達大屠殺,事後他出任副總統兼國防部長(1994-2000年),在此期間他被認為是盧旺達實際上的領導人。 卡加梅出生於一個在盧旺達南部的圖西人家庭。當他兩歲時,盧旺達革命結束幾個世紀的圖西族的政治主導權;他的家人逃到烏干達,在那裡他度過了他的餘下童年。在20世紀80年代,卡加梅轉戰約韋里·穆塞韋尼的起義軍。穆塞韋尼憑着軍事勝利登上烏干達總統之位後,卡加梅成為烏干達軍隊一名高級軍官。卡加梅加入了「盧旺達愛國陣線」(愛國陣線),它於1990年入侵盧旺達;領導者弗雷德Rwigyema死在戰爭初期,卡加梅接掌領導。到1993年,在愛國陣線已控制大片盧旺達領土後,達成停火協議。1994年4月盧旺達總統朱韋納爾·哈比亞利馬納遇刺身亡是種族滅絕的觸發點,其中胡圖族極端分子殺害了大約50萬至100萬圖西族人和溫和派胡圖族人。卡加梅重新發起內戰,以軍事勝利結束種族滅絕。 在副總統任內,卡加梅控制國家軍隊以及維持法律和秩序,而其他官員開始重建國家。許多愛國陣線士兵進行報復殺人;有人爭議卡加梅是否組織這些事件,或僅僅是無力阻止他們。胡圖族難民營在扎伊爾和其它國家境內建立,由參與種族滅絕的人控制,威脅盧旺達的安全。盧旺達愛國陣線於1996年攻擊這些難民營,迫使許多難民返回家園,但叛亂分子繼續攻擊盧旺達。作為入侵的一部分,卡加梅支持兩次有爭議的扎伊爾反叛戰爭。盧旺達和烏干達支持的叛亂分子贏得了第一場戰爭(1996-97),扶植洛朗-德西雷·卡比拉登上總統之位,取代獨裁者蒙博托,並更改國名為「剛果民主共和國」(DRC)。1998年的第二次戰爭是針對卡比拉而發動,直到2003年雙方始達成和平協議和停火。 身為總統,卡加梅非常重視國家的發展,並推出一個國家發展進程,目的是讓盧旺達在2020年以前轉變成一個中等收入國家。2013年,該國的主要指標,包括衛生保健和教育大力發展。2004年至2010年間每年增長率平均每年8%。卡加梅目前與大部分國家保持良好關係,如東非共同體和美國等,但他和法國的外交關係一直很差,直到2009年。與剛果的關係仍然緊張,儘管2003年的停火;人權團體和洩露的聯合國報告指控盧旺達支持剛果的兩支叛軍,卡加梅一直以來皆否認。一些國家因這些指控在2012年暫停對盧旺達的援助款項。卡加梅在盧旺達有高支持度;然而人權組織指責他實施政治壓制。根據2003年通過的新憲法,卡加梅在當年贏得總統選舉,並在2010年贏得第二個任期。他贏得了2017年的總統選舉,總統任期延伸到2024年。.

查看 強人 (政治)和保罗·卡加梅

保罗·冯·兴登堡

保罗·冯·兴登堡,全名是保罗·路德维希·汉斯·安东·冯·贝内肯多夫和冯·兴登堡(Paul Ludwig Hans Anton von Beneckendorff und von Hindenburg;),出生于波森(今位於波兰),逝世于東普魯士,德国總參謀部總參謀長,軍階達陆军元帥。在威瑪共和國时期是第二任聯邦大總統。.

查看 強人 (政治)和保罗·冯·兴登堡

保罗·马格卢瓦尔

保羅·歐仁·馬格盧瓦爾(Paul Eugène Magloire;),海地軍人政治家,從1950年統治海地至1956年。.

查看 強人 (政治)和保罗·马格卢瓦尔

保罗·比亚

保罗·比亚(Paul Biya,),喀麥隆獨裁者,現任喀麥隆總統,1975年以來一直是喀麥隆的最高領導人。.

查看 強人 (政治)和保罗·比亚

國家元首

國家元首是國家的最高代表者,是國家的象徵,履行宪法賦予的權力和義務,視乎國家的政治體制,國家元首未必有行政權。君主立憲制下,國家元首是君主,稱號包括國王、女王、蘇丹等。共和制下,國家元首通常的称号是總統,亦有其他稱號,例如部分社會主義國家名義上的元首被稱作國家主席或國務委員會主席。也有以國會議長作為國家元首的情況,例如文革時期廢除國家主席的中國,1998年修憲取消國家主席的朝鮮和實行總統制前的蘇聯等。 除總統制的國家元首外,不少國家元首只是位高權不重的名譽職務,只具有象徵意義,不掌握實權,例如日本天皇(君主立憲制)、德國總統(議會內閣制)、中國國家主席(社會主義國家)等。 國家元首大致可分為以下四種:.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國家元首

僭主

僭主(τύραννος|tyrannos;tyrant),又译為暴君,政治學術語,是一種君主制的變體。希腊时代認為,不通过世袭、傳統或是合法民主选举程序,憑藉個人的聲望與影響力,获得权力,來統治城邦的統治者,這樣的統治者被稱為僭主。 很多国家政权形式,一开始并非为僭主设计,但却很容易转变为僭主,因为没有能力阻止僭主的转变。譬如專政、社團主義、精英政治、神權政治等。.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僭主

列寧

#重定向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列寧

列昂尼德·库奇马

列昂尼德·丹尼洛维奇·库奇马(Леоні́д Дани́лович Ку́чма,Leonid Danylovych Kuchma,),乌克兰政治人物。第二任乌克兰总统。.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列昂尼德·库奇马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列昂尼德·伊里奇·布里茲涅夫(Леони́д Ильи́ч Бре́жнев,Леоні́д Іллі́ч Бре́жнєв,),苏联领导人、苏联元帅,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64至66年间为第一书记)、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國家元首),掌權共18年。.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傑瑞·羅林斯

傑瑞·約翰·羅林斯(Jerry John Rawlings,),本名傑瑞米亞·羅林斯·約翰,生於英屬黃金海岸阿克拉,是迦納共和國前军事和政治领袖,現為非洲聯盟索馬利亞问题特使。他在1979年以及1981年至1992年間以軍事獨裁者之尊統治迦納,後在1993年至2001年被選為第四共和國的首位民選總統。他最初通過政變奪權,1990年代在國際組織和政府的政治和經濟施壓下,開始一連串經濟和政治自由化改革。他組成全國民主大會,並在1992年大選中獲勝。1993年1月7日就職,1997年時連任总统。.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傑瑞·羅林斯

哈吉·奥马尔·邦戈

哈吉·奥马尔·邦戈(el Hadj Omar Bongo,),非洲國家加彭終身總統,從1967年起擔任總統直至去世。.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哈吉·奥马尔·邦戈

哈佛大学出版社

哈佛大学出版社(Harvard University Press)创建于1913年1月13日,此出版社隶属于哈佛大学,是具有很高学术声誉的出版社。在2005年,此出版社已經出版超過200本書籍。它主要出版学术性书籍。.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哈佛大学出版社

哈利法·贝加斯姆·哈福特

#重定向 哈利法·贝加斯姆·哈夫塔尔.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哈利法·贝加斯姆·哈福特

哈米德·卡尔扎伊

哈米德·卡尔扎伊(普什图语:,波斯文:;拉丁化:Hāmid Karzai,)是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第一任總統(2004年12月7日至2014年9月29日)。 卡尔扎伊出生於坎大哈省坎大哈市的政治世家,其祖父、父亲、叔叔均活跃于阿富汗政坛,其父阿卜杜勒・阿哈德・卡尔扎伊曾经于1960年代担任阿富汗国家议会议长。1976年以交换生身份赴印度学习,1983年获得硕士学位。阿富汗战争期间,卡尔扎伊积极地为穆斯林游击队筹集资金,用以驱逐苏联入侵者。1999年7月,卡尔扎伊的父亲遇刺身亡,卡尔扎伊接替其父成为波帕尔扎伊部落的首领。 在美國於2001年12月打敗阿富汗塔利班政權(2001年阿富汗戰爭)後,卡爾扎伊曾先後擔任阿富汗伊斯蘭國暫定行政機構議長、臨時政府領袖。2004年10月9日,當選為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首任總統。 2009年5月,卡尔扎伊正式登记为总统候选人,并且在2009年阿富汗总统选举中战胜阿卜杜拉·阿卜杜拉,成功连任,任期到2014年9月29日结束。 2016年1月29日,卡尔扎伊参观访问上海政法学院“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建设工地,被上海政法学院聘任为名誉教授。.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哈米德·卡尔扎伊

哈羅德·麥美倫

一代斯多克東伯爵 莫里斯·哈羅德·麥美倫 OM PC(Maurice Harold Macmillan, 1st Earl of Stockton;),英國政治家,保守黨成員,曾於1957年至1963年出任英國首相。 麥美倫的綽號是「SuperMac」,而他在晉升為貴族以前,一直也沒有使用莫里斯來稱呼自己,所以公眾一般叫他作哈羅德·麥美倫。.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哈羅德·麥美倫

哈菲佐拉·阿明

哈菲佐拉·阿明(حفيظ الله امين,Hafizullah Amin) (),阿富汗前领导人,早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在教育部任职。 1965年加入阿富汗人民民主黨,1967年人民民主党分裂后领导人民派。1969年当选国会议员。1978年4月,阿人民民主党发动军事政变(四月革命),推翻政府,改国名为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塔拉基执政。哈菲佐拉·阿明任部长会议主席(政府总理),入主总理府后,阿明与塔拉基明显政见不一,两人积怨日深,阿明经过缜密计划後發動政變殺害了塔拉基,自任人民民主党总书记和革命委员会主席團主席。但是阿明的上台直接触犯了苏联在阿利益,1979年12月,苏联出兵攻入阿明宫,处决了阿明。阿富汗战争爆发。 Category:阿富汗總統 Category:阿富汗總理 Category:蘇聯阿富汗戰爭人物 Category:哥倫比亞大學校友 Category:靠政變上台的領導人 Category:被處決的阿富汗人 Category:被蘇聯處決者.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哈菲佐拉·阿明

哈菲兹·阿萨德

哈菲兹·阿萨德(حافظ الأسد,)敘利亞政治家,前敘利亞总统、獨裁者、空軍司令及國防部長,阿塞德1970年發動軍事政變掌權,統治敘利亞長達三十年。相對其子,人稱老阿薩德。.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哈菲兹·阿萨德

哈桑·古莱德·阿普蒂敦

哈桑·古莱德·阿普蒂敦(Xasan Guuleed Abtidoon,سن جولد أبتيدون,),吉布提独立后首任总统。 阿普蒂敦出生于今日索马里境内的一个伊萨族家庭,他反对法国对吉布提的殖民统治,也反对吉布提同邻国索马里合并。在1958年的地方选举中,古莱德彻底击败了主张与索马里合并的Mahamoud Harbi Farah。之后,经过长期斗争,法国最终同意吉布提独立。1977年6月27日,吉布提宣布独立,古莱德首先出任总理,不久当选为首任总统。 1981年,阿普蒂敦宣布实行一党制,其御用政党争取进步人民联盟成为国内唯一合法政党。1991年,由于不满伊萨族长期一党执政,北部阿法尔族起兵反抗古莱德,迫使其在次年宣布逐渐推行多党制。1993年,在首次多党大选中,阿普蒂敦获得了60%以上的选票,连任总统成功。1999年,阿普蒂敦宣布任满退休,将政权成功转交给外甥兼亲信伊斯梅尔·奥马尔·盖莱。 2006年11月21日,阿普蒂敦去世,享年90岁。 Abtidoon Category:非洲紙幣上的人物.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哈桑·古莱德·阿普蒂敦

哈桑·纳斯鲁拉

赛义德·哈桑·纳斯鲁拉(阿拉伯语:,),黎巴嫩真主党总书记。.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哈桑·纳斯鲁拉

哈比卜·布尔吉巴

哈比卜·布尔吉巴(الحبيب بورقيبة,Habib Bourguiba;)是突尼斯政治家,獨裁者。.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哈比卜·布尔吉巴

唐納·川普

唐納德·約翰·特朗普(Donald John Trump,)是美国企業家、电视名人、政治家和現任美國總統。他生于紐約市皇后区,为特朗普集團前任董事长兼總裁及特朗普娱乐公司的創辦人,在全世界经营房地产、赌场和酒店(就任美國總統後表示会把集團交給他兩名兒子小唐納·川普及艾瑞克·川普管理,只保留属于自己的股份)。 1996年至2015年间,他拥有美国小姐和環球小姐选美比赛,还在2004年至2015年间主持了NBC的一档电视真人秀节系列节目“谁是接班人”。2017年时,《-zh-cn:福布斯; zh-sg:资本家杂志; zh-hk:福布斯; zh-tw:富比士;-》将他列为世界上第544富有的人(美国第201),拥有35亿美元的净资产。 川普在1987年第一次公开表达对竞选公职的兴趣。他在2000年赢得了两场改革党的總統初选,但在早期就退出了竞选。2015年6月,他开始了自己的2016年总统选举活动,并迅速成为共和党初选中17位候选人中的领先者。他最后的竞选对手在2016年5月中止了竞选活动,7月时他在共和黨全國黨代表大會上獲得共和黨提名為正式的總統候選人,同时由印第安纳州州长迈克·彭斯作为他的竞选搭档。他的竞选活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媒体报道和国际关注。他在采访、社交媒体或竞选集会上的部分言论頗具争议性,并带来了大量。 川普在2016年11月8日掌握過半選舉人票而赢得了大选,擊敗民主党对手希拉蕊·克林顿。他成为了美國历史上最年長、最富有的总统,以及第一个先前没有担任过任何军职或公职的人,他也是第五位获得普选票数少于对手但当选总统的人。.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唐納·川普

儒塞利諾·庫比契克

儒塞利諾·庫比契克(Juscelino Kubitschek de Oliveira (JK),1902年9月12日-1976年8月22日),捷克裔巴西政治家,於1956年至1961年期間擔任巴西總統。他出身於米纳斯吉拉斯,在任內期間令巴西走向經濟繁榮、政治穩定。他因推動建設新首都巴西利亚而廣為人知。1976年在里約熱內盧因車禍而喪生。.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儒塞利諾·庫比契克

军阀

軍閥可以定義為軍人以武力為後盾,割据一方,以保有並擴張自己的權位,忽視國家的秩序法律。以下為軍閥的定義:.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军阀

凯山·丰威汉

凯山·丰威汉(,),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老挝人民革命党和老挝人民军的主要創立者和领导人。曾擔任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55-1991)、主席(1991-1992),老挝政府总理(1975-1991)、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主席(1991-1992)。.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凯山·丰威汉

凱末爾

#重定向 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凱末爾

全斗煥

全斗煥(,),字勇星(용성),号日海(일해),韓國第11、12任總統、韓國陸軍退役上將。本贯。 全斗煥1931年1月出生于今韩国慶尚南道陝川郡的一个农民家庭。1955年9月从韩国陆军士官军校毕业后,以少尉身份入伍,曾两次被派往美国接受军事培训。1961年五一六军事政变时,全斗煥积极支持朴正熙,成为朴正熙的亲信,先后担任中央情报部人事科长、第一空降兵副团长、第30警备大队任中校大队长、陆军参谋长首席副官、陆军第9师团第29团团长、特戰司令部旅长、总统警卫室作战次长助理、第1步兵師师长、国军保安司令部司令官等职。朴正熙被暗杀后,全斗焕通过军事政变掌权,成为韩国总统。 全斗焕奉行新军人权威主义的独裁统治,镇压民主化运动。 不过在他执政期间,韩国经济保持了很好的发展态势,经济结构得到改善,国际收支扭亏为盈,中产阶级得到壮大。朝鲜半岛南北关系在全斗焕执政期间有些实际性发展,双方于1984年首次进行了南北离散家庭团聚会。全斗焕执政期间的韩美关系和韩日关系得到加强与改善。美国取消了卡特政府提出的撤出驻韩美军的计划,并继续帮助韩国实现军事现代化。韩日首脑实现了首次互访。此外,全斗焕政府还积极发展与欧洲传统友好国家,以及与东盟、非洲、中东的外交关系,使韩国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1987年韩国爆发大规模六月民主运动后,全斗焕接受了其接班人卢泰愚的总统直选提案。1996年8月26日,全斗焕在金泳三执政期间因镇压光州民主化运动和贪污罪被首尔地方刑事法院一审判处死刑并罚款2205亿韩圆,后于1996年12月被首尔高等法院改判为无期徒刑,1997年12月20日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被金泳三和金大中赦免。.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全斗煥

兰萨纳·孔戴

兰萨纳·孔戴(Lansana Conté,),幾內亞軍事家。.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兰萨纳·孔戴

国家

国或国家,有時又作邦。从广义的角度,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领土、政权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从狭义的角度,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參見主權國家。 一般国家行政管理当局是国家的象徵,它是一種擁有治理一個社會的權力的国家机构,在一定的领土內擁有外部和內部的主權。.

查看 強人 (政治)和国家

Bachir Gemayel

#重定向巴希尔·杰马耶勒.

查看 強人 (政治)和Bachir Gemayel

皮埃尔·特鲁多

约瑟夫·菲利普·皮埃尔·伊夫斯·爱略特·特鲁多,CC,CH,PC,QC,FSRC(Joseph Philippe Pierre Yves Elliott Trudeau,),加拿大政治家,曾兩度出任加拿大总理,執政近十六年,是加拿大歷史上在位最久的總理之一。.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皮埃尔·特鲁多

皮埃尔·恩库伦齐扎

埃尔·恩库伦齐扎(法语:Pierre Nkurunziza,),布隆迪政治家、军人,现任布隆迪总统。.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皮埃尔·恩库伦齐扎

皇帝总统

皇帝总统(Imperial Presidency)是美国一些媒体和民众在1950年至1970年代给予当时美国总统的称号。因为那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美国正在和苏联进行冷战,而美国总统自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以來掌握很大的行政权力,经常有滥用职权的报道。.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皇帝总统

獨立報

立報(The Independent)是由Tony O'Reilly出版的一份英國報纸。和保守派的泰晤士報及中間偏左的衛報相比,算是比較政治立場性質中間派的報紙。.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獨立報

獨裁者

裁者指在獨裁或專制的政權下,拥有國家最高權力的「領導人」,也有部分人士是透過民主制度成為領導人或由國家元首任命執政後才實行獨裁統治。社會科學及世界史中對於介定獨裁者存有爭議,因為最常使用這一術語的是出於現代自由主義人士,用法也通常是負面的,用來指責在共和或君主立憲下的領袖,但不包括做出可被認為是獨裁行為的殖民地或君主專制政權,也不包括在前普選制下統治階級的民主制和軍閥割據下的政體,而且批判獨裁的人經常會默許無政府狀態或金權政治,認為前者優於獨裁或當後者是民主的必要之惡。。企業管理模式討論有借用政治學及社會科学關於獨裁或專制的理論去評估組織方式及領導風格郑元春.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獨裁者

理查德·贝德福德·贝内特

理查德·贝德福德·贝内特,第一世贝内特子爵(Richard Bedford Bennett,1st Viscount Bennett)(),是第11任加拿大总理。 贝内特出生于-zh-hans:新不伦瑞克;zh-hk:紐賓士域;zh-tw:紐布朗斯維克;-省一个小村庄的穷人家庭。尽管他在法律界和商业界一帆风顺而终于致富,但在其政治生涯的初期却仕途多舛,时运不济。直到1925年才当选为下院议员,保守党领袖米恩在1926年选举失败后引咎辞职。1927年保守党在温尼伯集会推举理查德·贝德福德·贝内特为新保守党领袖。在1930年大选中以138席的明显优势和以经济国家主义解决失业问题的许诺上台执政。 Category:加拿大律師 Category:戴爾豪斯大學校友 Category:英格蘭裔加拿大人 Category:新伯倫瑞克省人 Category:共濟會會員.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理查德·贝德福德·贝内特

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

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محمد أنورالسادات,),前埃及總統。 萨达特出生於米努夫省迈特阿布库姆村(Mit Abu Al-Kum),有13个兄弟姐妹。1936年進入开罗军事学院学习。1939年秘密建立“自由军官”小组,因从事反英活动,曾两次被捕入狱。1952年7月23日,参加纳赛尔领导推翻法鲁克王朝的七月革命。埃及共和国成立后,曾於1964年至1966年及1969年到1970年間,两次任職副总统。 1970年,纳赛尔逝世,萨达特继任总统。1973年10月,埃及和叙利亚一起发动了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摧毁了以色列的巴列夫防线。1978年9月,在美国参与下,萨达特與以色列总理贝京在華盛頓特區签署戴维营協議,因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81年10月6日,萨达特在开罗举行庆祝贖罪日戰爭胜利八周年的阅兵儀式上身亡。他的國葬於10月10日舉行,遺體安葬於位於他遇刺地方對面的無名英雄紀念碑;此處及當年遇刺的檢閱台,後來成為遊客必到的埃及旅遊景點。 沙達特繼任總統之初經常睡不著,三更半夜仍在寢室走來走去不睡。他的妻子就問「你怎麼了?」沙達特回答「我想起納瑟這二十年所發生的事睡不著」。沙達特的妻子告訴他說「忘掉納瑟吧,想想你自己的事」。日後台灣發生二月政爭時,李登輝處於精神壓力大而在許多夜晚都睡不著。即以沙達特的處境比擬當時他的心境。.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

穆罕默德·纳吉布拉

罕默德·纳吉布拉·阿赫马德扎伊(ډاکټر نجیب ﷲ احمدزۍ,),阿富汗政治家、共产主义者,出生在喀布尔。他在1986年至1992年期间担任苏联傀儡政权阿富汗民主共和国最高领导人。1992年,反政府军攻入喀布尔,纳吉布拉被迫下台,躲藏在联合国驻喀布尔办事处避难。1996年塔利班攻入喀布尔之后,将纳吉布拉酷刑处死。.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穆罕默德·纳吉布拉

穆罕默德·烏爾德·阿卜杜勒-阿齊茲

#重定向 穆罕默德·乌尔德·阿卜杜勒-阿齐兹.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穆罕默德·烏爾德·阿卜杜勒-阿齊茲

穆罕默德·西亞德·巴雷

罕默德·西亞德·巴雷((Maxamed Siyaad Barre; محمد سياد بري;)是索馬利亞的政治家及軍人,曾任該國第三任總統。1969年經由政變推翻第二任總統阿卜迪拉希德·阿里·舍馬克,但1991年被反政府勢力「索馬利亞聯合國會(USC)」給推翻,之後流亡到奈及利亞的拉哥斯,並於1995年逝世於當地。他為了脫離氏族主義而提倡社會主義,但以歐加登戰爭為契機,強化獨裁統治,和社會主義相行漸遠,并在立场上倒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最終從「改革者」變成被推翻的獨裁者。.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穆罕默德·西亞德·巴雷

穆罕默德·达乌德汗

萨德尔穆罕默德·伊德里斯·达乌德汗(سردار محمد داود خان,),为阿富汗共和国第一任总统。1909年7月18日出生,是纳第尔国王的侄子。.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穆罕默德·达乌德汗

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

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محمد حسنى سيد مبارك,;),埃及前總統、退役空軍上將,自1981年起擔任埃及总统至2011年初长达30年之久,是穆罕默德·阿里帕夏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埃及统治者。在进入政界前,他一直在埃及空军内担任高级军官。萨达特总统遇刺后,于1981年10月14日就任埃及总统。 2011年埃及爆发大规模的反政府示威要求穆巴拉克下台,2011年2月11日,埃及副總統蘇萊曼透過國家電視台宣布,穆巴拉克已經辭去總統職務,並將權力移交給軍方的埃及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卸任后穆巴拉克被控在2011年革命期間下令鎮壓示威者,2012年6月2日被判處终身监禁。 2013年8月21日,埃及法庭下令,释放穆巴拉克。法官将审理程序延期至8月25日。2014年11月29日,开罗刑事法院作出判决,穆巴拉克谋杀示威者以及受贿罪名不成立,但由于穆巴拉克此前在一起贪污案中被判三年监禁,因此不能立刻获得释放。.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

穆罕默德·法拉赫·艾迪德

罕默德·法拉赫·艾迪德(索马里语:Maxamed Faarax Caydiid,محمد فرح حسن عيديد / Mohamed Farrah Aidid,),索马里军阀。 艾迪德早年先后在罗马和莫斯科接受教育,后于1950年代就职于意大利在索马里招募的殖民地部队。索马里独立后,艾迪德被总统穆罕默德·西亚德·巴雷晋升为将军,曾率军参加欧加登战争,后成为西亚德·巴雷的情报机关负责人。 1991年,西亚德·巴雷怀疑艾迪德谋划针对其的军事政变,遂将其逮捕并判处6年徒刑,但支持艾迪德的部族成立,奉其为首领,推翻西亚德·巴雷的统治,控制了首都摩加迪沙和大部分南部索马里国土。此後,艾迪德與内另一支武裝的首領互相爭奪首都的控制權。當年,在吉布提召開的和解會議上,阿里當選了索馬里臨時總統,并得到了吉布提、埃及、沙特阿拉伯和意大利的正式承認。而艾迪德抵制這次會議沒有參加,并在92年6月以内支持他的派別爲核心,組建了索马里国家联盟(SNA或USC/SNA),從此分裂爲兩派。 艾迪德抵制联合国决定在索马里部署维和部队的决定,对以美军为主力的维和部队开展城市游击战,其中著名的有摩加迪沙之战等。1995年6月,艾迪德自任为索马里总统。但不同于阿里政權,艾迪德和之後繼任的兒子小艾迪德的總統宣稱,完全沒有得到任何國際回應。 1996年8月2日,艾迪德因为在战斗中受到枪伤而去世。其子当时正在美国海军陆战队中服役,旋即被推选为艾迪德的继承人。 1997年12月,小艾迪德在開羅舉行的和談中簽署聲明,同意放棄總統宣稱。并在第二年3月與締結和平計劃,分享首都權利。索马里国家联盟最終在2004年加入了索馬里過渡政府,小艾迪德在過渡政府中擔任副首相和内閣部長。.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穆罕默德·法拉赫·艾迪德

穆罕默杜·布哈里

罕默杜·布哈里(Muhammadu Buhari,)是尼日利亞政治人物及退役陸軍少將。卡齐纳州人,有富拉尼人種族背景,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1983年靠軍事政變成為奈及利亞最高領袖,1985年因政變下台,2015年再度擔任尼日利亞總統。.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穆罕默杜·布哈里

穆阿迈尔·卡扎菲

阿迈尔·穆罕默德·阿布·明亚尔·卡扎菲(مُعَمَّر القَذَّافِي ,),遜尼派穆斯林,利比亞革命警衛隊上校,利比亞绿色革命的精神領袖,前任利比亞實際最高領導者、獨裁者。對利比亞長達42年的统治使他成為阿拉伯國家中執政時間最長的領導者。 2011年2月初,受到埃及和突尼斯革命的影響,利比亞出現反對卡扎菲统治的示威遊行,並很快轉化為内戰。6月27日,国际刑事法院以涉嫌反人类罪为由簽發针对卡扎菲的逮捕令。8月20日,反對派發動針對首都的的黎波里之戰,攻入了該市,並在全城搜捕卡扎菲。 2011年10月20日,多國傳媒報導引述卡扎菲已經被俘虜,並曾说是因雙腿傷重死亡。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席馬哈茂德·吉卜里勒在新闻发布会上证实,卡扎菲当天在苏尔特的一个废弃下水管道中被捕,并在随后执政当局武装与卡扎菲支持者的交火中,头部和腹部遭到致命连环枪击身亡,终年69岁。.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穆阿迈尔·卡扎菲

穆蒙·阿卜杜勒·加尧姆

蒙·阿卜杜勒·加尧姆(迪维希语:,),马尔代夫獨裁者,第3任总统。 加尧姆生于马累,毕业于埃及开罗艾资哈尔大学,历任马尔代夫常驻联合国代表、交通部长等职。1978年11月当选总统,此后5次连任总统。在任三十年後,於2008年在當年的總統大選中被勝出的競選者穆罕默德·纳希德所擊敗。.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穆蒙·阿卜杜勒·加尧姆

米尔顿·奥博特

阿波罗·米尔顿·奥博特(斯瓦希里语:Apollo Milton Obote,),乌干达政治家,1962至1966年间出任该国总理,1966至1971及1980至1985年期间两度出任总统。1962年,他带领乌干达脱离英国殖民统治,走向独立,因而被视为现代乌干达的国父。1971年,他被-zh-hans:伊迪·阿明;zh-hk:伊迪·阿敏;zh-tw:伊迪·阿敏;-将军推翻,1980年他重新掌权,但于1985年再次被推翻。奥博特第二次出任总统期间,乌干达发生内战,导致大量平民死亡;他亦被指涉及镇压异己。.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米尔顿·奥博特

米歇尔·乔托迪亚

米歇尔·昂-农多克罗·乔托迪亚(Michel Am-Nondokro Djotodia,)是中非共和国政治和军事人物,曾經為反政府武装的领导人,在2004年至2007年中非共和国内战和2012年12月的叛乱中领导反政府武装,2013年2月与政府达成和平协议后出任负责国防事务的政府第一副总理,不久再度叛乱,同年3月24日将时任总统弗朗索瓦·博齐泽赶出首都班吉,自立为中非共和国总统。喬托迪亞是該國第一位穆斯林總統,取得政權後國家陷入基督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族群衝突,於2014年1月10日宣佈辭職。.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米歇尔·乔托迪亚

米歇尔·米孔贝罗

米歇尔·米孔贝罗(,1940年-1983年7月16日)是第一任蒲隆地總統、獨裁者,任期從1966年11月28日至1976年11月1日。他出生於布魯里省,同時也是圖西族的一員。.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米歇尔·米孔贝罗

米洛·久卡諾維奇

米洛·久卡諾維奇 (Мило Ђукановић,),曾任蒙特內哥羅共和國總理,屬於蒙特內哥羅社會主義者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 of Socialists of Montenegro)。.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米洛·久卡諾維奇

米戈尔·普里莫·德里维拉

#重定向 米格尔·普里莫·德里维拉.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米戈尔·普里莫·德里维拉

納賽爾

#重定向 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納賽爾

約翰·麥克唐納

約翰·麥克唐納(John McDonald,),是美國籍棒球球員。出道於克里夫蘭印地安人,現在是亞利桑那響尾蛇的游擊手。.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約翰·麥克唐納

約翰·霍華德

约翰·温斯顿·霍華德,OM,AC,SSI(John Winston Howard,),澳洲政治家,曾任澳大利亞總理。澳洲當地華人社區和中國大陸以外的華文地區亦作“何華德”或“賀華德”。.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約翰·霍華德

約翰·柯廷

約翰·柯廷(John Curtin;)是澳大利亚著名政治家、第14任澳大利亞總理。二次大戰時,澳大利亞北部受到日本的直接軍事威脅,他率領了澳洲軍人與美國、英國、荷蘭等盟軍一同協力抵抗,帶領了澳大利亚度過這段戰時歲月。1945年7月5日,就在二战胜利在望时,柯廷在总理任上辞世。至今澳大利亞人仍普遍尊崇約翰·柯廷為澳大利亚历史上最偉大的总理之一。.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約翰·柯廷

約瑟夫·蒂索

約瑟夫·蒂索(Jozef Tiso,1887年10月13日-1947年4月18日)是一位斯洛伐克羅馬天主教神父,曾經是人民黨的領袖。1939年至1945年為納粹的斯洛伐克共和國傀儡政權政府首腦,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在重建的布拉迪斯拉發受審,最終以絞刑處死。 共產主義國家一直宣傳蒂索是一個“法西斯神父”。在1989年天鹅绒革命后關於他的真實形象問題引發了激烈討論。.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約瑟夫·蒂索

維克多·費奧多羅維奇·亞努科維奇

維克托·費奧多羅維奇·亞努科維奇(俄语:Виктор Фёдорович Янукович,乌克兰语:Віктор Федорович Янукович,Viktor Fedorovych Yanukovych,)是烏克蘭政治人物,前任乌克兰總統,曾經三度出任總理。2014年2月,烏克蘭國會表決通過将其革職,但逃亡到俄罗斯的他仍宣称自己是被暴力非法奪權,是合法的乌克兰總統,并为俄罗斯所承认。2015年1月12日,国际刑警组织宣布将亚努科维奇列入“红色通缉令”名单,对其全球通缉。.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維克多·費奧多羅維奇·亞努科維奇

约翰·基

約翰·菲利普·基爵士,(John Phillip Key,),生於紐西蘭奧克蘭,第38任紐西蘭總理,也是代表奧克蘭海倫斯維爾選區的國會議員,他是前紐西蘭國家黨黨魁。约翰·基為紐西蘭第三個猶太裔總理,2016年12月5日,他宣布辭職。.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约翰·基

约瑟夫·毕苏斯基

约瑟夫·克莱门斯·毕苏斯基(Józef Klemens Piłsudski,)是波兰政治家,曾任波兰第二共和国国家元首(1918年-1922年)、“第一元帅”(1920年起)、和独裁者(1926年-1935年),他还是波兰第二共和国的领袖。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起,他成为了波兰政治中的主要力量和欧洲政局的重要人物。Plach 2006, 第14页.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约瑟夫·毕苏斯基

约瑟普·布罗兹·铁托

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西里爾字母:Јосип Броз Тито,拉丁字母:Josip Broz Tito;),本名约瑟普·布罗兹,南斯拉夫革命家、政治家,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总书记、主席团主席,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执政35年的总统、总理,南斯拉夫元帅。尽管执政时期被人批评为威权统治,但他的个人形象通常被视为南斯拉夫联邦内各民族统一的象征。他还是不結盟運動發起人之一,与印度總理尼赫鲁、埃及總統纳赛尔共事。.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约瑟普·布罗兹·铁托

约韦里·穆塞韦尼

约韦里·卡古塔·穆塞韦尼(Yoweri Kaguta Museveni,),乌干达政治人物,獨裁者,終身总统。 穆塞韦尼曾参与推翻当时总统伊迪·阿敏(1971-1979年)的战争,以及导致米尔顿·奥博特总统(1980-1985年)让位的叛乱。烏干達獨立数十年来,政府管理不善,叛乱和内战频仍。穆塞韦尼上任后,使乌干达的局势稳定下来,经济得以发展(除北部地区)。穆塞韦尼政府也使乌干达成为非洲防治艾滋病成效最大的国家之一,受到西方世界赞誉;但他在任期内,介入刚果民主共和国内战以及其他非洲大湖地区的冲突,損及他的名譽。圣灵抵抗军在乌干达北部的叛乱使局势不稳,并继续成为世界上其中一个最严重的人道危机。穆塞韦尼政府最近的一些做法,例如在2006年选举前,取消总统任期限制,以及对政敌的骚扰,引起了当地政治评论人士乃至国际社会的关注。 2014年接受美國CNN電視獨家訪問時,他透露個人的觀感:「同性戀者是很噁心的」,在烏干達,同性戀是刑事罪行,「犯罪」者會被判至多十四年監禁。 在穆塞韦尼看来,性行为是个选择问题,同性恋是“非自然”的,不能算作是人权。穆塞韦尼1996年在总统选举中首次获胜,2001年赢得连任。乌干达2005年实行多党制后,穆塞韦尼在2006年和2011年两次大选中继续获胜。2016年,他再度坐上总统宝座,但反对派指认他恐吓选民且存在舞弊行为。.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约韦里·穆塞韦尼

纳吉·阿都拉萨

纳吉()本名为莫哈末·纳吉·阿都拉萨(Mohd Najib bin Abdul Razak)全名加上头衔全称为拿督斯里哈芝莫哈末·纳吉·敦哈芝阿都拉萨(Dato' Sri Haji Mohammad Najib bin Tun Haji Abdul Razak),也是第六任马来西亚首相,于2009年4月3日取代前任首相阿都拉·巴达威宣誓就职,至2018年5月9日所在政黨聯盟敗選下台為止。2018年5月10日至12日间,是在野政治联盟国阵中最大政党巫统的主席兼国阵主席。 纳吉是第二任首相阿都拉萨的长子,第三任首相胡先翁的外甥。他在1976年以23岁之龄当选彭亨州国会议员而进入国会,取代病逝的父亲。1982年至1986年间曾是彭亨州务大臣,之后在联邦政府马哈迪内阁担任文化、青年及体育部长。他在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先后担任教育部长及国防部长。2004年1月7日他受委副首相,为首相阿都拉的副手,2008年大选国阵遭到挫败后翌年取代阿都拉。在他的领导下,国阵在2013年大选中获胜,但在野党选票在马来西亚历史上首次获得过半数。 在纳吉执政里推行了经济自由化措施,如减少政府津贴,放宽外资限制,并减少针对马来人的优惠措施。2013年大选后他的政府开始对批评者以煽动罪名提控,以肛交案审讯监禁反对党领袖安华,实行消费税,涉入一马发展公司丑闻(1MDB)风波导致一系列由草根组织净选盟发动要求纳吉下台的抗议集会。这些抗议集会最终促成了由马哈迪和希望联盟以及非政府组织组成的公民宣言,以使他下台。纳吉对贪腐指控的回应是集中权力,撤换副首相,冻结两家报章出版及在国会通过争议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法令》。 2018年5月9日大选中,纳吉领导的国阵败选。5月12日,他宣布辞去巫统主席及国阵主席职务,即日起生效。.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纳吉·阿都拉萨

纳辛贝·埃亚德马

纳辛贝·埃亚德马(法语:Gnassingbé Eyadéma,),多哥終身总统(1967年—2005年),執政達38年,在非洲國家元首中,在位期間僅次於摩洛哥國王哈桑二世。 生於多哥北部科扎省卡拉區一個農民家庭,年輕時曾在家鄉的教會學校就讀。1953年參加法國軍隊,被編入非洲兵團,先後在印度支那、非洲和法國等地服役,1962年回國。1967年,他在發動推翻尼古拉斯·格魯尼茲奇政府的軍事政變後出任總統兼國防部長。1969年11月,埃亞德馬創建多哥人民聯盟,1972年1月再次當選總統,1976年晉升為上將。1979年、1986年、1993年和1998年他四次蟬聯總統。象牙海岸作家阿瑪杜·庫魯馬1998年出版小說《等待野獸投票》(法語:En attendant le vote des bêtes sauvages,英語:Waiting for the vote of the wild animals.),以一虛構國家和人物,描寫埃亞德馬統治下的多哥。 2005年2月,在緊急去國外治病的途中因心臟病突發逝世 逝世后由其子福雷·纳辛贝继任。.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纳辛贝·埃亚德马

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缩写作 NYT)是一家美國日報,由紐約時報公司於1851年9月18日在美國紐約創辦和持續出版。和《华尔街日报》的保守派旗舰报纸地位相对应,《纽约时报》是美国親自由派的第一大报。 它最初被称作《纽约每日时报》(The New-York Daily Times),创始人为亨利·J·雷蒙德和。.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纽约时报

维德孔·吉斯林

维德孔·亚伯拉罕·劳里茨·容松·吉斯林(Vidkun Abraham Lauritz Jonssøn Quisling,),挪威军官和政治人物,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占领挪威时期名义政府首脑。 1921年期间,吉斯林和弗里乔夫·南森共同于组织人道主义援助活动,获得国际声誉。此后吉斯林担任挪威驻苏联外交人员,亦代表英国行使在苏外交职责。1929年他返回挪威,并于日后出任(1931年–1932年)及(1932年–1933年)所领导的农业党政府。 1933年吉斯林退出农业党,组建新法西斯政党。他对挪威左派发起攻击,由此获得一定支持,但仍不足以获取任何挪威议会议席。1940年时的国民联盟仍仅为一边缘政党。1940年4月9日,德国入侵挪威,吉斯林发动世界史上首次广播电台政变,试图夺取政权,但德方拒绝支持他领导的政府,政变就此失败。 1942年至1945年,吉斯林担任挪威首相,同平民(非军事)领导人共同领导挪威政权。其领导的亲纳粹傀儡政府主要由国民联盟人士组成,参与通敌活动,并协助了纳粹德国最终解决方案的执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吉斯林被捕并送上法庭,所控侵吞公款、谋杀及叛国罪名成立,判处死刑。1945年10月24日,吉斯林于奥斯陆阿克斯胡斯城堡受行刑队枪决。吉斯林所作所为在生前和逝后均不受好评,“吉斯林”(quisling)就此在欧洲多国语言中成为通敌者或卖国贼的代名词。.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维德孔·吉斯林

罗伯特·菲佐

罗伯特·菲佐(Robert Fico,;),斯洛伐克政治家,2012年4月任斯洛伐克总理,2018年3月22日卸任。此前,他曾经于2006年7月4日起至2010年7月8日担任总理职务。.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罗伯特·菲佐

罗伯特·马尔登

罗伯特·大卫·马尔登爵士,GCMG,CH(,),新西蘭政治家,第三十一任新西兰总理(1975年12月12日 - 1984年7月26日)。.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罗伯特·马尔登

羅伯·穆加貝

羅伯·加布里埃爾·穆加貝(Robert Gabriel Mugabe;),津巴布韋政治人物。第2任辛巴威總統和執政黨辛巴威非洲民族聯盟-愛國陣線的第一書記,自1980年出任辛巴威總理起長期執政至93歲高齡,辭職時(2017年11月21日)是當時世界上最年邁的總統及國家元首。.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羅伯·穆加貝

羅伯特·孟席斯

羅伯特·戈登·孟席斯爵士,KT,AK,CH,FRS,QC(Sir Robert Gordon Menzies,),澳洲政治家,是在任時間最長的澳洲總理,前後任職達18年半。孟席斯爵士早年屬於澳洲聯合黨,後來經歷過了一段艱難時期,再創立澳洲自由黨,此後仕途一帆風順,並對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澳洲政壇起重要影響力。另外,不論在議會還是選舉場合,孟席斯爵士皆以雄辯滔滔著稱。.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羅伯特·孟席斯

羅哈尼

#重定向 哈桑·鲁哈尼.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羅哈尼

翁贝托·德·阿伦卡尔·卡斯特略·布朗库

翁贝托·德·阿伦卡尔·卡斯特略·布朗库陆军元帅(葡萄牙語:Humberto de Alencar Castelo Branco,),巴西軍事領袖及政治家。曾於1964年至1967年擔任巴西總統。.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翁贝托·德·阿伦卡尔·卡斯特略·布朗库

習近平

#重定向 习近平.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習近平

烏戈·查維茲

乌戈·拉斐尔·查韦斯·弗里亚斯(Hugo Rafael Chávez Frías;) ,前任委內瑞拉總統,左翼政治人物,任內以強烈的反美主義及推行社會主義經濟政策聞名於世;但因為他四次皆是以民主選舉當選,其激進的社會主義政策,以及壓制反對派、通過修憲公投擴大總統權力等,使他成為近当代全世界最具争议的政治人物之一。 2013年3月5日下午,委内瑞拉副总统尼古拉斯·马杜罗在军医院宣佈,查韦斯于当地时间16時25分去世,终年58岁。.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烏戈·查維茲

热图利奥·瓦加斯

热图利奥·多内列斯·瓦加斯(Getúlio Dornelles Vargas,),1930年至1945年,以及1951年至1954年,两次出任巴西总统,前後長達十八年。 瓦加斯生於南里奧格蘭德州聖博爾雅一個大牧主家庭。1898年起服軍役,後任律師。1909年步入政界,歷任州議員、聯邦議員、聯邦政府財政部長和南里奧格蘭德州州長。 1930年作為自由主義者同盟候選人參加總統競選失敗,遂在軍隊“尉官派”支持下發動政變,推翻代表大莊園主和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專制政府,於11月3日出任臨時政府總統。1934年7月頒布新憲法,第一次規定婦女享有選舉權。7月17日當選總統。1937年11月10日,他以社會「騷亂」為藉口,解散國會,取缔包括共产党以及法西斯主义者整体党的一切政党,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又廢除1934年憲法,另訂新憲法,建立被稱為“新國家”的極權政府。他對巴西進行過重大的政治、社會和經濟改革。1945年3月創建巴西工黨。10月軍人發動政變,他被迫下台。 1951年,瓦加斯再次當選總統,繼續推行溫和的社會改革和獨立的外交政策。1954年8月,在國內保守勢力以軍事政變相威脅,要求他無條件辭職。8月24日他無法抵擋各方要求辭職之壓力,在總統府內以手槍自殺身亡。 Category:巴西总统 Category:靠政變上台的領導人 Category:考迪羅 Category:第二次世界大戰領袖 Category:巴西反共主義者 Category:巴西律師 Category:巴西天主教徒 Category:自殺政治人物 Category:巴西自殺者 Category:葡萄牙裔巴西人 Category:南里奧格蘭德州人.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热图利奥·瓦加斯

爱德华·谢瓦尔德纳泽

爱德华·阿姆夫罗西耶维奇·谢瓦尔德纳泽(ედუარდ შევარდნაძე,Эдуард Амвросьевич Шеварднадзе,Eduard Ambrosiyevich Shevardnadze,)是一位格鲁吉亚人政治家,格鲁吉亚第二任(1995年—2003年11月23日)总统及前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1985年—1990年)的外交部长。由于在2003年选举期间舞弊,在国会议员休会抗议及群众压力下,于2003年11月23日晚宣布辞职。.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爱德华·谢瓦尔德纳泽

終身總統

終身總統,是指在共和制度下經憲法、法律或國會決議保障其「終身執政」的總統、或與其相當之職位等,終身總統可被視為事實上的君主,其中一部分終身總統有指定繼承人的權利。 終身總統的歷史可溯源自羅馬共和國獨裁者凱撒。傳統上獨裁官只有6個月任期,但凱撒在公元前45年自稱為永久獨裁官。後來在法國大革命後的混亂時期,拿破崙亦於1802年成為終身執政,1804年經修憲,拿破崙正式成為法國皇帝。.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終身總統

炳·廷素拉暖

炳·廷素拉暖将军(泰语:เปรม ติณสูลานนท์,RTGS:Prem Tinnasulanon,),泰国军事将领、政治人物,第16任泰国总理、前任攝政王,现任泰国枢密院院长,被认为是已故泰国国王普密蓬·阿杜德的重要亲信。.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炳·廷素拉暖

田中角荣

中角荣()是日本一名政治人物及建築師,歷任眾議院議員(16期)、郵政大臣(第12代)、大藏大臣(第67-69代)、通商產業大臣(第33代)、內閣總理大臣(第64、65代)。.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田中角荣

特鲁希略

特鲁希略(西班牙語:Trujillo)是一個西班牙語地區常見的地名和人名。可以指以下事物:.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特鲁希略

盧卡申科

#重定向 亚历山大·格里戈里耶维奇·卢卡申科.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盧卡申科

盖达尔·阿利耶夫

达尔·阿里·尔扎·奥格雷·阿利耶夫(Heydər Əlirza oğlu Əliyev, Geydar Aliyevich Aliyev,)前阿塞拜疆总统。.

查看 強人 (政治)和盖达尔·阿利耶夫

銮披汶·颂堪

貝·銮披汶颂堪陸軍元帥(แปลก พิบูลสงคราม;RTGS:Plaek Phibunsongkhram;),曾任泰國總理(1938年—1944年,1948年—1957年),泰國軍人、政治家、獨裁者。.

查看 強人 (政治)和銮披汶·颂堪

莱昂尼达斯·普拉萨

莱昂尼达斯·普拉萨·古铁雷斯(Leónidas Plaza Gutiérrez,) 厄瓜多尔政治人物,厄瓜多尔总统(1901-1905、1912-1916)。 P.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莱昂尼达斯·普拉萨

菲德尔·卡斯特罗

菲德爾·亞歷杭德羅·卡斯特羅·魯斯(Fidel Alejandro Castro Ruz, ,),古巴政治家、軍事家、革命家,古巴革命领袖,古巴共產黨、社会主义古巴和古巴革命武装力量的主要缔造者,曾任古巴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和古巴部长会议主席。2005年6月卡斯楚因病住院,由其弟、长期以来的副手、時任第一副主席的劳尔·卡斯特罗暫代國務委員會主席職務。劳尔·卡斯特罗于2008年正式出任国务委员会主席兼部长会议主席职务。 卡斯特罗于2008年2月19日公开表示不会再寻求担任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的职务,但事實上他早於兩年前已把權力移交予勞爾。 卡斯特罗在2011年公开文章称五年前已经辞去所有职务,即2006年已交出權力。 2011年4月16至19日在哈瓦那国际会议宫举行的古巴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出古共新的领导机构,劳尔·卡斯特罗正式当选为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何塞·马查多为第二书记。 由此卡斯特罗正式引退。古巴时间2016年11月25日22:29(东八区11月26日11:29),卡斯特羅逝世,终年90歲。他的政治思想被称为卡斯特罗主义。.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菲德尔·卡斯特罗

菲利普·贝当

亨利·菲利普·贝当(法语:Henri Philippe Pétain,),法國陆军将领、政治家,也是法國維琪政府的元首,总理。 他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间担任法军总司令,帶領法國與德國對戰,被認為是民族英雄,1918年升任法国元帅,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1940年任法国总理时,他向入侵法國的納粹德國投降,至今在法國仍被視為叛國者,戰後被判死刑,后改判终身监禁。.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菲利普·贝当

萨尔瓦·基尔·马亚尔迪特

萨尔瓦·基尔·马亚尔迪特(Salva Kiir Mayardit,),南苏丹政治人物,现任南苏丹总统,前苏丹第一副总统。是南苏丹正式独立后的首任总统。丁卡人。 萨尔瓦·基尔·马亚尔迪特在上世纪60年代末第一次苏丹内战中加入苏丹南方反叛政府,1972年亚的斯亚贝巴协议签订以后,他成为苏丹军队--的一位下级军官。1983年,约翰·加朗发动兵变,第二次苏丹内战爆发,总统命令萨尔瓦·基尔·马亚尔迪特前去镇压,萨尔瓦·基尔·马亚尔迪特等南部军官随后倒戈,成为了叛军苏丹人民解放运动(简称“苏人解”)一方的军事统帅。约翰·加朗的作战经验不足,很多作战活动实际上是在基尔指导下进行的,因此基尔很快进入了苏丹人民解放运动领导层。但与前任加朗不同,基尔不是知识分子。 2005年,基尔被任命为苏丹南方自治政府副主席。他政治立场明确,坚决支持南部苏丹独立。再加上战功赫赫,因此他颇有群众基础。 2005年8月,加朗在空难中丧生,当时加朗刚刚就任苏丹第一副总统三周。随后,基尔接替他出任苏丹南方自治政府主席和苏丹第一副总统。(2005年7月30日担任獨立前的南蘇丹自治政府代理总统至2005年8月11日,從2005年8月11日起擔任獨立前的南蘇丹自治政府總統至2011年7月9日)。 萨尔瓦·基尔·马亚尔迪特在宣誓就职仪式上发表讲话说,他将继续落实苏丹北南和平协议。他以及他所领导的苏丹人民解放运动将为解决达尔富尔问题以及苏丹东部问题作出努力,从而使苏丹实现全面和平。 苏丹总统巴希尔发表讲话,对萨尔瓦·基尔宣誓就职表示欢迎和祝贺。他表示,他将同萨尔瓦·基尔以及苏丹人民解放运动携起手来,继续推动苏丹和平进程。 2011年苏丹南部独立公投结果公布,绝大多数苏丹南部人投票选择脱离苏丹共和国,南苏丹共和国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基尔成为该国首任总统。基尔表示独立后的南苏丹共和国将享有民主、平等和正义,但不接受同性恋行为。基爾在國內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根本不可能遭到弹劾。2013年,基尔解散了整个内阁,同时辞去了蘇丹副总统的職務。至今反对党事实上仍然没有实质的政治权利。 南蘇丹的保安部队於建國後恣意妄为,经常在高级指挥官默认或命令下,对平民进行严重侵犯。.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萨尔瓦·基尔·马亚尔迪特

萨达姆·侯赛因

萨达姆·侯赛因·阿卜杜勒-迈吉德·提克里蒂(阿拉伯语:,),简称萨达姆·侯赛因(阿拉伯语:;西方媒体多转写作Saddam Hussein)或萨达姆,伊拉克前政治人物、獨裁者,从1979年至2003年任伊拉克总统、伊拉克总理、阿拉伯社会主义复兴党总书记、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与最高军事将领等职。 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薩達姆的復興黨政權被美國推翻,其本人也在逃亡半年後被美軍擄獲。经伊拉克法庭审判,于2006年11月5日被判处绞刑,並於12月30日執行,终年69歲。.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萨达姆·侯赛因

萨拉希·费伦茨

萨洛奇·费伦茨(Szálasi Ferenc;),匈牙利二战时期种族主义运动组织箭十字党的领导人。1944年,德国占领匈牙利后,担任匈牙利王国民族团结政府的国家元首兼总理。在他统治期间,多达1万余名犹太人被杀害。二战结束后,费伦茨·萨洛奇被以战争罪名处决。.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萨拉希·费伦茨

袁世凯

袁世凱(),字慰廷(又作慰庭、慰亭),號容庵,汉族,河南省陈州府项城县人,故又稱袁項城。清末民初重要的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北洋新军領袖,对近代中国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现代化以及漢族传统文化的恢复作出过重要贡献,是中国警政、中国司法现代化的奠基人,对中华民国的成立起到关键作用。曾任清朝內閣總理大臣、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和中華民國大總統等职。 袁世凱出身官宦家族,於清末投身行伍,后随军赴朝鲜参与平定壬午军乱,又在朝鲜甲申政变中指挥军队击溃日軍,被清廷委以重任,回国组建新军,襄贊洋務運動及清末新政,自道員、巡撫、總督累升,至入值軍機處,甚至內閣總理大臣,成為清末頭號權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孙文于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袁世凯逼迫大清皇帝逊位,袁世凯组建临时政府。 成为民國首任大總統后,袁世凯进行改革,发展经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但其施政引发争议,国内爆发二次革命。中国签署廿一條事件引发国内民众不满。1915年袁世凯称帝,建立中華帝國,年号洪宪,由于国内反对,袁世凯宣布退位,登基83天便以失敗收場并于1916年6月6日逝世,葬于河南安阳。.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袁世凯

颂提·汶雅叻格林

颂提·汶雅叻格林(泰语:สนธิ บุญยรัตกลิน,英语:Sonthi Boonyaratglin,),泰国上将前陆军司令,他是泰国第一位信奉伊斯兰教的陆军司令。.

查看 強人 (政治)和颂提·汶雅叻格林

西奥多·罗斯福

小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Jr.,//,姓名縮寫為TR,),又譯--,暱稱泰迪(Teddy),人稱老羅斯福,第26任美國總統、美國陸軍退役上校,紐約市羅斯福家族出身。 西奥多·罗斯福曾任美国海军部副部长,參與美西戰爭,1900年當選副總統。1901年总统威廉·麦金莱被无政府主义者刺杀身亡,他继任成为总统,时年42岁,是美国歷史上最年轻的总统。他的独特个性和改革政策,使他成为美国歷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是美國進步時代的領導者之一。 西奥多·罗斯福在总统任期内,对国内的主要贡献是建立资源保护政策,保护了森林、礦物、石油等资源;建立公平交易法案,推动勞工與資本家和解。对外奉行门罗主义,实行扩张政策,建设强大军队,干涉美洲事务。 西奥多·罗斯福因成功调停了日俄战争,获得19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是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美国人。在调停过程中,他敏锐地察觉新崛起的日本对美国构成的潜在威胁,同時也认识到:巴拿马运河对美国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而且能够使美国海军舰队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调动更加快捷,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因此,他在任内竭力推动巴拿马运河工程,并且视其为自己最伟大的成就。1908年他放棄爭取連任。 卸任后,1912年西奥多·罗斯福有意再参选总统,但与共和党意见有分歧,于是脱党,代表进步黨参选总统,试图东山再起;由於共和黨分裂,造就民主党候选人伍德罗·威尔逊勝出,但西奥多·罗斯福取得88張選舉人票,成為美國總統選舉中第三黨取得最多的一屆,他从此退出政坛。 西奥多·罗斯福的远房堂弟、民主党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日后也当选为美国总统,故在中文环境裡常称富兰克林·罗斯福为“小罗斯福”总统,而称西奥多·罗斯福为“老罗斯福”总统。 西奥多·罗斯福是總統山上四個總統雕像之中唯一的20世纪总统,與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和亚伯拉罕·林肯並駕齊驅。学者们普遍认为,他是现代美国的塑造者。也有人批评他的干涉主义和帝国主义政策。即便如此,历史学者评论美国总统时,他总在最出色的五位之中。2006年6月26日,他再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西奥多·罗斯福

西班牙

西班牙王国(Reino de España),通稱西班牙(España),古籍譯為日斯巴尼亞或以西巴尼亞,《聖經》曾譯為「士班雅」,是位於欧洲西南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与葡萄牙同处於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与法国、安道尔接壤,國土面積則佔伊比利亚半岛的五分之四。其领土还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岛、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岛、以及在非洲北部的休达和梅利利亚。首都兼最大都市為馬德里。 由於位處歐洲與非洲的交界,西班牙自史前时代以来就一直受许多外来影响,中世紀時有多國並立,至15世纪始建立單一國家,在近代史上是影响其他地区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全球帝国兴盛时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是,現今全球有5億人口使用西班牙语,使西班牙语成为世界上总使用人数第三多,母語人數第二多的语言。.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西班牙

西方世界

西方世界(Western World),也称西洋、西方国家、西方文化区,旧称泰西,在不同场合和不同时间有不同定义。这些国家文化與文字皆是一脉相承。 西方的概念根源於希臘文明、羅馬帝國及後來的基督教,經由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時代及通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擴張形成當今西方世界。冷战時期,西方的觀點確立於深受基督教文化及自由主義思想影響,反對共產主義的资本主義國家,形成反共陣營,有別於政治經濟方面不同的共產主義國家。 這個詞原本字面意思是一個地理概念,15世紀以來西歐人相對於將看到的西亚、南亚與东亚當作東方。在當代文化含義裡,這句西方世界除包括歐洲也包括歐洲殖民時期源自大量歐洲的祖先人口移民至美洲及大洋洲的國家。 西方世界也是古代中国人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地理概念,现代用法则与“西方世界”同义,明朝初期以婆罗洲島中间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西方世界

馬哈迪

#重定向 马哈迪·莫哈末.

查看 強人 (政治)和馬哈迪

马丁·布赖恩·马尔罗尼

丁·布赖恩·马尔罗尼(Martin Brian Mulroney)(),是第18任加拿大总理。他的任期从1984年9月17日到1993年6月25日。.

查看 強人 (政治)和马丁·布赖恩·马尔罗尼

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

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محمود احمدی‌نژاد,,)是伊朗第6任總統,同時是伊朗保守派政治聯盟伊斯蘭伊朗建築聯盟的主要政治領袖。艾哈邁迪內賈德是一名出身貧寒的工程師及教師,他在伊朗伊斯蘭革命後加入一個稱為鞏固聯合處(Office for Strengthening Unity)的學生組織。艾哈邁迪內賈德在1993年出任阿爾達比勒省省長,在穆罕默德·哈塔米當選總統後被免職,重執教鞭。2003年,他獲選為德黑蘭市長,政治立場保守而且強硬,顛倒了前任市長的改革政策。伊斯蘭伊朗建築聯盟支持艾哈邁迪內賈德參選2005年伊朗總統選舉,結果在第二輪選舉當中獲得62%的選票,他在2005年8月3日正式就任伊朗總統亦成為自伊朗革命以來首位非教士出身的總統。 艾哈邁迪內賈德在伊朗國內外都是一位爭議性的政治人物。反對派批評他對人权的漠視及其政策導致經濟持續衰退。他在2007年推行汽油配給計劃,以減少國家的汽油消耗,減低公眾及私人銀行收取的利息。另外,艾哈邁迪內賈德支持伊朗核計劃。 艾哈邁迪內賈德在2009年伊朗總統選舉中成功連任,但當中涉及的選舉舞弊引發極大爭議,最終導致伊朗綠色革命的爆發,在國際上承受不少批評。反對派、傳統的教士階層及影響力鉅大的政治人物也質疑艾哈邁迪內賈德當選總統的合法性。.

查看 強人 (政治)和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

马克西米利亚诺·埃尔南德斯·马丁内斯

克西米利亚诺·埃尔南德斯·马丁内斯(西班牙語:Maximiliano Hernández Martínez,),萨尔瓦多總統、军事独裁者、军人、政治家,萨尔瓦多迄今為止任職時間最長的总统,統治萨尔瓦多長達13年。马丁内斯出任总统期間,对萨尔瓦多经济政策有着一定贡献。另一方面,他沉迷于魔术和神秘主义,有众多奇事,在萨尔瓦多毁誉参半。.

查看 強人 (政治)和马克西米利亚诺·埃尔南德斯·马丁内斯

马科斯·佩雷斯·希门内斯

马科斯·埃万格利斯塔·佩雷斯·希门内斯(Marcos Evangelista Pérez Jiménez,),委內瑞拉總統、軍事獨裁者(1952~1958)。 希门内斯生於塔奇拉州的米切萊納,1934年畢業於委內瑞拉軍事學校,後入秘魯利馬軍事學院進修。1945年在國內軍校任教時,參加軍事政變,並晉陞少校。1948年任武裝部隊中校參謀長。同年10月在美國支持下發動政變,任軍人執政委員會成員、國防部長,掌握實權,後晉陞為上校。1952年任臨時總統,1953年為總統。1958年1月佩雷斯·希門尼斯逃往美國,1963年8月被引渡回國,1963~1968年在委內瑞拉服刑,1969年被流放,後去馬德里定居。 Category:委内瑞拉总统 Category:軍事人物 Category:軍人出身的總統.

查看 強人 (政治)和马科斯·佩雷斯·希门内斯

马维亚·乌尔德·西德·艾哈迈德·塔亚

馬維亞·烏爾德·西德·艾哈邁德·塔亞(معاوية ولد سيد أحمد الطايع,),非洲國家茅利塔尼亞的政治人物,曾任毛里塔尼亚总统。 T.

查看 強人 (政治)和马维亚·乌尔德·西德·艾哈迈德·塔亚

马蒂厄·克雷库

蒂厄·克雷库(Mathieu Kérékou,)為非洲國家貝南軍事強人。他於塞內加爾接受軍事訓練後,於1972年10月26日,以少校身分發動武裝政變,並獲得貝南政府控制權,且隨即自立為總統。1975年,他不但將“達荷美共和国”更名為“贝宁人民共和国”,还成立了贝宁人民革命党,使該國成為社会主义国家。另一方面,他成為了該國享有绝对权威的领袖。 1989年后,他宣佈放棄社会主义制度,並恢復貝南原先的国旗、国徽。1991年,貝南舉行多黨之總統選舉。該選舉中,他以32%選票落選,結束了1972年-1991年的19年統治。不過,他仍繼續保有軍權。1996年,貝南再度舉行總統選舉,他則再度獲得當選,並连任至2006年。 马蒂厄·克雷库于2015年10月14日逝世,享年82岁。贝宁政府宣布全国哀悼一周Tirthankar Chanda,, Radio France Internationale, 14 October 2015.

查看 強人 (政治)和马蒂厄·克雷库

让-克洛德·杜瓦利埃

让-克洛德·杜瓦利埃(Jean-Claude Duvalier,绰号Baby Doc(娃娃醫生),),海地总统、獨裁者,迄今為止任職時間最長的海地總統,統治海地長達15年。由於他與父亲同樣擔任過海地总统,因此又常被稱為小杜瓦利埃以區別,而他的父亲則被稱為老杜瓦利埃。.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让-克洛德·杜瓦利埃

让·克雷蒂安

克雷蒂安,又譯克--田或克里靖,全名让·克雷蒂安(Jean Chrétien,),魁北克下文尼根(Shawinigan)人。他于1993年当选加拿大总理。又于1997年和2000年两次大选中连续获胜,蝉联总理。2003年12月卸任。他的繼任人是保罗·马丁。.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让·克雷蒂安

鮑勃·霍克

罗伯特·詹姆斯·李·“鮑勃”·霍克(Robert James Lee "Bob" Hawke,),前任澳大利亚总理(1983-1991年)、1956年的澳洲羅德學者。霍克曾四度带领澳大利亚工党获得联邦大选的胜利,執政八年九個月,也是迄今为止在出身工党的总理中任期最长的一位。.

查看 強人 (政治)和鮑勃·霍克

谢赫·穆吉布·拉赫曼

谢赫·穆吉布·拉赫曼(শেখ মুজিবুর রহমান,Sheikh Mujibur Rahman,,生於汤基帕拉乌帕齐拉),东巴基斯坦政治领袖、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创建者之一,孟加拉國父,孟加拉國人民聯盟(Bangladesh Awami League,簡稱BAL)領袖,1971-1975年間曾任孟加拉总统和孟加拉总理。.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谢赫·穆吉布·拉赫曼

豪尔赫·拉斐尔·魏地拉

豪尔赫·拉斐尔·魏地拉(Jorge Rafaél Videla,),阿根廷軍人、政治人物,以發動政變手段,自任為阿根廷總統。他被視為是一名獨裁者,在他統治期間,因為在骯髒戰爭中對異議人士的整肅行為,備受爭議。.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豪尔赫·拉斐尔·魏地拉

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

赛义德鲁霍拉·穆斯塔法维·穆萨维·霍梅尼(波斯语: ,Revolutions And Revolutionary Movements,第286頁Islamic Imperialism: A History,第220頁),伊朗什叶派宗教学者(大阿亚图拉),1979年伊朗革命的政治和精神领袖。該革命推翻了伊朗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在經過革命及全民公投後,霍梅尼成為了國家最高領袖,最高領袖是憲法所創造的一個職位,是國家政治和宗教上的最高職位。 霍梅尼是一名伊斯蘭教什葉派十二伊瑪目派的瑪爾扎,但以他的政治角色最為聞名。他在著作和講道內容裡擴展了十二伊瑪目派烏蘇里派主張的「法基赫的監護」(教法學家的監護),即是伊斯蘭教法學家的神權統治。 在國外的穆斯林世界裡,他被描述為「西方大眾文化對伊斯蘭教的虛擬形象」The Shia revival: how conflicts within Islam will shape the future,第138頁。他在伊朗人質危機時支持挾持者,又頒佈追殺英國人薩爾曼·魯西迪的命令,因而聞名。霍梅尼被稱為「廣受支持、別具魅力的領袖」,什葉派學者視他為「伊斯蘭復興的戰士」。 在伊朗國內及他的國際支持者之間,他被稱為伊瑪目霍梅尼,其他人則以(大)阿亞圖拉霍梅尼指稱。.

查看 強人 (政治)和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

贝尼托·墨索里尼

贝尼托·阿米尔卡雷·安德烈亚·墨索里尼(Benito Amilcare Andrea Mussolini,,)是一位意大利记者和政治人物,曾任意大利王国第40任总理,同時也是法西斯主义的创始人。墨索里尼於1925年獲得政府首脑的身份,而且以「領袖」的称号巩固了自己的权臣地位,並自同年一直至1943年7月25日期間於義大利实施独裁统治,1938年3月30日亦獲得了意大利最高軍銜「最高帝国元帅」,墨索里尼後於1943年7月失勢下台,被意大利新政府拘捕,之後被德國派出的特種部隊救出,改任德國的傀儡國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政府总理。 墨索里尼早年信仰社会主义和无神论,1900年加入了当时激进的左翼政党意大利社会党,1911年因反对意大利在利比亚对奥斯曼帝国的军事行动在监狱中度过了5个月,1912年成为意大利社会党的领导成员和党报《》(Avanti!)的记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剧烈地改变了墨索里尼,从反干涉主义转向战争狂热,1914年11月5日墨索里尼在米兰创建了左翼干涉主义报纸《意大利人民》,思想的转变也导致他在1915年退出了意大利社会党。意大利于1915年4月改加入协约国进入战争后,墨索里尼报名参战。後來英國唯恐意大利會繼俄國之後退出大戰,暗中以每週100英鎊的高額報酬收買墨索里尼,讓墨索里尼在他主編的報上繼續鼓吹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经济和人员上损失巨大的意大利虽属战胜国,但在巴黎和会上被“三巨头”所排挤,没有获得期望中的“报酬”,这给意大利带来了战争失利外的进一步的耻辱感。1921年墨索里尼建立了国家法西斯党,在战后政治和经济动荡的意大利,具有民族主义、反共产主义和反工会特点的国家法西斯党获得了中产阶级、地主及工业资本家的支持。 1922年10月28日墨索里尼发动向罗马进军的政变,10月30日被意大利国王埃马努埃莱三世任命为总理并组建内阁。出于对内战和社会主义者反君主制特点的担忧,国家法西斯党获得了国王的支持,并取得了1924年4月6日大选的壓倒性胜利,取得67%多數的議席。同年6月10日墨索里尼的主要政敵:意大利社会主义政治家吉亚科莫·马泰奥蒂遭到暗杀。继而墨索里尼在1925年1月宣布国家法西斯党为意大利唯一合法政党,从而建立了法西斯主义独裁统治。 1935年开始与德国总理阿道夫·希特勒接触,德、義於1939年5月22日签订钢铁条约。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正式加入轴心国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同年9月27日,意大利、德国、日本签署三国同盟条约。1943年在意大利经历了一连串的军事失败后,7月24日大法西斯议会通过了对墨索里尼的不信任动议,翌日,墨索里尼被埃马努埃莱三世国王解职并逮捕,软禁在大萨索山的一间别墅裡。同年9月12日德軍发动橡树行动,成功营救出被软禁的墨索里尼。随后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北部建立意大利社会共和国,与南部已被盟军占领的意大利王国分庭抗礼。1945年4月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开始崩溃,4月27日偽装成德国军人的墨索里尼在逃往瑞士的途中被意大利共产党游击队发现并俘虏,翌日在未经审判的情况下,墨索里尼和他的情人克拉拉·貝塔西在科莫省梅泽格拉镇的一个叫的村庄被枪决。他们的尸体随后在4月29日被运到米兰,并被倒吊在洛雷托广场的一个加油站顶上示众。墨索里尼的尸体在1946年被法西斯主义支持者盗挖,后被意大利政府扣押10年,直到1957年才交还给他的遗孀雷切尔·墨索里尼在他的故乡普雷达皮奥下葬。.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贝尼托·墨索里尼

贝尔纳·马库扎

贝尔纳·马库扎(法语:Bernard Makuza,1961年),卢旺达政治家,卢旺达民主共和国运动成员,现任卢旺达总理。 M M.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贝尔纳·马库扎

费利克斯·乌弗埃-博瓦尼

费利克斯·乌弗埃-博瓦尼(法语:Félix Houphouët-Boigny,,),科特迪瓦第一任总统(1960年至1993年)。他在任期间,科特迪瓦与西方国家(尤其法国)维持紧密的关系,实行反共外交政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费利克斯·乌弗埃-博瓦尼和平奖以他的名字命名。.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费利克斯·乌弗埃-博瓦尼

费迪南德·马科斯

费迪南德·埃曼努埃爾·埃德拉林·马科斯(Ferdinand Emmanuel Edralin Marcos,),菲律賓政治人物、独裁者,1965年至1986年統治菲律賓長達20年。馬可仕當初因主张经济和社会改革而上台,但馬可仕本人卻於稍後在任期间,以實行腐败的裙带资本主义,和政治打压的威权主义统治而闻名于世。1983年其政敌贝尼格诺·阿基诺自美國回国却在馬尼拉國際機場(今尼諾伊·阿基諾國際機場)被刺身亡,马科斯被疑幕后指使。1986年因选举舞弊,导致群众大规模抗议(人民力量革命),而被迫流亡美國夏威夷州,並於1989年死於檀香山。1993年其遺體運回北伊羅戈省,放置玻璃棺內未下葬,直到2016年11月18日安葬馬尼拉的國家英雄墓園。.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费迪南德·马科斯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जवाहरलाल नेहरू,)是印度独立后第一任总理,也是印度在位时间最長的總理,1952年印度第一次大選獲勝,连任总理。他是印度獨立運動的參與人,主張印度要從大英帝國獨立,同時更為人所知的是不結盟運動的創始人。他活躍於二戰後的國際政治舞台上,經常被人稱呼为博學尼赫魯(पंडित,班智達在梵語和印地语及英語中有大博學者的意思),尤其在印度,他更被稱呼為偉大的學者(पंडित जी Panditji,加上जी ji一词表示尊敬之意)。 尼赫魯在印度獨立運動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同時被甘地信任而得以成為他的繼任者。尼赫鲁终其一生都是費邊主義的倡导者。印度獨立後,為了解決貧窮问题,尼赫鲁一直重視公共部門的表現,使得他的經濟政策充滿社會主義色彩。.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鷹派

鷹派(War Hawk),一個廣泛用於政治上的名詞,用以形容主張採取強勢外交手段或積極軍事擴張的人士、團體或勢力。另一解釋為以強硬態度或手段維護國家主義民族主義利益的個人、團體或勢力。鷹派的反義詞為「鴿派」。.

查看 強人 (政治)和鷹派

黎笋

黎笋(Lê Duẩn,),越南共产党、越南民主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印度支那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之一,統治越南(包括北越時期)長達十七年。.

查看 強人 (政治)和黎笋

齊亞·拉赫曼

齊亞·拉赫曼(1936年1月19日-1981年5月30日,Bengali: জিয়াউর রহমান Ji-yaur Rôhman),孟加拉国前總統,孟加拉国民族主義黨領袖。 1975年齐亚·拉赫曼成為陆军参谋长。谢赫·穆吉布·拉赫曼遇刺身亡後,1977年他出任總統,任內強化軍方對國家的軍事控制及管治,努力維持國家的穩定。 1981年民族主義黨領袖、齐亚·拉赫曼总统在吉大港遇刺身亡,阿卜杜勒·萨塔爾出任代总统。這為陆军参谋长侯艾尔沙德發動軍事政變实行军法統治埋下伏線。 其妻卡莉達·齊亞在他遇刺身亡後接任成為民族主義黨領袖,1991年-1996年,2001年-2006年兩度出任孟加拉國總理。.

查看 強人 (政治)和齊亞·拉赫曼

达乌达·凯拉巴·贾瓦拉

达乌达·凯拉巴·贾瓦拉(Dawda Kairaba Jawara ,) 冈比亚总理、首任总统、獨裁者,人民进步党总书记。生于冈比亚麦卡锡岛。曾就读于黄金海岸大学阿奇莫塔(兽医)学院、英国英格兰格拉斯哥大学和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并取得热带兽医医学学位。1958年被任命为政府兽医部门首席兽医官。1959年从政,创建和领导人民进步党。之后曾任议员,冈比亚半自治政府教育部长、总理,冈比亚内部自治政府总理。1965年冈比亚独立后任总理。1966年受封为爵士。1970年冈比亚成立共和国,贾瓦拉任第一任总统。1972年、1977年、1987年和1992年五次连任。1994年在政变中被葉海亞·賈梅推翻。 Category:在世人物 Category:冈比亚总统.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达乌达·凯拉巴·贾瓦拉

龔保雷

#重定向 布莱斯·孔波雷.

查看 強人 (政治)和龔保雷

迪迪安·拉齊拉卡

迪迪埃·拉齐拉卡海軍中將(Didier Ratsiraka,),马达加斯加军人统治者和实际上的独裁者,馬達加斯加總統(1975年-1993年;1997年-2002年)。他在1970年代在马达加斯加领导了一场社会主义革命,后来,这场革命变成了自由市场和民主改革,结束了经济衰退和民众骚乱。.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迪迪安·拉齊拉卡

霍尔洛·乔巴山

霍尔洛·喬巴山(,),喀爾喀蒙古族、外蒙古車臣汗部人,蒙古人民共和国领导人,蒙古人民革命党創始人之一。1928年成为蒙古人民共和国实际最高领导人。1936年被授予蒙古人民共和国元帅称号,1937年起任起任蒙古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即内阁总理)、人民军总司令和国防部长,担任所有职务直至1952年逝世。作为蒙古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揽所有大权于一身的领导人,他常被西方称为“蒙古的斯大林”。他对1930年代末苏联暴力的大清洗运动的观察和学习,导致了治下三万至三万五千名蒙古人的死亡。死难者大部分为佛教僧侣、知识阶层、持不同政见者、少数民族(布里亚特人、哈萨克人、华人等)以及其他“反革命分子”。他的强烈迫害使得蒙古境内佛教几乎被全面消灭。 乔巴山对于斯大林的忠心使得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初期得以站稳脚跟,也使得蒙古成为苏联的第一个卫星国,蒙古的经济、政治以及军事全部受到苏联方面强烈影响。在任期间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识字率有所提高,经济则完全依附苏联援助。在二战后,国际方面开始广泛认可独立的蒙古国。.

查看 強人 (政治)和霍尔洛·乔巴山

霍爾蒂·米克洛什

霍爾蒂·米克洛什(Horthy Miklós,Nikolaus von Horthy und Nagybánya,),匈牙利的軍人與政治人物。1920-1944年為攝政,掌握軍政實權。.

查看 強人 (政治)和霍爾蒂·米克洛什

胡安·裴隆

胡安·多明戈·裴隆(Juan Domingo Perón;),阿根廷總統、阿根廷副總統、阿根廷政治家,阿根廷迄今為止任職時間第二長的阿根廷總統,統治阿根廷長達11年。.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胡安·裴隆

胡安·贝拉斯科·阿尔瓦拉多

胡安·弗朗西斯科·贝拉斯科·阿尔瓦拉多(Juan Francisco Velasco Alvarado,1910年6月16日—1977年12月24日)秘鲁将军和政治家,1968~1975年任总统。原任陆军总司令,在1968年秘鲁革命的军事政变建立军政府,出任总统。.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胡安·贝拉斯科·阿尔瓦拉多

胡安·比森特·戈麦斯

胡安·比森特·戈麦斯·查孔(Juan Vicente Gómez Chacón,),委內瑞拉總統及獨裁者,1908-1913年,1922-1929年,1931-1935年三度出任總統,被稱為“安第斯山暴君”。.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胡安·比森特·戈麦斯

胡安·曼努埃尔·德·罗萨斯

胡安·曼努埃尔·何塞·多明戈·奥尔蒂斯·德·罗萨斯·洛佩斯·德·奥索尔尼奥(Juan Manuel José Domingo Ortiz de Rosas y López de Osornio,),简称胡安·曼努埃尔·德·罗萨斯, 阿根廷軍事和政治領導人,从1829年至1852年统治阿根廷。罗萨斯是拉丁美洲第一个考迪略主义獨裁統治者。 罗萨斯出身於擁有幾處最大養牛場的农场主家庭,1827年任布宜诺斯艾利斯省武装部队总司令。1829~1832年在联邦派支持下任省长。1833~1834年发动讨伐南方印第安人的“荒漠远征”。1835年再度任省长,强迫省立法会议授予他“无限权力”,建立起专制统治,并掌握阿根廷各省外交权力。1839年派兵侵入乌拉圭,1843~1851年参与围攻蒙得维的亚。1852年2月3日在卡塞罗斯战役中被乌尔基萨领导的联军击败,逃亡英国。1877年3月14日卒于英国南安普敦。 R R Category:考迪羅 Category: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省长.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胡安·曼努埃尔·德·罗萨斯

胡志明

胡志明(Hồ Chí Minh,),越南共產主義革命家,本名阮必成,號愛國、秋翁,幼名生恭。胡志明是他在二次大戰時用以抗日的化名,因而沿用。他是越南共产党、越南民主共和国和越南人民军的主要创立者和领导人。曾擔任越南劳动党主席和第一书记(后改稱總書記),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和政府总理。.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胡志明

胡阿里·布邁丁

胡阿里·布邁丁(هواري بومدين,拉丁化:Houari Boumediène,)阿尔及利亚革命委员会主席、共和国总统。原名穆罕默德·布哈鲁巴。.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胡阿里·布邁丁

阮高祺

阮高祺(;)是越南政治人物,曾經擔任南越空軍司令,於1965年至1967年擔任越南共和國总理,於1967年至1971年擔任副总统。於2011年7月23日病逝於馬來西亞吉隆坡的一家醫院,享年80歲。梁東屏/曼谷廿三日電,"越南風流前總理阮高祺過世",中國時報,2011-07-24.

查看 強人 (政治)和阮高祺

阮文紹

阮文紹(;)是南越的将军和前总统。.

查看 強人 (政治)和阮文紹

阮慶

阮慶(Nguyễn Khánh,),越南共和国(南越)政治人物。.

查看 強人 (政治)和阮慶

阿卜杜勒-阿齐兹·布特弗利卡

阿卜杜勒-阿齐兹·布特弗利卡(阿拉伯语:عبد العزيز بوتفليقة;法语拼法:Abdelaziz Bouteflika,(法语读音的)國際音標://,),民族解放陣線(FLN)領袖,1999年起擔任阿爾及利亞總統至今,他最大的政績是實行了一項五年經濟計劃(2000年-2004年),並相當有績效的復甦了阿爾及利亞經濟。(PSRE: Plan de Soutien la Relance Economique).

查看 強人 (政治)和阿卜杜勒-阿齐兹·布特弗利卡

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

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عبد الفتاح سعيد حسين خليل السيسي,,;),现任埃及总统。 塞西是一名埃及将军,2012年8月12日他被总统穆罕默德·穆尔西任命为新一任国防部部长,同时兼任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主席,接替被解职的穆罕默德·侯赛因·坦塔维,现军衔为元帅。2014年6月当选埃及总统。2018年4月连任。.

查看 強人 (政治)和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

阿卜杜拉·亚明·阿卜杜勒·加尧姆

#重定向 阿卜杜拉·亚明.

查看 強人 (政治)和阿卜杜拉·亚明·阿卜杜勒·加尧姆

阿南惟幾

阿南惟幾(あなみ これちか、),大日本帝国陆軍大將,二次大戰,日本戰敗時任陸軍大臣,於日本投降時切腹自殺,死時拒絕介錯。 其子阿南惟茂曾于2001年至2006年担任日本驻华大使。.

查看 強人 (政治)和阿南惟幾

阿尤布·汗

罕默德·阿尤布·汗(乌尔都语:,),巴基斯坦普什圖族軍事強人,獨裁者,第二任巴基斯坦總統。早年留學英國並成為印度陸軍高級軍官的他始終致力巴基斯坦脫離英属印度獨立,並且巴基斯坦建國後的1958年至1969年間統治巴基斯坦。 因為他對鄰國印度的強硬作風,讓他頗受巴基斯坦國內人民的擁戴,不過也因與印度的交惡,在他任內,南亞始終呈現緊張的態勢。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爆發。 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後,他促使巴基斯坦加強和中國的關係,成為中國在當時少數的堅定盟友。 1969年,被政變推翻;3月25日陆军总司令叶海亚·汗接替阿尤布·汗任军法首席执行官,3月31日就任总统。.

查看 強人 (政治)和阿尤布·汗

阿尔韦托·藤森

阿尔韦托·謙也·藤森(Alberto Kenya Fujimori,),生于利马,是日本裔秘鲁政治人物,1990年7月28日至2000年11月17日期间任秘魯總統,擁有秘魯、日本雙重國籍。 藤森是繼圭亞那於1970年3月17日至1980年10月6日出現首位華裔總統鍾亞瑟以來,出任拉美洲國家元首的第二位亞裔人士。在他就任期間,其功绩主要包括稳定秘鲁前任总统阿兰·加西亚领导下动荡的秘鲁经济和平息内乱。但他的領導也挨批過於專制,因而受到不少人的爭議。 藤森任职後期,被指涉及多宗政治貪污醜聞。自他的醜聞被揭發後,於2000年大选后逃到日本定居,只以傳真遞交請辭信。 秘魯政府要求日本政府引渡藤森回秘魯受審。日本政府以他擁有日本國籍為由,拒絕引渡要求。至2005年11月7日,藤森於智利被捕,秘魯政府於翌年1月3日要求智利政府引渡藤森。2007年9月21日,智利最高法院终審判決,同意秘魯政府引渡藤森的要求。服刑至2017年獲得總統特赦。.

查看 強人 (政治)和阿尔韦托·藤森

阿利雅·伊泽特贝戈维奇

阿利雅·伊泽特贝戈维奇(Alija Izetbegović,),波黑波斯尼亚克族律师、社会活动家、政治家,首任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主席團主席。.

查看 強人 (政治)和阿利雅·伊泽特贝戈维奇

阿图尔·达科斯塔·伊·席尔瓦

阿图尔·达科斯塔·伊·席尔瓦元帅(MarshalArtur da Costa e Silva,),巴西军事领袖和政治家、總統(1967~1969)。 S Category:軍人出身的總統.

查看 強人 (政治)和阿图尔·达科斯塔·伊·席尔瓦

阿爾契德·加斯貝利

阿爾契德·加斯貝利(Alcide De Gasperi,)義大利政治家,1945年至1953年擔任義大利總理,也是義大利天主教民主黨(Christian Democracy)的創始人。他也是近代義大利史上任期第四長的義大利總理,僅次於墨索里尼、乔瓦尼·乔利蒂和貝盧斯科尼。加斯貝利與德國總理阿登納及法國外長罗伯特·舒曼等人被稱作歐盟之父。 他幫助歐洲議會成立,並支持舒曼計劃,後來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也是基於舒曼計劃制定的。加斯貝利也幫忙構思歐洲防禦共同體草案。.

查看 強人 (政治)和阿爾契德·加斯貝利

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德国政治人物,纳粹党领袖,1933年至1945年担任德国总理,1934年至1945年亦任纳粹德国元首。其于1939年9月发动波兰战役,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并为纳粹大屠杀的主要发动者之一。 希特勒生于时属奥匈帝国的奥地利地区,在林茨长大。1913年他迁往德国,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德国陆军服役並受勳。1919年希特勒加入纳粹党前身德国工人党,并于1921年成为纳粹党领袖。1923年他在慕尼黑发动政变,试图夺取权力,但最终失败并被监禁。在监禁期间希特勒撰写了其自传及政治宣言《我的奮鬥》的第一册。1924年被释放后,希特勒對凡爾赛条约进行批判,宣扬泛日耳曼主义、反犹太主义和反共主义,以其个人魅力、演说才能及政治宣传获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同时他频繁宣称国际资本主义及共产主义为犹太人反德意志民族的阴谋。 1933年纳粹党成为魏玛共和国国会第一大党,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此后其执政联盟再次在选举中获胜,并在国会中通过《授权法》,逐渐将魏玛共和国转变为一党专制、纳粹、极权及独裁统治的纳粹德国。希特勒借口抵御一战后由英国和法国主导的不公国际秩序,试图将犹太人从德国清除,建立其理想秩序。在其当政的前六年内,德国迅速自大萧条中复苏,打破一战后欧洲各国对其作出的各种限制,吞并数个德意志民族所居住的他国领土,由此获得了相当一些德意志民族人民的支持。 希特勒试图为德意志民族获取在其他民族之上的特别“生存空间”,在外交上主张施行侵略与吞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的首要原因。他领导大规模武装扩军,并于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打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使得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1941年6月,希特勒下令入侵苏联。至1941年年末,德国及其欧洲轴心国盟友已侵略占领欧洲和北非大部分地区。后来与苏联战事的不利局面及美国的加入导致德国由攻转守,并屡遭战略失败。在战争尾声阶段,1945年柏林战役期间,希特勒与其长期女友爱娃·布劳恩成婚。在他们成婚两日后(1945年4月30日),为避免被开坦克进城的苏联红军俘获,希特勒与布劳恩自杀身亡,其尸体被焚毁并被苏联红军找到。 在希特勒和其种族主义政治形态领导之下,纳粹政权屠杀了至少550万包括犹太人和身心障礙者在内的被视为劣等或不受欢迎的少数族裔。希特勒和纳粹政权亦在战争期间屠杀了近1,930万平民和战俘。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军事行动还造成了2930万军人及平民的死亡,其中平民的死亡数量为人类战争史上最高,使二战成为人类历史上死亡数量最高的战争。.

查看 強人 (政治)和阿道夫·希特勒

阿赫馬杜·阿希喬

阿赫馬杜·巴巴托拉·阿希喬(,1924年8月24日-1989年11月30日)喀麥隆獨裁者,是第一任喀麥隆總統,其任期從1960至1982年,當權長達22年。.

查看 強人 (政治)和阿赫馬杜·阿希喬

阿里埃勒·沙龙

阿里埃勒·沙龙(אריאל שרון,,;),原名阿里埃勒·施恩内曼(אריאל שיינרמן),以色列军官及政治人物,曾任第11任以色列总理,直至2006年1月因中风而无法继续履职。 1948年以色列陆军建军时沙龙即为其指挥官之一。作为军人及军官他参加了,于中担任排长,参加多场战斗,其中包括。他在的建立、反扑行动、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1967年六日战争、埃以消耗战争及1973年赎罪日战争中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作为国防部长,沙龙亦指挥了1982年的黎巴嫩战争。 沙龙被认为是以色列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指挥官以及最伟大的战略家之一"Israel's Man of War", Michael Kramer, New York, pages 19–24, August 9, 1982。在其指挥及赎罪日战争中对埃及陆军第三军完成合围后,以色列民众赋予其“以色列之王”这一称号。 沙龙从军队退伍之后进入政界,加入利库德集团,并于1977年至1992年及1996年至1999年在利库德领导的政府中担任职位。2000年沙龙当选利库德集团党首,并于2001年至2006年担任以色列总理一职。 1970年代至1990年代,沙龙支持在约旦河西岸地区及加沙地带进行以色列定居点的建设;然而在其就任总理后,沙龙于2004年至2005年推动了。利库德集团反对这一政策,由此沙龙于2005年11月退出该党,新建前进党。外界预测沙龙将会赢得下一届大选,并通过一系列单方面撤离行动“将以色列从约旦河西岸地区大部撤出”。2006年1月4日沙龙中风昏迷,并陷入持续性植物状态,直至其于2014年1月过世。.

查看 強人 (政治)和阿里埃勒·沙龙

阿里·哈梅內伊

大阿亞圖拉賽義德阿里·哈梅內伊(波斯語:آیت‌الله سید علی خامنه‌ای,阿塞拜疆语:سید علی حسینی خامنه‌ای / Seyyid Əli Hüseyni Xamenei,;),阿塞拜疆族,現任伊朗最高領袖,也是伊朗穆斯林保守派勢力及什葉派十二伊瑪目派馬爾賈(什葉派領袖)的領銜人物。 哈梅內伊在1981年至1989年擔任伊朗總統,至1989年6月,伊朗專家議會委任他繼承阿亞圖拉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為伊朗最高領袖。他被形容為三位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具備重大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另外兩位是伊斯蘭共和國的創始人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以及1990年代的總統阿亞圖拉阿克巴爾·哈什米·拉夫桑賈尼)。到目前為止,他面對的最大難題是2009年6月總統選舉後發生的大規模抗議。哈梅內伊堅決支持總統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的政策及競逐連任。哈梅內伊發表了有關這次大規模抗議的演講後,超過1000名知識份子被囚禁,防暴警察在德黑蘭街頭鎮壓示威者,導致多人喪生。哈梅內伊在1981年6月遭受針對性的暗殺,導致他的右臂癱瘓。.

查看 強人 (政治)和阿里·哈梅內伊

阿斯卡爾·阿卡耶夫

阿斯卡尔·阿卡耶维奇·阿卡耶夫(柯尔克孜语:Аскар Акаев,1944年11月10日 - ),吉尔吉斯斯坦政治家,於蘇聯解體後开始擔任吉尔吉斯斯坦总统,2005年3月,反對派發動鬱金香革命,阿卡耶夫於3月24日下台。 阿卡耶夫现就职于莫斯科国立大学,担任讲师,并同时担任普里高津高等数学系统研究院研究员。.

查看 強人 (政治)和阿斯卡爾·阿卡耶夫

蘇卡諾

蘇加諾(,,出生名:Koesno Sosrodihardjo,),印度尼西亚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尼建國領袖及首任印尼總統,1959年至1966年間兼任印尼總理,不料卻因為親共立場被推翻,1967年起被軟禁直到死去。其大女儿梅加瓦蒂為第五任总统。.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蘇卡諾

蘇哈托

蘇哈托(Suharto,,民間常用“Soeharto”,),印尼獨裁者。印尼自獨立以來的第二任總統,執政超過32年。 蘇哈托生於荷屬東印度日惹市附近一個名叫奇姆薩克(Kemusuk)的小村莊,出身寒微。父母為爪哇族穆斯林,在他出生後不久即離婚,因此他大部份的童年都是在輪換的寄養家庭下度過。日佔印尼期間,蘇哈托加入了日軍組成的印尼保安部隊。但他後來加入了印尼獨立武裝部隊,並在印尼獨立之後升上了少校的位置。 1965年9月30日,印尼發生一次流產政變——九三零事件。一批左翼军官被指联同共产党试图夺权,政變被時任總統蘇卡諾鎮壓后,蘇哈托领导陆军战略指挥部趁機獨攬大權。蘇哈托反指政變是由蘇卡諾親信發動的,乘機推翻了親共親蘇的蘇加諾政權,掌握實際權力。除肃清左翼人士,他还在全国掀起大规模排华浪潮,並且奪取印尼建國總統蘇卡諾的權力,並在1967年被任命為代總統,並在隔年成為正式總統。 1970年代到1980年代,蘇哈托的權力達到鼎盛,但在1997年遭逢到金融危機之後引發的黑色五月暴動造成蘇哈托於1998年5月後。 蘇哈托統治的32年間所造成的影響相當有爭議性。在他所宣稱的「新秩序」下,蘇哈托建立了一個中央集權、軍事主導且強大的政府。由於他有能力使紛亂的印尼維持穩定,且建立一個反共的政府,讓他在外交上和經濟上在冷戰期間得到西方的支持。在他總統任期內,印尼在經濟、衛生、教育和生活水平上有顯著的進步,且帶領國家進入了工業化 。 蘇哈托還強行吞併了東帝汶,造成了至少100,000人死亡。到了1990年代,蘇哈托政府的獨裁主義和嚴重的貪污情形,讓他招致了人民的不滿。於是,在他下台之後,他任內的不法行徑,以及針對華人的種族屠殺事件讓他在下台之後遭到起訴,但因為他日漸惡化的身體狀況,和國內輿論的興起,讓此追訴行動最後作罷,並在2008年去世。.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蘇哈托

赫尔穆特·科尔

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Josef Michael Kohl,),德国政治家。曾任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州长(1969年-1976年),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1973年-1998年),德国总理(1982年-1998年,1990年后统治全德)。 科尔在两德统一的进程起到关键作用,同时也对欧洲一体化进程作出了很多贡献。但由於晚年捲入非法政治獻金醜聞,使其歷史評價尚有爭議。.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赫尔穆特·科尔

赫魯雪夫

#重定向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赫魯雪夫

薩拉查

#重定向 安東尼奧·德·奧利維拉·薩拉查.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薩拉查

肯尼思·卡翁达

肯尼思·卡翁达(Kenneth David Kaunda,KK,1924年4月28日-)1964年到1991年任赞比亚首任总统,是贊比亞執政時間最長的總統,被誉为“赞比亚国父”。他也是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元老和非洲社会主义尝试的代表人物之一,非洲统一组织(今非洲联盟)和不结盟运动的资深领导者。.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肯尼思·卡翁达

邓小平

邓小平(),原名邓先圣,后由啟蒙老師改名邓希贤。中国四川省广安州协兴乡(今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村人,祖籍江西吉水,在法国勤工儉讀期间参加了旅法共产主义小组,後留學蘇聯並於莫斯科中山大學畢業,經過多年的努力,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1977年,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后,复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国务院副总理等职。1978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认领导地位。1978年至1983年,任全国政协主席;1981年至1989年,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82年至1987年,任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1983年至1990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邓小平一生未担任中国国家元首、中国政府首脑,或中共党内最高领导职务,但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9年11月辞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一职前,普遍认为他是实际的最高领导人,并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予以确认。直到今天他定下的政治及經濟路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仍保持巨大的影响力。官方评价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中国共产党称他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称以其部分政治理念为核心的政治理论为“邓小平理论”,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一部分。具体来说,他的提议包括“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一国两制”;其政策影响到了20世纪后期每个中国人,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世界;他推动的改革还缔造了新兴超大城市深圳市。他于1978年和1985年两次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年度风云人物”。.

查看 強人 (政治)和邓小平

蔣中正

蔣中正,原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後改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中国大陆多称其字介石。中國政治人物,军事家。蔣任中華民國自行憲起的第一至第五任總統,並連續當選中國國民黨總裁。此外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政院院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及二次大戰時期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等職。蔣中正是繼孫中山後,中華民國及中國國民黨歷史上的重要領導者之一。 蔣早年于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第一期肄業,考送日本振武學校,高田野炮兵第十三團士官候補生;1907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30年10月受基督新教洗禮。他参加孙中山中华革命党,参与創建黄埔军校,逐步成为中国国民党核心人物。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蔣任總司令,推翻北洋政府,名义上统一全中国,建設黃金十年。蔣統率军民抗击日本軍國主義,最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中華民国成为五大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战后主持制定中华民国宪法,实行宪政,成立國民大會并当选为第一任行憲後中華民國总统。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中共解放军佔領中国大陆,蔣和中华民国政府軍民撤退至台澎金馬。在台期间,蔣實施台灣省戒嚴令,继续连任总统並实行中國國民黨一黨執政,且一直主张反攻大陆、反共复国,直至1975年去世。 蔣是20世紀重要的世界領袖,他統領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國戰場以及冷戰中的兩岸國共對抗,影響中國近代史和東亞史發展。.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蔣中正

蔣經國

蔣經國(),字建豐,生於大清浙江省寧波府奉化縣,曾任中華民國總統、陸軍二級上將,國際知名反共人士。他是蔣中正與毛福梅所生的獨子。1925年至1937年在蘇聯期間,蔣經國接受正統馬列主義教育。回国后他成為三民主義忠實信徒。1939年,任江西省第四行政區(贛南地區)行政督察專員,以建設「新贛南」著名於時,同年加入中國國民黨、籌備成立三民主義青年團江西支團部,並擔任幹事會幹事長。1944年至重慶任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幹部學校教育長。二戰後,為外交部特派員,與蘇聯方面交涉中国东北地区事務。1948年8月至10月,一度任經濟管制委員會委員,督導上海經濟。 1952年為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出任救國團主任。1956年,主持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成立榮民工程事業管理處,率隊開闢中橫公路等台灣地區交通、民生建設。1975年蔣中正逝世後的中國國民黨主席(繼蔣中正成為首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兼任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成為中國國民黨最高領導人;1972年至1978年擔任行政院院長,為中華民國最高行政首長),1978年起接任中華民國第六、第七兩任總統,於1988年1月13日總統任內逝世。當時蔣經國在台灣主政期間推行十大建設。蔣經國在國際上孤立情勢中,大大發展中華民國經濟,解除多年之戒嚴,促進政治民主化。.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蔣經國

里奧斯·蒙特

何塞·埃弗拉因·里奧斯·蒙特(José Efraín Ríos Montt,,),前獨裁者、前危地馬拉總統、軍方將領、前國會議員。2013年5月,86歲的蒙特被危地馬拉本國法院以群體滅絕和反人類罪定罪,判處80年徒刑,英國廣播公司及美聯社、路透社指出这是歷史性的判決:第一次有前国家领导人被本國法庭判决犯下群體滅絕的罪行。.

查看 強人 (政治)和里奧斯·蒙特

金正恩

金正恩(,) 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現任第三代最高领导人,目前兼任朝鲜劳动党委员长、朝鲜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国务委员会委员长、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和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2012年至2016年间的黨內職稱是朝鲜劳动党第一书记。其军衔为元帅。 金正恩於2010年9月27日及9月28日分別就任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委員和勞動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在中央軍事委員會的權位僅次於父親金正日,當時的黨內排名也僅次於包括總書記金正日在內的五位中央政治局常委,被認為是承繼政權的第一步。其父金正日逝世後,在完全接任金正日空缺下來的職位之前,朝鮮官方已開始稱金正恩為黨政軍的最高領導人,象徵其第三代領導人的地位確立。 金正恩於2012年4月11日和4月13日分别出任勞動黨第一書記和國防委員會第一委員長,並將勞動黨總書記和國防委員會委員長職務永久保留給金正日。2016年5月的朝鲜劳动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获推举为党委员长,2016年6月的最高人民会议上获推举为国务委员会委员长。 2012年7月17日,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朝鲜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国防委员会、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决定,授予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正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金正恩有两个大学学位:金日成綜合大学的物理学学位和金日成軍事綜合大學的步兵指揮官和炮兵學学位。 金正恩自2018年3月起多次訪問中國,三個月內與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陸續進行了3度會面。金正恩稱讚習近平總書記是朝鮮非常尊敬和信賴的偉大領導人。 2018年4月27日朝韓首腦會晤,金正恩於东八区時間上午8時30分跨越北緯38度的軍事分界線與韓國總統文在寅會晤,成為朝韓停戰65年後首位踏入韓國領土的朝鮮領導人。 金正恩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於2018年6月12日在新加坡举行历史性的朝美首脑会议。.

查看 強人 (政治)和金正恩

金正日

金正日(朝鮮語:김정일,),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世襲第二代最高領導人,生前擔任朝鮮勞動黨總書記、朝鮮國防委員會委員長、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及朝鮮勞動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等職務。金正日是朝鮮建國領導人金日成長子,其母為金正淑。金正日经过最高人民会议选举,擔任最高领导人,領導朝鮮長達17年。 1992年4月20日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朝鲜语称军衔为“军事称号”),2012年2月14日被追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事称号。2012年4月11日的劳动党代表会议上被拥戴为“永远的总书记”,将朝鲜劳动党总最高领导人的职称改为“第一书记”;在13日的第12届最高人民会议第5次会议上被拥戴为「永远的国防委员会委员长」。.

查看 強人 (政治)和金正日

金日成

金日成(朝鮮語:김일성,),原名金成柱(김성주),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國父」、先后任朝鲜劳动党委员长和总书记。由1948年开始,直至其去世一直担任朝鲜最高领导人,掌權長達46年之久,也是金日成主義的核心。其子金正日和孙金正恩亦先后接掌政权。 執政期間在其與蘇聯、中國兩邊交好下,朝鮮透過外交往來、經貿手段獲得大量援助,生活水準一直高過韓國,直到1970年代末情況才被扭轉。1992年被朝鲜授予“共和国大元帅”军衔,1998年修改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宪法规定他为“共和国永遠的主席”。.

查看 強人 (政治)和金日成

艾尔沙德

侯赛因·穆罕默德·艾尔沙德(孟加拉语:হুসেইন মুহাম্মদ এরশাদ,1930年2月1日-),孟加拉国前任總統。.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艾尔沙德

艾哈迈德·哈桑·贝克尔

艾哈迈德·哈桑·贝克尔将军(General Ahmed Hassan al-Bakr,阿拉伯文:أحمد حسن البكر;Aḥmad Ḥasan al-Bakr,),伊拉克軍人,曾於1968年-1979年間統治伊拉克,出任伊拉克總統、副總統和總理。 贝克尔1914年7月1日生于奥斯曼帝国伊拉克提克里特,1932年學成的貝克爾執教於小學,1938年轉進伊拉克軍事學院,從此進入軍事領域。之後,從軍的他,因参加拉希德·阿里·盖拉尼反抗英国的军事行动,在1941年被囚禁和开除出军队。直到15年后才在1956年恢复军籍,同年他進入伊拉克最大政黨復興黨(阿拉伯社会主义复兴党伊拉克分支)。第二年(1957年)晋升为准将。此时贝克尔接触了自由军官和平民运动。1959年从伊拉克军队中被迫辞职,当时的伊拉克政权指责他是参与反政府活动。强制退休后,他成为复兴党伊拉克分支的军事局主席,逐漸掌管該黨政務,成為該黨黨魁。 即便如此,贝克尔仍保留他在阿拉伯社会主义复兴党伊拉克分支的影响力。阿卜杜勒-卡里姆·卡塞姆总理在斋月(2月8日)革命被推翻后,貝克爾被任命为总理。政府持续了一年多,在1963年11月被推翻。 阿拉伯社会复兴党政府从1963年下台后,貝克爾转入地下活动,成为直言不讳地批评政府的人士。在这一时期,他被选为复兴党伊拉克分支的总书记(首脑)并任命他的表弟萨达姆·侯赛因为副总书记。 1968年7月17日,貝克爾通过政变担任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并成為伊拉克總統,随后再次兼任总理,持續統治該國12年。1979年7月16日,他以“健康原因”告老引退,不再担任总统,仅保留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的虚职,海珊則接任他成為該國總統和總理。貝克爾于1982年去世,死因没有公布。.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艾哈迈德·哈桑·贝克尔

艾哈邁德·本·貝拉

艾哈迈德·本·贝拉(أحمد بن بلّة‎;阿爾及利亞軍人、革命家及政治家,民族解放陣線(FLN)領袖,1962年至1965年任阿尔及利亚总统,被喻为阿尔及利亚的国父。.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艾哈邁德·本·貝拉

艾爾段

#重定向 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艾爾段

若奥·贝尔纳多·维埃拉

若昂·贝尔纳多·维埃拉(João Bernardo Vieira,),畿內亞比索政治家,电工出身,曾任畿內亞比索總理和總統,2005年10月1日第三次当选总统。.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若奥·贝尔纳多·维埃拉

若纳斯·萨文比

若纳斯·马列罗·萨文比(Jonas Malheiro Savimbi,),安哥拉反政府武装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领导人。1960年代,萨文比领导安盟从事反对葡萄牙殖民统治的武装斗争,1975年安哥拉独立后,因政见不同,萨文比与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所建立的安哥拉政府展开内战。2002年,萨文比在战斗中阵亡,安哥拉内战结束。.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若纳斯·萨文比

若泽·爱德华多·多斯桑托斯

若泽·爱德华多·多斯·桑托斯(葡萄牙语:José Eduardo dos Santos,),安哥拉軍事強人。曾在蘇聯學習石油化工專業,畢業後繼續留在蘇聯,接受通信和雷達領域的軍事培訓。學成歸國後,他立即投入到解放運動中直到1975年安哥拉獲得獨立。安哥拉獨立後,歷任外交部長、第一副總理、計劃部長等職。1979年9月,多斯桑托斯繼任安哥拉總統。他於1979年安哥拉內戰爆發前後一直擔任總統及該國軍隊總司令。2002年,安哥拉內戰結束後,他宣稱要在下任總統選舉退位,不過,事實上他現今仍為該國最大黨的黨魁,並實際擁有軍權。2012年9月26日,宣誓連任總統,任期5年 2016年3月,多斯桑托斯向外界表示,將於2018年前退出政壇,但鑑於之前他已曾經多次表態過這樣的意願,最後並未真正離開過政壇,致使不少人對多斯桑托斯的表態表示質疑。2016年12月,執政的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選舉該黨副主席、國防部長若昂·洛倫索接任該黨主席,並自動成為2017年安哥拉總統大選執政黨候選人,從而解決了多斯桑托斯下台後的權力繼承問題。 2017年2月3日,多斯桑托斯重申自己將不參加本年度安哥拉總統大選,但仍將擔任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主席,有指定該黨議會選舉候選人和任命軍警界高官等重要權力。 自1979年9月10日起至2017年10月16日為止,多斯·桑托斯共在位38年36天,位列赤道几内亚总统特奥多罗·奥比昂·恩圭马·姆巴索戈之后,是在位时间第二长的非洲国家领导人。.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若泽·爱德华多·多斯桑托斯

若昂·古拉特

若昂·古拉特(João Belchior Marques Goulart,),巴西政治家。於1956年開始成為巴西副總統,再於1961年成為巴西總統,直至1964年在軍事政變被推翻為止。他曾經為巴西歷史上最後一位左翼總統,直至2003年總統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上任為止。 Category:巴西總統 Category:20世纪律师.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若昂·古拉特

英迪拉·甘地

英迪拉·普里雅达希尼·甘地(इन्दिरा प्रियदर्शिनी गान्धी,Indira Priyadarshini Gandhi,),分別擔任兩屆印度总理,在最後任期期間遇刺身亡。英迪拉·甘地是印度獨立後首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的女兒,是印度近代最為著名及存有爭論的政治人物之一。她一方面為印度在冷戰時期的發展作出了不少貢獻,但另一方面亦因政治管理上的方針而令其政績上蒙上陰影。因其領導印度期間的政治方針相當硬朗、立場堅定,故後人亦稱其為“印度鐵娘子”。.

查看 強人 (政治)和英迪拉·甘地

雅各布·祖玛

雅各布·盖德莱伊莱基萨·祖玛(Jacob Gedleyihlekisa Zuma,),簡稱JZ,族名Msholozi,南非政治人物,曾任南非副總統、非洲人国民大会主席、南非总统。他是非國大第四任總統。.

查看 強人 (政治)和雅各布·祖玛

雅尼奧·奎德羅斯

雅尼奧·達·席爾瓦·奎德羅斯(葡萄牙語:Jânio da Silva Quadros,),巴西政治家,於1961年擔任巴西總統,並先後三次成為聖保羅市市長。.

查看 強人 (政治)和雅尼奧·奎德羅斯

陶爾斐斯

#重定向 恩格爾伯特·陶爾斐斯.

查看 強人 (政治)和陶爾斐斯

Kārlis Ulmanis

#重定向 卡尔利斯·乌尔马尼斯.

查看 強人 (政治)和Kārlis Ulmanis

Nikola Gruevski

#重定向 尼古拉·格鲁埃夫斯基.

查看 強人 (政治)和Nikola Gruevski

Robert Borden

#重定向 罗伯特·莱尔德·博登.

查看 強人 (政治)和Robert Borden

Stephen Harper

#重定向 史蒂芬·哈珀.

查看 強人 (政治)和Stephen Harp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重定向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

查看 強人 (政治)和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Vazgen Sargsyan

#重定向 瓦兹根·萨尔基相.

查看 強人 (政治)和Vazgen Sargsyan

恩維爾·霍查

恩維爾·霍查(Enver Hoxha;),阿爾巴尼亞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獨裁者,曾任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第一書記和部长会议主席,掌權长達40年之久。 霍查是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和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阿尔巴尼亚抵抗者先后打败了法西斯意大利占领军和纳粹德国占领军,后领导阿尔巴尼亚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阿尔巴尼亚这一落后贫穷的巴尔干小国发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变革。 霍查以在国内残酷清洗政治异己(打倒多个“反党集团”,清洗大批党政军干部)、在国际上和盟友(南斯拉夫、苏联、中国)决裂并攻击各国各党领导人著称。 霍查的一系列政治观点和主张被称为霍查主义,该理论继承斯大林主义的衣钵,猛烈抨击“帝国主义”以及各种“修正主义”(尤其是被其称之为“披着反修外衣的新修正主义”的毛主义),其影响持续至今。在国际共运中奉行霍查主义意识形态的政党、组织和个人被称为“霍查派”,他们成立了国际组织马列主义政党和组织国际会议 (团结和斗争)。 霍查于执政后期,主持制定了阿尔巴尼亚1976年宪法,宣布消灭国内一切宗教、税收和内外债,还宣称阿尔巴尼亚为“世界上第一个无神论国家”和“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恩維爾·霍查

李光耀

李光耀,GCMG,CH(Lee Kuan Yew,出生姓名「Harry Lee Kuan Yew」;)是新加坡華裔政治家,曾担任首任新加坡總理和首任人民行動黨秘書長,也是新加坡建國之父之首,新加坡李氏家族政治的创始人,對新加坡政治有深远影响。2011年,《商业内幕》网站在其“20世纪最成功的独裁者”排名中将李光耀列为第二位(僅次於利比亞的伊德里斯一世)。.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李光耀

李承晚

李承晚(,),字承龍(승룡),號雩南(우남),大韓民國首任總統、第一至三屆總統(1948年-1960年)。在任期间實施教育治国政策,能源科技国策。 1875年出生在朝鮮黃海道平山郡,曾就读于培材大学(时称培材学堂),1905年獲得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學士學位,1910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國際政治博士學位。1919年任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國務總理,同年受任臨時政府總統。1921年赴美推動韓國獨立運動。1945年歸國任民主議院議長。1948年任大韓民國制憲國會議長,同年獲議會選為總統。1951年創立自由党,自任總裁。 其後在1952年、1956年及1960年在被指選舉嚴重舞弊的情況下,連續三次當選總統,1960年因「4·19學運」被迫下野,旋被迫辭職並流亡美國夏威夷直至1965年逝于檀香山。.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李承晚

杜特蒂

#重定向 罗德里戈·杜特尔特.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杜特蒂

杉山元

杉山元(),日本帝国时代的陆军元帅。杉山元是日军决策中心的核心人物之一,发动侵占中国东北的战争、全面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等重大决策中他的意见均起到了重大作用,但是亲临战线的指挥作战又乏善可陈,而野心却很大,提出“2个月内解決支那(中国)事變”,“3个月解決太平洋作戦”,“5个月内荡平东南亚”,无一实现。战后自杀。.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杉山元

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

格奥尔基·迪米特罗夫·季米特洛夫(Георги Димитров Михайлов;),通常被称为格奥尔基·米哈伊洛维奇·季米特洛夫(Георг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Димитров),保加利亚共产党总书记和部长会议主席,国际共产主义活动家。.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

梅莱斯·泽纳维

梅莱斯·泽纳维·阿斯拉斯(吉茲字母:መለስ ዜናዊ አስረስ,罗马化:Mäläs Zenawi Äsräs;),衣索比亞政治家,1991年至2012年該國的實際最高領導人。.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梅莱斯·泽纳维

梅津美治郎

梅津美治郎(,)出生於日本大分縣。日本帝國時期陸軍大將,二戰甲級戰犯。侵華戰爭主犯之一。曾經有段時間更從繼父的姓-是永。幼年時期進入中學濟濟黌(中学済々黌,現熊本県立済々黌高等学校)就讀,後轉入陸軍中央幼年学校、陸軍中央陸軍士官學校(第15期7位),最後於陸軍大學以第23期首位的成績畢業。擔任過關東軍總司令官、參謀總長等職務。.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梅津美治郎

楊文明

楊文明(Dương Văn Minh,)是越南軍事和政治人物,也是越南共和國(南越)末任總統,俗稱「大明」(Big Minh,與綽號「小明」的區分),原是南越吳廷琰政府的陸軍首腦。.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楊文明

極權主義

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也譯作极权政体、全能政体、总体统治、全体主义)或極權國家(Totalitarian state),是一種政治學上的術語,用來描述一個對社會有著絕對權威并儘一切可能謀求控制公眾與私人生活的國家之政治制度。 極權主義之概念在形成之初有著積極的含義,由威瑪德國法學家、納粹學者卡爾·施米特與一些在1920年代提出。施米特在其有關全能(all-powerful,即統治一切)政府之合法性的、具有相當影響力的作品中使用了「Totalstaat」一詞。 冷戰時期,這一概念在西方反共政治論述中尤為著名,通常被用以強調納粹德國、法西斯主義國家與蘇聯共產黨之間的相似性。 其它運動與政府組織亦會被定性為極權主義。歷史上一個叫做的保守主義運動之領袖就曾經宣告其目的是「為西班牙帶來真正的統一、全新的靈魂、極權的政體」,並且稱「民主不是終結,而是一個新的國家征戰四方的手段。當時機來臨,要麼國會屈服,要麼我們將消滅國會。.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極權主義

毛澤東

#重定向 毛泽东.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毛澤東

江萨·差玛南

江萨·差玛南陆军上将(เกรียงศักดิ์ ชมะนันทน์;RTGS:Kriangsak Chamanan;),泰国政治人物、退役將領,1977年至1980年任第40届泰国总理及第15位总理。 江萨是一名职业军人,1939年军校毕业,1940年-1943年对法属印度支那的战争期间,他是一名小队长。1951至1952年間參加韓戰,任指揮官,1956年赴美国学习军事指挥和参谋训练,1960年他任东南亚条约组织副秘书长和战略设计处主任。 1976年10月6日刚任命的国防部长沙鄂·差罗如海军上将认为社尼·巴莫政府的成员赞成共产主义,发动军事政变,推翻社尼政府,成立行政改革委员会,他作为重要成员担任他宁·盖威迁的军事顾问委员会秘书长。1977年10月20日,沙鄂·差罗如再次发动政变,推翻他宁政府,江萨担任23人革命团秘书长,11月11日成立国家政策委员会,沙鄂·差罗如任主席,武装部队最高司令江萨·差玛南担任总理。.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江萨·差玛南

沙立·他那叻

沙立·他那叻陆军元帅,NR,PChW,SR,MPCh,MWM(;),泰国职业军人,獨裁者。 1957年发动政变奪權,其后担任泰国总理,直到1963年去世。生於曼谷,但在泰国东北部他母亲的家乡长大,所以他认为自己是东北人,他的父亲Luang Ruangdetanan少尉(出生名字Thongdi Thanarat)也是一个职业军官,以翻译柬埔寨文献而出名。在沙立总理任内,在邻近的老挝王国资助他的表兄老挝强人富米·诺萨万(Phoumi Nosavan)将军的巴特寮反共游击队。.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沙立·他那叻

波尔布特

波爾布特(,取自Politique Potentielle,意为“强大政治”;),原名沙洛特萨(),柬埔寨华人后代, 红色高棉最高领导人、柬埔寨共产党总书记,1976年至1979年間出任民主柬埔寨總理與橡膠種植工人工會代表。因為其主張的反苏政策,他的政权曾受到中国、美國、泰國和一些西方国家的支持,但由于之后奉行极左政策和大屠杀,后又普遍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 波爾布特曾组织抵抗法国殖民與反西哈努克的运动,1975年带领发动红色高棉运动,推翻原来亲美国的朗诺政權,建立一党专政的独裁政府,试图仿效毛泽东的政策,实行全面人民公社。他在执政期间实行农业集体化,将所有城市居民强行驱赶到农村的集体农场劳动。在全国进行种族灭绝式大清洗,并下令屠杀持不同政见者。在他的统治下,货币被取消,但共产主义的理想并未实现,反而造成国家经济全面崩溃。在他統治期間,被处死或者饿死的人(包括共产党内的许多被怀疑对他不忠的领导人)約一百万到三百萬人,占當時約八百萬人口的四分之一。Heuveline, Patrick (2001).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波尔布特

波费里奥·迪亚斯

胡塞·德·拉·克鲁斯·波费里奥·迪亚斯·莫里(José de la Cruz Porfirio Díaz Mori,)墨西哥总统,独裁者,1876年至1911年在位。.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波费里奥·迪亚斯

法茲盧拉·扎赫迪

法茲盧拉·扎赫迪(1897年—1963年9月2日)是伊朗帝國(巴勒維王朝)上將暨政治家,他在由西方國家所發起的1953年伊朗政變中扮演重要角色,後來更取代民選的伊朗首相穆罕默德·摩薩台擔任首相一職。.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法茲盧拉·扎赫迪

洪森

洪森(;),亦称雲升或韓森,是柬埔寨政治人物,柬埔寨首相兼柬埔寨人民黨領袖。.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洪森

洛朗-德西雷·卡比拉

洛朗-德西列·卡比拉(Laurent-Désiré Kabila,),剛果民主共和國第三任总统。 1997年5月17日,领导刚果解放民主力量同盟的武装部队攻占首都金沙萨,宣布就任总统,並且將國名恢復為。 2001年1月16日卡比拉遭下属军官拉什迪·米泽勒(Rashidi Mizele)刺杀,两天后被证实在津巴布韦不治身亡。这项刺杀行动被认为是一场未遂政变的一部分。一星期后,其子约瑟夫·卡比拉返回刚果,继任总统。 Category:剛果民主共和國遇刺身亡者 Category:刚果民主共和国总统 Category:靠政變上台的領導人 分類:遇刺身亡的總統.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洛朗-德西雷·卡比拉

洛朗·巴博

洛朗·巴博(加諾瓦貝得語:Gbagbo;法语:Laurent Gbagbo,), FPI website.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洛朗·巴博

温斯顿·丘吉尔

溫斯頓·伦纳德·斯宾塞-邱吉尔爵士,KG,OM,CH,,,FRS,PC (Can),RA(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Churchill;),英國政治人物、演說家、軍事家和作家,曾於1940年至1945年首次出任英国首相,任期內领導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聯合美國等国家對抗德國,并取得了最终胜利,並自1951年至1955年再度出任英国首相。 邱吉爾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對英國乃至於世界均影響深遠。此外,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曾於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2002年,BBC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邱吉爾排在第一位。.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温斯顿·丘吉尔

本雅明·内塔尼亚胡

-- 本雅明·“毕比”·内塔尼亚胡(,)以色列右翼政治家,現任以色列總理和利庫德集團的主席。他是首位在以色列建國後出生的總理,亦是以色列建國以來任期第二長的總理。.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本雅明·内塔尼亚胡

朱利叶斯·尼雷尔

朱利葉斯·尼雷爾(斯瓦希里语:Julius Kambarage Nyerere,),坦尚尼亞政治家,也是坦尚尼亞國父暨建國後的第一任坦尚尼亞总统,執政超過20年。.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朱利叶斯·尼雷尔

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

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Juvénal Habyarimana,),卢旺达胡图族政治家,1973年上任卢旺达总统,直至1994年乘坐的飞机被击落身亡。他的遇害加剧了卢国内的种族矛盾,也标志着卢旺达大屠杀的开端。.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

朴正熙

朴正熙(;IPA:,),韩国第5至9届总统,是韩国宪政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总统,亦是韩国第18届总统朴槿惠的父亲。 朴正熙1917年11月14日出生于庆尚北道善山郡龟尾面的一个贫苦佃农家庭,1937年从大邱师范学校毕业后,曾在闻庆公立小学教书,后在满洲军官学校和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毕业后成为满洲军少尉,韩国光复后成为韩国陆军军官。1961年,朴正熙发动五一六军事政变推翻韩国第二共和国,掌握大权,后统治韩国长达18年之久,直至1979年10.26事件被其中央情报部部长金载圭枪杀。 朴正熙是一位颇具争议性的韩国总统。在其执政期间,韩国从一个贫穷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中等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61年的82美元增加到1979年的1644美元。他因此被誉为“汉江奇迹的缔造者”。另一方面,他实行铁腕统治,通过牺牲民主的专制制度来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而被称为独裁者。 朴正熙为人简朴。在其所著的《国家、革命和我》一书中,他说:“我一生的夙愿是创建一个以朴素、勤劳、正直和诚实的平民为社会基础的自主独立的韩国。用一句话来讲,我希望在平民中出生、成长、工作,并在平民认可中结束自己的一生。”.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朴正熙

朗诺

朗诺(;),柬埔寨政治家、军人。1966年至1967年、1969年至1971年曾两度担任柬埔寨首相。 朗诺的父亲是下高棉人,母亲是华人。他早年从军,曾支持西哈努克国王的民族独立运动,1950年代成为西哈努克国王的主要军事助手,担任過三軍总参谋长、国防大臣、副首相。1966年10月、1969年8月两度出任内阁首相。1960年代后期,与西哈努克在内外问题上产生重大分歧,主张联合美国共同对抗东南亚共产党势力的渗透。1970年3月趁西哈努克出访苏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机会,联合柬政府和军队中的右翼势力发动军事政变,Mcmillan, Penelope, 1985,, Los Angeles Times, November 18.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朗诺

戴维·达科

戴维·达科(David Dacko)是中非共和国首任总统兼总理(1960年8月14日-1966年1月1日在任)。中非由法国殖民地正式独立前,他的表兄巴泰勒米·波冈达创立了黑非洲社会进化运动,并担任法兰西共同体内的中非共和国自治政府主席(总理),他任内政、经济与贸易部长。波冈达因空难逝世后,他在与阿贝尔·贡巴的争权中获胜,继任自治政府主席。中非独立后,他就任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又当选共和国首任总统,后被表哥博卡萨推翻。.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戴维·达科

戴维·本-古里安

戴维·本-古里安(דוד בן-גוריון,)是以色列政治人物,暨該國第一位以色列总理,執政長達十五年。.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戴维·本-古里安

斯特羅斯納

#重定向阿尔弗雷多·斯特罗斯纳.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斯特羅斯納

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

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塞爾維亞語:Слободан Милошевић;拉丁字母轉寫:Slobodan Milošević;國際音標:;),南斯拉夫政治人物,歷任塞尔维亚總統(1989年—1997年)、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总统(1997年—2000年)、塞尔维亚社会党创始人和领导人(1992年—2001年)。.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

斯托堯伊·德邁

斯托堯伊·德邁(匈牙利語:Sztójay Döme,),匈牙利的軍人與外交官,並曾經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出任匈牙利總理。 斯托堯伊早年從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經參與奧匈帝國的軍隊,後來跟隨霍爾西,並成為將軍。斯托堯伊於1927年到1933年曾擔任匈牙利駐柏林大使館武官,1933年到1935年出任國防部長;之後斯托堯伊出任駐德大使直到1944年。這段期間斯托堯伊與希特勒有密切的接觸並接受納粹黨的思想。 1944年,德國將霍爾西綁架至巴伐利亞,斯托堯伊於此時回國並於3月23日出任匈牙利總理並兼外務部長。斯托堯伊完全是納粹德國的傀儡,不但讓箭十字黨合法化,並且配合德國的排猶政策,將猶太人運送至集中營。蘇聯紅軍攻入匈牙利後,斯托堯伊在逃亡途中被美軍逮捕並被引渡回國,於1946年因戰爭罪名被處決。 Category:匈牙利总理 Category:匈牙利外交部長 Category:匈牙利國防部長 Category:匈牙利駐德國大使 Category:與納粹德國合作的匈牙利人 Category:第二次世界大戰領袖 Category:匈牙利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 Category:奧匈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人物 Category:塞爾維亞裔匈牙利人 Category:被處決的政治人物 Category:被處決的匈牙利人 Category:被匈牙利處決者.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斯托堯伊·德邁

政府首脑

政府首脑是國家(或地區)政府或内閣的领导人,在議会制政治体制下一般為总理(如德国)或称首相(如英国),在總統制政治体制下一般为總統(总统同时也是国家元首,例如美国),而在半总统制政治体制下政府首長由总统在议会多数政党中指定(如法国),在社会主义国家一般为总理,例如前苏联的部长会议主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務院總理。此外,也有比較特殊的政治制度,例如中華民國:依中華民國憲法規定,行政院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其行政首長為行政院長,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規定,由民選的總統逕行任免之。 政府首腦是行政部門的最高負責人,因此也可稱為行政首長。.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政府首脑

政治学

政治学是一门以研究政治行為、政治體制以及政治相關領域為主的社會科學學科。在西方,政治學在學術領域裡的研究也被稱為政治研究、政治科学、或只有政治兩字。政治學意味著在學術上的研究領域,政治研究則代表了更廣泛的研究領域。 對政治的研究由於政治學家們對政治過程的牽涉而變得更為複雜,他們提出的學說常成為其他評論家理想中的政治框架,例如記者、特殊利益集團、政治家(政客)、和選民們的議題分析以及選擇。政治學家可能成為某些特定政治家的顧問,甚至自身投入政壇擔任公職。政治學家們也常在政府部門裡工作,或替某些政黨工作。他們也有可能參與非政府组织或其他政治運動。受過政治學教育和訓練的人也可能具有商業企業和團體所需要的經驗及價值。智庫、研究組織、以及和民意測驗及公共關係有關的私人企業也可能雇用政治學家。以美國為例,政治學家被稱為「美國問題專家」(Americanists),專注於各種數據如選舉、輿論和公共政策(如社會福利的改革)、國外政策、美國國會權力、和最高法院在一些議題上的立場等等。.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政治学

愛德華·吉瑞克

#重定向 爱德华·盖莱克.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愛德華·吉瑞克

扬尼斯·梅塔克萨斯

扬尼斯·梅塔克萨斯(英语:Ioannis Metaxas,Ιωάννης Μεταξάς,1871 –1941),又译为“迈塔克萨斯”,是希腊将军和政治人物,1936—1941年期间的独裁者。曾短暂於1936年4月12日 - 1936年8月出任希腊首相,其後在1936年8月至1941年1月29日期間成為独裁者,亦即八月四日體制。.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扬尼斯·梅塔克萨斯

扬·安东内斯库

扬·安东内斯库(罗马尼亚语:Ion Antonescu,)是罗马尼亚军人、政治家。二战时期他从1940年9月4日到1944年8月23日任罗马尼亚总理,是罗马尼亚实际上的独裁者。.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扬·安东内斯库

托多尔·日夫科夫

托多尔·日夫科夫(保加利亚语:Toдор Xpиcтoв Живков;IPA:,),保加利亚政治人物。1954年-1989年,担任保加利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也担任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同时是東方集團在位最久的領導人。.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托多尔·日夫科夫

托洛茨基

#重定向 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托洛茨基

拿破仑一世

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Napoleone Buonaparte;),法國軍事家、政治家與法學家,在法国大革命末期和法国大革命战争中达到权力巅峰。 作为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Ier),他在1804至1815年间在位,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胖子查理(881年-887年在位)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他推动司法改革,颁布《拿破仑法典》,而这一法典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民法制订产生重要的影响。拿破仑最为人所知的功绩是带领法国对抗一系列的反法同盟,即所谓的拿破仑战争。他在欧洲大陆建立霸权,传播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同时创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过去旧制度中的一些体制。拿破仑在他所参加的这些战争中屡获胜利,以少胜多的案例屡见不鲜,由此他也被认为是世界军事史上最優秀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战略也为全球的军事学院所研究和学习。 拿破仑生于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他的家庭是意大利的贵族,自16世纪便定居于科西嘉岛。科西嘉岛割讓,他家族也變成法國國籍,他在法国本土接受炮兵训练,并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期成名,先后领军挫败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同时成功入侵意大利半岛。 1799年拿破仑策划并发动雾月政变,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五年后经过,官方公佈的數據為99.93%的同意票,他被参议院拥戴,因而稱帝。在1800年代,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与欧洲反法同盟对抗,史称拿破仑战争,将所有欧洲列强都卷入其中。在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之后,法国在欧洲大陆取得主导地位,拿破仑也通过缔结联盟和安排亲友统治附庸来维持法国的势力范围。 半岛战争和1812年对俄国的入侵成为拿破仑运势的转折点,他的大军在與俄羅斯帝國的战争中损失惨重,并再也没能恢复元气。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在莱比锡中击败拿破仑,并于次年攻入法国,迫使拿破仑退位并将他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此后不满一年,拿破仑逃离地中海的厄尔巴岛后卷土重来,但在1815年6月的滑铁卢战役中再次兵败,被流放到位於西非沿岸的圣赫勒拿岛,在英国的软禁之下度过生命的最后六年。尸检报告表明他死于胃癌,但对他的真正死因存在一些质疑,其中一些学者认为他也許死于砷中毒(砒霜)。被懷疑為當時的英國政府所為。.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拿破仑一世

拉赫蒙

#重定向埃莫马利·拉赫蒙.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拉赫蒙

拉斐尔·科雷亚

拉斐尔·比森特·科雷亚·德尔加多(Rafael Vicente Correa Delgado;),出生于瓜亚基尔,厄瓜多尔经济学家、左翼政治家,2005年4月曾任厄瓜多尔财政和经济部长,8月被免职。除母语西班牙语外,科雷亚精通英语、法语和印第安部落土著语言。已婚,有一子二女。前任厄瓜多尔总统。 2006年4月,他组建主权祖国联盟运动。2006年11月,他作为主权祖国联盟运动候选人参加总统选举,并在选举中获胜。2007年1月15日,宣誓就任厄瓜多尔总统。 2008年9月28日,厄瓜多尔以全民公决的方式通过了新宪法,并决定在新宪法的框架下重新进行总统选举。新宪法规定总统可以连任一次。2009年,科雷亚再次当选厄瓜多尔总统。 2013年2月17日,厄瓜多尔举行总统选举投票,根据厄瓜多尔全国选举委员会计票结果,科雷亚以较大优势击败另一候选人、银行家拉索,成功连任。.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拉斐尔·科雷亚

曼纽尔·诺列加

曼紐·安東尼奧·諾瑞嘉(Manuel Antonio Noriega,),巴拿馬獨裁者。.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曼纽尔·诺列加

普丁

#重定向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普丁

普鲁塔尔科·埃利亚斯·卡列斯

普魯塔爾科·埃利亞斯·卡列斯(1877年9月25日-1945年10月19日),墨西哥總統,墨西哥革命後實際掌權的領導人,他亦是革命制度黨的創始人。 在卡列斯他任內發生基督戰爭。基督戰爭是一場對抗墨西哥政府反天主教主義的大規模反革命戰爭。卡列斯提交的1917年憲法,其目的被指為迫害羅馬天主教教會及其子組織,此舉因卡列斯的無神論主義和共濟會思想而掀起,但是憲法的執行引發了這場基於西部墨西哥的反抗運動。 1920-1935年,卡列斯是墨西哥的實際掌權者。1928年前總統奧布雷貢在再度當選後不久被暗殺,他之後指派三名傀儡總統,直至1935年被迫流亡。而之後革命制度黨與天主教會關係改善。 Category:墨西哥总统 Category:考迪羅 Category:無神論者 Category:1877年出生 Category:1945年逝世.

查看 強人 (政治)和普鲁塔尔科·埃利亚斯·卡列斯

巴拿马个人崇拜中亚中曾根康弘丹尼尔·马兰丹尼尔·阿拉普·莫伊丹尼爾·奧蒂嘉丹瑞东欧帕卡利塔·莫西西里帕拉育·詹歐查乌尔霍·吉科宁乔治·克列孟梭乔治斯·帕帕佐普洛斯亚西尔·阿拉法特亞歷山大·武契奇亨德里克·弗倫施·維沃爾德库尔班古力·别尔德穆哈梅多夫库尔曼别克·巴基耶夫伊德里斯·代比伊利哈姆·阿利耶夫伊迪·阿敏伊薩亞斯·阿費沃爾基伊恩·史密斯伊斯梅尔·奥马尔·盖莱強人弗兰克·姆拜尼马拉马弗朗索瓦·博齐泽弗朗索瓦·密特朗弗朗索瓦·杜瓦利埃弗朗西斯科·佛朗哥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佐藤荣作佩尔韦兹·穆沙拉夫佩爾·阿爾賓·漢森彼得·威廉·波塔何塞·安东尼奥·派斯·埃雷拉侯賽因·哈布雷德奧多羅·達·豐塞卡德尼·萨苏-恩格索德西·鲍特瑟保罗·卡加梅保罗·冯·兴登堡保罗·马格卢瓦尔保罗·比亚國家元首僭主列寧列昂尼德·库奇马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傑瑞·羅林斯哈吉·奥马尔·邦戈哈佛大学出版社哈利法·贝加斯姆·哈福特哈米德·卡尔扎伊哈羅德·麥美倫哈菲佐拉·阿明哈菲兹·阿萨德哈桑·古莱德·阿普蒂敦哈桑·纳斯鲁拉哈比卜·布尔吉巴唐納·川普儒塞利諾·庫比契克军阀凯山·丰威汉凱末爾全斗煥兰萨纳·孔戴国家Bachir Gemayel皮埃尔·特鲁多皮埃尔·恩库伦齐扎皇帝总统獨立報獨裁者理查德·贝德福德·贝内特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穆罕默德·纳吉布拉穆罕默德·烏爾德·阿卜杜勒-阿齊茲穆罕默德·西亞德·巴雷穆罕默德·达乌德汗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穆罕默德·法拉赫·艾迪德穆罕默杜·布哈里穆阿迈尔·卡扎菲穆蒙·阿卜杜勒·加尧姆米尔顿·奥博特米歇尔·乔托迪亚米歇尔·米孔贝罗米洛·久卡諾維奇米戈尔·普里莫·德里维拉納賽爾約翰·麥克唐納約翰·霍華德約翰·柯廷約瑟夫·蒂索維克多·費奧多羅維奇·亞努科維奇约翰·基约瑟夫·毕苏斯基约瑟普·布罗兹·铁托约韦里·穆塞韦尼纳吉·阿都拉萨纳辛贝·埃亚德马纽约时报维德孔·吉斯林罗伯特·菲佐罗伯特·马尔登羅伯·穆加貝羅伯特·孟席斯羅哈尼翁贝托·德·阿伦卡尔·卡斯特略·布朗库習近平烏戈·查維茲热图利奥·瓦加斯爱德华·谢瓦尔德纳泽終身總統炳·廷素拉暖田中角荣特鲁希略盧卡申科盖达尔·阿利耶夫銮披汶·颂堪莱昂尼达斯·普拉萨菲德尔·卡斯特罗菲利普·贝当萨尔瓦·基尔·马亚尔迪特萨达姆·侯赛因萨拉希·费伦茨袁世凯颂提·汶雅叻格林西奥多·罗斯福西班牙西方世界馬哈迪马丁·布赖恩·马尔罗尼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马克西米利亚诺·埃尔南德斯·马丁内斯马科斯·佩雷斯·希门内斯马维亚·乌尔德·西德·艾哈迈德·塔亚马蒂厄·克雷库让-克洛德·杜瓦利埃让·克雷蒂安鮑勃·霍克谢赫·穆吉布·拉赫曼豪尔赫·拉斐尔·魏地拉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贝尼托·墨索里尼贝尔纳·马库扎费利克斯·乌弗埃-博瓦尼费迪南德·马科斯贾瓦哈拉尔·尼赫鲁鷹派黎笋齊亞·拉赫曼达乌达·凯拉巴·贾瓦拉龔保雷迪迪安·拉齊拉卡霍尔洛·乔巴山霍爾蒂·米克洛什胡安·裴隆胡安·贝拉斯科·阿尔瓦拉多胡安·比森特·戈麦斯胡安·曼努埃尔·德·罗萨斯胡志明胡阿里·布邁丁阮高祺阮文紹阮慶阿卜杜勒-阿齐兹·布特弗利卡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阿卜杜拉·亚明·阿卜杜勒·加尧姆阿南惟幾阿尤布·汗阿尔韦托·藤森阿利雅·伊泽特贝戈维奇阿图尔·达科斯塔·伊·席尔瓦阿爾契德·加斯貝利阿道夫·希特勒阿赫馬杜·阿希喬阿里埃勒·沙龙阿里·哈梅內伊阿斯卡爾·阿卡耶夫蘇卡諾蘇哈托赫尔穆特·科尔赫魯雪夫薩拉查肯尼思·卡翁达邓小平蔣中正蔣經國里奧斯·蒙特金正恩金正日金日成艾尔沙德艾哈迈德·哈桑·贝克尔艾哈邁德·本·貝拉艾爾段若奥·贝尔纳多·维埃拉若纳斯·萨文比若泽·爱德华多·多斯桑托斯若昂·古拉特英迪拉·甘地雅各布·祖玛雅尼奧·奎德羅斯陶爾斐斯Kārlis UlmanisNikola GruevskiRobert BordenStephen Harper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Vazgen Sargsyan恩維爾·霍查李光耀李承晚杜特蒂杉山元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梅莱斯·泽纳维梅津美治郎楊文明極權主義毛澤東江萨·差玛南沙立·他那叻波尔布特波费里奥·迪亚斯法茲盧拉·扎赫迪洪森洛朗-德西雷·卡比拉洛朗·巴博温斯顿·丘吉尔本雅明·内塔尼亚胡朱利叶斯·尼雷尔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朴正熙朗诺戴维·达科戴维·本-古里安斯特羅斯納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斯托堯伊·德邁政府首脑政治学愛德華·吉瑞克扬尼斯·梅塔克萨斯扬·安东内斯库托多尔·日夫科夫托洛茨基拿破仑一世拉赫蒙拉斐尔·科雷亚曼纽尔·诺列加普丁普鲁塔尔科·埃利亚斯·卡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