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張霸

指数 張霸

張霸,字伯饒,蜀郡成都人,東漢侍中。.

33 关系: 十三经古樸 (蜀漢)太陽孝廉季札东汉京城廣漢郡張叔紀張玄 (東漢)張陵 (處沖)侍中和熹皇后兒歌四书五经皇后祝龜翟酺遊學團齐国蜀郡鄧騭老子虎賁中郎將陈寿李郃 (東漢)樊鯈河南郡漢中郡會稽郡成都市曾参

十三经

十三經是十三部儒家經書的合稱,是儒學的核心文獻,《周易》、《尚書》、《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附《春秋》)、《公羊传》、《穀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十三經”的整體性概念成熟於明朝(1368-1644),以萬曆十二年(西元1584年)神宗頒佈詔令欽定《十三經注疏》為完全確立的標誌;是從漢武帝(前156-前87在位)確立五經博士開始,學術潮流與政治權力不斷調整儒家經書名目的共同成果,是儒家經書的最近一次結集。 十三經的內容龐雜,來源及時代不一,主要形成於先秦,既有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之前已經長期流傳的古代文獻,也有主要由戰國(前468-前221)儒家學者编写的著述。其中一部份與孔子、早期儒家思想和其他儒家典籍的關係存在爭議,如《春秋》、《周禮》、《左傳》。更強烈的爭議是所謂的“偽書”問題,如今本《尚書》的部份篇目。 儒家經書的整理、加工、流傳與結集是一個非常複雜且漫長的過程,從孔子用當時已經很古老的文獻教育學生開始,直至十三經完全確立,已經跨越了兩千多年。時至今日,整理工作仍然持續。其間的合稱先後有比較正式的六經、五經、九經和相對隨意的七經、十二經、十四經等,各自涵蓋名目不盡相同的典籍。 儒學是中國從漢武帝到清朝(1644-1911)結束的官方意識形態、主流學術思想,其提倡的價值觀念、道德倫理是千百年來華人社會日常生活的普遍指導原則。儒學的核心是經學。經學即研究經書、闡發經義的學問。儒家經書既是經學研究的直接對象,也是不同時代各派儒學理論與相應的社會、人生主張及實踐得以成立的根基所在。十三經及其前身五經、九經等,是傳統中國社會和中華文化的“聖經”,與基督宗教《新舊約全書》、伊斯蘭教《古蘭經》在其各自社會及文化傳統中的作用與地位非常類似。.

新!!: 張霸和十三经 · 查看更多 »

古樸 (蜀漢)

古朴,益州廣漢人,蜀漢前期名士兼官吏,後任廣漢太守夏侯纂底下之功曹一職。.

新!!: 張霸和古樸 (蜀漢) · 查看更多 »

太陽

#重定向 太阳.

新!!: 張霸和太陽 · 查看更多 »

孝廉

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員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親長、廉能正直」的意思。後代,「孝廉」這個稱呼,也變成明朝、清朝對舉人的雅稱。.

新!!: 張霸和孝廉 · 查看更多 »

季札

季札,'''姬'''姓,名札,又称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来季子、季子,吴王寿梦最小的儿子。 吴王寿梦想传位于有賢名的幼子季札,季札推荐长兄諸樊继承王位,自己避居于乡野。寿梦死后,寿梦長子諸樊再让季札,季札推拒,諸樊于是即王位,声明自己死后,季札继位。諸樊死後,寿梦次子余祭再让季札,季札还是不当。余祭让他治理国内一城,季札被封到延陵。寿梦三男馀眛死後,派使者迎季札继承王位,季札不去,反而逃走。王位最后由吳王壽夢庶長子吴王僚继承。馀眛之子公子光不服吴王僚,派刺客将他刺杀,即位为吴王阖闾,吴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新!!: 張霸和季札 · 查看更多 »

东汉

东汉(25年-220年)是由刘秀建立的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西汉合称兩漢。東漢与西漢之間为新朝,後为東漢所取代。西汉建都长安,東漢建都洛陽,故而得名。東漢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大國家,而前期六十多年的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亦是中國史上的盛世之一。 由於東漢中後期的帝王普遍壽命不長,而且不少是幼年即位,導致汉和帝以后至汉末近百年间,外戚及宦官轮流执政,成為固定的惡性循環,兩派互相残杀,把东汉朝廷弄得十分腐败。東漢中平六年(189年),外戚大將軍何进遭宦官十常侍所殺,後军阀董卓引兵到雒陽,除十常侍,废少帝刘辩,杀何太后,立汉献帝。长期左右东汉皇室的外戚、宦官一起被消灭,但卻引起了各地諸侯群雄割據的局面,漢廷不再握有實權,漢献帝從此成為傀儡,其后被曹操控制,最後汉室被曹魏取代。 東漢在文化、军事等方面亦有显著成就。著名的有班超出使西域,在西域長駐了三十多年,先後擊破了被匈奴控制的西域諸國,不但令西域諸國一一歸順漢朝,並開拓了東西文化的交流。期間他還派出甘英出使西域的大秦國,雖未有成功,但足跡已達今日波斯灣諸國。 另外,东汉在91年灭北匈奴。南匈奴内附漢朝。216年,南匈奴最后一個呼厨泉单于去邺城拜见曹操,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匈奴汗国不复存在,困扰汉朝数百年的北方外患終告一段落。 同時佛教也在這段期間傳入中國。根據記載,汉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到了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人去西域,迎來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馬駝迴首都雒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佛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马寺。.

新!!: 張霸和东汉 · 查看更多 »

京城

京城,又稱為京師,是漢字文化圈(中国大陆、臺灣、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或地區)中,对于首都的称呼,多见于近古以前。陪都(具有与首都相似地位的城市)不稱京師。 京城可以指:.

新!!: 張霸和京城 · 查看更多 »

廣漢郡

廣漢郡,中國古郡名。漢初分蜀郡、巴郡置。郡治在梓潼县。东汉移治雒縣。三国以後屢有析置。隋初廢。.

新!!: 張霸和廣漢郡 · 查看更多 »

張叔紀

張叔紀,蜀郡人,廣漢王遵妻、張霸孫女。.

新!!: 張霸和張叔紀 · 查看更多 »

張玄 (東漢)

张玄,字处虚,蜀郡成都人,东汉政治人物,张霸(字伯饶)之孙,张楷(字公超)之子,张陵(字处冲)之弟。 张玄深沉有才,因为当时天下大乱不出仕。司空张温多次以礼相征辟,没有担任。 中平二年(185年),张温担任车骑将军出征凉州边章等人,将要出发,张玄从田边陋室出来,穿着粗布衣服戴着枷索,拦路劝说张温:“天下贼寇蜂起,难道不是宦官(黄门常侍)无道的缘故吗?听说中贵人公卿以下应当于平乐观为你送行,明公总揽天下威重,掌握六师之要,如果在酒酣之时,敲响金鼓,整理行阵,召军正抓住有罪之人诛杀,率兵回去屯守都亭,依次翦除宦官,解除天下的倒悬之危,为海内的怨恨报仇,然后引用隐逸忠正的人物,那么边章之徒就像在股掌之上一样了。”张温听到后大为震惊,不能回答,很久之后对张玄说:“处虚,不是我不喜欢你的话,只是我做不到,怎么办!”张玄叹息道:“事行则为福,不行则为贼。今天和张公永别了。”说完拿起毒药就要吃。张温上前抓住他的手:“你忠于我,我不能用,是我的罪过,你何必担责任!而且这些话出你口入我耳,谁现在能知道!” 张玄于是离去,隐居鲁阳山中。董卓专政,要征辟他担任掾属,举他为侍御史,没有就任。董卓用兵威胁,不得已勉强起身,路过轮氏,在途中病故。.

新!!: 張霸和張玄 (東漢) · 查看更多 »

張陵 (處沖)

張陵,字處沖,蜀郡成都人,張霸孫,東漢尚書。.

新!!: 張霸和張陵 (處沖) · 查看更多 »

侍中

侍中是中國的官職名稱,秦始置,之后很多朝代都有设立,但是其地位与职能有过很大的变化。.

新!!: 張霸和侍中 · 查看更多 »

和熹皇后

和熹皇后(),名鄧綏,為東漢和帝第二位皇后、東漢女政治家,南陽新野人(今河南省新野县)。.

新!!: 張霸和和熹皇后 · 查看更多 »

兒歌

兒歌,又稱童謠,是一種以兒童為主要對象的歌曲,曲色旋律多半較為簡單,歌詞亦簡單琅琅上口,使兒童容易記憶(但未必各年齡層都能充分理解)。這類的歌曲可能是民謠(如丟丟銅仔)、模擬兒童的思想和內心世界所做的曲子(如妹妹背著洋娃娃),或是大人將現實社會與未來期許簡化放進歌曲(如只要我長大),今代也有相當數量為動畫卡通的主題曲(如櫻桃小丸子主題曲)。.

新!!: 張霸和兒歌 · 查看更多 »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書又稱為四子書,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詩經》、《尚書》、《礼记》、《周易》和《春秋》。 在戰國時原有「六經」的說法,為《詩》《書》《禮》《樂》《易》《春秋》,排列顺序为《庄子》的《天下》《天运》两篇的文内顺序,被出土郭店楚简所记“六经”名与顺序印证。秦始皇焚书,除《周易》作为术数之书得以幸免,其余四种皆毁。汉初,汉儒凭记忆与民间幸存之书恢复内容,汉武帝接续文景时已定官学的三种,将其全部定为官学,设立“五经博士”,五经之名正式确定。汉代整理的“五经”,如果按《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排列,六种为《易》、《书》、《诗》、《禮》、《樂》、《春秋》,以及《论语》、《孝经》、《小学》(汉代习称“五”,一般不包含“《乐》”)。六經中的《樂經》很早就亡佚了,《樂經》在汉代是否存在至今有争议,《漢書·藝文志》中無此書的記載。.

新!!: 張霸和四书五经 · 查看更多 »

皇后

皇后,在中國史籍中常簡稱為--,是世界歷史上帝國最高統治者——皇帝正配的稱號。目前唯一仍有皇后存在的國家及皇室是日本皇室,為明仁天皇(亦是现存唯一的皇帝)的皇后美智子,其他國家君主的正配一般只稱為“王后”。.

新!!: 張霸和皇后 · 查看更多 »

祝龜

祝龜,字元靈,以字行,漢中南鄭人,性情滑稽,東漢末年名士。.

新!!: 張霸和祝龜 · 查看更多 »

翟酺

翟酺,字子超,廣漢雒人,東漢人。 好《老子》之學,尤善長圖緯、天文、曆算。後來因為殺人,流亡长安,以算命為業,後來在涼州牧羊。遇赦还,征拜议郎,迁侍中。安帝时,补尚书。.

新!!: 張霸和翟酺 · 查看更多 »

遊學團

遊學團是一種主題旅遊,同時提供旅遊加學習,這種性質的旅遊活動由來以久,直至1997年前後,香港家長流行在長假期時候,將子女送到中國大陸或歐美地方,學習普通話、英語或接受簡單軍事訓練,遊學團大幅普及,及後有遊學團出團期間,酒店遭遇火災,有家長繳費後亦曾發現未能成團,遊學團這種接待年輕學生的旅遊模式引起社會關注。.

新!!: 張霸和遊學團 · 查看更多 »

齐国

國是周代諸侯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分為姜齊和田齊兩個時代。其疆域主要位於今山東省大部、河北省東南部及河南省東北部,始封君為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姜尚。齊國是周代重要的封國,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齊國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原称营丘,齊胡公時曾遷都至薄姑(臨淄西北五十里)。姜齊傳至齊康公時,大夫田和放逐齊康公於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田齊太公。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姜姓齊國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稱侯,仍沿用齊國名號,世稱「田齊」,為戰國七雄之一,于周显王十七年(齐威王五年,前352年)始称王,前221年為秦國所滅。.

新!!: 張霸和齐国 · 查看更多 »

蜀郡

蜀郡是中國古代的郡。蜀郡以成都一帶為中心,所轄範圍隨時間而有不同。東漢時期與廣漢郡、犍為郡合稱「三蜀」。.

新!!: 張霸和蜀郡 · 查看更多 »

鄧騭

鄧騭(),字昭伯,為東漢外戚、權臣、著名将领,南陽新野人(今河南新野),是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太傅鄧禹的孫子;鄧訓之长子,和熹皇后鄧綏的哥哥。延平元年(106年),汉和帝拜鄧骘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汉殇帝驾崩,鄧太后与鄧骘共同拥立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封骘上蔡侯,食邑万户。夏,西征西羌,大败。鄧騭与士大夫关系较好,曾重用杨震等人。建光元年(121年),太后驾崩,不久被汉安帝逼令自杀,鄧骘绝食而死。汉顺帝即位,下诏追复邓骘故大将军之位。.

新!!: 張霸和鄧騭 · 查看更多 »

老子

李聃,名耳,字伯陽、外字聃,世人尊称为“老子”,华夏族,生于中夏东周末的某诸侯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师从殷商末臣之商容,于东周春秋末之周守藏室任吏(柱下史)、春秋時代思想家,隐居邢台广阳山。此人有著作被人们广泛奉為《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李聃的學説後被庄周、楊朱等人發展,後人奉为道家学派之开教宗师。《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曾記载孔子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天人合一、清靜無為的統治理念,和莊子同樣是道家的人物,或与太史儋并列,存世约有一百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 李聃被尊为道教始祖、东方三大圣人之首,唐朝追认李聃为李姓始祖。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新!!: 張霸和老子 · 查看更多 »

虎賁中郎將

#重定向 虎賁.

新!!: 張霸和虎賁中郎將 · 查看更多 »

陈寿

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縣(现四川省南充市)人,西晉史學家。蜀漢亡國後仕於西晉,少舉孝廉,除著作郎,著有《三國志》,評價甚高。.

新!!: 張霸和陈寿 · 查看更多 »

掾是中国汉朝时中央朝廷和地方官署内设办事机构“曹”的长官。掾均由府主(本府的长官)自行任命。三公府掾、刺史府掾官秩可至四百石或三百石,此类高级掾的任命需要向上一級官署上报备案;此外还有不需要上报备案即可任命的下级掾,官秩百石。县诸掾的官秩都在百石以下。 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时,浙江都督府在都督府及所属各局(后改处),设掾史,办理会计等。民国元年(1912)所定《浙江省地方官制》在各县亦设掾史,位次科员。后无闻。 Category:职事辅官.

新!!: 張霸和掾 · 查看更多 »

李郃 (東漢)

李郃,字孟節,東漢漢中郡南鄭縣人。 李郃的父親李頡,通儒學,官至博士。李郃繼承父業,在太學學習,通《五經》和河洛風星,能預知災禍,初為郡吏時,他不同意郡守到洛陽恭賀竇憲納妻,果然不久竇憲被逼自殺,只有漢中太守免禍。後舉孝廉,歷官至尚書令,拜太常。漢安帝元初四年(117年)任司空。李郃性格忠直,不畏權貴,敢陳朝廷得失。永寧元年(120年)十月十六,因為收人請托辦事,被罷免三公之位。漢順帝延光四年(125年)四月初一,任司徒,當時吏民疾病蔓延,次年正月廿九,他自請免職謝罪,代替皇帝受辜。年八十余歲,在家中去世。子李固。.

新!!: 張霸和李郃 (東漢) · 查看更多 »

樊鯈

樊鯈(),字长鱼,东汉南阳郡湖阳(河南省唐河南)人。 樊鯈的姑姑樊娴都是汉光武帝刘秀之母,樊鯈嗣父亲樊宏爵为寿张侯,后来改封燕侯。治学《公羊严氏春秋》。汉明帝时为长水校尉,和公卿一起制定郊祀礼仪。.

新!!: 張霸和樊鯈 · 查看更多 »

河南郡

河南郡,是中國古代的一個郡級行政區,舊稱三川郡(古土文物作「叁川郡」),又曾改稱河南尹,唐朝以後由洛州、河南府所取代,「河南郡」名稱走入歷史。.

新!!: 張霸和河南郡 · 查看更多 »

漢中郡

汉中郡,战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置,治南郑县(今陕西汉中市)。因在汉水中游得名。辖境相当今陕西省秦岭以南,留坝县、勉县以东,乾佑河流域以西和湖北省郧县、保康县以西,粉青河、珍珠岭以北地。西汉移治西城县(今陕西安康市西北),东汉复还旧治。东汉末改名汉宁郡,建安二十年(215年)复名汉中都。建安后辖境屡缩,北周时只有今陕西省汉中、南郑、城固等市县。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唐天宝、至德时,曾改梁州为汉中郡。魏、晋、南北朝时为梁州、北梁州治所。东晋、南朝时,曾侨治秦州及其所属郡县于此。.

新!!: 張霸和漢中郡 · 查看更多 »

會稽郡

會稽郡,中國古郡名。秦置,郡治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城區),轄春秋時長江以南的吳國、越國故地。漢初曾為韓信楚國、劉賈荊國、劉濞吳國領地。七國之亂後復置會稽郡。西漢末年,會稽郡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江蘇南部、上海西部、浙江大部以及福建地區,是當時轄境最為廣闊的一郡。隸屬于揚州刺史部。東漢中期,分會稽郡浙江以北諸縣置吳郡。會稽郡治所移至山陰縣(在今浙江紹興城區),領十五縣。三國吳時分會稽郡置臨海郡(今浙江東南部)、建安郡(今福建)、東陽郡(今浙江衢州、金華一帶)。西晉至南朝末年,會稽郡僅轄今紹興、寧波一帶。隋文帝滅陳,廢會稽郡,置吳州。隋煬帝改吳州為越州,後又改為會稽郡。唐初置越州,玄宗改越州為會稽郡,肅宗時復為越州。.

新!!: 張霸和會稽郡 · 查看更多 »

成都市

成都市(四川话国际音标:;汉语拼音:),别称“蓉城”、“锦官城”,简称“蓉”,位于四川省中部,地处四川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腹地,为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城市。成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物流、商贸、金融、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及交通、通信枢纽,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5年常住人口1465.8万,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成都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是中国开发最早、持续繁荣时间最长的城市之一。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前367年)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双流)迁往成都,构筑城池,截止2018年已有2385年历史;但依据现实挖掘的金沙遗址看来,成都建城史可以追溯到距今3200年前。成都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自建城伊始到现代数千年历史中,除白莲教时期几十年外,均保持着高度繁荣和发达,是全国生活最富庶的地区之一。成都自古为西南重镇,曾是成家、蜀汉、成汉、前蜀、后蜀五个政权的都城,文化遗存丰富,秦汉以来,成都就以农业、手工业兴盛和文化发达著称,历代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汉代成都与洛阳等并列为五大都会之一。唐代商贸繁荣,与扬州齐名,称为“扬一益二”。如今,成都所在的成渝经济区是中国西部经济最领先的区域。 成都市于2007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与世界旅游组织命名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2009年,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心正式授予成都“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称号,成都是亚洲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成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授予成都“美食之都”称号,成为亚洲第一个世界“美食之都”。.

新!!: 張霸和成都市 · 查看更多 »

曾参

曾参(Zēng Shēn注,),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山东嘉祥)人,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而子思便曾是他的門人,世稱“曾子”,有宗圣之稱。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並將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歸納為「忠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同時,他亦為《二十四孝》中“啮指痛心”的主角。平邑存曾点、曾参两父子墓,曾姓后裔均把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祖。.

新!!: 張霸和曾参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