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5 关系: 張志和,張鶴齡 (光緒進士),張鶴齡 (福建),張鶴齡 (明朝),鹤龄英华中学。
張志和
張志和(),字子同,初名龜齡,中国唐朝婺州(今浙江金華)人,自号“煙波釣徒”,又號“玄真子”。唐代著名道士、詞人和詩人。 十六歲参加科举,以明經擢第,授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唐肅宗賜名为“志和”。因事獲罪貶南浦尉,不久赦還。自此看破紅塵,浪跡江湖,隱居祁門赤山鎮。其兄張鶴齡擔心他遁世不歸,在越州(今紹興市)城東築茅屋讓他居住。史載唐肅宗曾賜他奴婢各一人,張志和讓他們結婚,取名漁童和樵青。著有《玄真子》集。 Z 事迹 张志和因生活在唐帝国从鼎盛跌落中衰的转变期,“安史之乱”对他的思想和处世立身产生消极影响。张志和不过他志不在官,只是守持真元,葆养神气,已有卧在雪地上不怕冷,进入水中不沾湿的功夫。 唐肃宗年间,张志和离开了养育他的婺城到京城“游太学”,取得国子学士资格。不久一举明经擢第,此年仅16岁。一个弱冠少年就能向玄宗皇帝献策,可谓少年得志,因张志和才华出众,受肃宗李亨赏识,特加奖掖,任命为待诏翰林,授予左金吾录事参军,玄宗同时还赐名“志和”与他,自此志和即为其名。正当他少年春风,荣宠之际,却不慎因事得罪朝廷,被贬为南浦(今重庆万州)为尉官。虽然被贬时间不长,中途即量移他郡,不久又遇赦回到京城长安,但却在他心灵上留下一道深痕,他似乎看破官场,泯灭仕念。于是趁家亲亡故之机,以奔丧为由请求辞官返金华。 《中国历代书画家集》 苏文 编绘 其他 其兄张松龄,担心弟弟浪迹湖海,遁世不还,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召其归来,张志和听从兄长安排,回越居住。他生活简朴,不修边幅。常去水滨河溪效法姜太公无饵垂鱼。如此逍遥隐居生活10年。 唐大历9年秋冬,颜真卿偕同门生、弟侄、宾客前来平望驿游览,大家饮酒作词,畅酣淋漓,张志和酒酣耳热,忘乎所以,飘然若仙,他乘兴要为众人表演水上游戏。他将坐席铺在水上,并坐上去,那坐席能在水上漂浮自如,左右来回,有行舟般的声音。霎时间,一群白鹤飞来,围绕着张志和委婉鸣叫,在岸上的人们无一不惊讶的。张志和向颜真卿摆摆手,以示谢意。最后,他与白鹤一起飞上云霄。 颜真卿为他撰碑铭说:张志和自沉于水。这就是他的归宿了。.
查看 张鹤龄和張志和
張鶴齡 (光緒進士)
张鹤龄(),字筱圃,江苏武进人,清末民初教育家、进士出身。张受书之子。.
張鶴齡 (福建)
张鹤龄(平话字:Diŏng Hŏk-lìng)是清末福建商人、美以美会基督徒,出生于福建南安。张鹤龄在福州从事买卖进口洋货的生意,并因此致富。适逢美以美会传教士麦利和倡议在福州建立新式的中学,身为美以美会基督徒的张鹤龄就捐资1万元购买了福州仓山乐群路1号有利银行行址,面积共14674平方米,来作为新校校址,并要求学校必须开办英语课。新学校于1881年落成,初名福州大学,1890年改名鹤龄英华书院,以纪念张鹤龄,校内还有一座“鹤龄楼”。福州教会中学历史寻踪,福州晚报福州市志,方志出版社,1998.12,ISBN 7-80122-400-0.
查看 张鹤龄和張鶴齡 (福建)
張鶴齡 (明朝)
張鶴齡,明朝北直隶河间府兴济县(今河北省青县)人。 明孝宗孝康张皇后之弟。父亲张峦。张峦曾任寿宁伯,后为寿宁侯,后赠昌国公。张峦死后,张鹤龄承继父位为寿宁侯,其弟张延龄也进封为侯。張鶴齡、张延龄兄弟横行骄肆,屡夺民产,多次犯法,为御史弹劾。明孝宗派侍郎即屠勋、宦官萧敬调查,查明属实。明孝宗游南宫,召张鹤龄兄弟入宫侍奉,酒喝到一半,皇上单独给张鹤龄谈话,使他从此后处世稍稍有所收敛。明武宗正德年间,张鹤龄升任太傅。明世宗即位,因有迎立皇帝之功,加封昌国公。嘉靖十二年(1533年)因其姐曾抑世宗生母蒋太后,弟张延龄杀人犯罪,他被牵连革爵,谪贬南京锦衣卫指挥同知。后有人告发张氏兄弟左道祝诅,于是从南京逮赴诏狱,在狱中病死。张太后驾崩,张延龄在西市被杀。.
查看 张鹤龄和張鶴齡 (明朝)
鹤龄英华中学
英华中学 (Anglo-Chinese College),原名鹤龄英华书院,福州话俗称英华斋(平话字:Ĭng-huà-că̤),是1881年-1952年间基督教卫理公会(美以美会)在中国福建省福州市仓前山所办的一所私立教会中学。.
查看 张鹤龄和鹤龄英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