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弗雷德里克三世 (丹麦)

指数 弗雷德里克三世 (丹麦)

弗雷德里克三世(Frederik 3.,)是丹麥及挪威國王,在丹麥實行君主專制。他在位期間與瑞典交戰失利,被迫簽訂《羅斯基勒條約》,把丹麥的斯科訥、布萊金厄、哈蘭和博恩霍爾姆,和挪威的特倫德拉格和布胡斯割讓給瑞典。其後瑞典國王卡爾十世·古斯塔夫再度進攻,圍攻哥本哈根,弗雷德里克三世拒絕投降,反而贏得高漲的民意支持度,戰事終因荷蘭的協助,在厄勒海峽擊退瑞典,並在《哥本哈根條約》中取回博恩霍爾姆和特倫德拉格。1660年弗雷德里克利用自己的高民氣,壓倒貴族而實施了君主專制,使丹麥仿效法國之中央集權,趕上民族國家的潮流。.

32 关系: 厄勒海峡博恩霍爾姆島卡爾十世·古斯塔夫卑爾根君主專制君權神授說奥尔登堡王朝小冰期不来梅中產階級丹麦丹麦君主列表布萊金厄布胡斯世袭君主制三十年戰爭哥本哈根哈蘭克里斯蒂安五世克里斯蒂安四世第二次英荷戰爭罗斯基勒条约瑞典特倫德拉格特隆赫姆芬岛選舉君主制阿邁厄島民族國家挪威挪威君主列表斯科訥

厄勒海峡

厄勒海峡(丹麦语:Øresund,瑞典语: Öresund)是一条分隔丹麦的西兰岛和瑞典南部斯科讷的一条海峡,最窄处仅4公里。 厄勒海峡是连接波罗的海和大西洋(通过卡特加特海峡、斯卡格拉克海峡和北海)的三条丹麦海峡之一,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河道之一。 厄勒大桥于2000年7月1日举行落成典礼。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和丹麦女王瑪格麗特二世出席了仪式。在瑞典的赫尔辛堡和丹麦的赫尔辛格之间,目前还有渡轮24小时运行。.

新!!: 弗雷德里克三世 (丹麦)和厄勒海峡 · 查看更多 »

博恩霍爾姆島

博恩霍爾姆島(Bornholm)是波羅的海西南部的一個島嶼,北望瑞典,南望波蘭,歷史上曾由丹麥和瑞典交替統治,現屬丹麥管轄,並且是丹麥領土地理上的極東點。面積588平方公里,人口約四萬,最大城鎮為倫訥。2003年原來的郡政府和五個自治市合併為一郡級市。2007年1月1日合併入首都大區,仍為一市(Bornholms Regionskommune)。.

新!!: 弗雷德里克三世 (丹麦)和博恩霍爾姆島 · 查看更多 »

卡爾十世·古斯塔夫

卡爾十世·古斯塔夫(Karl X Gustav,)是1654年至1660年間的瑞典國王。他是卡爾九世的外孫。他的妻子是荷爾斯泰因-戈托普的海德維希·伊麗歐諾拉,二人育有一名兒子卡爾十一世。 他率領軍隊出征波蘭、德意志和丹麥,在位大部分時間都不留在國內。他的軍隊成功地橫渡了貝爾特海峽,並與丹麥簽訂了《羅斯基勒條約》,開拓了帝國時代的領土。.

新!!: 弗雷德里克三世 (丹麦)和卡爾十世·古斯塔夫 · 查看更多 »

卑爾根

卑爾根(挪威语:Bergen )是挪威第二大城市。根據政府的統計,直至2006年7月1日,卑爾根市區的人口有243 219人,如果連同郊區和周邊區域的話,則有369 099人。整個城市共分為八個區域:Arna、Bergenhus、Fana、Fyllingsdalen、Laksevåg、Ytrebygda、Årstad 和 Åsane。 卑爾根位於挪威的西南方,剛好位於「七大山」(挪威语:de syv fjell)的中間。卑爾根是西挪威的非正式首都,也是挪威對外的大門。而也因為其峽灣地形適合大型船集操作,令卑爾根成為歐洲最大的郵輪港中的一個。根據2005年的統計,卑爾根處理全挪威超過50%的貨物來往。 在2000年,卑爾根獲選為「歐洲文化之都」。.

新!!: 弗雷德里克三世 (丹麦)和卑爾根 · 查看更多 »

君主專制

君主專制(absolute monarchy;absolute Monarchie),是西方政治學概念中定義的一種政體,又譯為君主專政、絕對君主制、絕對君主专制、絕對主義王權、絕對王權等;支持君主專制的思想被歸類為專制主義(早期曾譯為“絕對主義”,系根據歐洲啓蒙運動時期enlightened absolutism等詞彙的片面直譯;而現代西方政治學多以despotism進行表述)。早期埃及、希臘、羅馬至歐洲中古時代,其君主作為世人與神之間的神聖角色,不仅是世俗的首领,也是宗教的首领;中世紀歐洲則由於天主教的盛行,教宗的教權大大高於君權,君權很大程度上受到諸侯的限制,在英國甚至產生了大憲章這樣限制君權的法律傳統;16至18世紀歐洲各國紛紛加強君權,國家教會的建立使君主專制受到強化、甚至出現了政教合一的君主制國家,但從17世紀英國及其他國家開始,君權受到立憲化規範,規定其權力從人民而來。 作為一種專制制度,君主專制以君主為國家主權的唯一代表,君主對他的臣民與領土有無限制的權力,其治權不受到任何其他司法、立法、宗教、經濟或選舉的制衡或約束,像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說的「朕即國家。」(L'état, c'est moi) 。文藝復興後期思想家對此有兩種看法。一種看法在一定程度上為君主專制提供了合理性依據,如馬基雅維利主義和霍布斯早期的思想,都從客觀上論述了身為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的君主應該擁有絕對的政治權力,以便於更好地保護整個國家的利益、應對各種階層勢力之間的角力,以及君主應處於超脫各階層利益的存在。因為君權不受到國家法律的制約,“君主專制”又被稱為無限君主制,和後來發展出的有限君主制的代表君主立憲大相徑庭。 在歷史上,君權大多數情況下受制於封建制度和封建法律、貴族階層的政治權力、圣职者的宗教權力與資產階級的經濟權力,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以前的君權;而文藝復興時期以後,天主教教權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使得歐洲各國國王有機會收攏權力,加強專制。作為一種專制政體,與獨裁政體相區別,“君主專制”政體下的君主仍需平衡各個諸侯、各社會階層、各個友邦或敵國的關係,并往往需要依靠一個高效運行的政府來實施其政令,其政府雖然在君主的強力領導之下、受君主個人意志影響,卻仍然遵循一系列法律運行,而並不單一聽命于君主的個人意志,也不存在“家族獨裁”傾向,此類專制政體在18世紀啓蒙運動時期的歐洲被特別稱為“開明專制”政體并加以推崇;某些當代政治學中文教材中提到的“封建君主專制獨裁政體”,其實更接近于君主領導下的貴族寡頭統治,例如中國古代史上的宋朝,其皇位繼承人是通過“朝議”來決定的、幾乎近似有限的民主選舉,而前現代的中國直到元明清三朝才形成了“君主專制”政體,卻也遠遠達不到“獨裁”的標準,而是被歐洲啓蒙運動思想家作為開明專制的典範。 在西方歷史中,主張採用君主專制的代表人物有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與俄國沙皇彼得大帝。中國在明朝以後,皇帝加強中央集權,不僅親理國政,又可以直接判處大臣死刑,歷史學家錢穆認為其已經成為了君主專制政體,例如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層廢除宰相集政務處理大權於一身,到了明成祖以後才重新設置內閣大學士、內閣首輔以使宰相職能;清朝皇帝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設立軍機處作為皇帝的秘書官,所有政令皆由皇帝直接發佈。在19世紀後,受民主思潮的衝擊,採用絕對君主制的國家逐漸減少,目前仍然採行絕對君主制的國家如下:文萊、沙特阿拉伯、阿曼、梵蒂岡、卡塔爾、阿聯酋和斯威士蘭。.

新!!: 弗雷德里克三世 (丹麦)和君主專制 · 查看更多 »

君權神授說

君權神授說,或作天授君權說(Divine right of kings),是古代以宗教來主導政治時期君主為了鞏固自己的权力而提倡的一種法。即指自己是天命派遣,於凡間管治世人,是神在人間的代表,作為人民只可遵從君主的指示去做,不能反抗。這個說法在世界各地都曾出現過,但在啟蒙時代後,人們思想開始由宗教指導中釋放出來,使這個說法的相信者變得越來越少,在現代社會這個說法早已為不可信及無稽。.

新!!: 弗雷德里克三世 (丹麦)和君權神授說 · 查看更多 »

奥尔登堡王朝

奥尔登堡王朝是德国北部的一个贵族家族,它起源于奥斯纳布吕克北部的地区,1100年在文献上首次提到埃基尔玛一世(Egilmar I.),他是第一名已知的该家族的人物,一般被看作该家族的创始人。 奥尔登堡王朝名称来源于一个1108年首次在文献中提到的、位于洪特河畔的城堡(奥尔登堡),从12世纪中开始奥尔登堡王朝的伯爵使用这座城堡作为其驻地。1448年奥尔登堡伯爵迪特里希·冯·奥尔登堡(Dietrich von Oldenburg)的长子克里斯蒂安一世当选为丹麦国王,使得该家族的地位大增。克里斯蒂安一世的弟弟格哈特四世则继承了奥尔登堡伯爵的头衔,但是这个旁支于1667年因安东·君特伯爵(Anton Günther)无子灭绝。但是安东·君特有一私生子,他建立了阿尔登堡-本蒂克家族(Haus Aldenburg-Bentick)。奥尔登堡王朝的丹麦国王分支中则分出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戈托普王朝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宗德堡王朝。 宗德堡一支又分为许多分支,其中奥古斯滕堡分支于1931年灭绝。而比较新的格吕克斯堡分支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宗德堡-格吕克斯堡王朝则于1863年通过克里斯蒂安九世登上了丹麦王位。克里斯蒂安九世的儿子乔治一世成为希腊国王,其子孙一直统治到1967年。克里斯蒂安九世的孙子哈康七世于1905年成为挪威国王,今天的挪威王室依然是奥尔登堡王朝的。英国王储查理斯王子的父亲是一名希腊王子,因此从理论上来说他也是奥尔登堡王朝的人,但是假如他或者他的子孙继承英国王位的话他们决定保持溫莎王朝的称呼。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戈托普王朝则于此前就已经通过彼得三世登上了俄罗斯的王位。彼得三世的后代一直到1918年以罗曼诺夫-荷尔斯泰因-戈托普王朝为其王朝的名称。 1751年戈托普王朝的一个儿子阿道夫·腓特烈登上了瑞典王位,成为至1809年占有瑞典王位的王朝。这个王朝于1878年灭绝。1773年阿道夫·腓特烈的一个兄弟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获得了奥尔登堡伯爵领地,并于1776年被提升为公爵。他的后代于1815年成为奥尔登堡的大公,并在当地统治至1918年。 今天奥尔登堡王朝最显著的人物中包括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丈夫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和西班牙的王后苏菲亚(Queen Sofía of Spain)。.

新!!: 弗雷德里克三世 (丹麦)和奥尔登堡王朝 · 查看更多 »

小冰期

小冰期(Little Ice Age)是指一段在中世紀溫暖時期之後開始,全球氣溫出現下降的現象,時間約在自1550年至1770年這220年間(明嘉靖二十九年至清乾隆三十五年),结束於19世纪初期,相當於中國明清時期。从长期来看,在中世纪温暖期持续了400年后,出现了长达500年的寒冷化时期。 小冰期当中,有4个特别寒冷的时期, 1350年前后:沃尔夫最小期 1450年——1570年:斯波勒最小期 1645年——1715年:蒙德最小期 1770年——1830年:道尔顿最小期。 小冰期帶來的影響,除了氣溫下降外,還使得植物生長季節變短,土壤降溫,使糧食作物產量變少,穀物價格上升,造成全球各地频繁出现饥荒與瘟疫。因為死亡率上升,這使全球人口成長率在這段時間減緩。 小冰期时期也是暴乱、抢掠及死亡的高发期,很多文明的歷史古籍都記載了這段混亂的時期。.

新!!: 弗雷德里克三世 (丹麦)和小冰期 · 查看更多 »

不来梅

不来梅(Bremen,),是德国最小的联邦州不来梅州的州府、德国第二大港口城市和第五大工业城市。不来梅的支柱性产业包括食品加工、航天航空、航运物流、汽车制造、贸易、新能源等行业。 不来梅州由不来梅和往北60公里以外的不来梅哈芬两个城市组成。不来梅在不来梅-奥尔登堡大都市圈内,德国有欧盟認定的11個大都市圈。不来梅哈芬市的远洋港区实际上被划归不来梅市,它是不来梅市的一块飞地。 不来梅是最早开展对华贸易的德国城市之一,1861年由清政府与普鲁士签订的《中德通商条约》中提及的“汉谢城伯磊门”即是汉萨城市不来梅的古称。.

新!!: 弗雷德里克三世 (丹麦)和不来梅 · 查看更多 »

中產階級

中產階級(middle class)是资产阶级中的一个阶层。在現代社會中,指擁有一定程度的經濟獨立,例如有安定、較高薪酬的工作,在现代社会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很大的作用,也可以被稱作小康階級,但有時貧富差距大時可能位於社會中間收入卻不高。此詞常用於專業人士、学者、知識分子,或大企業、公營機構、政府部門的中級管理層,或中小型企業-zh-hans:老板; zh-hant:老闆; zh-hk:東主;-,中學、小學、-zh-hans:幼儿园; zh-hant:幼稚園; zh-sg:幼稚园;-校長、教師、社工和護士等。 马克思主义将这一阶层称为“小资产阶级”。中產階級有時——特別在香港——也被戲稱作「夾心階層」,意即他們夾在社會中層,既不如上流社會人士般享有巨大財富,又不像低收入戶人士般能享受相對大的社會福利保障。 中產階級的界定因素隨各國有所分別,但基本上多以收入及擁有資產作界定,其他因素則包括教育、專業地位、擁有住屋或文化等。例如擁有大學学位的人,多數可躋身中產階級的行列。而擁有自置物業及私家車,亦是中產階級的象徵。.

新!!: 弗雷德里克三世 (丹麦)和中產階級 · 查看更多 »

丹麦

丹麦(Danmark),全称丹麦王国(Kongeriget Danmark),是北欧国家,政体为君主立宪制下的议会民主制,首都在哥本哈根,擁有两個自治領地:法羅群島和格陵蘭。由于丹麦和挪威、瑞典有相近的语言、文化和历史,合称为斯堪地那维亚国家。 丹麥是歐洲聯盟成員國,經濟高度發達,同時是個典型的福利国家,貧富差距極小,为世界高度发达国家。丹麥也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創始會員國之一。 丹麦政体为君主立宪制下的议会民主制,現任君主是玛格丽特二世女王,中央政府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并负责属地法罗群岛和格陵兰的部分事务。.

新!!: 弗雷德里克三世 (丹麦)和丹麦 · 查看更多 »

丹麦君主列表

没有描述。

新!!: 弗雷德里克三世 (丹麦)和丹麦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布萊金厄

布萊金厄(Blekinge)是位於瑞典南部,約塔蘭地區的一個舊省。與斯莫蘭和斯科訥兩個舊省陸上接壤。.

新!!: 弗雷德里克三世 (丹麦)和布萊金厄 · 查看更多 »

布胡斯

布胡斯(Bohuslän)是位於瑞典南部,約塔蘭地區的一個舊省。與達爾斯蘭和西約特蘭兩個舊省陸上接壤。.

新!!: 弗雷德里克三世 (丹麦)和布胡斯 · 查看更多 »

世袭君主制

世袭君主制(Hereditary monarchy),是君主制政体的最常见形式。世界上大多数现存及曾经存在的君主制国家采用这种政体。与其相对的制度是选举君主制。 在世袭君主制制度中,所有君主来自于同一个家族,王位在家族内部从一个成员传给另一个成员(继承顺序有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等)。世袭系统有政权稳定、延续性好和可预测的优点,这来源于家族成员之间的忠诚和亲和力。 举例来说,当一位世袭君主去世或退位后,王位通常会传给下一代的直系血亲,如他或她的孩子,而且往往是较年长者。当这个孩子死了,王位将再传给他的孩子;如果此人绝嗣,则会传给他的兄弟、姐妹、侄子或其他亲属。为了维持这种体系,世袭君主制常常需要以法律形式制定一个明确的继承顺序,以决定一位君主去世之后,谁有最优先的权利成为下一位君主。现代的世袭君主制国家所采用的继承顺序通常基于长子继承权,但也存在着其他的继承体系,如最年长男性亲属继承、在世君主指定继承和交替继承,这些体系在以前的君主制政体中应用得更为普遍。 历史上存在过多种继承体系,它们的区别主要集中在女性是否可以拥有继承权。在父系继承制中,继承权由男性独占,女性没有权利继承,而且她们的男性后代也无权继承。把这种制度体现得最为典型的是古法兰克人的萨利克法典。但萨利克法典的本意并非剥夺妇女的继承权,而是避免土地由于妇女结婚落入村社之外。与之相对的,有些继承体系就允许女性成为继承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些选举君主制实际上是世袭君主制,例如所有候选人只能来自一个家族时。这在许多古代国家中出现过,常常是由真正的选举君主制转化而来的。一种常见的情形是,君主在自己尚在位时就利用权力和影响使其亲属(如儿子)被“提前”选举为下一任君主。另一种情况是,某个家族历史上有多位成员被选为君主,逐渐积聚了强大的势力,以致他们最后可以垄断王位(因为没有人敢于选举该家族之外的人)。 在中世纪晚期的欧洲,许多国家在名义上是选举君主制,然而该国的王位实际已由一个家族把持了数世纪之久。这种情况可以称为“伪选举君主制”,它只在官方上有一个选举的形式,而在本质上王位是世袭的。在步入近代之后,这些“伪选举君主制”的国家大多数变成了真正的世袭君主制。 朝鲜在2013年6月修改的《十大原则》明文规定了“白头山血统”——金氏政权世袭制。.

新!!: 弗雷德里克三世 (丹麦)和世袭君主制 · 查看更多 »

三十年戰爭

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战争以波希米亞人反抗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為肇始,最後以哈布斯堡家族戰敗並簽訂《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結束。這場戰爭使日耳曼各邦國大約被消灭了25至40個百分比的人口;路德城維滕貝格四分之三人口陣亡,波美拉尼亚百分之六十五的人口陣亡,西里西亚四分之一的人口陣亡,日耳曼各邦國男性有將近一半陣亡。.

新!!: 弗雷德里克三世 (丹麦)和三十年戰爭 · 查看更多 »

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København,)是丹麥的首都、最大城市及最大港口。座落於丹麥西蘭島東部,與瑞典的馬爾默隔松德海峽相望。 松德海峽大橋在2000年完工後,哥本哈根與瑞典的馬爾默可透過車輛和鐵路往來,促成了兩地人力資源的互相交流,每年利用松德海峽大橋的通勤人數不斷增長。此外大橋通車後也讓兩座城市之間形成北歐地區最大的城市群。 在2008年,《Monocle》雜誌將哥本哈根選為「最適合居住的城市」,並給予「最佳設計城市」的評價。哥本哈根在全球城市分類中被列為第二類世界級城市。此外哥本哈根在西歐地區獲選為「設置企業總部的理想城市」第三名,僅次於巴黎和倫敦。 哥本哈根城市建立之際的名稱為「Kjøbmandehavn」,意為「商人的港口」。英語「Copenhagen」的名稱來自於低地德語「Kopenhagen」,中文譯名也由此而来。.

新!!: 弗雷德里克三世 (丹麦)和哥本哈根 · 查看更多 »

哈蘭

哈蘭(Halland)是位於瑞典西南部,約塔蘭的一個舊省。與西約特蘭、斯莫蘭、斯科訥陸上接壤。 category:瑞典舊省.

新!!: 弗雷德里克三世 (丹麦)和哈蘭 · 查看更多 »

克里斯蒂安五世

克里斯蒂安五世(Christian V.,)是丹麥及挪威國王。他在1670年繼承父親的王位與絕對君主制之後,重用葛列芬菲伯爵(Count Griffenfeld)舒西瑪(Peder Schumacher)為宰相以強化國力。精於國政外交的舒西瑪(曾被法王路易十四誇讚是當代最有外交才幹的政治家),殫精竭慮地為國奉獻,在他當政之下,丹麥的經濟改善、貿易與工業躍升,陸海軍也得以重整強化。 雖然舒西瑪努力地推行和平外交好讓國力在穩定中上升,克里斯蒂安五世卻試圖收復在《羅斯基勒條約》中割讓予瑞典的土地。國王因此在1675年發動斯科訥戰爭,使丹麥經濟嚴重受損,戰爭也未能成功。戰後,他把妹妹烏爾麗卡·埃利諾拉嫁給瑞典國王卡爾十一世。為了與英國同盟以壓制海上強權荷蘭,他讓弟弟喬治與英國的安妮公主結婚(1683年),後者在1702年成為英國女王。.

新!!: 弗雷德里克三世 (丹麦)和克里斯蒂安五世 · 查看更多 »

克里斯蒂安四世

克里斯蒂安四世(丹麦语:Christian IV. )出身于奥尔登堡王朝的丹麦国王和挪威国王(1588年~1648年在位)。他被认为是丹麦历史上最成功的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丹麦的知识和文化得到极大发展,而前期国势更臻于极盛。其在位年间适逢新旧教之间因历史遗留原因而大规模爆发的三十年战争。.

新!!: 弗雷德里克三世 (丹麦)和克里斯蒂安四世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英荷戰爭

二次英荷战争(Tweede Engels-Nederlandse Oorlog;Second Anglo-Dutch War,1665年-1667年)是四次英荷战争中的第二次,是英格兰王国以及荷兰共和国爆发的海战,战争的起因是贸易问题。最终荷兰海军给英国造成了不小的损失。战争以荷兰的胜利告终。双方最终签订《布雷达和约》。.

新!!: 弗雷德里克三世 (丹麦)和第二次英荷戰爭 · 查看更多 »

罗斯基勒条约

《罗斯基勒条约》是1658年2月26日,丹麦同瑞典于丹麦城市罗斯基勒签订的和约。丹麦于1655年-1661年间的北方战争中失败,被迫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的省份和挪威的一部分割让于瑞典。 条约细节包括:.

新!!: 弗雷德里克三世 (丹麦)和罗斯基勒条约 · 查看更多 »

瑞典

典王国(Konungariket Sverige)是一个位于斯堪地纳维亚半岛的北歐国家,首都为斯德哥尔摩。西鄰挪威,东北与芬兰接壤,西南濒临斯卡格拉克海峡和卡特加特海峡,東邊為波罗的海與波的尼亞灣。即瑞典和與丹麦、德国、波兰、俄罗斯、立陶宛、拉脫維亞和爱沙尼亚隔海相望,於西南通过厄勒海峽大桥与丹麦相连。瑞典於1995年加入欧洲联盟。 瑞典面积为449,964平方公里,为北歐第一大国家,人口1000万,第三页 - 于2007年7月10日查阅。。64%的國土由森林覆蓋,人口密度低,只有都會地區人口密度較高,84%的人口居住在只佔国土面积1.3%的城市裡。瑞典是一个現代、自由與民主的高度发达国家,其公民享有高质的生活,政府亦非常注重环保。 瑞典是传统的铁、铜和木材出口国,其水资源也很丰富,但是石油和煤矿十分匮乏。隨著運輸以及通訊的進步,這些自然資源也能夠更大規模地從各地開採,尤其是木材與鐵礦。經濟自由與教育普及而讓瑞典開始歷經快速的工業化,並從1890年代開始發展製造業。20世紀瑞典成為一個福利國家。 1397年,瑞典與丹麦和挪威一起所組成了卡爾馬聯合(芬兰此時還是瑞典王國的一部分)。瑞典於16世纪初脫離卡爾馬聯合,並且與鄰國進行了多年的戰爭,尤其是與俄羅斯以及從未完全承認瑞典已經離開了卡爾瑪聯合的丹麥-挪威聯合。17世纪時瑞典藉由戰爭擴張領土,成為了強權國家,其領土面积為目前的兩倍之大。1809年瑞典失去了芬蘭,也不再具有強權地位。之后,瑞典沒有再參與過戰爭。 現今,瑞典被視為極力追求人权和平等的国家之一。瑞典二戰後設立許多社會福利的制度,並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类发展指数中通常名列前茅。.

新!!: 弗雷德里克三世 (丹麦)和瑞典 · 查看更多 »

特倫德拉格

特倫德拉格(Trøndelag)位於挪威中部,依ISO 3166-2:NO標準編號順序,包括南特倫德拉格與北特倫德拉格兩個郡,總面積達,依2008年7月所公告統計結果,人口共有414,965人。也有習慣將特倫特區域兩個郡與默勒-魯姆斯達爾,合稱中挪威。 特倫德拉格的名稱,出自於當地古老的特倫德部落(Trønder),結合挪威語中的法律(lag)一詞,意思是「依法是特倫德的領域」。該區域內,最大的城市是特隆赫姆(Trondheim),曾經是挪威歷史上的第一個首都,以及文化上被視為特倫德拉格的首都,來自於特倫德拉格的人,稱為特倫德人(Trønder),方言特徵是在結尾處常常省略了元音。 默勒-魯姆斯達爾郡的北默勒(Nordmøre)與魯姆斯達爾(Romsdal)兩地域,以及諾爾蘭的賓達爾區(Bindal),傳統上也屬於特倫德拉格的一部份,當地居民的方言與特倫特拉格非常接近。 鄰國瑞典北部耶姆特蘭省內的耶姆特蘭與海里耶達倫,歷史上為特倫德拉格的一部份,因此兩地又被稱為東特倫德拉格(Öst-Tröndelag)。.

新!!: 弗雷德里克三世 (丹麦)和特倫德拉格 · 查看更多 »

特隆赫姆

特隆赫姆(挪威语:Trondheim ,或有譯為特倫汗)是挪威的一個城市,也是南特倫德拉格行政區的首府,於997年建立。現在成為全挪威的教育中心、科技技術中心和藥物研究中心,有30,000名學生在此接受教育。特隆赫姆也是挪威第三大城市,有176,309人居住在市內(截至2012年1月)。而以整個行政區來計算的話,則有297,951人。.

新!!: 弗雷德里克三世 (丹麦)和特隆赫姆 · 查看更多 »

芬岛

芬岛可以指:.

新!!: 弗雷德里克三世 (丹麦)和芬岛 · 查看更多 »

選舉君主制

選舉君主制(elective monarchy),一種君主制國家,不同於世襲君主制,它以選舉方式來產生下一任君主。但是它進行選舉的方式,候選人資格,與選舉者的資格,則依每個國家不同的情況而定。 在歐洲歷史上,神聖羅馬帝國就是採用選舉君主制的一個例子。梵蒂崗的教宗选举則是另一個例子。威尼斯共和国也采用选举的方式选出其总督。 另外,蒙古帝國由成吉思汗開始到忽必烈的歷代大汗都需要庫力臺大會由各宗王和大臣選舉出來。 現代國家已很少實行選舉君主制。除了教宗之外,現時的馬來西亞最高元首也是在統治者會議中選出的。雖然馬來西亞按照1957年至1994年所形成的最高元首輪任次序來順序推選其最高元首,但這種選舉並不是有競爭的選舉。同時,馬來西亞森美蘭的最高統治者是由四位酋長從四位王子中選出。.

新!!: 弗雷德里克三世 (丹麦)和選舉君主制 · 查看更多 »

阿邁厄島

阿瑪島(Amager)是丹麥的島嶼,位於松德海峽,毗鄰西蘭島東岸,由首都大區負責管轄,長16.1公里、寬11.1公里,面積96.29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171,210。.

新!!: 弗雷德里克三世 (丹麦)和阿邁厄島 · 查看更多 »

民族國家

民族国家(Nation state),一種國家的形式與意識型態,不只是一個政治及地理的單一實體,在文化與族群上也是一個完整共同體。乃歐洲在20世紀主導的現代性民族自决和自治概念及實踐。與歐洲在18及19世紀傳統帝國或王國不同,民族国家成員效忠的對象乃有共同認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體制,認同感的來源可以是傳統的历史、文化、语言或新創的政體。因此,從一個民族構成政體,或者由數個民族經同一共享的政體構成的國族,都是民族國家的可能结合型式。 民族国家是政體的一种形式;民族则是共同體的認同概念,其來源可以是共享的體制、文化、或族群。民族国家这个概念應此包括以公民民族主義及種族民族主義等不同的思維,主要取決於認同概念的形成要素。所謂的單一民族国家,所有公民共享同一价值、歷史、文化、或语言;不論是繼承前帝國/王國的統治範圍或者是當代全球化的移民現實來說,少有国家符合此類型。因此,當代民族国家常為多民族國家,而今日多元文化主義常用來形塑及爭取對體制的認同,而非民族,但按國家族群比例的多寡,一國對於外來移民的包容程度也會不同。.

新!!: 弗雷德里克三世 (丹麦)和民族國家 · 查看更多 »

挪威

挪威王国(挪威語:Kongeriket Norge,简称:Norge ,新挪威語:Noreg,舊譯那威)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东与瑞典接壤,西邻大西洋。海岸线极其蜿蜒曲折,构成了挪威特有的峡湾景色。此外,挪威还与芬兰、俄罗斯接壤。挪威的领土也包括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此外对南极洲的毛德皇后地和彼得一世岛有主权要求。首都為奥斯陆。2009年、2010年、2011年、2013年、2014年、2015、2016年获得全球人类发展指数第一的排名。挪威是性別平等實踐良好的国家之一,在2012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挪威排名第三,仅次于冰岛及芬兰。.

新!!: 弗雷德里克三世 (丹麦)和挪威 · 查看更多 »

挪威君主列表

没有描述。

新!!: 弗雷德里克三世 (丹麦)和挪威君主列表 · 查看更多 »

斯科訥

斯科訥(瑞典语:Skåne)位於瑞典南部斯堪的那維亞半島最南端,為約塔蘭地區之一舊省。斯科訥雖然面積僅占瑞典的3%,但總人口卻達到了1,247,338人,相當於瑞典總人口數13%的人口。 斯科訥的火车轨道非常多,童話小說《尼爾斯騎鵝旅行記》的故事背景也設在斯科訥。.

新!!: 弗雷德里克三世 (丹麦)和斯科訥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