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6 关系: 加爾文主義,卡爾·雅可比,古希腊哲学,宗教,巴魯赫·斯賓諾莎,上帝,亚里士多德,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而上學導論,伊曼努尔·康德,弗罗茨瓦夫,德国,哲学,哲學家,理性主义,神學,神學院,道德,柏林,柏拉图,欧洲,歸正宗,波美拉尼亚省,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浪漫主义,感覺,普魯士。
- 1768年出生
- 1834年逝世
- 18世紀哲學家
- 19世纪普救派成员
- 19世纪翻译家
- 古希腊文献翻译家
- 启蒙运动
- 哈雷-維滕貝格大學校友
- 啟蒙運動哲學家
- 德国政治哲学家
- 德国翻译学者
- 德国逻辑学家
- 德國散文家
- 心理学哲学家
- 新教哲学家
- 系统神学家
- 西里西亚省人
- 解释学家
- 逻辑哲学家
加爾文主義
加爾文主義(法语、荷兰语:Calvinisme;Calvinism),自诩为歸正主義,是16世纪法國宗教改革家、神學家約翰·加爾文畢生的許多主張和实践及其教派其他人的主张和实践的統稱,在不同的討論中有不同的意義。由加尔文等人发展而来的主要基督教宗派有歸正宗、长老宗與公理宗等。 加爾文支持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学說,主張人類不能透過正義的行為獲得救贖,恢復逐漸被天主教会所遺棄的奥古斯丁派「神恩独作」论,反對逐漸成為天主教神學主流的「神人合作」论,因為加爾文認為教義應當回歸聖經,因此加尔文主义者之神学传统常被稱为“归正神学”或“改革宗神学”(Reformed Theology)。 加爾文和路德等新教教派都承認人因信稱義,但加爾文主義不同於其他宗派的主要特點有二,一是「預選說與獨作說」,上帝早已擇定誰應該獲得永生,誰應該永墮地獄,而且神的救援,不需要信眾自己的出力。在現代的神學論述習慣中,加爾文主義常指「預選說與獨作說」。二是選舉“長老”監督教務,由牧師和不受神職的長老集體管理教會,認為任何人都不得享有無限權力,並且認為教會人士可以參加政治活動,使世俗更加接近上帝的旨意。所以在加尔文派掌權的國家或地区,經濟、民主制度和公眾教育受到重视。.
卡爾·雅可比
卡爾·古斯塔夫·雅各布·雅可比(Carl Gustav Jacob Jacobi,)是一位普魯士數學家,被廣泛的認為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
古希腊哲学
古典希腊哲学是由古希腊哲人对生活的智慧,主要集中在辩论与质询的任务,是哲学的重要内容。 古典希腊哲学對西方的哲學、科學和宗教的發展都有深刻的影響。.
宗教
宗教(英语:Religion)是联系人与超自然神明或超验主义的文化体系,可分为多神论、泛神论、一神论和无神论等多种体系,包括个人行为、传统仪式、价值观念、世界观念、经典作品、朝拜圣地、道德规范或社会团体等形式。宗教信仰是人们对其中某个体系的共识和崇敬。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声称与神话和哲学相辅相成,宗教相当于人文社科中的一门包罗万象的“生存之道”。 不同宗教可能包含不同元素,包括但不限于神性,圣物,信仰,超自然存在(一个或多个),给予信徒规范或力量的终极性或超验性生命体验。宗教的表现形式包括仪式,讲道,纪念或崇拜神明,牺牲,节日,节庆,殡葬服务,婚姻服务,祷告,音乐,艺术,舞蹈,公共服务或其他文化形式。宗教可能通过神圣历史、叙述(可能通过神圣经文保存)、符号意义和圣地,来记录生命、宇宙或其他事物的起源、并以此表达生命的意义。传统意义上,信仰被认为是宗教信念的来源。全世界大约有10000个不同宗教 ,大约84%的人口附属于5个最大宗教之一,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或不同形式的民俗宗教。.
巴魯赫·斯賓諾莎
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Benedictus de Spinoza,),西方近代哲学史重要的理性主义者,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齐名。.
上帝
上帝,通常是指信仰系統中的至高神。 在华夏信仰中,上帝是天子、帝王、君主中的至上神,又称“帝”、“天”、“天帝”、「太一」、「皇天」、“昊天上帝”,和后土成對,並稱「皇天--土」。緯書又稱昊天上帝為天皇大帝,並增以五方上帝配屬五行及仁义礼智信。道教尊稱昊天上帝為玉皇,以五方上帝為「五方五老君」所化。受到基督教傳入的影響,上帝一詞在現代社會也用來指基督教的神。.
亚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Αριστοτέλης,Aristotélēs,),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圖的學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師。他的著作包含許多學科,包括了物理學、形而上學、詩歌(包括戲劇)、音乐、生物學、經濟學、動物學、邏輯學、政治、政府、以及倫理學。和柏拉圖、蘇格拉底(柏拉圖的老師)一起被譽為西方哲學的奠基者。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是西方哲學的第一個廣泛系統,包含道德、美學、邏輯和科學、政治和形而上学。 亞里士多德关于物理學的思想深刻地塑造了中世紀的學術思想,其影響力延伸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雖然最終被牛頓物理學取代。在動物科學方面,他的一些意見仅在19世纪被确信是準確的。他的学术领域还包括早期关于形式逻辑理论的研究,最终这些研究在19世纪被合并到了现代形式逻辑理论裡。在形而上學方面,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和神學思想在伊斯蘭教和猶太教的傳統上產生了深遠影響,在中世紀,它繼續影響着基督教神學,尤其是天主教教會的學術傳統。他的倫理學,虽然自始至终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后来也随着新兴現代美德倫理的到来获得了新生。今天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仍然活躍在學術研究的各个方面。在經濟學方面,亞里士多德對於經濟活動的分類與看法持續影響到中世紀與重農主義,直到被亞當斯密的古典經濟學派取代為止。雖然亞里士多德寫了許多論文和優雅的對話(西塞羅描述他的文學風格為“金河”),但是大多數人認為他的著作现已失散,只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原创作品保存了下來。.
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而上學導論
《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而上學導論》(Prolegomena zu einer jeden künftigen Metaphysik, die als Wissenschaft wird auftreten können)是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的一本短篇著作。該書於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出版后兩年首次出版于1783年。 《形而上學導論》一書可以看作是《純粹理性批判》的縮寫本,書中包含了對《純粹理性批判》的總覽與完善。康德稱他在此書中所用的方法為“分析”(analytic)方法,與之相對的是《純粹理性批判》審查人類心智的官能及其所遵循的原則時使用的“綜合”(synthetic)方法。分析的與綜合的方法和分析與綜合判斷不盡相同。分析方法是從已知到未知的過程,而綜合方法則是從未知到已知的過程。在《形而上學導論》原書第四節中,康德描述分析方法是“依靠人們已經知道的東西,人們可以有信心地從那裏出發,追溯到人們還不知道的源泉。”相對地,綜合方法則為“在純粹理性本身裏進行了研究,並且力求在這個源泉本身裏,通過一些原理來確定它的成分和它的純粹使用的法則。” 由於對其前書《純粹理性批判》所受到的負面評價感到不滿,康德在《形而上學導論》一書中加入了對其前書的辯護,他在此書中特別強調了論證形而上學是否能作為科學存在的重要性。同時本書的附錄中還詳盡地包括了康德對其《純粹理性批判》受到批評的反駁。.
查看 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和任何一種能夠作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而上學導論
伊曼努尔·康德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為啟蒙時代著名德意志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學說深深影響近代西方哲學,並開啟了德國唯心主義和康德義務主義等諸多流派。 康德是啟蒙運動時期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是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調和了勒內·笛卡兒的理性主義與法蘭西斯·培根的經驗主義,被认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後,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有其自成一派的思想系統,並且有為數不少的著作,其中核心的三大著作被合稱為「三大批判」,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這三部作品有系統地分別闡述他的知識學、倫理學和美學思想。《純粹理性批判》尤其得到學術界重視,標誌著哲學研究的主要方向由本體論轉向認識論,是西方哲學史上劃時代的巨著。此外,康德在宗教哲學、法律哲學和歷史哲學方面也有重要論著。 康德哲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认为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的理性(即“范畴”)是人与生俱来的,没有先天的范畴我们就无法理解世界。他的这个理论结合了英国经验主义与欧陆的理性主义,对德国唯心主义与浪漫主义影响深远。康德的道德哲学理论也十分著名。此外他还曾针对太阳系的形成提出第一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设。.
弗罗茨瓦夫
弗罗茨瓦夫(波兰语:Wrocław;德语:Breslau,中文譯為布雷斯勞、布列斯勞、洛克勞;捷克语:Vratislav;拉丁语:Wratislavia 或 Vratislavia),是波兰城市,位于波兰西南部的奥得河畔,自1999年起是下西里西亚省的省会。该市人口约为637,075人(2016年),列波兰第四大城(次于华沙、克拉科夫和罗兹),同时也是波兰仅次于华沙的第二大金融中心,在经济、文化、交通等诸多方面都在波兰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弗罗茨瓦夫在其城市发展史上的大部分时期内,一直是一个以多民族、多元文化为特色的城市,德意志、波兰、捷克、犹太等民族均扮演过重要角色。而德语曾长期是占有优势地位的语言,该市的德语名称布雷斯勞(Breslau)的知名度一直很高,二战以前该市曾是德国重要的工商业与文化名城之一,城市规模居全德国第六位,那時人口已达60多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领土调整和民族大迁徙中,该市是德国在战后失去的最大城市,原有的德国居民被迫西迁,而波兰东部因為割让给苏联,大批波蘭人湧入這座城市導致弗罗茨瓦夫在人口构成上基本上成为一个纯粹的波兰城市,但由于保留下来的以及战后重建的大量普鲁士、奥地利乃至波希米亚风格的建筑,该市在波兰境内仍是一个颇为独特的城市。.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哲学
哲學(philosophy)是研究普遍的、根本的问题的学科,包括存在、知识、价值、理智、心灵、语言等领域。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是其批判的方式、通常是系统化的方法,并以理性论证為基礎。在日常用语中,其也可被引申为个人或团体的最基本信仰、概念或态度。.
哲學家
哲學家(Philosopher),哲學的研究者,對哲學懷抱興趣,擁有廣泛的知識,並且能夠利用這些知識來解決特定的哲學問題。根據歐洲哲學傳統,哲學家研究的主題包括美學、倫理學、知識學、邏輯學、形而上學,以至於社會哲學與政治哲學等。.
理性主义
性主义、欧洲理性主义(Rationalism)是建立在承认人的理性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高於並獨立於感官感知。理性主義最早的發源地是在英國,一般认为是隨著以哥白尼日心說為先驅的科學革命在歐洲大陸的發展,然後在包含法國在內的歐洲大陸各地繼續發揚光大,最後在笛卡儿的思想出現以後而产生的一套理論,17-18世纪间主要在欧洲各地例如在歐洲大陸以及冰島和愛爾蘭跟英國得以传播。同时代相对的另一种哲学方法稱為經驗主義,它认为人类的想法来源于经验,所有知识可能除了数学以外主要来源于经验。这里主要关注的是人类的知识来源以及证实我们所知的一种手段。 理性指能够识别、判断、评估實踐理由以及使人的行为符合特定目的等方面的智能。理性通过论点与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发现真理,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获得结论,意见和行动的理由。 理性主义及经验主义并非由当时的哲学家,而是后人作出了区分。事实上,有时两者之间的区分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么显著。三位主要的理性主义者都认同经验科学的重要性,并且他们在研究方法及形而上学的理论上更接近笛卡儿而不是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和莱布尼兹(Gottfried Leibnitz)。尽管这种区分在--著书立作时很有必要,他们在哲学本身来说不是非常有用。 典型的理性主义者认为,人类首先本能地掌握一些基本原则,如几何法则,随后可以依据这些推理出其余知识。最典型的持这种观点的是斯宾诺莎及莱布尼兹,在他们试图解决由笛卡儿提出的认知及形而上学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使理性主义的基本方法得以发展。斯宾诺莎及莱布尼兹都认为原则上所有知识(包括科学知识)可以通过单纯的推理得到,另一方面他们也承认现实中除了数学之外人类不能做到单纯用推理得到别的知识。 笛卡儿的理论相对来说更接近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只有一些永恒真理(包括数学以及科学的认知及形而上学基础)可以单纯靠推理得到,其余的知识需要借助生活经验以及必要的科学手段。更准确地说笛卡儿是一位重视形而上学的理性主义者,是一位重视科学的经验主义者。 康德开始时是一位理性主义者,但是经过休谟(David Hume)的“将他从沉睡中唤醒”的著作(《人类理智研究》)的熏陶,他成了理性主义者以及经验主义者的综合体。 现在理性主义表达一种人类行为应该由理性所支配的观点(这种观点被欧洲所有的理性主义者以及所有的经验主义者所认同)。.
神學
學(Θεολογια,theologia,Theology)一詞,廣泛指稱所有對神(上帝)這個主題展開的研究或學說。神學一詞的希臘文Θεολογια是由Θεος(即「神」)和λογος(即「道/話語/學說」)兩個字組合,字面上便有建立人類對上帝正確認識的學說之意。為宗教研究的一個領域。 在羅馬的君士坦丁與狄奧多西崇信基督教以後,在歐洲,神學多被用以指稱基督教神學,但在基督教神學之外,還有伊斯蘭教神學、猶太教神學等神學體系。有些科學理論家和人文主義代表由於神學受到認信傳統所規限而拒絕神學,並且主张公立大學不應該有神學系的設置。.
神學院
學院廣泛指稱所有研究神這個主題的高等教育機構,一般來說,此自基督教於羅馬獲得勝利以後,即有雛形設立。“神學”的希臘文“Θεολογια”是由“Θεος”(即神、上帝)和“λογος”(即道、話語)兩個字組合,字面上便有建立人類對上帝正確的認識學說之意。.
道德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準,准許刺激人類。 不同的對錯標準是特定生產能力、生產關係和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範。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係的道德,稱為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道德為非正式公共機制,非正式即指無法律或權威能判定正確與否,而公共機制指所有場合都能套用的準則。 道德相对主义者认为,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係:虽然人類的道德在某些方面有共通性,但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準也常常有所差異;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
柏林
柏林(Berlin,)是德国首都,也是德国最大的城市,现有居民约340万人。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施普雷河和哈弗尔河流经该市。柏林也是德国十六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之一,和汉堡、不来梅同为德国僅有的三個城市州份。 柏林是欧盟區內人口第3多的城市(歐盟區人口最多的都市是法國的巴黎,其次是英國的倫敦)以及城市面积第8大的城市。它是柏林-勃兰登堡都会区的中心,有来自超过190个国家的5百万人口。地理上位于欧洲平原,受温带季节性气候影响。城市周围三分之一的土地由森林、公园、花园、河流和湖泊组成。据有关统数据统计,柏林总人口共有3,405,259人。 该根據考古发掘,柏林地區在八萬年前( 舊石器时代晚期市)已经有人類活動。該第一次有文字记载是在13世纪,柏林连续的成为以下这些国家的首都:普鲁士王国(1701年-1870年)、德意志帝国(1871年-1918年)、魏玛共和国(1919年-1933年)、納粹德國(1933年-1945年)。在1920年代,柏林是世界第3大自治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被分割;东柏林成为东德的首都,而西柏林事实上成为西德在东德的一块飛地,被柏林墙围住。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该市重新获得全德国首都的地位,驻有147个。 柏林无论是从文化、政治、传媒还是科学上讲都称的上是世界级城市。该市经济主要基于服务业,包括多种多样的创造性产业、传媒集团、议会举办地点。柏林扮演欧洲大陆上航空与铁路运输交通枢纽的角色,同时它也是欧盟内游客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主要的产业包括信息技术、制药、生物工程、生物科技、光学电子、交通工程和可再生能源。 柏林都会区有知名大学、研究院、体育赛事、管弦乐队、博物馆和知名人士。城市的历史遗存使该市成为国际电影产品的交流中心。该市在节日活动、建筑的多样化、夜生活、当代艺术、公共交通网络以及高质量生活方面得到广泛认可。柏林已经发展成一个全球焦点城市,以崇尚自由生活方式和现代精神的年轻人和艺术家而闻名。.
柏拉图
柏拉圖(,,約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雅典人,他的著作大多以對話錄形式紀錄,並創辦了著名的学院。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也是亞里士多德的老師,他們三人被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史稱「西方三聖賢」或「希臘三哲」。.
欧洲
欧罗巴洲(Ευρώπη),简称欧洲,字源於希臘神话的「欧罗巴」(Ευρώπης),是世界第六大洲,面积,人口742,452,000(2013年),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洲,僅次於亚洲和非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共有50個已獨立的主權國家。 欧洲东以烏拉山脈、烏拉河,东南以裏海、高加索山脉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西北隔大西洋、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歐陸最北端是挪威的北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马罗基角,欧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陆,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亚欧大陆,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歐亞非大陸。 通常,根据政治、经济、文化或实际考虑,欧洲的边界线并不总是一样的。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几个不同“欧洲”的观念。.
歸正宗
歸正宗(Reformed church)也称加尔文宗、改革宗,是基督新教的宗派之一。 狭义的归正宗(Continental Reformed church)即欧洲大陆的加爾文主義教会,廣義的歸正宗(Reformed church)还包含長老會及公理会等所有信奉加尔文主义的教會。歐洲大陸的歸正宗早期興盛於瑞士與荷蘭,長老會和公理會則早期興盛於蘇格蘭、英格蘭與美國。长老会与狭义的归正宗教会在教会治理上都采用长老制,但公理会采用会众制。 若用來指一整套信仰生活與價值觀,稱為归正宗信仰(Reformed Faith)。如果是指神學,是指加尔文主义(或稱歸正神学、改革宗神學)。上述含義源頭都來自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 其著名國際組織有普世改革宗教會協會(The World Communion of Reformed Churches)。.
波美拉尼亚省
波美拉尼亚省可能为:.
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Institute of Sino-Christian Studies,縮寫为 ISCS)乃推動漢語基督教神學運動的學術機構,位於香港新界沙田道風山路33號。.
浪漫主义
浪漫主義(Romantik;Romantisme;Romanticism)是開始於18世紀德國的藝術、文學及文化運動,發生於1790年工業革命開始的前後。浪漫主義注重以強烈的情感作為美學經驗的來源,並且開始強調如不安及驚恐等情緒,以及人在遭遇到大自然的壯麗時所表現出的敬畏。浪漫主義是對於啟蒙時代以來的貴族和專制政治文化的顛覆,以藝術和文學反抗對於自然的人為理性化。浪漫主義重視民間藝術、自然以及傳統,主張一個根基於自然的知識論,以自然的環境來解釋人類的活動,包括了語言、傳統、習俗。浪漫主義受到了啟蒙運動的理念影響,也吸收了中世紀文化復古的藝術成分。 法國大革命和工業革命裡發生的事件和其背後的意識形態也影響了浪漫主義運動。浪漫主義致力於宣揚那些在他們看來被忽略了的英雄個人所達成的成就,它正當化了個人的藝術想像力,並將其作為最重要的美學權威之一,突破了對於藝術的傳統定義。浪漫主義對於歷史和自然題材的強烈訴諸,便是形成這種理念的基礎。.
感覺
感觉(Feeling)是对客观现实个别特性(声音、颜色、气味等)的反映,由来自物质世界的一定刺激直接作用于有机体的一定感觉器官,如光线引起视觉,声波引起听觉;刺激在感官内引起的神经冲动,由感觉神经传导于大脑皮层的一定部位产生感觉。 感觉是感官、脑的相应部位和介于其间的神经三部分所联成的分析器统一活动的结果;无机界没有感觉,只有跟感觉类似的特性,即单纯的物理或化学反映;随着生命出现,产生了生物反映模式,即刺激感应性;刺激感应性已包括感觉的萌芽;正是在刺激感应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感觉;动物感觉能力在进化中随分析器的专门化发展;人类的感觉在复杂的生活条件下和变革现实活动中得到高度发展;人与动物的感觉不同,动物的感觉只是自然发展的结果,人的感觉则包括社会发展的产物。 感觉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它同知觉紧密结合,为思维活动提供材料;感觉因分析器的不同分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运动觉、机体觉、平衡觉等。 人類可以用感覺去感受時間改變,感覺與時間應該是相對的,過份使用邏輯思考,因為自己一些時侯難以理解表面上不合邏輯的事情,容易被人誤導邏輯,但事實上那些事情是符合邏輯的事情,所以不能過份使用邏輯思考,要以邏輯加以感覺去思考。.
普魯士
普鲁士(Preußen;普鲁士语:Prūsa;Prusy;Prūsai;Borussia或Prutenia)乃中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存在於中北部歐洲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歷史上是德意志统一以及德意志帝國立國的主要力量。此名稱之涵義在不同時期有變遷。.
另见
1768年出生
- 伊丽莎白·门罗
- 史密斯·汤普森
- 塞缪尔·斯莱特
- 多莉·麦迪逊
- 奧利維耶·德·皮曼紐爾
- 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
- 弗朗茨二世 (神圣罗马帝国)
- 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
- 弗雷德里克六世 (丹麦)
- 李锐 (数学家)
- 查尔斯·巴顿 (法律作家)
- 王贞仪
- 第一代安格尔西侯爵亨利·佩吉特
- 綿志
- 约瑟夫·傅里叶
- 约瑟夫·德沙
- 约瑟夫·波拿巴
- 讓-羅貝爾·阿爾岡
- 雅克·劳里斯顿
1834年逝世
- 乔纳森·詹宁斯
- 佩德罗一世 (巴西)
- 侯赛因·格拉达什切维奇
- 卡尔·威廉·费尔巴哈
- 卡爾·路德維希·哈丁
- 和裕皇贵妃
- 哈丽特·阿巴斯诺特
-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 夏洛特·罗伯斯庇尔
- 大卫·道格拉斯
- 威廉·H·克劳福德
- 威廉·克理
- 威廉·沃特
- 孫玉庭
- 弗朗索瓦-阿德里安·布瓦尔迪厄
- 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
- 弗里德里希·阿道夫·艾伯特
- 律勞卑
- 托马什·马鲁舍夫斯基
- 托马斯·马尔萨斯
- 朝鮮純祖
- 查爾斯·蘭姆
- 王引之
- 第一代格伦维尔男爵威廉·格伦维尔
- 約翰·富勒
- 綿志
- 詹姆斯·威德尔
- 让·路易斯·玛丽·波伊列
- 谢赫·艾哈迈德
- 雅克·拉比亚迪埃
- 马礼逊
- 黎文𠐤
- 龍城府大夫人
18世紀哲學家
- 伊曼努尔·康德
- 埃德蒙·伯克
-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 奥兰普·德古热
- 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
- 德尼·狄德罗
- 戈特霍尔德·埃弗拉伊姆·莱辛
- 托马斯·潘恩
- 托马斯·贝叶斯
- 托马斯·里德
- 摩西·门德尔松
- 沙特萊侯爵夫人
- 約翰·戈特利布·費希特
- 约瑟夫·德·迈斯特
- 聖日耳曼伯爵
- 詹巴蒂斯塔·维柯
- 让-雅克·卢梭
- 马蒂兰·雅克·布里松
19世纪普救派成员
- 喬治·麥克唐納
- 安妮·勃朗特
- 弗羅倫斯·南丁格爾
- 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
- 查尔斯·金斯莱
- 洛特·M·莫里尔
- 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
- 費尼爾司·泰勒·巴納姆
- 霍勒斯·格里利
19世纪翻译家
- 丁尼生
- 乔治·布尔
- 何塞·马蒂
- 佩科·斯拉菲可夫
- 偉烈亞力
- 嘉约翰
- 巴托洛梅·米特雷
- 弗里德里希·席勒
- 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
- 張永記
- 施约瑟
- 日本的圣尼古拉
- 杨格非
- 柏格理
- 柴门霍夫
- 泽麦特里乌斯·维凯拉斯
- 瑪利亞·維林斯卡
- 禄赐
- 罗伯特·特拉尔 (牧师)
- 罗约翰
- 考尔岑·费伦茨
- 費奧多爾·秋切夫
- 路惠理
- 韦廉臣
- 麦都思
古希腊文献翻译家
启蒙运动
- 五三宪法
- 五月革命
-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拉季舍夫
- 亚当·斯密
-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 伊曼努尔·康德
- 具象人类知识系统
- 勒内·笛卡尔
- 启蒙辩证法
- 啟蒙時代
- 威廉·馮·洪堡
- 巴洛克音乐
- 巴魯赫·斯賓諾莎
- 弗朗西斯·培根
- 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
- 感伤主义
- 新古典主義
- 曼恩·德·比朗
- 本傑明·富蘭克林
- 百科全书派
- 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
- 约瑟夫·海顿
- 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尔德
- 罗伯特·胡克
- 美国开国元勋
- 美國革命
- 腓特烈二世 (普鲁士)
- 自由主義神學
- 致达朗贝尔的信
- 苏格兰启蒙运动
- 菲爾曼·阿鮑齊特
- 詹巴蒂斯塔·维柯
- 让-雅克·卢梭
- 论语言的起源
- 赛缪尔·冯·普芬多夫
-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 路易十四时代
- 通才
- 開明專制
- 魏玛的古典主义
哈雷-維滕貝格大學校友
- 伯納德·馮·古登
- 克里斯蒂安·康拉德·斯普壬格
- 卡尔·路德维希·韦尔登诺
- 卡斯帕尔·沃尔弗
- 卡爾·李特爾
- 奥古斯特·费迪南德·莫比乌斯
- 奥托·李卜曼
- 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
- 尤利乌斯·海因里希·弗朗茨
- 库尔特·波利卡普·约阿希姆·施普伦格尔
- 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
- 弗里德里希·卡尔·约翰尼斯·提艾利
- 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
- 格奧爾格·威廉·里奇曼
- 約翰·約阿希姆·溫克爾曼
- 约翰·弗里德里希·施特林泽
- 路德維希·蒂克
- 路德维希·希尔伯特
- 路德维希·穆勒
- 阿道夫·施皮斯
啟蒙運動哲學家
- 乔治·贝克莱
-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拉季舍夫
- 亚当·斯密
- 亚当·福格森
- 伊曼努尔·康德
- 伏爾泰
- 保爾·霍爾巴赫
- 克洛德·阿德里安·愛爾維修
- 切薩雷·貝卡里亞
- 勒内·笛卡尔
- 大卫·休谟
- 威廉·戈德温
- 威廉·馮·洪堡
- 孟德斯鸠
- 安齐奥赫·康捷米尔
- 尼古拉·马勒伯朗士
- 巴魯赫·斯賓諾莎
- 弗里德里希·席勒
- 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
- 德尼·狄德罗
- 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
- 戈特霍尔德·埃弗拉伊姆·莱辛
- 托马斯·杰斐逊
- 托马斯·潘恩
- 托马斯·里德
- 摩西·门德尔松
- 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
- 朱利安·奥弗雷·拉·美特利
- 格奥尔格·克里斯托夫·利希滕贝格
-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
- 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
- 约瑟夫·普利斯特里
- 约翰·弥尔顿
- 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尔德
- 约翰·托兰德
-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 约翰·洛克
- 菲爾曼·阿鮑齊特
- 詹巴蒂斯塔·维柯
- 让·勒朗·达朗贝尔
- 让-雅克·卢梭
- 赛缪尔·冯·普芬多夫
- 路維·郝爾拜
德国政治哲学家
- 亞當·米勒 (作家)
- 伊曼努尔·康德
- 卡尔·施米特
- 卡尔·马克思
- 卡爾·威廉·施勒格爾
- 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
- 威廉·狄尔泰
-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 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
- 恩斯特·布洛赫
- 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
-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 汉娜·阿伦特
- 漢斯-赫爾曼·霍普
- 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尔德
-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 赛缪尔·冯·普芬多夫
-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 阿图尔·叔本华
- 阿爾弗雷德·羅森堡
- 马丁·海德格尔
- 马克斯·韦伯
- 麥克斯·施蒂納
- 麥克斯·霍克海默
德国翻译学者
- 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
- 瓦尔特·本雅明
- 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尔德
- 馬丁·路德
德国逻辑学家
- 伊曼努尔·康德
- 保罗·纳托普
- 卡尔·亨普尔
- 埃德蒙德·胡塞爾
- 威廉·文德尔班
- 威廉·狄尔泰
- 威廉·阿克曼
- 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
- 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
- 戈特洛布·弗雷格
- 格哈德·根岑
- 格奥尔格·康托尔
-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
- 阿图尔·叔本华
- 鲁道夫·卡尔纳普
- 鲁道夫·赫尔曼·陆宰
德國散文家
心理学哲学家
- 亚历克修斯·迈农
- 亚当·福格森
- 亚里士多德
- 伊本·西那
- 伊本·魯世德
-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
- 伯納德·鮑桑葵
- 伯纳德·威廉姆斯
- 勒内·笛卡尔
- 卡尔·雅斯贝尔斯
- 卡济梅尔兹·塔多斯基
- 吉尔·德勒兹
- 埃德蒙德·胡塞爾
- 墨子
- 大卫·休谟
- 威廉·惠威爾
- 威廉·文德尔班
- 威廉·狄尔泰
- 威廉·赖希
- 居伊·德波
- 山姆·哈里斯
- 弗朗兹·布伦塔诺
- 弗里德里希·尼采
- 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
- 斯拉沃熱·齊澤克
- 曼恩·德·比朗
- 杰瑞·福多
- 法拉比
- 米歇爾·韋伯
- 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
-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
-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
- 肯迪
- 莫里斯·梅洛-龐蒂
- 莫里茨·盖格
- 菲利普·基彻
- 诺姆·乔姆斯基
- 路思·伊瑞葛來
- 阿图尔·叔本华
- 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黑德
- 雅克·德里达
- 雅各·拉岡
新教哲学家
- 保罗·利科
- 喬治·麥克唐納
- 喬納森·愛德華茲
- 库尔特·哥德尔
- 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
- 戈特霍尔德·埃弗拉伊姆·莱辛
- 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
- 约瑟夫·普利斯特里
- 雅各布斯·阿民念
系统神学家
- 于爾根·莫特曼
- 他提安
- 俄利根
- 保羅·田立克
- 卡爾·巴特
- 大馬士革的聖約翰
- 希波的奥古斯丁
- 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
- 托马斯·阿奎那
- 查尔斯·贺智
- 汉斯·昆
- 沃爾夫哈特·潘能伯格
- 泰奥多尔·贝扎
- 漢斯·烏爾斯·馮·巴爾塔薩
- 畢樓奇
- 约翰·加尔文
- 聖文德
- 艾米爾·布魯內爾
- 詹姆斯·I·巴刻
- 詹姆斯·孔恩
- 阿爾布雷赫特·立敕爾
- 马丁·开姆尼茨
西里西亚省人
- 乔治·米夏埃利斯
- 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
- 伯恩哈德·格日梅克
- 保罗·哥尔丹
- 利奥波德·克罗内克
- 古斯塔夫·费希纳
- 威廉·沃尔夫
- 库诺·费舍
- 庫爾特·達呂格
- 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
- 恩斯特·卡西尔
- 斐迪南·拉萨尔
- 漢娜·瑞奇
- 漢斯·蘭馬斯
- 瓦尔特·蒂尔
- 約瑟夫·利普斯基
- 约翰内斯·温克勒
- 諾博特·伊里亞思
- 費迪南·馮·李希霍芬
- 费利克斯·豪斯多夫
- 赫爾穆特·詹姆斯·馮·毛奇
- 马克斯·玻恩
解释学家
- 九鬼周造
- 俄利根
- 保罗·利科
- 勒內·吉拉爾
- 威廉·狄尔泰
- 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
-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
- 理查德·罗蒂
- 瓦尔特·本雅明
- 甘丹·梅亚苏
- 金英漢
- 雅克·德里达
- 马丁·海德格尔
- 魯道夫·布爾特曼
逻辑哲学家
- 乔治·布尔
- 乔治·桑塔亚那
- 亚当·斯密
- 亚里士多德
- 伊曼努尔·康德
- 伊本·西那
- 伊本·魯世德
- 勒内·笛卡尔
- 卡尔·亨普尔
- 卡尔·波普尔
- 卡济梅尔兹·塔多斯基
- 卢恰诺·弗洛里迪
- 厄內斯特·蓋爾納
- 埃德蒙德·胡塞爾
- 墨子
- 大卫·休谟
- 威廉·惠威爾
- 威廉·文德尔班
- 威廉·狄尔泰
- 庄子
- 弗朗西斯·培根
- 弗里德里希·施萊爾馬赫
- 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
- 戈特洛布·弗雷格
- 扬·武卡谢维奇
- 斯拉沃熱·齊澤克
- 杰里米·边沁
- 法拉比
- 海因里希·李凯尔特
- 焦爾達諾·布魯諾
- 甘丹·梅亚苏
-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
- 肯迪
- 詹巴蒂斯塔·维柯
-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 迈克尔·波兰尼
- 阿图尔·叔本华
- 阿尔弗雷德·塔斯基
- 鲁道夫·卡尔纳普
- 鲁道夫·赫尔曼·陆宰
亦称为 士來馬赫,腓特烈·施萊馬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