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席勒-祖基盆地

指数 席勒-祖基盆地

席勒-祖基盆地或席勒-祖基乌斯盆地(Schiller-Zucchius Basin)是位于月球正面一座前酒海纪的撞击盆地,它取名自东北边缘绵长的席勒环形山和靠近西南边缘年轻的祖基环形山,该盆地有时也被观月者非正式地称作席勒环形平原。 该盆地有一圈清晰但已被侵蚀的外环和一部分内环。 盆地中心也存在一个质量瘤或高引力场,该质量瘤首次是由月球探勘者探测器上的多普勒雷达所发现。 该盆地内的包含的陨坑有塞格纳环形山和韦格尔陨石坑以及众多的卫星坑。坐落在盆地南部的是直径72公里贝蒂尼环形山、西北是更大的福西尼德环形山及纳史密斯环形山、而略小的罗斯特陨石坑和诺埃格拉特陨石坑则位于盆地的东、北二端。 File:Schiller-Zucchius basin topo.jpg|地形图 File:Schiller-Zucchius basin GRAIL gravity.jpg|根据圣杯号探测数据绘制的引力图.

15 关系: 塞格纳环形山席勒环形山前酒海纪祖基环形山福西尼德环形山纳史密斯环形山罗斯特陨石坑韦格尔陨石坑诺埃格拉特陨石坑質量瘤贝蒂尼环形山月球轨道器4号月球探勘者月球正面撞击盆地

塞格纳环形山

塞格纳环形山的周边,月球轨道器3号拍摄。 塞格纳环形山(Segner)是月球正面西南边沿附近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匈牙利科学家约翰·安德烈亚斯·冯·塞格纳(1704年-1777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席勒-祖基盆地和塞格纳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席勒环形山

席勒环形山(Schiller)是月球正面西南部一座形状奇特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七世纪德国奥格斯堡的律师尤利乌斯·席勒(1572年-1625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席勒-祖基盆地和席勒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前酒海纪

依巴谷环形山 前酒海纪是月球地質時代中的第一阶段,指從45億5千萬年前(月球初步形成时期)到39億2千萬年前(酒海形成于隕石撞击)的這段時期,紧随之后的是酒海纪。.

新!!: 席勒-祖基盆地和前酒海纪 · 查看更多 »

祖基环形山

基环形山(Zucchius)是位于月球正面西南边沿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11亿年前的哥白尼纪,其名称取自意大利耶稣会修士数学家暨天文学家"尼科洛·祖奇"(1586年-16705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席勒-祖基盆地和祖基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福西尼德环形山

福西尼德环形山(Phocylides)是靠近月球正面西南边缘的一座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七世纪弗里斯兰天文学家、医生暨哲学家约翰尼斯·福西尼德·霍耳沃达(Johannes Phocylides Holwarda,1618年-1651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席勒-祖基盆地和福西尼德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纳史密斯环形山

纳史密斯环形山(Nasmyth)是月球正面西南高地上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七世纪苏格兰著名工程师暨天文学家"詹姆斯·纳史密斯"(1550年-1617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席勒-祖基盆地和纳史密斯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罗斯特陨石坑

罗斯特陨石坑(Rost)是月球正面西南部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德国天文学家约翰·伦哈德·罗斯特(1688年-1727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席勒-祖基盆地和罗斯特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韦格尔陨石坑

韦格尔陨石坑(Weigel)是位于月球正面西南部的一座小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德国数学家、天文学家暨哲学家埃哈德·韦格尔(Erhard Weigel,1625年-1699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席勒-祖基盆地和韦格尔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诺埃格拉特陨石坑

诺埃格拉特陨石坑的周边,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拍摄。 诺埃格拉特陨石坑(Nöggerath)是月球正面西南高地上一座相对较小的古撞击坑,约形成于39.2-38.5亿年前的酒海纪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其名称取自十九世纪德国矿物学家暨地质学家"约翰·雅各布·诺埃格拉特"(1788年-1877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席勒-祖基盆地和诺埃格拉特陨石坑 · 查看更多 »

質量瘤

質量瘤是指一顆行星或衛星的地殼上一處具有比周邊地方有更強引力的地域。一般來說,通常提及「質量瘤」這名詞,都是與月球有關。但事實上,在地球及火星,甚或在其他行星或衛星,都可能出現質量瘤。質量瘤的出現,與行星或衛星的構成部份的密度有關。.

新!!: 席勒-祖基盆地和質量瘤 · 查看更多 »

贝蒂尼环形山

贝蒂尼环形山(Bettinus)是位于月球正面西南边沿的一座大撞击坑,其名称取自十七世纪意大利耶稣会哲学家、数学家暨天文学家"马利欧·贝蒂尼"(Mario Bettini,1582年-1657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新!!: 席勒-祖基盆地和贝蒂尼环形山 · 查看更多 »

月球轨道器4号

月球轨道器4号是美国一艘无人探测器飞船,为"月球轨道器计划"所设计的在月球轨道上运行的系列探测器之一。在前三颗轨道探测器完成阿波罗计划所需的月图测绘和选址任务之后,该探测器被赋予了一个更宽泛的目标—"对月球表面特征进行系统拍摄调查,以进一步了解其性质、起源和演变过程,并为以后进行更详细科学研究的轨道和登陆任务提供选址依据"。该探测器还装备了收集月表地貌、磁场、辐射强度及微流星体撞击数据的设备。它被发射到地月间轨道上并转入环月球两极的椭圆形高轨上,其近月点2706公里、、远月点6111公里(1681英里×3797英里),倾角85.5度,运转周期12小时/圈。 1967年5月11日执行初始拍摄后不久,相机快门便出现开关失灵故障,由于担心快门会卡死在关闭的位置从而挡住镜头,地面人员决定将相机一直保持打开状态。而这需要不断调整轨道姿态,以防止光线渗入相机造成胶卷曝光。 5月13日人们发现部分胶卷已曝光损坏,快门在经测试后被部分关闭。而随后镜头又发现有些模糊,怀疑是低温所引起的冷凝,通过调整探测器轨道姿态升高了相机的温度,基本消除了雾化问题。从5月20日起读出驱动机构的停启控制持续出现故障,最终导致在5月26日决定中止拍摄部分的任务。尽管读取驱动器出现了问题,但整个胶卷还是被全部读取并发回。该探测器获得了1967年5月11日至26日的摄影数据,并于1967年6月1日被读取。而后,探测器进一步降低高度,为后续的月球轨道器5号收集轨道数据。 月球轨道4号总共拍摄了419帧高分辨率和127帧中等分辨率照片,涵盖月球正面99%的区域,图像宽度从58米到134米(190英尺到440英尺)。在整个任务期间,所有其他的实验都获得了精确的数据。 辐射数据显示由于太阳能粒子所产生的低能质子使月表辐射量有所升高。该探测器一直在运行中,直至其轨道自然衰减下降,于1967年10月31日前坠落在月表西经22-30度处。.

新!!: 席勒-祖基盆地和月球轨道器4号 · 查看更多 »

月球探勘者

月球探勘者號(或月球勘探者號;Lunar Prospector)是NASA探索計畫中第三個行星探測任務。本計畫花費總共6280萬美金,任務時間19個月。月球探勘者是以低高度極軌道環繞月球的探測器。月球探勘者的主要任務是對月球表面物質組成、南北極可能的水冰沉積、月球磁場與重力場進行研究。1999年7月31日該衛星撞擊靠近月球南極點的撞擊坑結束任務;原本預期撞擊時揚起的表土可以檢測到水的存在,但並未成功。 月球探勘者號的資料讓科學家可以以此繪製月球表面組成礦物分布圖,並讓我們進一步了解月球的形成和演化。 月球探勘者號是由NASA的(Ames Research Center)主持;衛星承包商是洛克希德·馬丁。 月球探勘者也搭載了舒梅克-李維九號彗星發現人尤金·舒梅克博士(1928年4月28日-1997年7月18日)的部分骨灰。他是至今唯一葬在月球的人。.

新!!: 席勒-祖基盆地和月球探勘者 · 查看更多 »

月球正面

月球正面是月球永遠朝向地球的半球,而相對的另外半球被稱為月球背面。因為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周期和它繞著自己的軸心自轉的周期相同,因此在地球上只能看見月球的一面,這種情形稱為同步自轉或是潮汐鎖定。月球直接被太陽照亮,而繞著地球產生的外觀變化稱為月相。月球未被照亮的部分有時也能看到朦朧的影像,這是地球反照的結果。這反映了地球表面反射的陽光也會照亮月球的表面。由於月球的軌道有點橢圓並且對黃道平面傾斜著,因此產生天秤動,使得從地球上累计能觀察到的月球表面總共達到59%(但在任何一個瞬間能看見的略少於一半)。.

新!!: 席勒-祖基盆地和月球正面 · 查看更多 »

撞击盆地

东方海盆地(月海自身是中间暗黑区),它是一座最典型的多环撞击盆地,也是月球上最年轻,保存最好的盆地。图像宽度1300公里。 同一区域高程图(红色-山丘,蓝色-低地) 撞击盆地(Impact basin)或撞击池(Impact pool)是一种大型撞击坑,通常被称作复杂结构陨石坑(拥有双重或多重环形山脊或壁架),其特征是直径一般都在150-200公里以上。该术词在不同文章中其含义并不完全相同,特别用来指圈数不详且已严重损毁的大撞击坑,有时将所有直径超过300公里的撞击坑都称为盆地。 所有已知的盆地都很古老:它们一般出现在所在天体形成后的最初8亿年中(绝大部分形成于大约40亿年前的后期重轰炸期中),因此,许多盆地都已严重损毁。它们几乎都没有特定的地貌外观,在照片中也无法看到,只有通过精确的测高数据才能检测到它们的存在,有时,甚至要涉及到引力数据。不管,目前许多盆地仍为假想。 “盆地”一词是在1962年由冯·哈特曼(V.Hartmann)和杰拉德·柯伊伯提出的。针对月球上,其内部坐落了环绕着同心环和径向断层月海的大型撞击结构(相对于只有一圈环和没有辐射状地貌的狭义撞击坑)。 虽然通过小型望远镜可看到月球上多座多环结构盆地,但在20世纪中叶,它们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对撞击盆地的研究不仅通过观察,而且还通过建模来进行探究。但尽管如此,有关盆地的构造仍存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

新!!: 席勒-祖基盆地和撞击盆地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席勒-祖基乌斯盆地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