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师丞

指数 师丞

师丞,姬姓,字丞,虢德叔之子,西周时期虢国君主。.

12 关系: 周厉王周懿王竹書紀年西周虢季易父虢宄公虢幽叔虢德叔虢国陕西省李学勤扶风县

周厉王

周厉王(),姓姬,名胡,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中作“”。为周夷王之子。《史記》作厉王,西周青铜器铭文作剌王,在文献中又作汾王。国人暴动之后,他居住在今山西省汾河流域,因此传世典籍和青铜器铭文又称他为汾王 。厉王为西周第十位君王,在位約49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为約前877年-前841年,在位37年),连同共和的十四年。《太平御览》八十四引《史記》載:“周孝王七年,厉王生。”.

新!!: 师丞和周厉王 · 查看更多 »

周懿王

周懿王(前899年-?在位),姓姬,名囏,西周第七代天子,諡號懿王。 《史記》記載懿王時期,周朝開始衰落,有人寫詩諷刺他。《竹書紀年》記載:「懿王元年,天再旦於鄭」,指的是周懿王元年,在一天之內,接連出現兩次天亮的現象,當時在陝西華縣的鄭國一帶可見到這個奇景。此後,周㦤王便有遷都打算,由鎬京遷到犬丘為新都稱槐里。 夏商周断代工程把懿王在位時間定為前899年至前892年,《太平御覽》引《史記》--「懿王在位二十五年」。據白川靜的西周斷代銘器分類結果,懿王在位時間有15年以上。.

新!!: 师丞和周懿王 · 查看更多 »

竹書紀年

《竹書紀年》是中國西晋武帝时在汲郡古墓出土整理的戰國竹簡“汲冢书”的一部分,原無書名,因其編年體體例而命名為《紀年》,亦稱《汲冢紀年》。《竹書紀年》是一部於西晉太康二年(281年)被盜墓者不準(不作为姓氏音Fōu或Biāo、「ㄈㄡˉ」或「ㄅㄧㄠˉ」)所發現的古代史書,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編年體。它當時被埋藏於魏安-釐-王(一說應為魏襄王)的墓裡,記錄了從傳說時代的五帝到魏襄王(一說應為魏哀王)之間的重要歷史事件。竹书纪年於宋朝散佚。20世纪前后,经朱右曾与王国维等人考察先宋文献,重新輯錄了古本的主要内容。.

新!!: 师丞和竹書紀年 · 查看更多 »

西周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指中國歷史上東遷之前的周朝。周朝是繼商朝之後的朝代,國姓為姬。原居於渭水流域。其後為逃避戎狄而遷居岐山下的周原,並於此地發展農業,建築城郭,設立官制。都豐鎬(宗周)(今陝西西安),成王五年營建雒邑(又稱成周),以此為中心加強對東方的控制。周王經常在成周駐節,但是主要活動依舊以鎬京為中心。 昭穆之世,周人加強了對東方的活動,大量活動以成周為中心。等到周幽王時,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經歷戰火的宗周宮室焚毀,周宗室在豐鎬一帶再難以立足(後來這裡由秦人奪回),周平王只得東遷至成周,史稱平王東遷。 西周從約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朝起至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殺為止,共經歷11代12王,大約歷經276年。 前770年,平王弃宗周而迁都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从周朝开始,进行境内各个部落不断融合的过程,在这期间,华夏部族集團逐步形成,成为汉民族的前身之一,周边还有夷、蛮、越、戎狄、肃慎、东胡等诸多其他部落。 以武裝封建與軍事佔領來進行東進。每有新開拓領地,須築城、建廟、立社,即為「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新!!: 师丞和西周 · 查看更多 »

虢季易父

虢季易父,姬姓,名挞,字易父,西周时期虢国君主。.

新!!: 师丞和虢季易父 · 查看更多 »

虢宄公

虢宄公,一作虢宫公,姬姓,字哉,虢季易父之子,西周时期虢国君主。.

新!!: 师丞和虢宄公 · 查看更多 »

虢幽叔

虢幽叔,姬姓,字望,虢宄公之子,西周时期虢国君主。.

新!!: 师丞和虢幽叔 · 查看更多 »

虢德叔

虢德叔,姬姓,字即,虢幽叔之子,西周时期虢国君主。.

新!!: 师丞和虢德叔 · 查看更多 »

虢国

虢国可以指:.

新!!: 师丞和虢国 · 查看更多 »

陕西省

陕西,简称陕或秦,又称三秦,是中国西北地区的省份,现为西北地区工农业最发达的省份,处于黄河中游,是现今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省会是中国著名古都西安。.

新!!: 师丞和陕西省 · 查看更多 »

李学勤

李学勤(),生于北京,中国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古文字学和文献学。清华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前全国政协委员。.

新!!: 师丞和李学勤 · 查看更多 »

扶风县

扶风县位于中國西北的陕西省,距离西安约110公里,距离宝鸡市约95公里,行政區劃上属于宝鸡市,面积约751平方公里,人口约46万。西漢時相對於左馮翊称作右扶風,為三輔之一。 扶风县著名古迹有法门寺。.

新!!: 师丞和扶风县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