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巴伐利亚基督教社会联盟

指数 巴伐利亚基督教社会联盟

巴伐利亚基督教社会联盟(CSU – Christlich-Soziale Union in Bayern e.V.),简称基社盟(CSU),是德国巴伐利亞州的一个政党。在联邦层面该党和其姐妹党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基民盟)在联邦议会共同组成一个党团。作為聯盟黨,基民盟並不會在巴伐利亚和基社盟競爭公職,基社盟只在巴伐利亚參選,而基民盟在其他的聯邦州分參選。.

26 关系: 基督教基督教民主主義反法西斯主義巴伐利亚巴伐利亚党中間偏右价值观德國聯邦議院德国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德国联邦议会保守主义地区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联盟党 (德国)藍色欧洲人民党党团欧洲议会歐洲人民黨歐洲懷疑主義政党1972年西德聯邦選舉2005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2009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2013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2017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

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穌基督為神之聖子與救世主(彌賽亞)的一神教。發源於西亞的巴勒斯坦地區,以《聖經》為最高宗教經典,信徒稱為基督徒,基督徒組成的團體則稱為教會或基督教會。由於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現今亦与伊斯兰教、佛教共同視為世界三大宗教。其分為天主教、正教會、新教等三大宗派,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 基督教的信仰核心認為三位一體的獨一神(漢語亦譯為上帝或天主)創造了世界,並按照神自己的形像造人,由人來管理世界,後來人犯罪墮落,帶來了死亡;聖父派遣其子耶稣 道成了肉身,在其在世33年的最後,為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三天後從死裏復活而後升天,賜下聖神與信徒同在;他的死付上了罪的贖價,使一切信他的人得到拯救,並在神內有永遠的生命。 按照基督教在4世紀的歷史紀載,第一個教會在耶穌升天與聖神降臨(約公元30至33年)後由耶穌的宗徒建立,之後耶穌的宗徒及信徒們不斷向外宣教,並快速在當時管轄巴勒斯坦的羅馬帝國境內及周邊地區傳播;雖曾長期遭羅馬帝國政府迫害,但約於公元32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合法化,狄奧多西大帝時更定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至此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之後因羅馬帝國分裂後西方世界東西部的差异化发展,導致11世紀發生東西教會大分裂,形成以羅馬教宗為首的公教會、以及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首的正教會。16世纪時,西歐又爆發了反對教宗權威的宗教改革運動,马丁·路德(路德派)、约翰·喀尔文(喀尔文派)、烏里希·慈運理等神學家與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安立甘派)先後脫離天主教而自立教會,日後出現了許多教義相近的教會,這些教會即為後世所統稱的新教。 基督教雖起源於西亞,但在7世紀創立的伊斯蘭教興起後,今日在當地的信徒人口反而居於少數。由於基督教重視傳教事業(又稱為「大使命」),加上近代西方國家在世界經濟及文化上具有強勢的影響力,使得基督教的傳佈範圍遍及整個世界,基督教文化更成為世界許多文明的重要骨幹。粗估統計全球超過30%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是當今世界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佔約半數最多;基督徒最多的國家則是美國及巴西,大約占人口的75%。.

新!!: 巴伐利亚基督教社会联盟和基督教 · 查看更多 »

基督教民主主義

基督教民主主義(Christian Democracy;Christdemokratie;Démocratie chrétienne)为基督教民主主义下一个精确而统一的定义是不容易的,概括的说,它只不过是在自由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不断寻求一条中间道路的一种表现形式。基督教民主主义的中间道路是基于若干独特的原则。.

新!!: 巴伐利亚基督教社会联盟和基督教民主主義 · 查看更多 »

反法西斯主義

反法西斯主義是反對法西斯的意識形態,為致力於打擊法西斯主義的個人和團體。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反對運動大部份為反法西斯主義。.

新!!: 巴伐利亚基督教社会联盟和反法西斯主義 · 查看更多 »

巴伐利亚

巴伐利亞自由邦(Freistaat Bayern),簡稱巴伐利亞(Bavaria),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南部的一个联邦州,其面積位居德国第一(占全国面积1/5)、人口第二(次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首府位於慕尼黑。 巴伐利亚州的西北部与巴登-符腾堡、图林根、萨克森、黑森诸州接壤,东部与捷克,南部与奥地利接壤。州府慕尼黑为其最大城市;北部中弗兰肯行政区纽伦堡为该州第二大城市,北拜仁的最大城市;第三大城市是西南部的奥格斯堡,一座古罗马时代就已存在的当时的古罗马国家的边境城市。 巴伐利亚的文化与德国其他州,尤其与北方不同,主要为宗教信仰(天主教为主)和语言(三大方言)差异。巴伐利亚为德国乃至欧洲的一强劲经济体,许多德国企业总部均位于巴伐利亚境内,诸如宝马、奥迪、西门子、英飞凌、彪马、阿迪达斯等。.

新!!: 巴伐利亚基督教社会联盟和巴伐利亚 · 查看更多 »

巴伐利亚党

巴伐利亚党(德语:Bayernpartei)是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的一个政党。它成立于1946年,自诩为巴伐利亚人民的代表,争取巴伐利亚的独立。它同基社盟一道被视为战前巴伐利亚人民党的继承者。拜仁党在40和50年代很兴盛,曾在1949年的大选中获20.9%的选票,并在德国联邦议院赢得17席。在1950年获得17.9%的选票和巴伐利亚州议会的39席。后来很快衰落,最后一次出现在州议会是在1962年。但是在2008年的当地选举中,该党赢得38席(主要在上巴伐利亚),包括慕尼黑市议会的1席(32年来首次)。现任主席为来自雷根斯堡的Florian Weber。.

新!!: 巴伐利亚基督教社会联盟和巴伐利亚党 · 查看更多 »

中間偏右

中間偏右,又稱中右翼,是用來描述政治觀點在政治光譜上橫跨中間派與右派,但不包含極右派立場的個人、政黨、組織及智庫。許多中間偏右政黨內有各種派系存在。.

新!!: 巴伐利亚基督教社会联盟和中間偏右 · 查看更多 »

价值观

#重定向 價值觀.

新!!: 巴伐利亚基督教社会联盟和价值观 · 查看更多 »

德國聯邦議院

#重定向 德国联邦议院.

新!!: 巴伐利亚基督教社会联盟和德國聯邦議院 · 查看更多 »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简称德国(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zh-hans:联邦州; zh-hant:邦;-组成,首都与最大城市为柏林。其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南北距离为876公里,东西相距640公里,从北部的北海与波罗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尔卑斯山。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美国。 在50万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在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後,萊茵邦聯和日耳曼邦聯先後建立,1871年,在普魯士王國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政府首脑則为联邦总理。 德國是世界大國之一,其國内生產總值以國際匯率計居世界第四,以購買力評價計居世界第五。其諸多工業工程和科技部門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全球馳名的德國車廠、精密部件等,為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德國為發達國家,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德國人也以熱愛大自然聞名,都市綠化率極高,也是歐洲再生能源大國,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樣板,除了強調環境保護與自然生態保育,在人為飼養活體的態度十分嚴謹,不但獲得大量外匯和資訊優勢,其動物保護法律管束、生命教育水準也是首屈一指的,在高等教育方面並提供免費大學教育,並具備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體系,催生出拜爾等大藥廠。 德国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为申根区一部分,并于1999年推动欧元区的建立。德国亦为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八国集团、20国集团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其军事开支总额居世界第九。 德語是歐盟境内使用人數最多的母語。德國文化的豐富層次和對世界的影響表現在其建築和美術、音樂、哲學以及電影等等。德國的文化遺產主要以老城為代表。另外國家公園和自然公園共計有上百處。.

新!!: 巴伐利亚基督教社会联盟和德国 · 查看更多 »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Christlich Demokratische Union Deutschlands),简称基民盟(CDU),台灣又譯基督教民主黨、基民黨,是德国主要政党之一,也是德國現在的執政黨。傳統上是一個保守主義和基督教民主主義政黨。.

新!!: 巴伐利亚基督教社会联盟和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 · 查看更多 »

德国联邦议会

#重定向 德国联邦议院.

新!!: 巴伐利亚基督教社会联盟和德国联邦议会 · 查看更多 »

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conservatism)在不同的语境下,或者不同的历史阶段,拥有不同的含义,但它们都有類似的本質:是一種強調既有價值或現狀的政治哲学。保守主义一般是相对激进而言的,而不是相对进步而言的。保守主义并不反对进步,只是反对激进的进步和徹底的顛覆,宁愿采取比较稳妥的方式。其特色為重視已建立之體制並加以維護或者小修小補,並且尊重傳統為不同時代所累積智慧結晶而非累贅。 保守主義者隨著在地區、時代等性質的不同,彼此抱持的觀點或關注的議題可能不同或甚至對立。如英美現今保守主義政黨通常傾向於小政府、自由市場的經濟架構,以及在政治意識形態上對抗社會主義以及共產主義(或僅僅只是大政府的左派價值觀),甚至是反全球化,例如退出不必要的國際組織等。英美的部分進步保守主義者可能相對的支持有限度市場管控和社會福利政策,改以法律約束公平競爭的型態;現在歐洲國家的保守派跟大洋洲國家的保守派在對待外來移民的議題方面,比北美洲國家的保守派採取更為開放的態度所以相對而言對於外來文化上是可能比較開放,雖然他們也會關心商業活動的發展,不過他們也較少反對或有限度支持福利國家政策的相關目標。.

新!!: 巴伐利亚基督教社会联盟和保守主义 · 查看更多 »

地区主义

#重定向 區域主義.

新!!: 巴伐利亚基督教社会联盟和地区主义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巴伐利亚基督教社会联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联盟党 (德国)

基民盟/基社盟(CDU/CSU),通称联盟党(Unionsparteien),是德国的一个中间偏右政党联盟。联盟党由兩個基督教民主主义政黨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基民盟)和巴伐利亚基督教社会联盟(基社盟)组成。联盟党雖然是政黨聯盟,不過,德國人通常並不将它们视为兩個不同政黨,而視為单一政黨。基民盟在德國十五個--運作,而基社盟只在最大--份巴伐利亞活動。.

新!!: 巴伐利亚基督教社会联盟和联盟党 (德国) · 查看更多 »

藍色

蓝色是一种颜色,它是红绿蓝光的三原色中的其中一元,在这三种原色中它的波长最短(约470-440纳米)。 由于空气中灰尘对日光的瑞利散射,晴天的天空是蓝色的。由于水分子中的氢-氧键对约750纳米的光的吸收,大量的水集中在一起呈蓝色,由于氘-氧键吸收波长比较长的光(约950纳米),因此重水是无色的。 蓝色的互补色是橘色。.

新!!: 巴伐利亚基督教社会联盟和藍色 · 查看更多 »

欧洲人民党党团

欧洲人民党党团(European People's Party group)是目前欧洲议会里最大的党团。该党团的成员主要来自于中间偏右的欧洲人民党。该党团的成员大多信奉基督教民主主义或保守主义並支持歐洲聯邦主義。.

新!!: 巴伐利亚基督教社会联盟和欧洲人民党党团 · 查看更多 »

欧洲议会

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是欧洲联盟事实上的兩院制立法機關的下議院,唯一的一个直选议会机构;與歐盟理事會同為歐盟的主要決策機構。与一般意义上的议会相比,欧洲议会創設之初拥有的职能少了很多。它會考察欧盟成员国的人权状况、监狱虐待与酷刑事件等,並會讨论人权问题和派遣人权观察委员会,如对被揭露的警署或监狱虐待和酷刑事件进行调查,或者提醒一个国家和公众舆论对种族主义或排外思潮提高警惕。在超國家的歐洲聯盟中,欧洲议会的特别之处在于:自从1979年以来,它是唯一成员是由欧盟成员国人民直选产生的機構。 因為不民主的批評,歐盟在簽定的各個條約中,一步步的增加了歐洲議會的權力。里斯本條約通過後,在很多的政策領域上,歐洲議會要和歐盟理事會經由共同決定的程序立法,即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是平等的立法機構。欧盟三分之二的法律法规由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共同制定。 虽然欧盟的两个行政机关欧盟委员会和欧洲理事会都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条约》却规定欧洲议会每月必须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召开一次会议。但实际上,几乎所有的立法准备工作和议会委员会会议都在布鲁塞尔举行。议会每月只在斯特拉斯堡开4天会,举行常规会议和最终的投票工作,其他所有会议都在布鲁塞尔举行。虽然欧洲议会多次表示希望自行决定开会地点,之后的多个欧盟条约都规定,欧洲议会的开会地点需由欧盟各成员国政府定夺。.

新!!: 巴伐利亚基督教社会联盟和欧洲议会 · 查看更多 »

歐洲人民黨

歐洲人民黨(European People's Party,缩写为EPP)成立於1976年,是歐洲最大的跨國政黨。歐洲人民黨結合了歐洲的中間偏右基督教民主黨與保守黨。目前歐洲人民黨是歐洲議會的最大團體。.

新!!: 巴伐利亚基督教社会联盟和歐洲人民黨 · 查看更多 »

歐洲懷疑主義

歐洲懷疑主義(Euroscepticism)是指反對欧洲一体化的思想或理念,其非單一的意識型態,亦非反對欧洲,但很大部分是反對歐盟的立場有關。歐洲懷疑主義者反對歐盟,有主張不同形式的反歐盟者,也有主張自己的国家退出歐盟、甚至解散歐盟等。歐洲懷疑主義的政治勢力在欧盟东扩後大增,加上欧盟不断增加內部权力,使歐盟受到重大危機。與此不同的是親歐洲主義。.

新!!: 巴伐利亚基督教社会联盟和歐洲懷疑主義 · 查看更多 »

政党

政黨是以執政或促進和保障特定政治思想、政治利益為目標的團體。在代议制民主政體裡,政黨爭取執政一般以參加選舉為手段,並有時結成政治聯盟,在必要時聯合執政。政黨通常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意識形態,针对国家和社会議题有各自的主张,定立政綱展示願景。 共同的利益、情感、民族、种族等都是结成政党的因素。不同的政治学家对政党有着不同的定义:有人认为政党是选举工具;有人认为政党是一种权力组织;有人认为政党是谋求公职的工具;有人认为政党是人民控制政府的团体;有人认为政党是人民利益的表达渠道。 老牌民主國家和新興民主國家之經驗表明,要在長期內保持民主鞏固,即意味着一個民主國家在多大程度上能遠離國內各種對政治秩序穩定之挑戰,就要促進強而有力之政黨之發展;因此,選舉制度要鼓勵此一發展,而不是加強和推進政黨分化。若在英國、美國,多數民眾無不隸屬於政黨,故多數黨執政,即為代表國民多數之意見;諸黨聯合,即為代表民眾全體之合作。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實行競爭性政黨體制,但實行較為成熟的國家主要是西歐、北美、日本及若干受美英殖民影響的國家,如印度。中國則不然,黨人之比數僅占國民全數一小部分,即使全國各黨各派聯合團結,論其數量,依然占國民全數很小一部分,这是特有之癥結。選舉制度還可以就排除那些只有少數人支持之政黨參選進行特殊設計,還可以推動或拖延政黨成為黨內領導人個人之競選工具。.

新!!: 巴伐利亚基督教社会联盟和政党 · 查看更多 »

1972年西德聯邦選舉

1972年西德聯邦選舉於1972年11月19日舉行,是1949年以來第一次提前選舉。這屆選舉社民黨成為議院最大政黨,在518個聯邦議席中取得242席。.

新!!: 巴伐利亚基督教社会联盟和1972年西德聯邦選舉 · 查看更多 »

2005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

2005年德国眾議院选举在2005年9月18日进行,选出德国眾议院。这次选举是在7月1日聯邦議會未通過對总理格哈特·施罗德的信任案後提前举行的。基民盟/基社盟提名的安格拉·梅克尔成为新总理。.

新!!: 巴伐利亚基督教社会联盟和2005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 · 查看更多 »

2009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

2009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Bundestagswahl 2009),於2009年9月27日舉行,改選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所以各邦的國會議員席次,選舉結果顯示執政的右派基民盟成功維持第一大黨地位,現任總理梅克爾確定獲得連任而左派的德國社民黨則面臨二戰後最嚴重的敗選,並確定退出現行的大聯合政府重新成為在野黨。.

新!!: 巴伐利亚基督教社会联盟和2009年德國聯邦議院選舉 · 查看更多 »

2013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

2013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于2013年9月22日举行,以选举产生第18届德国联邦议院的630名议员。 選舉結果,执政的基民盟/基社盟共获得311席,維持第一大黨地位,並擴大優勢,只差五席便可單獨執政。最大在野党社会民主党获得192席,左派党和绿党分别获得64席和63席,默克尔将蝉联总理职位。由于原执政伙伴自由民主党遭遇历史性惨败,只获得4.8%支持票,达不到进入议会所需的5%门槛,联盟党(基民盟/基社盟)需要寻找与其他政党聯合执政,或組建少數政府。.

新!!: 巴伐利亚基督教社会联盟和2013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 · 查看更多 »

2017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

2017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於2017年9月24日舉行,以選舉產生第19屆德國聯邦議院的議員及新一任的政府。德國總理梅克爾所屬的联盟党得票雖然下降,而且仍然不足以過半,但選後仍是議會中第一大黨。.

新!!: 巴伐利亚基督教社会联盟和2017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