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1 关系: 尼古拉一世 (俄国),俄罗斯帝国,圣彼得堡,第一次世界大战,白军,莫斯科,荷尔斯泰因-格托普-罗曼诺夫王朝,法国,戛纳,戛纳天使长圣米迦勒堂,昂蒂布。
- 19世紀俄羅斯人
- 俄罗斯帝国大公
- 移民法國的俄羅斯帝國人
- 霍爾斯坦-戈托普-羅曼諾夫王朝
尼古拉一世 (俄国)
尼古拉一世·巴甫洛维奇(Николай I Павлович,1)(),是俄罗斯帝国皇帝(1825年—1855年在位)。保羅一世第三子。其兄亚历山大一世死后无男嗣,次兄康斯坦丁大公放弃皇位继承权,因此被立为俄国皇帝。在尼古拉一世統治時期,農奴獲得了從事商業,和從一個地主的屬地遷徙到另一個地主屬地的自由。農奴比例降到了35%。到了亞歷山大二世時期,因為農奴制已經不再適應社會的發展,於是在1861年被徹底廢除。.
查看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 (1856-1929)和尼古拉一世 (俄国)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旧俄語: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亦简称为沙皇俄国、沙俄、帝俄或俄国,是1721年彼得大帝加冕為皇帝起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罗斯,同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国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全盛時的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前),包括了整个中亚、波兰及芬兰,与挪威、瑞典王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中國(當時為清朝)、朝鲜與日本(前期為江戶幕府、後為大日本帝國)接壤。根据1897年的人口普查登记,俄罗斯帝国共有1億2,560万人,至1914年达到1億6,570万人,仅次于大清帝國及大英帝国。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俄羅斯帝國”真正诞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共和国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据另一个角度来看,长期沙皇制度 (Царство),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经帝国的当代俄语单词,而彼得大帝刚刚更换了一个拉丁化的代名词。也许后者是为了让欧洲承认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的君主制国家。发生在17世纪俄罗斯的扩张,最终导致在17世纪中叶,俄罗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亚之后,俄罗斯的领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战争(1654—1667年)之后的左岸乌克兰;这个标志着俄罗斯帝国的成立。 俄罗斯帝国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纪後期的欧洲相继进行工业革命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导致其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远不及欧洲几大强国,尽管在此期间推行了几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如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俄罗斯帝国灭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尔什维克派通过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苏维埃俄国取代,但沙俄的残余势力直到1922年俄罗斯内战后才被完全消灭。.
查看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 (1856-1929)和俄罗斯帝国
圣彼得堡
聖彼得堡(p),中文俗稱彼得堡,是俄羅斯的聯邦直轄市,也是西北部联邦管区和列寧格勒州的首府。位於俄羅斯西北部,瀕臨芬蘭灣,涅瓦河流經過市區,為俄羅斯在波羅的海一帶的重要港口。全市人口約520万,是俄羅斯人口第二大城、以及世界上居民超過100萬人的最北端城市。此城是俄羅斯最西方化的城市,也是俄羅斯文化、經濟、科學中心和交通樞紐之一。俄羅斯有眾多重要政府機構設於該市,包括、、列寧格勒州政府、、俄羅斯海軍司令部和司令部。 聖彼得堡由彼得大帝於1703年5月27日建立,在1712年至1918年期間為俄羅斯帝國的首都,並為帝國三次大革命——第一次俄國革命、俄國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十三月革命的中心。聖彼得堡多次因時空背景而易名: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後,聖彼得堡為因應當時「去日耳曼化」的風潮而改名為「彼得格勒」(Петрогра́д);在列宁逝世後又改名為「列寧格勒」(Ленингра́д)。第二次世界大戰苏德战争期間,列寧格勒被德軍圍城封鎖長達872天,導致多達150萬人死於飢餓,戰後該城被授予「英雄城市」稱號,並有三個下轄城市被授予「軍事榮譽城市」稱號——羅蒙諾索夫、克隆斯塔和科爾皮諾。1991年蘇聯解體後,列寧格勒經過公投決議後,恢復使用聖彼得堡的原名。 2013年,聖彼得堡制定了2030年戰略發展目標,屆時估計將有市民590萬人。以聖彼得堡為中心構築的面積達1439平方公里,僅次於,在俄羅斯吞併了克里米亞後,聖彼得堡成為繼塞瓦斯托波爾後第二小的聯邦主體單位。 聖彼得堡歷史中心及相關建築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旅遊業是聖彼得堡的核心產業之一,該市擁有眾多的文化景點,如冬宮、、馬林斯基劇院、俄羅斯國家圖書館、俄羅斯恐龍復活博物館、俄羅斯博物館、俄羅斯有羽毛恐龍博物館、彼得保羅要塞、聖以撒大教堂和聖基道霍大教堂等等。.
查看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 (1856-1929)和圣彼得堡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或稱歐戰;World War I、WWI、Great War、First World War;la première Guerre Mondiale、la Grande Guerre)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然而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史稱「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直接称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戰場於歐洲大陸,故此20世紀早期的中文經常稱之為“欧战”。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國、奥匈帝国、鄂圖曼帝国及保加利亚屬於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日本、俄國、意大利、美国、塞尔维亚、比利时、中國等則屬於協約國陣營。戰爭的導火線是發生於1914年6月的塞拉耶佛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被塞尔维亚激进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身亡。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包括塞爾維亞對奧匈、保加利亚作戰的巴爾幹戰線,奥斯曼土耳其对俄国的高加索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的美索不达米亚战线、奥斯曼土耳其对英国、阿拉伯的巴勒斯坦战线等等),其中以西線最为慘烈。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强的戰爭之一,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过1,600萬人喪生(约900万士兵和700万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约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除美洲與亞洲外,歐洲各國均受到重創,特別是戰敗國如德國等等還要面對巨額賠款,埋下第二次大戰的種子。.
查看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 (1856-1929)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白军
#重定向 俄国白军.
查看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 (1856-1929)和白军
莫斯科
莫斯科(a)是俄羅斯首都與最大都市、以及莫斯科州首府,為俄羅斯全國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及交通的中心。面積2,510平方公里,與莫斯科州和卡盧加州接壤。城区人口约1200万,是欧洲人口第二多的城市,仅次于伊斯坦布尔,佔俄羅斯總人口的1/10。 莫斯科沿莫斯科河而建,由1147年的莫斯科大公時代開始,在沙皇俄国、蘇聯及今日的俄羅斯聯邦時代,都一直擔任著國家首都的角色。它是歷史悠久的克里姆林宮所在地,並做為上述政權的總部,是俄羅斯數個被列入世界遺產的建築群之一。.
查看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 (1856-1929)和莫斯科
荷尔斯泰因-格托普-罗曼诺夫王朝
彼得二世(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1727年-1730年在位)去世后,罗曼诺夫王朝断绝男嗣,至未婚无嗣的伊莉莎白·彼得羅芙娜女皇(1741-1762年在位)去世之后,由彼得大帝的外孙德国人荷尔斯泰因-戈托普王室的彼得·烏爾里希大公继承皇位,稱彼得三世,荷尔斯泰因-戈托普-罗曼诺夫王朝开始。 Category:俄羅斯歷史.
查看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 (1856-1929)和荷尔斯泰因-格托普-罗曼诺夫王朝
法国
法兰西共和国(République française ),簡稱法国(France ),是本土位於西歐並具有海外大區及領地的主權國家,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以來实行单一制與半总统制,首都為歐盟最大跟歐洲最大的文化與金融中心巴黎。該國本土由地中海一直延伸至英倫海峽及北海,並由萊茵河一直延伸至大西洋,整體呈六角狀。海外领土包括南美洲的法属圭亚那及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诸岛屿。全国共分为18个大区,其中5个位于海外。法国與西班牙及摩洛哥為同時擁有地中海及大西洋海岸線的三個國家。法國的国土面积全球第四十一位,但卻為歐盟及西歐國土面積最遼闊的國家,歐洲面積第三大國家。 今日之法国本土于铁器时代由高卢人(凯尔特人的一支)征服,前51年又由罗马帝国吞并。486年法兰克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又征服此地,其于该地域建立的早期国家最终发展成为法兰西王国。法国至中世纪末期起成为欧洲大国,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致巔峰,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亦為20世紀人口最稠密的國家,現今則是众多前殖民地的首選移民国。在漫長的歷史中,法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與科學家,亦為文化大国,具有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法國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法國自1958年建立第五共和国後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政局保持穩定,國家體制實行半總統制,國家經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由其委任的總理與相關內閣共同執政。1958年10月4日,由公投通過的國家憲法則保障了國民的民主權及宗教自由。法國的建國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中所制定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此乃人類史上較早的人權文檔,並對推動歐洲以至於全球的民主與自由產生莫大的影響;其藍白紅三色的國旗則有「革命」的含義。法國不僅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亦是歐盟始創國。該國國防預算金額為全球第5至6位,並擁有世界第三大核武貯備量。法國為发达国家,其GDP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系,具備世界第十大購買力,並擁有全球第二大專屬經濟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位列全球第四。法國國民享有高生活質素,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特別是醫療研發與應用水平長期盤據世界首位。其國內許多軍備外銷至世界各地。目前,法国是。.
查看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 (1856-1929)和法国
戛纳
戛纳(Cannes,; 加斯科:Canas)是法國南部的一個市鎮,位在濱海阿爾卑斯省的蔚藍海岸地區,鄰近地中海,人口約70,000人,是坎城-zh-hans:电影节;zh-hant:影展;zh-tw:影展;zh-hk:影展;zh-mo:影展;-的所在地。坎城也以其優美的沙灘為名。.
查看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 (1856-1929)和戛纳
戛纳天使长圣米迦勒堂
戛纳天使长圣米迦勒堂(Église Saint-Michel-Archange de Cannes;Церковь Архангела Михаила)是法国戛纳的一座俄罗斯正教会教堂。 该堂由建筑师Louis Nouveau在19世纪设计,希腊十字平面。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皇后玛丽亚·亚历山德罗芙娜有时在冬季去戛纳避寒,建造了这座教堂。.
查看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 (1856-1929)和戛纳天使长圣米迦勒堂
昂蒂布
昂蒂布(法语:Antibes)是法国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大区滨海阿尔卑斯省的一个市镇(法国最小行政区划单位),面积26.48平方公里,人口人(年)。。.
查看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 (1856-1929)和昂蒂布
另见
19世紀俄羅斯人
俄罗斯帝国大公
- 亚历山大一世 (俄罗斯)
- 亚历山大三世 (俄罗斯)
- 亚历山大二世 (俄罗斯)
- 俄罗斯君主女儿列表
- 保罗一世 (俄罗斯)
- 保羅·亞歷山德羅維奇
- 基里尔·弗拉基米洛维奇
- 尼古拉一世 (俄罗斯)
- 尼古拉二世 (俄罗斯)
- 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维奇
- 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
- 德米特里·巴甫洛维奇
-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
移民法國的俄羅斯帝國人
- 乔治·巴兰奇
- 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古契科夫
- 亚历山大·费奥多罗维奇·特列波夫
- 伊万·什梅廖夫
- 伊凡·加拉米安
- 伊戈尔·伊万诺维奇·西科尔斯基
-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
- 伊戈尔·马克维奇
- 伊曼紐爾·列維納斯
- 依蕾娜·內米洛夫斯基
- 卡尔·米夏埃尔 (梅克伦堡)
- 塔瑪拉·德·藍碧嘉
- 娜塔莉亞·帕夫諾芙娜·帕雷
- 娜塔莉娅·布拉索娃
- 季娜依达·吉皮乌斯
- 尼古拉·切列普宁
- 康斯坦丁·巴尔蒙特
- 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納博科夫
- 弗雷德里克·肖邦
- 德米特里·阿米拉瓦里
- 愛爾莎·特奧萊
- 柴姆·苏丁
- 格奥尔基·叶夫根耶维奇·李沃夫
- 瓦斯拉夫·弗米契·尼金斯基
- 瓦西里·康定斯基
- 索尼婭·德勞內
- 约瑟夫·康拉德
- 萊昂·莫查納
- 萨维利·塔塔科维
- 谢尔盖·利亚普诺夫
-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
- 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 馬克·夏卡爾
- 麗拉·柯卓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