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努力恢复Google Play商店上的Unionpedia应用程序
传出传入
🌟我们简化了设计以优化导航!
Instagram Facebook X LinkedIn

小行星434

指数 小行星434

小行星434(匈牙利)是在主帶內側,相對來說是顆較小的小行星,它被歸類為E-型小行星(高反照率的小行星)。在4:1的柯克伍德空隙外側運行的小行星族以他為名,稱為匈牙利族小行星,位於主要小行星帶的核心。 它是在1898年9月11日被馬克斯·沃夫在海德堡大學發現的,並在1898年於布達佩斯舉行的天文學會議中命名為匈牙利。 它被認為與Eger和頑火無球隕石之間在發展上有關聯性。.

目录

  1. 21 关系: 反照率天文單位小行星小行星2867小行星3103小行星帶布达佩斯侍神星匈牙利族小行星儒略年儒略日神女星祸神星爱神星E-型小行星頑火無球隕石馬克斯·沃夫柯克伍德空隙

  2. 1898年发现的天体
  3. E-型小行星

反照率

反照率(albedo)通常是指物體反射太陽輻射與該物體表面接收太陽總輻射的兩者比率或分數度量,也就是指反射輻射與入射總輻射的比值。 反照率或反射係數,是從拉丁文的“白反照”("albedo whiteness"),或“反射的陽光”衍伸出來的,意思是漫反射或是表面反射的能力。 它是從表面反射輻射與入射輻射的比率,是無量綱量。其性質以百分比來表示,度量上從完全黑的表面反照率為0,至表面完美的白色反照率為1。 註解:因為它是以全部的反射輻射對入射輻射,所以包括漫反射和鏡面反射。射輻射對入射輻射的它將包括彌漫性和鏡面反射輻射反映。它們共同承擔表面的反射,然而我們通常假設只有完全漫射或只有完全的鏡面反射,以簡化計算。 反照率取決於輻射的頻率。當引用時未加說明,通常是指適當且平均跨越可見光的光譜。一般情況下,反照率取決於入射輻射的方向分布,除了朗伯表面,其分散是以餘弦函數輻射在所有的方向上,因此反照率是獨立分布的事件。在實務上,雙向反射分布函數(BRDF)可能需要精確的表面特徵的散射特性,但反照率是非常有用的一次近似值。 反照率在氣象學、天文學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在LEED可持續系統性的評量建築物,計算表面的反射率。地球的整體平均反照率,是行星反照率,因為雲層的覆蓋,是30到35%,但由於不同的地質環境特徵,局部的表面有廣泛的不同。 約翰·海因里希·朗伯在1760年將Photometria這個名詞引入光學。.

查看 小行星434和反照率

天,中華文化信仰體系的一个核心,狹義僅指與地相對的天;廣義的天,即道、太一、大自然、天然宇宙。 天有神格化、人格化的概念,指的是最高之神,稱為皇天、昊天、天皇大帝、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等,即道教和民間信仰中的玉皇上帝(玉皇大帝);又稱為蒼天、上天、上蒼、老天、老天爺等。實際應用的例子有「天意」、「蒼天在上」、「老天有眼」、「奉天承運」、「天譴」、「天生我材必有用」、「老天爺」、「我的天啊!」等。.

查看 小行星434和天

天文單位

天文單位(縮寫的標準符號為AU,也寫成au、a.u.或ua)是天文學上的長度單位,曾以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定義。2012年8月,在中国北京举行的国际天文学大会(IAU)第28届全体会议上,天文学家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把天文单位固定为149,597,870,700米。新的天文单位以公尺来定义,而公尺的定义来源于真空中的光速,也就是说,天文单位现在不再与地球與太阳的實際距离挂钩,而且也不再受时间变化的影响(虽然天文单位最初的来源就是日地平均距离)。 國際度量衡局建議的縮寫符號是ua,但英語系的國家最常用的仍是AU,國際天文聯合會則推薦au,同時國際標準ISO 31-1也使用AU,后来的國際標準ISO 80000-3:2006又改成了ua。通常,大寫字母僅用於使用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單位符號,而au或a.u.也可以是原子單位或是任意單位;但是AU被廣泛的地區使用作為天文單位的符號。以1天文單位距離的值為單位的天文常數的值會以符號A標示。.

查看 小行星434和天文單位

小行星

小行星是太陽系内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 至今為止在太陽系內一共已經發現了約127萬顆小行星,但這可能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只有少數這些小行星的直徑大於100公里。到1990年代為止最大的小行星是穀神星,但近年在古柏帶內發現的一些小行星的直徑比穀神星要大,比如2000年發現的伐樓拿(Varuna)的直徑為900公里,2002年發現的誇歐爾(Quaoar)直徑為1280公里,2004年發現的厄耳枯斯的直徑甚至可能達到1800公里。2003年發現的塞德娜(小行星90377)位於古柏帶以外,其直徑約為1500公里。 根據估計,小行星的數目應該有數百萬,詳見小行星列表,而最大型的小行星現在開始重新分類,被定義為矮行星。.

查看 小行星434和小行星

小行星2867

小行星2867 (2867 Šteins)是1969年由苏联天文学家尼科莱·切尔尼克(Николай Степанович Черных)在克里米亚天体物理观测台发现的主带小行星。这颗小行星以拉脱维亚和苏联天文学家卡利斯·斯坦斯(Kārlis Šteins)命名。2008年,欧洲太空总署的无人探测飞船罗塞塔号曾经造访这颗小行星。.

查看 小行星434和小行星2867

小行星3103

小行星3103(3103 Eger)是一颗围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1982年1月20日,M. Lovas在马特劳山发现了此天体。 这颗小行星的绝对星等为254.017211312319等。.

查看 小行星434和小行星3103

小行星帶

#重定向 主小行星帶.

查看 小行星434和小行星帶

布达佩斯

布達佩斯(匈牙利语:Budapest,发音:)是匈牙利首都,也是该国主要的政治、商業、運輸中心和最大的城市,也被認為是東歐一個重要的中繼站。布達佩斯的人口在1980年代中期曾达到高峰207万(布達佩斯都會區人口達到2,451,418人),目前僅有約170萬居民,它是欧洲联盟第七大城市。该市是在1873年由位于多瑙河右岸(西岸)的城市布達和古布達以及左岸(東岸)城市佩斯合并而成的。此前没有布达佩斯这个称呼,过去人们一般将它称为佩斯-布达(Pest-Buda)。.

查看 小行星434和布达佩斯

度在中文中常用作单位,可以指:.

查看 小行星434和度

侍神星

(Nysa)是第44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于1857年5月27日发现。的直径为70.6千米,质量为3.7×1017千克,公转周期为1377.608天。.

查看 小行星434和侍神星

匈牙利族小行星

匈牙利族小行星是與太陽的距離在1.78至2.00天文單位之間的一群主帶小行星,這群小行星有著低離心率(小於0.18),和介於16至34度之間的傾角,軌道週期大約為2.5年.

查看 小行星434和匈牙利族小行星

儒略年

儒略年(符號:a)是天文學中測量時間的測量單位,定義的數值為365.25天,每天為國際單位的86400秒,總數為31,557,600秒。這個數值是西方社會早期使用儒略曆中年的平均長度,並且是這個單位的名稱。然而,因為儒略年只是測量時間的單位,並沒有針對特定的日期,因此儒略年與儒略曆或任何其他的曆都沒有關聯,也與許多其他型式年的定義沒有關聯。.

查看 小行星434和儒略年

儒略日

儒略日(Julian Day)是在儒略週期內以連續的日數計算時間的計時法,主要是天文學家在使用。 儒略日數(Julian Day Number,JDN)的計算是從格林威治標準時間的中午開始,包含一個整天的時間,起點的時間(0日)回溯至儒略曆的西元前4713年1月1日中午12點(在格里曆是西元前4714年11月24日),這個日期是三種多年週期的共同起點,且是歷史上最接近現代的一個起點。例如,2000年1月1日的UT12:00是儒略日2,451,545。 儒略日期(Julian date,JD)是以格林威治標準時中午12:00的儒略日加上那一天的瞬時時間的分數。儒略日期是儒略日添加小數部分所表示的儒略日數"Resolution B1" 1997.

查看 小行星434和儒略日

兆(Zhào)是一个中文数词。在不同的體系中分别代表百万(也就是106)、万亿(也就是1012)、万万亿(也就是1016)这三个數目。在台灣用「兆」代表「萬億」是很普遍的用法。.

查看 小行星434和兆

神女星

神女星(Angelina)是一顆中型的小行星,也是一顆不常見的E型小行星。神女星為第三大的E型小行星,僅次於侍神星與禍神星。坦普爾於1861年3月4日發現神女星,也是他發現的5個小行星中的第1個。 E型小行星於衝的位置會發出不尋常的光輝,這個現象也在木星的衛星木卫一、木卫二與木卫三及土星的衛星土卫八上發現過。 Category:小行星带天体 Category:1861年发现的小行星.

查看 小行星434和神女星

祸神星

(55 Pandora)是第55颗被人类发现的小行星,于1858年9月10日发现。的直径为66.7千米,质量为3.1×1017千克,公转周期为1673.243天。.

查看 小行星434和祸神星

爱神星

433爱神星是环绕太阳运行的一颗近地小行星。由2000年4月至2001年2月,美國太空總署的會合-舒梅克號探测器圍繞爱神星探測,並拍攝大量照片。在2001年2月12日任務完結時,探測器更在其表面登陸,成為第一顆有探測器登陸的小行星。.

查看 小行星434和爱神星

E-型小行星

E-型小行星是表面被認為有頑火輝石和無粒隕石的小行星,它們在主帶中被稱為匈牙利族小行星中佔了很大部分的比率,但是在進入主帶的其他區卻很快的變得極為罕見。但是它們有些在遠離主帶內側的邊緣,像是神女星(安吉利娜)。它們被認為都是來自差異性極低的小行星地函。 它們有高反照率(0.3或更大),與較普通的M-型小行星有明顯的區別。它們的光譜沒有特徵只是平坦的紅化。或許是因為它們是來自母體的邊緣,而不是來自核心,E-型小行星都很小,只有3顆的直徑超過50公里,而且其他的都在25公里以下。頑火無球隕石(頑火輝石無粒隕石隕石體)相信是來自E-型小行星。這一類型的小行星在SMASS分類中可能會歸併在X-型小行星。.

查看 小行星434和E-型小行星

頑火無球隕石

頑火無球隕石(Aubrites)是隕石的一群,其命名依據是1836年墬落在法國德龍省靠近Nyons Aubres的一顆無粒隕石。它們的主要由直輝石類的輝石組成,並常常被稱為輝石無粒隕石。它們起源於火成岩,然後從古老的輝石無粒隕石分離出來,這意味著它們起源於小行星。 頑火無球隕石通常是淺色和融合著褐色的地殼。大多數的頑火無球隕石被重擊成碎片,通常看起來像是起源於月球。 頑火無球隕石的主要成分是缺鐵、富鎂的直輝石或輝石的大片白色晶體。圍繞著這些基體,它們有在尚未成熟階段橄欖石、鎳-鐵金屬、隕流鐵,這表示它們是在高度還原的岩漿狀態下形成。大多數頑火無球隕石中的角礫岩都嚴重受損,鄭明它們的母體有著遭受劇變的歷史。由於一些頑火無球隕石包含著球狀結構的捕虜體,很可能頑火無球隕石的母體曾與有著F球狀結構組成的小行星碰撞。 比較頑火無球隕石和小行星的光譜,顯示頑火無球隕石和主帶小行星的侍神星族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個小行星家族的一個小成員,(3103) Eger,顯示有著近地小行星的軌道,很有可能就是頑火無球隕石的母體。.

查看 小行星434和頑火無球隕石

馬克斯·沃夫

克斯·沃夫(Max Wolf,),德國天文學家,也是天文攝影的先驅。.

查看 小行星434和馬克斯·沃夫

柯克伍德空隙

柯克伍德空隙(Kirkwood gap)是分布在小行星主帶之內的空隙,半長軸(或相當於軌道週期)如右圖所見,是位在與木星產生軌道共振的地點上。 舉例說,只有少數的小行星在軌道長半徑為2.5AU之處,相當於軌道週期3.95年,是木星軌道週期的三分之一(因此稱為1:3軌道共振)。其它軌道共振的位置都在週期與木星成簡單數值比的位置上,這些微弱的共振只會導致小行星的離散,直方圖中的突出通常都肇因於小行星家族的出現。 這些空隙是丹尼爾·柯克伍德在1857年首先注意到的,他也正確的解釋了空隙是來自於木星的軌道共振。 近年來,相對來說是少數的高離心率軌道小行星在這些空隙中被發現,例如艾琳達家族(Alinda family)和Griqua family。她們的軌道離心率在以千萬年為單位的時間基準內緩緩的增加,最後終將因為與大行星接近的遭遇而脫離共振的區域。 柯克伍德空隙出現在平均軌道半徑如下的區間:.

查看 小行星434和柯克伍德空隙

另见

1898年发现的天体

E-型小行星

亦称为 434 Hungaria,匈牙利 (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