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6 关系: 宗教,弗朗西斯·安霖澤,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羅馬教廷,樞機,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
宗教
宗教(英语:Religion)是联系人与超自然神明或超验主义的文化体系,可分为多神论、泛神论、一神论和无神论等多种体系,包括个人行为、传统仪式、价值观念、世界观念、经典作品、朝拜圣地、道德规范或社会团体等形式。宗教信仰是人们对其中某个体系的共识和崇敬。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声称与神话和哲学相辅相成,宗教相当于人文社科中的一门包罗万象的“生存之道”。 不同宗教可能包含不同元素,包括但不限于神性,圣物,信仰,超自然存在(一个或多个),给予信徒规范或力量的终极性或超验性生命体验。宗教的表现形式包括仪式,讲道,纪念或崇拜神明,牺牲,节日,节庆,殡葬服务,婚姻服务,祷告,音乐,艺术,舞蹈,公共服务或其他文化形式。宗教可能通过神圣历史、叙述(可能通过神圣经文保存)、符号意义和圣地,来记录生命、宇宙或其他事物的起源、并以此表达生命的意义。传统意义上,信仰被认为是宗教信念的来源。全世界大约有10000个不同宗教 ,大约84%的人口附属于5个最大宗教之一,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或不同形式的民俗宗教。.
查看 宗座宗教協談理事會和宗教
弗朗西斯·安霖澤
#重定向 方濟各·安霖澤.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
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Concilium Œcumenicum Vaticanum Secundum),簡稱梵二大公會議、梵二會議、梵二,又稱紐曼會議,是天主教會第21次大公會議,也是距今最近召開的一次大公會議,於1962年10月11日由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召開,1965年9月14日由次任教宗保祿六世結束。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是天主教會歷史上第21次大公会议。起初,人們以為它是第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的續會,但後来羅馬教廷作出了澄清了:它將是另一次新的大公會議,取名“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 。 在1959年6月29日所颁布的《忝登伯鐸寶座》通谕中,教宗若望二十三世指出此次大公會議的目標將會是:「發揚聖道、整頓教化、革新纪律」。 本次會議最其重要的結果,即是認同被傳教國之傳統可以與天主教、基督教相容,且可以互相援引,令使爭議三百多年的中國禮儀之爭畫下句點,並且將所謂的《利瑪竇規矩》予以尊重。.
羅馬教廷
羅馬教廷(Curia Romana;中文常直稱為教廷)是聖座的行政机构。它是輔助教宗處理整個天主教會的事務,也与教宗一起构成了天主教会的中央领导机构。其為天主教會的日常運作與達成目標提供必要的中樞組織。現今多以其所在地「梵蒂冈」代稱。.
樞機
樞機是教宗治理天主教會上主要的助手和顧問之職務,由教宗親自任命,是天主教會各級神職人員中僅次於教宗的職位,因而常被外界視為「教會親王」。該職通常由具主教銜的神職人員出任,他們通常也是重要教區的正權主教、或是聖座重要部門的首長。 樞機的拉丁文原名為「cardo」(英文對應詞為「cardinal」),有鉸鏈、樞紐、重要的意思。另一字源為「incardinare」。樞機們組成樞機團,當教宗職務出缺時,只有樞機團有權選舉下一任教宗,傳統上教宗也由樞機中選出。領樞機職的人本身很多是主教,因穿紅衣、戴紅帽,故在中文環境裡,經常被天主教外人士稱為紅衣主教。.
查看 宗座宗教協談理事會和樞機
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
〈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是第二次梵諦岡大公會議所發布的一項正式文件,依照教廷文獻的命名原則取前二字為其名稱為〈Nostra Aetate〉,直譯為〈在我們的時代〉,為該次大公會議發表的三篇宣言之一。該文件是梵諦岡第二次大公會議試圖為羅馬天主教與其他宗教交流時態度訂立正式立場而發布的。該文獻在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的第三會期中於1964年11月25日通過,並於1965年10月28日由教宗保祿六世發布。名稱中的教會是指羅馬天主教,而非泛指所有基督宗教。 該文獻的前身是〈對猶太人與非基督宗教態度草案〉,此為〈大公主義草案〉的第四章,由於與會主教們對於該涉及反猶太主義的議題感到棘手而難以達到共識,因此在第二會期討論〈大公主義草案〉時將此章節留待第三會期並由負責的神學小組重新撰寫後再行討論,最後此章節被獨立出來成為一個單獨的宣言,由於與會主教對於反猶主義的反感,因此名稱中的猶太人字樣也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