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宕昌國

指数 宕昌國

宕昌,又稱宕昌羌,是中國十六國時期末期至南北朝期間的一個羌族所建立的政權,其地相當於今中國甘肅省南部,都城宕昌城(今中國甘肅省宕昌縣西),首領姓梁,史籍第一位有記載的首領是梁勤。 根據《魏書》及《周書》記載,宕昌在梁勤以前「姓別自為部落,各立酋帥,皆有地分,不相統攝。」且「俗皆土著,居有屋宇,其屋織犛牛尾及羖羊毛覆之。國無法令,無徭賦。惟戰伐之時,乃相屯聚,不然則各事生業,不相往來。皆衣裘褐。收養犛牛、牛、豕以供其食。父子、伯叔、兄弟死者,即以繼母、世叔母及嫂、弟婦等為妻。欲無文字,但候草木榮落,記其歲時。三年一相聚,殺牛羊以祭天。」 後來梁勤首先自稱宕昌王,梁勤及其後繼者,往往向比鄰的南北朝政權納貢,並受冊封。《南齊書》載此時宕昌的習俗是「俗重虎皮,以之送死,國中以為貨。」 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年),當時的宕昌王梁彌定因屢犯北周,北周武帝大怒,命大將田弘討滅宕昌國,並在原地設立宕州,宕昌自此滅亡。.

34 关系: 南北朝南齐书宇文邕中國五胡十六国保定 (北周)北周周书甘肃省牦牛魏书梁姓梁书梁仚定梁彌博 (後)梁彌博 (前)梁彌定梁彌忽梁彌頡梁彌頜梁彌邕梁彌機梁彌治梁彌泰梁彌承梁勤梁獠甘梁虎子朝貢

南北朝

南北朝(420年—589年北朝始於439年北魏滅北涼,統一北中國北方開始,南朝始於420年劉宋建立開始;南北兩朝在589年隋灭陳為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由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劉宋開始,至589年隋滅南陳為止,上承兩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因為南北兩勢长时间对立,所以稱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与陈同时存在的西梁一般不算在内。;北朝(439年—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由于军权转移,南朝皇族主要出身于寒門或庶族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71頁。。初期經濟逐渐恢复,但由於戰略錯誤與北朝军力強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與宗室為了皇位時常血腥鬥爭。南梁在梁武帝在位期間國力改善,使國力再度強盛,晚年國家糜爛,侯景之乱使南朝实力大减,并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完全崩潰。雖由南陳的陈文帝統一南朝,但國力大跌,包括現在四川在內的西部大片原屬南梁領土被西魏佔領,南陳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国,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皇室為鮮卑族,漢族官員受五胡文化影響,鮮卑皇室也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彼此通婚。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牽制,直到較友好的突厥并吞柔然後才全力對付南朝。後期在六镇之乱和农民暴动之后造成实力大衰。北魏分裂成東魏及西魏後,不久分別被北齊及北周取代。北齊主要由六鎮集團組成,初期军力強盛。最後藉由宇文泰开创的北周關隴集團,吞并政治日趋腐败的北齊。此時統一中國的天平已朝向北周傾斜。周武帝去世後,漢人楊堅掌握朝廷,通过授禅北周静帝建立隋朝,经营八年之后,發兵灭南陳統一中國。 北朝戰爭不斷、各阶级對立严重,而南朝經濟持續成長、局势比較穩定,出現元嘉之治與永明之治等治世。中原人口自黃巾之亂和永嘉之乱后就开始南移,为南方帶來大量勞動力與先进的生產技術。江南的繁荣,使得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萬繩楠(1994年):《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十一章〈南朝時代歷史的變化與發展〉,第266頁。。在文化方面,乱世为思想自由提供沃土肥壤,提出務實求治和無君論等觀點,在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開創出獨到的見解與理論。玄學、佛教與道教都很興盛。其中佛教帶動石窟的發展,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雲岡石窟與龙门石窟名揚後世。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埃兰沙赫尔),南到东南亚與印度。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第二章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形態,第101頁。。世族擁有大量不需付稅的依附人從事生產與作戰,影響朝廷的稅收。雖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擁護,不過也扶持寒門以平衡政治勢力,並且在南梁時出现了科舉制度的萌芽。南朝世族因為長期安逸而逐漸衰退,在侯景之亂後徹底崩潰。北朝胡人缺乏中原政治的經驗,所以重用漢人世族,引起雙方的文化採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盛。混合的過程產生激烈的思想衝突、政治鬥爭或種族衝突,例如六镇之乱、北齊的排漢運動《顏氏家訓》提到:「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而北周建立關中本位政策,融合鮮卑及漢文化以消除胡漢隔閡《中國文明史第四卷魏晉南北朝上冊》第一章政治發展大勢,第69頁。。在隋朝統一天下後,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

新!!: 宕昌國和南北朝 · 查看更多 »

南齐书

《南齊書》,梁朝蕭子顯撰。紀傳体史書。原名《齊書》,鑑于與李百藥《齊書》同名,宋時曾鞏等改稱為《南齊書》。全書原為60卷,《自序》一卷早已亡佚,今存59卷,本紀8卷,志11卷,列傳40卷。記載自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至齊和帝中興2年(502年)的南齊歷史。 梁武帝天監年間吳均曾請求撰寫《齊史》,未獲准許,後蕭子顯自告奮勇承擔了這個任務。經過幾年的努力,書成上奏,梁武帝下詔付秘閣收藏。 《南齊書》在体例上“本(檀)超、(江)淹之旧而小変之”;蕭子顯多取材自前史家檀超和江淹奉詔修未成的齊史体例。還參考了熊襄的《齊典》、沈約的《齊紀》、吳均的《齊春秋》和江淹著的《齊史》十志等等。《南齊書》部帙不大,年代又短,居然也撰寫八篇志,這無疑是江淹的首創之功。《南齊書》同《宋書》,宣揚神秘的思想、佛法的深遠,過分講究華麗的辞藻,這是《南齊書》的缺点,也是那個時代的文風使然。 後人也曾增補此書,陳述撰《補南齊書藝文志》4卷,清人萬斯同《歷代史表》中有〈齊諸王世表〉1卷、《齊將相大臣年表》1卷、《齊方鎮年表》1卷。 由于萧子显是萧道成之孙,对南齐政权有所庇护,但《南齐书》还是保留了较多原始资料。.

新!!: 宕昌國和南齐书 · 查看更多 »

宇文邕

#重定向 周武帝.

新!!: 宕昌國和宇文邕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宕昌國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該時期自304年劉淵及李雄分別建立漢趙及成汉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燾(太武帝)灭北凉為止。範圍大致上涵蓋華北、蜀地、遼東,最遠可達漠北、江淮及西域。在入主中原眾多民族中,以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為主,統稱五胡《中國文明史 魏晉南北朝》〈第一章 政治發展大勢〉: 第50頁-第61頁.

新!!: 宕昌國和五胡十六国 · 查看更多 »

保定 (北周)

保定(561年正月—565年十二月)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年号,歷時4年餘。.

新!!: 宕昌國和保定 (北周) · 查看更多 »

北周

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称后周(宋朝以后鲜用),由宇文氏建立,定都長安,北周自建國后,統治實權一直在霸府宇文護身上,皇帝無力與之抗阻,為了擺脫宇文護的束縛,經過一連串的計畫與鬥爭,北周武帝終於殺死了宇文護,掌握大權,並以德施政,人民安樂,在位時更成功滅北齊,統一北朝。但他死後三年,北周便被杨坚的隋朝所滅,后由隋滅陳,統一中國。.

新!!: 宕昌國和北周 · 查看更多 »

周书

《周书》,唐令狐德棻主编,參加編寫的還有岑文本和崔仁師等人。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诏修梁、陈、齐、周、隋五代史,令狐德棻與岑文本、崔仁師負責撰北周史,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共五十卷,本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而史論多出於岑文本之手。貞觀十年與《北齊書》、《梁書》、《陳書》、《隋書》同時進呈皇家。本書记载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紀傳體史書。《周书》文笔简洁爽劲,清代史家赵翼说它“叙事繁简得宜,文笔亦极简劲”。《周书》不只是记述西魏及北周皇朝的史事,内容兼顾了同时代的东魏、北齐、梁与陈等四朝的重大史事,對於帝位更迭、重大动乱,皆詳加载明,反映了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及纷繁的历史事件。 赵翼曾曰:“当后周时,区宇瓜分,列国鼎沸,北则有东魏、高齐,南则有梁、陈,迁革废兴,岁月更异,《周书》本纪一一书之,使阅者一览了然。” 《周書》無志及表,後人據相關史料補作志表,有清人練恕《北周公卿表》1卷,萬斯同《二十五史補編》有〈周諸王世表〉、〈周公卿年表〉各1卷。近人王仲犖《北周地理志》10卷、《北周六典》10卷(以職官為主),郭靄春、徐仁甫、王忠林各自撰有《補周書藝文志》(不分卷)。.

新!!: 宕昌國和周书 · 查看更多 »

羊是對部份羊亞科動物的統稱,包括羊族(學名:Caprini)及部份其他羊科動物(例如藏羚),中國古代稱羶根、珍郎、卷婁、獨筍子。 羊族下包括綿羊、山羊、大角羊、蠻羊等。.

新!!: 宕昌國和羊 · 查看更多 »

没有描述。

新!!: 宕昌國和羌 · 查看更多 »

甘肃省

肃省,简称甘或陇,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於中国西北地区、黄河上游,省会为兰州市。“甘肃”()因甘州(今张掖)与肃州(今酒泉)而得名。.

新!!: 宕昌國和甘肃省 · 查看更多 »

牦牛

牛(学名:Bos grunniens,),--,是一种生活在青藏高原的长毛的牛属动物,在西藏是一種被驯养的牲畜。 野生的牦牛的肩高可达两米,驯养的牦牛一般只有一半高,野牦牛和家牦牛都有长毛来御寒,野牦牛一般是棕色或黑色的,家牦牛也有白色的。 牦牛主要因为它们的奶和肉而被驯养,不过当地的牧民、商人和登山者也用它们来驮运重物。 野牦牛是易危物种,屬於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新!!: 宕昌國和牦牛 · 查看更多 »

牛(学名:Bovini),即是牛族,為牛亞科下的一個族,牛族的成员都是大到极大的草食性动物,其中包括对人类非常重要的黄牛、水牛和牦牛。最大的野生牛族成员是非洲水牛和美洲野牛。这一族一般统称为牛。有一部份的牛被人類做為家畜。.

新!!: 宕昌國和牛 · 查看更多 »

魏书

《魏书》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内容记载了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的北魏王朝的历史。.

新!!: 宕昌國和魏书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 猪科.

新!!: 宕昌國和豬 · 查看更多 »

虎(学名:Panthera tigris),俗称老虎、大虫,是現存体型最大的两种猫科动物之一,被人称为百兽之王。野外個體可長達、重(此为狩猎数据,实测数据的最大值为261kg)。虎是掠食性肉食動物,有敏锐的听力、夜视力,可自由伸缩的尖爪和粗壮的犬齿。同时,它们也是自然界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除了庞大的体型与有力的肌肉之外 牠们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白色到橘黃色的毛皮上有黑色垂直的条纹,这有助于其在捕猎时隐蔽自身。 虎為亚洲特有种类。其分布的范围极广,从外兴安岭针叶林到开阔的草地到热带沼泽都有。它们的领地观念十分强烈,会划分属于自己的地域范围,而且是獨居的。它们通常需要大面积的栖息地,以满足相当的猎物数量。伴随这一事实而来的是,其对栖息地的偏好与地球上部份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相重叠,从而导致了与人类利益的严重冲突。现代虎的九个亚种中,三个已经绝种,其余的六种都被列为濒危,部份处于极危。20世纪初虎的数量约有10万只,而现在世界自然基金会估计全球仅存3890只虎。残存的虎虽多受到政府保护,但非法捕猎仍屡禁不止。栖息地丧失和遗传多样性下降亦是其巨大威胁。 虎是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动物之一,它们出现在许多古代的神话和民俗传说,现代的电影和各类媒体中。在许多的旗帜、纹章、甚至运动会的吉祥物中都可以见到牠们的图案。孟加拉虎是孟加拉和印度的国家动物。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国家动物也是虎。.

新!!: 宕昌國和虎 · 查看更多 »

梁姓

梁姓是一個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28位,在中國大陸人口排名第22位,在台灣排名第43位。.

新!!: 宕昌國和梁姓 · 查看更多 »

梁书

《--書》,唐朝人姚思廉著,纪传体记载南朝梁朝史。书成于贞观十年(636年),共56卷。 最早蕭子顯寫有《普通北伐記》五卷,蕭韶寫有《梁太清记》十卷,沈约寫有《武帝本纪》十四卷,周興嗣寫有《梁皇帝实录》五卷。許亨寫成《梁史》五十八卷。梁代謝昊又有《梁書》四十九卷,陳代何之元和隋代劉璠各成《梁典》三十卷。 姚思廉之父姚察在隋时有旧稿,大业二年(606年)姚察死,嘱其子思廉續書,贞观三年(629年)思廉奉命修史,房玄齡和魏徵為總監修,並采謝昊、顧野王諸家舊作,贞观十年(636年)書成。《梁書》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有二十六卷卷末論讚稱“陳吏部尚書姚察曰”。另在列传中新创《止足列传》,记述功成身退的士大夫的事迹。上自502年梁武帝萧衍称帝,止於557年陈霸先灭梁。 該書特點之一為引用文以外的部份不以當時流行的駢體文,而以散文書寫。 後人據相關史料補作《梁書》的志表,清人萬斯同《歷代史表》中有《梁諸王世表》、《梁將相大臣年表》各1卷,洪齮孫《補梁疆域志》4卷。.

新!!: 宕昌國和梁书 · 查看更多 »

梁仚定

梁仚定(),為南北朝時期宕昌國君主之一。 《周書》中記載,宕昌原事北魏恭謹,後來看到北魏分裂成東、西魏,遂有背叛之意。仚定在位期間,於北魏末年、西魏初年屢犯魏境,後為西魏所破,仚定向西魏請罪,被任命其為撫軍將軍。西魏文帝大統四年(538年),被任命為南洮州刺史、要安蕃王。後來洮州改為岷州,仚定仍為刺史。大統七年(541年),仚定又舉兵犯西魏。北魏命將領獨孤信討伐,魏軍未至而仚定已先為部下所殺。 仚定的部眾後來被獨孤信擊敗,仚定弟梁彌定被西魏另立為宕昌王。.

新!!: 宕昌國和梁仚定 · 查看更多 »

梁彌博 (後)

梁彌博,南北朝時期宕昌國君主之一。 根據《梁書》記載,南梁武帝天監四年(505年),彌博進貢甘草、當歸,南梁曾任命時為代理宕昌王(行宕昌王)的彌博為安西將軍、河涼二州刺史、宕昌王。《南史》則記載南梁係任命彌博為使持節、都督河涼二州諸軍事、安西將軍、東羌校尉、河涼二州刺史、隴西公、宕昌王,並佩以金章。《資治通鑑》於同年亦有南梁「以行宕昌王梁彌博為河、涼二州刺史、宕昌王」之記載。 《資治通鑑》又記載:北魏於同年(即505年,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以宕昌世子梁彌博為宕昌王。 彌博死後,由其子梁彌泰繼立。.

新!!: 宕昌國和梁彌博 (後) · 查看更多 »

梁彌博 (前)

梁彌博,南北朝時期宕昌國君主之一。485年,彌博於其父梁彌機去世後繼立為君主。 據《資治通鑑》記載,彌博繼位後,受吐谷渾之勢力所逼,逃奔仇池。北魏的仇池鎮將穆亮認為彌機事奉北魏一向周到,對於宕昌的滅亡感到憐憫;因為彌博的兇暴,使部眾對他深惡痛絕;而彌機之兄的兒子梁彌承反而人心依附,因此上奏請求護送彌承回國。北魏孝文帝許之。穆亮擊退吐谷渾軍,扶立彌承。而彌博則不知所終。 《南齊書》則記載:南齊永明三年(485年),南齊封梁彌頡為宕昌王,永明六年(488年),彌頡去世,南齊封梁彌承為宕昌王。故即有綜合《資治通鑑》及《南齊書》之記載,推測彌博係485年間在位的看法。.

新!!: 宕昌國和梁彌博 (前) · 查看更多 »

梁彌定

梁彌定,為南北朝時期宕昌國君主之一。前任君主梁仚定之弟。 西魏文帝大統大統七年(541年),仚定舉兵犯西魏。北魏命將領獨孤信討伐,魏軍未至而仚定已先為部下所殺。仚定的部眾被獨孤信擊敗後,彌定被西魏另立為宕昌王。 大統十六年(550年),彌定受到同族的酋長梁獠甘襲擊因此逃奔西魏,梁獠甘自立為宕昌王。西魏丞相宇文泰命將領宇文貴、豆盧甯、史甯等率兵討伐獠甘,將之擒獲並斬首,重迎彌定回到宕昌。 北周滅西魏後,北周武帝保定初年,彌定遣使向北周貢獻方物。保定三年(563年),又遣使貢獻猛獸。保定四年(564年),彌定侵犯北周的洮州,被北周將領李賢打敗。同年,彌定又引吐谷渾軍侵犯北周,再被李賢打敗。北周武帝大怒,命大將田弘討滅宕昌國,在原地設立宕州,宕昌國自此滅亡。至於彌定的下場,史籍並未記載。.

新!!: 宕昌國和梁彌定 · 查看更多 »

梁彌忽

梁彌忽,為南北朝時期的宕昌國君主之一,其祖父為梁勤,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424年),曾遣子梁彌黃向北魏奉表請求內附。太武帝即拜彌忽為宕昌王,封彌黃為甘松侯。在位期間不詳。彌忽死後,其孫梁虎子繼立。.

新!!: 宕昌國和梁彌忽 · 查看更多 »

梁彌頡

梁彌頡,為南北朝時期宕昌國君主之一。 根據《南齊書》的記載,彌頡係於485年(南齊武帝永明三年、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前任君主梁彌博去世後,受南齊封為使持節、督河涼二州諸軍事、安西將軍、東羌校尉、河涼二州刺史、隴西公、宕昌王。 488年(南齊武帝永明六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彌頡去世,南齊另封梁彌承為宕昌王。.

新!!: 宕昌國和梁彌頡 · 查看更多 »

梁彌頜

梁彌頜,為南北朝時期宕昌國君主之一。 史籍中對彌頜之記錄頗為缺乏,根據《梁書》的記載,南梁於武帝天監元年(502年),即蕭衍甫篡南齊稱帝時,曾將原封安西將軍宕昌王的彌頜進號為鎮西將軍。.

新!!: 宕昌國和梁彌頜 · 查看更多 »

梁彌邕

梁彌邕,為南北朝時期宕昌國君主之一。 史籍中對彌邕之記錄頗為缺乏,根據《梁書》的記載,南梁於武帝天監元年(502年),曾任命代理宕昌王(行宕昌王)彌邕為安西將軍、河涼二州刺史,實封宕昌王。.

新!!: 宕昌國和梁彌邕 · 查看更多 »

梁彌機

梁彌機(),為南北朝時期宕昌國君主之一,478年,彌機於其父梁彌治去世後繼立為君主。 在位時曾受其他勢力冊封,南朝宋任命其為使持節、督河涼二州、安西將軍、東羌校尉、河涼二州刺史、隴西公。南齊時,又受進號為鎮西將軍;北魏則封其為征南大將軍、西戎校尉、梁益二州牧、河南公、宕昌王。魏書又載其因入北魏朝見,殊無風禮。朝見完畢後,北魏孝文帝向左右群臣說:「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宕昌王雖為邊方之主,乃不如中國一吏。」於是改授領護西戎校尉、靈州刺史,而維持王號如故,更賜以車騎、戎馬、錦彩等,送其回國。 485年,彌機去世,子梁彌博繼位。.

新!!: 宕昌國和梁彌機 · 查看更多 »

梁彌治

梁彌治(),為南北朝時期宕昌國君主之一,於前任君主梁彌忽去世後繼立,時約當北魏獻文帝在位期間。彌治繼位後,虎子之弟梁羊子逃奔吐谷渾,吐谷渾派兵送回羊子,計劃奪取彌治之王位。彌治向北魏求援,北魏獻文帝派軍救之,羊子退走。478年,彌治去世,其子梁彌機繼位。.

新!!: 宕昌國和梁彌治 · 查看更多 »

梁彌泰

梁彌泰,為南北朝時期宕昌國君主之一。梁彌博之子。 史籍中對彌泰之記錄頗為缺乏,只知根據《梁書》、《南史》的記載,彌泰繼彌博之位。 《梁書》中另有「大同七年,複授以父爵位。」等語,亦即大同七年時,南梁授彌泰以其父之爵位。按南梁大同七年,即為541年,惟該年據《資治通鑑》及《周書》的記載,宕昌國內係梁仚定死,由梁彌定繼位,因此有一說即認為,梁彌博即是梁仚定,梁彌泰即是梁彌定。.

新!!: 宕昌國和梁彌泰 · 查看更多 »

梁彌承

梁彌承,為南北朝時期宕昌國君主之一。 據《資治通鑑》的記載,宕昌於梁彌博在位時因受吐谷渾之勢力所逼,逃奔仇池。北魏的仇池鎮將穆亮認為彌博之父梁彌機事奉北魏一向周到,所以對於宕昌的滅亡感到憐憫;而因為彌博的兇暴,使部眾對他深惡痛絕;反觀彌機之兄的兒子-即彌承,人心依附,因此上奏請求護送彌承回國。北魏孝文帝許之。穆亮擊退吐谷渾軍,扶立彌承。 《南齊書》則記載:彌承係於488年(南齊武帝永明六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前任君主梁彌頡去世後,受南齊封為使持節、督河涼二州諸軍事、安西將軍、東羌校尉、河涼二州刺史、宕昌王。.

新!!: 宕昌國和梁彌承 · 查看更多 »

梁勤

梁勤,《魏書》作梁懃,《周書》作梁勒,為有記載的宕昌國第一位稱王者,史書謂其「世為酋帥,得羌豪心,乃自稱王焉。」在位期間不詳。其孫為梁彌忽,惟彌忽是否直接繼梁勤之位亦不詳。.

新!!: 宕昌國和梁勤 · 查看更多 »

梁獠甘

梁獠甘(),為南北朝時期宕昌國君主之一。原為宕昌國內的酋長之一。 西魏文帝大統十六年(550年),獠甘襲擊原宕昌王梁彌定,彌定逃奔西魏,獠甘自立為宕昌王。 不久,西魏丞相宇文泰命將領宇文貴、豆盧甯、史甯等率兵討伐獠甘,獠甘兵敗擒獲並斬首,彌定被魏軍重新迎回到宕昌。.

新!!: 宕昌國和梁獠甘 · 查看更多 »

梁虎子

梁虎子(《魏書》作梁虎子,《北史》作梁彪子),為南北朝時期宕昌國君主之一,其祖父為梁彌忽。彌忽去世後,虎子繼立。史書載其在位時宕昌「其地自仇池以西,東西千里;席水以南,南北八百里。地多山阜,人二萬餘落。」在位期間不詳。虎子去世後,由梁彌治繼立。.

新!!: 宕昌國和梁虎子 · 查看更多 »

朝貢

朝贡(tributum),又稱進貢,是一方将财富以某种形式给予另一方,以表示順从或结盟,尤其是君主國裡臣民獻上禮物給君主,或藩屬國也會向宗主國獻上禮物。這些禮物稱為貢品。朝貢是地方臣服于中央统治者,或者属国臣服于宗主国的表示。 朝贡体系也称“宗藩体系”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同为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曾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古代历史当中。.

新!!: 宕昌國和朝貢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宕昌羌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