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5 关系: 司马,夫差,子国 (楚国),子闾,子期,左传,令尹,公子启,公子结,公子结 (楚国),公孙宁,公孙朝,公孙朝 (楚国),囊瓦,申包胥,白公之亂,白公胜,芈姓,阖闾,陈国,楚平王,楚国,楚惠王,楚昭王,春秋时期。
司马
司马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官职名称,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职权。.
查看 子西 (令尹)和司马
夫差
吴王夫差矛 夫差(),姬姓,春秋时期吴国第25任君主,在位时期为前495年—前473年。.
查看 子西 (令尹)和夫差
子国 (楚国)
公孙宁,字子國,春秋末期楚国的令尹,父亲子西,祖父楚平王。 前479年,父亲子西被白公胜所杀。白公胜之乱平定后,沈诸梁把令尹让给了公孙宁。 前478年,楚惠王占卜子良能否作令尹,沈尹朱说,吉利,超过了他的期望。叶公沈诸梁认为王子不适宜当令尹,于是令尹由公孙宁就任。 前477年,巴国进犯楚国,三月,公孙宁率师大败巴国,公孙宁被封在析。.
子闾
子闾(),'''芈'''姓,名启,字子闾,又称公子启,楚平王之子,楚昭王之兄。 前489年,楚昭王在出兵前占卜,结果是战争和退兵都不吉利,楚昭王自知难逃一死,便打算死在仇敌手里,他先后命令兄长公子申和公子结继承王位,二人都不同意。楚昭王又命令子闾继承王位,子闾推辞了五次后同意了。不久,楚昭王得了病,死在城父,子闾退下来说:“君王舍弃他的儿子而让位,臣下们岂敢忘记君王呢?服从君王的命令,是顺乎情理的;拥立君王的儿子,也是顺乎情理的,两种顺乎情理都不能丢掉。”子闾便与公子申、公子结商量,秘密转移军队,封闭有关道路,迎接越国女子为楚昭王生的章即位,然后退兵回国。 前479年,白公胜发动叛乱,想让子闾做楚王,子闾不答应,白公胜就以武力劫持他,子闾说:“您如果安定楚国,整顿王室,然后对我加以庇护,这是我的愿望,岂敢不听从?如果要专谋私利来颠覆王室,置国家于不顾,那么我宁死不从。”白公胜随后就杀了子闾。.
查看 子西 (令尹)和子闾
子期
子期可以指:.
查看 子西 (令尹)和子期
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漢族先民所著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十三經中篇幅最長,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春秋內傳》,《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穀梁傳》合称“春秋三传”。.
查看 子西 (令尹)和左传
令尹
令尹,即楚國宰相。一說其名源於伊尹,但亦存爭議。 楚武王時設置令尹,入則領政、出則統軍。直到楚國被秦國所滅,令尹一直是楚國的最高官職,兼有中原諸侯國相、將的權力。令尹一般都由楚王的親族出任,非王族擔任令尹的,可考證的只有楚文王時的彭仲爽(申國平民),以及楚悼王時的吳起(魏國將軍)兩人而已。 楚国行政官制多以“尹”为名,令尹执一国之柄,为百官之长;军事官制以柱国为名,上柱国执一国之军,为各军之长。令尹、柱国居上卿之位,多由楚国的公族成员及其后裔充任。.
查看 子西 (令尹)和令尹
公子启
#重定向 子闾.
查看 子西 (令尹)和公子启
公子结
公子结可以指:.
查看 子西 (令尹)和公子结
公子结 (楚国)
公子结(),字子期,春秋时期楚国的王子,父亲楚平王。 前506年,柏举之战后,楚昭王逃到随国,子期长得像楚昭王,他让楚昭王逃跑,让随国人把自己献给吴王阖闾。随人卜之不吉,于是并未交出子期,而是以言语说服了吴人。后来楚昭王割破子期的胸口,和随国盟誓。前505年七月,子期、子蒲灭唐国。子期不听子西的建议,在麇地火烧吴军,吴师大败,吴王阖闾回国。 前504年,子期的陆军在繁扬败于吴国。前496年二月辛巳,子期 、陈国公孙佗人率军灭顿国,俘虏顿国国君顿子牂。 前489年,楚昭王出兵前占卜不吉利,先后命令兄长子西和子期继承王位,二人都不同意。楚昭王又命令子闾继承王位,子闾推辞了五次后同意了。楚昭王在城父去世,子闾便与子西、子期商量,秘密转移军队,迎接越国女子为楚昭王生的章即位为楚惠王,然后退兵回国。前485年,子期伐陈国,吴国季札援救,对子期说吴楚二君应该退而务德,子期听从,吴楚撤军。 前480年夏,子西、子期伐吴,到达桐汭。前479年,白公胜作乱,在朝堂杀死子西、子期。子西掩面而死,子期说我以力事君,不能有始无终。撅下樟木打死敌人,而后死去。.
公孙宁
#重定向 子国 (楚国).
查看 子西 (令尹)和公孙宁
公孙朝
公孙朝可以指:.
查看 子西 (令尹)和公孙朝
公孙朝 (楚国)
公孙朝,春秋末期楚国的大臣,父亲令尹子西。 前478年,楚惠王派公孙朝攻打陈国,七月己卯,舜之后裔的陈国彻底灭亡。.
囊瓦
囊瓦,囊氏,名瓦,字子常,中国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他是公子贞的孙子。.
查看 子西 (令尹)和囊瓦
申包胥
申包胥,芈姓,申氏,名包胥,一作勃苏,又称“王孙包胥”、“棼冒勃苏”,荊州監利人,春秋时期楚国大夫。楚王蚡冒的后代,生卒年不詳。.
查看 子西 (令尹)和申包胥
白公之亂
白公之亂是發生於前479年楚國貴族白公勝謀反,攻入郢都,劫持楚惠王的內戰。被叶公高所平定。.
查看 子西 (令尹)和白公之亂
白公胜
白公勝(),羋姓,春秋末期楚国大夫,太子建之子,楚平王的孙子,早年因故流奔外國。回楚後,被封於白地(今河南息縣東),號白公。後發動「白公之亂」,劫楚惠王,被葉公高打敗,自縊而死。.
查看 子西 (令尹)和白公胜
芈姓
芈姓,春秋时期楚国的祖先的族姓。芈姓后来形成了很多其他的姓氏:.
查看 子西 (令尹)和芈姓
阖闾
閭()姬姓,名光,號闔閭(一作闔廬)。春秋时吴国第24任君主,前514年~前496年在位,被《荀子·王霸》列为春秋五霸之一。.
查看 子西 (令尹)和阖闾
陈国
陳,出 土金文資料作敶,是中國歷史上西周至春秋時代的一個媯(汉语拼音 guī 注音:ㄍㄨㄟ 廣東話:gwai1 读如“归”)姓諸侯國,是帝舜後裔,為三恪和春秋十二諸侯之一。建國君主為担任周文王的陶正一職(也就是掌管製作陶器的官),的遏父(又稱閼父)之子胡公满。根据胙土命氏的规定,赐命为陈氏,遂名陈滿,《說文解字》陳 段玉裁注在位60年,薨于公元前986年,谥號胡公,史稱陳胡公,為陳氏与胡氏的得姓始祖。周武王並將長女大姬嫁給他,備以三恪,奉祀舜帝《禮記·樂記》所述:“武王克殷及商,未及下車,封帝舜之後於陳。”。 陳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城關一帶),轄地最大时达十四座城邑,大致為現在的河南東部和安徽部分。從胡公受封至公元前479年,楚惠王殺陳湣公為止,陳國共歷二十五世,延續五百六十多年。陳亡後,陳的分支——仕齊的公子陳完的後裔於公元前386年取代了姜姓齊國,史稱田氏代齊。.
查看 子西 (令尹)和陈国
楚平王
楚平王,芈姓,熊氏,名弃疾,楚滅陳、蔡二国後,棄疾為陳公、蔡公,是楚靈王之弟,楚共王的幼子。後兵變推翻楚靈王、子干即位,登上王位后改名居。.
查看 子西 (令尹)和楚平王
楚国
楚国,又称荆、荆楚、楚荆,中国历史商朝后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楚国國君芈姓熊氏。最早兴起于丹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汇的淅川一带。公元前223年,秦滅楚之戰,爲秦所滅。其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安徽、河南、湖南、浙江、上海、江苏、江西、重庆、貴州、山东部分地方。.
查看 子西 (令尹)和楚国
楚惠王
楚惠王(?─前432年),芈姓,熊氏,名章,《墨子·貴義》以及出土楚国文献又作獻惠王,楚昭王之子,母为越女,是中国歷史上春秋晚期、戰国初期的楚国君主,在位五十七年。他即位後,接受郢亡的沉痛教訓,重用子西、子期、子閭等人,改革政治,与民休息,发展生產,使楚国得以迅速復甦,使楚國重又步上争霸行列。 在位時期吳王夫差擊敗越王勾踐,成為一方強霸。惠王九年,乘吳国被越国打敗之機,率兵攻吳。楚国長期受累于吳的局面,即告結束。 楚惠王二年,令尹子西召楚废太子建之子勝回国,封于白邑(今河南息縣東),称为白公勝。白公勝回国後,積極争取民眾,准备奪權。楚惠王十年六月,吳国攻打楚国慎邑(今安徽穎上北),被白公勝打敗。勝以献吳捷(戰利品)為名,領兵入郢作乱,史称白公之乱或白公为乱、白公作乱。七月,殺令尹子西、司馬子期,劫惠王,凖備立子閭為王,子閭不從被殺。安置楚惠王于高府,楚大夫圉公陽背楚惠王逃到昭夫人處(惠王母)躲避此從《左伝·哀公十六年》。《史記·楚世家》則記,楚惠王被劫持高府,白公勝“欲弒之”。楚惠王被救至昭夫人宮後,“白公勝自立為王”。。葉公沈諸梁在蔡(州来,今安徽鳳台),聞白公胜发難後,遂率方城外之軍前来鎮圧。他由都城北門而入,得到箴尹固和国人的協助,打敗了白公勝。白公勝逃到山中,自縊而死。 白公勝失敗後,楚惠王継续向外擴張。楚惠王十一年,命武城尹公孙朝(子西子)率軍灭陳国,改為縣。楚惠王十二年,巴人攻楚,楚軍大敗巴。楚惠王十三年春,越国攻楚。夏,楚軍追擊越軍,至冥不及,乃還。秋,楚為報復越国,率軍攻打東夷。三夷(今浙江寧波、台州、温州一带)与楚會盟于敖(東夷之地,今浙江濱海処),楚国勢力已及東海,之後楚國不断向淮海一帶擴張。楚惠王四十二年,楚灭蔡国,楚惠王四十四年,又滅杞国(今山東安丘東北),継績向宋國進攻。楚惠王五十年,命魯國人公輸般造雲梯,準備向宋國進攻。後為墨子所止。 1978年,湖北省随县发掘曾侯乙墓,得楚王酓章镈鐘,其铭文有明确的纪年“隹王五十又六祀”,并明言作者是“楚王酓章”,因此学者认定此器属于楚惠王时期。.
查看 子西 (令尹)和楚惠王
楚昭王
楚昭王(?),出土楚国文献又写作卲王 ,原名熊珍,楚平王與秦公主孟嬴之子。 楚平王為其子太子建求妻於秦國,但孟嬴甚美,於是楚平王受到費無忌的挑動,自納為妃,生子軫,即楚昭王。前516年,楚平王死,不满10岁的太子继立,改名熊轸(珍),是为昭王。.
查看 子西 (令尹)和楚昭王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前403年),简称春秋, 是东周的前半段时期。 春秋时代周天子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當時齊桓公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併」(尊王攘夷)的思想,因此周天子於表面上仍獲尊重。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后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平王東遷到洛邑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前476年)为止(也有学者认为应到《左傳》記載之終(前468年)、三家灭智(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前403年)),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之,五十二个諸侯國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次,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餘次。鲁国朝王三次,聘周四次。.
查看 子西 (令尹)和春秋时期
亦称为 楚公子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