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子孔 (郑国)

指数 子孔 (郑国)

公子嘉(),春秋时期郑国的司徒、當國,字子孔,父亲郑穆公,後代為孔氏。.

40 关系: 十月十四司徒司空司马司臣堵女父士子孔姬姓子印子展子师仆子庚子产子张 (郑穆公孙)子国子然子蟜子蟜 (郑国)子革子驷子良 (大季氏)子耳令尹伯有侯晋八月十一公子去疾公子偃 (郑国)公子喜公孙洩六卿齐国鄭國鄭穆公鄭簡公楚康王楚共王楚国春秋时期晋国

十月十四

十月十四,农历十月第十四天。.

新!!: 子孔 (郑国)和十月十四 · 查看更多 »

司徒

司徒,中国、朝鮮、越南古代职官。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金文多作“司土”,与司马、司工(即司空)合称“三有司”。是管理土地、人民的官,与后世的户部尚书相当。春秋时沿置。 汉哀帝时丞相改称大司徒,东汉时改称司徒,成为三公之一。.

新!!: 子孔 (郑国)和司徒 · 查看更多 »

司空

司空,空是工的通假字,是中国、朝鮮古代官名。 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 春秋、战国时沿置。宋国因宋武公名叫司空,所以将司空改为司城。孔子曾任鲁国的司空。 汉朝本无此官,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但职掌与周代的司空不同。东汉将大司空改为司空,与太尉、司徒(丞相、大司徒改任)并称三公,一直延续到宋徽宗时,仿周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辽朝、金朝三公还是太尉、司徒、司空,元朝时设时废。明朝、清朝还是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明清时期也是工部尚书的别称。.

新!!: 子孔 (郑国)和司空 · 查看更多 »

司马

司马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官职名称,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职权。.

新!!: 子孔 (郑国)和司马 · 查看更多 »

司臣

司臣(),姓不详,'''司'''氏,名臣,郑国大夫。.

新!!: 子孔 (郑国)和司臣 · 查看更多 »

堵女父

堵女父(),姓不详,'''堵'''氏,郑国大夫。.

新!!: 子孔 (郑国)和堵女父 · 查看更多 »

士子孔

士子孔(),'''姬'''姓,名志,字子孔,又称公子志,是郑穆公与圭妫的儿子,郑灵公和郑襄公的异母兄弟,郑国大夫。 圭妫位次于宋子,但是两人互相亲近,圭妫的儿子士子孔和宋子的儿子子孔也互相亲近。郑简公元年(前565年),士子孔去世。.

新!!: 子孔 (郑国)和士子孔 · 查看更多 »

姬姓

姬姓是中国上古八大姓之一,周朝的国姓,同时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鲁国、燕国、卫国、晋国、郑国、魏国、韩国等诸侯国国君的姓。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取于有蟜氏,生黄帝,黄帝以姬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史记·三代世表》记载:尧立后稷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后稷承继姬姓,是周朝的始祖,周初周天子姬发大封诸侯时,姬姓国有53个。.

新!!: 子孔 (郑国)和姬姓 · 查看更多 »

子印

子印(),'''姬'''姓,名睔,一说名舒,字子印,谥悼,是郑穆公的儿子,郑国大夫。 前578年六月十五日夜里,郑国的公子班从訾地请求进入祖庙,没有做到,就杀了子印、子羽,回来驻兵于市集上。 子印的后裔以其字为氏,立印氏,是七穆之一。.

新!!: 子孔 (郑国)和子印 · 查看更多 »

子展

公孙舍之(),姬姓,罕氏(七穆之一),名舍之,字子展,中国春秋时期郑国的当国。郑穆公的孙子、公子喜(子罕)的儿子。在郑简公时为大夫。 前555年,其叔父当国子孔想借楚国除掉郑国诸卿,引楚兵犯境,即纯门之师。前554年,子展和子西杀死子孔,子展为当国。前548年,和子产率军攻克陈国国都,清点俘虏,全部释放。前547年,因功赐八邑。前544年,子展去世,其子子皮为当国正卿。.

新!!: 子孔 (郑国)和子展 · 查看更多 »

子师仆

子师仆(),姓不详,'''子师'''氏,名仆,郑国大夫。 子驷和尉止有矛盾,子驷疏通田地水沟时,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都丧失了土田,所以五个宗族聚集了一伙不得志的人,依靠被子驷所杀害的几位公子的党徒发动叛乱。 前563年冬季的十月十四日,尉止、司臣、侯晋、堵女父、子师仆率领叛乱分子进入郑国首都,当日早晨在西宫的朝廷上杀死了杀死了当国子驷、司马子国、司空子耳,将郑简公劫持到了北宫。 子产听说有叛乱,设置守门的警卫,配齐所有的官员,关闭档案库,慎重收藏,在完成防守准备后让士兵排成行列再出动,收拾了子国的尸骨后进攻北宫的叛乱者,子蟜率领国人援助他,尉止、子师仆和叛乱者全被杀死,侯晋逃亡到晋国,堵女父、司臣、尉翩、司齐逃亡到宋国。.

新!!: 子孔 (郑国)和子师仆 · 查看更多 »

子庚

子庚,又名王子午,楚国人,楚庄王之子,曾担任楚国的司马和令尹等重要职务。.

新!!: 子孔 (郑国)和子庚 · 查看更多 »

子产

子产(),'''姬'''姓,'''国'''氏,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谥成《国语·晋语八》:郑简公使公孙成子来聘,平公有疾,韩宣子赞授客馆。客问君疾,对曰:“寡君之疾久矣,上下神祇无不遍谕,而无除。今梦黄熊入于寝门,不知人杀乎,抑厉鬼邪!”子产曰:“以君之明,子为大政,其何厉之有?侨闻之,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举之。夫鬼神之所及,非其族类,则绍其同位,是故天子祀上帝,公侯祀百辟,自卿以下不过其族。今周室少卑,晋实继之,其或者未举夏郊邪?”宣子以告,祀夏郊,董伯为尸,五日,公见子产,赐之莒鼎。,又称公孙侨、公孙成子、東--子產、国子、国侨、郑乔,是春秋末期郑国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 子产执政期间,改革内政,慎修外交,捍卫郑国利益,极受郑国百姓爱戴,后世对其评价甚高,将他视为中国历史宰相的典范,清朝的王源更推许他为春秋第一人。.

新!!: 子孔 (郑国)和子产 · 查看更多 »

子张 (郑穆公孙)

#重定向 子张 (郑穆公之孙).

新!!: 子孔 (郑国)和子张 (郑穆公孙) · 查看更多 »

子国

子良可以指:.

新!!: 子孔 (郑国)和子国 · 查看更多 »

子然

子然(),'''姬'''姓,字子然,是郑穆公与宋子的儿子,公子嘉的同母哥哥,郑灵公和郑襄公的异母兄弟,郑国的卿。.

新!!: 子孔 (郑国)和子然 · 查看更多 »

子蟜

子蟜可以指:.

新!!: 子孔 (郑国)和子蟜 · 查看更多 »

子蟜 (郑国)

子蟜(),'''姬'''姓,名虿,字子蟜,谥桓,又称公孙虿,是公子偃的儿子 ,郑穆公的孙子,郑国司马。.

新!!: 子孔 (郑国)和子蟜 (郑国) · 查看更多 »

子革

丹,字子革,中国春秋时期郑国的公孙,楚国的右尹。郑穆公之孙,子然之子。 前554年,子然的同母兄弟公子嘉(子孔)执政独断专行,国人要追究西宫之难和纯门之战的罪责,公子嘉便带领自己的甲士和然丹、子良家的甲士保卫自己。八月十一,公孙舍之(子展)、公孙夏(子西)率领国人进攻,杀了公子嘉并瓜分他的家财和采邑。然丹、子良出奔楚国,子革为右尹。郑国人让公孙舍之当国,公孙夏听政,立子产做卿。前538年冬,吴国伐楚,沈尹射奔命于夏汭,咸尹宜咎固城于钟离,薳启彊固城于城巢,然丹固城于州来。前533年二月庚申,楚国公子弃疾迁许国于夷,充实城父。然丹迁城父人到陈,以夷濮西田增益。 前530年,楚灵王在州来狩猎,子革见灵王。楚灵王非常得意,问子革,楚国始祖熊绎,与齐国始祖吕伋、卫国始祖王孙牟、晋国始祖燮父、鲁国始祖禽父,并事周康王,周分赐九鼎给齐、卫、晋、鲁。现在他取得了巨大的功业。周朝能将鼎分赐给楚国吗?许国是楚国皇祖伯父昆吾的故土,被郑国占领,郑国能将许国的土地给楚国吗?我现在灭陈国、蔡国,在陈、蔡、不羹筑城,诸侯怕我了吗?子革做出了顺从肯定的回答。析父批评子革附和君王。左史倚相趋过。楚灵王称赞他读过《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子革不以为然,说倚相连祭公谋父作的《祈招》都没有读过。祭公谋父的《祈招》是劝诫君王骄傲的诗,子革通过这个故事,讽刺楚灵王的骄傲。 前529年,太子禄、公子罢敌被杀,楚灵王自投于车下,大悲。右尹子革劝他:“请待于郊,以听国人”、“若入于大都而乞师于诸侯”、“若亡于诸侯,以听大国之图君也”。楚灵王知道自己大势已去,然丹回到郢都,楚灵王在申亥处自缢。前528年,楚平王派然丹在宗丘简上国之兵,安抚其民:分贫,振穷;长孤幼,养老疾,收介特,救灾患,宥孤寡,赦罪戾;诘奸慝,举淹滞;礼新,叙旧;禄勋,合亲;任良,物官。前526年,楚平王派然丹诱杀戎蛮子嘉。.

新!!: 子孔 (郑国)和子革 · 查看更多 »

子驷

子驷()。春秋时代郑国执政,郑穆公之子。郑僖公五年(前566年)派人刺死郑僖公,拥立郑简公,并杀死反对他的群公子。后来在四族叛乱时与子国、子耳一同被杀。 分类:春秋人.

新!!: 子孔 (郑国)和子驷 · 查看更多 »

子良 (大季氏)

子良,中国春秋时期郑国的公孙。郑穆公之孙,士子孔之子。 前554年,公子嘉(子孔)执政独断专行,国人要追究西宫之难和纯门之战的罪责,公子嘉便带领自己的甲士和子革(然丹)、子良家的甲士保卫自己。八月十一,公孙舍之(子展)、公孙夏(子西)率领国人进攻,杀了公子嘉并瓜分他的家财和采邑。子革、子良出奔楚国,子革为右尹。.

新!!: 子孔 (郑国)和子良 (大季氏) · 查看更多 »

子耳

子耳(),'''姬'''姓,名辄,字子耳,又称公孙辄,是公子去疾的儿子,郑穆公的孙子,郑国司空。 前565年冬季,楚国的令尹子囊进攻郑国,报复郑国入侵蔡国。子驷、子国、子耳希望顺从楚国,子孔、子蟜、子展则希望等待晋国援救,最后听从了子驷的意见,与楚国讲和。 前564年十月,晋国进攻郑国,郑国人害怕,就派人求和。郑国的六卿子驷、子国、子孔、子耳、子蟜、子展以及郑国的大夫、卿的嫡子,都跟随郑简公参与结盟。 前563年六月,楚国的子囊、郑国的子耳进攻宋国,军队驻扎在訾毋。十四日,包围宋国,攻打桐门。秋季七月,楚国的子囊、郑国的子耳联军入侵鲁国西部边境。回国时,又包围萧地。八月十一日,攻克萧地。九月,子耳入侵宋国北部边境。孟献子说:“郑国恐怕有灾祸吧!军队争战太过分了。周天子还经不起经常用兵,何况郑国呢?有灾祸,恐怕会在执政的三位大夫身上吧!” 当时子驷当国、子国为司马、子耳为司空。冬季的十月十四日,尉止、司臣、侯晋、堵女父、子师仆率领叛乱分子进入郑国首都,当日早晨在西宫的朝廷上杀死了杀死了当国子驷、司马子国、司空子耳,将郑简公劫持到了北宫。.

新!!: 子孔 (郑国)和子耳 · 查看更多 »

令尹

令尹,即楚國宰相。一說其名源於伊尹,但亦存爭議。 楚武王時設置令尹,入則領政、出則統軍。直到楚國被秦國所滅,令尹一直是楚國的最高官職,兼有中原諸侯國相、將的權力。令尹一般都由楚王的親族出任,非王族擔任令尹的,可考證的只有楚文王時的彭仲爽(申國平民),以及楚悼王時的吳起(魏國將軍)兩人而已。 楚国行政官制多以“尹”为名,令尹执一国之柄,为百官之长;军事官制以柱国为名,上柱国执一国之军,为各军之长。令尹、柱国居上卿之位,多由楚国的公族成员及其后裔充任。.

新!!: 子孔 (郑国)和令尹 · 查看更多 »

伯有

#重定向 良霄.

新!!: 子孔 (郑国)和伯有 · 查看更多 »

侯晋

侯晋(),姓不详,'''侯'''氏,名晋,郑国大夫。 子驷和尉止有矛盾,子驷疏通田地水沟时,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都丧失了土田,所以五个宗族聚集了一伙不得志的人,依靠被子驷所杀害的几位公子的党徒发动叛乱。 前563年冬季的十月十四日,尉止、司臣、侯晋、堵女父、子师仆率领叛乱分子进入郑国首都,当日早晨在西宫的朝廷上杀死了杀死了当国子驷、司马子国、司空子耳,将郑简公劫持到了北宫。 子产听说有叛乱,设置守门的警卫,配齐所有的官员,关闭档案库,慎重收藏,在完成防守准备后让士兵排成行列再出动,收拾了子国的尸骨后进攻北宫的叛乱者,子蟜率领国人援助他,尉止、子师仆和叛乱者全被杀死,侯晋逃亡到晋国,堵女父、司臣、尉翩、司齐逃亡到宋国。.

新!!: 子孔 (郑国)和侯晋 · 查看更多 »

八月十一

八月十一,农历八月第十一天。.

新!!: 子孔 (郑国)和八月十一 · 查看更多 »

公子去疾

公子去疾,姬姓,字子良,春秋时期郑国的卿,父郑穆公,後代為七穆的良氏。 前605年,鄭靈公被公子歸生殺死,國人要立子良為君。子良自稱不賢,讓位給哥哥公子堅(鄭襄公)。鄭襄公想驅逐兄弟們,只留下子良,子良不同意,并向鄭襄公推薦兄弟們為大夫,這就是後來鄭國由穆公後人執政的濫觴。 前600年,楚莊王攻鄭,晉國郤缺援救鄭國,鄭襄公在柳棼戰勝楚國,大家都高興,子良擔心:“這是國家的災難,我離死恐怕不久了。” 前599年,楚莊王攻打鄭國,子良說晉楚不講信義,我們在哪一方打來的時候就投靠哪一方。 前597年,楚莊王伐鄭國,郑襄公肉袒牵羊出降,子良作為人質到楚國。晉國援救鄭國的援軍到達黃河邊,欒書說子良是鄭國的良臣。他作人質說明鄭楚兩國很親近,鄭國不值得援救了。但是中軍佐先縠不聽,遂率兵渡河,有邲之戰晉國的慘敗。 前595年,荀林父要攻打鄭國,鄭襄公派子張到鄭國替換回子良。 前589年十一月,魯成公及楚國子重(公子婴齐)、蔡景侯、许灵公、秦國右大夫说、宋國华元、陳國公孙宁、衛國孙良夫、鄭國子良、齐国大夫在蜀(今山東省泰安市東南)會盟。 前588年,許國恃楚國之勢不事郑國,子良率軍伐许。 前584年,子良作為鄭成公的相禮到晉國,见晉景公,拜謝出兵救鄭。.

新!!: 子孔 (郑国)和公子去疾 · 查看更多 »

公子偃 (郑国)

公子偃(),'''姬'''姓,名偃,字子游,谥宣,是郑穆公的儿子,郑灵公、郑襄公的兄弟,七穆之一游氏的始祖,郑国的卿。.

新!!: 子孔 (郑国)和公子偃 (郑国) · 查看更多 »

公子喜

公子喜(),'''姬'''姓,名喜,字子罕,是郑穆公的儿子,子丰、子驷的同母兄弟,春秋时期郑国的卿(当国)。 前581年,公子喜迎回被晋国扣留的郑成公。前577年,公子喜率军攻打楚国的属国许国,被许国所击败。郑成公亲自率军攻许,许国被迫以叔申的封田向郑国请和。前576年,楚国率军伐郑,打到暴隧(今河南省原阳县西),接着又伐卫国,打到首止(今河南省睢县东)。子罕反袭楚国,攻取新石(今河南省叶县境内)。应许灵公请求,楚共王派公子申“迁许于叶”(今河南省叶县南),许国从此附庸于楚,而许国的原有领土都被郑国所占。前575年,子罕伐宋国,得胜。晋国、齐国、鲁国、邾国、卫国、尹武公讨伐郑国。但是,没有打郑国,而是攻打陈国和蔡国。宋、齐、卫归途被子罕击败。 同年,郑国的太子髡顽与子罕前往晋国,对他不加礼遇。太子髡顽又与子丰前去楚国,也对他不加礼遇。前571年,郑成公去世,太子髡顽继位,即郑僖公,子罕(公子喜)当国,子驷(公子騑)为政,子国(公子发)为司马。前570年,郑僖公前去晋国朝见,子丰想要向晋国控告并废掉郑僖公,子罕劝阻了他。 子罕的后裔以其字为氏,立罕氏,是七穆之一,也是罕姓的起源之一。.

新!!: 子孔 (郑国)和公子喜 · 查看更多 »

公孙洩

公孙洩(),'''姬'''姓,名洩,是子孔的儿子,郑穆公的孙子,郑国大夫。 前536年二月,有人梦见伯有披甲而行,说:“三月初二,我将要杀死驷带。明年正月二十七日,我又将要杀死公孙段。”到三月初二那一天,驷带死了,国人十分害怕。前535年,郑国有人因为伯有而互相惊扰,说:“伯有来了!”大家四散逃开,不知跑到哪里去才好。这年的正月二十七日,公孙段死了,国人就越来越恐惧了。下一月,子产立了公孙洩和伯有的儿子良止做大夫,来安抚伯有的鬼魂,事情才停了下来。子太叔问这样做的原因,子产说:“鬼有所归宿,这才不做恶鬼,我是为他寻找归宿啊。”子太叔又问:“立公孙洩干什么?”子产答道:“为了使他们高兴。立身没有道义而希望高兴,执政者去违反礼仪,是用来取得百姓的欢心。不取得百姓欢心,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百姓是不会服从的。”.

新!!: 子孔 (郑国)和公孙洩 · 查看更多 »

六卿

六卿,又称六官,在中国古代,泛指仅次于宰相、三公的高级大臣。始见于西周,不同历史时期所指不同。.

新!!: 子孔 (郑国)和六卿 · 查看更多 »

齐国

國是周代諸侯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分為姜齊和田齊兩個時代。其疆域主要位於今山東省大部、河北省東南部及河南省東北部,始封君為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姜尚。齊國是周代重要的封國,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齊國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原称营丘,齊胡公時曾遷都至薄姑(臨淄西北五十里)。姜齊傳至齊康公時,大夫田和放逐齊康公於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田齊太公。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姜姓齊國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稱侯,仍沿用齊國名號,世稱「田齊」,為戰國七雄之一,于周显王十七年(齐威王五年,前352年)始称王,前221年為秦國所滅。.

新!!: 子孔 (郑国)和齐国 · 查看更多 »

鄭國

鄭国,别名为奠国,是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姬姓,伯爵。.

新!!: 子孔 (郑国)和鄭國 · 查看更多 »

鄭穆公

鄭穆公(),史記稱作鄭繆公,姬姓,名蘭,又名子蘭。他是春秋时代鄭國第十一任君主。鄭文公之子,母为燕姞。于公元前627年-前606年在位,共计22年,之後由其子鄭灵公即位。 穆公的七个儿子的后代在后世成为七个势力强大的世族,他们掌握着郑国的政治,将国君的权力架空。史称“七穆”。.

新!!: 子孔 (郑国)和鄭穆公 · 查看更多 »

鄭簡公

鄭簡公(),即鄭嘉,為春秋諸侯國鄭國君主之一,鄭-釐-公之子,是鄭國第十七任君主,在位36年。 宗室子駟因與鄭-釐-公結怨,暗殺--公,以簡公繼位。.

新!!: 子孔 (郑国)和鄭簡公 · 查看更多 »

楚康王

楚康王,名昭,楚共王之子。在位十五年,即公元前559年至前545年。.

新!!: 子孔 (郑国)和楚康王 · 查看更多 »

楚共王

楚共王(),或作楚恭王,出土楚国文献写作龔王 ,名熊審,春秋時代楚國國君。楚莊王之子,而後參與了鄢陵之戰。.

新!!: 子孔 (郑国)和楚共王 · 查看更多 »

楚国

楚国,又称荆、荆楚、楚荆,中国历史商朝后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楚国國君芈姓熊氏。最早兴起于丹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汇的淅川一带。公元前223年,秦滅楚之戰,爲秦所滅。其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安徽、河南、湖南、浙江、上海、江苏、江西、重庆、貴州、山东部分地方。.

新!!: 子孔 (郑国)和楚国 · 查看更多 »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前403年),简称春秋, 是东周的前半段时期。 春秋时代周天子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當時齊桓公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併」(尊王攘夷)的思想,因此周天子於表面上仍獲尊重。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后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平王東遷到洛邑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前476年)为止(也有学者认为应到《左傳》記載之終(前468年)、三家灭智(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前403年)),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之,五十二个諸侯國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次,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餘次。鲁国朝王三次,聘周四次。.

新!!: 子孔 (郑国)和春秋时期 · 查看更多 »

晋国

晋国,是周代的姬姓诸侯国,原名唐,领地在今山西省,始封君為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同母弟——唐叔虞。晉是重要的封國,是春秋五霸之一,也是稱霸時間最長的一個。晋国国都最初为唐(今山西翼城西,一说太原西南),晋獻公迁都绛(今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晉景公時遷都新田,稱之為新絳,遗址在今山西省侯马市。 因為春秋初年晉國發生過小宗曲沃篡奪大宗的曲沃克晉,以及晋献公時的骊姬之乱兩件宗室內鬥事件,為避免歷史重演,晉文公開始除太子以外,國君其他兒子及兄弟皆要遷離晉國,《左传》称“晋无公族”,有別於其他國家。晉靈公時,晉的卿大夫勢力開始壯大,成公即位後,封異姓卿大夫為公族大夫,令卿族逐漸成為晉國政權的主導力量。晉平公以後,六卿的實力凌駕於國君之上,形成了六卿執政。晉定公時,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被滅,卿族的平衡被打破。到晉出公時,魏氏、韓氏反戈一擊聯合趙氏滅掉最強大的知氏,晉國名存實亡。終於到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从晋国中分裂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而晋国仅剩两城,苟延残喘80年后被韩、赵完全瓜分。 三家分晋被視為戰國時期的開始,宋代司马光編纂的《資治通鑒》將此事作為開篇。以血緣關係來看,韩国王室是晉國君主的後裔。.

新!!: 子孔 (郑国)和晋国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子孔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