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后秦
后秦(,或稱姚秦)是十六国时期羌人贵族姚苌建立的政权。 前秦苻坚淝水兵败后,关中空虚,原降于前秦的羌人贵族姚苌在渭北叛秦,晋太元九年(384年)自称“万年秦王”,都北地(今陕西耀县东南)。次年(385年)擒杀苻坚。太元十一年(386年)姚苌称帝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国号秦,史称后秦。 其国号以所统治地区为战国时秦国故地为名。《十六国春秋》始称“后秦”,以别于前秦和西秦,后世袭用之。又以王室姓姚而别称姚秦。 统治地区包括今陕西、甘肃东部和河南部分地区。 后秦建初七年(393年)姚苌卒,子姚兴继位,攻杀前秦苻登,扫除前秦残部;又乘后燕灭西燕,尽占原西燕河东之地;弘始元年(399年)乘东晋内乱,陷洛阳,淮汉以北诸城多请降,国势遂与后燕相当。伐後涼,得鳩摩羅什。是年,法顯從長安出發西行求經。 弘始十八年(416年)姚兴卒,子姚泓继位。國內曾歸降的多族勢力趁機反叛,乘丧发兵。东晋劉裕派檀道濟等北伐,陷洛阳。后秦宗室皇弟為奪位反叛,被姚泓消滅。永和二年(417年)东晋圍攻长安,姚泓舉家投降,竟被劉裕滅族,后秦亡。后秦共存在32年(384-417)。.
查看 姚裕和后秦
天王
天王可以指:.
查看 姚裕和天王
姚宣
姚宣(),五胡十六国后秦的君主姚兴的儿子。 402年,后秦天王姚兴册立昭仪张氏为皇后,封儿子姚宣为公爵。414年,姚兴病重,后秦国广平公姚弼暗地里聚集部众几千人阴谋制造叛乱。姚懿、姚谌、姚宣等都回到长安,姚兴在谘议堂召见姚宣等人。姚宣流泪直言,姚兴说:“我自己决定这事,不用你们担心。”415年,姚弼向姚兴进谗言诬陷姚宣,正好姚宣的司马权丕到长安办事,姚兴责备他不能很好地辅助引导姚宣,准备杀了他。权丕大为恐惧,也诬陷姚宣罪恶深重,以求自己被宽恕。姚兴大怒,派使节到杏城把姚宣抓入牢狱,命令姚弼带领三万人去镇守秦州。尹昭说:“广平公与皇太子关系不和,现在让他手握重兵,在外镇守,将来如果陛下一旦去世,那么国家一定就会面临危险。小不忍则乱大谋。”姚兴不听。416年,北地太守毛雍据守赵氏坞叛变,东平公姚绍把他抓获。这时姚宣镇守李闰,参军韦宗听说毛雍反叛,劝姚宣据守邢望,称王称霸。姚宣率领三万八千户居民,放弃李闰,向南去保守邢望。几个羌族部落占据李闰反叛,东平公姚绍进兵打败姚宣。姚宣前去拜见姚绍请罪,姚绍把他杀了。.
查看 姚裕和姚宣
姚弼
姚弼(),南安赤亭(今甘肅省隴西縣西)羌人。十六國後秦宗室,將領。後秦君主姚兴之子。.
查看 姚裕和姚弼
姚兴
文桓帝姚兴(),字子略,南安赤亭(今甘肅省隴西縣西)羌族人。十六国时期后秦皇帝,后秦武昭帝姚苌长子。姚興即位之初就俘殺了父親在位時面對的最強對手苻登,基本覆滅了前秦。後又出兵後涼,令其投降之餘亦令盤據秦涼一帶的政權如北涼、南涼及西秦等政權臣服,還率兵進攻東晉,一舉攻取洛陽等地,使統治疆域迅速擴大。不過隨後與北魏在柴壁之戰中卻大敗,面對新興的夏國亦不能有效對付,反屢遭侵擾;且國內出現兒子姚弼與太子姚泓爭位的事件,令後秦國勢漸弱。弘始十八年(416年),姚興病逝,諡文桓皇帝,庙号高祖,下葬偶陵。.
查看 姚裕和姚兴
姚恢
姚恢(),十六国时期后秦宗室,后秦末代皇帝姚泓的从弟,封齐公。.
查看 姚裕和姚恢
姚洸
姚洸,五胡十六国后秦的君主姚兴的儿子,封陈留公。 414年,姚兴病重,爱子姚弼要在长安夺权,其弟姚裕遣使告知在外地镇守藩地的哥哥。姚懿在蒲阪,镇东将军、豫州牧姚洸在洛阳,平西将军姚谌在雍城动员部队,要到长安去讨伐姚弼。姚兴在儿子和群臣的压力下,免去了姚弼的尚书令职务。姚懿等人也就停止军事行动。姚懿、姚洸、姚谌、姚宣等外藩兄弟回京面见父亲,请求处理姚弼,姚兴默然不语。 416年十月廿二日,东晋刘裕派王镇恶、檀道济、沈林子等率军围攻洛阳,时任征南将军姚洸守洛阳,派人求救;部将赵玄劝说他固守金墉城以待京师援兵,不可出战,不然一旦战败就大势已去了;只要金墉城固守且军队完整,晋军不敢越过金墉城而西进,可困敌于坚城之下。但姚洸司马姚禹暗通檀道济,主簿阎恢、杨虔等都是姚禹之党,嫉恨赵玄忠诚,诋毁他,坚持劝姚洸出战。姚洸从之,遣赵玄率精兵千余南向守柏谷坞,石无讳向东戍守巩城,以拒进军。赵玄哭着对姚洸说:“玄受三帝重恩,所守正是死地。但明公不用忠臣之言,为奸孽所误,后必悔之,但无及耳。”果然被晋军所败战死。檀道济进逼洛阳,惧怕,姚洸率众投降。 姚洸似之后又脱身回到长安,因后来刘裕进攻长安、进据郑城时,姚泓命姚洸屯沣西。此战秦军大败,姚泓投降,后秦灭亡。刘裕将后秦宗室杀死一部分,其余迁江南,姚洸后事无载,未详是否幸存。.
查看 姚裕和姚洸
姚懿
姚懿(),五胡十六国后秦的君主姚兴的儿子,姚泓胞弟。 402年,后秦王姚兴册立昭仪张氏为皇后,册封儿子姚懿为太原公。409年,后秦河州刺史乞伏炽磐拜见太原公姚懿,彭奚念袭击他后方。乞伏炽磐没有与姚懿告别,回击彭奚念,攻克枹罕。乞伏乾归逃回苑川,西秦复国。414年,姚兴病重,爱子姚弼要在长安夺权,其弟姚裕遣使告知在外地镇守藩地的哥哥。姚懿在蒲阪动员部队,要到长安去讨伐姚弼。姚兴在儿子和群臣的压力下,免去了姚弼的尚书令职务。姚懿等人也就停止军事行动。姚懿等外藩兄弟回京面见父亲,请求处理姚弼,姚兴默然不语。 416年六月,并州几万帐落胡人背叛后秦,到平阳推举匈奴人曹弘为大单于,在匈奴堡攻伐后秦立义将军姚成都。征东将军姚懿从蒲坂率兵讨伐,擒获曹弘,将他押送到长安,并把这些胡人中一万五千落帐的豪族迁往雍州。十月,后秦皇帝姚泓派并州牧姚懿南屯陕津,作为声援援救被东晋刘裕围攻洛阳的军队。十月廿二日,洛阳投降。 十二月,姚懿的司马孙畅劝说他,让他袭击长安,杀死东平公姚绍,废皇帝姚泓取而代之。姚懿同意,把粮食发放给河北的夷族与汉族,来树立恩德。左常侍张敞、侍郎左雅劝阻他说:“殿下以母弟居方面,安危休戚,与国同之。今吴寇内侵,四州倾没,西虏扰边,秦、凉覆败,朝廷之危,有如累卵。谷者,国之本也,而殿下无故散之,虚损国储,将若之何?”姚懿大怒,鞭打死他们。 姚泓知道后,与东平公姚绍密议。姚绍说:“姚懿性鄙见识浅薄,这主意一定是孙畅出的。派信使飞马征召孙畅,让抚军将军姚赞据守陕城,臣到潼关节度诸军。如果孙畅受诏来京,我便派遣姚懿统领河东军抵抗晋军;如果他不受诏命,便可公布他的罪状,来讨伐他。”姚泓说:“叔父之言,社稷之计也。”于是派军驻扎在陕津、潼关。 在后秦灭亡前夕姚懿自称皇帝,反对哥哥姚泓,传檄州郡,想把匈奴堡的谷粮运来供应自己。宁东将军姚成都拒绝,姚懿以谦卑之语引诱他,把佩刀给他做盟誓之证,姚成都不从。姚懿派遣骁骑将军王国带领甲士数百攻击姚成都,姚成都击败抓获他们,遣使责备姚懿:“明公以皇帝至亲担当重任,国家危急不能解救,反倒图谋非分之想。三位祖先(姚弋仲、姚苌、姚兴)的在天神灵,怎么肯保佑明公呢?姚成都我将纠合义兵,前往黄河之上与您相见。”传檄诸城,明确说明顺逆之理,征兵调粮讨伐姚懿。姚懿发动数城的守军,但是都没有响应,响应的只有临晋的几千户。姚成都带兵渡河,打败临晋的叛军。蒲阪士兵、安定郡人郭纯等人起兵包围姚懿。东平公姚绍进入蒲阪,抓获姚懿,杀死孙畅等人。.
查看 姚裕和姚懿
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該時期自304年劉淵及李雄分別建立漢趙及成汉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燾(太武帝)灭北凉為止。範圍大致上涵蓋華北、蜀地、遼東,最遠可達漠北、江淮及西域。在入主中原眾多民族中,以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為主,統稱五胡《中國文明史 魏晉南北朝》〈第一章 政治發展大勢〉: 第50頁-第61頁.
查看 姚裕和五胡十六国
张皇后 (姚兴)
#重定向 张皇后 (后秦).
查看 姚裕和张皇后 (姚兴)
八月廿三
八月廿三,农历八月第二十三天。.
查看 姚裕和八月廿三
資治通鑒
《資治通鍳》,簡稱「通鑑/通鍳」,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重要的地位。.
查看 姚裕和資治通鑒
赫连勃勃
夏武烈帝赫连勃勃(),字屈孑,匈奴铁弗部人,原名劉勃勃,中國十六国时期夏國建立者。勃勃是南匈奴單于的後裔,其父劉衞辰死於北魏進攻後,勃勃依靠後秦高平公沒弈干,又得後秦君主姚興賞識。及後就以後秦與魏通好而叛秦,殺害沒奕干並自立,建北夏國,屢度進攻後秦。隨後更乘東晉滅後秦後班師的機會佔領關中。.
查看 姚裕和赫连勃勃
长安
长安是世界历史上一座著名都城,是今西安市的古称,外国人称之为胡姆丹(Khumdan)。其地点由于历史原因有过一次迁徙,但大致位于现在关中平原的西安和咸阳附近的渭河南岸。周、秦、汉、隋、唐等十多个朝代建都于此,因此在汉、三國、晉等朝代將长安一帶的京畿地區称为「三輔」。曾經建都長安的汉朝與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長安作為中國歷史的首都地位長達1200年。 长安同时是一座国际大都會,约在前195年到公元25年(西汉),共計220年;575年至833年(北周、隋朝、唐朝)的时候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共约358年(833年被當時的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取代)长安在它发展的顶峰时期拥有超過百萬的人口,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东方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僧侣與商人的到来,著名的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就是以长安为起点。目前西安市仍然存有大量当时建造的唐朝宫殿遗址、陵墓、佛塔、碑刻、壁画、雕塑及生活用品等文化遗产。唐朝滅亡後,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北宋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金朝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元朝曾設安西府;後改為安西路、奉元路。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一度曾考慮以長安為首都,隨著明成祖定都北京,政治经济中心漸向沿海地區东移,西安逐渐退出政治中心的舞台。明代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來。明代西安城建设上得到一定的复兴,目前的西安城墙等大量古建筑来自明代。1943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再次成立西安市,再次划拨西安城城关及城周四乡面积230平方公里划归西安市。之后该地仍然存在长安区等相关名称。.
查看 姚裕和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