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太谷學派

指数 太谷學派

太谷學派為清朝嘉慶、道光年間,由周太谷所創立的學派,後期有大成教、大學教、聖人教、黃崖教等別稱。起初為學術傳承與結社,後來漸漸轉化為教團,特徵在於將宋民理學宗教化以及組織化;學術理論上延續了三教融合的思想、永嘉學派的事功理念,後期宗教化則可看出受明末王啟元《清署經談》所提倡的儒家宗教化提議影響。 由於此學派長期流傳於民間,長期為學術圈所遺漏,聲明不顯;唯因《老殘遊記》作者劉鶚為此派中人,研究時偶有提及,學派內容才逐漸顯露於人前。 太谷學派之名,並非其自稱或歷史習慣上的稱呼。起初,周太谷在揚州講授「聖功」之學,故門人自稱「聖功弟子」;外界則或以周太谷的字「崆峒子」稱「崆峒派」、或以其名稱「太谷派」。周太谷亡故後,北宗張積中授徒山東黃崖,得名「黃崖教」;南宗李光炘在泰州講學,也因地名得「新泰州學派」之稱。後期黃葆年在蘇州設立「歸群草堂」,門徒自稱「入門」,外人稱之「黃門」。此外民間尚有大成教、大學教、聖人教、泰州教等別稱。1927年盧冀野在《東方雜誌》上發表《太谷學派之沿革及其思想》一文,以「太谷學派」之名統合名稱多樣的周太谷及其門人的組織,頗受認可,遂定名「太谷學派」。.

7 关系: 中国抗日战争三教國共內戰刘鹗嘉庆道光文化大革命

中国抗日战争

中國抗日战争,即日本侵华战争,史稱八年抗戰,中国共产党在2017年改稱十四年抗戰。国际上又称第二次中日战争(日中戦争),指20世纪初期大日本帝国與中華民國之間發生的戰爭,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事的主要部分,中日戰場主要位于中國境內,同時也包括缅甸北部等鄰接地區。戰爭时间若从1941年12月9日中华民国對日正式宣戰算起僅有四年;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變)算起则有八年,且宣戰文告中亦有「之前四年餘神聖抗戰」一句,因此有「八年抗戰」之稱;而若從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算起,至1945年8月20日日本投降則歷時十四年。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在100天內佔領整個中國東北地區。1932年1月2日,中华民国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發表演講,指陳宣戰之弊害。同年3月1日,日本帝國參謀本部及關東軍在東建立一新政權,定名為「满洲国」。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不久华北沦陷,中日全面开战。 1941年12月8日,日本艦隊突襲太平洋美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其他地區日軍亦四出攻擊,美國、英國與日本互相宣戰,中國亦正式對日本宣戰並及德國、意大利。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元首發表《开罗宣言》,要求战後日本归还自1895年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1945年7月26日美、英與中国對日本发出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命日本無條件投降。同年8月14日,日本天皇敕令,保證實行波茨坦公告規定之條件;9月9日,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应钦投降,中日战争告終。 中國戰場在於二次世界大戰中有顯著影響,使超過百萬的日軍主力被牽制在中國而無法北攻西伯利亞及調派軍隊支援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戰事,減輕了英美兩國的作戰壓力;南進澳洲阻斷盟軍印度洋石油供應鏈的計畫也以失敗告終,間接促使了:一、蘇联在歐陸戰線的战局逆轉,並在大戰結束前夕使紅色勢力進佔東亞。二、美國南洋戰場的反攻以及英美在中東北非的戰事變得順利。.

新!!: 太谷學派和中国抗日战争 · 查看更多 »

三教

三教,在中国乃至东亚的传统文化中指的是儒教(或儒家)、佛教(释教)、道教三家,又称“儒释道”。 三教概念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阶段,唐宋是一个阶段,元明清又是一个阶段。在最初,虽然有三教连称,不过彼此是完全独立的,之后相互影响,互相融合,最后形成了“三教”合一的中国文化宗教,並影響朝鮮半島、越南和琉球。三教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包容并融合,形成了一个整体。 在三教体系,道教的道观往往供奉儒教的圣贤和佛、菩萨,佛教也常常吸收道教的神仙和儒教的圣贤為護法神,並於寺院供奉。中国有四大道教名山和四大佛教名山,其实都是以本教为主、三教合流的场所。中国的五岳,也是三教合一的文化名山。如在嵩山,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鼎足而立;其中的少室山安阳宫主殿洞内祀孔子、老子、释迦牟尼,门上书:“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

新!!: 太谷學派和三教 · 查看更多 »

國共內戰

#重定向 国共内战.

新!!: 太谷學派和國共內戰 · 查看更多 »

刘鹗

劉鶚(),字鐵雲,又字公約,筆名鴻都百錬生、洪都百鍊生 ,原名孟鵬,字雲摶,中国清代作家。.

新!!: 太谷學派和刘鹗 · 查看更多 »

嘉庆

嘉庆(p;;公元1796年至1820年)为滿洲清朝第七位(入關後第五位)皇帝清仁宗颙琰的年号,公元1796年37歲(虛歲)即位,前后共二十五年。 嘉庆二十五年八月清宣宗即位沿用。.

新!!: 太谷學派和嘉庆 · 查看更多 »

道光

道光(a;;1821年—1850年)是清宣宗旻宁的年号,共使用三十年。 道光三十年正月清文宗即位沿用。.

新!!: 太谷學派和道光 · 查看更多 »

文化大革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通称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是一场於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内所发生的政治運動。文革是由時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的毛澤東與中央文化革命小組,自上而下動員成千上萬紅衛兵在中國大陸進行全方位发动的階級鬥爭。在此期間以四大指導原則為藉口,普及的批鬥、抄家、告密等行为文化,使中國傳統文化與道德淪亡,整体经济受严重影响,受害人數以千萬計,亦有數不清的文物在1966年6月1日的破四旧中慘遭红卫兵的蹂躪。時任國家主席劉少奇、十大元帥的彭德懷和賀龍等領導人被迫害致死,鄧小平、陳雲等黨內高層亦在此期間被下放。 1981年,这场运动遭到《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中共官方公開全盘否定。因其时间长达十年之久,故也随后被称为“十年动乱”或“十年浩劫”。这场运动当时也影響了阿爾巴尼亞、北韓、法國、埃塞俄比亞和智利等世界上一系列左翼勢力強大的地區。 广义上,一般認為文革正式開始於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出台,是毛澤東在1958年前后的三面紅旗的挫敗後、以及在反蘇修、反美帝等口號的情况下,以革命名義攻擊溫和派(當時衊稱走資派)並重回黨核心的嘗試,並在日後一兩年達到高潮,右派人物的影響力則多遭到剝奪,而當權派亦有內鬥,並導致了原定接班人林彪的死亡。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文革结束及經過包括粉碎四人帮等一連串政治鬥爭后,中共中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人物,并推动了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和改革开放,逐渐消减毛泽东时代的极左派色彩;也由於藉毛澤東權勢推動文革的極左派多被整肅,使中國社會經濟復苏并順利地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場經濟。不過為了確保共產黨治理的一致性,文革平反後中共認為改革開放是完成对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并认为改革开放後中國直接步入长期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詞來擋駕路線變動。其允許資本再度开始活躍的做法,也令中國經濟回到了發展軌道上,讓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成為可能。1981年6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当局针对1966年至1976年文革阶段给予的立场和态度是,将其定性為「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造成全面而嚴重的危害」。至今,文化大革命在中国大陆地区仍然具有极大的争议性,中国官方和自由派人士认为文化大革命是错误的,自由派人士甚至认为毛泽东要对此负主要责任。但极左派仍支持文化大革命的“正当性”,认为邓小平等“走资派”成功篡夺了党和国家权力,建立起了修正主义国家。.

新!!: 太谷學派和文化大革命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